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2007年,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保障部门,咸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由于政府部门财力不足、体制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方面原因,咸宁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养老保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篇1:

江苏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江苏的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目前单一的社会性农村养老保险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要,农村养老模式急需转型。与此同时,低碳这一新兴词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结合低碳,我们探寻一种新型的低碳养老保险,即建立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为主导的新型农村养老院。

关键词:农村养老;低碳;新型农村疗养院

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农村经济也以巨大的潜力蓬勃发展起来,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政府的三农政策扶持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江苏一些较为发达地区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重视的话题,也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农村养老情况来看,仅仅存在的单一的社会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要,农村中存在的一些社会养老院也因为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等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建立一种以保险公司为主导,政府宣传支持为辅的新型农村疗养院成为农村养老一种可行的模式。

一、“未富先老”农村养老问题重重

第一,土地保障养老功能已削弱。现在我国的农村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民单单依靠土地已经很难保障日后的养老问题,更何况现在老龄化严重,青壮年进城打工,使土地保障养老功能减弱。

第二,社区养老院。社区养老仅在少数农村存在,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2010年7月14日-7月16日在江苏省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59份,据所回收的有效数据显示:45.97%的人认为养老院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18.95%则觉得入住率较低,造成资源闲置浪费;还有18.52%的人则认为地点分散,规模较小;此外,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也在问卷中显示出来。

第三,商业养老保险几乎是零。目前,商业性养老保险在苏南一些较为发达的农村存在,大部分农村还仅仅只有单一的社会保险,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第四,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古语“养儿防老”,人们的价值觀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通过在江苏省发放调查问卷来调研这一现象,我们在苏南地区发放了200份回收193份,有33.16%的人表示观念及生活方式不同,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苏北地区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89份,数据显示29.21%的人是因为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

再从苏中来看,共计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77份,有数据可以看出,22.03%是因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老人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通过上述三地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苏中、苏北、苏南三地虽然经济发展状况还尚且有所差距,但是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却也不谋而合地存在一些共同之处,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不愿和在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个原因在农村养老现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第五,低碳大背景。目前的江苏农村,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来源是来自于土地收入,子女赡养,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过度开垦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流失严重,环境受到破坏,却并未改善农民的生活,这着实是一种高能耗、低收入的作法,偏离了“低碳”主题,但这却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民日后的养老资金来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探寻一种新型模式,以低碳的方式进行养老,低碳保险,低碳养老,使农民真正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安度晚年。

二、江苏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在江苏,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这就带来了个问题,老年后所获取的保费能否满足生活的需要。

以苏南的情况来看,现在苏南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男到60岁,女到55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额为每月68元,由此看出,此项养老保险很难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以苏中为例,在调查的200人中,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占到75%,没参加过的占到25%。有1/3的曾经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认为该保险能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剩下的2/3的人感觉到不能满足。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人认为仅仅凭社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那么农民是否能接受商业养老保险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一次深入农村,就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

第一,关于养老方式。在被调查的500人中,45%的人是靠子女赡养,15%的人是靠政府补助,40%的人是靠自己。由数据可见,相当一部分人是靠自己,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养老保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是否愿意接受商业性养老保险。55%的人表示愿意,这组数据可见,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有这样的需求的。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第三,多数人希望在60岁-65岁之间开始返还一定的金额。若是保险公司现在推出一种新型保险,则会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需求。为了调研此项问题,我们在江苏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从苏南的问卷结果来看,22.8%的人非常愿意购买以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的“商业性农村疗养院”,60.62%的人表示要视情况而定。苏中则显示,对于这种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双方共同建立的新型农村疗养院,15.25%对此持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63.28%的人还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持着一种保留的方式,要看情况而定。从苏北方面来看,此种商业性疗养院有33.71%非常愿意购买相关保险,等达到一定年龄后入住,48.31%还在观望中,要视情况而定。新型农村养老院购买意愿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农民对于这种新型的养老保险模式还是持观望态度。因此,保险公司就需要努力落实好,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院,使之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切实感受到新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益处;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使新型养老保险真正的服务人民。

三、提出创新性意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院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新型农村疗养院,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所谓新型农村疗养院,是一种商业性的养老院,它不同于现在的农村养老院,它是由保险公司、当地企业和政府以及农民四个方面组成的,由当地企业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在农村建立新型养老院,农民购买保险公司推出的相应的保单,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入住新型养老院。对于建设农村新型养老院,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养老院建在农村,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而且可以使农村的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现有的社会养老院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减少了重新申地建造所带来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消耗,又使得原来的社会养老院得到升级,以另一种形式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在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后,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安度晚年;新型养老院建在农村,需要雇佣一些人来照顾老人,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进而缓解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在农村建设新型的养老院,不同于现在的社会上的敬老院,因为它毕竟是与商业保险联系在一起的,投保人一旦投了这份商业养老保险,以后年老后可以享受养老院里的生活服务,所以就这个来说无论是内部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会比较好,应该能满足年老后的生活需要。

