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地域性条件的限制。这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同样我国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种差异性。该文以贵州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例,进行差异性的讨论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实际分析,以此来探索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途径,并以此促进中国林业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化以及持续性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林业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林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摘要:21世纪初,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衰退,经济效益下降,各地国有林场纷纷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的提出,对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东北三省近年来林业经济发展现状为主要着手点,进一步阐释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东北地区;林业经济;林下经济

0前 言

自20世纪中期我国林业实行国有化管理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进入登峰造极阶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初,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衰退,经济效益下降,各地国有林场纷纷改革,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可持續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的提出, 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

一、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林区简介

东北林区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性经济林区,它覆盖了整个东北三省绝大部分地区,占地面积巨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森林区、天然林区,同时更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区。东北林业主要包含红松、水曲柳、胡桃楸等150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经济植物占比达到了50%以上。林区整体面积约为7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7%。木材蓄积量多达32亿立方米,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我国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直接对东北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模式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木材输出为主的采伐经济,各林业部门根据安排进行采伐加工的产业型、资源型的经济活动。主要依托其原有的天然林基础上,通过抚育更新的方式取得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从而发挥出森林的经济作用。传统林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种类、社会经济效益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初期东北地区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大力发展采伐经济,忽略了森林的抚育与保护。随着开采的加剧20世纪后期国有林出现可采森林资源的紧缺危机,相关部门认识到单一的经营模式具有极大的弊端和限制。进而推出了例如“抚育更新”、“退耕还林”等发展战略,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林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新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国有林场改革序幕的拉开,传统的集体林权制成为了历史,我国开启了国有林地承包到户,合理科学经营的发展模式。农民将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的运用所拥有的资源及其林阴优势,经营林下种植、旅游等绿色增长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方式。基于林下经济投资少、见利快、潜景阔、操作简便,短期内获益高,对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实现了林业人“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的愿望。

二、东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一)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林阴优势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菌、林药等模式。

1.     林菌模式:指在林中用树木枯枝落叶来培育菌种,种植可食用菌,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可食用菌,如林下木耳产业。

2.     林药模式:指通过在林下种植如灵芝、人参等矮状中草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据当地的条件种植名贵中草药,提高经济收入,如长白山林下参。

(二)林下养殖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1.林禽模式:在林中放养禽类,例如鸡、鸭、鹅等。由于活动空间大,在林下饲养的动物肉质细嫩、绿色健康,是消费者倾向的选择。

2.林畜模式:在林中一定的活动区域散养猪、羊、牛等牲畜,在带来高收益的基础上既节约了动物粪便处理的成本也保障了林地的营养供应。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旅游和养老度假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良好、天然氧吧的优势,配以天然景观和林下特产,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疗养康复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相关地区开展农家乐、养生谷建设,使创收与基建两全其美。

三、当前林下经济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资金投入

林下经济方面,此类产业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知名度低等问题, 导致难以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这造成林业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技术落后,单一的采伐业创收能力衰落无法为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条件。

(二)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的新型林业经济建设尚在探索开发中,生产理论、技术不完善。国内缺少顶尖的相关专家及研究院所,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农民没有专门培训机构对其进行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指导,无法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对林下产品进行深加工,导致产业链无法延伸,严重影响林下经济开展的整体质量。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且地形复杂多变,区内山川纵横、气候多变且林下经济多开展于人口相对稀少的林区。由于林区缺乏水电、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外界信息交流闭塞,无法准确及时的获取所需物资与信息,使林业产业的生产过程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林下经济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

(四)自然灾害的加剧

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恶化,全球温室效应加剧以及气候大幅变化,致使我国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增加,间接导致林下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雷电事件、森林火灾、泥石流、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日本松干蚧等都威胁着林区健康的长期稳健发展。

四、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结合当前形势,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宣传林下经济的优势以及带来的良好效益,采取一定减免、补助措施,成立开发区、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深加工企业入驻辖区,建立专门的林产品交易市场,让农民产有所销。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只有让农民尝到甜头,才能够使广大人群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加大科研力度

由于林业经济自身的经营管理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所以必须加大科研力度进行支持。相关部门应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成立技术服务组织对农民进行相关理论技术的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对当地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剖析,形成具有长远性的指导规划。使当地林下经济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突破和创新,避免由于科研成果应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导致林下经济发展技术进入瓶颈,这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产业链不断延长。

(三)完善基础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基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健全配套的设施,保证布局科学合理。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林区与外界的沟通,让生产与市场接轨,市场缺什么我们有计划的种植什么,做到供求合理,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合理的运用林下优势,才能够保证林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在发展中所遇到壁垒进行分析,初步的提出解决措施及方法,意在合理有效地促进东北地区林业经济水平的稳健提升,改善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综合以上所述,我国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 企业及政府必须要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的搞发展,在短期内促进林业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善光. 浅谈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J]. 花卉,2019(6):198-199.

