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2024-04-28

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共8篇)

篇1: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光泽三中王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工作勤勤恳恳,一直以“熟能生巧”来鞭策自己,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认为让学生练熟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有的学生就无所适从。许多实例也表明,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题海战术”的最大弊端。许多教师曾意识到此类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频频提醒学生解题学习要触类旁通,懂一题会解一片。但究竟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深入挖掘,充分演变,教师自己也很困惑。本课题则立足于具体的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解题训练的实际,具体研究了数学问题是如何演变和如何深入的途径,注重于数学问题演变的技术手段(1、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式探究

2、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式探究

3、对原题型的条件或结论的变式探究

4、原题数量关系的变式探究

5、因某一知识迁移的变式探究

6、增加试题层次的变式探究

7、转化设问方向的变式探究

8、纵横交错、信息互换的变式探究)。对新课程实施,对提高课题教学效率,对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专业水平提升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一)研究的意义

1.变式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改革传统数学课堂结构的需要.变式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新的问题生成,使师生在共同的知识背景下,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使参与双方在教与学的碰撞中,共度美好的生命历程,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下,学生缺乏亲历实践,认识肤浅,仅以承认教学内容的具体事实为目的,但凡遇到涉及问题本质或是用语言高度概括的问题就无法独立进行了.2.变式教学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和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应具备三大要素: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事例的变式教学,能够很好的把上述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即通过一题多变更加生动的突出问题本质,师生深入理解知识本源,同时又能从理论的层面来理解变式的根由,使教师素养及时提升.变化是事物的表面形式,不变才是事物的本质.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创造理想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在变化中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变式教学成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平台的中介桥梁;而数学理论是土壤,变式是手段,信息技术是工具,学科内容是载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师专业素养日趋完善.3.变式教学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针砭课堂教学时弊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本质是交往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彼此分享思考,共同应对新问题的生成.对于变式教学而言,交往则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共建.通过某一变式专题的学习,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境的规律性变化,寻求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传统教学让位于师生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变式教学,使得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一种认识活动,更是数学人与数学人的一种平等的精神对话和智慧交流.4.变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素养提高的需要.变式教学是教师迎接新挑战,强化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改变传统工作作风和发扬科研创新的需要,利于教师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跨越,利于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创新型教师的转型,利于教师从知识单一化到学问综合型的转变,利于教师从教学风格传统向教学方式现代的转化,利于教师从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向关注全体与个体结合的模式转承.5.变式教学是发掘知识间联系和发展学生思维连续性的需要.变式教学遵从合情推理和演绎证明的的数学认知规律,通过类比联想、猜测证明等方式,使学生通过深入挖掘相同或相反概念、典型例习题的本涵特征和外延属性,获得认知同类或相反事物的通性通法,系统全面的认知数学之间的整体联系,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连续的发展状态,不断应用既有知识,在最近发展区建构新知识,实现知识层级递增,思维发展连续.6.变式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教强国战略的需要.变式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个历程蓝本.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认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隐藏的本质要素,培养学生的钻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变式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认知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不断前行,使学生在基于自身的基础上找到发展创新的方法途径,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教强国战略的手段之一。

(二)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贯穿于教学实践,其中数学探究活动已成为贯穿整个初中数学课程始终的重要内容.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有效地组合和沟通,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感受与体验.数学变式的研究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多思的学习习惯,提高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而“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能帮助学生打通关节,建构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

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知识中游刃有余、顺畅飞翔.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进行反思牞我们传统的教学确实存在着缺乏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现象.

三.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概念间界定

变式教学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含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的变式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通过变式方式进行技能与思维的训练叫做变式训练;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叫做变式教学。变式教学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因此,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优化学生教学思维素质的问题。

2、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使学生贯通教学思想到问题。

3、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问题。

(三)一般课堂模式

变式教学概念课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程序为:“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形成概念→变式深化→变式训练→总结升华”六个环节。应当指出,上述六个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删减。

1、问题情境

新知来源于问题,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应从概念的来源入手。根据概念的来源,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生活、生产、科研等实际,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概念;一类是由已知概念得到的新概念。

在“问题情境”环节中,教师活动主要体现在:根据概念类型、设计概念引入变式,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如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题组等)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提问题要适当,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活动主要表现在:激发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积极进行发现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从实践经验和原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发现新知、旧知间的联系。

