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2022-04-19

农发行综合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财会工作作为银行各项工作的基础,规范业务管理和操作流程,增强业务处理能力,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提高会计监督质量,控制业务管理和操作风险,特别是门柜操作风险,必然为业务有效发展提供保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基层农发行如何拓展传统信贷业务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战略问题。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也随之进行调整和扩大,商业性贷款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支持粮棉油收购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信贷格局已初步形成。作为农发行的主体业务,稳步发展传统粮油购销贷款业务既是履行农发行政策性支农职能的根本要求,也是支持“三农”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拓展农发行传统信贷业务,谈一下个人浅见。

1.传统信贷业务拓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部分农发行员工对新形势下开展传统信贷业务缺乏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传统信贷业务是“以不变应万变”,工作模式还是老一套,或多或少存在“凭经验办事”的习惯思维,工作思路没有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1.2信贷风险防控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

目前的风险防控措施,还停留在企业办理资产抵押、提取价差保证金和风险补偿金等方式,但已抵押资产的价值担保能力较弱,抵押资产大部分地处农村,变现能力较差,削弱风险防控效能。同时风险事前预警机制和分析反馈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的联动防控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1.3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存在不足,不能将制度的内控作用贯穿于每一项具体业务中,制度的执行力出现衰减;同时对制度的学习存在不透彻现象,对工作标准不太熟悉,“小错不断”现象时有发生。

1.4传统贷款业务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的进一步推进,出现了多个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经营竞争的多元化经营格局。虽然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因其具备较完整的仓储设施,较健全的购销网络,仍是粮油购销市场的主体。但是随着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减少,导致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的减少。

2.推进传统信贷业务有效发展的建议

2.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推进传统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创新业务发展方式。在传统业务营销上突破季节限制,支持企业常年收购;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外地资源保证收购量的增长;突破品种限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多品种粮油收购。二是构建专项运营机制。对信贷人员进行调整组合,在基层支行专门成立传统业务信贷组,充实信贷人员,加大传统信贷业务推进力度,提高工作效果。三是依托政府组织优势。借助地方政府对“三农”发展的重视程度,依托政府加强粮棉油市场的宏观管理功能,保证传统信贷业务稳健推进,夯实农发行“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格局。四是统筹兼顾有效发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风险与效益的关系。农发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不能为追求规模忽视质量,也不能为规避风险而降低发展速度,必须在规模与质量之间,风险与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履行信贷支农职责中持久保持传统信贷业务良性循环,高质量地发展。

2.2强化风险防范措施,保障发展质量

一是坚持“以销定贷”支持资金。按销售合同确定贷款的金额和期限,所收购粮食质量和数量与销售合同衔接,加强对入库粮食的抽样和巡回检查,确保账实相符。二是防范市场经营风险。注重销售合同的履约,锁定市场经营风险。对传统业务严把销售合同的审查关,要求企业提供正式有效的合同,并交纳一定比例的合同定金,进一步提高销售合同的履约率。三是强化贷款运行过程管理。抓住资金、账户、库存、担保等关键环节,加强对企业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分析调查,落实借款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跟踪贷款批复要求落实情况,加强贷后监测评价,提高识别风险的敏锐性。四是综合运用各种风险防范措施。注意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把“集体房产和土地抵押、个人房产抵押、风险准备金、合同定金”等风险防范规范化和系统化,并注意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防控贷款的道德风险。

2.3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强化合规意识

完善内控机制,不仅要强化制度的外部刚性约束力,而且要加强学习教育,使合规意识内化于心,提升制度的执行效果,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强化制度制约。制定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员工履职情况的序时考核力度;完善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二是培育合规文化。保持学习的常态性,学习信贷制度办法,明确操作标准,将学习成果转化到日常工作中,将合规意识融合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增强员工执行制度的主动性,促进新形势下传统信贷业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发挥制度纠偏功能。落实自检自测制度,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促进员工不断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合规意识,消除风险隐患。

2.4挖掘企业经营潜力,扩大经营规模

传统贷款业务的资金支持规模与企业的经营规模是相对应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的阶段,可以考虑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上下功夫,以企业经营的扩大,带动传统信贷业务总量的提升,同时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一是强化信贷杠杆调节作用。针对当前市场化条件下的粮油购销经营格局,进一步对粮食购销业务的支持,对粮食购销业务制订有差别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风险保证金比例,鼓励企业积极利用现有政策资源和粮食资源,整合企业经营优势,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规模经营能力。二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信贷支持方法上对县级粮油购销总公司及其收购网点可采取“统贷分还”模式,明确经营责任,强化购销企业的风险责任意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形成银行、企业两条交叉管理链条,促进企业内部经营网点良性竞争,激发经营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企业互利合作。推进购销企业与下游加工企业的合作,构建稳定的购销渠道,做强粮油调销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扩大仓容规模。以政府加大农村项目建设力度为契机,积极支持企业用自有资金扩建仓容,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仓容量,保持规模化收购的优势,使企业提升经营规模得到硬件保障。

