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窒息事故案例

2024-04-28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精选6篇)

篇1:氮气窒息事故案例

山东滨化集团化工公司“4.15”氮气窒息事故

1.事故经过

2014年4月15日7时50分左右,滨州市天安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在山东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石化车间计量罐区进行检修施工时,发生氮气窒息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滨州市天安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4日在滨州市工商局注册,注册资金50万元,经营范围为中央空调设备及安装,路灯、楼宇自控、建材销售,电器设备,太阳能设备销售及安装,防腐、保温、屋面防水。从4月7日始,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石化车间开始停车检修。天安公司4月14日上午完成了环氧丙烷计量罐盘管更换项目的施工作业。随后,石化车间根据工艺需要向环氧丙烷计量罐充氮并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过程中发现短节有漏点。在16时30分左右召开的检修例会上,车间决定更换短节并由周向东、郝新坡负责安排落实。17时30分左右,周向东、郝新坡通知刘景超,要求对计量罐内一段法兰短节进行更换。刘景超在未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就指示职工打开环氧丙烷计量罐人孔盖,刘滨滨未采取相应安全措施,通过人孔进入罐内发生窒息,另有2人在施救过程中又先后中毒窒息。其中刘滨滨经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

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石化车间4号环氧丙烷计量罐已经充氮,罐内氮气含量过高,严重缺氧,刘景超未办理进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就指示职工打开环氧丙烷计量罐人孔盖,刘滨滨未采取相应安全措施,通过人孔进入罐内发生窒息死亡,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滨化集团化工公司对检修施工承包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安全评价公司在对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的安全评价报告中没有对生产、检修过程中的氮气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提出安全防范措施建议,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3.防范措施

(1)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修改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考核。对违章违纪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2)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3)深入开展检维修作业风险分析工作,加强现场管理;

(4)选择具备资质的业务水平相对较高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本单位下一步的安全评价工作。

冶钢“1.12”重大氮气窒息事故

2004年1月12日下午3时40分左右,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冶钢项目部(下称十七冶)在冶钢股份公司炼铁厂一号高炉煤气管道(管径1.6m)与二号高炉煤气管道实施对接过程中,发生一起氮气窒息事故,造成施工人员1人死亡,抢救人员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30 万元。

1.事故经过

2003年3月20日,十七冶与冶钢签订了2# 380m3高炉工程总包合同协议书。工程期限,开工日期:2003年3月20日,竣工日期: 2003年10月8日。因资金及其它原因的影响,使工期顺延。为确保 2004年1月16日2#高炉出铁,2#高炉项目指挥部于2004年1月11 日召开专题会,会议决定1月12日1#高炉煤气管道与2#高炉煤气管道实施对接,要抓紧施工,煤气管道 8 小时后要恢复通气,并规定甲方(冶钢)负责管道煤气吹扫,乙方(十七冶)负责煤气管道对接。1月12日上午8:00冶钢煤气监护及公安消防人员按指令集结到位,9:30高炉休风,开始氮气吹扫,11:30经煤气防护站防护工宋华检测,煤气浓度检测合格,符合动火条件,由消防员袁才惠开出动火票。11:40冶钢高炉项目部现场技术员柯显锋通知十七冶高炉项目部现场技术员王国军,煤气管道内煤气已吹扫干净,可以动火。于是,王国军就派方国胜、范中辉等人上到管道进行气割,12:10左右,方国胜出现恶心、呕吐,就下到地面休息约20分钟后又上到管道上,范中辉接着气割,5分钟左右晕倒在三通口旁,站在旁边的方国胜发现后立即扶他下来休息。王国军看到这种现象后对柯显锋说,气割人员恶心、呕吐,是不是管道内煤气没有吹扫干净,于是,柯显锋再次喊来煤气检测人员重新测试,检测结果煤气浓度符合要求,但在上面进行焊接的周亚也出现呕吐现象,这时王国军对他们说,不要干了。

当天下午14:45,冶钢炼铁厂副厂长项目部副经理黄献党发现管道无人施工,于是就打电话给十七冶项目部副经理程彪说,你们管道施工队为啥停工不干,程彪说我们的同志在管道上施工感到不舒服,是不是管道内的煤气没有吹扫干净,黄献党说,不可能吧!我们机制公司在那边施工怎么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要不我们提供氧气呼吸器,并派人监护。这时柯显锋从炼铁厂拿来一套氧气呼吸器,交给十七冶管道队苏传景工段长,苏传景让方国强戴上氧气呼吸器进行切割。切割成三块(两小块是上午切割的,下午切割一大块),切割下的三块钢板均掉入煤气管道内,切割完后,方国强戴着氧气呼吸器进入管道将掉入管道内的钢板捡起,捡出两块较小的钢板后就感到人很难受,就爬出来休息,对柯显锋说,大的弄不动,留在管道内也无大碍,算了吧,柯显锋说,不行,要捡出来,大约在15:40左右,方国强第二次进入管道内,系好绳子准备吊出钢板,在洞口牵拉绳子的姜永刚、蔡云看到方国强倒在管道内,就喊人,此时冶钢公安处的袁才惠急忙通知守护在施工现场的煤气防护站工作人员,这时煤气防护站的桂卫国立即佩戴准备好的氧气呼吸器第一个下去救人,接着煤气防护站胡年平戴氧气呼吸器也下到管道内,不到 2 分钟时间,桂卫国、胡年平相继晕倒在管道内。管道外蹲满了冶钢炼铁厂的员工和冶钢消防队员全力施救,紧接着冶钢煤气防护站班长曾伏戴上氧气呼吸器系着安全绳进入管道内救人,并几次托起胡年平未能成功,最后也昏迷了,被蹲在管道口的人员救出。蹲在管道口救人的袁才惠、胡先蕊、郭敏等也发生轻度昏迷现象。此时赶到现场指挥抢救工作的冶钢集团公司付柏树副总经理看到事态继续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决定管口停止救人,从管道侧面切开一洞口实施抢救,大约17:10分从管道侧面洞口将倒在管内的三人救出,迅速用救护车送往冶钢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先后于17:40分左右死亡。

