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思想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高速发展,对国内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进行探究,为有关林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现代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业思想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林业思想发展论文 篇1:

德国林业的经营思想与发展战略

德国,领土面积35.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80万人,GDP为3.4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2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7人(2016年底),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以温带气候为主,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包括勃兰登堡州、黑森州、等13个联邦州和柏林、不来梅和汉堡市等3个市级州。

一、林业历史

直到中世纪(约公元476~1640年)前期,由于气候环境条件优越,森林植被一度繁盛茂密。11世纪中叶时,德意志土地上的总人口数约为五六百万,大多数人生活在偏僻的小村落或孤独的农庄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原始,但中世纪的德国已经不再是部族而是封建制社会了。这个时期,日尔曼地区的大领主和小领主在采邑继承上进行了无休止的争斗,小采邑有了继承权后,在大贵族和农民阶层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爵士阶层和附庸骑士。以后的几百年时间,德意志地区充满了政治矛盾和宗教冲突,国王无法有效制约贵族,反抗和内战不断,持续的纷争和战乱不断地消耗着森林资源。此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用地的扩张,森林和沼泽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欧洲造船业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对德国森林资源消耗也不可小觑。16世纪初,德意志人口已达到1600万,由于土地和资源压力加大,各地爆发了周期性的农民运动。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交织着宗教和政治争斗的欧洲大战对德国森林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开始发生巨变,席卷全国的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断,一直延续到1848年大革命爆发。然而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工业化时代也开始崭露头角,德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中心。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德国的冶炼业起初也大多选择在林区周边设厂,以方便利用木炭作燃料。到1840年前后,普鲁士生铁生产主要还是采用木材为燃料冶炼的。此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建筑的扩建、铁路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871~1918年,德意志进入第二帝国时代,期间,人们对森林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一方面: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森林是国家财产,希望森林能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带来集体精神和服从意识;自由主义和家园保护联盟认为“与享受海洋权力一样,人人应该享有陆地表面的权力,支持无限制的无伤害的在森林中的徒步旅行”;社会民主主义及工人代表则希望城市工人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闲空间,用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农民则希望从森林中获取薪材,采集非木质林产品。另一方面:容克贵族和地主则要求严格保护他们森林的所有权和狩猎特权,不允许外人入侵他们的领地。1880年的《田野与森林法》,支持领地所有者对森林的财产权利,并对森林盗窃处罚做出了严格规定。法律的公布在大贵族及大地主阶级、中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间引发了大范围的激烈争论,随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对森林的冲突与矛盾。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大大地加重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特别是二战时期,虽然纳粹政权也强调森林永续发展,但更多是政治考量和统治之需,紧迫的现实和利益的权衡,还是将天平倾向了保护森林的对立面,森林再一次遭到了洗劫。

二、林业经营思想

历年战乱与纷争,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和森林多功能性的发挥。为此,德国人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在争辩与实践中摸索前行,林业经营思想和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并在一定时期内引领了世界林业发展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永续性”作为森林经营理论最初由卡洛维茨提出,他指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艺术、科学、努力和组织的基础,是营造和保持能够持久地、不断地、永续地利用的森林”。此后奥托尔特、哈尔蒂希、哥塔等从不同层次对“持续经营”做出了补充和完善,总的来说,森林永续经营就是追求最高木材产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采伐的木材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在良好经营条件下所能够提供的数量,同时让后人也能得到现代人所得到的同样多的利益。后来洪德斯哈根出版了《林业科学方法论和概论》等著作。由此,在森林经营史上闻名遐迩的“法正林”理论横空出世,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法正林”是具有理想结构和理想状态的抽象化的森林,是由同一作业法、同一轮伐期所构成的经营整体。它应满足以下4项要求:一是它的林分具有最高的平均生长量,即具有法正生长量;二是在轮伐期范围内所有的龄级都是法正林分,且面积相等;三是法正林分的空间配置应该是满足在执行各项营林措施时,经营上不受任何损害,即林分法正空间排列;四是在投入营林资本获得满意利润条件下,法正生长量的质量和法正蓄积组成应保证固定的最高林业收入。当经营总体的四项法正条件全部实现时,结果必然具有法正蓄积量,即在轮伐期范围内全部龄级的同等面积上,法正林分所获得的木材数量。几十年后,弗斯曼发表了“土地纯收益理论”,迎合了林业轮伐由资源导向转变为经济导向的趋势,并在德国盛行了20多年。1867年,弗斯曼的理论遭到了普鲁士国有林业局局长哈根的批判,他指出“经营国有林不能逃避对公众利益应尽的义务……不主张在计算利息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土地收益”。这一理论被誉为经典的“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继他之后,针对人工纯林发展出现的种种弊端,嘎耶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恩特雷斯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该理论在二次大战前对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现代林业经营奠定了基础。战后,随着德国的分裂,东德和西德走了不同的林业发展道路。民主德国为了实现木材生产、树脂提取、水土保持、游憩等多种功能,森林经营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联邦德国的森林经营继承了永续林经营的理念和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围绕“船迹理论”和“和谐理论”展开了激烈争论。“船迹理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认为森林的其他效益可以随之自然发生;“和谐理论”坚持永续原则,主张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平衡发展,森林各种效益协调一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自从嘎耶提出“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以后,克雷门、凡克,莱泼恩德古特、瓦尔腾斯普尔、奥克等从不同角度对近自然林业的发展做出了突破和改进,使得近自然林业的理念在德国,以至于在世界现代林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自然林业利用自然进程维持森林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排斥杀虫剂和肥料,关注物种多样性,特别是生态相容的混交林和自然更新的天然林。森林服务必须以森林可持续性的方式开展,认为森林生物量的获取,必须是在森林良好维持并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措施造林,保证森林的多功能性。近自然林业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保护和建造结构多样及近自然的混交林;二是适地适树,稳定树种和树源;三是生境条件合适时,利用自然再生能力;四是最大程度减少皆伐作业,适当采取间伐等措施;五是最大限度利用土壤和空间,营造多层林;六是从关注种植密度到关注立木个体生长;七是保持土壤肥力并力争增加;八是必须引进外来树种时,进行引种实验并确定能带来生态和经济益处。

