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养儿防老”、“老有所养”成为农村居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伴随着子女生活负担的加大,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呈现出碎片化、统筹层次低、养老待遇低、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居民养老成为扶贫帮困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论文 篇1:

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 要】本文以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为宏观背景,切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微观课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涵义,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期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经济

当前,我国年轻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人口生育率及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规模总体扩张,高龄化社会趋势日益凸显。尤其在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所占比重高、发展速度快,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规范农村老龄人口经济补偿和社会化服务的行动准则,具有以自我保障为主的长期性、实行储备积累的根本性、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稳定性等特点。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均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农村市场,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然而,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土地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养老保险资源相对缺乏,客观制约着农村整体建设。为此,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找“病因”,开“药方”,对于助推农村可持续发展来讲,意义重大,较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

1.改革成果显著,但仍需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原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要求,着重在制度模式、筹资机制、缴费标准上加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养老保险需求不断增强,加之农村地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合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仍然需要在差异性缴费、健全经济多支柱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数额等方面,对制度运行路径、缴费标准与方式、基金管理、激励机制进行创新研究,进而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形势,吻合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要求。

2.制度运行平稳,但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旨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减轻农民负担,缩小贫富差距,给予农民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和服务。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有序推进,基础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有机衔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等方式灵活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参保农民利益。然而,由于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处于推广阶段,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宽泛,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与参保人数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侧向于农村留守人员、资金筹集数额较低、保险关系衔接限制较多,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畅实施。

3.助推农村经济,相关保障亟待完善

毋庸置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升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对于拓展农村消费路径,助推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相关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当前一些地区农民由于目光狭窄,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加之宣传引导机制不健全,教育不深入,农民参保率不高。从目前农村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看,一些乡镇经办机构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管理系统不够先进,基础设备相对缺乏,保险金筹集渠道难以拓展,保费利率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立足运行现状,加大制度创新

创新,是推动事物良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要确保其“老有所养”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就必须着眼实际,破解制约瓶颈,着力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助推农村经济建设上见成效。为此,要适应当前我国依法治国大形势,将其纳入法治化建设轨道,切实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建设,并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强化责任分工,规范操作行为,使业务经办人员有法可依。要完善经济多支柱体系研究,分析养老保险保费负担、农民个人投保和政府补贴能力,进一步完善直接补贴农保的制度,切实加大税收制度的改革,健全激励机制,有效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发展。

2.消除制约因素,完善运行办法

针对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覆盖面低、资金筹集数额不高等问题,地方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采取理论授课、巡回广播、媒体展示等方式,宣传参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切实扭转一些农民存在的“参保不参保无所谓”的思想意识。要与其它社会保障工作相结合,比如,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上,可采取季缴、半年缴、年缴的缴费方式,规定参保农民工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可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将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农村最低生活资金的投入,确保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3.健全保障机制,助力农村建设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在保障机制建设上,需要根据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多层次分析、多维度构建。比如,针对宣传引导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纳入议事日程,列入考核内容,制定祥细的教育引导规划,并抓好末端落实。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系统不够先进等问题,建立物质、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为农村地区开展养老保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建立财政责任制基础上,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尤其要集中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健全管理办法,规范运行程序,确保保障机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韩潇霏.农村养老模式建构探究[J].商,2016(12):102-103.

[2]汪珊.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12):56-57.

[3]郭媚佳.改善农村养老,促进经济发展[J].商,2016(13):40-41.

作者:陈正芬

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论文 篇2: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养儿防老”、“老有所养”成为农村居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伴随着子女生活负担的加大,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呈现出碎片化、统筹层次低、养老待遇低、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居民养老成为扶贫帮困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分析农村养老现状和问题,借鉴国外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提出针对精准扶贫动因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养老保险;发展对策

