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当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美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听力受损的儿童也可能有交流障碍问题。从小他们就需要在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听觉和语言康复方面的培训,因此通常无法参加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但是,目前的康复中心无法满足听力障碍儿童的艺术需求。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很显然,不可能开展传统教育的艺术课程教学,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课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论文 篇1:

多重感官感知音乐 小区角里有大世界

摘要:听障儿童因其听力受损,因而对他们来说,音乐区角活动开展起来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就与音乐区角活动无缘。本文以笔者所在小班听障儿童为例,他们年龄小,听龄更小(听龄集中在1.5-3周岁),在立足于小班听障儿童引导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音乐区角活动来从多角度激发孩子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看、用小手去操作,形成多感官感知音樂,以小区角探知大世界的态势,这样才能够为小班听障儿童的康复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眼睛;耳朵;手

一、小班听障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特点

小班听障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于正常小班儿童所表达的特点,从目前小班听障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听力存在缺陷,所以聆听不够完整,呈现出了断断续续地、零散的的状态;其二,不能够将听力和话语能力进行结合,会出现聆听与话语表达等脱节的情况;其三,对音乐的好奇心很强,会积极主动地用优势感官(如眼睛、手)去探知音乐的世界。

二、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开展的措施

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充分满足孩子康复与成长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班听障儿童音乐区角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探究。

1.用耳朵倾听,聆听音乐世界的奇妙

听障儿童并不是听力完全丧失,他们有的有着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残余听力会被无限放大,有的借助人工耳蜗亦能够听到世间美妙的声音,所以,教师在引导时首先要强调“多听”。比如,教师尝试着在音乐区角活动中播放跳跃活泼的音乐,然后让听障儿童自主地去聆听,并放大教师的引导动作,引导孩子们尝试着去发出声音,去哼唱出自己内心的愉悦。比如,在音乐区角中,教师结合本周“鸭子”的主题播放了儿歌《数鸭子》,并适当地将声音调大,然后引导孩子仔细地聆听,部分孩子听不出旋律时,教师可配以小鸭子走路、数鸭子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含义,通过动作提示后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小耳朵去听一听,可以边听边拍手,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聆听。

2.用眼睛观看,察觉音乐世界的“好看”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五官感受实际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用耳朵进行聆听的时候其实他的眼睛也在发挥着作用,那么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他们的听力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教师便可以通过促进孩子的视觉感受来帮助他们对世界进行感知,让他们在用眼睛观看的过程中去看到音乐世界的美好。

比如,教师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乐器摆在音乐区角之中,然后引导幼儿用眼睛来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乐器进行欣赏。比如,在音乐区角中放入打击乐器、也可以放入在日常生活能够能够发出声音的一些物件,比如“锅、碗、瓢、盆”等,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去逐渐感知到声音的来源,感知到处处有音乐的身影,只要用心聆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只要用心去听,还能够收获一个个有趣的画面,进而实现视觉审美。

3.用手去操作,感知音乐世界的趣味

音乐世界的感知离不开儿童用手去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成长和康复的过程中去感知到音乐的趣味。根据儿童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学理念可知,小班儿童还处在前运算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知都需要通过具体而形象的过程或者事物来进行。比如,在音乐区角中,教师准备了日常生活中的“锅、婉、瓢、盆”,并引导幼儿去积极探索,例如,有孩子因为好奇便立刻拿起小木棒对这些日常中看似只能烧菜盛饭的锅碗瓢盆进行打击,引导他们一边打击、一边聆听,感知生活中常见物品均能通过打击发声,并且通过多次敲打感受到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当他们偶尔因为敲打而得到声音时便雀跃不已,当他们通过敲打感受到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时会欣喜若狂,这样看似简单的“制造声音”的活动能够增强听障儿童聆听的信心,从而在生活中养成制造声音,聆听声音的习惯。再比如,教师在音乐区角中准备了“装着不同量水的玻璃瓶”,并引导幼儿去进行敲敲打打,通过操作、聆听、观察多感官结合感知水的量不同或敲击的力度不同,敲击玻璃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听障儿童而言,他们虽有听障但和健听孩子一样,喜欢唱唱跳跳、喜欢节奏韵律、喜欢美妙的音乐,教师如果能够按照科学的规划恰当地引导他们,他们一样能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他们心中会充满了美妙的旋律,他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朱晶,卢晓月.音乐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9,17(06):459-461.

