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林业发展经营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生态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态经济林业发展经营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经济林业发展经营研究论文 篇1: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的林业规划研究

摘要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合理保护、开发黄河下游林业资源是实现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业发展规划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生态、产业、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可实施的思路和途径。以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为例,调查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构建功能完善、结构稳定、效益良好的黄河流域生态林业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林业发展规划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5.02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Forestry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A Case Study of Hekou District, Dongying

SONG Zhen-qi, WANG Xiu-jun, LI Qing-wei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Ecological protec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Fore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作者簡介 宋振琪(1997—),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应用、产业规划。*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产业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 2021-10-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出悠悠华夏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1]。

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黄河流域仍存在上游部分生态系统质量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森林资源布局不够合理,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部分河口湿地萎缩等问题[1-3]。黄河三角洲地带处于海陆生态交错区,独特的黄河水沙情况和河口较弱的海洋动力,使河口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变化状态,湿地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4]。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类型使其对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和重大科技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5],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资源污染与修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方面[6-7],而黄河下游林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较少。该研究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专家走访等方式研究了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等,并提出了规划策略,以期为河口区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1 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东营市河口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属滨海盐碱地区。因境内全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地下咸水水位高,土壤含盐量大。土壤总面积136 161.69 hm2,其中盐土占比74.87%,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内农林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起,河口区大规模植树造林。现阶段通过三网绿化工程、生态林场建设、三年增绿计划和国土绿化行动的实施,使森林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生态效益显著增加,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1 湿地资源丰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河口区湿地面积17万hm2左右,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节点,但湿地景观和水体的连通性较差,湿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区域内土壤含盐量大,立地条件差,适生树种少,造林绿化任务艰巨。目前森林覆盖率为4.8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96%。根据“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7月,河口区林业用地中尚有采伐迹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合计158.2 hm2需开展新造林,疏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合计289.3 hm2需开展更新改培。

1.2 森林质量不高,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

河口区森林质量不高,植苗林占比94.39%,纯林面积占比过高,树种单一。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31.80 m3/hm2,远低于全国水平(85.65 m3/hm2)。全市尚有1 333万余hm2中幼龄林急需抚育改造,666万余hm2退化林亟待修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区有8 400 hm2林地受虫害影响较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1.3 林产品供给能力不强,林业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前河口区主要林地有孤岛镇刺槐林场、沿海防护林、城北防护林、林果基地等,优质经济林产品比例偏低,林产加工业和林业服务业所占比重低,技术装备和产品科技含量低,林业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管理、林业执法、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高,林业人才队伍薄弱。

2 规划策略

2.1 秉持“生态优先、三生共荣”原则,提高林业生态支撑能力

严格遵守农林保护的基础红线,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制度要求。加强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廊道建设,同时以交通廊道为骨架,重点深化公共中心绿化体系,加强城域交通线网绿化、城乡体系及城镇圈绿化及河流湿地绿化,加强沿海岸线的生态保护。进一步强化林地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坚持走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增长之路。科学开展森林经营,做好林带更新和老树复壮,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增强科技支撑,引种驯化耐盐碱植物,乔灌结合多树种混交造林,提升綠量并增强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2 坚持“一产为主、三产融合”原则,提升现代林业综合效益

“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度自觉发展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通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道路[8-9]。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重视并挖掘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和林下经济等,丰富林业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聚焦林业科创重点领域,打造装备领先的现代林业产业集群。同时,以区域内优良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内容,建设田园综合体及森林康养基地,拓宽林业创收渠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

2.3 坚持守正创新,挖掘地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各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代代人为了守护绿色家园不屈不挠地与黄河水患抗争,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挖掘黄河流域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河口区地域文化,结合林业开发建设推进对黄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不断提升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区域内的黄河文化氛围,唤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共识。结合林业与文化资源,建设足量、优质的公园和绿道体系,保护主城区生态绿地资源,完善城郊自然生态系统。聚焦黄河流域文化景观的建设,助力提升黄河流域人居景观系统质量和内涵。

