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特色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论文选取美兰国际机场、海口汽车西站、海口火车站等区域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用数码相机把研究对象拍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通过分析有关数据研究海口市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及语言景观具有何种特色。【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特色;国际化程度【作者简介】马会峰,海南大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景观特色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景观特色研究论文 篇1:

新中式园林景观特色研究

摘 要:园林景观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是展示中国人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园林景观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为了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新型的园林景观应运而生,通过融合人、社会、自然等要素,逐渐形成了新中式的园林景观特色。本文就新中式园林景观特色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给有关设计者提供一些灵感。

关键词:园林景观;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审美艺术;设计者

0 引言

当今时代,国际经济趋于一体化,各种文化不停地冲撞。为了在这种大环境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新中式园林景观必须体现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现代化艺术,在最大程度上为自身的发展开辟路径。深入研究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建筑风格、传统文化元素、色彩、植物等要素,希望能够找到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发展途径,展示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艺术特色。

1 关于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园林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物质需求。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才能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关于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设计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新中式园林设计所蕴含的只有“新”与“意”两个字。“新”体现在对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上,它要求设计者吸收各种文化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感。“意”体现在对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布局上,它要求设计者继承和创新文化元素,依据实物建设,给人传递更多的艺术感受。从某种层面来看,新中式园林景观必须立足于人的思想感知、审美视角等多个角度,在最大限度内引导人们享受新中式的氛围。设计者只有不断强化园林景观的开发,深入分析和研究园林思想和文化背景,才能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步提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品质。通过对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意义进行研究,不难看出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实质内涵。从某种层面来看,新中式园林景观具有很好的精神建设意义。首先,它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渗透在生活中;使用亮丽鲜明的曲线和线条,将传统文化精神展示给人们,使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其次,它能够展示社会发展中的时尚元素,通过描绘园林景观原本的形态和规模,融合各种新兴的工艺产品,从而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增添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就新中式园林景观而言,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相互融合,是体现新中式园林景观美感的关键所在,既能给人们带来表象的艺术美,又能引人感悟意境美。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新中式”思想的应用能够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布局,准确使用各种艺术品,既能突出园林景观的高雅特色,又能展示园林景观本身的内涵。

2 新中式园林中的建筑特色

一直以来,新中式园林具有良好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其建筑,更是展示出了别出一格、独具匠心的风格。要想充分研究新中式园林中的建筑特色,就必须将传统园林、中式园林、新中式园林进行比较。传统园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它对造就中华民族品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由于传统园林缺少现代元素,再加上人们只重视传统文化艺术,致使建筑风格过于保守,不能适合和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中式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进一步继承,具有一定现代化生活元素成分,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给现代化园林建设风格提供了方向。自古以来,人们在建筑景观过程中都本着“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从而给人们展示“天人合一”的艺术奥义,进而使人们感知到适宜、时宜、事宜的妙趣。相比中式园林,新中式园林体现了“新”“奇”的意蕴。新中式园林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方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将自然与人工进行有机的融合,不断挖掘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活。新中式园林建筑在艺术功能上吸收了传统园林和中式园林的建设经验,也容纳了传统园林和中式园林的优点,具有很高的成就。它除了能够给人们更加新颖、舒适的艺术享受外,还能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以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极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由于无所依托和放松,人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新中式园林的创新就给人们减压和解压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从某种层面来看,新中式园林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宣泄情绪的环境,帮助人们找到家的归属感,从而在最大限度内缓解人们的思想压力。另外,通过研究新中式园林的建筑特色可知,新中式园林的内涵是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给人呈现一种能够令人满意、向往的艺术风格。新中式园林建筑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建筑的作用,还能给人提供更多的建筑功能,更能帮助人们接触自然和融入自然。在自然颜色、建筑风格的影响下,人的行为、思想、社会生活等,都能快速地深入自然,从而在自然中找到人生存与生活的本真。相比传统建筑,新中式园林建筑加强了对现代化元素的应用。尤其是各种智能设备的安放和使用,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真正实现了适宜观赏、适宜出行、适宜居住的特点,展示出了完美的艺术生活效果。

