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转型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增值税在一国存在非正式部门时能否继续保持贸易中性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纵观十多年增值税贸易效应研究的进展,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主流理念依然具有影响力。利用28个国家1970-2007年的面板数据,可对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进行经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增值税转型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增值税转型理论研究论文 篇1:

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必要性,针对现有生产型增值税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及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可能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应当坚持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和中性原则,在增值税改革中注意营造完善的市场体系,分阶段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综合配套,综合实施,争取把增值税改革成本控制在最小。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税制改革;负面影响

中国税制改革的核心由两个部分构成:以企业所得税改革为代表的所得税的改革和以增值税改革为代表的流转税的改革。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企业所得税》,标志着企业所得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中国税制改革的关键是增值税改革。以确定增值税计税依据所涉及增值性项目范围大小为标准,增值税可分为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增值税三大类。生产型增值税,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不允许作任何扣除,其折旧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其税基,即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其税基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指对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允许从当期增值额中一次全部扣除,这等于只对消费品价值征税,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国际上公认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是巴西(Shoup,1986)。我国1994年推行了生产型增值税,这也是与当时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转变当前生产型增值税,而实行收入型或消费型增值税已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应该看到增值税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要谨慎行事,循序渐进地推进,把改革的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

一、增值税转型的负面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客观上鼓励投资

消费型、收入型增值税比生产型增值税扩大了可抵扣范围,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企业设备投资的NPV(净现值)和IRR(内含报酬率)值会比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有所提高,企业的投资周期会明显缩短。从而增加了可投资性项目的范围,有利于刺激企业加大投资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有机构成。然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出现萧条时,消费型增值税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投资的促进有可能加剧产生通货膨胀的趋势。目前,我国出现局部投资过热现象,在此情况下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控制投资过热的努力会产生消极作用。因为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势必会从总量上激励投资。这在当前我国对投资主体的产权和权益约束机制还很不规范、一些行业仍存在“投资饥饿症”的现实条件下,将不利于解决业已存在的投资结构失衡的矛盾。现阶段我国既要防止出现经济过热的局面,又要维持经济良性增长的势头,尽量避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消费型增值税在有利于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是否会对已经过热的经济再“火上加油”,这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在目前投资较热的情况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引起地方投资需求过旺,可能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迅速蔓延。

(二)增值税转型会对国家税收收入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曾做过计算,如果参照东北试点在全国推开,并仍限于在八个行业进行增量抵扣,则税收减少约为400~500亿元;倘若在全国全行业铺开,并将抵扣范围扩大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则至少减收700亿元。而财政部门的静态算账结果是减收1500亿元。”对于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都急需资金,1000多亿的财政减收不算一个小数目,它有更好的用处。同时,增值税改革也会对地方财政产生影响,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因此,无论对于中央还是地方,增值税转型对财政减收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三)增值税转型,可能增加劳动就业的压力

我国许多地方的企业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少,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小而税负较轻;而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产品成本中不予抵扣税金的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税负相对较重。收入型增值税或消费型增值税则截然相反,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轻税负优势将不复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社会资金总是流向高利润的行业,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是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增值税转型会引起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的减少,从而可能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劳动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转型改革就面临着一方面由于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会淘汰掉一部分技术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员工高水平和高素质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在不断升高,且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相对有所降低,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与机器设备成本之比相对于增值税转型前有所上升,企业更愿意以机器代替人工。这些使得劳动就业压力加大,税制改革的社会成本增加。因此。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国家经济更多的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带来劳动就业压力的大幅度增加。

二、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已经势在必行。在转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增值税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实行生产型、收入型还是消费型增值税,不是由政府政策规定就可以,它是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它强调的是增值税的财政功能;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它更多的是在鼓励企业技术更新,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的增值税转型,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推进改革。同时,为了避免转型给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增值税的转型应逐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政策,先在一些行业中试行,如在高科技行业中试行,这既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又可以缓解财政的压力且征管困难较小。