3 规划定位

根据区位特点和发展条件,对河口区林业发展进行多目标的设计定位,规划将河口林业打造成为生态安全的基础,林业产业的基地,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振兴的引擎,盐碱地林业的标杆。

4 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林业发展规划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加强黄河生态保护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林网绿化结构,增强林业科研支撑,提高应对各类灾害能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优势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还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制定实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4.1 基于生态保护的林业空间格局规划

综合考虑林业发展条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对河口城区绿化景观质量进行精准提升,优化森林生产力布局,以林业为主体,系统配置城市、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城市、森林、湿地、流域、农田五大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心三网三带多点”的林业发展布局(图1)。

“一心”指河口城区绿色综合体。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对城区主要道路、河流水网进行绿化提升(图2),打造林荫道路交叉口体系、植物景观大道、环城生态健康绿环(图3)等,构建城市森林骨架,完善中心城区绿网体系。“三网”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沿线两侧的道路防护林网,河沟渠堤沿线两侧的水系防护林网以及农田防护林网(图4),通过林网建设和林带更新提高市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与连通度,提高森林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利用农田林网的防风效应,改善小气候,提升土壤肥力并降低土壤盐碱度[11],提高作物产量与农田保有率。“三带”指盐碱地林业产业发展示范带、沿海防护林带及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带,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改良土壤,调整土壤结构,筛选驯化耐盐碱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确定适宜的林带走向、间距、密度等,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优良防护林带,在现有果林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河口地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多点”指河口梅园、耐盐植物示范园及孤岛镇刺槐林片区文旅康养基地,规划以丰富河口林业发展的多元性为目标,将潜藏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转化为健康的生态空间,提高生态和文旅服务功能。通过林业结构优化和增质提效,从区域层面对城市功能和绿化空间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格局优化,力争将河口区打造成为盐碱地上的高品质国家森林城区。

4.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林业产业模式规划

在确保林业资源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障[12]。

4.2.1 林园产业更新提升。

针对坨子片区、博兴片区等区域苗木老化、病虫危害严重等问题,对片区内林木进行适当补植与抚育,及时采取老树复壮、残树替换、苗木更新、修剪整形等措施,调整林分郁闭度,促进林带健康生长。同时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防,综合治理。对果园居、义和镇果立方、梁家果六合街道众城林果等果园进行管理模式、种植设施、林园功能及产业模式综合更新,形成完善的灌溉系统,实现果园管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搭乘智能林业、物联网技术及新兴媒体,扩大营销范围,规划建设集现代林业、休闲林业、林园社区于一体的林园综合体产业化集群。不断提升林业产业水平,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依托苗木龙头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河口区现有林木及苗木资源,提高苗木市场竞争力,增加林业产出,凸显林业经济效益,实现“以林养林”的良性循环。

4.2.2 林下经济复合发展。

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建设河口区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采用林农复合经营系统[13-15]优化林农业种植结构。采取林下种植豌豆、甜菜、菠菜等林菜模式,提高空间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实现农业良性循环。通过林下养鸡、养蝉等林禽模式,利用现有植物资源,生产健康安全绿色的优质林地草产品。发展大芸、罗布麻种植等林药模式,以及菊苣、地被菊种植等林草林花模式,提高经济收益[16],形成层次丰富的林下经济和景观,提升林地质量与综合效益。

4.2.3 林业旅游综合推进。

提升孤岛镇老刺槐林场整体景

观效果和生态环境,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加强抚育,完善基础设施,倡导林下游憩与运动,打造“游槐林,品槐蜜,食槐米,赏槐景”的特色旅游景区,塑造槐林文化品牌并扩大影响力,开发“宜养、宜游、宜学”的生态康养产业园区。依托黄河左岸大堤区域现有荷塘打造无公害莲藕培育示范区,充分与

水产养殖相结合,形成特色荷塘水产品牌。荷花种植区域地

尽其用,水面是荷花,水里养鱼虾,水下种植莲藕,水岸还可适量养殖鹅、鸭等禽类,在发展莲藕生产的同时,带动水产养殖、蛋禽产业以及荷塘、湿地旅游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效益链。

