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2022-04-3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近年来,我国以集团客户为主的各种关联性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规模庞大、发展稳健的大集团,也成为各家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从2004年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以来,农发行浙江省分行信贷客户中集团客户数量明显增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篇1:

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经营的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从农发行的宏观定位和微观管理,信贷业务分权管理和分层维护,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关键词:信贷管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定位

文献标识码:A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经营质量与业务效益的好坏与高低,是一家银行基本功的体现。农发行虽然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但作为银行日前却是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于一身,也必须讲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因此,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经营与管理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对农发行信贷工作的争议颇多,从政策规定层面到具体操作层面都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改进,努力寻求一个切合实际、客观有效的信贷经营定位和操作管理办法,对于保持农发行生命力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

一、关于信贷业务的宏观定位和微观管理问题

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解决农民卖粮难、卖棉难和推进银行商业化改革而设立了农发行。应该说,建行初期对农发行的业务定位是准确和有远见的,即在以做好农产品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为主的同时,着力支持农业的综合开发治理,实现农业的科学长远发展。目前“一体两翼”的信贷业务战略又回归到了建行时的战略定位,符合时代和现实形势要求,但“一体”需要巩固壮大做长久,“两翼”需要丰满灵活做完善。宏观上在贷款业务领域拓展和品种开发上需要总行的战略卓识和雄伟气魄,多开展以政府和财政为依托的贷款品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当前必须抢抓历史机遇,抢占市场先机,争取国家必要的扶持政策和补贴,比如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持农业稳定的引导性贷款投入上争取到必要的保护和补贴政策,这样上可保国家安定,尽到行业的社会责任,下可保员工平安,尽到单位应尽的责任。合理政策的争取意义重大,整个农发行系统也就不会无谓地一方面做贡献,一方面可能委屈受过。

当前对于农发行而言,已经形成了无政策性业务不稳,无商业性业务不活的现实局面,政策性的储备和调控粮食收购贷款业务是农发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商业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小企业等贷款业务是农发行保持长远发展和生存活力的关键,非经营性或可能定为政策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中长期贷款则是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充分彰显。农发行除了不开展居民存款业务以外,已经与其他商业银行没有了实际区别,企业化经营的特征非常明显,但在业务开展的投入上,经营效益与职工利益的联系上,农发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却是同工异曲,劳动贡献与利益所得不成正比,职工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发挥。据了解国家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人员编制和费用开支上的管理是有很大区别的,事业单位死板,企业单位灵活,这是否是受到了事业单位的定性及由财政部核定人员控制和费用指标控制的影响制约,从而给整个农发行系统特别是基层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迫切需要总行重视和审视。一个单位的生存不在于其定性,关键在于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是否有效益,若将农发行定性于企业,想必会挣脱茧蛹的束缚。