2、探究新知

这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相互讨论、集体相互讨论、师生相互释疑等自主创新的方式。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教师的主导性。当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新的潜力。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超越”,调动学生“选择不,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并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2)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又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学生活动体现在:(1)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展示学生寻找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2)个体自主探究。(3)小组相互探讨。(4)集体相互交流。

3、形成概念

这是在学生充分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抽象形成概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对抽象概念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活动体现在:(1)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与老师和谐互动、双向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人人参与,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体会成就感。(3)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4、变式深化

在形成概念后,不应急于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而应对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辨析变式和等价深化变式,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变式深化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概念辨析变式题组,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2)设计概念等价深化变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可采用诱导、点拨、适度评价等方法。学生活动体现在:(1)积极调动原有知识,与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逐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系统。(2)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概念进行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和把握。

5、变式训练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教师精心选编题目,并通过变式得到一组变式训练题组,让学生在解答、变式、探索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在变式训练环节中,教师活动表现在: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求变式、求异求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活动表现在:(1)自我探索。针对训练题目,在多方位探求解法的基础上,通过探索题目变式及对变式问题的解决,理解新概念。(2)公开表述。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将个人学习成果贡献给大家,同时分享集体学习的成果,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形成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6、总结升华

在完成上述各环节后,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作适当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方法的认识得以升华。一是建立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纳入原有知识新系统,形成知识结构,实现内化过程中的再建构;二是对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反思,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四.研究对象

初三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方法:

⑴不同学生成绩对比分析法。

⑵平行班成绩对比分析法。

⑶个体调查法。

2、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年月——月

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制订计划,召开开题会。

(2)、研究与实验阶段:年月——年月

校按课题组要求,制定子课题,全面开展研究和实验活动。

(3)、总结验收阶段:年月——月

对研究和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对课改进行验收,出版发表有关成果。

(4)、扩大实验,推广成果阶段:年月——年月

六.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的名称:

1、在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编出《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新题型》;

2、理论研究成果方面要出版著作《中考数学应用问题研究》;

3、完成《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的研究报告;

4、完成《校课题研究报告》及《初中数学变式教学集》整理。

在校领导及实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此项课题研究必将按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七.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是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

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延伸、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学生只有通过积极自觉的认知活动,来激活大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使其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同化与顺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建构。

2、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 “协作”“交流”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真正的数学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在学习目标方面,表现为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方面,表现为深层次的思维水平;

在学习情境方面,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对话,充分沟通,快乐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调控者、促进者。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发展、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讨论、探索、假设、检验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王建华

成员:官经峰、付丽君。

篇2: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关键词】变式 高中数学知识 变式教学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变式教学”。正是因为运用了“变式教学”。我国学生在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方面大大超过了西方国家学生,但是我国学生在动手能力和解决比较复杂、开放的数学问题上却逊于西方学生也是不争的事实。变式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或表征,而不改变问题的实质,只改变其形态。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跨度大、抽象性强,只有促进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才能达到掌握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阶段性和渐进性,因此,只有在变化环境下反复理解,学生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入。

在变式教学中,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点的关键环节。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例证的变化。变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比较、联系,去深刻理解问题的结构和解决策略。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谈一下变式练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题目1:(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上)p130 例2)直

线y=x-2与抛物线y=2x相交于a、b两点,求证:oa⊥ob。

本题是课本上一道习题,下面对其进行变式探究。推广变式:由原式知y=x-2与x轴交点坐标为(2,0),对抛物线y=2x中p=1,将此抛物线方程推向一般情况,则得到下列变式:

变式1:直线l过定点(2p,0),与抛物线y=2px(p>0)交于a、b两点,o为原点,求证:oa⊥ob。

证明:设l的一般方程式为x=ky+2p,代入题目中的抛物线方程中,化简得到:y-2pky-4p=0,所以y+y=2pk,yy=-4p,所以xx=()=4p,所以=xx+yy=0,所以⊥,即oa⊥ob。

如果我们将上题中的图形中新加载另一个图形圆,则可有下面的试题:

变式2:(2004年重庆高考理科卷)设p>0是一常数,过点q(2p,0)的直线与抛物线y=2px交于相异两点a、b,以线段ab为直径作圆h(h为圆心)。试证抛物线顶点在圆h的圆周上;并求圆h的面积最小时直线ab的方程。

由变式1可知oa⊥ob,即点o在圆h上,因h为圆心,故h为ab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以求出x=(x+x)=(4p+n(y+y))=(2+p)p,y=(y+y)=pn。