4.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传承模式规划

河口区文化资源丰富,黄河入海集合的黄河文化和厚重的齐鲁文化,1960年胡耀邦同志开荒造林培育的森林生态文化,胜利油田引领的石油文化,以及军垦文化、移民文化等构成河口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规划在城区范围内结合林网建设开展文化景观提升工程,构筑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优化人居环境,体现河口城市的特色和民生情怀。依托河口区军垦文化,以军队文化展覽与冬春季观光为特色,在孤岛镇刺槐林场片区规划占地6.67 hm2的市级抗寒梅花精品园,设置梅花观赏区、红色文化展览区、梅花繁殖生产区、梅花盆景展示区、梅花现代农业展示区、梅花耐盐碱试验基地等重点分区,弘扬梅花精神与军垦红色主题文化。在黄河左岸大堤区域建设黄河风情植物景观带、黄河河道印记文化带等板块,重点规划引入梅花、蜡梅冬春景观以及胡杨、沙枣等耐盐树种的秋季景观,结合当地乡土植物资源如刺槐、多花柽柳、荷花、小果白刺等,科学配置,合理栽种,做到四季有景可赏。挖掘黄河文化与改道历史,沿堤岸设置科普教育标识及文化景观点,形成连续完整的观光教育游线,增强示范带的教育性、科普性、文化性、观赏性。

5 结语

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发展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期,统筹湿地的生态保护、人工林的提质增效、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多重目标,高起点规划,优化林业的空间布局,通过适地适树、改地适树、改树适地多种途径拓展树种营造混交林,改善林相,丰富季相,为河口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产业

基础、人文基础,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和谐共荣,促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期望河口盐碱地上的高品质林业发展模式可为黄河流域的生态品质提升及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广胜,周莉,汲玉河,等.黄河水生态承载力的流域整体性和时空连通性[J].科学通报,2021,66(22):2785-2792.

[2] 牛明香,王俊,徐宾铎.基于PSR的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7,37(3):943-952.

[3] 王扬,孟佳,张靖雯,等.黄河生态防护林现状及规划建议:以齐河沿黄河生态防护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13):153-156.

[4] 娄广艳,葛雷,黄玉芳,等.黄河下游生态调度效果评估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00-103.

[5] 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1-6,16.

[6] 刘建华,岳铭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人民黄河,2021,43(7):7-12,23.

[7] 邵鹏,王齐,单英骥.基于文本分析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1):78-83.

[8] 黄祖辉.“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机制和路径[J].浙江经济,2017(8):11-12.

[9] 柯水发,朱烈夫,袁航,等.“两山”理论的经济学阐释及政策启示: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北性采伐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52-66.

[10] 周雪.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评《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历史变迁》[J].人民黄河,2021,43(6):168-169.

[11] 李珊,杨越超,姚媛媛,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东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OL].土壤学报,2021-07-06[2021-07-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119.P.20210706.1313.004.html.

[12] 李艳.如何优化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4):173-174.

[13] 陈慧碧.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14] 朱玲,周玉新,唐罗忠,等.我国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综合评价方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4):149-156.

[15] 周玉新,童婷婷.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优化选择及产业化经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858-1860.

[16] 任秀峰,邱兰.林下经济对林业总产值的影响效应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4):51-56.

作者:宋振琪 王秀军 李庆卫

生态经济林业发展经营研究论文 篇2:

浅谈林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生态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对林区的建设现状,以及多年来,林区内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林业 建设 问题

生态公益林对国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纽带,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林业建设的意义。加强林业体系建设,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屏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林业建设中防护林体系的组成,是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的保障

2功能和作用。森林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及优美环境的向往越来越迫切。

二、林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林业建设的思想观念不完善.目前很多领导和员工并没有意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本质,甚至想当然的认为林业建设工作就是植树造林,以为单纯的扩大植树面积就可以。

