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教育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课标的改革和全面实施有效推动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语文老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我国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展开了分析和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小学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小学教育学论文 篇1:

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 要 提高高职理论课教学高效性是当前我院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小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树立高职高专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掌握科研方法,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尝试构建高职高专“小学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教育学 问题为导向 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

1 充分认识和明确“小学教育学”课程的性质

“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及教师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必修课。它是体现师范性质和专业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小学教育学”是基础理论课程,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其理论的根源来自于哪里?不言而喻,它与其他任何一门理论课程的形成一样,它是来自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理论形成的源,而理论又会对实践予以指导,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得到提升,实践又成为其发展的流。所以,在“小学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在实际的教育问题中让学生认识到其理论价值。

“小学教育学”具有师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体现其师范性和专业特色?

师范性通俗地说就是它的职业性,没有师范性这一特点,就失去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而师范性它应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教”“教什么”就必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所以,只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才能够深刻理解学习“小学教育学”的重大意义。

2 “小学教育学”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及高职高专学习“小学教育学”的定位

2.1 问题与现状

目前在我院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为师范生开设的“小学教育学”的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本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很好发挥其师范性的作用,起不到对各科教材教法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很好地把所学过的“小学教育学”知识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对“小学教育学”理解过程中的教学理念问题,被教材的逻辑体系紧紧的束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從理论到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是为学服务的”,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忽视学生的感受,造成一种“讲教育学”课反而不会讲课的状况。由于这种状况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学习“小学教育学”过程中出现两种偏差:一是认为学习“小学教育学”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说它有用,那只是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服务;二是认为教育学大都是理论上的条框,内容枯燥,再加上学生本身就是从校园进校园,没有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有深切的感性认识,这必然导致学生厌学情绪。

2.2 高职高专“小学教育学”的定位

高职高专“小学教育学”应定位在探讨小学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小学教育教学服务,要做到从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入手,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教育理论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真正发挥理论课的指导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关于《教育学》类教材的版本多达上百种,但是,针对“小学”进行专门论述的寥寥无几。甚至有的教材里面内容大多是在《普通教育学》理论基础上冠之以“小学”二字,针对性、适用性不强。

3 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职高专“小学教育学”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

3.1 “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含义

所谓“问题为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规划组合,以具体实际问题引领教学内容,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注重教师对问题的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有效分析。“问题为导向”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现由教师先讲向学生先自主学的转变。

第二,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要从小学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生的一些列的现象来进行研究,真正体现为小学教育教学服务的。

第三,要注重问题的时代性。要做到与时俱进,要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对教育的冲击和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分析,真正体现出培养的人才是为时代发展服务。

第四,要体现问题的价值理念。“小学教育学”的学习,不是一种教育理论简单的学习,它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提升。所以,出示的问题必须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过程中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产生与升华,学生的一种核心素养的形成。

3.2 “问题为导向”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这一模式的构建是由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小学教育专业既要遵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应该注重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针对一般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必须很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五大对接”。针对它是特殊的职业教育来说,其特殊性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它是拯救人的灵魂的,不同于工厂生产的产品。同时,“人”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有其独特性的,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注重问题的导向性。

第二,这一模式的构建是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主要是向小学输送合格的小学专业教师,而非学术型人员。因此,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除了要体现出在培养方面的全面性外,更要突出其实践技能性和应用性。这一要求决定了必须在问题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在问题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真正体现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三,这一模式的建构是由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不同于理实一体化或者实践实训课的课题教学。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必须遵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运用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拓展、组合做所的理论知识。

3.3 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方式

第一,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有人说学校的产品是课程。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是构建“问题为导向”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遵从课程本身性质、特点基础上,根据职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将原来的“小学教育学”内容分为具有前后因果关系三大模块,即: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理想、实现教育理想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一方面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在理论上又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很好地实现与小学教育教学岗位实际的联系。

第二,根据岗位需要、考证要求设计问题。问题设计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整合课程内容后,我们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岗位需求,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证,对每一个模块进行问题设计,准备出为阐述、论证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系列问题情境式的教育素材。这样,我们就更加明确了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应该“讲啥?” “怎么讲?”“为什么这么讲?”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它所發挥的指导作用。

第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1)课前训练。为提高学生对发现教育问题、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我们安排上课前五分钟训练环节。学生通过课下自己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所获得教育理论和通过见习、实习发现的一系列教育现象,在上课前为同学们进行描述并分析,然后教师给予评价。

(2)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引领”,从问题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做到“先学后教”。整体思路是“学生自学—合作答疑—岗位练习—理念提升”四个阶段。

首先,教师运用蓝墨云班课在课前把下节课教师讲的内容以“导学案”的方式推给学生,学生进行线下学习。线下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课下学生自己的学习,整理出自己对该教学内容的看法和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同时把这些看法和问题推到蓝墨云班课中。第二个阶段,学生把推到蓝墨云班课中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和疑惑的问题进行线上讨论,共同解答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线上的解答分析,整理出学生所存在的共同的问题。

其次,教师引领,合作答疑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推到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探讨分析,最终达成一致,实现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提升。

再次,结合小学教师岗位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要求,教师出示实际案例或其他类型试题,让学生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本节课内容有效掌握的目的。

最后,为实现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提升,让学生谈感想、谈启示,实现该理论内容的真正认识和理解。

4 结语

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上,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应该在扩大、组合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新的认识,形成一种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红.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实践导向教学.劳动保障世界,2011(11).

