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业务体制机制创新

2022-10-25

第一篇:产业业务体制机制创新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富硒产业发展

的实施意见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等。我县硒资源储量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富硒王国”。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升级硒战略,加快硒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决策部署,按照“立足硒资源,发展硒产业,打造硒名片”的总体要求,有效提升富硒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xx县富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xx富硒产业大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的目标任务,立足资源禀赋,放大富硒特色,坚持以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驱动,按照基地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富硒、 健康”定位,用产业链建设的理念,围绕产品抓研发、围绕产业抓示范、围绕企业抓品牌、围绕旅游抓宣传、围绕应用抓科普、围绕规范抓监管,加速推进全县富硒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发展富硒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把硒产业打造成xx县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力建设xx富硒产业大县。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围绕打造“中国硒谷”的总目标,坚持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硒产业发展原则,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来谋划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产业链的内在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要求,规划硒资源

一、

二、三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倒逼机制,丰富和完善硒产业链的环节、要素及内容,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硒原料产业基地,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富硒产品,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硒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的硒产业精品名牌,有效提升全县富硒核心竞争力,形成涵盖富硒特色农业、富硒功能食品、富硒生物医药、富硒养生旅游等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县富硒产业综合产产值达到50亿元,真正将xx建设成为区域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势头 好的富硒产业大县。

具体目标

立足xx县粮、油、水、鱼、果、畜、蔬、药等产业特色, 5年内重点扶持10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主体实力强、产品市场广,能够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富硒产业项目。初步确立“五个一”富硒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1、打造一个富硒产业示范村。围绕“富硒”核心,突出“渔业”重点,协调引进枸杞珍酒业、太阳能公司进村支持、抱团发展,全力将xx县花坪镇大洪寨村打造成集产业示范、清洁能源、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恩施州、湖北省乃至天下“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

2、发展十万亩富硒产业示范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0万亩,稳步扩大富硒冷水鱼、景阳鸡养殖规模,畜禽水产养殖达到100万头。

3、搭建十个硒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建企业富硒产品研发中心10个,组建富硒创新团队10个。研发富硒新产品10个,转化富硒新成果10个,申请发明专利10个以上。

4、培育十个富硒知名品牌。注重“硒商标”注册,加大富硒品牌创建力度,着力将“益寿”鲜果、“炜丰”乌龙茶、“野三河”冷水鱼、“硒姑娘”猕猴桃果酒、“稀世宝”绿茶、“开俏”枸杞珍酒、“茨竹泉”富硒醋、“硒之泉” 矿泉水、“施味”芋荷梗、“东龙河”豆油皮等10个富硒商标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富硒知名品牌。

5、建设一个富硒农产品加工园。依托工业园区,集聚5-10家富硒龙头企业,培育富硒现代农业、富硒医药保健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打造xx富硒生物技术高新园区。

三、重点工作

普查资源,奠定富硒产业坚实基础。

搞好资源普查是有效推进富硒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由政府主导全面深入开展硒矿、土壤、特色作物硒含量普查以及富硒生物圈资源调查,重点是对全县原有89个富硒村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富硒区域进行专项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县硒资源分布情况、主要作物硒含量水平,制作详实的县硒资源分布图,建立详细的硒资源档案,据此划定富硒产业基地范围,为全县硒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引领富硒产业发展方向。

为充分发挥硒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硒产业,突出富硒产业的战略性作用,结合xx实际和正在谋划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高水平规划专家,高起点编制《xx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统领全县硒产业发展,明确全县富硒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工作重点、保障措施。

加强科研,提高富硒产业发展档次。

依托xx硒资源开发研究所和州硒产业研究院,加强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国际国内硒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以提高硒产业科技含量为切入点,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农学、食品科学、药学、化学等多学科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标准化,现代产业生态化高新化,努力提升增强硒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和驱动硒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协同创新,搭建硒产业技术研发(工程)中心;突出富硒资源分布规律、硒元素的生物效应及转化吸收机理、富硒农产品硒组成结构分析及硒含量控制,开展硒基础研究;突出不同载体富集硒的机理、关键技术及富硒标准,开展硒应用研究;突出硒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和富硒产业上档升级,开展硒成果转化。