2林業建设资金短缺

长期以来,林业建设资金一直处于偏低水平,直接影响着林业生产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一是投资标准过低,五十年代开始实行的国营造林投资标准,现在单位面积营林成本已超出原定标准的4至8倍,使营林生产陷入困难。二是营林投资环节不全,投资严重滞后。营林投资方面的管理环节不予考虑,致使因无力抚育管理而造成死亡,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致使生产设施更新困难,直接影响生产发展。三是投资总量增幅偏小。在新的林业投资体制尚未建立以前,林业计划任务的下调,导致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化进程放慢,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林业发展。

3营林方式比较粗放。具体表现在:林种布局不明,分类指导不够。有些人工林多为用材林,但由于管理粗放,致使枝杈丛生,细弱弯曲,林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主要原因是在林业配置比例过低;种苗生产有盲目性,良种壮苗保证率低,甚至年年造林不见林;有些地方造林没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加之栽植质量不高,抚育管理不够,使之长成小老树。森林资源管护方面,滥采滥伐、超坡度开荒,破坏植被的现象时有发生。

4业务流程不够完善。因为许多业务的多样性、临时性等特点,如雨季、干旱、病虫害等。许多林业部门往往有着各种应急方式并存的现象。业务的分割必然会造成内容的重叠设置,而且,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其它因素发生变化,林业建设工作和其它业务系统必须同时对接口进行修改,如果无法优化组合,势必会导致业务功能的重叠、脱轨、安全性降低。

三、发展林业建设的对策

1林业的均衡适应性建设。林业是否能够适应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能够适应森林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林业建设就需要按照经济的客观发展水平实施科学规划,建立有着完备作用和良好效益的生态林业链。规划当地经济发展,增长林业资源,在规划中科学考察其均衡性与适应性。

2 生态林业的一体化和多功能化建设。林业可以协调每个结构部分的作用。建设林业不但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而且可以明显的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林业要有着完备的作用,完善的林业系统里要把各个产业融汇在一起,如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渔业等算到生态林业的建设规划里去。在管理经营上,林业要为群众提供木材纸张等相关产品;在污染治理与环境改善上,林业要起到保持水土、低档风沙、改良空气等效果。

3实现林业建设一体化。就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的施工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来看,要不断完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模式,扭转各自生态林业建设的局面,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一体化。

4实现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由于林业的长期性,生态林业的规划起到优化社会、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生态、地质、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建立牧业式、林工式与林渔式等林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把林业建设纳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整体规划。林业建设工作要进行协调,保证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根和,石怀绶. 生态经济型林业结构组合与经营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01(2):77.

2 蒋敏元.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2):100-103.

3 李智勇,樊宝敏. 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6-58.

作者:胡炳森

生态经济林业发展经营研究论文 篇3:

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摘要:分析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以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为抓手,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现状;问题;策略

生态林业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生态农业的提法出现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在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原材料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合理布局的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做好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科学化,成为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许多的单位都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生态林业建设管理部门,完善相关的生态林业建设分析体系,对生态林业建设数据进行规范的研究和分析。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基础,是自然与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互相弥补。生态林业建设是按照“生态利用”的标准而进行的森林经营利用。它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科学利用原有自然条件与各类资源,在促进木材、家具、造纸等产业发展的同时,给人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我国生态林业建设情况分析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持续的生态林业建设增加了人工林的面积,使林地覆盖率从1950年的5.12%增加到1998年的16.15%。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评估与监测结果显示,近10年间,京津整个工程区累计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固碳量净增长2 700万t,相当于多固定了9 920万t的二氧化碳;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蓄水保土功能不断增强。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水蚀)平均值由2001年的779 t/km2a下降到2010年的242 t/km2a,下降了68.90%;土壤侵蚀面积从2001年的1590.5万hm2下降到2010年的969万hm2,减少了39.10%;土壤风蚀总量由2001年的11.91亿t下降到2010年的8.46亿t,降低了29.00%;释尘总量由2001的0.31亿t下降到2010年的0.26亿t,减少了16.20%。同时,工程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99-2010年,工程区人均GDP从1999年的4 687.0元增加到2010年的27 192.7元,增长了5.8倍,年均增长17.30%。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1 956.3元增长到2010年的4 084.8元。工程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23.00%~28.30%,工程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工程林业建设任务为52.53万hm2,其中人工造林20.71万hm2,飞播造林5.43万hm2,封山(沙)育林26.39万hm2。