(二)分阶段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由于有限全面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和征管等方面的问题,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基本上形成一种分步调整的共识,即,目前应先将矛盾最突出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以后逐步扩大到广告、租赁、仓储、代理等行业,最终取消营业税,实行全范围的增值税。但扩大增值税范围对原征收营业税的企业税负变动较大,以及对分税制后作为地方收入的营业税收入影响较大,所以这种扩大应分阶段逐步实行。建议第一阶段应将现行增值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第二阶段将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及娱乐等其他服务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第三阶段将增值税范围扩大到经济领域的所有经营行为。对由于扩大增值税范围对营业税收入的影响,应作好测算,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的共享比例。

(三)建立良好的纳税、征税环境

创造良好的纳税、治税环境。国际经验表明,良好的纳税、治税环境是实施增值税最有效的保障。应加强宣传舆论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做好征纳双方办税人员的业务培训,协同解决地区性的税收竞争和打击跨地区的偷骗税活动。

根据西方国家经验,增值税转型的过渡时期一般是5-10年,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选择10-15年来完成过渡。而我国增值税改革才于2004年在东北试点,可以说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改革的任务还非常重。增值税改革的成败决定了税制改革的成败,所以我们更应该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杨斌、雷根强、胡学勤.税收学[M].科学出版社,2003,(190-193).

[2] 杨震.中国增值税转型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5,(8-12).

[3] 邓子基.税种结构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4] 马国强.转轨时期的税收理论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 饶立新.税论[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6] 财政部税政司.流转税的改革与政策选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of VAT

Chen Xila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3000)

作者:陈熹岚

增值税转型理论研究论文 篇2:

增值税的贸易效应:理论进展和经验分析

摘要:增值税在一国存在非正式部门时能否继续保持贸易中性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纵观十多年增值税贸易效应研究的进展,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主流理念依然具有影响力。利用28个国家1970-2007年的面板数据,可对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增值税短期会对贸易产生促进作用,而长期仍呈现出贸易相对中性;非正式部门因素在短期内会阻碍贸易发展,而长期则不会改变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趋势。因此,我国应根据增值税的特点,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同时,继续完善相应的税收征管制度,并努力减少非正式部门对我国经济与贸易的扭曲作用。

关键词:增值税;贸易效应;关税;非正式部门;贸易相对中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十年前,笔者曾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一是对外贸易可望加速发展,二是关税(边境税)的水平将持续下降,其对贸易的影响也将受到限制,三是增值税等(境内税)对贸易的影响将日益凸显(邓力平,2000)。十年过去了,我们注意到了这三个趋势的不断发展,而如果将考察的时空扩展到从1986年我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至今的25年,这种发展态势同样明显。基于这一背景,研究该时期作为我国境内税最重要税种的增值税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有其意义。而同样在过去的25年乃至更长的历史阶段中,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增值税也在全球迅速推广,增值税对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加强。因此,同样有必要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增值税与贸易发展的关系,有必要对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进行国际比较,这对于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把握我国增值税作用、理解增值税等境内税对国家深化对外开放的作用,也有着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结合的角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对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我国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讨论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增值税的贸易效应。文章首先对增值税研究的主流观点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比较国际上关于增值税贸易效应及福利效应等的不同观点,进而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运用一个可量化的分析框架,对上述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经验分析,最后将根据理论分析与计量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增值税的贸易效应:理论分析