3 新中式园林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传统文化是中國园林艺术的灵魂。在新中式园林景观建设中,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符号的作用,通过加强对某些特定文化符号的应用,将现代化艺术融入其中,从而体现出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价值和内涵。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选择出适合的文化元素,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地理位置以及新时代的大环境。设计者通过对设计进行多层次、高深度的分析与研究,不断调整和改进设计方案,从而将传统文化艺术应用得淋漓尽致。在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中,设计者需要根据园林景观的实际情况,简化、叠加一些传统符号,从而使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艺术色彩。例如,在入口牌坊处,可以设计一些代表园林景观的艺术符号,如马、鸟,充分体现这些动物的灵魂和精神,展示出园林景观的精神风貌;在不违背时尚发展规律的同时,突出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艺术特色。加强对建筑的应用,有效展示园林景观的意境和灵魂,在最大限度内给人们展示优雅、健康、文明、智能的现代化艺术境界。在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需要考虑到山水的遥相呼应,避免给人带来违和感。在选择材料时,要尽量贴近自然。通过勾勒淳朴的生活、复古的文明风气以及现代化的智能环境,丰富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感悟浓厚的文化气息。另外,设计者需要重视应用传统文化的精神,绝不能片面地追求传统文化的艺术美,而忽略生活的实用性。例如,对于一些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者过分追求艺术特色,而忽视了对现代化生活要素的使用,致使整个园林景观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背离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基于此,设计者应重视调查现代人的居住和出行的心理,充分考虑人们的思想和情绪等因素。处理和协调好人与工作、生活、社会的关系,将园林景观打造成人们所需要的、所欣赏的、扣人心弦的生活环境,从而在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发挥现代化、智能化园林的生活功能,进而给人们家的温暖。

4 新中式园林中色彩、植物种类、种植方法

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内涵除了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色彩和植被上。为了使园林景观更加美好、适宜,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植被选择的问题以及植被的种植问题。首先,设计者应重视研究园林色彩的问题。五彩缤纷的色彩虽然能够给人更多的视觉冲击,但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了提升园林景观整体的艺术形象,在色彩前需要研究山水问题。众所周知,山水是植物生长的有效依托,也是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实物。在选择山水时,尽量要考虑山水的真实性问题。如果地理环境不允许,在有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假山,以此营造假山流水的自然生态;通过将假山融入设计中,让人们体验假山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人们发现整个园林景观的内在生命力。其次,设计者应重视分析和研究花卉、植被等问题,通过掌握当地的自然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生长的花卉和植被。在选择花卉的问题上,尽量选择本地的花卉,不选择外来的花卉。本地的花卉适应本地的环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需要人们给予过多的呵护。相比本地的花卉,外来的花卉不能适应本地的生存环境,很容易在特殊状况下死亡,从而影响整体园林景观的艺术形象。在选择植被上,设计者也应当遵循本地优先的原则,尽量选择本地植被,通过渲染绿色,将绿色融入整体景观环境中,人们更好地亲近自然。最后,设计者应考虑使用自然形和修剪形植物。在整体艺术设计中,自然形植物具有良好的生命力,更能突出自然特征。修剪形植物具有良好的外观,更能突出现代化艺术特征。通过将自然形植物和修剪形植物相互组合,构建一个充满生命力、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景观。

5 新中式园林的布置与手法

新中式园林景观具有时间、空间等艺术特色。在时间上,它的艺术特色依托于植被。植被一年四季的变化,就是园林景观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园林景观中的亮点之处。在空间上,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布局需要遵循恰到好处、点到即止的原则。通过发挥每一个实景的特色,保证连续变化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呈现不停变化的风景艺术感觉。因此,在设计手法上,新中式园林景观主要体现在借景、隔景、漏景等艺术特色上。首先,在借景方面,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人的视觉范围。通过利用远景、近景、仰景、俯景、旁景、侧景等艺术手法,构造整个园林景观的格局,从而给人呈现一种没有死角的艺术享受,帮助人们寄情于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景合一”。其次,在隔景方面,设计者需要重视遵循“一步一景”的原则。将部分景观进行隐藏,激发人们发现景观的好奇心,从而使人们能够沿着路线,搜索和认识整个景观的神秘感。在漏景方面,设计者需要遵循“虚实结合”原则。通过设计一些漏窗、门洞,给人一种一眼万年的感觉,人们能够体验和感悟园林景观的神奇。总之,无论怎样设计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赏景意识,不断引导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帮助人们找到归属感。

6 结语

新中式园林景观具有较多的艺术特色,设计者融入较多的艺术特色,总能给人们不同的艺术享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诞生,人们必须本着“自然本真”的想法来欣赏艺术。新中式园林景观没有舍弃传统文化,也没有背离时尚潮流,通过坚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保证自身的艺术特色,必然能够在园林景观建设历程留下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 陆仲轩,黄予欣,陈凤仪,周曦曦.新中式园林景观探讨[J].江西农业,2019(12):68-69.