办好基地,促进富硒区农民增收。

加强硒资源开发利用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立足xx富硒资源,将富硒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建设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0万亩,稳步扩大富硒冷水鱼、景阳鸡养殖规模,畜禽水产养殖达到100万头。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富硒绿色食品认证、富硒有机食品认证、富硒产品原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富硒产业基地示范乡镇、示范村或者是富硒示范带,有效促进富硒 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是打造xx县花坪镇大洪寨 “恩施州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和xx“中国富硒乌龙茶之乡”。

培植企业,壮大富硒产业发展主体。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扶持,积极引进、培植和壮大硒产品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硒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总量和素质。围绕冷水鱼、茶叶、蔬菜、畜牧、粮油、水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硒产品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硒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开展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联合与合作,扩大合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硒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着力营销,增加富硒产业发展效益。

注重硒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让更多人认识xx硒产品,逐渐增加硒产品销量,体现硒产业链的价值。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新业态,鼓励和支持企业打造电商平台(如益寿硒都商城),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手段促进硒产品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 扁平化交易渠道,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引导炜丰茶业、花果山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品牌超市规划建设实体连锁店和直销店,展示产品形象,建立品牌窗口。充分利用硒博会这个市场“引爆器”和产品集中展示台,积极组织和帮助相关企业参展,巩固放大硒博会成果,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生产、拓展市场、引领健康的活力和潜力。

培育品牌,提升富硒产业发展美誉。

鼓励富硒生产企业推广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强化品牌宣传,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xx富硒产品的品牌形象,营造品牌优势,增强品牌效应,整体提升xx富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将“益寿”鲜果、“炜丰”乌龙茶、“野三河”冷水鱼、“硒姑娘”猕猴桃果酒、“稀世宝”绿茶、“开俏”枸杞珍酒、“茨竹泉”富硒醋、“硒之泉”矿泉水等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富硒知名品牌。同时对现有的农畜产品,如茶叶、蔬菜、食用菌、粮油及其它畜禽产品等进行梳理、包装,并改进其质量,运用营销战略思维合理打出“硒”牌。

强化科普,营造富硒产业良好环境。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主流媒体平台和发布会、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健康补硒知识,弘扬硒文化, 推介“世界硒都”地域品牌,引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全面提高对全县硒产业发展的认识,为硒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政府引导、协会主办、企业参与等方式,围绕硒元素、硒营养、硒保健,着力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的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编印《硒科普知识手册》免费向广大民众发放,普及科学补硒、安全补硒知识,不断深化硒健康理念,推广硒应用,让世人进一步认识硒、关注硒、热爱硒,直至离不开硒。

对接旅游,开发富硒养生旅游宣传。

以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探秘世界硒矿、普及富硒保健科学知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为宗旨,围绕富硒生物资源、富硒产业基地、富硒休闲养生、富硒美食体验、富硒度假疗养项目,对接旅游着力发展富硒养生旅游业,打响xx县富硒地域品牌,促进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重点是抓紧打造花坪大洪寨“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养生避暑 4A 级景区,规划一条独具xx特色的“乌龙茶—关口葡萄—蓝莓—甜柿—猕猴桃—冷水鱼—景阳鸡”旅游线路,策划制作统一的专题富硒旅游宣传册、宣传片、宣传口号、宣传标语。

规范监管,服务富硒产业健康发展。

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要求,强化硒产业综合执法和协调力度,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工商、税务、 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对整个硒产业生产、流通、消费市场实行全覆盖一体式执法。加强品牌保护,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执法队伍,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富硒产品,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富硒品牌。研究制定适合xx富硒产业发展的标准,把握好富硒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富硒标识实行统一管理,授权使用。规范监管,服务好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自毁声誉。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推进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对应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科技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硒产业发展的领导。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硒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门机构。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对应成立专门的硒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负责搞好统筹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办指导,全面推进硒产业发展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对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调控,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形成工作效率高、组织实施力度大、全方位一体化的产业发 展协调模式。