(一) 贸易相对中性:增值税的发展与主流观点的形成

增值税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法国首先引入的,而这一事件最终却导致欧洲各国对增值税的贸易效应产生争议。为解决争议,产生了《关于共同市场中采用不同流转税制度所引发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从长期静态均衡角度来看,增值税能够保持相对贸易中性,这也为之后对增值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框架。随着1963年纽曼报告和1985年德洛尔欧洲委员会白皮书等建议报告的相继提出,增值税在欧盟逐渐推广开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值税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有所进展,主要针对目的地税原则与产地税原则下增值税与其他税种的比较,除了讨论福利效应(比较不同税种对社会福利的增损)与收入效应(比较不同税种在筹集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之外,重点内容依然与贸易效应(比较不同税种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密切相关。Grossman(1980)对统一税率的营业税和增值税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显示在目的地原则下营业税会对贸易产生较严重的扭曲作用,而增值税在两种原则下都会呈现贸易相对中性的特点。Hamilton和Whalley(1986)试图在不同产品差异化的税率的条件下,研究目的地原则与原产地原则增值税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作者的计量检验表明,差异化原则这一条件并不关键,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依然存在。Feldstein和Krugman(1990)认为,在短期内增值税的实行会导致一国出口的增加,但是长期来看汇率的调整将会抵消增值税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判断是增值税贸易效应研究的主流。就短期而言,增值税能促进出口,改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就长期而言,增值税具有贸易相对中性与易获取收入等特点。正是这些研究凸显了增值税作为较能体现税收中性之现代间接税种的地位,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等的推崇,并被发展中国家陆续采用。

(二) 理论研究新进展:现实差异对主流观点的质疑

20世纪末21世纪初,增值税在其推广过程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现实与增值税要求的理想状态存在差距,特别是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的非正式部门(InformalSector)现实。所谓非正式部门是指能够逃过一国税收征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影子经济(shadowEconomy)或地下经济(Underground Activity),也包括农业等经济活动(Piggott and Whalley,2001;Schneider,2002;Emran and Stiglitz,2005)。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促使国际财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主流理论。

Feldstein和Krugman(1990)首先讨论了增值税不能覆盖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现实情况,如家庭内部服务、医疗、教育等都难以受制于增值税,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的存在会导致贸易部门受损,使得一国进出口变少,产生新的扭曲现象。这一观点虽然未在文中占重要位置,但却为后续增值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Piggott和Whalley(2001)则将非正式部门概念较为完整地引入增值税的讨论中,并建议学术界据此重新研讨增值税的优劣。作者讨论的主要是增值税的福利效应,得到的结果有三。一是当经济体中的家庭为对称性时,在不存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实行增值税将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二是经济中的家庭依然是对称性并存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实行增值税将减少社会的福利;三是当经济存在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两种不对称性的家庭时,贫穷家庭将通过非正式部门的方式向富裕家庭提供生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增值税将使贫穷家庭投入更多的时间在非正式部门内,贫穷家庭因此得到福利改善,富裕家庭则因为税收范围的扩大而福利受损,而此时全社会福利是受损的。作者还根据加拿大税改前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得到的模拟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同。作者据此认为非正式部门的存在使得增值税的优势下降,那些看似扭曲效应较大的关税与物业税等却是有意义的。现实中时常会发生走私及财产隐瞒等现象,关税和物业税在应对这些逃税行为方面比增值税更有效,因此税制设置要以事实为出发点。虽然该研究的对象仍是发达国家,但其思路为后续研究发展中国家增值税效应问题提供了新角度。

在过去20年中,很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增值税替代关税的税制改革,而其中许多国家都是因为履行IMF和世界银行结构调整和政治稳定等贷款条款而实施上述税制改革的。Emran和Stiglitz(2005)就此将研究对象首次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认为虽然增值税的优势已被广为接受,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非正式部门的情况下,增值税的特有优势难以发挥。该文分别考虑税基不变和税基扩大情况下,增值税替代进口和出口关税的影响。文章主要得到了两个结论。一是存在非正式部门时,不论税基是否增加,增值税替代进口关税都会在一定条件下使得社会整体福利下降。二是不论正式部门或非正式部门是否存在,不论税基是否增加,增值税替代出口关税都会在更为宽松的条件下使得社会福利下降。作者随后分析了非贸易产品的存在、中间投入品的增值税征收、增值税监管成本较低以及走私行为的国别性等四个因素,并最终认为这些都不会对其模型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因此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谨慎推行增值税改革。

