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学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对我国法学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有关就业难的实质、实践性教学的定位、实践性教学的方法等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误区。大学教育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职业教育,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性教学可行的选择是借用社会力量,一方面通过人员交流解决实践性教学教师问题,另一方面改进实习制度解决实践性教学的资源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法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法学教育论文 篇1:

浅析我国法学教育之弊端及其改革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我国法学教育发展之现状,指出其在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我国法学教育之定位予以重新思考,并提出一些弥补现有不足的改革对策,以期逐步推进、完善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法学教育问题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伴随着法制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最终确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我国法学教育遭遇的发展瓶颈。事实上,我国法学教育已呈现规模过大、质量不高,培养模式落后等明显不足,严重桎梏法学教育发展进而影响法治建设进程,亟需必要的改革与完善。

1 我国法学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615 所公办普通高校设立法学专业,另设115 个法律硕士点。此外,党校、军校、民办高校、电大、自考、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公安警官院校等共计927 个单位亦通过多种形式兴办法学教育。近年来,法学专业各学历层次年均招生共约11 万余人,在校生共70 多万人。其中,法学本科生约有45 万,占到64.29%。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以及法学博士的数量也大幅上升。例如,2008年,全国共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13192人,法律硕士研究生8705 人(含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该招生规模几乎是2005年的两倍。同年,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近6 万人。再如,2009年全国共招收法学博士研究生生约1000 人,同年法学博士在校生近3000人。

仅从数量和速度出发,我国无疑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法学教育体系。总体上,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基本教育、特色教育和拓展教育相补充,专科、本科、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学历层次相整合,法学教育、司法考试与就业机制相衔接的教育特色,能够基本满足我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法律职业的数量需求。但是,我国的法学教育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我国处于剧烈转型时期的现实环境,更因为法学教育自身固有的弊端没有获得有效的解决。

2 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2.1 法学教育定位不明

我国的法学教育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系统法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法律事务的专门合格人才。但这一定位过于抽象、概括。根据我们对法学教育现状的考察,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法学教育的模糊定位,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要求严重脱节:一方面,法学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法律职业也不必然面向法学专业学生,事实上,无论什么专业,只要通过司法考试即具备法律职业资格。进而,法学专业整体沦为简单的学位制造专业,门槛低,质量差,而法律职业者的整体素质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长远而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的顺利开展。

2.2 法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与不科学,也是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教学内容的单一,可以法学教材为例。教材,通常被视为是教育的基础之一。就法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材应当充分关照法律实践问题、提炼相关原则、并注重法律的应用,例如,教材各章节应附加相关案例,除了对法律规范的解释还应总结法律实践规律。但我国现有的法学教材似乎难以达到以上要求。此外,它们还普遍存在内容老化,对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重视不足;偏重解释法学范畴,对基础理论、应用法学重视不够;法学专业划分过细, 学科壁垒森严,不利于拓展法学知识的广度、深度,且容易导致各细分专业的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近年来对教学方法的拓展似乎有喜人的变化,诸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注重法律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得以引进,不过,这些方法的覆盖面仍然狭窄,很多法学本科学生终其四年学业,都未能有机会参与诊所教学和模拟法庭。

2.3 法学师资不稳定

法学师资的不稳定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法学教师质量的不稳定。许多法学研究人员和教师都隶属于某一具体的法学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研究、教学,而少有其他法学专业,更勿论其他社会、自然科学领域,以至于知识面狭窄,教学方式单一。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也令法学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行状况的了解和总结。

作为法学师资不稳定的另一种表现,师资流动异常和中国各领域不断市场化的背景相关。理论上,法学师资在各高校之间,各科研机构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流动实属正常。但在我国,这种流动呈现出严重的趋利特点,即法学师资的流动不以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为目的,而是以经济待遇竞争为基本手段,以促进博士点、硕士点的申请为主要目标,以知名法学教授的流动为主要形式。这种异化流动的直接后果是诸多数法学院系的师资结构严重失衡。特别是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院校,高质、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难以形成。此外,由于上述原因,许多青年教师不得不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难以投身于有助于能力提升的學术科研,兼之现行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以致于青年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转而令诸多青年教师谋求其他出路,造成法学师资的“绝对流失”。

2.4 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缺位

除了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单一,我国的法学教育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也明显欠缺。纵观我国严重的司法腐败现状,除了受到社会整体风气的影响,也与我国法学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令法律职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品质相关。多年来,若干进入公务员体系的法科学生和弃学从政的法学学者,虽然多数能够持守法律底线,但也有不少人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热衷于经济利益,缺乏远大抱负,甚至失去基本的节操,同流合污,大搞腐败。一定程度上,这说明我国法学教育在道德培养方面有所缺失,即高校的法学教育往往侧重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法律道德的培养。