作者:李晓明

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篇2:

农发行门柜业务风险现状与对策

农发行综合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财会工作作为银行各项工作的基础,规范业务管理和操作流程,增强业务处理能力,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提高会计监督质量,控制业务管理和操作风险,特别是门柜操作风险,必然为业务有效发展提供保障。

一、门柜业务风险的现状

我行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执行、防控操作风险、增强效益观念作为贯穿全行财会工作的主线,纵横联动,重抓落实,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较好地促进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和经营效益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门柜业务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强化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岗位职责。定期召开财会工作分析会议,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措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二是坚持强化制度执行是提升门柜业务风险防范水平的保障,针对操作薄弱环节,不断建章立制,使我行的财会制度和管理办法已经基本覆盖了门柜业务管理中的难点和盲点。三是坚持突出有效监督是加强门柜业务操作风险的关键。在常规监督基础上突出了操作风险监督内容,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彻底纠正门柜业务操作中的违规行为和不良习惯。通过努力,会计工作基础增强,柜员风险意识增强,制度观念增强,门柜业务操作进一步规范。没有发生严重违规和操作执行不到位,门柜操作风险的防控总体趋好。

二、门柜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难点

(一)业务发展与制度执行的矛盾凸现。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客户增加,由此与制度执行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因我行制度要求与客户需求存在差距,导致制度执行难度加大。

(二)个别制度规定欠完善,导致基层门柜操作执行难。目前为了防控风险,上级行不断出台制度规定,但是新出台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门柜实际,导致执行难。

(三)系统功能缺陷,风险控制有影响。综合业务系统不断改造完善,基本满足了目前农发行会计业务核算的需求,实现了会计业务的快捷化、集中化,但在运行中也反映出系统功能的一些缺陷。

(四)门柜人员不稳定,执行制度难。近几年新进了大学生,各部门人员都偏紧,新进人员均衡分配,一定时期缓解了门柜人员不足的压力。但由于我行以前新进人员来自异地,调动工作较多,门柜人员不稳定。新人员对规章制度学习、理解、掌握有一个过程,门柜业务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五)监督力量有限,制约了门柜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会计监督员由财会主管兼职,加之财会部门人手少,事务性工作多,难以保证其监督时间和监督质量。多数是在疲于应付,不能达到上级行规定的监督要求,对门柜业务风险控制水平有一定影响。

三、加强门柜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门柜业务风险防范齐抓共管的局面。门柜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是全行各项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的基础和关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立足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的理念,树立风险防范的全局观,克服风险防范工作仅仅局限于财会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面,解决缺乏部门联动,协调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把手要挂帅组织成立由前后台相关部门组成的内控与发展协调小组,定期或及时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内控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正确对待客户的营销和维护问题,以确保真正落实稳健发展的目标。

(二)制定门柜业务操作规范。上级行应进一步清理、整合门柜业务操作管理规章制度,编制《门柜人员操作规范》,作为柜员的学习教材和操作指南。每项新制度实施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多方选点试行,试点成功后再全面组织实施。相关条线的规章制度要相互协调统一,不能政出多门。新制定的规章制度要逐级组织培训,相关管理人员要正确理解,统一标准,避免指导、检查不一致导致基层执行难的问题。

(三)完善系统功能,协调运行管理。信息部门是业务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撑,相关业务系统功能设置与开通运行必须与业务部门管理需求衔接一致,每项业务开发和功能完善必须先规范业务管理制度,再推广业务产品运用。

(四)充实人员,优化结构。上级行应每年有计划地适当给基层行引进一些毕业生,充实一线临柜人员,逐步改善门柜柜员结构问题,并保持相对稳定。一是应为基层行每年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避免高级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门市坐不久的问题,提高柜面服务水平和有效防止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二是要加快对新型基础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刚入行的年轻同志,更要着重培养,通过岗位轮换、岗位交流等方式促使其尽快成才,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正常发展。

(五)关心财会人员,稳定人心。金融业是个特殊行业,门柜业务更是高风险业务,门柜人员的收入,要确保不低于同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以稳定员工的思想,让其有安全感,优越感。同时要统筹考虑柜员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增加激励考核,作为专业部门应以业务指导和加强管理为主,为各项业务经营的有序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六)统筹监管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将财会监管员管理上收到二级分行财会部门,统一按标准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履行监管职责。同时要将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分线运作。非现场监管人员负责预警信息分析,现场监管人员负责现场检查辅导。

