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手体验论文

2022-04-17

[摘要]实践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地理实践力”的提出,将注重课程兴趣激发,整合课程知识框架,延伸到地理技能和综合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融会贯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动手体验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动手体验论文 篇1: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学习

摘 要: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接受学习的现状,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物理。作者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 探性实验

物理新课程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实验,多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有利于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素质。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当前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少量的分组实验),学生偶尔做实验,也大都是程序式地“照方抓药”,根本用不着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强调学生“记住”实验,而不是强调学生实验探究,所“探究”的实验没有失败的,总是“成功”的。

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才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法特征,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知识源于行动”的观点。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与独立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深刻的知识。哪怕是经历失败,体验失败,但从失败中发现不足,吸取教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重视科学探究方法与步骤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材上没有专门介绍如何科学探究,但我会在学生刚接触物理时,花几节课时间,对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学到了哪些有趣的内容?并及时问知道为什么吗?要怎样揭开谜底,知道真相?简单介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根据猜想与假设进行设计实验与收集有效的证据等,逐步引入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介绍科学家从生活中观察现象、进行猜想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非深不可测,而是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与合理科学思维的结合,对相关的问题做尽量合理的猜想、假设,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2.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过程,但不少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看得很清楚,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体验。教学中将有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滑动变阻器》教学中,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两人一组,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进行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杆的粗细与电阻丝的粗细有什么不同?这样做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学生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后,再结合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就很清楚地认识了滑动变阻器。然后又让学生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移动滑片,观察灯的发光情况。(考虑到学生可能把滑动变阻器与灯或电源并联,造成短路,实验时采用干电池。)学生连出的电路方式很多,甚至把干电池损坏了,虽然浪费了一节干电池,却在“失败”与“浪费”中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从“失败”与“浪费”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由于所连的电路多种多样,对电路的影响作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请生学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的电路图,再和学生一起分析电路,回答有关问题,最后总结出正确用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连接方法,以及电路的分析就有直观、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准备些“额外”的实验,“胜过千言万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而教材又没有安排相关的演示或分组实验,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讲解,往往是“事倍功半”。若能合理设计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再适当讲解,往往“只言片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局部短路》时,我就设计了右图所示的电路,要求学生用一条铜线依次连接(A,B)、(A,C)、(B,C)、(B,D)等,观察灯L1、L2、L3的亮灭情况。学生有了以上感性认识,再对局部短路进行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与理解,而且掌握牢固、深刻。

4.不要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把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

虽然“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十几个年头,但现实中,许多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解题能力,以及考试分数,而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比较忽视。为了挤时间、赶进度,大量的习题操练,一些教师就把探究性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或演示实验。这样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从根本上说,忽略了实验探究本身的功能,变相剥夺了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5.尽量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生的动手实验,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和学校实验室协商,为学生的课余实验尽可能地提供仪器设备上的支持。教师在年段室或教室角落放上一些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实验。如学生学了《密度、浮力》后,放上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铁架台、密度计等;在学了《欧姆定律》后,放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导线等;在学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放上光具座和透镜等。这样,可以为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同学提供继续实验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对物理实验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更综合、更深入地学习、探究提供条件。这些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有时教师也没有预料到),独立思考与探究,往往有智慧的火花闪现。

6.因势利导,保护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日常教学中发现,每次动手实验,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急不可待,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非常浓厚。如果因此而大加训斥,甚至取消实验,则实为大错。应该通过耐心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因势利导,让他們“玩出”与本实验有关的新“花样”或获得“额外”的知识,达到充分动手探究的目的和效果。如调皮的男生做电学实验时,喜欢让小灯泡发出耀眼的亮光,甚至把灯泡烧坏,他们觉得这很刺激。教师应引导他们由此认识到额定电压及超过额定电压对用电器寿命的影响,多学到知识,保护他们探究的好奇心。这样,即使烧毁一个小灯泡也是值得的。对于不能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动手,树立信心。

7.因地制宜、随手取材做实验,体现生活中的物理

有些演示实验,可以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动手做。比如,让学生在上新课学习时,动手抽出竖立在钢笔帽下的纸条认识惯性,用双手摩擦生热改变双手的内能,用橡皮筋做声现象的一些实验,用两张纸做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测同学百米跑不同路段内的平均速度》,回声现象,纸盒烧开水,自制滑动变阻器,自制电动机,等等。这种因地制宜、随手取材的实验,比较亲切,参与面广,简单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富有创新教育的因素,且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给学生课后实验和制作带来便利和启发。

李政道博士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十八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教师要常反思自己,在“实验教学”方面做了什么,做得怎样。

作者:许凤珍

学生动手体验论文 篇2:

挖掘动手体验活动,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地理实践力”的提出,将注重课程兴趣激发,整合课程知识框架,延伸到地理技能和综合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融会贯通。

[关键词] 初中地理;动手体验;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纳入地理核心素养的范畴,将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围绕动手体验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地理、从体验中使用地理,促进学生“做”中“学”,拓展地理学习视野,增进地理学习参与意识,发展地理学科素养。