对IMF和世界银行推崇增值税改革的质疑引起了时任IMF财政事务部税务政策司司长Keen的关注,其在之后连续发表两篇文章阐述不同观点。Keen(2008)主要讨论存在非正式部门时的增值税福利效应及相关贸易效应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实关于增值税、进口关税和预提税三种税收变量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有四。一是增值税税率的提升将减少总产出和正式部门的产出,但会提升非正式部门的产出。关税税率的提升将减少总产出但会提升非正式部门的产出。预提税税率的提升将增加正式部门的产出并减少非正式部门的产出,而总产出会不变。二是当非正式部门与正式部门产品不能互相替代时,此时最优关税为零。三是当关税与预提税同时为零的情况下,增值税最优税率符合拉姆齐法则。四是当关税税率下降时,增值税与预提税的提升可以达到非正式部门利润不变而总税收收入提高的均衡结果。作者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当非正式部门逃税时,投入产品已经征收的增值税将不能被返还,这就相当于对非正式部门征收了进项税。特别是当一国征收进口预提税,非正式部门如果使用了进口产品作为生产要素,那么非正式部门还应承担进口预提税。文章认为,这些因素至关重要但却没有被那些质疑的文章所考虑,因此在现实中增值税配合预提税可以克服非正式部门的影响。

Keen和Lockwood(2010)则主要研究了影响增值税采纳的因素,以及增值税对不同国家税收收入的作用。分析表明,决定增值税采纳与否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业占经济比例越大,税收收入占一国经济的比例越低,一国越不愿采纳增值税。从经验分析来看,增值税的采纳对提高税收收入是显著的。但就国别而言,那些人均收入和贸易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在采纳增值税后,其税收收入一般都会提高;与之相反的是撒哈拉以南等非洲国家,它们采纳该税制后却使其税收收入下降。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第二类国家通常没有针对增值税的采纳而进行相应的监管体系改革,这是造成其税收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简言之,一国是否采纳增值税或者采纳增值税后税收比例是否会上升是由一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三) 贸易效应的经验分析

总体上说,增值税贸易效应的大小,增值税在各种现实条件下是否依然保持相对中性,这是一个实证问题。在关于增值税贸易效应的经验分析方面,国外近期有两篇文章值得关注。

Desai和Hines(2005)检验了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主流理论,运用了133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横截面分析,以及对168个国家5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增值税的采用与贸易依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采用增值税的国家往往具有较少的开放程度,这显然与主流理论短期促进贸易发展、长期具有贸易相对中性的结果不符。结果还显示,在考虑国民收入和经济地理因素的情况下,增值税率与出口贸易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且增值税在低收入国家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在高收入国家的影响。Keen和Loekwood(2010)评价这篇文章为增值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决定近期也进行相关研究。

Keen和Syed(2006)则主要讨论了增值税和公司税对净出口的影响,比较不同境内间接税种对各国(主要是OECD发达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就短期而言,增值税与净出口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但其影响在长期来看会逐渐消失,长期贸易相对中性效应依然存在。作者关于增值税长期贸易中性的研究结论吻合了增值税传统主流理论的判定。

(四) 基本评述与分析框架

纵观十多年来增值税贸易效应研究的进展,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其一,增值税贸易相对中性的主流理念依然有影响力,这既体现在学者对其的支持仍然存在,更表现为增值税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主要间接税种的作用仍在上升。但也应看到这种理念已经持续地受到理论与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主流理论研究在思路上总体没有重大突破,且由于各国可比较的增值税数据获取还有难度,经验分析方面也进展缓慢。而在实践方面,增值税运用的成功必须与各国国情相联系,不但发达国家的现实与理想状态已有差距,而且占增值税运用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复杂。这种现实与主流理论差异的现象仍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去解释。