[2] 夏寒冰.“新中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07):113-114.

[3] 孟飛飞.新中式园林景观特色分析[J].现代园艺,2017(16):64.

[4] 王艺.新中式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82.

[5] 王健,李淑玲.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5,31(06):142-143.

作者:焦源远

景观特色研究论文 篇2:

海口市语言景观特色研究

【摘要】本论文选取美兰国际机场、海口汽车西站、海口火车站等区域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用数码相机把研究对象拍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通过分析有关数据研究海口市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及语言景观具有何种特色。

【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特色;国际化程度

【作者简介】马会峰,海南大学。

一、海口市语言景观中非语言符号功用研究

语言有地域限制,而符号却能超越国界,传递普世价值为大众所接受。同时,与语言相比,符号能更加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北宋张择端仅用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来描绘宋代的繁荣景象,可见符号在传递信息时的强大功能,然而如果用文字来描绘北宋的盛世,恐怕写一本书也难以完全表达。

本课题组在对海口市火车站、汽车西站、美兰机场等区域的语言景观调研过程中发现有51%的语言标牌中含有非语言符号。通过研究发现非语言符号在语言标牌中具有如下功用。

1.商标功能。在中华航空的左下方,有出现,本符号是中华航空的标志,明显具有商标功能,不论是在中华航空办公区,还是在中华航空的飞机上都能看到此标志。

2.地域特色。在美兰机场国际航站楼内的一家美食店的标牌上有一个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佛教寺庙背景图案,食客看到此图案就会联想到此家餐厅的美食具有东南亚风味。

3.信息功能。非语言符号的最重要功能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即便你不懂任何语言,当你看到上图水龙头下方有一个水杯,一定是接饮用水的地方。以此类推,当你在机场看到一个行李标志和一个问号,那一定是行李查询处了。

二、海口市语言景观中语言特色研究

本研究从语言景观中语言符号搭配使用模式和外语使用比例等方面研究海口市火车站、汽车西站、美兰机场等区域语言特色。

1.美兰机场语言景观中语言特色。

(1)美兰机场官方语言景观中语言特色。美兰机场官方语言景观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纯汉语语言景观(一类:公示语,二类:公益广告)、纯英文语言景观、英汉搭配语言景观(汉语在上英语在下、汉语在左英语在右、英语在左汉语在右、数字字母汉语混合等几种类型)。其中纯汉语语言景观占22%,纯英文语言景观占4%,汉英混合语言景观占74%。由此可知,美兰机场官方语言景观国际化程度为78%。

(2)美兰机场非官方语言特色。美兰机场非官方语言景观有如下特色。全英文语言景观、纯汉语语言景观、数字汉语英文混合语言景观、汉英搭配语言景观(包括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搭配相应英文语言景观)等多种类型的语言景观。其中全英文语言景观占总语言景观的24%,纯汉语语言景观占10%,英汉搭配语言景观占66%。由此可知,美兰机场非官方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约占90%。

综合美兰机场官方语言景观和非官方语言景观的数据可知,美兰机场语言景观具有如下特色: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平均高达84%,纯英文语言景观在非官方语言景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达到24%。繁体字在非官方语言景观中时有出现,体现较丰富的品牌价值和应有的文化内涵,唯一的缺点是不符合中国现行的语言政策,但繁体字没有出现在美兰机场官方的语言景观当中,也从侧面反映了官方语言景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能够较好地执行现行的语言政策。

2.汽车西站语言景观中语言特色。研究发现,海口市汽车西站语言标牌具有如下语言特色。非官方语言景观全部为纯中文,其国际化程度为零。官方语言景由纯中文和英汉双语两种类型构成,但其国际化程度较低,平均只有12.5%。综合分析有关数据可知,海口市汽车西站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为9%,这与海口汽车西站作为海南省级总站的地位极不相称。

