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体育学论文

2022-04-17

教育改革体育学论文 篇1:

浅析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大背景下,教学领域始终在强调文化课的更新,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还没有进入一个深层的阶段。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中,响应新课改的新要求,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并从中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结合上述教学策略,对小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并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改革创新;有效策略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形成基础的体育意识,让学生逐渐自主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可以高效的完成任务,做一个可以自律、自控的学生。对小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是基于当前教学现状的,教师不能盲目的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篡改。只有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结合教学理论进行有效的调整,才能保证小学体育教育实现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人士专业的意见总结出以下几点有关小学体育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太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化,但是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活动,而是要适当对学生讲述一些课堂的规范和注意事项,在特定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实现有效的体育活动。毕竟小学生年纪尚小,不能更好的把控自己,因此教師要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体育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锻炼,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课堂整体的教学框架进行改革创新时,需要综合整体的课堂构成,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点名,知晓学生实际的出勤人数;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前热身指导,保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伤害;再次,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自由活动以及验收练习成果,并按照课时将三种教学内容循环进行;最后,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组织学生集合,还要对学生进行点名,保证学生人数与课前没有差别。在这样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中,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拓展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造成教学内容太过枯燥,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学习,甚至逃避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教师要对当前的形式进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课堂的多样性,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产生兴趣,并且实现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锻炼的教学目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上述教学内容这一部分中,学生在自由活动期间并不是盲目的锻炼,教师结合学生的喜好、性别以及年级段,为学生提供几种运动项目选择,让学生在范围内进行活动。由此一来,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教学指导,保证教学课堂的正常进行。其中根据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种球类运动和跳绳等活动,男同学可能会选择足球、篮球等运动多一些,女同学可能会选择跳绳、排球多一些,综合多数学生的内心想法,保证每一节课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三、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仅仅存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或者自由活动,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集体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的友情,协调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体现出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例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其目的是在要比学生进行自由活动时更有教学性质,保证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或者接力赛跑等多人团队活动,让学生在期间感受多人竞技的氛围和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信任与责任感,实现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集体意识传达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与人沟通的技能,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教师不能在这件事上急于求成,而是要综合性考虑,将小学体育教育重视起来。只有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加以重视,学生才会对体育学习认真起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两方面都可以得到提高。有效的将体育教育内容分布均匀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真正展现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在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小宇.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策略[J].田径,2019(07):69-70.

[2]顾红梅.基于创新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运动,2018(13):108-109.

作者:张佛生

教育改革体育学论文 篇2:

研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路径 享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12月24—28日,由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指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主办,珠海高新区金凤小学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第三期全员体育育人项目培训班”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戴伟,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原院长、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名誉会长毛振明,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会长杨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副主席吴键,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南战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张魁,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秘书长程洪涛,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工程首席专家、学者等出席了本次活动,来自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等近500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会上,吴键作题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讲座,他结合当下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问题、学校体育现状,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人思考。他认为,体育教育者应跳出球场看足球,体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是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而足球作为一个集体类竞技体育项目,是我国文化软实力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他认为,推动校园足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绝不仅是学校体育领域的课题,无论从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还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创新中国建设,抑或是国家产业专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学校体育都不可或缺。

毛振明作题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热点问题解读”讲座,他从国家政策文件入手,阐述了体教融合、中考体育、校园足球、体质健康及体育走班制教學等热点问题的产生背景、问题与解决路径,并详细介绍了“新时代学校体育综合改革‘10+10工程’”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策略。结合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他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参考。他认为,“体教融合”的使命是平稳过渡“体回归教”;体育走班制是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学生体质监测与精准干预工程首席专家侯莉娟分别进行了讲座。申继亮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所提出的基础教育工作指导文件,强调基础教育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功能,推进学校全面育人方式改革。侯莉娟介绍了如何正确认识、落实运动促进青少年大脑健康发展的路径,并呈现了运动锻炼的手段、提升学生全面身体健康的方法。