三、林業现状及发展战略

根据2012年德国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可以将资源现状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总体概况,德国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为1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二是森林权属方面,48%是私有林,29%为联邦州(国有)林,19%为社区林,4%为联邦政府(国有)林;三是森林结构方面,从树木特征看:在可及的林地中,针叶林为590.02万公顷,落叶林为472.73万公顷;从生长结构看,76%混交林,其余为纯林;从林相层次看,有林地中,32%单层林,57%双层林,11%多层林或砍伐结构林;四是树龄及树种方面:从树龄看,在德国,平均树龄达77年,其中橡树102年,榉树100年,冷杉96年;树龄超过100年的占24%,超过120年的占14%;从树种看,主要树种是云杉、松树、榉树、落叶松、道格拉斯冷杉(花旗松)、冷杉,其中云杉的面积最大,为276.32万公顷,其次是松树,为242.96万公顷,再次是榉树,为168.07万公顷,此外,在德国,全国共有2.24亿立方米的枯死木,平均每公顷20.6立方米,相当于活立木蓄积量的6%,这些枯死木,作为树木自然生长循环的一部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稀有生物(真菌类、地衣类、昆虫等)依附于它生存,一些鸟类更是以它为家,觅食、遮护、饲雏等;五是森林蓄积方面,木材总蓄积量36.63亿立方米,其中,针叶林22.42亿,落叶林14.21亿,每公顷蓄积量336立方米,每公顷年增长量为11.2立方米;六是木材利用方面,保持高水平木材使用,从2002~2012年,平均每年采伐利用原木0.76亿立方米,低于总的年蓄积增长量1.22亿立方米;七是采伐限制方面,91%的森林木材利用是不设采伐限制的,并且这还包含有些不必采伐的地区。

德国《2020森林战略》预设通过可持续森林经营,保存和发展特定区域的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健壮的森林,以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森林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提供各种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实现保护功能,同时延伸休闲服务功能。森林的生态健康、稳定性和多样性明显增加。

作者:刘珉

林业思想发展论文 篇2: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思想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高速发展,对国内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进行探究,为有关林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现代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背景;林业经济发展;思想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进行林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有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较高的重视,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现代经济背景下,需要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高效合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1   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思想认知

思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的执行力。想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推动,就需要充分地对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行了解。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工作具有多元、复杂的特点,需要多个部门及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其中,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基础。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对于林业经济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一些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引入,对人工补植方式合理地运用,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空缺区域进行高等树种的补植,对林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完善,有效地提升林业经济的生态效益[1]。

2   制定合理规范的生态保护制度

想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在生态保护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推动,就需要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制度作为支撑,并且结合多个不同岗位的相互协调、良好配合,才可以完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目标。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以及确定林业经济发展的评估标准和监测内容,保证森林保护执法队伍的高素质,让有关专业人员可以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对林区过度开垦及采伐行为的惩处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3   遵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进行高效合理的林业资源配置

通过选用合理的林业资源高效配置模式,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能够一直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林业生产发展,在建设过程中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对林木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中,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指林业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在适合种植乔木的地方不种植灌木,而在适合种植灌木的地方则不进行乔木的种植。通过适地适树的建设原则将林业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林业生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例如,有些地域主要是低山地带及汉水谷地的特点,故此可以尽量选取茶、油桐、杜仲和山茱萸等与地区相适应的经济树种,由此将该地区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展现出来,从根本上做到对水土流失的预防,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价值;在进行一些不具备天然落种更新的落叶松人工纯林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选择混交林的建设,如将樟子松、云杉块状等混合,通过对树种组合的优化、林龄结构的科学配置,能够更好地进行优质绿化苗木的培养,继而在进行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2]。

4   推动林业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生态及林业经济协调

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能依靠供应木材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产品获得收益,并且可以通过对林业旅游的发展促进林业经济建设。所以,有关林业单位应该具备优质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创设一个具有趣味性的娱乐休闲场所,并且通过林业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较高的经济价值建设。因为林业旅游从本质上分析是国内扩大内需及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可以为各林业单位的发展建立一个优质的空间。所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幅度地强化林业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业经济效益,保障林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3]。

5   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

在实际进行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以单一地依靠传统工作手段进行建设,需要引入对应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需要有关单位对现代科技进行大力发展,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借鉴,有效地确保国内的林业资源发展具备良好的可持续性。

6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与林业生态保护之间相配合,并且可以充分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对林业产业的合理开发,将生态保护视为最基础的条件,进而为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让群众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创设生态保护基础下的林业经济发展制度,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有效地将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高度结合起来,保障现代社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张成良.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思想[J].种子

科技,2020,38(6):105,107.

[ 2 ] 张义逊.生态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分析[J].南方农机,

2020,51(6):64.

[ 3 ] 熊文媛.淺谈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村经

济与科技,2020(6):43-44.

作者:牟娟

林业思想发展论文 篇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4.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幾个方面的措施:

4.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4.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4.6.3造林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作者:时景国

上一篇:耳鸣医学科技论文下一篇:学校会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