3.海口火车站语言景观中语言特色。海口火车站语言景观具有如下特色。纯汉语语言标牌在非官方语言景观中占100%。在官方语言景观中纯汉语标牌语和英汉双语标牌语的比例旗鼓相当,分别占51%、49%。也就是说非官方语言景观没有任何国际化的倾向,而官方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为49%。综合有关数据可知,海口市火车站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为45%。

4.海口市动态语言景观。海口市语言景观除了具有以上特色之外,本研究小组在美兰机场、海口火车站及汽车西站都发现了一些动态语言景观,动态语言景观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即时性强、便于修改等优点,能够为接受提供即时信息。

5.海口市语言景观特色总结。结合海口市汽车西站、火车站、美兰机场语言景观调研数据可知,海口市语言景观具有如下特色。(1)非语言符号在海口市语言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传递信息、展示商标、代表地域特色等功能;(2)语言符号搭配使用模式有:纯汉语,纯英语,汉英搭配,数字、字母、汉字搭配等形式。(3)语言景观中不仅有固定的语言标牌,还有动态LED顯示屏,为海口市语言景观增添了不少时尚元素;(4)汽车西站、火车站、美兰机场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分别为:9%、45%、84%通过分析三大车站的相关数据推算出海口市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为46%,与海口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5)美兰机场非官方语言景观国际化程度为90%,高于官方语言景观国际化程度(78%),然而汽车西站和火车站非官方语言景观国际化程度却为零,反差巨大。(6)海口市语言标牌中喜欢选用具有热带特色的椰林、大海等作为语言景观的背景画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Landry,R.&R.Y.Bourhis.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23 -49.

[2]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2014(6):81-89.

作者:马会峰

景观特色研究论文 篇3:

绵阳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研究

【摘 要】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城市活力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滨水景观开发建设历来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千河一面”的危机已经成为近些年滨水区开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成功塑造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是目前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绵阳市;滨水景观;景观特色

ResearchonWaterfront-landscapeCharacteristics ofMianYang City

Wang Tao,Yao Ping,Wu Lin-f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Key words】Mianyang city;Waterfront landscape;Landscape features

1. 绵阳市滨水区景观特色形成的基础条件

1.1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滨水资源。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北依剑门关,西靠龙门山脉,南接成都平原。城区地处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交汇处,四周被丘陵低山所怀抱,绿色的自然山体和宽阔秀丽的水体构建了绵阳市“山在城中,城在水中”的优美自然环境。自1985年建立地级市以后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先后被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市滨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城内有涪江,安昌河,芙蓉溪穿越而过,使得城市大部分地区沿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滨水空间,尤其是涪江,从北向南贯彻整个绵阳腹地,两岸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滨水长廊。

1.2 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文物古迹。

绵阳,史称“涪城”“锦州”,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曾为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绵阳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以三国文化著称。市区范围内至今还保留了如汉阙、石刻、造像、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三国文化、名人遗迹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圣水寺、越王楼、泗王庙以及富乐山和富乐阁、南山和南山塔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

2. 绵阳市滨水区景观特色

2.1 独特的滨水景观格局和明确的开发定位。

2.1.1 丰富的滨水资源和良好的水质环境为绵阳滨水景观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三江穿越而过,滨水地带岸线长,曲折变化丰富,加上绵阳滨水地区在性质、功能上的多样性,易于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形象,也为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观景创造了良好条件(图1)。

2.1.2 城市滨水区景观是独特和弥足珍贵的,在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除了满足滨水地区的公共性、安全性、景观及活动的系统性等方面的共性要求外,还应根据当地滨水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才能创造出滨水景观的鲜明特色。绵阳市结合滨水区的现状条件,按三江的自身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开发定位,分别以不同的主题塑造了三条各具特色的滨水廊道(如图2)。

(1)涪江——城市之源。

涪江是绵阳市的母亲河,也是三江中最大的一条江,其由北向南贯穿整个绵阳腹地。涪江两岸成为绵阳市活力较高的滨水空间,容纳着丰富的城市活动,另外涪江沿岸还有碧水寺、圣水寺、越王楼、泗王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开发建设了五一广场、滨江广场、铁牛广场等滨水活动空间。