然而,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森林质量的提高,既没有缓解全国范围内木材紧缺的现状,也没有解决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恢复和保护天然林成为我国21世纪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问题。1998年,我国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意味着我国真正在行动上开始考虑森林的生态功能.然而,被动保护不是长远之计,科学地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才是主动解决我国林业问题的办法。

二、当前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2.1.对生态林业建设的思想观念不完善目前很多领导和员工并没有意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本质,甚至想当然的认为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就是植树造林,以为单纯的扩大植树面积就可以。

2.2.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单位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整体性,能够提高建设效率。但各部门的生态林业建设往往相对独立运作,致使不能及时了解各类信息,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也不顺畅。这样,生态林业建设中不但没有强化部门联系、优化各部门分工,反而造成工作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对结果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3.业务流程不够完善因为许多业务的多样性、临时性等特点,如雨季、干旱、病虫害等。许多单位当前往往有着各种应急方式并存的现象。业务的分割必然会造成内容的重叠设置,而且,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其它因素发生变化,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和其它业务系统必须同时对接口进行修改,如果无法优化组合,势必会导致业务功能的重叠、脱轨、安全性降低。

2.4.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根据生态林业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看,其综合素质有的仍没有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管理思想和创新理念不够,理论基础不牢,掌握的知识陈旧,工作水平与效率较低等。工作中,部分人员利用漏洞违法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生态林业建设一项投资巨大且社会影响深远的工程,如果专业人员不能充分掌握相关技术,熟练操作,那更难保障工作效率.

三、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策略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保障财务信息的顺利进行,要有着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也不能脱离生态林业建设人员的实际操作,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和各科室的紧密合作。笔者通过实践了解,认为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要从下面几点着手。

3.1.建设理念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林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生态林业的建设、经营一定要和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合拍。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建设可以造福当代人利益的生态林业,让林业资源可以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符合群众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生态林业建设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实施科学完善的规划部署,科学的按部就班的建设不但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目前的生态林业基本是自然保护区、原生林、海岸线与风沙带地区的森林系统为主,同时包括库渠、居民区、道路、田野周边、水域两岸等地段的防护林。生态林业有着点、面、带、线相贯穿的网络状布局特点,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和谐生态环境,可以在整体上确保生态林业的科学规划,可以多方发挥出生态林业的自身作用,达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收的要求[2]。

3.2.生态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

由于林业的长期性,生态林业的规划结构要保持稳定,可以充分的起到优化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由于各个省市的气候、生态、地质、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纯林式、牧业式、林工式与林渔式等林业建设方式大量的应用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中。包含许多生物种类、各种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和结构稳定,达到科学的使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应性建设

生态林业是否能够适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能够适应地区森林资源的发展与利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要能够起到良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需要按照经济的客观发展水平实施科学规划,符合所在地的现有经济条件与客观自然条件,达到有着完备作用和良好效益的生态林业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增长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均衡,而这些内容都是随着环境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在规划中科学考察其均衡性与适应性[3]。

四、结语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环境的和谐,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正逐渐改变。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涉及面广、触及点多、社会影响大,必须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它纳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整体规划,把如何保障林业建设的顺利高效作为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因此,各单位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要进行协调, 做到以人为本、长远考虑、统筹兼顾、稳妥推进,促进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省鹿邑县马铺镇政府)

参考文献

[1]邓根和,石怀绶. 生态经济型林业结构组合与经营研究. 林业经济问题, 2001(2):77.

[2]蒋敏元.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2):100-103.

[3]李智勇,樊宝敏. 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6-58.

作者:李永飞

上一篇: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经济法律论文下一篇:合同纠纷仲裁法律适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