2.事故发生原因及性质

(一)直接原因

从业人员对煤气管道内富含高浓度的氮气认识不清,盲目进入管道内作业及抢救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十七冶在实施管道对接施工方案设计时,对现场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考虑不细致。

经调查,十七冶在现场施工技术设计方案中对被切割下的钢板没有考虑加焊挂位,导致切割下的钢板掉入管道内,当施工人员进入管道内捡钢板时,没有制订特殊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2)对氮气的性质缺乏认识

氮气性质比较稳定,本身无毒,但能在密封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则可引起窒息。据调查,冶钢煤气防护站的职工,平时只注重对煤气(一氧化碳)的救护方法进行培训、演练,而对氮气及相关气体缺乏正确认识,以至出现紧急情况时措手不及,导致抢救时使事故扩大。

(3)氧气呼吸器缺乏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校验

对事故中死亡的三名同志使用的氧气呼吸器,事后委托鄂东南区域矿山救护队对已经使用过的三台氧气呼吸器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的结论是“依据呼吸器检查标准,判定三台AHG-2 型二小时氧气呼吸器多项维护保养均不合格。”

(4)未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经调查,2 # 380m3高炉工程总承包方十七冶,对煤气管道对接未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致出现突发事件,现场恐慌、盲目抢救,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三)事故性质

这是一起因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设计方案考虑不仔细,审查人员对设计方案审查不严,从业人员对氮气吹扫后煤气管道内富含高浓度氮气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在未制定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情况下,盲目进入管道内作业及抢救而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

3.整改措施

(一)十七冶、冶钢公司应认真吸取“ 1.12”重大氮气窒息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在全公司范围掀起学习《安全生产法》的新高潮,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针对性强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全公司安全生产。

(三)对全公司重大危险源(点)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公司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四)对冶钢煤气防护站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培训,刻苦训练紧急情况下救护技术,并实地举行演习,对氧气呼吸器定期进行检测校验,以确保紧急情况下正常的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切实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和新工人“三级”安全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到先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

篇2:氮气窒息事故案例

在常温、常压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它比空气轻;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呈惰性。氮气空分生产主要是在低温状态下因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而通过精馏的方法将空气分离出纯氧和纯氮,供其他生产、非生产过程使用,如煤气生产过程中氧化剂,医用、工业用氧的来源,仪表氮气的使用等。在空气分离过程中,因生产装置、工艺管道的泄漏、安全装置失灵,或检修过程中因未佩带安全防护用具或因防护不当等,都可能发生氮气窒息事故。通常情况下氮气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但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使氮气泄漏,某些工作空间中氮气浓度增高,氧浓度降低,容易使人窒息昏迷。窒息的危害性是不能仅凭感官判断相对封闭空间中氮气是否超标的。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窒息性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据资料记载,氮气窒息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只要在相对浓度较高的氮气空间中停留2分钟就很难有逃出或自救能力;当工作空间中氧浓度<10%可立即使人窒息死亡。

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对岗位工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氮气的理化性质、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

2.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悬挂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该生产场所;

3.在氮气生产设备内进行检修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经置换分析合格,氧含量达18%以上,落实好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在不可能置换完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并在监护人监护下作业;

4.不得将纯氮气排放至室内;氮气的生产、使用现场和操作室等要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期分析周围大气的含氧量,保证其浓度不低于18%;

5.检修充氮设备、容器、管道时,先用压缩空气置换,当吹出气体的含量高于18%时,方能进行检修作业(低于18%时属于缺氧危险作业)。若必须在氮气浓度高的环境作业时,必须戴氧气呼吸器;

6.严格执行岗位操作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和管道阀门泄漏而引发事故;

7.控制室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氮气泄漏情况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1、冶钢“1.12”重大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2004年1月12日下午3时40分左右,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冶钢项目部(下称十七冶)在冶钢股份公司炼铁厂一号高炉煤气管道(管径1.6m)与二号高炉煤气管道实施对接过程中,发生一起氮气窒息事故,造成施工人员1人死亡,抢救人员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30 万元。

1)事故经过

2003年3月20日,十七冶与冶钢签订了2# 380m³高炉工程总包合同协议书。工程期限,开工日期:2003年3月20日,竣工日期: 2003年10月8日。因资金及其它原因的影响,使工期顺延。为确保 2004年1月16日2#高炉出铁,2#高炉项目指挥部于2004年1月11 日召开专题会,会议决定1月12日1#高炉煤气管道与2#高炉煤气管道实施对接,要抓紧施工,煤气管道 8 小时后要恢复通气,并规定甲方(冶钢)负责管道煤气吹扫,乙方(十七冶)负责煤气管道对接。1月12日上午8:00冶钢煤气监护及公安消防人员按指令集结到位,9:30高炉休风,开始氮气吹扫,11:30经煤气防护站防护工宋华检测,煤气浓度检测合格,符合动火条件,由消防员袁才惠开出动火票。11:40冶钢高炉项目部现场技术员柯显锋通知十七冶高炉项目部现场技术员王国军,煤气管道内煤气已吹扫干净,可以动火。于是,王国军就派方国胜、范中辉等人上到管道进行气割,12:10左右,方国胜出现恶心、呕吐,就下到地面休息约20分钟后又上到管道上,范中辉接着气割,5分钟左右晕倒在三通口旁,站在旁边的方国胜发现后立即扶他下来休息。王国军看到这种现象后对柯显锋说,气割人员恶心、呕吐,是不是管道内煤气没有吹扫干净,于是,柯显锋再次喊来煤气检测人员重新测试,检测结果煤气浓度符合要求,但在上面进行焊接的周亚也出现呕吐现象,这时王国军对他们说,不要干了。