3 我国法学教育的完善

3.1 科学定位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可以培养研究型的法学家,也可以培养实务型的法务工作者,不同的定位将决定不同的法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结合我国法学教育现状以及社会需要的现实,我们在现阶段应注重法学教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跳出“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框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统一、法学素养与职业道德相统一,最终实现法学理论知识、法律应用能力以及法律职业道德的协调发展。

为顺利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努力。第一,应建立合理的法学教育准入制度,提高法学教育办学门槛,清理、淘汰现有大量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而跟风兴办的法学院系和相关专业,以便集中力量,加大对优良法学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第二,应建立严格的法学教育评价系统,对全国可以进行法学教育的高校、院系进行整体化动态管理,及时指出各法学院系存在的问题并对一定条件下不再适宜开展法学教育的院系、学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

3.2 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以上法学教育的定位,我国法学教育仍需不断拓展基础教育,大量增设实践性法学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实际应用法律的能力。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丰富法学教学内容,并改革既有的教学方法。

就教学内容而言,法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少量的法学专业课程或局限于对法律条文掌握的,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其关键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法律原理和原则,理解立法精神并顺利地应用上述原理、原则、精神以及法律条文,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丰富法学教材的内容,不仅涉及法学本身,还应囊括必要的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成就。我们还应增强法学教材的实践性,注重在教材中整合法律基本知识与法律操作过程,通过案例教学等途径,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教学方法而言,诸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都是可以多加采用的方式或途径。但除此之外,还应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法学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法学知识,而应促进其法律思维、法律应用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因此,应一改以往单向教学的传统,强调教学的多元化与多边性,提倡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3.3 提升师资质量

法学教师是承担法学教育的核心力量,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设定,相关教学成果最终都需要依赖于法学教师的具体运用。因此,法学师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法学教育的成败。为了大力提升师资质量,我们可做如下努力。第一,应改革现有高校管理模式,特别是将现有行政化运作模式变革为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让高校的核心工作围绕提供便利环境、服务师生需要、促进教学质量而展开。第二,应完善现有人才深造计划,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到法学教育相对成熟、先进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并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持他们将学到的教学经验转化到我们的日常法学教育中。第三,应完善人事聘任、管理制度,大胆启用科研创新能力较强、教学能力突出的年轻教师,还应大量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职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到校传授法律实践经验。

3.4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各法学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应尽快开设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课程,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国家反腐成果,还可通过对典型司法腐败案例的讨论,逐步形成并坚定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律信念。此外,法学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严守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典范。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法学教师应首先教授学生守法、护法乃至做人之道,而后才是具体法律知识的传授教导。

法随时变,法学教育也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因此,以上论述也仅是针对现时紧迫的问题论及我国法学教育亟需改革完善的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学教育仍将处于不断变革、完善的进程。

€L鼙疚南?011年西南政法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我校学分制改革下选课模式的得与失及改善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在“强化专业学科建设,提高法学教育質量”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辑。

[2]徐显明.法学教育的责任.中国改革报,2007-06-21.

[3]李林.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法治建设.中国法学,2008(4).

[4]韩水法.甄淘与镀金.读书,2006(6).

[5]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反思.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陈英

我国法学教育论文 篇2:

试论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新误区及其析正

【摘 要】我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对我国法学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有关就业难的实质、实践性教学的定位、实践性教学的方法等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误区。大学教育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职业教育,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性教学可行的选择是借用社会力量,一方面通过人员交流解决实践性教学教师问题,另一方面改进实习制度解决实践性教学的资源问题。

【 关键词 】法学教育;实践性教学;反思;误区

自从2002年法学本科毕业生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就业率排名倒数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的反思一直是个热门问题。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在于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者纷纷主张引入实行实践性教学以改进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一时之间诊所式教育、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等西方法学教育的方式纷纷被引入我国,并被一些学者视为医治我国法学教育病疾的灵丹妙药。笔者认为我国法学教育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对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新的误区,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析正,就无法找出我国法学教育根本问题之所在,更无法从根本改变目前法学教育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一、就业难的认识误区及其析正

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法学教育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毕业生在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毕业生的在质量上不符合市场的要求。豍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一)法学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误区

随着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法律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都不断提高。基于法治经济发展的这种预测,大量的高校开设了法律专业,大量的学生选择了法律专业。这一行为就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短时期内激增。那么究竟社会需要不需要这么多法学毕业生呢?