二、关于信贷业务分权管理和分层维护问题

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的分支行制度,分为四级行,每一级行都应赋予其明确合理的主要职能和职责。在信贷工作上,总行应侧重于大政方针、行策行规的制定和对其执行及效果的检查监督上;省级分行应侧重于信贷业务工作细则的制定和其落实监督管理上;市级分行应侧重于业务政策规定贯彻执行和信贷具体业务的检查管理上;县级行处在一线前沿,应侧重于政策制度的严格落实和客户的营销、实地管理监督上。对于信贷投放的决策权,应当尝试执行两套制度,一是划分各级行的贷审会集体研究决定的审批额度,这要依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客户资源而定,各省、市分行均可有区别,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干篇一律。比如定一个省级分行单笔1亿元,单企业总额3亿元以内;市级分行单笔2000万元,单企业总额1亿元以内的标准。当前总、分行对贷款审批权已进行了分别授权,主要应当抓好落实和完善,在业务权限之内,把信贷业务做扎实、做灵活。二是行长个人直接审批权。制约制度有其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现实中也很容易演变为掣肘或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不利于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个人批贷和审视信贷机构的设置,尝试加大直接责任。英国渣打银行总裁庞·约翰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介绍说“渣打银行对职员依据其能力、资历和业绩实行不同额度的直接放贷授权”,我们起码可以借鉴实行行长直接批贷。行长个人审批权制定的原则可以是单笔一个控制额,审批总量一个控制额。在对所有贷款进行贷后评价及考核时,可以将集体审批和行长个人独立审批贷款作一个对比并加以考核,看哪些贷款质量高,运行好。分层分权审批只要制度制定的合理、科学,必定会提高办贷效率,会充分挖掘客户资源,会提高贷款经济效益,也会提高农发行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实际出发也可以考虑给县级支行一定的贷款审批经营权,虽然对于农发行基层人员现状而言,单个贷款单位宜大不宜小,但各地经济状况、客户资源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抓大兼顾小。若考虑客户贡献度,单个企业300万元以下就不宜发放,按目前利差来算,贷款300万元每年不过创收6万元的利润,企业越小维护成本率就越高。但一个行在一个地方不能没有作为,不放款在当地党政心目中就没有地位,因此,也可以尝试对县行定一个比如单笔单企业贷款300万元以下,贷款总量在3000万元以内的贷款经营决策权。

在执行贷款分权审批的同时,还应考虑实行客户分层维护的问题。作为各级行的客户部门,都应直接管理和维护一定数量的与其层次相匹配的对等企业,亲身实践对客户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以利于取得经验为下级行作出经验示范和指导,这也可以作为提高客户部门业务能力的一个手段,基层行可以提供必要的充分协助。目前农发行的贷款管理责任全在县级支行,而县级支行没有一点贷款决策权,虽然不能说这有多么不合理,但起码能说责任与权力不对称;此外,由于贷款投放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而基层行无决策权,上级行有时对信息的决策确定可能迟滞,也会严重影响贷款应有的效益。应该充分了解县级行在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切实加以很好解决。

三、关于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问题

风险防范是银行永恒的主题。风险防范应该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严格的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如入门条件,担保抵押措施,贷款的监测监督、检查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真实和松懈都会导致贷款风险的产生。二是对内部。必须对信贷经营的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制定严密的细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能够明确追究责任的各项内控制度。目前虽然内控制度不少,但如发生贷款风险,若追究起来责任主要在县级支行,很难再向上追究,应当予以修正。应加大个人行为的权责联系,改变集体负责、层层负责而实际上不负责、不利于追责的现状。感觉总行设立贷款独立审查官可能是对贷审会集体制度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和不认同,那就更应该尝试建立行长个人审贷制度并逐步加大其分量。

风险防范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这才会从源头上提高发放贷款和贷款经营的质量。责任追究的依据是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即在贷款发放前和贷款运行中,由上一级对下一级用专门专职的检查监督机构队伍进行严密细致的检查监控,发现问题立即追究,而不是在贷款出现不良之后再去追究,检查监督要作为一个防范遏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来使用,而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检查监督的作用是很大的,为使其有效开展工作,一是可由纪检部门直接领导并对上一级行长负责;二是要加强检查队伍的建设,加大责任的落实,每检查一个企业都要出具一个详细的签字结论,并对检查结论负责,如不尽职,也要追究,如有失职,更要严追。当然,责任追究还要注意区分主观和客观,凡主观原因形成的一定要严追,客观形成的不属于员工责任的要免于追究,实行尽职免责,合理保护员工。

参考文献:

[1]郝渊晓.银行营销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

[2]李 扬.刘 华.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8).