[2] 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丁汝新

我国小学教育学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新课标的改革和全面实施有效推动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语文老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我国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都是先辈们给我们创造出来的。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来说,是文化瑰宝,更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財富,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传承者,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所以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将其重视起来。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初级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同时语文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虽然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下也有了一些改革和完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老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仍在使用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更加枯燥和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去渗透传统文化,是不会起到好的效果的,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第二,没有将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视起来。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老师在展开语文教学的同时,还要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意识等的培养,而这些内容是需要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下来实现。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老师没有将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视起来,所以也没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无法实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我国的文化知识非常博大而精深,拥有非常多的文化知识,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风情、节日文化等等,将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能让学生快速记住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教育。

(二)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小学阶段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所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加大对学生的熏陶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好基础。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有很多古诗词、成语、名言名句等,这些内容即是语文知识,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些语文知识内容中,还会包含有非常多人生哲理存在,将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很完美的呈现了出来。而当小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不但能获取语文知识,还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

上文已经说过,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大,所以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为主,让本来就很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枯燥和乏味,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都失去兴趣的话,那么想要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老师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要在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下,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打好基础。情景教学方法、趣味性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都是很有效的激趣方法,都能将语文知识很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将情景教学方法应用起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节日学生都是不陌生的,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端午节、父亲节、春节等等,不但是快乐的节日,还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在课程开始之前,为了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老师可以给学生构建故事情景教学,如端午节的赛龙舟,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端午节和龙舟的故事,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端午节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实现渗透教学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二)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

古诗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古诗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很有代表性的特有传统文化。为此,老师可以借助于古诗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思考美丽场景;实现对学生情操和美德的培养。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更好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开展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豪迈气势和精神世界,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例如,《悯农》这首古诗词,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如给学生播放一段“炎热的夏季,农民伯伯在天地里辛苦劳作的场景,汗水是怎么滴入到田地里的”通过动态化情景的观看,学生会对古诗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学生还明确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实现对学生勤俭解决、不浪费的美好品德培养,这个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具有传统文化的古诗。

(三)结合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所纳入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经典、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所以为了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老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引入。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有基础的知识,还包含我国很多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人文素养知识等等,为此,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印象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培养。如《长城》《一面五星红旗》《草原》等课文,都是渗透传统文化非常好的课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需要语文老师提高重视,要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杨海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6(4):1.

[2]赵玉芳.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青海教育, 2017(11):1.

[3]何静.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知识文库, 2016(24):2.

[4]陈选梅.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 中外交流, 2017, 000(039):50.

[5]蒋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文学少年, 2021(1):1.

作者:冯山林

我国小学教育学论文 篇3: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

摘 要

课程所负载的价值是课程存在的根本原因。审视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把握主导课程的价值取向对于揭示小学英语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价值与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建构适切的课程价值体系的积极有益的思考:未来的小学英语课程在承载工具价值之余还须加强对文化价值的自觉,在发挥课程对社会的正向价值之余仍须凸显其人本价值,在关照课程实践问题之余须关照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在多元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下确立小学英语的多元课程目标,实现多元课程价值。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程价值取向 思考 构建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历程曲折,自开设以来,对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质疑始终并行存在。关于小学英语是否开设、什么年龄开设的争论一度甚嚣尘上,关于其课程理念等方面的争论至今方兴未艾。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1],而内容问题更需要从课程价值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和解决。为了开拓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的研究视野,必须将小学英语投射到更大的平面上,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之外寻求理论支撑。诚如国外学者Yalden(1984)所说,基础英语的课程设计是一种政治行为,仅用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是不够的,还要依据一般课程理论、普遍认同的教育哲学等[2]。基于此,本研究将正视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纵向脉络,深入探究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的应然取向。

一、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课程与其学习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的反映[3],它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即课程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4]。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课程活动中处理课程的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立场、基本价值态度等价值倾向性。