作者:沈娟

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篇3:

对桦甸市农发行加强系统监督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思考

桦甸市农发行会计业务处理先后经历了手工处理、模拟手工的单机会计电算化处理、超越手工的数据大集中处理三个主要阶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也从无到有、从单机发展到数据集中下的综合业务系统,使桦甸市农发行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两年多来,由于对系统的监管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未根本摆脱传统手工核算观念的束缚,片面认为系统业务处理就是计算机替代手工,是手工处理的延续,从而忽略了对信息化条件下系统操作风险的研究。本文就桦甸市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业务处理面临的操作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思考。

一、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影响

综合业务系统在农发行系统的全面应用,使传统会计核算和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已不适应,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一)“双线核算、总分核对”理念遭遇冲击。手工模式下,“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作为一项原则,贯穿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并作为一种会计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指导下,银行的账务组织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双线控制体系。明细核算(前台)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余额表;综合核算(后台)的顺序是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双线核算的依据是同一凭证,按分户和科目两条线核算,并坚持总分相互核对,体现相互制约。明细核算是综合核算的具体化,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总概括,两者相互平衡彼此制约,构成会计核算完整的账务组织体系。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总账(登记簿),只要将凭证要素输入系统后,系统自动生成交易流水,分户账、总账、登记簿、会计报表根据交易流水同时平行产生,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为同一数据源,“双线”核算与核对模式变为系统单一的“稽核检查”,“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事实上已不存在。

(二)传统核算过程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手工模式下,会计业务核算过程,采取“双人临柜、钱账分管”的方式,营业柜台分设记账员和复核员。记账员负责受理和审查凭证及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复核员负责审核和复核记账员办理的业务和账务,同时要求“换人复核”。这样,通过双线核对和交叉复核,在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一部分交易采用“柜员制”,不需要复核和授权,柜员在接办业务的同时也兼办记账、复核等工作。“综合柜员制”改革后,农发行大部分业务均采用“柜员制”,基本是“一手清”。尽管计算机对重要的会计事项或重大的交易金额采取了授权方式加以控制,但授权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占比较小,对全部核算内容和整个核算过程缺乏实时监控。同时,计算机采用一次性录入的“单线”核算,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与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路径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

(三)传统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削弱。手工模式下,会计人员既是银行业务经办主体也是会计核算行为主体,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要素的记载同步,会计核算与管理一体化,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双线核算、交叉核对”既是会计核算的特点,也是实现会计管理的手段。利用会计管理的这种手段,会计人员可以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结果、会计核算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采取的措施通常有二次核算、事中审核凭证、审查账簿、科目与分户的勾稽核对等。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业务经办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相对分离,网点临柜人员的角色也由会计人员渐变为客户服务或系统操作人员,除了信息录入和交易菜单选择由柜员操作外,账务记载及后续会计核算基本上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前台经办人员只要学会操作计算机即可办理业务,不需要掌握很多的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业务办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分离,特别是数据大集中后,会计核算集中在总行统一处理,而会计管理职能仍由各分支机构承担。这样,传统银行会计管理的

手段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二次核算的监督范围、审查凭证和账簿的时效性、会计人员管理的针对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二、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业务处理既失去了传统手工核算的有效监督控制,又面临大集中信息技术系统本身的风险。比如系统安全性较差、数据完整性不强、系统设计缺陷明显、运维力量不足、风险意识不足以及操作失误率高等问题,从而反映出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强度进一步加大,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由显性风险转变为隐性风险。手工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差错,如用错科目、金额不符、漏记或少记、串账户等,这些风险都是显性的,总是会在凭证或账簿或报表上显现,查找起来相对容易。系统上线后,操作人员直接将凭证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本身对业务处理按照事先编写的程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需要整个业务处理完毕后才能在结果中体现,一个差错会带来若干差错,并且不容易直观发现。此外,由于综合业务系统本身的一些缺陷或安全漏洞,只有在特定时候才能暴露,使一些差错难以查明原因,风险表现更为复杂隐蔽。