[2]    张敏. 浅谈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的措施 [J]. 山西农经,2019,245(05):118.

[3]    杨睿.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的经济分析[D]. 北京林业大学,2011.

[4]    王焕芬. 产业结构变动下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增長所受影响的分析[J]. 世界家苑,2012(11).

通讯作者:高凤祯

作者:吕俊山 金鑫媛 田胜华

林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林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地域性条件的限制。这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同样我国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种差异性。该文以贵州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例,进行差异性的讨论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实际分析,以此来探索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途径,并以此促进中国林业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化以及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 差异性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

该文主要从贵州省的省情以及林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其当地地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当地林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实际的探讨分析。然后解决当前贵州省林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制定出当地比较正确的林业的发展战略。进而使得贵州的林业事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以后全国的林业发展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1 贵州省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贵州省林下经济建设的可利用的面积1910万亩,其中林业当中种植面积299.4万亩,养殖面积842.8万亩,产品采集加工393.9万亩,其中景观可以用的面积为373.9万亩,据不完全的统计,依靠林业经济形成的实体共计2601个,为贵州省创造的经济总价值94.5亿元。贵州省主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化效应,形成了较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2 贵州省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的林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以及效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的大力发展以及贵州省各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林下经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贵州省的林下经济缺乏发展动力,而且后劲不足

贵州省相对于其他省份的林下经济而言总体规模比较小,和周边的省份相比只是最初的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集体林地面积334余万hm2,但目前发展面积为58.94万hm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的可开发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但林业经济的发展总量的速度变得非常缓慢。这主要是资金的投入比较少,进而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实际的发展。

2.2 产业规模小,带动的能力比较弱

根据实际考察以及相关数据的查询,贵州省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因为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因此虽有规模,但实际的规模比较小,因此带动各个产业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其中特点在于林下经济的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值不够高、总量不够大,难以形成比较有效的辐射的带动能力。所以以上特點是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因素所在。

2.3 品牌的产品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竞争力不足

虽然贵州省在林下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实际的规模比较小,难以形成比较有效的经济效益,其中主要在于产品的知名度以及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再有就是没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及平台,进而导致销售的量比较少,其中主要在于创新性的不足,导致后续的林下经济的各项产品缺乏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所淘汰。

2.4 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

贵州省林下的各项产业都属于基层的,大部分偏向于农业部分,林下的经济操作人员普遍的学历以及文化程度并不是非常高,因此对于实际的科学养殖以及种植了解以及关注并不是很多,导致各项品牌的知名度并不是高。

2.5 基础设施不配套,抵抗风险能力弱

根据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因素,其中发展林下经济的大部分都是贵州省的贫困区,比方说麻江县、黎平县等属于真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区,因此在进行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的时候后续的动力是不足的。因为这些地方比较穷,所以相对应的产业配套设备比较落后,各种产业的生产模式以及经营管理都不适用于时代的发展。缺乏比较先进的技术,各种配套设施的落后,导致后面的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办法和其他周边省份进行比较,进而难以带动林下经济的相关产业。

3 林下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措施

3.1 加强当地政府的宣传,营造舆论气氛

在整个贵州省份,很多发展林下经济的都是比较欠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相关的配套设备并不是非常完善,导致贵州林下经济的各个产品知名度不高,而且效益非常小;同时对于各项林下经济的产品,要进行政策性的宣传,进行多种渠道氛围的营造。使其林下经济可以作为代表贵州省的一个产业标志性的产品,为以后贵州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3.2 制定当地扶持政策的宣传,拉动产业发展

对于当前的林下经济,贵州省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林下经济部门,部门的职责主要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的帮助。对于技术贵州政府部门可以进行免费培训和讲座,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实际的考察,为林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而实际有效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树立品牌意识,生产特色的产品

根据实际的调研,发现现在林下经济的产业产品之所以效益不好,主要的原因在于品牌意识比较薄弱,品牌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要想打开林下经济产品的销路,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产品的前期规划,简单地说就是精确定位,时刻把握市场的动向。后期主要是建立起以林下经济为品牌的产业园区,同时贵州省在进行产业的发展,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倡导绿色产品。从外包装上一定有贵州本地的特色,形成自身比较有品质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占据非常多的优势。

3.4 完善配套设备

因为贵州省实际的林下经济分布不合理,再加上大部分都在比较贫穷的地区进行,林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所产生的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对于这种情况,贵州省政府应该对当地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中包含软件和硬件。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地发展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只有这样,林下经济的产品的品质才有所保障。

4 结语

该文主要对于贵州省的林下经济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分析当前贵州省林下经济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贵州省各种发展因素。可以说,林下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林业的生产模式。在现在倡导退耕还林的背景下,发展贵州省林下经济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贵州省的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道路,贵州省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可持续、全方面地进行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钰,蔡秀亭.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2016(10):28-32.