其二,增值税研究新进展的影响正在扩大,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增值税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只停留在少数的几篇文献上,还远不到颠覆主流观点的程度。且总体上看,目前新进展大多侧重于对增值税福利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研究,对贸易效应的研究相对不够,特别是经验分析的研究较少。

其三,现有增值税贸易效应文献中的有些成果值得重视。当学者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增值税替代关税前后的比较时,这就隐含着对增值税贸易效应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增值税的发展与关税的减少存在替代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履行IMF和世界银行结构调整和政治稳定条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采纳增值税就是大范围地降低关税。关税的减少降低了对国际贸易的扭曲,增值税代替关税从这方面来看是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二是当存在诸如非正式部门等现实约束时,增值税的贸易相对中性效应不可过分高估。增值税在这类条件下的实施扭曲了国内正式部门与非正式部门、可贸易产品和自给自足产品之间的资源配置,而这些扭曲又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三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进口增值税及预提税实际上起到了进口关税的作用,这种制度安排对减轻非正式部门存在时的贸易扭曲十分必要。此外,如果一国的出口退税制度不完善,增值税实际上还起到了出口关税的作用。特别是当一国出口退税制度不完善、国内已征增值税不能及时返还时,出口企业无疑要承担相应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增值税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种变相的出口关税。因此就最后一点而言,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还由各国具体税制决定,而各国在税收征管上的差异也会对各自对外经济贸易造成不同结果。

三、增值税的贸易效应:经验分析

(一) 基本模型与说明

基于上述回顾与判断,本文采用一个能兼顾主流观点与最新进展的分析框架,在将非正式部门等因素考虑在内的基础上,考察增值税贸易效应的两个方面,一是以我国过去25年贸易与税收的数据为考察对象,量化分析我国增值税运用的贸易效应;二是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考察增值税对国际贸易的贸易效应。

关于基本模型及其运用,这里有两个说明。

一是关于数据。就国内而言,贸易与税收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等公开发表的资料来源。而就国际比较样本而言,可以有三种选择可能,即将我国同所有实施增值税的国家放在一起考察,或是分别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并加以考察。但总体上看,目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增值税数据仍然贫乏,现行的各种数据库中都没有发展中国家历年增值税收入的数据。因此,考虑到我国在过去25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目前总量上已超过所有实施增值税的发达国家,故选择OECD国家作为国际比较样本,与我国一并考察,以求把握增值税贸易效应的总体趋势。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主要选自目前的三大数据库:OECD国家税收收入统计表、普华永道公司全球税收数据库和国际财政文献局税收研究平台。

二是如何衡量我国的非正式部门问题。前述两篇对于增值税贸易效应的经验分析文章都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非正式部门的因素,这是现有研究的重大缺陷,必须加以调整。而目前在研究增值税福利或收入效应的计量文章中,引入非正式部门的方式也值得商榷。例如,Keen和Lockwood(2010)引入了农业经济变量,以农业经济占总经济的比重衡量了一国非正式部门的经济比重,但这种判定显然不够,其他因素如地下经济等必须加以考虑。笔者注意到Schneider(2002)对1999-2000年全球110个国家或地区的非正式部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进行了衡量,因此可以从Desai和Hines(2005)引入增值税历年变化的思路人手,引用Schneider(2002)给出的我国非正式部门的变量来考察。这里假设非正式部门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变,以此研究存在非正式部门时增值税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二) 增值税的贸易效应(I):我国实例