(二)操作人员道德风险凸现。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及明细“双线核算”,实际上发挥着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综合业务系统是柜员直接面对计算机,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即使系统提供了一些事后监测交易,但系统管理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的机会很少,通常是系统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后主动上报。在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成为了约束会计行为的第一屏障。结合近几年各级银行发生的一些会计案件,背后都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上下级行会计信息掌握不对称性。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相对分离的趋势,从而使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核算结果反映也呈现分离的态势。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仍基于手工操作模式的体验,习惯于查看手工账、表、凭证,对综合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信息不适应,对系统业务处理过程和原因缺乏了解,而综合业务系统提供的业务监督管理交易又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监管需要。相反,柜员掌握的会计数据信息和系统操作知识相对管理人员占优,柜员比较容易利用系统的缺陷进行舞弊。总之,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信息不对称使系统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加大。

(四)系统风险形式多元化。手工操作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层面的差错风险,风险事项和风险点相对集中。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系统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线拉长,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既有会计事项的差错,也有系统固有缺陷、运行故障、黑客入侵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风险,还有会计制度的疏漏和管理手段的低效所隐含的潜伏风险等。

三、综合业务系统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与对策

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客观上形成了县(市)支行营业网点为前端、市分行实施业务监督管理、省分行技术支持为后端的系统管理链,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方式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现行大集中业务处理模式的风险管理要求,系统管理人员特别是行领导应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系统业务风险纳入整个风险防控范围,构筑严密的系统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确保综合业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策略。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金融会计理论与实务、现代银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其风险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步扩大。建立业务风险评级体系,对业务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判断,对引发业务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类。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制度是防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系统操作制度实行“全覆盖”外,应对存在一定风险的特殊业务如冲账、销户、挂失、转账、资金汇划、票据交换等,逐品种制定管理办法。一是修订现有制度。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系统不断更新及业务不断拓展,现行制度办法必须及时修订完善。应鼓励系统操作人员参与制度修订活动,积极反映系统存在的缺陷,为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第一手材料。二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根据综合业务系统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存在的风险,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让每一位系统操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岗位面临的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觉,规范管理行为。三是加大监测监督力度。对系统操作特别是“敏感”地带进行梳理,结合曾暴露的运行问题再现风险场景,查找业务处理流程的风险点,研究建立动态化、全程化的过程监测与控制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综合业务系统安全运行检查,强化制度执行。四是强化事中控制管理。会计数据大集中后,业务主管领导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明确其职责。把系统要害部位管理和案件防范作为高风险控制范围,落实责任制,有效减少操作风险。五是再造会计业务核对流程。针对综合业务系统代替传统手工处理会计业务,“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发生蜕变的现象,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要承担会计业务核对流程再造的任务,按照传统核对方式对系统产生的账务信息进行重新核对,从而降低系统技术性错误引发风险的机率。通过完善各种操作管理制度,使系统运行和业务处理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做到有效防范风险、有效控制风险。

(三)加强系统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管理交易结合有关制度办法,突出重点,对系统运行实施有效管理。

1.日间管理。主要是机构签到、操作员签到及业务处理操作管理,以准确使用交易为重点。

2.日终管理。主要是机构轧账和机构、操作员签退管理,机构签退是系统当日营业结束的标志,是系统启动批处理的前提,以机构按时签退系统管理为重点。

3.会计报表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打印和核对系统产生的各类会计报表,加强代理行会计报表管理。发现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4.IC卡管理。严格执行IC卡管理规定,每日查看IC卡登记簿记载情况。

5.特殊日管理。主要是结息日、月终、年终管理。结息日前,年终决算日前,按照年终决算文件要求进行检查、清理、核对并完成相关业务操作。

6.支付系统管理。主要应做到按时签到系统,认真核对当日业务数据,密切监测报文状态和系统日切情况,加强资金授权管理,严防资金支付风险。

7.CM2006系统管理。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准贷(签)证处理状态,加强手工维护电子准贷(签)证维护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8.系统运行问题管理。由于系统变更多,运行问题发生频度很高,为加快办理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除了加强日常管理外,应利用网络系统建立“运行问题论坛”,按照“存款客户、贷款、结算、综合核算、重控、同城支付、资产、IC卡、网点公用、会计报表”10个模块,设置互动、置顶、加金等功能,规定网点实名注册。当系统发现问题后,按照业务分工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案例入“问题库”保存和备查。疑难问题可通过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9.检查单管理。检查结果分为重大差错和一般差错。重大差错主要表现是,总分不符、总账本期借贷发生额不符、分户账与分户明细不符、总账本期初加发生不等于期末等;一般差错主要表现是,资产账卡不符、登记簿与分户账余额不符等。并对检查出问题进行分类和查找原因。重大差错要及时上报上级行,一般差错自行进行账务调整,不能确定原因的上报上级行帮助解决。

作者:赵 玉 王乐吉 蔡立民

上一篇:棉纺织企业信息化论文下一篇:统计信息企业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