作者:张建民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篇2: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近年来,我国以集团客户为主的各种关联性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规模庞大、发展稳健的大集团,也成为各家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从2004年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以来,农发行浙江省分行信贷客户中集团客户数量明显增加。截止2013年5月末,共有商业性集团客户132家、贷款余额69.36亿元,其中,跨省集团客户39家、贷款余额34.63亿元,省内集团客户93家、贷款余额34.73亿元。商业性集团客户贷款余额已占全行商业性贷款总额的68.2%。总体来说,大部分集团客户尚能配合农发行信贷管理政策的实施,但也发现部分客户关联情况复杂,资金往来频繁,信贷监管有效落实难度教大,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集团客户识别与分类

目前建立關系的集团客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集团,这类客户属符合国家工商局《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4日发布)管理要求并进行登记的集团。简言之,这类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另一类是关联企业集团。关联企业集团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基于关联关系而结成的。其中,控制企业基于该关联关系,对其从属企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力,并足以影响其从属企业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行为。这类客户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前者严密,关联关系具有隐蔽性,在调查过程中易被忽视。

企业集团和关联企业集团,均属于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中所指的集团客户范畴。从集团客户内部之间关联关系来分析,集团客户具有以下特征:

(一)集团客户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关联企业组成的集合体。传统的企业是独立实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以企业个体对外进行交易活动。而集团内部各企业,受集团产业链、资金链和营销方式的影响,其经营交易活动往往受到集团的控制,从而导致关联交易的发生,这种行为直接影响各关联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

(二)集团内部关联关系存在多种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有资本关联、人事关联和产品关联一是资本关联。资本关联主要体现为股权参与,在企业之间形成控股、参股关系。控股公司通过股权控制,对被控股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参股公司或相互参股公司通过股权参与,对被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施加重大影响。这种关系可通过分析股东结构予以确认。二是人事关联。比如家族企业集团,比如同一控制人企业集团、同一管理团队企业集团等等。这种关联关系可通过股东结构和管理人员结构来发现。三是产品关联。主要是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比如饲料行业和养殖行业之间的关联,棉花收储企业与棉纺企业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关系很难通过企业股本结构和人事组成看出端倪,需要信贷人员对企业的往来明细账进行核查才能发现。

(三)集团内部关联关系的构成多样化,主要分为控制与从属关系、并列平等关系、服务与倾斜关系等。一是控制与从属关系。是指关联企业之间,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对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人事、财务或业务等重要经营管理事项具有长期的经常性的支配性或决定性影响。包括一方拥有另一方超过半数以上表决权股份;一方拥有另一方表决权股份的比例不超过半数以上,但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控制目的,如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另一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能够任免董事会的董事、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等。二是并列平等关系。是指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并列平等的关联企业,其产品和行业相关程度并不是很高,或者说集团母公司出于营销政策的需要,将产品和行业相关度较高的子公司按地域或是产品品质进行区分,集团对这些关联企业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三是服务与倾斜关系。这种关联关系的关联企业一般产业关联程度较高,大部分是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集团往往会通过关联交易将一方的利润转移到另一方,比如以较低或较高的价格将原料供应给另一方,从而导致两个关联企业的营业利润极度不均衡。

集团客户风险成因分析

集团客户组织结构复杂,关联企业众多,使得银行对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同样,集团内部各关联方之间存在复杂的资金往来和交易情况,对信贷资金流向也难以控制,银行贷款决策层有时只能在信息极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信贷决策,众多的不确定性导致集团客户授信风险。

(一)多家银行授信隐患。集团客户内部各关联方都具备法人资格,这意味着各关联方均可以独立实体的名义向银行融资。而各家银行对同一集团的贷款信息缺乏沟通,这就为企业集团提供了在不同地区、不同银行之间套取贷款的机会。事实上,由于银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集团客户视作黄金客户的代名词,对集团客户各关联企业的融资有求必应,且银行在缺乏信息互通的情况下,对同一关联企业难免会出现重复授信、超额授信等现象,导致集团客户资金供应远超正常生产活动所需,多余资金就被集团客户移用至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和资产市场,在资金紧张时,则可用此家银行贷款归还他家银行贷款利息,从而导致风险的增加。一旦集团客户经营出现问题,对银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二)银企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在对关联企业的贷前调查中,由于关联企业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而纳入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母子公司仅为关联客户类型之一,限于人力和技术手段,企业提供的集团客户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难以确定。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无论它们之间有无交易,都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以下事项:企业的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注册资本及其变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等。但有些企业并不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有关内容,此种情况下,银行方很难掌握集团客户的真实情况,从而易导致决策出现偏差。

