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各国林业发展论文

2022-04-16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丽的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亚各国林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亚各国林业发展论文 篇1:

习近平: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丽的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一、绿色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是利用绿色资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全民族的利益。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回应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创造就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2008年发出了《绿色倡议》,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被各国广泛采纳。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欧盟实施绿色工业发展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也开始主动干预产业发展方向,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瞄准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利用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断设置和提高绿色壁垒,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利器。

绿色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以对人类共同负责和人类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实现各国绿色发展,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14年6月23日至27日,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为推动世界在生态保护共识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环境问题与和平、安全、财政、卫生和贸易等挑战置于同等地位,把环境问题上升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推进。2014年5月8日在天津召开的APEC绿色发展高层圆桌会,以“促进亚太地区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为主题,就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领域合作达成共识,会议通过了《APEC绿色发展高层圆桌会宣言》。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巴黎协定》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表明通过气候行动打造绿色未来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习近平指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二、绿化国土、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习近平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为了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身体力行,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他每年坚持在清明节前后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十八大以来,他分别于2013年4月2日、2014年4月4日、2015年4月3日、2016年4月5日参加了义务植树。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保护好每一片绿色。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我国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大增加了森林碳汇。“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已造林成林后林分蓄积量将达13亿立方米,能固定二氧化碳近10亿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作出了重大贡献。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大国责任的标志性工程。我国从1979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至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人工林面积现有近10亿亩,占世界50%以上,成为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1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全球植被覆盖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全球植被总碳储量增加了约40亿吨。研究小组成员称,这是由一系列环境和经济因素综合导致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多年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研究表明,澳洲、非洲、南美洲平原地区的植被覆盖增加是由于降雨量增大;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植被覆盖增加是源于废弃农场上的植被再生长。然而,有学者表示,依靠降雨量增加的植被面积是不稳定的,一旦平原地区遭遇较长的干旱期,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被逆转。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主动通过植树造林运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国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有资源总量作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资源虽有明显增长,但总体上仍缺林少绿,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森林覆盖率只有21.6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居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木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8%,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任务十分繁重。习近平指出:“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015年4月3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不断植树造林,我们国家树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绿了。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因此,要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加强‘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6%。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加快风沙源区治理,遏制沙化扩展。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生态水位,保护修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建立湿地保护制度。”

三、互助合作、共建绿色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生态规则正面临深刻变革。中国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的趋势,积极推动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增加正能量。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一直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生态治理理念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努力,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庄严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我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妥善应对了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木材非法采伐、气候变化等热点敏感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推动亚太区域合作,绘制更美蓝图。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首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林业部长级会议于2011年9月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亚太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实现亚太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交流各成员林业发展的举措和经验,分析亚太地区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了《北京林业宣言》。这一由中国政府倡议举办、亚太森林组织资助并协办的对话平台,是目前亚太区域唯一的林业部长级对话交流平台。2007年,第十五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悉尼气候变化宣言》提出了“截至2020年,APEC区域森林覆盖面积至少增加2000万公顷”的林业发展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数据显示,APEC区域森林面积在2007年至2015年间增长了1540万公顷,总面积已达到21.9亿公顷。森林面积增加最显著的经济体为中国(1230万公顷)、美国(380万公顷)和俄罗斯(360万公顷)。在2015年10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建议通过亚太森林组织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亚太经合组织林业合作渠道,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高级别对话转化为务实的项目和活动,共同为亚太区域林业合作与发展绘制更加清晰的蓝图,为促进全球林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打造合作新亮点。中国主动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关切,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优化生态条件保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适应“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对外开放型经济的需求,突出生态环保、防沙治沙、清洁能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等重点,加强“一带一路”国内部分的生态治理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中国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签署了双边林业合作协议,启动了亚欧林业示范项目,举办了中亚地区林业战略合作高级研讨会。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林业合作。大力推动中阿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机制下的沟通协调,通过双多边渠道积极开展在环境政策对话与信息交流,环境立法,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监测,环保产业与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干旱地区造林,森林经营,环保人员培训和举办研讨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能力。”