2014年底,我国尚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而农村养老保险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帮助解决农村居民摆脱贫困最好的保障工具。因此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作为、密切配合,做到应扶尽扶、应扶尽保,推进贫困户及贫困人员参保工作。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的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省市就开始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在宏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导致了各省市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层次不齐,碎片化严重。1998年后,我国叫停了各地有关本地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自此我国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工作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随后在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大力发展获得成效的同时,我国从2009年9月开始全面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各地纷纷响应并逐步开展,经过三年的普及,2012年我国 “新农保”成功地覆盖全国。2014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不仅仅是养老改革这么简单,而是打破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制度、缩小城乡贫困差距的重要一步。

截至2014年末,如表1所示,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8.423亿左右,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5.01亿占比逾60%,较2009年的2.35亿增长逾两倍,60岁以下参保人数为35366万人,占参保总人数的70.6%,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同时,如图1所示,因为新农保的普及,2012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大幅上升,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出现稳步回升的局面,这都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力度逐年上升。养老保险改革实施六年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力度大幅增加,政策的效果逐年显现对于农村的扶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实现了资源向贫困地区的转移与分配,但农村居民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严峻形势

1.农村贫困人口高居不下,养老保险扶贫帮困力度需加大。我国贫困状况依然严峻,全国有12万多个贫困村,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几个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增收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助推扶贫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各级职责不清、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也存在违规现象。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平台尚未建立,支持、引导、监管等政策也不够健全。因此各级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加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扶贫帮困力度。

2.老龄化趋势严峻,农村养老基金承压

我国早在1999年进入老年社会,当前老龄化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如下图2和表2可知,在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养老金领取人员超过2亿人。按照这一增长趋势,在10年后的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凸显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力度较低

统筹层次低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一个重要缺陷。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的层次比较低,主要由省级统筹或市县两级统筹。由于统筹的级次低,导致了以下问题:一是基金使用混乱;二是使用效率低下;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由表3可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年支出21754.7亿,领取人数为8593.4万人,平均每人每月领取2109.63元;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支出1571.2亿元,领取人数14741.7万人,平均每月领取88.82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力度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23.75倍。

(二)农村养老保险碎片化严重

统筹层次低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一个重要缺陷,各地区之间无法横向调剂,各自为政,加剧了中国社保碎片化程度,碎片化制度导致社保制度不公平,社保制度不公平致使社保成为近年来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居民养老保障方面我国也是跟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采取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由区域到整体不断横向和纵向拓展,这就不可避免的在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的同时,带来了一些弊端。以参保主题来细致划分,我国逐渐形成了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几大主体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这些养老体制因为筹资方式、管理模式、制度形式、发放条件不同造成保障无法横向调剂,久而久之成为相互独立、碎片化、僵化保障模式,导致我国各种养老体制的养老替代率差距较大。同时,由于不同养老体制规定计发的男女年龄条件各不相同,使得基金的累计、居民的缴费年限和享受养老金的年线各有差异,最终形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碎片化”的局面。

(三)养老资金保值增值困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6月30日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在2009年至2014年的六年里,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出现连年贬值的状况。如下图3所示,我国养老基金的收益率常年徘徊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之下。

因为我国农村养老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养老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管理方式风格迥异,从而导致了我国各地归集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较为混乱的尴尬局面。当前,我国相关养老服务部门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结构僵化,养老资金主要是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产品,缺乏对其他高收益品种的配置;风险管理能力较差,养老金投资风险管理能力低导致只能缩小投资渠道,同时养老金的地方政府风险隔离不当导致养老金出现“空账”现象。

(四)社会共济性较差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的筹集采用的是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的筹集机制,由于个人和集体筹资能力较低,政府筹资能力有限,导致我国养老资金的总体统筹层次较低。近年出现了有些地区养老资金收不抵支的状况。2015年6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河北、黑龙江、宁夏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大于收入,出现了地区赤字的情况。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受惠人群较大,年老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条件远不如城市居民,导致了养老资金需求较大,但是由于当前面临庞大的农村养老资金的缺口导致财政扶助支出有限。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筹资方式更是杯水车薪,再加上城镇养老保险是采取自愿缴纳,导致农民参保缴费欲望较低,从而导致个人层面筹集的资金并不充足。由于保险的本质就是社会的共济与风险的共担,养老资金筹措渠道的限制导致了保险共济功能出现漏洞,大大削弱了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一度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制度夙愿落空。