据此,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虽然这是一种商业性的农村养老院,但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要联合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因为农民普遍对政府较为信任,政府要发挥好其本身的宣传作用,渐渐转变农民的观点,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这种新型的养老院以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切实保护好农民,企业,保险公司的利益,实现互惠双赢。

因此,建设新型农村养老院,是由相当大的需求以及发展前景,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的大力配合。江苏是个农业大省,此项商业惠农保险一定会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胡文卿.关于中国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江苏省保险学会、镇江市保险学会、中国人寿镇江分公司、扬中分公司、中国人保镇江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指导老师:刘玉焕,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系教师,主要研究保险会计和农村保险。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作者:朱艺叶 曹 沐

农村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篇2:

咸宁市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摘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2007年,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保障部门,咸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由于政府部门财力不足、体制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方面原因,咸宁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旨在为构造和谐咸宁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字: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是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它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咸宁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94年试点,1995年正式实施,1996年全面铺开。由于银行多次降息,加之制度设置上的缺陷,致使这一险种成为商业保险,因此国务院在1999年发出文件,要求停止扩面。事隔七年,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保障部门,翻开了农保新的一页。面向最广大普通农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入试点阶段,预计到2010年,咸宁市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完成。

一、现状

咸宁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四部分组成: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失地农民,指因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被政府、企业等单位征用,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农民。土地养老是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之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稳定最有保障的生活来源。以咸宁市浮山村为例,为了兴建开发区,这个村7个组、380户、1200人失去了土地。这些人的生存、发展、养老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6月28日,咸宁市出台了《咸宁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年满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个人一次性缴纳7000元,村集体一次性补助12000元,市财政一次型补助3000,即可享受养老保险权利和义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80元。这个办法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农民的普遍好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钱,22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除了财政补助3000元外,个人缴费7000元和村集体缴纳12000元都是一个大问题。农民手中大多没有钱,村集体又是“空壳村”,既没有赚钱的集体企业,又没有积累,拿不出这笔钱。经过再三协商与考虑,咸宁市决定采取“谁用地谁出钱”的办法,即由开发商负担集体和个人部分保费,共19000元。由于人数众多,又把这项工作分两步实施——将参保对象分成两部分,男45岁,女40岁为分界线,缓缴上线,缴下线,即只为45、40岁以上人员缴纳保费。这样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又缓解了开发商的压力。这个举措理论上合理,实际上难行,有些开发商为了赚钱,不讲良知和道义,不愿意替失地农民缴纳养老金。有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到处跑关系,跑批示,提出先征地后交钱,打迂回战。有的地方领导不顾失地农民的利益,纵容和支持开发商的行为。咸宁市近几年来有大量的耕地被征用,如武广铁路、杭瑞高速、大广铁路、通山核电站等工程,都占用了大片的耕地。然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却令人担忧。

(二)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

村干部是比较特殊的群体,说是“官”,却不能享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应的待遇;说是农民,却又负担着最基层的行政工作,他们对农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咸宁市共有908个村,仅在职主职村干部就有1316名,还有几千名一般村干部。他们为咸宁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劳动与其获得的报酬并不对等,个别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开个小卖部,不愿当个村干部”。为激发他们安心基层、奉献农村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稳定,应当将他们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范围,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

根据湖北省政府办2008年88号文件,咸宁市今年为在编在职主职村干部即村委会主任和村支书(不包括下派的人员和选调的大学生)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年度在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40%投保,缴费比例为28%,其中个人缴纳8%,集体缴纳20%。根据这个标准,咸宁市去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16000元,投保基数为6000元,也就是说个人缴纳金额为480元/年,集体缴纳为1200元/年,到了退休年龄的主职村干部今年可领养老金369元/月。此项制度是合理的,能够解决在职主职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但是恐怕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农民工养老保险

咸宁市现有50万人在外打工,有10万农民在本市企业工作。农民工为咸宁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工作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由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组成。一般规定:单位缴纳工资的12%,个人缴工资5%。很多企业反映负担重,不愿为农民工买保险,可见,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将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可转移接续政策,加之农民的土地情结和咸宁自身经济的发展及岗位增加,如果措施得当,咸宁市将会有更多农民工参保。