[2]康彩玲.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措施[J].教育观察,2019,8(33):138-139.

[3]慕蝉蝉. 听觉口语法促进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李心怡

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论文 篇2:

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当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美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听力受损的儿童也可能有交流障碍问题。从小他们就需要在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听觉和语言康复方面的培训,因此通常无法参加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但是,目前的康复中心无法满足听力障碍儿童的艺术需求。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很显然,不可能开展传统教育的艺术课程教学,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课程。因此,本文探讨了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应用的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听障儿童;美术教育;音乐教育

针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学前康复课程旨在培养和发展语言技能,同时考虑并整合了健康、科学、艺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内容。在学前康复课程中适当地使用艺术来帮助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可以改善听力障碍的儿童的听觉功能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并有助于听障儿童对声音和颜色的认知,对语言和环境的理解,控制自身的情绪 [1]。

1.当前特殊教育中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不同,所以在艺术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实际发展状况,尽可能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手段,以便帮助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常常存在以下不足:

1.1教学方式与内容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群体相对特殊,在基础知识能力与身心发展上比一般儿童薄弱,所以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所以出现了一些有“破罐破摔”的儿童,他们不再愿意多花时间在艺术学习上。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的单一是难以满足特殊儿童需求的,此外,在特殊教育课堂上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被安排在一起上课,学生的发展不停,拉低了整体的教育质量,有时他们在心灵上的创伤甚至比身体上的创伤要大,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必须加强教育模式的变革,让艺术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才能帮助每一名特殊儿童获得发展 [2]。

1.2集体学习环境下教学缺乏效率

如果在特殊教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设计,显然是无法顾及所有学生需求的,甚至会拖慢艺术教育的教学效率。特殊儿童在艺术理解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现在很多重视特殊教育的学校会要求教师开展“一生一案”的教学手段,这些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同时教师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除了教他们懂得课堂上的基本语言外,还要使其紧跟时代步伐,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2艺术教育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应用的对策

2.1多元化教学手段增进学生理解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要适当结合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学习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特殊儿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一些孩子存在听觉障碍,教师就可以采用视频教学,以视频、图片做为教学辅助,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认知和理解语言。还可以开展音乐游戏,音乐游戏应该有目的性地玩,例如在玩游戏时给出语言指令,要教给学生快速认识声音与含义之间的关系并发展听觉理解的能力;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感知和识别不同的声音;边玩边说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音乐中添加律动,使用身体感知节奏,改善身体协调性等等。

2.2注重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由于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听障儿童接触的人相对较少。在父母和老师的保护下,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简单。艺术活动接近儿童生活的现实,因此,学习的内容应在三到五岁儿童现有的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发展,以他们的真实生活为背景,以他们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和表达欲望的基础。此外,在美术教学中应改变美术教学工具和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听力障碍儿童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即使尝试失败后,也能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力,他们仍然可以体验学习艺术的乐趣。

学生经常喜欢画自己擅长的东西,教师不应该阻止,而应该参与其中。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认真画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有时他们不禁使用肢体语言或者自言自语,这些是他们的真实表达。这时,老师不应该轻易打断他们,与他们分享他的快乐。如画“火车站”,男孩经常精通这一题材,他们尤其喜欢画交通工具。在绘画的重点上,老师只需要为画面的布局提供一些指导。因为他们倾向于擅长的东西,所以学生们会热情地、快速地表达出来。老师应该为他们加油打气并赞美他们,使他们发挥最大的能力,使这种至关重要的思维活动不仅在他们的笔下,而且更多地留在他们的心中。

2.3认识和体验不同乐器

有听力障碍的儿童也可以成为演奏者,并进一步体验声音的来源和形成,例如,从吉他的弦上看到声波的振动,从鼓面跳动的豆子看到鼓膜的振动等。打击乐器可以增进对节奏的理解,键盘乐器、弦乐器是理解音阶和音调的重要渠道。管乐器可以训练呼吸和呼气以及正确的发音,乐器教学更加注重体验,而不是表演。这种简单的协作有助于儿童增进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注意力和音乐素养。

此外,音乐课中的发声练习和听力康复训练中的发声训练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发声练习可用于教育听障儿童学习科学的发声技术,并纠正发音错误、构音障碍等可改善发音质量的问题。在通常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像打哈欠一样吸气和叹气。呼吸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在发音练习中,可以使用“u”“a”“ü”等音素,还可采用哼鸣练习。

3.结语

因此,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学生的发展,并引导他们学习。听障学生与健康的孩子一样具有敏锐的思维和艺术细胞。教师应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鼓励学生勇于绘画,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释放学生在艺术中的潜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幸福,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然 .浅谈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J].中国音乐教育 .2016,(12):31-34.