作为分析的第一步,笔者首先对我国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得出了四个基本结论。其一,方程(1)-(5)的结果均显示,我国的增值税与贸易依存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我国的增值税发展在所观察时段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二,方程(2)-(5)中加入了总税收收入的变量,这是将其他税收因素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一并加以考虑,结果显示总税收收入与贸易依存度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三,方程(3)-(5)考虑了关税的作用,回归的结果与理论相符,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起到了阻碍和扭曲的作用。其四,方程(4)考虑了非正式部门存在的影响,而方程(5)则借鉴Keen和Lockwood(2010)将农业经济作为非正式部门的代表引入经验分析,两个经验结果都为负,这与近年来的理论新发展相符,即在增值税制下,非正式部门的存在阻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增值税在非正式部门存在条件下带来的扭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方程(4)-(5)中增值税变量和非正式部门变量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原因。

(三) 增值税的贸易效应(II):国际趋势

作为分析的第二步,笔者将我国与经济合作组织(OECD)2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一并进行经验分析,这种扩大的样本容量既能在国际范围内把握增值税的贸易效应,也能克服上述共线性问题。

由于各个国家有效数据起始年份不同,笔者分析的为非平衡面板数据(见表2)。考虑到各国国情不同,特别是我国与主要OECD国家国情差距仍然存在,必须进行调整,故这里运用横截面固定效用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主要结论也有四。其一,方程(1)-(4)的结果与我国单独分析的结果基本相同,即增值税与一国的贸易依存度呈正相关,这意味着一国增值税的推广对该国外贸发展起促进作用。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这种结果与国际上类似分析文章的结果有异。关键在于这里讨论的是在各国已经采纳了增值税制度后增值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而Desai和Hines(2005)以及Keen和Syed(2006)分析的是有无采纳增值税制与贸易依存度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大进口国美国仍未采用增值税,现有文献却将其纳入经验分析之中,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显然会得出贸易依存度与增值税呈负相关的结果。因此,本文的样本选择与结论更贴近现实。其二,方程(2)-(4)表明,从国际比较来看,一国非正式部门的存在对该国贸易依存度存在着阻碍作用。其三,方程(3)-(4)表明,关税对于一国对外经贸的发展也起着阻碍作用,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其四,方程(4)显示税收收入与贸易依存度存在正相关。

从各税收变量的系数来看,增值税、关税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显著,而且其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所起的作用也要大于其对整体样本国家所起的作用;而税收总收入,也就是其他税收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较小。从横截面固定效用来看,中国的截距项较其他OECD国家要小。例如方程(4)中国的截距项仅为193.6,韩国和意大利则为383.8和327.2,其他国家基本也都在200以上(表2中未显示)。这意味着我国在申请复关之初的贸易依存度较其他国家处于较低的位置,而至2007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与OECD各国的水平相当,甚至还高出许多发达国家贸易依存度水平。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就是我国全面参与贸易自由化的历程。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方程(4)的增值税变量不显著,这主要是引入了总税收收入变量带来的影响以及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

(四) 增值税的贸易效应(III):贸易相对中性

分析的第三步是考察增值税等因素对一国贸易依存度的长期动态影响,主要是贸易相对中性问题(见表3)。这里借鉴Keen和Syed(2006)的动态分析方程并且使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分析增值税和非正式部门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主要结论有三。其一,方程(1)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加入滞后一期因变量,其结果显示五个变量均显著。前一期的贸易依存度、当期增值税变量与当期贸易依存度呈正相关,而当期关税、非正式部门和总税收收入变量与当期贸易依存度呈负相关。注意到总税收收入变量由前文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这主要是加入滞后因变量和计量方法变换引起的,而其他自变量的方向均与前文相符。由于面板数据分析的总税收变量系数基本都在正负0.7范围之内,说明其他税收变量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较小。其二,方程(2)结果显示当非正式部门变量被剔除时,增值税变量在首期为负但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非正式部门在方程中缺失而影响到其他变量的原因,这可从总税收变量对贸易依存度之负影响的放大来把握。方程(3)将非正式部门变量纳入到经验分析中来,增值税当期的影响又变成正相关。方程(4)剔除方程(3)影响较小而且不显著的总税收收入选项,结果显示在方程(3)中不显著的非正式部门显著,而且影响增加。方程(2)-(4)的意义在于,在长期动态过程中,增值税对一国的贸易依存度呈现出相对中性的影响,即当期增值税对未来的影响不会超过两期,这与Keen和Syed(2006)的计量结果相符合,也符合主流理论的基本判断。另外,方程(2)-(4)都含有对贸易依存度负相关的增值税影响项,这也说明增值税在