这条滨水廊道的建设,容纳了商业、文化、游憩、居住等多种城市活动,尤其是现代生活和历史文化有机相融的滨江广场和铁牛广场,已成为绵阳市区了极具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条综合性的廊道,既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挖掘了人文景观,又展现了绵阳市现代城市形象。

图6 沿江开发的历史文化景区

图5 立体滨水步道

(2)安昌河——生活之源。

安昌河是绵阳城区内另一条比较宽阔的河流,沿岸有洞天公园和几个小型滨河广场。其两岸以餐饮、娱乐为主,南岸部分河段已经有大量农家乐和休闲茶座,而北岸由于紧靠城市中心区,休闲娱乐、水上运动、餐饮等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安昌河两岸也成为容纳市民生活、休闲观光等多种活动的滨水廊道。

(3)芙蓉溪——历史之源。

芙蓉溪是三江中最小的一条河流,河道蜿蜒曲折,贯穿游仙区腹地,具有良好的景观潜力。其两侧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李杜祠、汉平阳君府阙、富乐山风景名胜区,加上沿岸的市博物馆,都展现了芙蓉溪沿岸的历史文化氛围。

2.2 以生态修复为主导的滨水景观消落带设计。

消落带指随着季节性的水位涨落,水域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区域。涪江沿岸大部分河段的消落带都按照节约型城市和可持续环境的理念,最少量的设计和工程,最少的人工干预创造了满足现代人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只在局部地段建造了市民健身区(图3),该区域中的道路基本上均为市民和游人的长期活动踩踏出来的(图4),是最实用和最人性化的,也充分体现了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另外这一区域的植物均为原生态的植物群落,有蚊母树,芦苇,水葱,等大量耐水湿和水生植物。

2.3 立体交通保证“人为主、车为辅”的亲水权。

滨水区交通规划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点,主要内容有滨水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包括近水的人行道和远水的车行道。大部分城市在滨水区交通处理中,常把车行道和临水步行道放在一个“面”上,很少考虑交通的立体化。作为绵阳市最具活力的滨水景观——滨江广场,则采取了车行道下穿的形式,将广场设计为临水的空中走廊,完善了人车分流,在临水一侧也设计为长近一千六百余米的上下两层景观步道(图5)。在保证了滨水区高度可达性的同时使人们可以从多个高度和角度欣赏滨水景观。

2.4 人文景观的着力体现。

城市滨水区一般都是城市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绵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历史遗存,它们与江河水体的巧妙结合,有力地展现了绵阳市滨水区景观和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2.4.1 历史文化的展现。

历史文化作为滨水景观中的非物质要素,需要通过雕塑、小品等其他物质要素来承载才能得以体现。在绵阳市滨水区景观的几处重要节点中,都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如芙蓉溪桥头的桃园三结义雕塑是绵阳三国文化的再现,滨江广场上的铜马车和说唱佣,是绵阳出土的汉代文物五绝中的两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绵阳的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2.4.2 历史遗迹的重建和修复。

曾经存在于古绵阳的许多重要历史建筑物已经不复存在,选取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进行重建和修复,如重建后的越王楼和铁牛广场上的泗王庙,大大地提升了滨水景观的文化内涵,借助于这些历史遗迹开发建设的滨水景观也成为绵阳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图6)。 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景观中的一个特殊空间地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公共开敞空间,具有丰富的景观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往往是城市形象最显著的代表和城市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绵阳市后期新建滨水景观,虽然能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条件,继承和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和文人景观,但在一些早年建设地段仍存在很多问题,无任何特色可言,希望在以后的改建中能够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滨水区景观,进而提升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 邹立元. 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人性需求初探[J].林业科技情报,2011,43(2):98~100.

[2] 余玢萱.生态型滨水景观的营造方法研究[J].现代园艺,2011,(9):99.

[3] 张宪军.关于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宜居城市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1(3):123~125.

[4] 顾勤芳.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塑造[J].山西建筑,2010,36(30):19~20.

[5] 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J].规划师,2010,10(26):67~69.

[作者简介] 王涛(1988-)男,汉族,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姚萍(1957-)女,汉族,职称:副教授,职务: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吴林芳(1986-)女,汉族,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者:王涛 姚萍 吴林芳

上一篇:学生动手体验论文下一篇:高校安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