显然oh为圆的半径,且oh==,所以当n=0时,圆的半径最小。此时ab的方程为x=2p。

当然我们还可以对此题进行逆向研究,即将此题变式

1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互换得到下列命题:

变式3:若a、b为抛物线y=2px(p>0)上两个动点,o为原点,且oa⊥ob,求证:直线ab过定点。

过定点问题是一个高考中的热点,而通过这样的变式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且能引发学生去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本题只要设出a、b两点坐标,根据这两点满足抛物线方程和垂直的条件即可证明此问题。对本问题稍微改变一下设问则可得到下面试题:

变式4:(2001春季高考题)设点a、b为抛物线y=4px(p>0)上原点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表示什么曲线。

解有上面的变式可知ab过定点n(4p,0),om⊥ab? om⊥mn,所以点m的轨迹是以on为直径的圆(除原点),其方程也可求出。

思考:直线与圆锥的位置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该题以抛物线和直线为载体全面考查解析几何的思想与方法,通过变式练习层层推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一定的收获和提高。

题目2:(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下a、b)p131 例2)在一段线路中并联着3个自动控制的常开开关,只要其中有一个开关能够闭合,线路就能正常工作。假定在某段时间内

每个开关能够闭合的概率都是0.7,计算在这段时间内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本题比较容易,但是我们可借助本题进行如下变式探究:

将已知中的条件变形如下:

变式1:假设三个开关全部串联,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求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解:设这三个开关能闭合为事件a,b,c,则可求得概率为p(a)p(b)p(c)=0.7=0.343。

变式2:若其中2个开关串联后再与两外一个并联,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求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假设三个开关为m,m,m由已知m,m串联,再与m并联,则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为1-[1-p(a)p(b)][1-p(c)]=1-(1-0.7)(1-0.7)=0.847。

变式3:若其中两个开关并联后与另一个开关串联,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求线路正常工作的概率?

假设由已知并联,再与串联,则得

(1-[1-p(a)][1-p(b)])p(c)=[1-(1-0.7)]0.7=0.637 以上3个变式只是对3个开关的连接,假设有4个或者多个呢?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将上述题目题变成开放式的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好问题跟某种蘑菇有些像,它们都成堆生长,找到一个以后,应该在周围再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由此在数学教学中,若通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运用类比、特殊化,一般化的方法去探索问题的变化,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去揭示其中的数学思想。所以恰当合理深入的变式教学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爱学,老师乐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3: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最近有个省中小学微课大赛活动,引起笔者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些操作性很强的知识点,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裂项或错位相减法求数列和、基本不等式的运用等,能否制作成微课,以微型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尝试,以“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为例,做个教学对比.

这学期,笔者任教高一两个普通班的数学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别不大. 在都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基础上,先在一个班选择变式教学,给出例题及变式题组:

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 ( x - a) ( x - 2) > 0.

变式1: ( x - a) ( x - 2a) > 0.

变式: 2: ( x - 2) ( ax - 2) > 0.

变式: 3: ax2- ( 2a + 2) x + 4 > 0( 即变式2) .

( 过程: 讲解板书探讨小结( 含参不等式进行字母分类讨论的依据) 等( 略) )

另一个班没有讲这个例题及变式题组,首先观看微课“ax2+ bx + c > 0( a≠0) 的解法”( 事先精心编制) 然后提出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 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2. 解含参不等式方法. 3. 举例说明解含参不等式的过程. 4. 记录ax2+bx + c > 0( a≠0 ) 解法的探讨过程,形成板书 ( 解题步骤或流程) .

反馈练习:

解关于x的不等式: 1. x2- ( a + 1) x + a > 0; 2. a( x - 1)( x - 2) > 0; 3. ax2- x + 1 > 0.

反馈结果及思考:

1. 对 比

两个班对于同一教学任务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后做同样的反馈练习,效果是有所差异的. 变式法教学的班级,第1、2两题正确的人数较多,超过80% 且书写过程规范. 但是第3题有半数同学没做,做的人中完全对的只有几个人,大部分分类不清或不全.

微课实验法教学的班级,第1、2两题正确率接近80% ,其中少数同学书写有点混乱. 但是第3题做对的人数超过一半,正确率远远高于另一个班.

