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美术审美教育当中包含绘画、书法等技能与理论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能力教育。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不仅仅针对美术专业,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内容。通过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 篇1:

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艺术审美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元素,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将是永远的教育活动。艺术审美教育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人具有了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就会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形式,什么是美的环境,什么是美的精神,这将大大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国家将更加美丽,文化将更加文明。早在上世纪文化先驱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足以说明艺术审美教育早已被先贤所重视。

然而,由于艺术审美教育的缺失,各级政府中有相当多的领导没有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历史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30年中,城市建筑千城一面,求奇求怪求高,互相攀比,城市规划雷同,缺失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面貌和地域风格。因为没有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城市建设布局混乱,没有颜色主调,有的政府领导竟然把优秀古建筑拆掉建成新楼,其教训不能说不惨痛。

如果缺失艺术审美教育,高科技人员没有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判断力,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将直接制约高科技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看似不相关联,却极具内在联系。在欧美各国,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的博物馆、美术馆,随处可见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足以证明欧美国家艺术审美教育的风气之盛。我国的审美教育也应向他们学习,艺术审美教育从儿童抓起,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非常重要而且是永久的一环。

为此,建议:

1.艺术审美教育从上层开始,各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率先安排适当时间,有计划的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课。比如,定期邀请美术学院教授和美学专家进行讲座等,党校学习可设置艺术审美课程,如绘画、设计、雕塑、家居、环境艺术、服装、建筑美学、喜剧、音乐、舞蹈等。

2.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受众面较广的电视媒体。从中央到各地方电视台均可长期开展各类型的艺术审美教育节目,这将对提高国民的全面素质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从儿童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教育中加强艺术审美教育是教育部最应重视的教学活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本中应设置有关艺术审美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专业老师授课。在实践活动中应安排适量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要求学生们能够经常地、持久地撰写艺术审美方面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在大学教育中艺术审美教育更加重要。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常态化地开展有关艺术审美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艺术审美教育是关乎于全民素质提高、建立美好家园的重要课题,是关乎于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大元素,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作者:唐勇力

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 篇2:

探索审美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渗透作用及实施渠道

摘 要: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美术审美教育当中包含绘画、书法等技能与理论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能力教育。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不仅仅针对美术专业,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内容。通过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高。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应当以系统性的方式进行。本文对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审美教育以及其在美术教育渗透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校美术;渗透作用;实施渠道

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開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从多个角度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设置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等方式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同时还要对相关学生社团给予扶持,对相关社团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帮助。使其能够在校园内将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一、高校美术什么教育学科渗透的作用探究

(一)从学科渗透的角度看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奠定

人成长过程中科学和技术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审美活动之所以对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意义,主要在于它对人的经济影响作用,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活动中,能通过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内容的引入潜移默化的对各个学科产生影响,最终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方面,从“美”与“真”的渗透影响方面能看到,美术审美教育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另外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塑造严谨学术态度的同时,能做到精益求精。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小学和中学阶段接受的审美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而真正能对学生人生起到推动作用的审美教育集中到大学阶段。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美术审美活动更具有广泛性,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专业衔接也很鲜明,部分学生通过美术的鉴赏、绘画、雕塑和手工制作等内容的参与,能深化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进而能培养和创造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开启创造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能让手脑进行良好的配合,进而在缜密思维引入中,能形成较为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能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较好的人格塑造,这种工匠精神能让学生做事有规矩,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精深度,继而对学生将来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由学科渗透探究美术什么教育对相关专业的促进作用

1.造型审美领域角度对象学科的影响

普通高校的各个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审美教育活动开设之际,需要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造型教育主要从造型、空间、结构、工艺几个角度进行具体的门类划分,也能从具象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造型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与之相关的专业则包括建筑学专业、园林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他们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在造型基础和美术学院的渗透实践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若从园林设计的角度进行探讨,能了解到中国的审美情趣已经与中国园林的造景方式,空间个性表达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素描速写中的空间表达,透视作用能对园林的尺寸、空间和构图上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2.色彩与材质审美领域教育对相关学科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学生色彩和材质的修养也对其他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譬如在印染、汽车、材料学领域内,科学系统的色彩知识和敏锐的材料质感训练对于专业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部分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内容涉猎的时候能更深度的了解色彩的合理化搭配。