事实上,我国中西部地区法律人才仍很稀缺。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法律援助资源严重匮乏。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受当地恶劣自然条件影响,目前仍有213个贫困县没有律师为当地百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豎我国西部地区也出现过法官荒的局面,曾出现过甘肃一县级法院仅四名法官的尴尬局面豏。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武断地说目前我国法律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尚不完全合适。我国法学毕业生的过剩只是一种相对的过剩而非绝对的过剩。 (二)法学教育质量差的误区

提到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问题,有的学者引用一位法院院长的感慨:“名校法学院毕业的博士、硕士审理案件还不如军转干部”。豐从而认为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极其偏颇,军转干部比大学毕业生强的地方,就是他们具有社会经验,如果说他们审案子比大学毕业生强,只能说明在我国审判的过程中需要的社会知识要多于法律知识,而这无疑不是一个法治国家应有的现象。事实正好相反,由于竞争的激烈,司法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保证了法律工作人员的素质,所以单纯就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素质是越来越高的。

笔者认为,应当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法治经济的发展为法律工作者提供了潜在的机遇,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与方向的变化,也使我们的法学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误区加剧了就业的难度。各大高校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而扩大法学专业的招生。就业时,毕业生却只将目光盯在公检法这些司法、行政单位中,认为只有到这些单位就业才是真正的对口,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事实上,基于市场经济产生的对法律专业的需求更多的是存在于企业中,而大部分学生选报法律专业是冲着公检法司等有保障的工作而来的,因此学校扩大招生的初衷与毕业生就业观念之间产生了差异,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误区,才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实践教学定位误区及其析正

传统教育将法学教育定位为通识性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从而使我国法学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差,适应社会慢。豑

在此前提下,不少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失当,应当进行改革,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定位确实存在问题,但是在对其反思的过程如果将大学教育单纯定位为职业教育或者取消法本教育则又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

(一)大学教育是否应当是职业教育

从现代教育的真正含义来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理想的教育除了知识内容的传授外,还要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豒

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专业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把教育单纯地当作实用的手段和学习认识的过程,教育便失去了它的本意。从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特征来看,职业教育从其产生以来都是作为一个与高等教育并列的教育阶段而存在的,两者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不能相互取代。若将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教育便失去了它的本意,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定位为职业教育。

(二)法律职业所需技能是否都需在大学教育中完成

法律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应当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第二,应当具备法律职业者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三,进入法律职业后还必须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法律分析和推理的技能、调查事实的技能等。

就世界范围来看,法学教育一般是分阶段进行的,通常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开进行。而我国的法律结构更接近于大陆法系国家,但是在我国却不存在与其他国家相类似的职业教育阶段。如果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任都交给法学本科阶段完成不仅不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现状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将法学教育的前两个任务交由法学本科阶段来完成是较为适当的,即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法学法科体系的基本知识,其次,要使学生具备法学执业的一些基本素养,至于具体的执业技能,应当由另一个专门的阶段来完成。因为,法学院的教育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职业教育提供的那种训练。很难指望通过改革,让大学承担起职业教育的任务。因此,目前我国本科法学教育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职业教育,学生在掌握法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职业素养,而具体的法律技能的培训则交给其他专业机构独立完成比较合适。

三、我国法学实践教学可行路线之选择

在将我国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职业教育的前提下,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也一目了然。为了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方法,必须明确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 (下接05页)

(上接19页)(一)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障碍

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个:第一,物质资源投入不够。要推进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必须的。然而,最初许多高校纷纷开办法学院的原因之一在于现在法学院的开办成本低,法学院的建设不需要建设实验室,只要几间教室,有几个法学教师,招一批学生就可以开办。因此,大部分法学院校无法从资源上保证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其次,教学人员实践水平不足。法学教育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师资的问题。要推行实践教学,首先要有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的老师。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社会对高校是以教授及其科研成果的数量为标准考评的,同样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考评也是以其理论科研能力为准,高校教师出于理性人的考虑必定放更多精力在科研上,这种纯粹的理论性的研究也必然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求,因此,如果不对高校评价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要求教师本身重视实践能力、具有实践能力不太可行。

(二)实践教学可行路线之选择

针对我国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将实践教学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起来,将与法学实践有关的社会力量整合起来,为高校所用。

实践性教学,教师至关重要,但是现行高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引入的,这也是大多数法学教师实务工作经验不足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办法提高教师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可以将实践经验纳入教师考核标准及职称评定之中,鼓励教师从事法学实践,积累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所必须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法学院可以将实务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深的学术素养又具有丰富的法律服务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司法技巧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引入高校,讲授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律师实务、司法文书写作、司法谈判等,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对我国现行的实习制度进行改造。我国法学教育中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实习制度。实习制度是在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法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到司法实践部门接受种实务训练的一种制度,目地在于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沟通的平台。目前我国大学的实习制度包括毕业实习与假期实习两部分。毕业实习参与面较广、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几乎所有高校都将毕业实习列入教学计划、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但是各个院校安排的毕业实习在具体教学计划上普遍时间较短,多则三个月,少则可能只有四到六周时间,再加上学生要写论文、找工作的影响,学生实际参与毕业实习的时间通常又会远远少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合的目的。就假期实习而言,多数院校原本就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往往流与形式。这就需要法学院充分的借助律师协会、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各个法律实践部门的力量,构建一个全新的学生实习制度的,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法学院学生能以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的身份进入法院或检察院人员紧缺的相关部门,既可以缓解法官工作压力,又能为法学院学生提供真实的接触法律实践的机会。此外,律师事务所也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通过与律所建立固定的联系,通过律师助理的形式向律所输入实习学生,使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法学实践经验。(作者单位:重庆沙坪坝区西永中学)