绿色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还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世界,一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转载自“学习中国”4月7日发布)

中亚各国林业发展论文 篇2:

绿色家园 共同梦想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丽的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由此,习近平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认识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也是林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要深刻吸取过去的教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绿色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4月8日,《学习中国》刊登了“习近平: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文章。5月10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本刊编辑部特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呈献给广大读者,以更好地理解其精神实质。

吸取教训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4000人,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 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青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万公顷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要求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史是利用绿色资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资源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全民族的利益。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回应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振兴,创造就业机会、解决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议题,发出了《绿色倡议》,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会议上被各国广泛采纳。各主要国家把绿色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未来,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欧盟实施绿色工业发展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美国也开始主动干预产业发展方向,再次确认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瞄准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利用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断设置和提高绿色壁垒,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利器。

绿色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以对人类共同负责和人类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实现各国绿色发展,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14年6月23日至27日,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为推动世界形成生态保护共识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环境问题与和平、安全、财政、卫生和贸易等挑战置于同等地位,把环境问题上升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推进。2014年5月8日在天津召开的APEC绿色发展高层圆桌会,以“促进亚太地区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为主题,就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领域合作达成共识,会议通过了《APEC绿色发展高层圆桌会宣言》。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巴黎协定》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表明通过气候行动打造绿色未来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植树造林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习近平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为了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习近平身体力行,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他每年坚持在清明节前后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十八大以来,他分别于 2013年4月2日、2014年4月4日、2015年4月3日、2016年4月5日参加了义务植树。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保护好每一片绿色。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我国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大增加了森林碳汇。“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3000万公顷、森林抚育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年增长最多的国家。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已造林成林后林分蓄积量将达13亿立方米,能固定二氧化碳近10亿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做出了重大贡献。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大国责任的标志性工程。我国从1979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至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人工林面积现在有近6666.7万公顷,占世界50%以上,成为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1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全球植被覆盖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全球植被总碳储量增加了约40亿吨。研究小组成员称,这是由一系列环境和经济因素综合导致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多年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研究表明,澳洲、非洲、南美洲平原地区的植被覆盖增加是由于降雨量增大;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植被覆盖增加是源于废弃农场上的植被再生长。然而,有学者表示,依靠降雨量增加的植被面积是不稳定的,一旦平原地区遭遇较长的干旱期,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被逆转。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主动通过植树造林运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国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有资源总量作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资源虽有明显增长,但总体上仍缺林少绿,森林生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森林覆盖率只有21.6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居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7。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产品和木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8%,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任务十分繁重。习近平指出:“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015年4月3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不断植树造林,我们国家树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绿了。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因此,要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加强‘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56%。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加快风沙源区治理,遏制沙化扩展。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生态水位,保护修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建立湿地保护制度。”

互助合作强化全球生态治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生态规则正面临深刻变革。中国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的趋势,积极推动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为建设绿色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增加正能量。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一直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生态治理理念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努力,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庄严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我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木材非法采伐、气候变化等热点敏感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推动亚太区域合作,绘制更美蓝图。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首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林业部长级会议于2011年9月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亚太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实现亚太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交流各成员国发展林业的举措和经验,分析亚太地区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了《北京林业宣言》。这一由中国政府倡议举办、亚太森林组织资助并协办的对话平台,是目前亚太区域唯一的林业部长级对话交流平台。2007年,第十五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悉尼气候变化宣言》提出了“截至2020年,APEC区域森林覆盖面积至少增加2000万公顷”的林业发展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数据显示,APEC区域森林面积在2007年至2015年间增长了1540万公顷,总面积已达到21.9亿公顷。森林面积增加最显著的经济体为中国(1230万公顷)、美国(380万公顷)和俄罗斯(360万公顷)。在2015年10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建议通过亚太森林组织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亚太经合组织林业合作渠道,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高级别对话转化为务实的项目和活动,共同为亚太区域林业合作与发展绘制更加清晰的蓝图,为促进全球林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打造合作新亮点。中国主动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关切,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优化生态条件保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适应“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对外开放型经济的需求,突出生态环保、防沙治沙、清洁能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等重点,加强“一带一路”国内部分的生态治理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中国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签署了双边林业合作协议,启动了亚欧林业示范项目,举办了中亚地区林业战略合作高级研讨会。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林业合作。大力推动中阿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机制下的沟通协调,通过双多边渠道积极开展在环境政策对话与信息交流,环境立法,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监测,环保产业与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干旱地区造林,森林经营,环保人员培训和举办研讨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能力。”