当天下午14:45,冶钢炼铁厂副厂长项目部副经理黄献党发现管道无人施工,于是就打电话给十七冶项目部副经理程彪说,你们管道施工队为啥停工不干,程彪说我们的同志在管道上施工感到不舒服,是不是管道内的煤气没有吹扫干净,黄献党说,不可能吧!我们机制公司在那边施工怎么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要不我们提供氧气呼吸器,并派人监护。这时柯显锋从炼铁厂拿来一套氧气呼吸器,交给十七冶管道队苏传景工段长,苏传景让方国强戴上氧气呼吸器进行切割。切割成三块(两小块是上午切割的,下午切割一大块),切割下的三块钢板均掉入煤气管道内,切割完后,方国强戴着氧气呼吸器进入管道将掉入管道内的钢板捡起,捡出两块较小的钢板后就感到人很难受,就爬出来休息,对柯显锋说,大的弄不动,留在管道内也无大碍,算了吧,柯显锋说,不行,要捡出来,大约在15:40左右,方国强第二次进入管道内,系好绳子准备吊出钢板,在洞口牵拉绳子的姜永刚、蔡云看到方国强倒在管道内,就喊人,此时冶钢公安处的袁才惠急忙通知守护在施工现场的煤气防护站工作人员,这时煤气防护站的桂卫国立即佩戴准备好的氧气呼吸器第一个下去救人,接着煤气防护站胡年平戴氧气呼吸器也下到管道内,不到 2 分钟时间,桂卫国、胡年平相继晕倒在管道内。管道外蹲满了冶钢炼铁厂的员工和冶钢消防队员全力施救,紧接着冶钢煤气防护站班长曾伏戴上氧气呼吸器系着安全绳进入管道内救人,并几次托起胡年平未能成功,最后也昏迷了,被蹲在管道口的人员救出。蹲在管道口救人的袁才惠、胡先蕊、郭敏等也发生轻度昏迷现象。此时赶到现场指挥抢救工作的冶钢集团公司付柏树副总经理看到事态继续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决定管口停止救人,从管道侧面切开一洞口实施抢救,大约17:10分从管道侧面洞口将倒在管内的三人救出,迅速用救护车送往冶钢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先后于17:40分左右死亡。

2)事故发生原因及性质

(一)直接原因

从业人员对煤气管道内富含高浓度的氮气认识不清,盲目进入管道内作业及抢救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十七冶在实施管道对接施工方案设计时,对现场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考虑不细致。

经调查,十七冶在现场施工技术设计方案中对被切割下的钢板没有考虑加焊挂位,导致切割下的钢板掉入管道内,当施工人员进入管道内捡钢板时,没有

制订特殊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2)对氮气的性质缺乏认识

氮气性质比较稳定,本身无毒,但能在密封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则可引起窒息。据调查,冶钢煤气防护站的职工,平时只注重对煤气(一氧化碳)的救护方法进行培训、演练,而对氮气及相关气体缺乏正确认识,以至出现紧急情况时措手不及,导致抢救时使事故扩大。

(3)氧气呼吸器缺乏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校验

对事故中死亡的三名同志使用的氧气呼吸器,事后委托鄂东南区域矿山救护队对已经使用过的三台氧气呼吸器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的结论是“依据呼吸器检查标准,判定三台AHG-2 型二小时氧气呼吸器多项维护保养均不合格。”

(4)未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经调查,2 # 380m³高炉工程总承包方十七冶,对煤气管道对接未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致出现突发事件,现场恐慌、盲目抢救,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三)事故性质

这是一起因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设计方案考虑不仔细,审查人员对设计方案审查不严,从业人员对氮气吹扫后煤气管道内富含高浓度氮气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在未制定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情况下,盲目进入管道内作业及抢救而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

3)整改措施

(一)十七冶、冶钢公司应认真吸取“ 1.12”重大氮气窒息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在全公司范围掀起学习《安全生产法》的新高潮,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针对性强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全公司安全生产。

(三)对全公司重大危险源(点)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公司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四)对冶钢煤气防护站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培训,刻苦训练紧急情况下救护技术,并实地举行演习,对氧气呼吸器定期进行检测校验,以确保紧急情况

下正常的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切实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和新工人“三级”安全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到先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