三、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借鉴

如表4所示,美国养老保障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保障模式,以强制实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兜底制度,其构成主要包括老年养老金、遗属养老金和伤残养老金三个部分,这种强制执行的养老制度使得美国农民获得了较为牢靠的养老保障方式。同时美国还兼具私营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两个主要是农民自愿参加,以此来补充公共养老保险的不足,使得农村养老保障更加全面。当前三位一体的养老体系全部覆盖在美国全部人口中占比16%的农村人口,并且凡年满65岁的老人,缴满10年养老保险费,便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对于我国的借鉴方面主要是我国应该强制设立类似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共济体制,同时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补充保障模式。

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早,卑斯麦时期就有养老保障制度的萌芽。当前德国农村养老制度两大主线,主要是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和私人养老保险制度两位一体。其中,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包括法定养老、公务员养老保险、农场主养老保险以及独立从业者养老保险,而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体系提供补充养老保障,针对农民的保障还专门设立了农场主养老保险。综合保障效果非常好,全部覆盖占比24%的农村人口,最低投保年限一般为15年,每提前一月领取养老金降低0.2%[2]。对于我国的借鉴方面,主要是我国也需要在农村的补充养老方面建立一个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养老保障,提高农村的养老保障层次。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多层次的联合保障。主要有国民年金制度、农业者年金制度、国民年金基金、共济年金。其中国民年金制度类似我国社会保障保险,也是强制施行,而作为补充保障的方面有自愿参加的农业者年金制度,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年金水平,而国民年金基金主要是消除农业劳动者以及自营业者与企业雇员和公务员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如果农民感觉保障不充足还可以参加农业协同组织的共济年金保障计划[3]。日本的农民养老保障跟我国发展状况吻合。对于我国的借鉴方面,主要是我国需要在消除农业劳动者、自营业主及雇员和公务员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上下功夫,推出类似于国民年金基金的保障计划,同时也需要培育和鼓励公益组织和协会提供其他的多元化保障措施。

四、基于精准扶贫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立法强制农民参保机制

政府应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强制措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固定的兜底保障模式,然后鼓励和资助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一些针对农村居民自愿选择的商业养老保险或者鼓励私人养老机构提供一些类似企业年金的私人养老保险产品,建立起国家推行的强制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互补促进机制。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参保农民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欠发达地区农民参保。加大高龄农民的参保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

(二)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实行分账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部署力量,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起来分账管理的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方式。将分散的养老资金统筹起来,合理进行各地养老资金的统一划拨,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同时,切实做到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进行补贴,引导养老资金跨区域合理配置,减小贫富差距。

(三)建立财政城乡养老保险累积制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现收现付制的筹集方式、部分基金累计方式和完全基金累计模式。我国主要采取第二种部分基金累计方式,采用的是“名义账户统账结合”,这种方式主要特点是企业和城镇居民交纳的养老金一部分是计入全国社会统筹账户,一部分计入个人账户。而个人账户只记载缴费状况,同时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由政府统一管理。由于我国养老保险统筹的层次较低,按照现行制度,每年需要多少农村社会养老资金,政府财政就每年拨付多少,并没有进行积累,这种制度会导致政府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老龄化社会,需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支付。因此,当前有必要建立财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累积制度,通过科学的精算,预测各地将来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需求量,政府每年按照一定的标准预留资金、积累资金,通过财政累积制度来达到未来防范风险的目标。另外,还需要拓宽养老资金的筹措渠道,积极寻求社会福利部门进行资助,加大合作引入博彩资金。同时,积极应对未来养老资金的支付压力,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让养老资金不断汇聚,不断积累,造福于民。

(四)实行多层次保障,精准帮贫扶困

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体制下,我国应该借鉴日本和德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养老保障互助机制,加快建立旨在削弱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险厚此薄彼弊端的养老保障计划。同时在精准扶贫方面,还应该按照农民的具体经济情况,制定月缴金额,针对较为贫困的地区实行差别化缴纳比例,但在养老金提供方面需要一视同仁,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养老水平,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在较为富裕的地区可以加大养老资金的缴纳力度,此外还可以寻求国家转移支付方面的政策偏移,提高养老资金的充足率。

(五)加快养老金入市,注意风险防控

加大养老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当前,各地也在纷纷试点,如201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确定将1000亿元职工养老保险结余基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作,分批划转。同时法律也进行了必要的规制,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至此,养老金入市进入全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时代。提高养老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引进相关的风险管理人才,进行细致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秦莉.美国人何以养老—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与可持续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2]郑春荣.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分析[J].德国研究,2002(4).