2. 分 析

变式教学法的班级,在反馈练习中第3题很多人不会或做错,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例题及变式中没有出现方程根不确定的情况. 这个问题其实在课堂上是有介绍的,在探讨和小结的环节也有说明,只是没有举例练习,学生印象不深. 学生在做反馈练习时只是模仿课堂上老师的板书示范,而没有真正思考和理解含参不等式的解法及步骤,对分类讨论的依据还是分辨不清的. 也就是变式或题组式课堂上,学生关注更多的可能只是变式的内容及教师的示范解答,而对于教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变式及解决变式( 题组)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思考不足.

而在微课实验法教学中,学生首先观看微课,对如何解ax2+ bx + c > 0( a≠0) 类型的不等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在动手操作部分,通过自己举例解不等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解法及分类讨论的认识. 最后小结ax2+ bx + c > 0( a≠0)解法及流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尝试、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特殊( 学生举例各不相同) 到一般的过程,学生从了解,操作感知再到自己总结,认知应该是深刻的. 从反馈的情况看,微课实验法教学效果是好一些,但是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如学生是否能全部参与,学生自己操作中规范书写等问题该如何解决,都还需要教师的调控和进一步的思考完善.

3. 反 思

以上这两种教学方式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更多关注细节,不断改进.

变式教学可以灵活多变,针对不同课型大致分为: 概念、定义变式,题目变式( 题组式即多题一解) ,方法变式( 一题多解) 等. 变式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情,深刻理解授课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创新. 在具体操作上要兼顾变式题的基础性和层次性,不可“死搬硬套”、“一步到位”,否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混淆,混乱及畏难情绪,陷入别样的“题海”.

数学中的微型实验,是借助精心设计的微课教学片段,通过学生参与试验观察、思考、比较、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一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进行微课试验可以优化和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要关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实验操作的方式; 2相关内容的微课设计是否有效合理; 3教学中能否有效的进行课堂管理,学生参与程度如何; 4以实验的形式教学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能力不同,参与程度不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会不同; 5课堂是一种开放的形式,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示范. 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探究.

4. 建 议

变式教学或是数学实验教学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思考和创新,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换种方式说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这样的教学形式,指导和教会学生自主进行有效的变式学习或是数学实验,把老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5. 结束语

篇4: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摘 要: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何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体现“学为中心”的思想,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讨了变式实验教学及其教学策略,希望能对科学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变式实验;科学教学;实验优化

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科学探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实验已成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实验为基本手段和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减轻了学生负担。在变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把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启蒙人的智慧与思想。

变式教学最早起源于上海学者顾泠沅,他在《学会教学》中率先加以研究,以“青浦实验”有关变式教学的研究为基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中国数学变式教学进行经验反思与理论分析。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由于学科之间的共通性,科学中采用变式实验优化教学。我们用不同形式的实验材料,变换实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建构科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实现有效变式实验教学,体现“学为中心”的思想。

一、实验材料的优化是实现有效“变式实验”教学的重要策略

黄鹏飞老师提出基于“学为中心”的“五优化”实验教学,包括优化实验目标、优化实验方式、优化实验准备、优化实验过程、优化实验评价。其中,实验准备的优化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在实验准备优化过程中,实验材料的优化较为高效,也是“学为中心”的直观体现之一。材料结构的优化让学生更投入地探究、更自由地操作、更有效地学习;使学生通过研究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素养。例如,在2012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电热器”课例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材料的优化,达到有效变式实验教学的目的。

师出示:一根电阻丝,连接到电路中,闭合开关。

设问:现在这根电阻丝是否有热量产生?

生1:用手来摸,如果感觉热,就说明产生了热量。

师:这想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是有问题的。

生2:继续通电看电阻丝是否会发红。

师:这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

教师出示一个泡沫,把泡沫放在刚才的电阻丝上,泡沫很快被切断了。

师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1:泡沫被切断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1:电阻丝产生了热量,把泡沫切断了。

师:把不可见的现象转换为可以看到的现象,科学上把这种方法叫作转换法。

“电热器”这一课例将书本中的电阻丝加热实验进行变式,用泡沫切割的方法替代温度计,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表达清晰,学生较容易理解。通过实验材料的优化,学生能清楚地理解电阻产热的原理,并渗透了转换法的科学方法,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在变式实验中体现了“学为中心”的主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拓展学生思维是有效“变式实验”教学的前提

实验材料的优化作为实现变式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方法简便,效率高,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且需要思维的灵活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体现“学为中心”的思想,我们强调必须在实验变式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具体可以通过探测学情、内化概念、建构概念等过程拓展思维。

1.探测学情,引发思考

实验前的预测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在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应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而设定的实验恰是解决这一认知冲突的关键。现以“气体压强和流速关系”这一课为例。

师:这里有两张纸片,如果往纸片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

生1:会吹开。

师追问:为什么会吹开?