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源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课程的宏观背景来看,我国具有新的语言国情:一是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让汉语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二是继续增强我国的外语能力,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战略需求[5]。对个人而言,在这个新的时代,外语素质低,将制约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度[6]。因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英语构成了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客体;社会需要及个人发展构成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主体。不论是在哲学理论还是在课程实践层面,课程价值取向都是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某种价值观内化而成的观念性力量的外在表征[7];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即是不同的课程价值主体将其英语语言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整合、内化并以此为尺度在课程活动中对可供选择的英语课程价值进行评价、选择与取舍时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立场、态度等倾向性。

课程价值取向问题是课程领域最核心的价值问题,“是一个比静观的价值描述和价值分析更为重要的维度”[8]。从课程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既有的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地考察课程实践的表现和逻辑,从而推动小学英语课程理论建设和课程实践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二、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审思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因循社会发展的轨迹,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期待,呈现出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

1.对课程工具价值的期待——完全的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革结束,实践层面上的小学英语课程几乎完全中断。197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小学英语也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关于小学英语的教学计划、政策、教材等相继出炉。但政策的初衷与学校的教学现实差距极大,各方面客观因素制约外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师资成为一大障碍,许多初中都不具备合格的外语师资条件,小学英语课程的生存就更加艰难。80年代初许多地方小学英语课程纷纷下马[9],仅有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保留了小学英语课程[10]。改革开放的扩大与社会持续发展推动小学英语在9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

21世纪初,由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英语引入到学校教育场域,英语课程深深打上了培养外语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烙印。在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下,小学英语课程的工具价值成为社会和国家主要的价值诉求,教学中其他因素如基本条件的缺乏、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几乎完全被遮蔽,导致了小学英语课程发展整体散漫无序、地区差异显著的特点。各地开设小学英语的盲目性很大[10]。师资和教材问题的解决更是因地而异。教法方面,小学英语教法基本上是听说法、视听法、TPR等,目标和要求不具体[10]。显著的工具价值诉求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原则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催生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小学英语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亟待提升。

2.对课程人本价值的思考和关注——弱化的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当时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课程由于开设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现实与2001版课标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差距极大,很多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要素都无法满足,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师资的缺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小学英语课程的教育政策,无疑是膨胀的教育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体现,是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的体现。

体现外语学习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动因之一[11]。年龄关键期假说使得越早学外语越好这一观点深入人心。尽管大量研究对该假说提出了质疑,但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小学外语课的开设,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来越低成为不争的事实[12]。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也是充分开发小学生语言学习特有优势的尝试。结合新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基础教育的任务定位于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13]。以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全人发展为依据,这一时期的小学英语课程从单纯关注教学方法开始转向关注教学主体,从只强调教学效果开始强调尊重学习者本性和真实发展的需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给予了更多的关照。然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弱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01版课标以工具性为小学英语课程的根本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英语的工具价值为根本诉求。小学英语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亟需对课程性质的再思考和再规定。

3.对课程文化价值的呼吁和倡导——社会与个人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语言与文化休戚相关的语言观促使人们思考,在工具价值和人本价值之外,小学英语课程也理应承担相应的文化价值。事实上,在课程实践中,关于如何赋予课程文化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早已展开。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正式确认了小学英语课程的文化价值。在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上,2011版课标增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个目标[14],指出课程的文化价值对国家“文化交流”的作用及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小学英语的课程内容根据新课标随之作出了极大调整,以体现对英语文化价值及课程人文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侧重。以外研社的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为例,2012年修订时遵循的第一理据就是“素质”,教材内容根据课标关于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设计选定,力图保证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正确人生观的养成,即落实“人文性”这一教学目标[15]。

小学英语课程跳出了长期以来课程工具和人文价值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明确了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并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革”[16],为课程价值的进一步拓展和实现创造了条件。然而,社会与个人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工具价值的退出及课程价值体系的良好构建。2011版新课标深受交际语言理论及其教学法的影响,突出“用语言做事”,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一种语言工具式思维的体现[17]。有学者发现,在小学阶段随着语言知识结构的输入增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逐渐减损,小学生中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18]。这是长期主导的唯语言工具论潜在影响的延续。

4.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未来瞻望——多元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曲折演变显示,社会和个人对课程价值的不同选择是其演变的基础,而小学英语课程也一直在社会和个人两端之间寻求平衡点。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现代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成为必然,受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外语语言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多元整合的价值取向在课程实践中也已呈现出发展之势。但是,多元整合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极有可能导致课程价值取向的迷失和课程主导价值的削弱,甚至对课程改革的质疑和批判,从而深刻影响课程的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实现。鉴于此,我们应对未来小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的合理建构做出系统地思考和设计。

三、构建适切的小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的思考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小学英语课程多元整合价值取向内的多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冲突点,建构能够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有效课程价值体系,我们应当追问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课程应该具有什么价值、课程应该代表谁的价值、课程的价值应该怎样实现。具体来说,小学英语课程应该具有文化价值的自觉、凸显其人本价值,同时,为了推动课程多元价值的生成和实现,必须关照小学英语课程实施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