二、炼铁厂1.18氮气窒息事故

1、事故经过

2008年1月17日15点左右,某炼铁厂2#高炉热风发现7#箱体内的布袋有损坏,通知高炉并停止使用,改用4#箱体,安排四点班用氮气对箱体进行了吹扫。18日早7:15热风技师付某,安排丙班热风班长杨某将7#箱体的上下人孔打开,但不要进入。于是杨某领着另外两名热风工刘某、李某前去处理。先打开下部人孔再打开上部人孔后,用煤气报警仪测量箱体内部,显示正常。此时刘某要进入箱体检查布袋情况,杨某没有允许其进入。再次用煤气报警仪检测仍然显示正常,此时刘某再次说要进去看看布袋情况,随即就进入7#箱体内,杨某也就跟着进入7#箱体。这时刘某在里箱体人孔附近熏倒,杨某随之也熏倒,在外面的李某马上进行呼救,并将在人孔处的刘某拽出,这时听到消息的炼铁厂点检员温某、热风技师付某、2#炉前班长王某及曹某、曲某、孙某等人赶到将杨某救出,此时煤气防护站救护人员也赶到现场并立即给伤者输氧抢救后送往医院。

2、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1)热风工班长杨某没有严格遵守上级指令。炼铁厂热风技师付某在交代工作时已明确要求只打开人孔,不能进入箱体。但热风班长杨某没有按照工作指令执行。

(2)热风工刘某、杨某对氮气认识不足,违章用煤气报警器测量氮气,在进入箱体前没有通知煤气防护站进行检测、监护,自己擅自进入箱体。

间接原因:

(1)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岗位工对氮气知识了解不足。

(2)班长没有履行自己工作的安全职责,对班组成员违规行为没有进行有效制止。

(3)违反GB6222-2005煤气安全操作技术规程10.2.2之规定,进入煤气设施工作时,应检测一氧化碳及氧气含量。同时在检测合格后,允许进入煤气设施工作时,必须携带一氧化碳及氧气监测装置,并采取防护措施。

(4)炼铁厂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3、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

(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2)、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加强对员工进行有关氮气方面的教育培训。

(3)开展事故反思活动,将事故传达到每位员工,预防类似事故发生。

三、山东滨化集团化工公司“4.15”氮气窒息事故

2007年4月15日7时50分左右,滨州市天安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在山东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石化车间计量罐区进行检修施工时,发生氮气窒息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滨州市天安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4日在滨州市工商局注册,注册资金50万元,经营范围为中央空调设备及安装,路灯、楼宇自控、建材销售,电器设备,太阳能设备销售及安装,防腐、保温、屋面防水。从4月7日始,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石化车间开始停车检修。天安公司4月14日上午完成了环氧丙烷计量罐盘管更换项目的施工作业。随后,石化车间根据工艺需要向环氧丙烷计量罐充氮并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过程中发现短节有漏点。在16时30分左右召开的检修例会上,车间决定更换短节并由周向东、郝新坡负责安排落实。17时30分左右,周向东、郝新坡通知刘景超,要求对计量罐内一段法兰短节进行更换。刘景超在未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就指示职工打开环氧丙烷计量罐人孔盖,刘滨滨未采取相应安全措施,通过人孔进入罐内发生窒息,另有2人在施救过程中又先后中毒窒息。其中刘滨滨经抢救无效死亡。

滨化集团化工公司石化车间4号环氧丙烷计量罐已经充氮,罐内氮气含量过高,严重缺氧,刘景超未办理进入《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就指示职工打开环氧丙烷计量罐人孔盖,刘滨滨未采取相应安全措施,通过人孔进入罐内发生窒息死亡,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滨化集团化工公司对检修施工承包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篇3:美国联合碳化公司氮气窒息事故

事故经过

事故发生背景

联合碳化公司塔夫脱工厂坐落于新奥尔良市以西约48 km处, 约有1 130名员工, 事故发生在塔夫脱工厂的氧化装置处, 该装置主要生产环氧乙烷、乙二醇、乙二醇乙醚。工艺流程见图1 (工艺中的主要设备在图上进行了编号) , 氧化装置用乙烯和甲烷作为原料生产环氧乙烷, 乙烯和甲烷与氧气混合 (图1中4所示) , 然后与反应器 (图1中1所示) 中的催化剂接触反应, 反应后的反应物在洗涤塔中除去CO2气体, 事故发生在第5层框架, 离地面约18 m高。

事故发生时, 氧化装置已经停产进行检维修6个月, 事故中受伤的工人 (简称工人A) 是负责反应区域检维修工作的承包商的员工, 其在联合碳化公司工作32年, 退休后加入该承包商, 退休前是氧化装置反应部分的主管。

事故中死亡的工人 (简称工人B) 在联合碳化公司工作了23年, 是维修团队的工程师, 事故发生时其工作由工人A安排。

在氧化装置的检维修期间有2个维修作业, 反应器 (图1中1所示) 中的催化剂置换作业和氧气混合器 (图1中4所示) 清洗作业。氧气混合器从48"管线上拆走后产生2个管法兰敞口, 为了避免杂物进入管道, 在管道法兰上裹了透明塑料布。

氧气进料混合器不能有油脂、油或者有机化学品, 所以工人要使用三氯乙烯对设备进行清洗, 然后用紫外线检查是否还有有机物残留, 虽然此类检查是氧气混合器清洗的一个常规操作, 但它一般不会对敞口管道的法兰进行检查, 通常目视检查即可。CSB的调查, 并没有找到工人A和B对敞口法兰进行检查的确切原因。

在氯乙烯反应器中使用的催化剂对湿度非常敏感, 因此, 在对旧催化剂进行更换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新催化剂与含有水分的空气接触, 需在催化剂的空间内注入氮气, 对空气进行置换, 对催化剂进行保护。事故发生的前一天晚上, 工人A安排技术员通过打开图1中阀门2在管道内注入了氮气, 氮气可以减缓管道的生锈, 注入的氮气从48"管线的北面敞口法兰 (图1中7所示) 处放空。