3.具象审美与抽象审美领域教育对相关学科的影响和作用

抽象美学与具象美学彼此对应,它在现实生活特别现代设计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抽象美学要求人们有着较高的美学能力,也要在高度概括的过程中形成较好的想象思维。譬如,具象之美与文学写作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进行美术审美教育的时候,要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无限开拓,这样学生的审美素养才会获得升华。

4.生活、环境以及生态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生活、环境以及生态审美都属于综合性审美,它们的基础便是现实生活。通过这些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美学原理以及丰富的知识。这些审美同时也伴随着相应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存在,是理论学习当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学科渗透的实施途径

(一)课堂教学环节

学校在设置公共选修课时应当充分考虑课程的广泛代表性,要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起到审美的启发与提升作用。例如,可以设置现代艺术赏析课程、美术概论以及中外美术赏析等课程,也可以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如中国画赏析或者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没有专业限制,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取,能够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艺术修养培养,并进行常识性的美学知识普及和基础性教育。能够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并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根源。

针对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进行基础课程设置。例如:素描课程、陶艺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对应着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所针对的专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相关基础课程设置时,需要院校自身的公共教研室酌情安排授课。这样便能够有效地将师资力量应用起来,使不同学科教师能够在专业渗透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条件允许的院校还可以设置虚拟教研室,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美术教育有效性。例如可以在美术基础虚拟教研室中,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展素描、风景速写写生等等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所选课程,必须要能够与接受授课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相贴近,能够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要针对这些专业的特点,重新拟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标准。

(二)课余实践教学

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当中必须要突出实践教育,很多环节的教育工作都可以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来完成。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生活进行改造,提高生活审美质量。

1.藝术社团类活动

大学教育当中不仅包含日常授课,同时还有很多的实践性活动都能够帮助学生进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大学生社团活动便是学生在校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内容,同时大学期间也是学生团体活动最为热烈、最为积极也是活动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美术审美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基础展开。例如,很多院校都有国画类的学生社团,还有书法类的以及陶艺工作室之类的社团。这些社团会有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动,包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及交流,还有很多的展览活动。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能够对学生的技能实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这些类型的社团活动当中也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通过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在活动当中对学生的审美进行锻炼和提升。

2.各类展览、艺术节以及竞赛活动

审美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当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如何进行体现?最为直接的体现方式便是各类展览、艺术节以及各类竞赛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各类欣赏性的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作品展。还可以举办专业级、校级的美术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各个专业的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展览与竞赛当中,没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可以作为观众自由观看和参观。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成果将会得到葱粉地展示,将会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还可以接触并学习到最新的美术信息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于美术教育的兴趣。

三、结语

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当中已经成为了学僧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可以为学生中和能力的成长以及人文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并为学生的美学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学科渗透的作用和实施途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8,v.18;No.101(3):98-100.

[2]袁群,陈琦昌.大学生审美艺术教育及实施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9-171.

[3]梁志慧,李远林.高校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实现途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6,26(2):97-100.

[4]蔡志奇,黄晓珩.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中美育的渗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21):218-219.

[5]叶青.审美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渗透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8(1):104-105.

[6]李刚.美术教育要渗透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67-68.

作者:李晓丹

中国画审美教育论文 篇3:

论审美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

【摘 要】审美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其次,审美教育所依托的材料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再次,审美教育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审美教育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要做到因材施教,提升传统审美认知,引导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因时制宜,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引导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同;因地制宜,营造审美实践平台,引导践行民族精神。

【关键词】审美教育 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后,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把“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既体现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民族自觉,又包含了着眼于民族成员全面发展的宏观远旨。如何把这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战略真正落实到位,值得各个领域的教育者做出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途径的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密切相关性

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这是由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决定的。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稳固、最持久、最强烈的社会意识,民族精神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根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心理坐标系(如图)。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集中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注重整体和谐的思维观念特征;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则是人们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勤奋自强的行为品格特征的集中体现。追求整体和谐与勤奋自强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人格模式等各种社会心理模式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逐步从个人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最高目标,爱国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思维观念和行为品格。整个结构既具有金字塔式的稳固,又处于一种能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之中,使民族心理在一种动态平衡中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民族精神破译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密码。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某种知识的积累或技术的传授,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种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理想模式。那么,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通过美的形式影响被教育者的感官心理,培养其适于社会性要求的心理结构和反应方式。而正如前所述,我们的民族精神恰恰是被数千年来社会发展进程证明了的最适于社会性要求的理想心理模式。可见,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

