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变式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题目可以从同一问题演变而来,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变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题目演变的规律,从而抓住本質找到解题的窍门,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变式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课变式教学论文 篇1:

数学课:变式教学凸显“亲和力”

课堂展现:变化表象调整学生认知

执教教师张冬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根一米长的线,然后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都发了米尺和可以粘贴的标签,让学生从脚下开始丈量一米能够到身体的什么位置,每个学生都将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

同时,张冬梅又让几名学生扮演“检察官”,检查大家测量的数据是否准确。因为学生的身高不同,“一米”的标签贴在每个学生身体的位置都是不同的。张冬梅适时诱导学生“一米的长度不会变,但是为什么标签贴在每个人身上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回答:“因为每个人的身高不一样,所以标签不一样。”

接着,张冬梅让每个学生将手臂平举,测量“一米”在双臂上有多长。同时,张冬梅又向孩子们提问:“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要从最长中指开始测量;二要尽量将手臂伸直;三要身体不能歪斜;四要量完了必须检查一下。”等所有的学生测量完后,张冬梅又让孩子们报出测量结果,同时反复强调:“一米的长度始终是一样的。”

然后张冬梅又将米尺放在地上让孩子们测量,一米长的队伍可以排5个人,又可以并排站3个人。这时张冬梅问学生:“你们猜我在想什么?”有学生说:“老师在想为什么都是一米长,队伍能排3个人,又能排5个人。”张冬梅又问:“那是不是‘一米’的长度改变了?”学生集体回答:“不是,一米的长度是不会变的。”进而张冬梅又和学生用脚步丈量了“一米”的长度,继续以“猜猜我在想什么”、“为什么会不同”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一米的概念,最后又和学生们一起反复强调“一米的长度是不会变的”。

之后张冬梅给每组学生发了一卷绸带,让大家在不使用米尺的条件下,剪下一段一米长的绸带。而很多学生都依据之前丈量的经验,剪出了准确“一米”长的绸带。接着张冬梅让学生用“米尺”一样的目光,在各处寻找具有“一米”长度的物体。

最后,张冬梅拿出一个玩具扮演“智慧星”,让所有学生都站在离她一米远的地方,学生自然而然地站成了一个圆圈。张冬梅借此又重新强调了“一米”的概念。

张冬梅说:因为很多学生已经对“一米”的概念有了初步认知,这堂概念课通过活动不断地调整学生的认知,从而修正他们思维中“一米”,最后可以不用米尺将“一米”表现出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协作能力,让孩子在学会交流的同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师评课:借助学科和教师的亲和力完成变式教学

评课老师与张冬梅交流了在授课中设计活动中的技巧,张冬梅在讲课时始终面带笑容,通过弯腰、屈膝等动作尽量与学生平视,动作带有卡通画的夸张感,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被极大地提高了。

张冬梅认为,小学数学不是学科数学,应该是儿童数学。借助数学本身的学科亲和力,以及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和兴趣,主动与老师一起达到教学目标。

一位评课老师提问说,这种教学模式在达成和巩固教学目标上,该如何达成教参要求?因为如“1米=100厘米”的概念并未讲得非常清晰,或者“你走30厘米,我走70厘米,等于一米”的内容也有所缺失。学生只掌握了一米的长度概念,在相对比较上也有所欠缺。而因为课堂秩序难以保持,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会投机取巧。另外,在活动中个体学生可能还未培养充分。

而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兴华认为,张冬梅在这节课中,应用了变式心理学技巧,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变式处理。而通过“延时评价”、“延时判断”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比如课堂上在一米线横、竖站队的布置,让学生说出老师设计的意图,进而加深了学生的概念。

张兴华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和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变式教学。“变式”就是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概括化程度。

(摘自《教育导报》2011.4.12)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校长和教师没有办法真正地放开手脚搞实验,但反过来想一想,校长把大门一关,就是这个学校的“国王”,老师把教室大门一关,就是这个班级的“国王”。很多牢笼都是自己画的,好的教育是不害怕考试的,好的教育仍然会取得好的成绩!校长和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实验,让学生自由成长,学得更多,读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思维更活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不久前在全国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论坛上的发言中这样强调校长和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实验。

作者:王啸

数学课变式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数学课上的变式教学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题目可以从同一问题演变而来,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变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题目演变的规律,从而抓住本質找到解题的窍门,更好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 数学 教学方法 变式教学

0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使用“变式教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对变式教学的理解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含基本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变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基本概念辨析型变式;定理、公式的深化变式、多证变式和变式应用;例题、习题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教法、学法的切换等。

数学变式的基本思想是:对有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课本上的习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变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模式是多样的,变式教学是一种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变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的关键

变式教学要循序渐进,难度逐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课后练习服。学生不但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变式题目要有明确的目标

变式题目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提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成为学生知识网络中的一部分,能比较方便的提取和使用,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掌握。要克服变式教学的盲目随意性。

3.变式教学能巧妙地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先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变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感到过渡自然,学得轻松,使新知识把握更加牢固。

三、变式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变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利用变式教学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新知识教学中,精心设计铺垫性变式题组,既体现在知识、思维上的铺垫,又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传统讲课法中,教师把公式、定理的结论、推导过程、适用条件、适用题型原原本本地讲给学生听,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变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后,其结果怎样、或如何解决都要学生做出回答,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再加上题目具有一定的梯度,人人都能动手,所以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3.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几个问题的前后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变化,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了解、问题规律的掌握。

4.在学习定理公式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明确公式定理的条件,结论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之处,让学生深入理解定理公式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正确演算能力。

四、变式教学的注意点

变式教学是运用变式手段帮助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通过变式教学尤其是变式练习,一方面检验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同时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因此变式教学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变式教学并非在任何场合、任何时机都可以套用,也不可能替代数学教学中的其它方法和手段。运用变式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变式的根本目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变式是为了突出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变式教学一定有助于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2.变式选择应注意具有代表性,教学的成效不取决于运用的数量,而是看运用是否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典型性,能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地有助于克服感性经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

3.在习题变式教学中,所选用的“源题”应以课本的习题为主,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学者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它。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的习题,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和多题一解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变式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变式教学在转换事物非本质特征的时候呈现了事物表象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动态地认识事物许多的鲜明特征,不为形式不同的表象所迷惑,形成理性认识,有助于扩展思维的宽度,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变式有利于克服“题海战术”的重复训练倾向,从而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圣国

数学课变式教学论文 篇3:

例谈数学课中的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中变式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条件进行变式

类比分析:本例通过割补思想,将不规则的重叠部分转变为规则图形进行面积计算,这是解好本题的关键。我们通过改变条件结构,设计的类式变式问题同样能应用这一思想进行解题。根据原题的求解,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或解题方案,将此方法类比到同类问题中去,由此及彼,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孤立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学会找基本模型,同时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变中求进,进中求通,实现多题归一;通过充分体验基本图形分析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更快的切入题目、形成思路,从而加强了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作者:刘凤祥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分析论文下一篇:政治课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