事故发生过程

在事故发生当天, 工人A和B开展对48"管线进行紫外线检查和清洗工作, 先从南面法兰 (图1中6所示) 开始, 由于白天光线下很难用紫外线对油脂和油进行检查, 所以工人A和B将黑色塑料薄膜固定在管线敞口法兰上, 以提供1个黑暗的工作空间。黑色的塑料薄膜一端由工人A和B固定在法兰上, 另一端由2名承包商工人从外面包裹在法兰上并在该区域等待氧气混合器吊装到位后安装, 此时, 塑料薄膜在工人A和B工作的区域形成了临时密闭空间。

南面法兰的检查和清洗工作在10时45分开始, 至11时35分结束, 在作业过程中没有发生事故, 虽然南面法兰也连接至反应器, 但是管线上有个隔断阀能防止氮气进入。南面敞口法兰清洗操作完成后, 工人A和B按照同样的方式对北面的敞口法兰进行清洗和检查工作, 但是工人A忘记了45 m外的氮气注入点正在注入氮气, 且系统中的氮气从北面敞口法兰放空, 所以在敞口法兰蒙上透明塑料薄膜后, 就创造了一个有高浓度氮气的密闭空间。

事故原因分析

CSB的事故调查人员研究了物证和现场, 并采访了证人, 分析了1998年3月27日12时15分发生的人员窒息死亡事故, 得出以下原因:

一是, 工厂缺乏针对性的程序文件对有潜在危险的临时性受限空间进行定位。可能存在危险物料 (如氮气) 的储罐、容器、管道或者类似设备周围出现临时性受限空间将会非常危险, 因为设备泄露的危险物料会进入此类临时受限空间。二是, 在管道中注入氮气后没有在现场设置受限空间或者氮气危险的警示标志。

针对于此, CSB给出以下建议:

一是, 由于人们不能通过嗅觉发现氮气存在, 可以在氮气中加臭以警示人们, 进而避免氮气窒息事故发生。二是, 确保工厂安全管理程序, 能对设备泄露或者化学品放空地点旁的临时受限空间进行定位。

受限空间危害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一个非常危险的因素就是其内含有危险气体, 受限空间内可能含有有毒气体, 例如硫化氢, 也可能含有无毒的气体, 例如氮气。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中含有约21%的氧气, 78%的氮气, 还有其他微量的气体。为了避免对工人造成危害, OSHA要求氧气含量维持在19.5%以上, 一般认为氧气浓度为8%~10%时会导致人失去意识不能进行自救, 人在氧气浓度为6%~8%%情况下6 min就会死亡, 氧气浓度4%~6%时40 s就会死亡。

此次事故中没有设置警示标志, 工人A和B不知道存在氮气危害。此外, 即使工人A或者B在作业时把头伸进北面敞口法兰也会带来危害, 在OSHA调查中, 就有其他工厂工人仅把头伸进受限空间而导致受伤和死亡的事故。

次生危害的控制

此次事故没有把氧气混合器清洗作业中敞口管线的次生危害识别出来, 没有对催化剂更换作业的危害进行评估, 也没有对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氧气进料混合器清洗作业进行评估, 在管理上应在对48"管线进行氮气注入并在北面法兰放空操作前进行评估, 如果识别出氮气的危害则可以在发生事故的地点设置氮气危害警示标志。

通过与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发现, 他们并没有预测到会对管道法兰进行紫外线检查作业, 管理人员说因为氧气混合器已经清洗了并不需要对法兰进行清洗, 且法兰附近并不是富氧环境。在事故发生前, 承包商用钢丝刷和清洗液对48"法兰进行清洗, 为了开展清洗工作承包商把覆盖在敞口法兰上的透明塑料薄膜移开, 曾使作业人员暴露在氮气危害中, 由于当天有大风, 北面敞口法兰放空的氮气很快消散, 没有对其造成伤害。

启示

氮气的危害

氮气广泛使用于化工企业、作为吹扫、惰化、密封气使用。氮气无色无味, 空气中氮气含量为78%, 这会导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氮气的危险。根据全世界化工行业的统计, 在化工行业内, 每年死于氮气窒息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有毒气体中毒死亡以及火灾爆炸死亡的人数, 氮气已经成为化工行业第一杀手。

人体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图2展示了不同氧含量对人体的影响。

如图可见, 空气中氧含量小于12%时, 人体就有失去意识导致死亡的危险, 小于6%时, 会导致瞬间失去意识, 从而失去逃生机会。

氮气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氮气的场所, 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氮气应排放到安全的地方;

2.公用工程软管站的氮气管线和接头要做明显标志;

3.可能有氮气泄漏的工作场所需要装设氧含量浓度在线分析仪;

4.进入可能含氧量不足的场所前, 必须测试氧浓度;

5.但凡发现人员在受限空间内晕倒时, 救援人员绝对不能依靠憋住一口气来救援, 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才允许进入。

受限空间注意事项

1.企业应建立受限空间管理程序, 以及进行受限空间三级培训:意识培训, 进入培训与救援培训。当前大多数企业的水平很难做到救援培训, 建议最好进行实物培训。

2.日常管理:建立受限空间清单, 且在人员容易进入的受限空间入口张贴永久标志;人员不容易进入, 但作业时打开的受限空间, 在人员暂时离开作业现场时, 应尽量恢复原状, 否则需要使用隔离绳进行隔离, 并做好临时标志。