一、设立地理活动目标,增进学生体验地理

进入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虽有认识,但却暴露出思维和认知问题。借助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地理知识,亲身感受、探究地理学科趣味。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基本工具。绘制地图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内容。如在绘制教室平面图中,突出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宽?有人提出步长测量,有人提出脚长测量,有人提出用尺子测量。比较发现,步长最快,而脚长比较准确,尺子测量太麻烦;如何确定教室门的朝向?有人想到野外辨识方向的方法,有学生通过走出教室门,确定朝向南方;如何测量门窗、讲台、黑板、课桌的长宽和间距?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对绘制的教室平面图进行集中展示,发现问题,给予改进。在掌握教室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后,再延伸到教学楼,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测量活动。由于工作量大,在活动前进行小组分工,确定各自的主要任务、测量方法,统一计算比例尺,最后得到教学楼的平面图。学生从测量活动中,认识如何测量距离、确定方向;如何分配任何,如何合作。激活了地理学习兴趣,也让地理课堂走向真实、生动、多彩。

二、注重活动细节把握,培养学生创造性

在地理活动拓展中,要突出细节的把握,注重地理实践的科学性。以湘教版“气温的测定与降水量的测量”为例,在校园选择几个地点,设置气温测定区,借助铁杆搭建1.5米高的简易支架,分别将各组的温度计按标号悬掛,安排各组学生每天早、中、晚记录观察区的气温状况。不过,考虑到气温测量活动的科学性,本项测量未按照百叶箱进行气温测定;未对凌晨2:00气温进行记录,而是参照学生上课作息时间,与实际气温变化存在误差。在对校园周边降水量测定活动中,利用有刻度的雨量器,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观察近一个月的降水状况。地理体验活动的设计,要确保科学性,教师在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讲授时,要从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上,让学生避免实践误区。对地理体验活动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时,要学会制作表格,对不同时段观察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段统计。如得出某一天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查找哪些天数最高气温超过30度?让学生了解如何对照一天中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气温概念。在地理体验活动中,教师要善用倒序指导法,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验,再通过小步调引导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天气资料图”绘制中,先让学生自己去绘制图示,接着,对照科学的天气资料图,指导学生对气温采用红色曲线图,对降水采用蓝色柱状图,让学生对照两种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增强学生对地理活动的参与热情,提升地理创造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地理体验活动的开展,要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对难记的、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可以采用歌诀等方式来串联,提高学习效率。如对世界前六大国家(面积最大)编写顺口溜“世界面积前六大,俄、加、中、美、巴(西)澳大(利亚)”,既清晰又易联想记忆。还有,关于等高图的学习,一些学生感到难懂。可以设置等高图课堂绘制活动,让学生先阅读等高图,获取地理信息;然后,结合所观察的等高线变化趋势,思考“A、B分别在100m和50m等高线内,观察海拔范围是多少?”随后,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分析等高线的特点,归纳等高地图的规律。在小组实践活动中,可以从言语习得、空间逻辑等方面,促进学生地理认知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理,拓展地理学习视野。如利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并在乒乓球上绘制出经线、纬线,认识经线、纬线的概念,学会对某个点经纬度读法。利用校园沙池,制作地形模型,让学生了解山峰、山谷、悬崖等地形的特征,让学生从地理活动中获得实践力。

参考文献:

[1]周冬云.培养地理实践力,完善初中生品格[J].学周刊,2019(17):92.

[2]张彦顺.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面面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7):21-25.

(责任编辑:吕研)

作者:蒋田南

学生动手体验论文 篇3:

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自主感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锥体体积”时,首先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准备材料:一个圆柱、一个圆锥、一小袋细沙。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探究,即把圆锥装满细沙,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了V椎=V柱。由于本公式来自于学生的亲自操作,对于公式记得牢,用得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就在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时候,教师也用一个圆柱、一个圆锥来做这个实验,操作的结果是:用圆锥装满细沙,往圆柱里倒,倒了四次才倒满。学生对此结果提出质疑,教师请两名学生上来当众演示,结果还是四次才倒满。此时,教师再次要求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和试验,同时对教具也进行对比,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圆柱和圆锥必须是“等底等高”。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疑惑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合作探究推向高潮。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热情。例如,教学“长方体”知识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学生有些纳闷,但对上课充满了期待。上课刚开始,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切萝卜,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然后教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切萝卜,切一刀,得到一个长方体的面,切2刀,出现刚才一个面的对面、邻面,此时,电脑显示两个相邻的面,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切3刀,得到三个相邻的面,电脑形象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此时,教师抓住火候,因势利导:继续这样切,直到把萝卜切成长方形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整个环节中学生兴趣非常高昂地切萝卜,谈认识,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有效操作中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编辑 郭晓云

作者:陈丽颖

上一篇:校园网络架建论文下一篇:景观特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