绿色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小康社会的同时,应携手世界各国,切实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绿色幸福家园,实现人类的共同梦想。

中亚各国林业发展论文 篇3:

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SWOT分析及前景展望

摘   要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湖南省湘潭县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基于SWOT方法分析了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探讨其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潜力(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潜力、城市绿地空间提升潜力、生态产业发展潜力、生态文化建设潜力),展望湘潭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前景:推动湘潭县绿色健康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   森林城市;省级;SWOT分析;前景;湖南省湘潭县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城市中的人口密度大、污染严重、环境脆弱等问题[1-5],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方面,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提高城市的森林和绿地面积[6-9]。

1 湘潭县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理坐标在北纬27°20′~28°05′、东经112°25′~113°03′,县域总面积2 134.56 km2,森林覆盖率为46.24%。虽然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存在不少环境质量问题,如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6年减少了19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等六类污染因子并没有明显改善。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县城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湘潭县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期望通过10年的努力,建成生态体系完备、生态文化体系繁荣和生态产业体系惠民的森林城市。笔者应用SWOT方法对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2 湘潭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通过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ens),从而做出最佳战略选择。湖南省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五大类28个指标。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既有优势,也有劣势,面临着机遇,也有威胁。

2.1 优势(Strength)

湘潭县长期注重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森林的建设,因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具有以下优势。

2.1.1 城市森林网络较为科学完善

湘潭县森林网络较为科学完善,表现在以下方面:森林覆盖率较高,达46.24%,超过省级指标(湖南省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40%);城镇绿化覆盖率为42.15%,超过省级指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6 m2,超过省级指标(11 m2);休闲游憩绿地建设达到市民出门500米見绿的要求;村庄绿化率为51.98%,超过省级指标(40%);水岸绿化率达94.02%,超过省级指标(80%);通道绿化率达89.30%,超过省级指标(80%)。县内现有金霞山森林公园、石鼓乡村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梅林农业公园、齐白石森林公园、花石湘莲文化旅游区等生态旅游休闲场所(省级指标为有20 hm2以上郊野公园等生态旅游休闲场所1处以上);6个居住小区及单位林木绿化率30.34%,超过了省级指标(30%)的要求。完善的森林网络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1.2 森林健康状况较好

森林城市的健康状况通过四个指标来衡量,湘潭县整体表现不错,体现在以下方面:1)县域树种配置采用了混交模式,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0%以上,城镇绿地乔木栽植面积占总绿地面积的70%以上,没有移植古树和非苗圃大树进城的现象。2)严格进行森林保护,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重大案件,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3)持续保护和改善森林土壤与湿地环境。4)营造林活动执行GB/ T15776(造林技术规程)和GB/ T15781(森林抚育规程)的规定,注意保留原有天然阔叶树,采取近自然方式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2.1.3 城市林业经济不断发展

湘潭县林业经济发展良好,现有苗木基地5个,苗木自给率达80%,林产基地建设达到省级指标的要求。

2.1.4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从6个方面进行衡量,湘潭县均达标,具体表现在:湘潭县积极开展生态系统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化平台,以弘扬生态文明为己任。通过电视、书法、绘画、音乐等宣传,提高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丰富了森林文化内涵,弘扬了森林文化。湘潭县每年坚持党政领导参加义务植树活动,2017年全县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达到了96.5%,义务植树造林面积累计1 426.67 hm2,大幅提高了全县的森林绿化率。湘潭县现存古树名木787株,按其保护级别分为:名木8株,一级古树21株,二级古树149株,三级古树609株。古树名木管护负责单位及个人认真执行有关古树名木保护文件的规定,切实制订保护措施,对公布的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打造了一批生态科普阵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全市群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了95%。