3.在受限空间有人作业时, 应保持连续通风, 通风方式有如下选择:

一是对于有明确的危险气体或烟尘释放时, 建议采用抽风的方式, 抽风口放在危险气体或烟尘释放点附近;二是没有明确的危险气体或烟尘释放时, 建议采用送风方式, 送风的气体为自然风, 不能使用工厂风或仪表空气, 更不能使用氧气等。

4.限制进入人员数量, 尽可能少的人员进入, 假如进入人员多, 需要在进入者名单上签字。

5.在有人进入时, 监护人一直在入口监护, 且要能目视看到进入者, 假如空间阻碍不能看到进入者, 则需要通过语言经常保持沟通。

6.建议使用连续监测的方式监测受限空间内的气体, 一个监测仪放在监护人处, 进入者也至少携带一个气体监测仪。

7.在受限空间作业前, 救援小组应该得到通知, 且救援设备放在进入口附近。

8.一旦发生紧急情况, 建议按照如下优先顺序进行救援:

一是进入者自己紧急逃生;二是使用三角架等救援设备, 做非进入救援;三是接受过受限空间救援培训的应急队员, 做进入式救援时, 应根据受限空间具体情况佩戴好相应的劳保用品, 如安全绳、呼吸器等。

篇4:煤矿窒息死亡事故分析

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平的不断延深,近年来,矿井窒息死亡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地方乡镇小煤矿,窒息事故尤为突出,本文就矿井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原因、规律及预防措施作一简要分析。

2、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机理

2.1 单纯性缺氧窒息: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类的生命活动,必须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单纯性窒息气体,本身无毒,但其比例较大时,使空气中氧浓度相对减少,使肺内的氧分压降低,造成肌体内缺氧窒息。在煤矿,可能使氧气含量降低的窒息性气体主要有N2、CO2和CH4,它们既可以从矿内采空区涌出,也可能从煤和围岩中涌出,部分地点或区域还可能突然涌出。缺氧窒息主要取决于氧含量的大小,这种事故可能伴随有毒气体的因素,缺氧窒息的最大危险是:氧含量过低,达到使人窒息的程度,人便失控,不能采取任何控制自己行动的措施,也不可能把自己所处的危险状态和感觉告诉别人,当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舒适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死亡。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如表1所示。

所以,在井下不通风或通风不良的旧巷内,空气中的氧浓度可能显著降低,如果不经检查而贸然进入,就可能引起人员的缺氧窒息,应予以特别警惕。

2.2 化学性窒息气体引起窒息:化学性窒息气体对人的血液或肌体组织产生特别化学作用,使肌体内氧的运输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人体的“内窒息”,煤矿井下化学性窒息气体主要有CO(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和NO2(井下爆破工作)。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剧毒气体,使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它与O2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能使血液中毒,阻碍氧与血红素的结合,使人体缺氧引起窒息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取决于其含量的大小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当CO含量达到0.5%时,人吸一两口就会立即中毒死亡。井下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井下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如1995年9月2日我省龙岩矿务局虎坑山煤矿,因李××严重违章私拆栅栏进入盲巷,引起CO中毒死亡事故,又如1997年2月淮北朱庄矿因处理火区致使火区内的CO气体突然涌出,造成该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等9人因CO中毒而死亡,人体吸入CO后的中毒程度与空气中CO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由于CO与血红素结合后,生成鲜红色的碳氧血红素(故CO中毒最显著的特征是中毒者粘膜和皮肤均呈樱桃红色)NO2是炸药爆破时产生一系列的氮氧化合物(如NO、NO2等)中的主要产物,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体,在常温下能很快与空气中的氧化合成NO2。该气体易溶于水而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其对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及腐蚀作用,能引起肺水肿等病状。NO2中毒可以有潜伏期,有的在严重中毒的同时尚无明显感觉,还可以坚持工作,但经过6-24小时后发作,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并出现严重的咳嗽、头痛、呕吐甚至死亡。如盐城矿务局南庄矿曾发生一起NO2中毒症状明显事故,该矿2103工作面在采用独头局部通风机供风下进行采煤,连续放炮后,未等炮烟吹散,一个工人就到迎头扒煤,因NO2中毒而死亡。NO2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如表3。

2.3事故原因

首先,矿井通风管理不严,没有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在低瓦斯矿井中,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节省费用,通风系统不完善管理不善,串联风、老塘风、扩散风、循环风等普遍存在。独头盲巷很少设置栅栏警标。通风质量低劣,漏风严重。以致通风系统混乱,风流不稳定,风流短路,供氧不足等。这些都给窒息事故留下隐患。如2004年2月10日福建大田县上京镇煤矿发生的一起瓦斯窒息事故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原因就是该矿井为独眼井,工作地点无新鲜风流,出事地点的气体浓度为:O28%,CO20.2%,CH43.6%。其次,职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冒险盲目蛮干,在低瓦斯矿井中,人们平时只注意顶板、水、火等安全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人体生存的首要条件———氧气,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识。错误地认为只要CO2和CH4不超限便是安全的了。不懂得进入无风巷道也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1995年10月20日新罗区曹溪镇王庄村煤矿曾发生一起峒主陈××违章指挥工人进入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已被封闭的矿井内,拆除栅栏修复巷道,造成3人窒息死亡的重大事故。

3、发生窒息死亡事故的一般规律。

在爆炸和火灾事故区域,瓦斯喷(突)出地点,采空区附近,废弃的巷道和盲巷,地质构造复杂的附近及密闭巷道外口均有可能发生窒息死亡事故。根据福建省历年窒息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有以下二个特点:

3.1低瓦斯矿井中,由于矿井风流中瓦斯浓度不高,矿井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矿井通风系统往往存在诸多问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导致窒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独头盲巷窒息事故多。据该统计数据,进入栅栏大、小便、存放衣物材料或休息、找煤等造成窒息死亡的占54%,出于某种动机扒毁栅栏进入而死亡的占46%。如福建省永安某小煤矿曾发生一起因为一名队长进入栅栏内取他本人放在里面的煤电钻而死亡的事故。

4. 预防窒息死亡事故的主要措施

4.1每个矿井必须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可靠的通风设施,完善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通风机正常运转。保证井下生产作业场所风量充足,风流稳定,以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对氧气的需求量。

4.2独头掘进工作面,在检查CH4、CO2含量的同时,还应检查巷道中O2含量情况,以预防CH4和CO2超限而出现缺氧窒息情况。

4.3盲巷、采空区管理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及时封闭。

4.4严格掌握角联巷道通风状态,预防微风或不通风巷道出现CH4局部超限或高氮缺氧。

4.5遇有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地段和CH4及N2局部富集且有异常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4.6爆破时,坚持使用水炮泥,吸收炸药爆炸时产生的NO2,坚持放炮喷雾和放炮后喷雾洒水,加强通风及时吹散炮烟,炮烟末吹散不要进入迎头,采掘面要搞好净化通风。

4.7处理瓦斯煤尘爆炸和井下火灾等事故时,要正确分析爆炸冲击波对通风系统的破坏情况和火灾,火风压对矿井风流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灾区撤退人员的撤退路线和抢险救灾人员的行进路线。避免因风流反向而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4.8配齐通风监测仪表,提高监测手段,防止通风安全失控。进入灾区探险或进入不通风巷道作业,必须事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由矿山救护队负责处理,待恢复正常通风后,工人方可进入作业。

4.9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矿工的培训,提高矿工的自我保安能力和安全意识。

4.10在煤矿工人不好招收的情况下,各单位应严把新工人的招收关,不让文化素质抵、身体素质差、年龄偏大的人员进入矿工队伍。

篇5:氮气泄漏事故应急预案

为提高XX科技生产装置安全、环保、平衡的生产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管理好装置的安全、环保、文明生产、预防和减少爆炸、化学危险品泄漏、人员窒息及其造成损害、保障企业的员工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特制此应急预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XX科技所属液氮储气槽。

3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17号令》20xx年5月1日起施行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及《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导则》、《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xx)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4应急处理遵循的原则

4.1先救人后救物;

4.2重大火灾先报警后灭火;

4.3可燃气泄漏着火,不应立即扑灭火灾,应先进行隔离以防爆炸;

4.4大量可燃、有毒液体、气体泄漏应首先控制现场各种火源、清理、汇报、反映、疏散周围人员;

4.5物料倒空一般是先倒液后泄压;

4.6 现在中毒窒息抢救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先做好自身防护;

4.7 现场做人工呼吸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无脉搏跳动,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 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5.1危险源

危险源主要有低温液氮等

5.2 危险源是无色无臭无毒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助燃,侵入身体的途径为吸入,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氧气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液化氮气具有低温特性,人体接触低温的氮气引起冻伤。泄漏的氮气很容易挥发,操作中如遇氮气、液氮管路泄漏,要限制泄漏区域范围作为警戒区,防止在氮增浓环境下,人员进入发生缺氧窒息。

6应急组织管理机构

6.1应急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使应急状态有组织、有领导、有指挥、特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总指挥:

安全应急组长:

生产应急组长:

设备维修组长:

成员:

6.2各级应急人员职责

应急总指挥:负责应急计划中的监控措施的落实、发布启动、关闭应急救援预案的命令,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后,负责全面组织应急救援工作,并对问题进行决策,人员协调,负责向上级汇报,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修订。

安全组长:负责执行总指挥下达的指令,现场气体监测、警戒、组织义务消防队员进行初期灭火和现场受伤人员的急救处理,督促、参加班组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演练。

生产组长: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负责人员清点,执行生产处和总指挥下达生产装置的开停命令,指挥生产班组对装置进行停、开车、物料切断、隔离、排放物、泄压等工艺处理,对有害物料扩散区域内的洗消。

设备组长: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负责组织设备技术员确认泄漏设备的情况,制定修堵方案并组织检修人员实施,提供装置抢险、抢修,应急物资,负责事故初期的现场警戒,疏散。

组员:负责组织班组现场人员和义务救援队员,进行初期灭火和现场受伤人员的急救处理,现场的疏散,有害气体监测,督促、参加班组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演练。

5.3 应急总指挥不在时,依次由生产组长、设备组长、安全组长代替履行职责,节假日期间由值班领导代行职责。

6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6.1报警装置和通讯联络手段

6.2报警程序

6.2.1险情发现人

如果险情小,用现场电话或对讲机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立即实施应急处理;如果险情(泄漏)大,按现场火灾报警器,(可直接向消防队报警)用现场电话或对讲机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进行现场清理人员,警戒、疏散、火源控制。

6.2.2应急救援人员电话

7应急行动程序及抢险预案

7.1氮泄漏事故应急步骤

(1)汇报调度、值班领导,停止泄漏部位产品送出;

(2)中控人员调整工况,停止液体备用泵运行,停止液体充装工作;

(3)现场人员根据泄漏情况撤离液体、气体泄漏区域;