1.小学英语课程文化价值的自觉

小学英语课程体现文化价值的自觉要在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唯语言工具论割裂了外语与其生活世界和社会文化的关联,使其成为不容置疑的、包含固定语法规则和逻辑章程的语言“成品”。这种取向主导下的课程无法实现预期价值,反而造成了实践中的高负荷、低效率以及学生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单一的工具价值取向或者人文价值取向都是对语言本质的割裂、对语言价值的错判,同时也是对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的限制和拘囿。统整英语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既是对语言本质的维护,也是对课程本质的维护。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外语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外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外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13]。

体现文化价值的自觉还要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英语承载的西方语言和文化之美以小学英语课程为媒介,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导向的正是我国全体青少年儿童思想方式的开阔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自我教育。雅斯贝尔斯说:“如要建立持久的自我教育进程的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青年教育,而且是整个民族的教育。民主、自由和理性皆靠这种教育而存在,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才能保持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内涵,而成为一股创新生命的力量,充实我们在新的世界境遇中的生活”[19]。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培养平等包容的精神、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实现人类精神财富共享的过程,他们从我们中华民族的角度来了解西方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个性持续发扬,以此为基础培养的视野才是国际的,实现的教育才是世界的。

2.小学英语课程人本价值的凸显

人的存在价值作为价值体系中的一种元价值,它是其他一切价值形式的基础和依据。课程价值作为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也必然受人的存在价值的制约。小学英语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凸显人本价值,不仅是基于对基础教育本体价值的正确把握,更是基于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20世纪90年代,虽然各国国情和基础教育的状况有很大不同,但是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向上都更加关注人的本体发展,人不再作为生产手段而是作为人本身在个性、潜力等方面应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的观点,正在超出其他实用型的教育理念而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23]。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小学英语课程也应该以弘扬我国全体小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为着眼点,以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文化素养为基本目标。小学英语课程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传递人类历史上那些共同的、最基本的、最有意义的价值观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13],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建构全民人文精神是我国国际化进程和全球化时代特征对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凸显人本价值正是基础教育本体价值对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在规定。

3.小学英语课程实践中多元价值的实现

课程价值的生成受主观的、客观的以及主体的、环境的各种条件的制约,多个条件的碰撞和互动集中体现在课程实践中,小学英语课程多元价值的实现需要在课程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必须关照两个问题:课程实施问题以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

课程实施的首要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小学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须依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英语习得的特征、问题及转换机制、实现机制具备实践性认识,才能找到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切的课程内容。其次,课程实施还须考虑各地区差异。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娱乐型感知英语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英语语言体验式教学,即进入正式学习的阶段[18]。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本土理论研究先天不足且后天孱弱。小学英语教学理论或借鉴国外应用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二语习得理论,或由其他学段如初高中的教学理论研究范式推广而来。以我国小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与英语学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今后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必须以我国的教学现实为土壤,确立批判和超越的意识,具备长远眼光和宏观高度,建构全景化、本土化、动态化的小学英语课程理论体系,呈现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思路。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在社会发展与基础教育变革的大潮中曲折发展,其价值取向亦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程。审视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是对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方向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思考,是对单一背景下微观的小学英语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变,亦是素质教育和以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对基础教育以及小学英语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历史启示我们,构建适切的课程价值体系必须正视社会大系统与课程系统中复杂的价值要素,面对当前小学英语课程多元整合的价值取向,在其多维的变化和整合中我们须理性自觉地思考如何构建适切的小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即在课程负载的工具价值之余促进课程对文化价值的自觉,在发挥课程对社会的正向价值之余凸显其人本价值,在关照课程内容问题之余关照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价值取向作为课程发展内在尺度的作用,促进小学英语课程多元价值的实现和生成。

参考文献

[1] 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龚亚夫.论基础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探寻英语教育的核心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3] 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5).

[4] 陆志远.课程价值研究引论[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5] 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J].中国语文,2012(4).

[6] 张正东.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学科教学探索,2004(11).

[7] 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 刘向勇,周惠颖.我国课程价值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9] 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10] 包天仁.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形式和前景[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0(3-4).

[11] 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中国外语,2011(7).

[12] 龚亚夫.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4-24(09).

[13] 韩宝成,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 融合中外智慧的一条“中国龙”——评《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的特点和优势[N].中国教育报,2012-5-18(07).

[16]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与修订组.英语课程改革十年[J].基础英语教育,2011(8).

[17] 卜玉华.“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英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 杨敏,赵静,管晓霞.中国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与语言意识培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19]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0] 黄书光,等.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珊(1981-),女,山东博兴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杨敏(195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张珊 杨敏

上一篇:通信与环境监测论文下一篇:中国画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