2.2 劣势(Weakness)

湘潭县在创建森林城市过程中也有劣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森林覆盖率虽较高,但质量还有待提升,因为现有的森林很多是人工林,稳定性不高,森林综合效率也不高。

2) 城镇绿地虽然较多,但分布不均匀,综合性的公园较少。

3) 农村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不仅是绿化面积,还是绿化质量,都需提高。

4) 需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包括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充分发挥森林的康养作用,对森林产品进行认证和加强林产基地的建设。

2.3 机遇(Opportunities)

湘潭县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机遇。1)国家大力号召创建森林城市,湖南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森林城市的建设,为湘潭县创建森林城市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以满足民众需求,其中创建森林城市是最快捷和最科学的方法。3)林业经济不断发展,不仅让林农增收,也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4)民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创建森林城市易得到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2.4 威胁(Threat)

湘潭县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威胁。1)城镇范围内的绿地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改造。2)林业产业发展不全面,缺乏特色,产值不高。3)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够,还需进一步提升。

3 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潜力分析

3.1 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潜力

3.1.1 森林面积提升潜力

根据湘潭县近年来的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全县林地面积有82 559.70 hm2,疏林地面积31.00 hm2,灌木林地面积16 145.50 hm2,未成林面积544.30 hm2,无林地面积226.30 hm2。通过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经营方式可快速增加现有森林面积。还可以通过改造现有低质林,保护天然林、公益林等工程,有效提升森林质量和改善群落结构。

3.1.2 树种结构优化潜力

湘潭县总林地面积达82 559.7 hm2,灌木林面积达16 145.5 hm2,竹林面积4 347.1 hm2,乔木林面积达78 212.6 hm2。乔木林分按主要优势树种的立木蓄积量进行分类,马尾松有1 341 551 m3,杉木有1 112 113 m3,湿地松有576 609 m3,阔叶树有1 254 637 m3。以上数据表明,湘潭县森林以人工造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可以进一步提质改造,构建自然阔叶林群落使得森林质量更高,景观效果更好。

3.1.3 林分质量提升力

湘潭县总森林面积较大,但大多为人工林,无天然原始林。大多数森林的郁闭度在0.5以下且树木的胸径不大,在县域南部的丘陵地区多为马尾松林、杉木林、国外松林等残次林和低质量的林地。为了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需要对这些人造林进行提质改造,主要通过林分抚育、补植树种来加强景观林改造。经过一系列的提质改造措施,湘潭县的林分质量将会逐渐提升,生态系统也会更加稳定。

3.2  城市绿地空间提升潜力

根据湘潭县公园绿地绿化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湘潭县主要的公园绿地有金霞山公园、滨江风光带、水竹公园、梧桐路街旁公园、桥头堡公园、凤凰岭公园、杜鹃小区小游园、莲花广场、白石广场等,公园绿地500 m服务半径对城市居民区的覆盖度为100%。湘潭县以绿地系统规划为科学依据,根据城区发展趋势来科学布局,利用周边的森林资源来建设郊野公园、生态公园、康养基地等。现阶段,湘潭县各乡镇有休闲广场的不多,少部分乡镇有小的休憩绿地,但需要加强养护。针对这一现状,湘潭县未来将在17个乡镇进行公园绿地的建设,为乡镇人民带来绿色生态的福利,让人民群众确实享受到山水资源带来的利益。

3.3 生态产业发展潜力

3.3.1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

湘潭县现有彭德怀纪念馆、周小舟故居、彭德怀故居、湘潭县仙女山、涟水等,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最近几年,湘潭县在开发传统景观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湘潭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齐白石国家森林公园正在积极申报。特色生态旅游已成为湘潭县旅游业的一种特色和亮点,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3.2 林业产业发展潜力