为展示各改革实验区、实验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分享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本次会议特别安排了经验分享和全员运动会展示。改革实验区代表南战军,改革实验校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蔡稳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校校长李秀丽、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校长王英分别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经验分享。南战军从兰州市体育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角度,分享了兰州市各项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蔡稳良、李秀丽、王英在学校体育改革经验分享中,围绕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分享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操场,进行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与会人员观摩了珠海高新区金凤小学的全员运动会展示。

为更好地为与会人员呈现全员运动会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本次活动还针对全员运动会的基本理念与内涵特点,详细介绍了运动会的流程、规则、项目设置、具体操作等细节要素,并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实践方法培训。

本次活动以“解读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推广体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为主题,围绕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进行探讨,无论是学校体育专家讲座、实验区(实验校)分享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还是全员运动会的理论与实践培训,都为与会人员指明了未来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培养新时代体育人。

作者:本刊记者

教育改革体育学论文 篇3:

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健康教育重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影响体育能力的因素包括高校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的影响,社会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能的影响。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包括:改变集体运动训练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审查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增加大学体育和时间,培训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能力 大学生

大学体育是一个互动的活动过程,这是一项要求学生和教师参与的活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在具有适当运动技能的教学基础上,学生应学习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发展良好的终身科学锻炼习惯。

1 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

1.1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1.1 體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设置的影响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中,由于大多数教师受课程目标和环境的限制,没有培养学生体能的方法和工具。虽然学校实施了选课模式,但它强调课堂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其他学生的身体健康。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忽视体育的“意识”功能,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体育意识。

1.1.2 体育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现代教学是一种具有目标和方法的知识学习系统。评估是与整个教学系统的封闭连接。自高校体育课程推出以来,虽然体育课程的课程评价取得了进展,但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在评价理论和评价理论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大学生体育技能评价的存在不是体育教学的客观因素,也不是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的唯一路径。

1.1.3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校体育的核心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确保体育课程实施和学生体质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发生了变化,现代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特殊运动技能的人,还要有具有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学习体育和技术技能,还需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的指南。

1.2 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2.1 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高校体育意识在社会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社会的内在概念中,体育并不占重要地位,许多高校并不十分关注体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只使用运动表现标准作为学习目标,这限制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1.2.2 体育活动的普及化不足

社交体育活动也可以称为群众体育,国家体育和业余体育。一些发达国家认为,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然而,中国社交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根据相关数据,根据年龄特征,参加体育锻炼的美国青年团体的渗透率为90%,而中国的渗透率仅为41.1%。社会体育活动普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公民的体育文化不完善与社会体育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1.2.3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存在不足

良好的体育设施和设备是学生实现体育目标,培养大学生体育技能发展的必要物质保障。在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培训名额,许多学生失去了提高身体素质的机会。他们每周只能通过体育课锻炼1~2次。因此,体育设施因素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求国家增加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加强学校体育建设的同时,加强大规模的体育建设势在必行。

2 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

2.1 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在新时代,大学体育是一种未来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个人发展是必要的。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强调学校教育需要从试点学习模式转变为学生包容性质量模式的全面提升。高校体育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核心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运动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学习运动和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2 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

增加学生体育课的持续时间和学生对外培训的时间,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确保学生理解和实践体育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根据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增加,拓展学生体育锻炼领域,培养各种渠道,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校允许学生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在课外活动期间,学生充当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同时,他们还运用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技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许多国家都计划要求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包括“体检标准、培训标准”和“健康标准”。由于实际困难和结构复杂,这些标准尚未在大学中得到充分实施。许多高校的评估是基于国家目前公布的评估标准的实施。大多数学生可以获得通过的结果,包括许多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这些标准不足以激发学生锻炼自己的热情,也不足以应用大学体育的新目标。因此,国内大学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建立素质教育和学生评价体系适合学校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最好的基准测试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体力,提高培养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李涛.试论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J].群文天地,2011(20):155.

[3] 武东晓.高师体育教学对师范生组织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 韩新君.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 浙江体育科学,2016(1):52-54.

作者:孔德军

上一篇:生态性包装设计论文下一篇:安全性采矿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