生1:我生活中吹纸片,一吹就吹开了

师: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学生都点头)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现象。

教师以两张纸片的例子探测学情,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说纸片会吹开,这与实验结果相反,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建构出一个概念——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试探性的学情预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过渡到活动中,从预测到思维的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逐渐建构概念,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

2.运用新知,内化概念

科学概念建构之后,需要让学生明确科学概念是经得起反复考证的。所以,由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科学概念的正确性,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迁移和提升。现以“气体压强和流速关系”一课的实验环节为例。

师:其实这一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请同学们尽可能设计实验,实验器材有

乒乓球、吸管、烧杯(水)、一次性塑料杯、纸,待会儿请同学上来演示,一个同学做,一个同学仿照这个范本进行讲述。

(1)你用______使______处气体的流速变______了。

(2)你通过______现象发现______处压强变______了。

(3)你得出______结论______。

小结:当气体流速越大,压强会越小。那么液体呢?

请同学们利用轮船、注射器、乒乓球、水槽(注意注射器的水流水平射出)来设计实验,验证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也仿照范本:

(1)你用____________使______处液体的流速变______了。

(2)你通过____________现象发现____________处压强变______了。

学生运用刚掌握的结论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应用科学概念。他们能轻易地设计出乒乓球从纸杯跳起、两塑料杯内吹乒乓球等实验,最后,在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中,直接给出器材轮船、注射器、水槽,由学生自主探究。这是因为在之前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学习中,教师已经作好铺垫,学生能够由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类比推出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所以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实验。教师合理利用实验设计环节,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广、更深,内化科学概念。

3.建构概念,发展认知

概念初步建构好后,就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感知建构经验。当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信息通过一系列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只有超越所给的信息,才会获得重要的、可迁移的观念,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而这种超越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在“气体压强和流速关系”课例中,就体现了概念从建构到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师:为什么纸片会靠拢呢?看来咱们要好好分析下。纸片的中间和外面充斥着什么?

生:空气。

师:那刚开始前,纸片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说明纸片两侧受到的大气压力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吹气不是把中间的空气吹跑,而是使中间的气体流速变大,那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片靠拢了,里侧的压强小,外面的压强没有改变。

师:通过这个实验,咱们得出的结论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刚才的同学就很巧妙地运用了吹气让乒乓球悬浮的办法,现在我们来解释下。

吹气使乒乓球 上方 处的气体流速变 大 了,气压变 小 了,使乒乓球下方的气压大于上方的气压,所以乒乓球不会下落。

“纸间吹气”现象的解释——初步建构“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概念,“悬浮的乒乓球”现象的解释进一步认同“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概念一步步得到发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真正建构“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概念。

三、学生体验深刻是有效“变式实验”教学的途径

学生思维的拓展可以有效促进概念的发展,这对于强调学生思维发展的“变式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究,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变式实验尤为强调学生体验的深刻性。在“气体压强和流速关系”课例中,有许多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体验活动。

师:现在每位同学都有两张纸片,大家吹吹看。

师:大家去吹纸片时,发现纸片怎么样了?

生:纸片真的合拢了(体验深刻)

……

师:现在你们在注射水流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船碰到一起了!(经验继续延展)

……

师:同学们,当我用吹风机吹机翼时,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机翼升起来了!(体验进一步加强,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建构)

从吹纸片到注射小船、吹机翼模型,在这些实验活动中,学生都亲自操作,亲自体验,从“真的合拢”“碰到一起”“机翼升起来”这一系列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对体验很有感悟,并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这与“学为中心”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学生在此活动过程中非常快乐,学习效率也得到提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非常深刻,经验在学生头脑中从建构到延展再到牢固打下基础,着实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生充分交流是有效实验教学的保证

当学生对一系列彼此有联系的材料进行探究并获得有意义的经历之后,他们的内心有了等待开发的语言思维——一种可用语言表达的思维。这种由前语言思维向语言(概念)思维的转化有一个过程,集体研讨则是促进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有效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交流,这是有效实验教学的保证。

总之,有效变式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实验材料的优化、拓展学生思维、充分交流等实践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在实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摘 要:“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如何运用这一教育思想使受教育者将来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层次教学、变式教学能较好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处理好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每名学生在校内汲取更多的营养。