某些时期可能会对贸易依存度产生阻碍作用;但是从每个方程整体来看,增值税短期内还是主要起到了促进贸易的作用。其三,方程(5)考虑了非正式部门滞后期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正式部门变量在短期内会阻碍一国外贸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其对一国外贸的影响也趋向中性,这与增值税变量相似。从理论上来讲,非正式部门在增值税下扭曲了一国的外贸发展,但如果增值税呈现出长期相对中性作用,即当非正式部门影响外贸的借助因素自身在消减,则非正式部门对贸易的影响也就减弱了。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归纳分析增值税主流理论和近期新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经验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25年历程中,增值税运用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增值税贸易效应问题,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在理论方面,关于增值税贸易效应理论的新进展已对主流观点形成冲击,但仍需更多基于实践的研究去完善现有成果。总体上看,对增值税运用及其产生的贸易效应的分析,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又必须注重对各国特定国情现实的考虑。对我国来说,必须始终在认识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坚持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来探讨增值税的推广运用范围与贸易效应问题。

其二,在定量方面,本文分析的是增值税在存在非正式部门条件下的贸易效应问题。无论从我国实例还是国际趋势上看,都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增值税短期对贸易产生促进作用而长期呈现出贸易相对中性,二是非正式部门因素在短期内阻碍了贸易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依然没有根本上改变增值税的贸易相对中性趋势。这种总体样本的趋势,这种辩证的结论,对于我国增值税与贸易发展关系的分析有所启示。一方面,增值税还是一个相对较能体现中性的现代税种,我国不断扩大增值税的使用范围,顺应国际上增值税发展的趋势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充分认识到特定国情对增值税运用的重要制约。例如,我国经济包括外经贸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我国申请复关之前的外贸水平较低;二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整个历程是中国不断参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三是增值税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要大于经验分析的整体趋势;四是我国非正式经济的占比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较小,其对贸易的阻碍作用相应也较小,但是随着我国增值税影响的加大,我国非正式部门正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它对我国外贸乃至经济发展的影响或将不断加深,值得我们注意。

其三,在政策方面,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都表明了对增值税使用的辩证观。因此,一方面,为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继续对外开放,我国应该持续推进增值税改革,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控制和管理相关非正式部门,减少非正式部门对我国经济与贸易的扭曲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增值税作用的局限性,无论从理论与实践上看,将所有非正式部门都纳入到增值税征管范围之内是不可能的,至少有的行业在纳入增值税征管范围时应该有变通办法,这种判断对于我们在酝酿新的增值税扩容时必须予以坚持。

其四,除上述主要观点外,本文还讨论了关税与增值税的替代关系,以及增值税与预提税对非正式部门的影响等。可以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十年历程表明,我国边境税的作用已经受到了相关规则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好境内税收手段将是我们必须始终研究的新问题。研究表明,从特定的角度看问题,在存在非正式部门的条件下,增值税的进一步推广会加重对一国内外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我们应根据增值税的特点,继续完善相应的税收征管制度,例如加大海关增值税征收的力度和范围,完善增值税抵扣制度,努力将增值税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外经贸发展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

最后,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首先,引入非正式部门变量来衡量增值税的贸易效应虽然是本文的特色,但对于非正式部门的定义以及衡量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非正式部门定义及衡量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经验分析结果。其次,本文考虑的非正式部门占经济的比重不变,这个假设较强,虽然作为经验分析的必要抽象是正常的,但这与现实有差距,应逐步加以改进。最后,尚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到本文的国际比较范围,而这种比较对于我国增值税的运用具有独特意义,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邓力平,2000:《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胡鞍钢、赵黎,2006:《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作者:邓力平 王智烜