(三)关联企业非正常交易。对存在关联交易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其资金、技术、设备、人事、购销等业务主要依赖于母公司,一旦母公司生产经营异常,其本身的生产经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关联企业往往给关联方生产配套产品或上、下游产品,关联交易在其生产经营中占很大的比重,一旦关联方发生变化,相互间的交易就会受到影响,其生产经营也会产生很大波动。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其母公司及其他关联方多在国外,相互之间的关联交易具有高度的国际性,一旦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动荡,企业必将受到牵连。由于关联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很多关联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产、操纵利润来掩盖其真实生产经营状况,使信贷人员难以了解关联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从而产生信贷风险。

(四)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产生的风险。集团客户为筹措到更多资金,往往会出于整体利益的考虑,选择有利于自己资金运作的主体向银行申请贷款,再由最终控制方(集团母公司)以各种方式将这些资源在集团内部统一调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最大化的目的。集团客户在偿债主体上的错位,造成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混淆不清,用款人未必承担还款责任,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潜在风险隐患。一些集团客户为追求规模效应,往往利用其控股地位随意调动集团成员企业资金,并利用集团规模优势取得银行大量贷款,过度负债,盲目投资,涉足不熟悉的行业,造成系统性财务危机。

(五)利用法律漏洞,逃废银行债务。我国《公司法》中对企业集团并无特定的条款,这就给企业集团利用法律漏洞逃废银行债务的机会。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将营业利润和优质资产转移至个别关联企业,从而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的目的。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应对措施

防范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健全银行内控机制,规范管理,审慎对待集团客户授信。

(一)转变观念,重视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加强集团客户管理,首要是必须加强基层行客户经理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执行信贷政策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一是要对客户经理进行集团客户风险培训,通过讲解近年来集团客户风险导致银行损失的案例,提高对集团客户风险的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二是根据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引导》,认真分析企业特征,准确界定集团客户,不能以集团客户评级授信里的相应概念来判断。三是要加强信贷制度政策学习,提高客户经理的执行力。现有的信贷制度已经对集团客户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要求,若能执行到位,将极大地降低集团客户信贷风险。

(二)充分调查,掌握集团客户全面信息。首先,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摸清集团客户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其次,在资本构成方面,必须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方注册资金、股权分布的真实情况。对因股东虚假出资(包括以实物出资不办理过户手续),母子公司业务混同、账务混同或财产混同,脱壳经营等原因可能被法院认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坚决不与其发生信贷关系;已经发生的,应尽快落实出资单位或母公司的连带责任。第三,深化财务指标分析。集团客户的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应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在贷前调查阶段,客户经理要准确核实集团和各成员企业的真实资产、负债、财务状况,严格根据核心资产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额度。对不按时提供财务报表、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或财务管理混乱、重复记账、虚增资产的集团客户,要停止业务合作。

(三)完善担保,缓释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对集团客户贷款担保方式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按照“应抵尽抵”的要求落实有效资产抵押或质押,对确实无法足额落实抵(质)押担保的,至少抵质押贷款比例不得低于集团客户信用总量的50%。二是不得接受集团成员企业间的保证担保。三是集团客户母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担保的,必须使用母公司本級报表核算其担保能力,防止资金实力和规模被夸大;原则上不接受非生产型(仅履行集团治理职能)母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的担保。四是对母公司不直接提供担保的,应要求出具安慰函,声明:母公司知道该笔贷款,确保进行监督,使子公司或关联企业正常发展以尽量归还贷款,母公司在未通知银行的情况下不会出售对子公司或关联企业的股份等等。