关键词:因材施教 层次教学 变式教学

“因材施教”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立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吸纳传授者的思想。“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的贯彻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材施教” 的充分运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无数各行各业的精英。

如何在当前课改背景下贯彻“因材施教”,就教师而言真正操作起来恐怕不那么容易。每一名学生的知识背景千差万别,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接触的环境不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感悟、见解自然不同。,教师在关注群体的共性经验之外,也要关注个体的个性经验。层次教学、变式教学能较好的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贯彻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个体之间的差异。

一、层次教学

1.在认知、技能要求中体现

初中化学《课标》中对认知性学习目标按由低到高提出的要求是:知道、认识、理解、判断„„;对技能性学习目标按由低到高提出的要求是: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譬如:九年级化学(下)(人教版2012)对《8.2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点提出的认知目标是: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上述目标时,我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判定化学反应是置换反应就行了,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知道上述反应是置换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对学习突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则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哪些金属与哪些化合物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上述过程中对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层次教学。

2.在课堂评价中体现

以往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失客观、公正性,缺乏科学性。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成绩,更在于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涵盖内容更加广泛。

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比较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种金属,哪一种所含的原子最多?为什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了两名学生,前一个问题都答对了,后一问题都说不清楚。我对王某说:“你回答得已经很好了,请坐下!”我对李某某说:“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要学会比较、分析,要努力!”“一斤小米和一斤大豆哪个个数多?”同学们受到了老师的启发后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

3.在小组合作中体现

大石桥市高坎中学近几年试行“小组合作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组,根据组中成员本学科学习情况不同分为1号、2号、3号„„。各组之间1号、2号、3号„„同?W学习情况相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要求掌握的程度有目的的对某一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后,教师教学内容有目的性、提问问题有指向性,学生学习知识有紧迫性,心目中有可比的目标、有学习劲头!这样的教学模式充满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优势。近几年我们学校的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变式教学

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是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所谓“变式”就是教师根据某一例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拓展。转化的目的就是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拓展,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式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提升而非已有知识的变相重复。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决不应只停留在点上,而要拓展到线、面„„

例如 :九年级化学(上册 人教版)27页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3)该实验中可否将红磷换成木炭,为什么?

(4)除了红磷需过量外,实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3)的回答:不可以,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回答完全可以,但在学生复习阶段这样的回答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师生可以对此问题从反应条件方面进行变式:......A、如果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要做怎样的改动?(将集气瓶中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B、如果红磷换成铁丝可以吗?(不可以,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问题(4)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回答:装置不漏气、导管充满水、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这样的回答固然可以。接着,师生可以试着对此问题从实验的不同阶段进行变式:......除了红磷需过量外,请同学们想一下,该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满足什么条件?设计时应该考虑的是:反应物只能与氧气反应、反应前后集气瓶内外要有压强差、烧杯中的水要适量、反应后的生成物是固体„„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就极容易把上面的“操作中”与“设计时”混淆。设计和操作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就《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而言,前者属于制定计划阶段,后者属于进行实验阶段,阶段不同所满足的条件当然不同。

教师非常关注课堂密度。而衡量课堂密度的标准不应该是做题数量的多少,而应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多少!上面的一道题通过变式变成了几道题?用十种方法解决一道题比用一种方法解决十道题强得多!

篇6: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课 题 中 途 报 告

江桥中心小学

韩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而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则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拨动人们美的心弦,激发出精神的火花,能“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在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自从提出了《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方案后,这一年来,通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音乐“情感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明理,激情、导行”为指导思想,运用“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思维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优选途径和方法,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情感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所存在关系的反映。换句话说,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而体验,是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他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1、借助形象,创设情境。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的生动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所以,我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等乐曲时,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会体验音乐的情感。

又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利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2、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我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浣、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

二、结合实践,展现情感。

1、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活动: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学生做出体态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学生根据音乐时高双弱,时高双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反应。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运用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

2、示范导学,加深情感

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自己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受和启发。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利用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的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听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在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3、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赣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舞,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在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人民赛马的场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分析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后,我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以体态律动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学生有的当演员、有的当牧民,有的当骑手„„,完全陶醉在赛马盛会时的那种热闹而欢乐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光华灿烂的瑰宝,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能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体验音乐之情、理解音乐之美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音乐巨大的感召力源于人们对音乐情感的深刻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用心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就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成长。