(四)农民养老保险

现阶段咸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共有68万 ,除了一部分失地农民、村干部 、农民工参保外,剩下的都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普通农民。建立惠及广大农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咸宁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1999年停止开展新业务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在旧的养老保险体制下,咸宁的养老保险一直是“带病”运行,有诸多行为违反了规定,譬如参保对象复杂,非农人口参与投保;参保年龄失控,年少及超过年龄的也参与了投保;缴费方式单一,金额小;基金渠道单一,没有国家、集体补贴;享受待遇低,一个月几块钱,完全起不到养老作用。养老保险变成了存款储蓄。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善,农保的历史欠账多。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善,造成咸宁市农村社保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还相当严重,可以统计的问题基金就有一百多万,其中八十多万是有借无还,七十多万存入基金会打了水漂,十多万被挪用,而没有统计出来的可能更多。解决不好,这笔资金就像埋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下的炸弹,一不小心就会爆炸,使我们的养老保障体系变得脆弱不堪。这将导致农民对政府提倡参保的建议的信任严重缺失,严重影响新农保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财政投入具有不稳定性。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民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很少,各地在农保方面的支出比重都是自己控制,加之咸宁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计划时,可能有意减少农保支出比例,造成农保财政支出的不稳定性。

(三)保障范围过窄且不公平。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保障的范围虽然比以前大了很多,但依然还是有一些需要养老保险的群体没有被纳入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像村干部养老保险只惠及在编在职的主职村干部,还有大部分的非主职村干部被摒除在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中十六岁以下的失地农民以及因特殊情况尚未分配土地农民也被摒除在外。同一群体如村干部之中的保险标准和保险金额有区别,不同群体(村干部和和普通农民等)之中的区别更大。这些差距会造成人为的不公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实现。

(四)养老金偏低以及物价上涨过快,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

如前所述,咸宁地处山区,地方的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为社会养老保险提供补助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集体经济发育不良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势必缓慢,即使有余钱,农民也将其绝大部分用于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购买,对于参与养老保险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养老金调整幅度落后于物价上涨幅度,养老金偏低,与全省人均养老金1200元的水平相差很大。如赤壁市养老金能按月足额支付,但缺口仍然很大,基本没有节余基金。如下表所示:

(五)农民养老观念陈旧,对新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缺乏信心。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保障在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咸宁由于地处山区,思想较为守旧,广大农民仍不同程度的束缚于养儿防老,土地保障的旧观念中,缺乏长远的眼光,现代保险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低,推行没有贯彻到底,特别是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中政府的承诺很多没有兑现,致使广大农民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很多有意愿投保的农民都持观望态度。据统计资料表明,参保农民不到五分之一。这将阻碍本市农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咸宁市要实现到2010年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咸宁和谐发展,任务还很艰巨。笔者认为,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府责任。新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投入。政府拿出一部分的钱出来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承担起了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政府每月给每个领取保险金的老人补贴一百元,较之过去的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特别是在落实失地农民补偿费方面加大力度。除了保证中央财政的投入会到位外,地方财政也应该保证一定的增长比例。

第一、咸宁政府应该尽早解决养老基金“空账”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运行了这么多年,由于体制和管理问题,咸宁的养老基金“空账”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空账”会影响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了弥补空账,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被迫动用新缴纳的部分基金来支付过去的空账,最终导致“空账”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如果“空账”问题解决不好,将来有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第二、增加投资渠道。在保证基金完全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开展多种投资。咸宁可以学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投资做法,邀请优秀的专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参与进来。还可以进行实业投资,政府可以探索社会保障基金介入交通、电力、石油等高利润行业成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领域,再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财政承诺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低收益。

(二)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依照国家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首先,加强法制建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社会政策的形式。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不完善的情况下,想要顺利、安全的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咸宁市就必须有一套参照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借鉴其它先行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的完整的制度。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都明确规定其操作行为,以制度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本市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咸宁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健全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为充分发挥农村养老保险的功能,市政府应健全社会保障预算制度,逐步将农保等相关保障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确定下来,使社会保障收支的活动受到严格的预算监督,以增强农保支出的计划性和稳定性。政府不得挪用、侵占社保的财政投入资金,不得随意改变农保等社会保障资金的法定用途。

此外,建立一种灵活的交费方式。市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缴费标准,并让农民自己选择缴费方式。农民可以选择一次性缴纳,也可以选择按月缴纳,农民可以在丰收年多交,欠收年少交,依据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缴纳标准。这样农民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缴费,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权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是参加养老保险的基本物质前提。针对咸宁山区特点,市政府正策划“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发展特色经济,当然也应当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同时为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以增加农民总体收入。不过,农民长期从事农业劳动不了解外面实际,并且大多知识技能缺乏,就业困难大。为此,政府应当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凡是在劳动年龄内的人员均可进入劳动力市场,享受免费的就业培训、职业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并利用征地等契机为有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四)加强宣传工作,转变农民养老意识。在咸宁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已成为养老的固定模式。很多农民都不是很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它与已停办的社会保险之间的区别,广大农民实现自我保障的意识淡漠,现代保险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新型农保给农民带来的实在的利益相当重要。我们相信,只要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政府重视并投入到位,咸宁的农村养老保险一定会有一个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咸宁统计年鉴》