[2] 刘全礼 .论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问题 [J].中国特殊教育 .2016,(06):3-7.

作者:赵永欣

听障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论文 篇3:

盲校低段学生声音听辨能力训练初探

摘要:人大多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感知觉来认识世界的,而视障学生却缺失了其中感知觉的一部分,那就是視觉。因视障学生无法用视觉收集周边信息,所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听觉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以听辨能力训练为立足点,通过分析音程关系、音高模唱、播放各类声音音频文件、节奏训练等,阐述如何提高盲校低段视障学生听觉辨别能力。

关键词:盲校 声音 听辨能力

新入校的低段视障学生,年龄大多在8岁半左右,听力具有一定的敏锐性,但他们在信息收录和信息反馈中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对声音强弱、声音距离、周边人的声音、动物声音等音色特点辨别等方面更容易出现困难。本文通过对盲校低段视障学生出现声音辨别能力的不足展开剖析,以便制定适合盲校低段视障学生的音乐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其听辨能力。

一、听辨问题剖析

二、听辨能力训练方法

(一)音高听辨训练

在音高辨别能力上加入度的概念,进行不同形式的同度及不同度音高模唱练习。例如在一度模唱中,可以将创编的歌词“我要上学去,爸爸带我去”,分别用do和re的音高演唱前半句和后半句,以此类推,其他度数和节奏关系可以根据熟练程度自己创编或增加难度。同时要求他们吐字清晰,不加头不带尾,以保证他们出现滑音跳音。

(二)声音音色辨别训练

将人声(男、女、老、少等分开)、动物叫声(各类动物)、周围声响,按次序读号依次排列、录制成音频文件,以进行不定期的趣味问答和记忆。

(三)节奏辨别训练

音乐教学中,在节奏方面视障学生对四分、八分音符更容易感受和掌握,由此可以先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感的培养分为以下几种。

1.自由击拍

由其自主地用舒适的动作(拍手、点头、拍腿等)配合音乐拍出节奏,对这些动作完全与音乐节奏不协调的视障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在其手臂上击拍,以启发、引导他们正确地感受节奏,体会拍与拍之间的时间差。

2.匀速击拍

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以一拍一下、一拍两下或两拍一下的要求击拍,可选用拍手、拍肩、跺脚、拍腿等来表现音乐旋律的均速流动。例如在儿歌《小星星》中,因曲谱大多是由八分音符构成,

可选用以八分节奏为单位拍,跟曲击拍。

3.伴奏击拍

让学生选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用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例如在儿歌《小雨沙沙》中,有模仿雨声的歌词“沙沙沙”,可以根据自己选用的乐器,在演唱到歌词“沙沙沙”时,展示出自己所配的节奏或动作。

4.节奏辨别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个别有难度的节奏型进行单独练习。例如在儿歌《我有一只小羊羔》中,歌曲第一拍为前小附,演唱中将它先演唱为前八分后十六分的节奏型,歌词演唱为“我我有一只小羊羔”,唱熟练后将第二个“我”省略在“心”里演唱,使之成为正确形式。又如在演唱儿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发现, 歌曲第三小节是大前附,教师可演唱为一个四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歌词演唱为“你的名字叫什什么?”熟练后将第一个“什”在心中演唱,便得到正确的演唱节奏。

总之,刚入校的低段视障学生,在听觉上基本处于敏锐期,在此阶段应及时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因听觉是视障学生不可缺失的信息来源之一,声音听辨能力训练使他们能够在收集广泛的听觉信息后,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分类和辨别的精准性,对视障学生听觉能力的提高有间接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方俊明,雷江华,主编.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理论与基础系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大明.盲人音乐理论教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3(10).

[4]马蕊.浅谈盲童钢琴启蒙教育[J].大众文艺,2011(02).

[5]李浛.绚烂源于无彩的世界——访孙岩及导师杨峻[J].钢琴艺术,2005(08).

(作者简介:崔建明,男,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崔建明

上一篇: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人机界面监控系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