[3]陈桂华.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社会报,2006(8).

作者:叶颖刚

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论文 篇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代际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问题和老龄化的加深,我国养老保险正面临代际不公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对此,提出以代际公平原则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关键条件和衡量标准,以代际补偿弥补代际负担与代际收益不公,同时将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拓宽养老金来源与提高基金管理效率相结合。以期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代际公平;代际补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198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得到广泛共识。此后“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运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当中。将其引入养老保险这一具体领域,即要求当前退休的一代人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保障在职的一代人在退休后也能享受到同等水平的养老服务或具备获得同等服务的能力,以此循环实现养老保险的长期可持续。目前我国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现象明显,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为现收现付制的形式,由此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面临着严峻的代际不公和可持续发展危机。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的养老保险建设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产物,发展至今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但在参保率与收支待遇方面差异悬殊,政府也在该领域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出现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在不断加深的同时还表现出地域性的特征,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国务院2009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0 年《社会保险法》出台,在法律上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帐结合的筹资模式提供了依据。2014 年2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在总结“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此,打破了长期固有的城乡二元社会待遇差问题,一个可持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确立起来。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与其他类型的养老保险起步较早,参保人数一直稳步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在2009年显著上升,之后的一段时间参保人数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5.01 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累计覆盖8.4 亿人。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随着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推进,未来将吸收更多的居民参与,最终实现“应保尽保”“老有所养”的目标。

(三)養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通过对近年来养老金数据的梳理发现,总体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了收支平衡,收大于支现象明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长期保持稳定的收入、支出,盈余逐年增加实力雄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2010年政府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基金储备迅速增长。随着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合并,养老保险基金的体量进一步扩大,在基金支出方面依旧保持收大于支。长期的支出盈余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获得了较多储备,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保证基金保值增值,以及改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
二、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既有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又涉及制度设计、养老保险金隐形支付、代际转移中负担与收益不公等内部因素。

(一)代际不公问题难以避免

与真实的市场双方平等谈判公平交易不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代际交易是国家强制约束下、多代人共同参与的交易即由当代人主导后代人继承,一定时期内受益者与供款者并无直接交易关系。这意味着T代人为T-1代人提供养老基金但不能直接从T-1代人那里获得收益,只能从向T+1代人寻求养老金。由于不存在直接交易的双方,便无法通过市场规则下的自由谈判实现公平交易。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考虑会驱使每一代人都希望从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更大收益进而导致代际不公。

我国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在建设初期存在部分没有缴费或没有完全缴费的人,由此产生了历史成本即隐性的债务。若无国家财政或国有资产划拨等渠道化解这一成本,则只能由后代人通过多缴费或延迟退休的方式加以弥补。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代人对养老保险待遇标准都存在产生更高要求的风险加之社会福利的刚性特点,这就要求后代人必须为前代人的高水平养老保障付款。可见,负担与收益在不同代之间的转移并未达到公平存在代际不公风险。

(二)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基金储备面临挑战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须充分考虑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退休后养老金计发月数。现假设一批人从开始工作至最终死亡期间的消费总和等于其在职消费与退休后消费之和,即■C(a)e-rada=■(1-θ)W(a)e-rada+■B(a)e-rada。R 为退休年龄,E 为就业年龄,D 为平均预期寿命,W(a)为平均工资,θ为工资提取率,C(a)为消费函数,r 为利率,a 为年龄。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60岁以上老人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不断攀升2015年达到16.1%。这意味D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退休后消费之和明显提高,由此导致未来整个养老消费总和进一步扩大。若原设计的养老金计发月数偏短后期养老金将面临严峻的支付压力,必将威胁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各省份存在的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情况基本上就是用于弥补老龄化带来的收支不平衡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面临人口基数庞大的农村老人,在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方面更为吃力。

