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尖上的智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

2022-09-24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 他们会倍感兴趣,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变“苦学”为“乐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感知数学, 同时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1 动手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内在动力。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习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要。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 好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爱摆弄东西, 什么都想试试。但若遇到困难总无法解决时, 兴趣就会下降。所以, 利用学生这种心理, 适当安排动手尝试的学习内容,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分类》时, 老师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把拼音卡片送回家, 以此揭示“分类”这个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些拼音宝宝很着急, 它们也想回家。大家想不想帮它们这个忙呢?

出示打乱后的拼音卡片, 让学生仔细辨认, 然后通过动手分一分, 亲自把拼音宝宝相应送回声母和韵母两个家中。在课的最后, 教师还让学生利用分类的知识, 进行“分人”的游戏。教师指名一些同学上台, 让学生对这些同学进行分类。这时, 学生兴趣盎然, 有按性别分的, 有按高矮分的, 有按穿着分的。笔者觉得, 这样的教学,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多动手操作, 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 让学生多动手, 亲身实践,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 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大胆思索、探讨、创新,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如:笔者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 经过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操作:

(1) 由具体到抽象。先让学生用5个圆片在第一行摆一朵红花, 用10个圆片在第二行摆两朵红花。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 第二行的圆片是第一行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同学通过眼睛这个感官, 很清楚地知道, 第二行的圆片是第一行的2倍, 因为第一行摆一朵红花用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两朵红花用了10个圆片, 10里面有两个的5, 所以第二行的圆片是第一行的2倍。

(2) 由抽象回到具体。在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后, 教师给每个同学10个小正方形,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1) 6是2的3倍 (第一行摆2个小正方形, 第二行摆6个小正方形, 也就是说第二行摆了3个的2, 所以6是2的3倍, (2) 6是3的2倍 (第一行摆3个小正方形, 第二行摆6个小正方形, 也就是说第二行摆了2个的3, 所以6是3的2倍) 。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讨论:你还能根据你手中现有的小正方形创造出谁是谁的几倍?并动手摆一摆。这样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学生跃跃欲试, 进行了大胆的思索、探讨、创新, 有5是1的5倍 (第一行摆1个小正方形, 第二行摆5个小正方形, 也就是说第二行摆了5个的1, 所以5是1的5倍) , 有4是2的2倍, 也有8是2的4倍……, 真是百花齐放。

3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感知数学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 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

如《克和千克》是学生学习法定质量单位的开始,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单位, 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 只能靠肌肉感知。因此在教学“克和千克”时,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 先引导学生猜一猜, 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 然后通过天平验证, 让学生感觉到1克有多重, 并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生活中质量大约为1克的物品。

(2) 出示两包500克的食盐, 引出1千克, 并让学生在手上掂一掂这两包食盐, 感知1千克有多重。

(3) 比一比:学生一手掂一枚2分硬币, 一手掂两包食盐, 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克比1千克轻。

(4) 估一估、称一称:教师给出一些物品, 先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 再实际称一称, 进一步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 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 体验到“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获得了亲自感受,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在操作中可以发挥教育作用

让学生进行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 它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 (1) 在操作中, 有一些需要同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 (2) 在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操作时不要大声说话, 轻拿轻放学具, 把学具摆整齐等, 使他们从小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动手操作是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 能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还可以发展学生想象力、思维,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它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故而言之,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上一篇:如何把握英语课堂教学艺术下一篇:核桃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