作者:乔冠中

我国法学教育论文 篇3:

我国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摘 要:我国法学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革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法学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伴随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法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各种问题,无法适应当今法学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法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促进法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法学教学现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几点改革构想,展望了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法学;教学;反思;展望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法学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法学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众多法学界的优秀人才,但是,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利于法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从事法学教育的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对当前法学教学做出及时的反思,并采取措施对法学教育进行完善和改进,期待我国未来的法学教育水平能有很大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法学人才。

1 法学教育的反思

1.1 法学专业课程设置

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法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反映法学教育的目标,而且反映了法学教育的定位。过去,我国法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培养,这种观念突出表现在法学课程设置上,对于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理论课程占据了其所有课程的80%以上。就拿我国法学教育突出的西南政法大学来说,高校对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是: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能够从事政法机关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法学本科生的就读时间为4年,教学期间的课程设置由两部分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法学专业课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有些选修课程也与法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1]。我们这里所说到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单纯的特指西南政法大学这样专门的法科大学,而是针对所有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通常都包含的课程有14门: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商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国际走私法。

1.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教材内容和讲授内容。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又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因而,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教材内容。法学教育发展的几十年来,一直都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教育,然而,伴随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法学人才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法律职业能力。虽然,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环节,比如:法庭审判观摩、案例分析等,但是,面对社会对法学人才要求的变化,法学教学内容却没能及时地更新,不利于新一代法学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过去法学教育一直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都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盲目的做笔记,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以及思维模式的培养,而教学评价方法也是单一的试卷形式,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为了应付考试而匆忙复习笔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给后期的就业带来极大困扰。好在一些法学教育研究人员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进而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一些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法学人才培养层次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也在大力提倡法治建设,因而,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国家开设了多层次的法学教育模式,不仅有高等学历的本科、硕士、博士等学位法学教育,而且也有相关高校附属机构设立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培养模式的法学教育,使我国法学教育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并且这种格局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仅仅存在于我国法学教育中,其他国家无法模拟,也无法满足他们自己国家对法学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当前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2]。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法律重视程度的增加,对于法学人才要求的提高,专门培养高等法学人才的院校数量越来越多,本科及以上学历对法学专业人才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一些較低学历的法学专业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我国很多较低学历的法学专业院校招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教育规模也在不断缩小。

2 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展望

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我国未来法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法学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来是要进入政府机关部门或者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而他们的工作内容可能会涉及多方的利益,无论是对于个人利益还是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都是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因此,我国法学教育必须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并且职业能力很强的综合型人才,以此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要求[3]。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法学教育课程、内容、方法等做出相应的改革。

2.1 完善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新时期对法学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法学教学课程设置要有秩序。在教学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再通过模拟案例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不仅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并且提高了职业能力,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法律人才。其次,法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实践中会涉及多方面知识的运用,比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因而,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一些这类学科,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基础。第三,增加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比如谈判技巧、诉讼技巧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法学专业人才。

2.2 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选择一些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讨论分析,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的,此活动是多向信息交流的开放式活动,学生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围绕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主体性、探索性、信息加工的自主性以及协作性、交互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懂得智慧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已知的答案,而是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创造自己对法律理解的构架,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并能将其内化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4]。

2.3 创新法学教育评价体系

在实践性等新的教育模式下,有的课程结束时是没有传统考试的,它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标准方法。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應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要素。同时,教育实施的效果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所以评价指标也应是综合的。实践的成败固然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学生是否在承办案件等实践过程中真正地成长了,是否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更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新的法学教育模式下也应注重学生职业修养的评价。新的法学教育模式下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客户评价、学生办案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多种评价体系。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法学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为我国培养法学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去认识反思,要想使我国法学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法学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课程结构设置,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体系,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法律精英人才和职业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胡雁云.我国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5:155-157.

[2] 鲁琴.我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4:110-117.

[3] 黄欣.我国教育法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70-75.

[4] 范英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法学教育之反思[J].才智,2014,26:75.

作者:徐福山

上一篇:护生护理专业论文下一篇:语文素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