(四)严格把关,落实集团客户评级授信。对同一集团内2户(含)以上关联企业在银行贷款的集团客户,应按照集团客户评级授信的要求管理。信用评级时,要分别对集团客户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进行评级,对子公司的信用评级不得超过母公司信用等级,当认为某一个子公司有特殊风险时,可对母公司的信用等级作相应调整。其次是对集团客户实行统一授信。在确定关联企业集团客户授信额度时,集团总部所在行为授信主办行,各分支公司所在行为授信协办行。在授信中既要有总的授信额度,也有结构授信,一是担保结构,明确额度对应的担保方式;二是产品结构,即按照不同业务种类进行分配;三是期限结构,即短期和中长期的信贷业务各占多少。对集团客户总的授信额度,还应根据需要分配给全部或部分子公司,对业务发展较好的子公司给予倾斜;预留一定的机动额度,以便能够对客户新的业务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同时要利用CM2006系统,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的授信额度进行实时控制,这样可以在接受客户申请时准确掌握其授信额度的余额,做出是否同意提供贷款的决定,从而把对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控制在事先核定的额度之内。第三是建立关联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集团公司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管理和使用。所有关联企业的客户经理负责收集该企业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业务、调查报告、融资情况等,并通过CM2006系统及时向主办行传送,主办行负责汇总所有上报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加工,建立一个可以授权共享的集团公司数据库,供各行在处理与集团公司及其关联企业有关的业务时使用。总行通过该系统可以在任一时间掌握集团客户及其分布各地的子公司的业务情况,为信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五)提升层次,加强集团客户贷后管理。首先,在协议约定时,注明客户的关联信息告知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包括客户必须提供关联方名称、关系,并在关联交易发生一定期限内将财务、负债、账户和具体交易信息全面及时告知银行;重大的关联交易应事先征得债权银行的同意;要求客户的董事会成员个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其次,要重点监控集团客户的关联交易构成,对金额占贷款客户净资产10%以上的关联交易,应逐笔监控,审核交易各方的交易项目、交易性质、交易金额和定价政策,注意剔除因关联交易引起的非正常利润因素,防止因不按公允价格交易转移资产和利润,导致信贷风险。第三,严格控制核心资产,对出现变动异常或存在转移情形的,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担保。第四,要提升贷后管理层次。对跨省、跨地区大型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应上升到总行和省分行,属地行配合,上下联动,信息共享。集团整体授信总量由母公司或核心企业所在地银行统一掌握、调配。跨国、跨省集团客户的授信必须由总行统一核定,并负责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分配具体额度。此外,还要与同业加强协调与合作,相互通报并借此掌握集团客户的信用状况、用信总量和担保情况,防止集团客户多头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对信用余额特别巨大的大型集团客户,要建立定期考察评价制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浙江省分行信贷管理处)

作者:朱峰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信贷业务论文 篇3:

农发行:围绕“农”字做文章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的成立,我国“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框架正式形成。但随着农业发展银行1998年开始的粮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以及业务的单一化,1998~2005年间,其业务领域被限制在一个过窄的范围内,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面临业务萎缩的局面。2006年7月,经有关部委批准,农发行将贷款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和有关农业生产资料领域。目前,在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发行的业务拓展已按照国务院“增加功能”等原则稳步推进。

支农新政

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需求

作为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其职能和业务范围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特别是粮棉购销政策和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屡次发生变化。当前,在粮棉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发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加工企业为一翼,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除了传统的围绕粮棉油运开展的政策性信贷业务和准政策性信贷业务外,农发行在国务院和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发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财政对贷款损失不予弥补的贷款。具体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种子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仓储设施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

拓宽信贷领域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粮食收购市场,除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购销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粮食收购市场的放开,标志着市场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确定,农发行的信贷资金运行外部环境和政策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6年7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扩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范围的批复》批准农发行业务范围拓展到粮棉油以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志着农发行贷款业务进入全面信贷支农的新阶段,贷款业务对象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随后,银监会又批准农发行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为国家指定的优先主体领域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龙头贷款项目提供短期和中长期资金。2007年2月,银监会再次批准农发行开办農村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主要支持农村路网、电网、水网(包括饮水工程)、信息网(邮政、电信)建设、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主要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主要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和销售。