其次,审美教育所依托的材料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都是审美教育所用之材料。民族精神是我们从所有民族文化遗产中抽取出来的最深层、最内核的因素,是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它数千年的传承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附着于各种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上得以实现的。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将其还原为具体的文化载体,使之可触可感,实现由抽象精神概念到具体文化形式的转化。而这些具体的文化形式,也正是审美教育所用材料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审美教育所运用的材料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第三,审美教育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这是由审美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终的目的是要完成人们最深层的心理建构,使这种精神内化到全体民族成员的血液中,形成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同于一般的行为或道德教育,可以依赖某些外在的约束力,而是必须充分依靠主体的自觉。所谓自觉是指主体在觉得符合需要的前提下,主动积极追求的一种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激发人们对它的情感需求。审美教育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情感性,靠情感的力量,去吸引人、感化人,在美感中升华人们的心灵世界。

二、在审美教育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1.因材施教,提升传统审美认知,引导产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

爱美,能欣赏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就会进入到一个美的层次。如前所述,抽象的民族精神附着于各种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之中,而大量的文化形式正是我们今天审美教育所用之教材。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整体和谐、勤奋自强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国民艺术教育,采用分析鉴赏、引导体悟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在欣赏与模仿中感受其中无穷无尽的美的魅力,从而生发出炙热的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在高度的情感认同中,在肯定传统审美价值的同时,以“爱国”为最大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全身心的审美沉醉中,将学生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成其所凝聚的符合民族精神的整体至上、团结统一和追求和谐、爱好和平的特有模式。仅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例,对它们的揣摩与鉴赏就能极大地提升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度。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首先,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将千里江山视为盆景,移步换景、咫尺千里,这种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表现了中国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和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其视野之开阔,心胸之广大,艺术思维之活跃,来源于整体至上的思维模式。其次,中华大地有千山万水,中国画里有万水千山!画漓江有《清漓烟岚图》,画富春山有《富春山居图》,画春季有《早春图》,画秋天有《秋兴八景图》,画冬雪有《雪山潇寺图》,画细雨有《潇潇暮雨图》……画家创作中饱含的爱国激情必然在千百代以下,仍能强烈感染品读者。再次,中国画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这使中国绘画创作进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文以载道”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道”,可理解为画面之形象、画面之立意和画面之表意。它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凭借视觉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感受中得到启迪而进入一种美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接受其感染熏陶,在美感的驱使下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认同。

2.因时制宜,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引导形成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同

在审美感知中认同民族精神,还仅仅滞留在自发的情感层面,它带来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但要使这份情感历久弥坚,必须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征,发掘民族精神的时代审美内涵,引导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审美情感在比较和需要中,上升到理性认同的高度。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激荡的潮流当中,“和谐共存”已是大势所趋,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征服”思维,我们民族精神中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精神,更符合这一趋势所需,堪称弥合文化鸿沟、化解文化冲突的一剂良药。第二,在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人类生存难题面前,我们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精神,恰恰为我们时代的危机提供了解题思路。第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需要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传统优良品质。发掘这些最具有时代价值的审美特质,以富有时代感的美的形式加以传播,既可以增强民族精神鲜活的生命力,又使人们对它的审美认同得以提升与强化。

3.因地制宜,营造审美实践平台,引导践行民族精神

审美实践不但是强化人们民族精神意识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所在。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国民形成民族精神所倡扬的行为模式,才能使人们在日常思维、日常生活中自觉践履民族精神。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有意识地营造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平台,既可以弥补我国传统美育中的不足,又能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认同度与践行度。一要在审美创作实践中引导体悟,致力于将民族精神内涵融入创作过程与作品;二要在组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中,诱导美感、引导美的行为。如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活动;三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掘美感、提升境界、总结精神……总而言之,必须营造一个大美育平台,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全面提升国民人格素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

[2]柴焰.以美启真——审美教育的现代意义.中国成人教育,2003,(3).

作者:彭 飞 唐云涛

上一篇:水利局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数字化校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