[2]陈金鹏:中国劳动环境调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4]潘强:长寿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南方周末,2008年5月8日

[5]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作者通讯地址: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437100)

作者:杨纯新 刘兰兰 甘 赛

农村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篇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经过多年试点,新农保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家也对新农保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广泛推广新农保的同时,仍然出现了一些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不少农民参保档次较低等问题,文章就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政策的深化与推进起到一些助益。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养老保险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也越发变得重要。国家试点并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对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新农保政策,却面临着农民参保意识不强、覆盖面不高、参保档次低等诸多问题,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对整个新农保制度的推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因素探究

我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战略目标,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也必然是势在必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严格按照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结合的实施原则,并逐步整合现有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完善包括新农保在内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一)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农民参保热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收入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就算是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其与城镇职工也存在相当大的收入差距,这些都是影响农民的参保热情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化肥、农药及农用机械价格的不断走高,而农产品的价格却持续低迷,更是极大阻碍了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农民的参保热情和积极性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笔者的调查也支持了上述的观点,在被受访者中,只有50%左右受访者认为新农保参保“没有压力、没有影响”,而另一半的受访者都觉得新农保参保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生活。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虽然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初见成效,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并没有赶上这阵春风,因此目前我国的农民文化程度还是存在普遍不高的情况。据笔者调查,在受访者中,有5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或小学未毕业水平,小学毕业及初中文化水平占40%左右,剩下高中及以以上水平不到总数的10%。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仅影响了新农保政策的宣传效果,也降低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多数文盲或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还存在在以往“养儿防老”、“土地养老”、“自己攒棺材本”等落后的传统养老思维。这样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参保热情不高,不愿意参保。

(三)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和认同感不高,也是参保热情不高的重要因素

很多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并不够全面,也因此缺乏对新农保的认同。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另一个是对政策延续性的信任度。据笔者调查,在所有受访者中,对新农保比较了解的农民只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而比较了解新农保的参保人数是不了解农民的参保人数的5到6倍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农保宣传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农保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只有让农民从分意识到收益大于其支出,且对晚年生活确有保障,才会提高农民对这一制度的认同感,也才会积极参与投保行为。除此之外,政府要强化其政策宣传,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只有农民确保了自己辛苦了一辈子的血汗钱不会“打了水漂”,才会更有底气和热情参与到新农保的投保过程中来。

(四)由于很多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对农民的参保热情造成负面影响

如户籍制度、新农保立法、基本养老金额低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新农保的发展会遭受诸多掣肘。从户籍问题方面来看,由于很多青壮年存在外出打工的情况,而他们之中部分会有缴纳城镇养老保险的情况,但受到户籍问题的影响,其养老保险无法得到有效的统筹和使用。目前我国的新农保基金一般由县级统筹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些监管问题,当问题出现又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影响农民对新农保的信任而降低参保热情;最后从基本养老金额低这一方面来看,目前的新农保基金缴费额度不高,但其投资收益率也很低,这就造成了给付方面的金额偏低。

三、提升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热情的对策探讨

由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虽然新农保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且能有效缓解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的好政策,也能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百姓带来切实的福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高。笔者就自己的分析总结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浅见。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到农村的各项生产中来,以便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推动农企合作的经营方式,因地制宜的搭建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政府还应该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并给予农民相应的信息支持,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收入的提高。总之,只有农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其参保能力和缴费档次才能得到提高,才不会因为受到生活压力而放弃参保。

(二)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参保意识

提高弄面的教育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学历教育,国家需要继续强化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从而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这对今后长期的新农保工作有一定益处。其次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中可以渗透职业规划和社保内容,从而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提供农民的教育水平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努力,而只有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参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促进新农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强化新农保的宣传工作,促进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和信任程度

新农保是一项全新的国家政策措施,作为新事物。农民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为农民提供权威、精准、全面、对称新农保信息,也可以通过新闻、广播、宣传单,或者直接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入村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新农保制度。同时,村领导、党员干部等都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工作,自身也要积极参保,为广大的农村群众发挥出积极的示范作用。

(四)完善立法、监管工作,并做好配套制度建设

要促进新农保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还要强化立法和监管。要保证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有序运行,就必须完善法律机制的保障作用。对在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积极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同时,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要实行透明化的监管,并促进基金投资收益的增长,只有养老基金的收益得到提高,才能为农民的养老事业提供更好的保障。最后,还要注重配套制度建设,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户籍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这些问题都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民的参保,需要政府进行配套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

四、结束语

新农保制度是一项立国利民的好制度,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的多种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从不同程度影响农民的参保热情,也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配套制度的建设,也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1]顾文静.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激励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佛山市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2(01).

[2]高文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对成都市的实地调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3]胡绍雨,申曙光.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WLS修正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02).

(作者单位:招远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作者:姜永平

上一篇:农村文化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