整合资源力量

硒产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各部门在硒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并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力量,用产业链建设的理念,围绕产品抓研发、围绕产业抓示范、围绕企业抓品牌,围绕旅游抓宣传,加速推进富硒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

1、整合政策项目:出台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各部门在涉硒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衔接及整合。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涉硒产业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投入的建设合力。鼓励和引导州内金融机构优先扶持涉硒企业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2、整合人才队伍:确保为硒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整合县域涉硒部门的研究、检测、地质、生物、农业、工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人才,组建一支专业、高效、跨学科的高水平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人才队伍,开展硒资源开发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协调引进三区人才、选派科技特派员和院士工作站等向硒产业倾斜;鼓励涉硒企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富硒创新团队。

3、整合条件平台:整合硒资源开发研究所、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办、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县内条件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建企业富硒产品研发中心10个,组建富硒创新团队10个。研发富硒新产品10个,转化富硒新成果10个,申请发明专利10个以上。

4、整合资金支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相关资金大力支持硒产业发展,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考虑硒产业区域,在县域经济调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资金的安排方面向硒产业企业倾斜,在融资方面为硒产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同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硒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用于开展管理指导、协调督办和硒文化宣传等工作。

创新机制体制

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县工业园、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局、县经信局、县质监局、县卫计局、县国土局、县食药局、县工商局、县旅游局、县扶贫办、县文广新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环保局、县水利水产局、县规划局、县疾控中心等与硒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各单位有关硒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外联络情况等要及时向县领导报告。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抢抓华农定点扶贫xx机遇,依 托华农和国内硒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成立县硒资源保护和开发专家委员会,为我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各乡镇政府硒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将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党政整体联动,院所、企业、协会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4、建立政企沟通机制。成立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企业家协会,加强联系,沟通信息,促进合作,引导抱团发展。

第二篇: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

1 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四)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上创新

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中,政务中心按照省市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建立符合中心实际的新机制,收到显著成效。政务中心一边报批设备采购计划,一边进行工作人员培训;一边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一边进行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相关信息录入。政务中心比规定时间提前2个月,于2011年11月初率先在全市开通运行电子政务大厅,实现网上审批。

(五)在审批流程上创新

政务中心代拟了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及绿色通道实施意见,牵头对重大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审批,精简了审批程序,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大佛景区建设、“两所一庭”建设等均是受益项目。

三、成效显著,受到表彰

政务中心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告等运行制度,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大厅接待,优化全程代办、延时办理、预约办理、特别通道、上门办理,网上办理等服务,收到显著成效。入驻部门达43个,办理事项383项,窗口工作人员137人,月均办件量12余万件,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100%。2011年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组织的政务服务工作考核中我中心名列全市第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存在不足,亟待解决

县政务中心在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阻碍了政务服务的发展,亟待从体制机制

3 上进行解决。

一是由于职能职责所限,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乏力。中心只有管理、协调、监督职能,没有人事权、财务权,就连年终考核,部分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都不理解支持。

二是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没有按照至少2年才能更换的要求调整工作人员,致使个别工作人员摸索业务时间长,业务不熟练,影响办事效率。

三是部分单位未按照业务精、年纪轻、电脑熟的标准,选派工作人员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致使窗口工作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五、迎接挑战,早作谋划

1、深入学习文建明工作法,在管理的精、深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2、加强学习培训,强化队伍建设。政务中心要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传达市县管理创新文件和会议精神,践行“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管理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3、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探索实施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审批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为我县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〇一二年三月八日

第三篇: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怀仁县中医院文件

怀中医学组发[2009]15号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方面的意见、办法和规章制度

一、意见方面:

(一)、是对医院科学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不快;

(二)、是医疗服务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行为不规范,对患者权益维护不够;

(三)、是学科建设不健全,各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重点学科建设滞后;

(四)、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缺乏,中坚技术骨干储备不足,住院医师培训;

(五)、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医院发展;

(六)、是党性不强、执行党纪不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采取的办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使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在什么是医院科学发展、现在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医院工作。