增值税转型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完善税制的几点思考

【摘 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完善税收政策是当代税务工作者和税收理论研究人员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措施,给出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扣税法;社会保障

一、增值税

1.增值税存在的问题。(1)多档税率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目前我国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一般纳税人采取抵扣制,即用购进货物的进项税去抵扣销售货物产生的销项税,税率分为一般税率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的简易办法缴税,即小规模纳税人没有进项税,只就销售货物计算应交增值税,适用3%的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无论增值与否均存在的税负,使得产品售价应该比一般纳税人产品售价高才有可能盈利,显然不利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公平竞争,不利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发展壮大,更不符合公平税负的原则。(2)农产品初加工业与深加工业增值税税负不统一,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政策规定,农产品简单加工免征增值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3%,农产品的深加工,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但对购入农产品实行统一的13%扣除率,显然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与深加工的税负差异很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产品增值税税率的不同,导致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增值税税负失衡,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不利于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2.完善增值税的思路与方案。(1)调整纳税人的分类标准,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征收范围。本人建议将目前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改为标准纳税人与非标准纳税人两类。取消年应税销售额量化标准的限制,只要企业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批准都即可核定为标准纳税人增值税人,实行“扣税法”,拓宽增值税抵扣税链条的覆盖,推动小规模纳税人发展壮大。(2)实行差别税率,公平税负。对一般纳税人的多档税率以及对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与深加工实行统一的按13%扣除率,均改为实行差别税率。

二、开征遗产税和社会保障税

1.遗产税。(1)开征遗产税的时机已成熟。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净值课征的一种税,一般认为是对个人所得的一种补充调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手中积聚了相当数量的个人财富,已经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百万富翁、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这与尚处于贫困线下的几千万人口形成强烈的反差。如何引导这部分财富的使用,避免食利阶层的激增,提倡劳动致富,节制不劳而获,缩小收入差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开征遗产税不仅成为舆论上的普遍呼声,从分配结构的现实来看,开征此税的时机也已经成熟。(2)遗产税征收方案选择。鉴于我国目前尚没有严格的、规范的财产登记制度,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制度也很不健全,因此,遗产税制宜采用相对简便的模式,即采用总遗产税制是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较佳选择。这种遗产税制的基本思路是:只对遗产总额(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课征;起征点为20万元,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税负大小暂不考虑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扣除项目主要包括被继承人的丧葬费、债务、未成年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等,对因继承而取得的财产用于公益事业的部分可以实行减免;列为地方税,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开征时间。

2.社会保障税。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刚刚起步,目前社会保障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实行多头管理。这是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分权的财政体制所造成的,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但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要求来看,要形成统一市场,扭转“诸侯割据”的局面,要求社会保障向规范化和统一化发展,即要求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行社会保障。要建立充满活力和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具有“减震”的功能,必须由可靠、稳定的财力支撑。而社会保障税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最可靠的财力支柱。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是不以部门的意愿为转移的。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并不是另开新税,而是通过对目前各项社会保障收费进行规范和归并,实行统一的标准,以提高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社会保障税应列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反映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的统筹水平。中央统筹部分可协调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社会保障税作为财政专项收入,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由专营机构负责保值增值,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监督,以保证此项收入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此外,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还应与转移支付制度相结合,以平衡地区和企业的负担水平,克服收支脱节。

参 考 文 献

[1]孟劼.增值税转型及其影响探究[N].陕西日报.2008(3)

[2]金瑛.中国税制的改革[J].企业导报.2010(4)

[3]财政部.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苦干问题的通知[Z].国家税务总局.2008(12)

作者:周飞

上一篇:PC数字电压表设计研究论文下一篇: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