至此,农发行基本形成以支持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贷款业务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为另一翼的业务发展格局。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业务与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一起,使农发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进入宽领域、多方位的发展阶段。

自我完善,严控风险

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权力制衡、运行规范的信贷审批和内控组织架构。明确所有与风险和信贷审批有关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部门职责分工实现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设立全行系统垂直管理、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组织结构的设置来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业务发展整体战略,农发行设计完善了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信贷操作规程、信贷业务考核办法、违规处罚办法等制度,并根据业务发展及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体系。从业务发展方向、具体操作程序、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对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使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最大限度防范信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发生。

统一授权管理。根据现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农发行对各项业务、管理活动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贷款品种的风险状况,实行差别授权和严格转授权限制,规范各分支机构的权力运作,防范贷款风险。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近年来,农发行积极开发会计信息综合系统,并成功引入CM2006信贷管理系统,通过打造信息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农发行已成功将CM2006信贷管理系统与会计综合系统进行对接。

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方面的差距。自2006年以来,农发行通过与工行开展信用卡、网银等结算业务合作,有效地弥补了自身结算工具的不足。在借助工商银行的信用卡系统和网上银行系统为开户企业提供了离柜业务服务后,农发行的结算服务功能已基本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类需要,农发行在客户营销中存在的结算服务瓶颈已经打开,为农发行力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落实责任追究。农发行目前已建立了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并实行岗位问责制,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贷款损失的,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防止内控失效。

信贷业务合理化建议

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控制流程应进一步细化

目前,农发行在信贷审批流程中已普遍开展贷前客户统一授信评价,核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力求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但考虑到政策性贷款因素,农发行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将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省级以上商业性储备贷款风险系数设定为0,不占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同时信贷审批流程又规定对只申请准政策性贷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其他商业性贷款的,准政策性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在不占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情况下,由二级分行按贷款报批程序直接核定,并按核定的最高贷款额度掌握发放。

对于政策性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省级以上商业性储备贷款来说,由于政策性贷款利息及盈亏均由各级财政负责,而农业小企业贷款、省级以上商业性储备贷款审批流程较为严格,且一般均有抵押、担保措施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因此,其风险可控。但对于准政策性贷款来说,一方面该贷款品种是农发行为确保粮棉收购顺利进行,对申请企业一般采用信用方式发放的贷款,另一方面其风险由农发行自行承担,因此对准政策性贷款信贷流程的设置应该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突出风险控制,尤其是突出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控制措施。也即在规定二级分行、开户行按正常贷款程序审查、发放准政策性贷款的同时,加大其对准政策性贷款安全性的责任,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准政策性贷款的展期流程报备程序,将准政策性贷款的事后监督权上收至省分行,从而确保农发行的准政策性贷款被纳入统一、完善的信贷审批流程之中。

资产证券化依然是解决农发行高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农发行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差为1.6%左右,远低于商业性银行的利差收益水平。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性银行无法通过营业网点吸收低成本、高稳定性的居民储蓄存款,而只能依靠央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这两种高成本途径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因此,在无法有效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情况下,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进一步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成为政策性银行提高自生能力,确保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爆发于2007年7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创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信贷资产增级、增信环节,招致债权人的普遍质疑。但结合中国的现实进一步分析,能够发现:首先,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能因为次级债危机而全面否定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对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散经营风险方面的作用;其次,对于农业发展银行来讲,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获取融资的方式将有效提高信贷资产周转效率、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并进而达到在负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因此,资产证券化也应考虑列为农发行解决高融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作者:姚 蔚

上一篇:网络课堂教学设计方式研究论文下一篇:遵守法规降低学校安全事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