(二)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医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思路、政策、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医院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三)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创建有利于医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医院制度建设,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医院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领导班子和中层党员干部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

- 23

3、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4、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激发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实践,实事求是查找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三、规章制度建立

(一)、我院理论学习要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改革和发展,专题学习不少于3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二)、要采取个人自学、集中交流、主题征文、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创新学习方法,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在思想动员、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院班子成员分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等思想,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院改革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五)、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既要严格要求,提高质量,又不搞人人过关。

(六)、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

(七)、对科学发展观及体制机制创新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要认真分析,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要得到充分体现。

(八)、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要提出创新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科室,使机制创新工作有章可循。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九)、完善体制机制。从促进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障医院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广大党员要认真落实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完善的各项制度。

(十)、提高执行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师业务知识培训,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应急能力。要强化业务科室的管理意识,提高其执行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的自觉性。定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措施,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组织开展经常性专项检查,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十一)、狠抓行风建设,树立医院良好形象。行风建设要从生存危机考虑,从塑造形象出发,主动地把行风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尽快把转变行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行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把行风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行风建设的成果,向社会展示医院的良好形象。

(十二)、明确职责任务。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机制体制的不完善之处。

(十三)、接受群众监督。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医院要把扩大群众民主参与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十四)、搞好舆论宣传。各支部、各科室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十五)、坚持统筹兼顾。医院要统筹兼顾、周密安排,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效能建设结合起

- 8

第四篇:园区机制体制的创新

对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载体,是当地投资最活跃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发挥着地区经济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已明显减弱,而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则显得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在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克服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小富即安”的观念和心态,树立“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的战略意识。其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要不断地为生产开拓新的领域、新的产业、新的路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生活质量,为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激发新的需求,从而牵引生产力的发展;在原有自然资源匾乏、枯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和提供新的资源,包括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配置及其运行中科学技术还能提供管理调控的功能。再次,要发挥后发性优势,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整体追赶,局部跨越”的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在我省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园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二、在完善软环境体系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上有所创新。一是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分配制度等。园区应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及派驻机构,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法制观念、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完善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公信力,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取信于园区各企业,做诚信的表率。三是努力建设最优惠的政策服务环境。对园区企业中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实行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贴息、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为内容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最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在完善硬环境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物质环境上有所创新。 2 实施技术创新,推进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基础性的工作是要营造高新技术成长的特定发展环境。园区要不断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抓好配套功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坚持以城市建设的理念,积极做好园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工人生活所急需的基础设施。按照“引进一家,配套一家”的思路,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供排水、电力、道路、天然气、电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科技进步中心、物流业、劳动力市场、文体设施、购物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配套功能建设。并积极配套失地农民生活住宅和发展高档专家住宅楼,有效解决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失地农民的居住等问题,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各类协调和服务工作,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园区建设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同时,要按照精简、统

一、高效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四、在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园区和企业资金压力上有所创新。制约园区产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投资来源单一和融资渠道不畅。而园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二是银行融资;三是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四是园区企业的留现税收返还。但就园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3 由于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园区的建设资金来源更多地依靠前面两种途径来解决。因此,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信用好、产品销路好、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后盾的资金投入体系。

五、在积极探索发展中介服务上有所创新。园区的服务机构应包括创业中心、风险投资、要素市场(人才市场、项目市场)、信息网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上市推介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高效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培训、企业战略等方面提供咨询、创业服务,必须做到:一是努力办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创业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促进各类企业创新与发展;为企业提供共享空间和共享服务,想方设法降低各类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为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和管理咨询,帮助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架起管委会与各类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技术创新申请政府专项资金。二是努力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生产要素交易平台,逐步建立起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并不断健全、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所需要的 4 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优化配置。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障平台,促进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人才流动。