篇7: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实施“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保证该计划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专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第二条 我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主要用于资助我校本、专科生创新团队或个人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基础性、应用性项目的研究。通过创新性试验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训练,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条 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遵循的原则是:“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突出重点、鼓励创新、培养能力”;项目遵循的程序是:“自主选题、自由申报、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性、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 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包括“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及各系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小组”。

1.“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教科所、财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及各相关专业所在系部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创新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指导全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工作,组织专家评审、验收项目,1

监督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

2.各系部成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小组”由各系部分管教学副主任任组长,分管学生的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指导教师等。创新项目指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系部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规划、立项申报、指导、项目运行管理、初评等,并对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3.各系部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确保学生取得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工作场地和实验设备,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可靠的时间保证。每位指导教师每次指导项目一般为1项。创新项目指导小组负责指导教师的管理和考核。

第三章 资助范围及申请条件

第五条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指本、专科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以创新团队或个人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科研创新活动。

第六条 资助项目除来源于学生申请的实验课题外,还可从符合本计划要求的其他各类本、专科生科研创新优秀项目中遴选。

第七条 凡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申请,鼓励低年级学生申请,原则上不受理毕业班学生申请。申请者应以团队为主,个人也可单独申请,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申请者一次只能参加一个项目的申报。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团队合作项目和跨学科合作项目。

第八条 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生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能够在在校期间内完成。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立项

第九条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统一申报与评审时间一般在4~5月份,具体时间以教务处通知时间为准。学生项目执行时间为1~3年,原则上要求在学生毕业前完成。

第十条 项目申报及评审程序

1.申请者(项目组负责人)认真填写《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书》,经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签字确认,提交到项目组负责人所在系部创新项目指导小组进行审核。

2.各系部创新项目指导小组对申请项目按本办法要求进行初步评审筛选,对拟推荐的项目提出具体的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填写项目汇总表后一同报送教务处。

3.创新项目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答辩项目,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答辩,确定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名单,经主管校领导批准并公示后下达立项通知。

4.创新项目领导小组根据评审成绩择优推荐申报省或国家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第五章 经费来源与使用

第十一条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经费来源:教育厅专项拨款;学校专项资金;社会、个人等资助或捐赠的经费。资助经费由学校财务处统一管理,教务处负责审批,保证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 对于获得批准立项的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按1:1的配套经费给予支持。对于获得批准立项的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将根据每个项目的情况给予1000至3000元的资助。

第十三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三次拨付。立项后拨付经费总额的3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经费总额的40%,结题后拨付剩余的30%。

第十四条 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所需的资料费、实验材料费、调研费、会议费等必要开支,不得用于支出劳务等经费。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经费开支计划和使用,教务处负责审核。第十六条 指导教师不得使用学生项目经费。

第十七条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公开发表时要标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专利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第十八条 凡在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无故延期又无具体改进措施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教务处有权停止项目负责人使用项目研究经费,并视情节轻重收回部分或全部资助资金。

第六章 项目实施及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批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负责人所在系部和学校教务处签订《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合同书》,不按时签订合同者按自动放弃处理。项目负责人按照合同书规定的时间和实验内容 3

启动计划项目,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第二十条 学校和各系部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活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心和各类实验室应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系部应指派专人负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站,为学生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第二十一条 学生是项目的主体,指导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参与项目的创新团队或学生个人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独立撰写实验过程记录和总结报告。

第二十二条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结题,可向创新项目领导小组提出延期申请,经批准后可推迟结题,但延期最多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三条 项目一旦立项,不得随意变更,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变更或终止项目研究:

1.项目在执行期内因正当理由需进行变更,经审查后可适当延期或调整计划项目内容,但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2.研究项目由于一些不可克服的原因而终止研究者,应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终止报告,经批准后执行。

3.凡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执行不力,无故延期又无具体改进措施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计划项目,学校将责令项目负责人停止使用课题的研究经费。

第二十四条 项目启动6个月后,项目组须向创新项目领导小组提交《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度报告》,期限在2年以上的项目每年12月需向创新项目领导小组提交报告,汇报项目开展情况。对不按时递交中期进度报告(报告)者或无明显进展的项目,应要求其限期整改直至停止项目运行。

第七章 项目结题与验收

第二十五条 项目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结题,结题时应提交《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原始材料(调查问卷、实验记录及数据等)。形成实验成果的,应将完成的论文、设计、专利、成果实物等一并提交到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