(三)制度设计的弊端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标准参差不齐,省内不同地市之间差异显著省际差异更加明显。在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方面的激励机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农民个人缴费集中在低档,高档次几乎无人问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养老保险筹资渠道单一。由于农民偏好选择低档缴费使得资金来源基本取决于地方和中央财政补贴与集体补助的发放额度,农民将养老保障的责任更多的寄托于政府,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

此外,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财政资金积累并没有通过税收优惠与减免的方式构建补充养老保险和弥补制度转轨所形成的未缴费却享受养老保障的“老人”的隐形成本,反之将资金用于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形成养老保险的刚性支出趋势。加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尚未成型,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积极性不高,均给未来养老金支付埋下了隐患。
三、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代际公平为关键条件、基本约束和核心标准;在处理制度建设的历史成本时,对后代人承担的代际不公进行补偿;同时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

(一)代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基本约束、核心标准

将代际公平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就是要处理好不同代人之间的代际收益与代际负担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部分老人未缴费或未足额缴费却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领取者中就有这类现象,这是历史造成的没有办法更改。但在弥补这一隐性成本时单纯的靠后代人为之付款违背了代际公平原则,需公共财政予以补充。

代际公平也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和基本约束。经济发展使用于养老服务的资源不断增加,但资源的增加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养老保险在经济支出与青年发展资金积累两方面做到合理分配。既要保障前代人基本养老待遇,也要避免过高的养老保险待遇加重后代人的负担,进而实现社会福利领域的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过高的养老保险消费性支出会忽视对后代人的补偿和投资,影响其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力资本积累与代际公平要求相背离,也动摇了养老保险稳定运营的经济基础。

(二)代际补偿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路径

代际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就当前养老保险建设状况,短期内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储备还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支付危机。对基础养老金的严重依赖,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建设之初就面临资金筹集渠道单一个人缴费水平有限的危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历史隐性成本的扩大将造成养老保险在满足前代人需求后对后代人的利益造成损失。因此,就需要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放入整个公共代际转移领域研究,通过建立代际补偿机制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目标。

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环境侧供给压力带来的养老保险负担和制度转轨产生的隐性成本所造成的代际不公问题,应逐步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代际分配结构,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对儿童的教育投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提高起征点,减轻企业缴费缴税负担等,以达到优化代际补偿机制弥补养老保险代际不公。这不仅有利于抵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代际不公的风险,也提升了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夯实养老保险制度运营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延迟退休、增加养老金计发月份等带来的社会消极情绪。

(三)完善制度设计,推进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建设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当一个合理的储存率保持下去时,每一代都可以获得好处。一旦积累的过程开始并继续下去,它就对所有后继的世代都有好处。每一代都把公平地相等于正义储蓄原则所规定的实际资金的一份东西转留给下一代。”現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就要求设计这样一种制度,使当代人以他们对后代人的投资补偿和对前代人的养老给付来换取他们从后代人那里获得养老给付,出于实现自我利益的理性考虑会驱使当代人认真履行他们的双重义务,而不是仅承担对前代人的养老给付。

此外,在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代际公平为核心标准,即要求不仅仅将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延迟退休年龄以及增加养老金计发月份这些措施上,更要从制度建设内部入手完善养老保险的多支柱体系建设。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广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农民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基础性养老保险,改善性养老保险与享受性养老保险在农村互补性推广将提高农民的养老待遇,也有助于避免对基础性养老保险的过度依赖和后代人养老保险给付压力的加重。

参考文献:

[1]胡乃武.国民经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兆友,郑吉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探析[J].求实,2016(04).

[3]王作宝.代际公平与代际补偿: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视角[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4]郭士征,曹艳春.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01).

[5]高连欢.“福利刚性”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5(01).

[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缪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本文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E309031701163)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国家哲社基金项目《乡村治理视阈下的“孝文化”变迁及其当代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BSH0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王伟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