六、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有所创新。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个体都影响着园区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实施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供能为人才发挥创新潜能的制度保障,让人才脱颖而出。园区的开发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相关材料表明,经济强大的美、日、英、德等国主要是占有人才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高科技人才有八成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活跃在企业中,与生产联系密切。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与生产、经济结合不紧密,造成极大的浪费。开发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公务员和招聘人员身份界限,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及末位淘汰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形成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机制,要采取多种分配形式,逐步拉开分配档次,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轮岗交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行轮岗制,发展全方面人才,提高干部职工的各方面能力,体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小环境,使开发区既出“建设成果”,又出“人才成果”。

七、在园区的资源整合上有所创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产业集聚的高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典范、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积极推进园区资源整合,努力把园区打造成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一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产业空间规划,在园区内根据产业定位和布局实行科学地功能分区,合理进行企业布点,有效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畜牧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围绕建设国际性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努力把南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做大做强特色毛纺织产业;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石油、天然气、盐湖等优势资源和水能、风能、光热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德方纳米科技和成都黄铭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福建三安集团公司、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利用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及昆仑玉资源和地域民俗文化,发展农畜和旅游商品精加工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走块状经济向簇群经济发展的路子。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快现有传统产业自我培育和优化升级,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做长、做深、做细、做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6 同时,要注重借力发展和产业选择,做好选商引资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五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风险防控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风险防控 努力完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

——玉丰镇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根据区纪委、监察局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我镇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第三阶段——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廉政承诺公示

一是提出廉政承诺。全体党政领导和镇村干部根据岗位职责要求,结合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提出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廉政承诺事项,承诺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依法行政、廉洁勤政等,承诺内容细化、量化、实化,切实增强廉政承诺的针对性。二是公开廉政承诺。将承诺内容予以公开,把承诺事项张贴于公示栏内,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督促工作人员牢记承诺事项,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履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三是践行廉政承诺。对承诺事项采取有力措施,逐一对照落实,认真履行承诺,坚持每月汇报践诺情况,建立廉政承诺督办、采取民主测评、定期通报等制度,加强对践诺情况的检查,及时了解践诺落实情况,确保践诺到位。

(二)完善各项制度

制度建设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以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加强科学分工为基础,以有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高效工作为原则,根据日常工作积累,对由于岗位管理制度不严而产生的廉政风险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完善内部岗位管理,对现行的《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的实施办法》、《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管理》《干部值班驻勤》等32项制度进行了整理,新发了《近期推进重点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管理方式。

(三)建立督查机制

一是实行包保监督与管理,落实责任。对在廉政风险预防工作中查找出来的风险点,按照领导分管负责,部门科室具体负责,镇纪委、监察室监督落实,努力把廉政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实行动态监督,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定期自查、设立岗位廉政风险举报箱、监督电话等方式,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检查,通过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组织处理及时予以纠正。对发现的属于权力过于集中的,及时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属于违反工作程序或违规操作的,进一步规范行政程序,明确规章制度;属于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抓好落实,严格实行廉政风险考核追究制。三是实行日常考评与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廉政风险的防范管理,将廉政风险自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因廉政风险监督管理不到位出现违法违纪问题的,依纪依法予以严肃追究,决不姑息,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二、主要成效

(一)干部的廉政意识得到全方位提升。通过梳理工作职权,查找廉政风险点,优化工作流程,实行廉政承诺公示,起到了对干部自我教育、自我警省的作用,使每一位干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工作岗位和手中的权力,增强了廉洁自律的意识。

(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全面优化。充分调动和整合人员的力量,开展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工作,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和各部门全体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反腐倡廉的新合力,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

(三)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逐步形成。通过查找廉政风险点,优化工作流程,完善体制机制,落实检查考核办法,强化了责任追究,不仅较好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也助推政府各项工作,特别是当前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第二届乡村旅游节的筹备,古镇改造、环境整治、新村建设的相关工作都得到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形生了“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和良好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开展廉政风险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党纪条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人人有责 ”的全员责任风险意识。

(二)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健全完善制度,再造业务流程,不断整改提高,确保岗位职能设置和业务流程达到顺畅、精简,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有效规避风险。

(三)探索建立和完善高风险岗位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对风险等级高或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重点岗位,探索建立中层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用人机制。

2010年9月15日

上一篇:初一数学上册单元试卷下一篇:从严治党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