近年来,湘潭县加快县域林业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油茶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基地和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县现已建成农(林)业产业化基地15 495.8 hm2,其中油茶类15 095.8 hm2、柑橘类41.9 hm2、干果类4.9 hm2、其他果树类178.3 hm2、茶叶20.1 hm2、金银花44 hm2、药用经济树种类4 hm2、花卉苗木类97 hm2、其他9.8 hm2,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森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巨大。但在产业品种和结构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3.4 生态文化建设潜力

目前,湘潭县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可依托金霞山公园、滨水风景带、梧桐路街旁公园、桥头堡公园、凤凰岭公园这些县域范围内的场所开展生态文化体驗、生态文化推广、生态文化互动等建设。规划生态科普区、生态健康区等,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的功能,发挥生态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

4 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前景展望

4.1 推动湘潭县绿色健康发展

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就是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紧扣“生态”主题,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既惠及现有需求,又促进未来长远发展。省级森林城市的建设将带动湘潭县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对完善城市生态布局、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绿色+健康发展”也将是湘潭县未来的一张新名片,将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4.2 促进“两型社会”的构建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湘潭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将推动社会转型。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同时,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将使湘潭县的环境更加优美,气候更加优越,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更加丰富,更加适宜于人居,更利于经济的绿色发展。

创建森林城市,能更充分地利用湘潭县的资源,因地制宜保护好生态环境:以新建街旁绿地、宅旁绿地、社区小型绿化为“点”;增加乡土树种和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全面绿化街道、航道、水系两岸,打造绿色街道、绿色航道为“线”;以“城市中有森林,森林遍布城市”为主题,提高山体绿化质量为“面”,推动绿色生态环境社会构建,促进当地居民绿色健康生活,增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4.3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定面积的森林,森林面积过小,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湘潭县省级森林城市的创建,将对其环境质量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所构成的绿色屏障具有固碳、释氧、储能、蓄水、固土、降尘等多项生态功能,通过防洪蓄水、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从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森林城市让城市依托森林,让绿色覆盖城市,融入城市,从而让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4.4 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创建绿色森林城市,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能保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湘潭县属于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植物种类多样,古树较多,树龄100年以上的单株树有560多株。同时,森林群落类型也相当丰富,有常绿阔叶林群落、落叶阔叶林群落、常绿针叶林群落和落叶针叶林群落,还有各种混交群落。类型丰富的植物群落为动物的生活和生存提供了多样的庇护所,湘潭县内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湘潭县省级森林城市的建设,将为这些动植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在丰富物种基因库的同时,让更多物种的基因能够得到延续。

希望通过十年的建设,湘潭县能建设成为郊野森林环抱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点缀都市景观,并将绿地向郊外延伸,生态田园、生态村庄镶嵌其间,城乡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县域内山、水、洲、城、田园、林网、村庄等各种生态要素有机整合,因势就势,因形布绿;有山皆青,有水皆碧,建成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抱;形成点、线、面、网有序分布,水景与乔、灌、花、草结合,平面、立体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均匀适度、质量良好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金涛.城市污水处理在环境工程中的问题探究[J].低碳世界,2019(4):22-23.

[2] 张珺.探析城市环保中的污水治理问题及改进措施[J].居舍,2019(12):192.

[3] 黄巧玲.城市绿地影响人类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住宅与房地产,2019(9):25-26.

[4] 张庆杰.浅议城市环境管理如何应对大气污染问题[J].清洗世界,2019,35(2):48-49.

[5] 谢炳真.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生态问题的新构想[J].科技资讯,2019,17(1):88-89.

[6] 丁玲.浅谈以绿色发展观构建森林城市[J].現代园艺,2019(7):167-168.

[7] 于畅,徐畅,熊立春,等.森林城市建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J].林业经济,2019,41(3):72-78.

[8] 刘超.探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与建设特点[J].现代园艺,2019(04):167-168.

[9] 王绍兵.加强县域水资源管理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以湘潭县为例[J].湖南水利水电,2019(1):72-74.

(责任编辑:易  婧)

作者:丁婕

上一篇: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中部城市发展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