[2]邵长军.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6):43-44.

[3]郑悦,刘通,史常亮.我国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1(5):10-13.

[4]常幼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5(10):309-311.

[5]陈儒,邓悦,姜志德,等.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11):2013-2023.

作者:潘玉莲

林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实施三年增绿工程助推林业经济发展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东营市河口区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入手,对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意见,旨在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三年增绿;林业经济;生态;发展

自山东省东营市开展林水会战,实施三年增绿工程以来,河口区精心组织,高标准实施,以建设“智慧林业、生态河口”为目标,坚持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改革与发展互动的原则,有力地推动了辖区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结合河口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规划和“十三五”林业高效发展规划,制定并印发了《东营市河口区三年(2016-2018)增绿计划总体方案》,重点推动发展和引领“一廊一带三环”项目建设,利用三年的时间,合计总投资2.02亿元,植树造林面积7.35万亩,湿地修复面积5590亩,柽柳林封育10000亩。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保障三年增绿工程按时完成,河口区超前谋划、提前部署,及时将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分解,逐级传导压力,成立三年增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三年增绿计划的综合指导、协调推进、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区林业局、农业局、国土资源等重点部门实行科级干部包镇街制、工程进度日报告制及重点工程区级领导会商制,确保三年任务顺利提前完成。

(三)政策保障,全民参与。设立三年增绿工程建设专项账户,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发动造林大户、林企、林合组织、家庭农场等造林主体投资林业,对环城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路域林、水系林,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等工程制定了科学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对造林补贴采取前高、后低的方式,以此引导群众连片规模化造林。

二、工作成效

(一)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区三年增绿工程实施以来,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流转土地45000亩,新增造林面积95800亩,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造林规模居各县区首位。在造林实际成效上,严格实行五月验收造林面积、十月验收成活率、次年验收保有率的“三验”模式,确保种一片、绿一片;在树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刺槐、小叶白蜡、白榆、国槐等耐碱、耐旱、耐寒等优良树种,扩大混交林面积,减少纯林比例。

(二)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一廊一带三环”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在河口区西北门户,以新户镇、义和镇为中心,依托国家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项目,营造片林2.06万亩,营造5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全力打造河口区西黄河故道特色经济林基地。在河口区北部,重点实施了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着重抓好现有沿海防护林全面加宽、补植和修缮。在河口主城区,建成了东、西、北三面环城的U形防护林,共造林2.3万亩,逐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心城区防护林体系。

(三)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以西翼黄河故道为核心,以义和、新户两个乡镇为主体,引进富硒苹果、冬雪王桃、满园红油桃、核桃等优质果树,打造黄河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2017年底,全区经济林总面积达到4.2万亩,结果面积2.5万亩,年均果品总产量突破4.2万吨。规范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全区共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39家。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虽然通过实施三年增绿工程,河口区现代林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是三年增绿工程进展不平衡。个别地方注重城区造绿,忽视城郊、乡镇造绿。有的地方绿化规划设计比较单一,专业技术掌握不全面,树种搭配不合理,层次感不强,亮点示范项目较少。乡镇之间因涉及油田、军队等管辖区域问题,在造林、营林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二是地质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河口区造林地多为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全区宜林地大多数为荒碱地,地下水位较高,淡水资源缺乏,土壤返碱非常严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导致造林成本逐年增加。适生树种少,适合沿海盐碱地造林的树种少,致使造林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

三是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林业产业总产值偏低,林业二、三产业不发达,林业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速生林、经济林管理普遍粗放,苗木标准化生产及市场供求滞后,林企林农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和整体效益不高,工艺流程简单,林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四、意见及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奖补机制,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奖补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保护森林生态的受益群体,对家庭(农)林场、种植大户、林合社等造林经营主体优先给予补贴,突出生态补偿政策的公平性,充分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种植谁受益”的为民办实事宗旨,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强化基地建设,培植龙头企业。本着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原则,积极向上级争取造林项目和优惠政策,围绕本地特色的刺槐林、白榆林和苹果、葡萄产业园建设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基地,为林业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扶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实施林业经济精加工、深加工,增强企业对产业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扎实开展各种林业创建活动。开展好山东省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創建活动,借助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各乡镇、行政村把植树绿化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创建规划和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创建积极性。充分利用城区周边闲置土地建设城郊森林公园,扩大绿地面积。抓好乡镇农村道路、沟渠、村庄周围等土地绿化,发展集中连片、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绿色美丽新农村。

作者简介:

柴岩,东营市河口区湖滨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

作者:柴岩

上一篇:全息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工会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