(4)启动泄漏应急预案;

(5)现场设置隔离警戒区域,限制人员擅自进入液体、气体泄漏区域;

(6)现场人员佩戴空气呼吸器后对需要隔离的设备进行隔离措施;

(7)事故处理完毕清理现场

7.2人员疏散与撤离

装置如果发生氮气大量泄漏,可能波及周围装置及人员,公司应急总指挥根据泄漏严重程度,下令紧急疏散周边人员,人员疏散应遵循沿着上风向、快速疏散原则。其他部门人员需要疏散时,由应急总指挥向行政部报告后,由行政部协调进行。

7.3危险区域隔离

液氮储槽如果发生氧气泄漏,应设置警戒区域;拉警戒带,挂警示牌,在应急救援结束前,液氮系统管理人员要安排专人负责监控隔离措施落实。泄漏危险范围内,严禁明火作业,尽可能切断电源。

7.4监测、救援及控制措施

(1)救援抢险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器呼吸器,空防护服,从中风向进入现场,抢救伤员,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2)及时进行工艺调整,减少泄漏量。

7.5受伤人员救治

现场救援采用共性处理的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经现场急救后,对于分类救治的伤员分别向医院转递。

8预案关闭的条件

篇6:氮气窒息事故案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氮气作为化工原料和保护气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冶金、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等多种行业。氮气通常以压缩气体的形式被盛装在气瓶中。氮气气瓶属于压力容器, 由于气瓶质量不合格或使用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氮气气瓶发生爆炸事故。

氮气气瓶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是气瓶内氮气体积急剧膨胀, 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氮气气瓶爆炸时, 不仅能够使气瓶破裂,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能摧毁和震坏建筑物, 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2 氮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方法

2.1 氮气气瓶爆炸能量计算

氮气气瓶中的氮气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而发生物理爆炸的, 爆炸的能量与气瓶内氮气的压力和体积有关, 其释放的爆炸能量的计算公式为:Á-Á

式中:Eg为气体爆炸能量, kJ;V为气瓶的容积, L;p为气瓶内气体的绝对压力, MPa;k为气体的绝热指数, 即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

氮气的绝热指数k为1.4, 代入公式 (1) 中:

2.2 爆炸冲击波及其伤害、破坏作用

压力容器爆炸时, 爆炸能量在向外释放时以冲击波能量、碎片能量和容器残余变形能量3种形式表现出来。研究表明, 后两种形式所消耗的能量只占总爆炸能量的3%~15%,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能量是产生冲击波。

冲击波是由压缩波叠加形成的, 是波阵面以突进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压缩波。超压准则认为, 只要冲击波超压达到一定值, 便会对目标造成一定的伤害或破坏。超压波对人体的伤害和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见表1和表2。

由于氮气气瓶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情况十分复杂, 而且缺乏这方面系统的试验数据。本文采用TNT当量法对氮气气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进行计算。

氮气气瓶爆炸产生的爆炸能量转化成TNT当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q为氮气气瓶爆炸产生能量的TNT当量, kg (TNT) ;Eg为氮气气瓶爆炸所产生的能量, kJ;qTNT为1kg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 一般取平均爆炸能量4500 kJ/kg。

试验数据表明, 不同数量同类炸药发生爆炸时, 如果距离爆炸中心的距离R之比与炸药量q三次方根之比相等, 则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相同, 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R为目标与爆炸中心距离, m;R0为目标与基准爆炸中心的相当距离, m;为基准炸药量, kg (TNT) ;q为爆炸时产生冲击波所消耗的炸药量, kg (TNT) 。

一般情况选用1000 kg TNT作为基准炸药量 (q0) 。1000 kg TNT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见表3。

2.3 氮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步骤

2.3.1 根据公式 (2) 计算氮气气瓶爆炸能量。

2.3.2 根据公式 (3) 将氮气气瓶爆炸产生的爆炸能量转化成TNT当量。

2.3.3 根据冲击波对人或建筑物造成不同后果的冲击波超压值在表3计算对应的目标与爆炸中心距离R (中间值用插入法) 。

2.3.4 根据公式 (4) 计算氮气气瓶爆炸造成的不同事故后果的半径。

3 实验室用氮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计算

本文选用公称压力为15Mpa, 公称容积为10L的氮气气瓶按上述步骤模拟爆炸事故后果。计算结果见表4。

结论

由表4可知, 一旦发生氮气气瓶爆炸事故, 会对爆炸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和建筑造成伤害。因此, 气瓶的设计、制造、充装和使用单位应严格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定》[3]等国家相关的规定, 防止爆炸事故发生。使用单位也可借助事故后果模拟技术, 在厂房建设时宜设置专用气瓶间, 通过管道将所需氮气输送至使用点, 实现人气分离;气瓶间应根据潜在的破坏程度进行专门的防爆设计。已建好的使用气瓶的厂房, 宜将气瓶置于专用气瓶柜内, 实现人气隔开;工作人员作业岗位应尽量布置在爆炸范围之外, 以减少爆炸带来的损失。

摘要:氮气作为化工原料和保护气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冶金、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等多种行业。氮气通常以压缩气体的形式被盛装在气瓶中, 由于气瓶质量不合格或使用不当等, 可能会导致氮气气瓶发生爆炸事故。本文通过对氮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进行模拟分析, 为使用单位安全使用氮气气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氮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安全评价第3版.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李美庆.安全评价员实用手册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八音合鸣教学反思下一篇:行政服务中心综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