第二十六条 创新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申请结题项目进行审核验收,并提出验收意见。

第二十七条 教务处、系部应建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档案,包括项目申请、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等成果以及原始资料。

第二十八条 教务处将定期编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成果集,并通过校园网、论文报告会等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第八章 项目激励与表彰

第二十九条 经学校验收合格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组成员及组长,可获得4至6个创新学分。对于项目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按照相应级别奖励创新学分。中途退出研究创新性实验者,不能获得该项目创新学分。

第三十条 对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性实验项目,经学生(限项目组负责人)提出申请,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经系部学术委员会审查,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继续进行;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经审核鉴定后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十一条 学校将核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国家级立项项目,结题后奖励指导教师80至100个课时;省级立项项目,结题后奖励指导教师60至80个课时;校级立项项目,结题后奖励指导教师30至40个课时。

第三十二条 学校设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优秀组织奖,对优秀指导教师和单位给予表彰与奖励。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8: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分析与实践

在初中教学中,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 它可以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 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 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变式教学从它产生那天起就被广泛地应用着,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 一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变式教学的具体含义和教学方式, 不能更好的应用变式教学, 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变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研究, 使其更好地得到应用。

一、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应用概述

(一) 在数学概念上的应用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数学概念,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都是先从数学概念入手的, 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就是能否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 因此, 变式教学在数学概念中的应用比较广。将变式教学运用到初中的数学概念教学中, 要求学生一定要有特殊的想象空间, 明白数学概念与数学变式知识的具体联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变式教学,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效率, 不仅如此, 教学运用变式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

(二) 课堂例题中的应用

变式教学在例题中的应用就是老师把例题讲清楚, 然后让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比教师单纯的教学要有深刻的意义, 是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在初中数学的变式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和选择例题, 要结合课本教学, 对课本进行更深层的挖掘, 这样就可以有一题多变的形式了, 能够大大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出来, 比如:在原例题中, 同样的工作, 单独让甲做需要20小时的时间, 单独让乙做则只需要12小时, 那么甲乙两人一起完成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可以将原题的基本条件保留, 改变一下细节, 让同学们去练习, 举例来说:同样的工作, 单独让甲作需要20小时的时间, 单独让乙做则只需要12小时, 那么让乙先做4个小时之后甲再加入, 这种情况下两人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工作?在数学例题中, 采用变式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灵活多变地解决数学难题, 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 在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初中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复习, 学习了新的知识也不要忘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在现有的数学复习中, 老师总是让学生大量的做练习题,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还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因此, 在复习的变式教学中, 教师要重点把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展示出来, 比如:在一个三角形中, 其中角C等于90度, 边a是3cm, 边b是4cm, 那么如何求得角C所对的边长呢?这用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角C是90度入手, 可以得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那么知道ab的边长了, 就可以采用勾股定理来求得边c的长度了。在这个例题中, 教师就要将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讲解清楚, 让同学们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 方便解题, 还能让同学们回顾学过的知识, 加深他们的记忆, 刺激他们的兴奋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的变式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差异性。在初中数学的变式教学中, 对教学内容强调的就是“变式”, 但变式教学不是毫无规律的, 要依循课本知识对问题进行新的变式, 所提出的新的问题要与原题有明显易见的差异, 要让学生既不陌生又有新鲜感, 要求同存异, 异中求新, 比如, 还是同一件工作, 甲一个人完成需要20个小时, 乙完成则需要12个小时, 求两人合作几小时能完成。我们可以保持基本条件不变, 将问题改成甲单独完成工作的二分之一, 然后乙加入, 还需要几个小时可以完成?这样新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 使训练的效果提高。

第二, 层次性。在初中的数学变式教学中应该要存在相应程度的难度, 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开拓它们的逻辑思维。在设计新的问题时一定要逐渐加深问题的难度, 层层深入, 将问题复杂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求知欲。

第三, 要具有开阔性。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开阔性, 这样才可以使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 让他们有无穷的回味。在设计变式教学问题时, 一定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启发学生的无限思维能力, 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 问题要有延伸性, 一题多变, 问题内容要充实。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变式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用变式教学能够把数学的理论知识与深层的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使同学们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是课程改革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要大力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景力.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6) :27-28

[2]石大维, 李成玉, 周福元, 黄学贤.如何将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数学教学[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C].2009

上一篇:小学生的新学期演讲稿下一篇:医院设备科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