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完全下企业融资论文

2022-04-21

摘要:资金供给双方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互联网金融形成和运行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打破了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和运行逻辑,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业务性质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不完全下企业融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不完全下企业融资论文 篇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分析及对策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极其崎岖,其经营规模、信用状况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自身难以获取发展的资金。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成为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文章采用信息经济学下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不对称; 融资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据数据显示,其数量已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如此庞大数量的中小企业,对我国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能力和融资成本仍处于劣势地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即使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来维持发展和生存,也很难取得银行的借款。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其管理考核、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经营风险相比于大型企业高。尽管中小企业所需的融资金额不多,但其过高的申请频率、不确定的还债风险,使得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根据信贷配给理论,即使银行在可供信贷金额充足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对每一位申请人都进行贷款,必须在掌握每一个贷款企业目前财务经营、发展状况足够充分的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合理化的选择。这样,相当多的一部分中小企业会因达不到银行的信贷标准而得不到贷款。而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本着谨慎性的原则,会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和交易成本。这样,尽管中小企业愿以高利息取得贷款,但过高的贷款利息和融资成本反过来又会束缚企业的发展,削弱其承担融资风险的能力。相比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以银行信贷借款为主,如此单一的融资方式,再加上缺乏银行的支持,“融资难”的问题就不言而喻了。

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来分类,大致可分为自筹资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信贷融资四类。各类融资方式的成本不同,这决定了中小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需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自筹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留存收益,尽管使用时无需支付融资成本,但是对企业来说,就丧失了再投资和采用负债融资的机会。据资料显示,自筹资金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由其产生的机会成本,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承受着过高的隐含成本。股权融资承受的风险最高,因而采取股权融资的资金成本也是最高的。对于生产经营规模不大、资金不充裕的中小企业,加上市场对其形象的评价,我国中小企业对股权和债券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很难行得通的。经过时间的考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理性选择。关键是应该如何去开拓建设好这条融资途径,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交易的双方,彼此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不完全一样的,由此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完全一致。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处于优势,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的劣势,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下,就可能产生掌握信息多的一方会因在交易中为谋求更多的私利而损害掌握信息少的一方。在契约签订前,公司会隐瞒现有资产和盈利真实情况的信息,冒充为质量好的公司,导致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上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就是“逆向选择”;在契约签订后,公司将借款投放于高风险的项目,而不是投资在契约约定的风险级别的项目,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就是资产替代行为,是道德风险的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

(一)逆向选择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逆向选择是发生在契约签订前,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因此承担更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内部信息往往不够透明,银行无法掌握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和信用状况,认为贷款风险高,只能本着风险与报酬相权衡的贷款原则,提高贷款利率或者少贷款甚至不贷款给信用状况不明的中小企业。提高贷款利率,表面上虽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但是会把质量好的中小企业驱逐出市场,使愿意借款的企业大大减少,企业的平均质量下降,银行要求的贷款利率会更高,借贷双方的交易更难达成,银行的闲置资金就会增多,预期收益反而减少。然而,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而最终得不到银行的贷款。逆向选择的发生,导致了信贷市场的畸形发展。

(二)道德风险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相比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则是由交易双方在契约签订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方的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后,会因为诚信问题,不按照之前与银行签订的协议来使用资金及按时偿还债务,改变投资项目,通过资产替代来损害银行的利益。银行因信息不对称很难监督中小企业的这种行为,这无疑会增加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所以,“道德风险”的行为令银行不得不小心谨慎,提高贷款的门槛。

虽然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比重很大,但因其融资信用风险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企业组织形式不明确等诸多自身问题,使其形象大为受损,在信息不对称影响下,银行就很难再给这部分企业贷款了。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要想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需要企业和银行共同努力,发现彼此双方的不足,完善我国信贷制度。下面给出一些可行性对策:

(一)加强政府管制力度

政府凭借其特殊地位,在人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无可替代的形象,是最好的制度监督者,在发挥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公平交易等作用中有着市场上其他一切机构所不具有的能力。第一,政府监督部门要严格审批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贷款担保程序,遏制虚报资产、改变契约规定投资的条款、恶意逃债等引起“道德风险”的行为发生。第二,完善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及法律。针对目前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够严谨、制度不够透明的情况,政府应制定一套具有指导性、系统性的法律体系。第三,在营业税等税收方面可以給予信用条件良好的企业一些优惠,并鼓励他们多生产、多经营,使他们能得到充分的运作资金,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应改善自身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够公开、不够透明。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其自身的发展存在很大不足:生命周期较短、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等诸多不足都成为银行贷款的壁垒。因此,中小企业只有将信息公开透明化,强化信用管理制度,信用建设才能进一步得到加强,进而得到银行的支持,让银行看到一个在逐步成长、高效又讲信誉的企业,并借此取得长期合作的机会。此外,通过媒体的力量,发布中小企业真实的、良好的内部信息,也不失为一个好对策。

(三)商业银行应均衡信贷倾向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实中,银行偏向于向大型企业贷款,使本来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运转难度加大,进而渐渐退出市场。因而,要想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也有认清自身问题的责任,在慎重审核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掌握企业经营信息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对经营状况良好、信用度高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过多的闲置资金,又能保证中小企业有充裕资金而健康发展。

(四)借鉴国际经验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他们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当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行性做法:1.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无偿贷款、低利率贷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甚至作为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2.定期给中小企业培训,提供目前市场信息。3.拥有一套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和多样化的担保机构,在保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成长的前提下,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

(五)开拓多渠道融资方式

在众多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中,银行想要对他们的信息一一了解清楚,其信息成本是非常高的,因而贷款的门槛也设得高一些。中小企业可以主动与其他金融机构联系,谋求合作机会。多渠道融资方式,避免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扎堆与银行信用贷款,避开了恶性竞争,大大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产生融资难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岳希宁.民营企业信贷融资难的经济学解释[J].会计之友,2010(8).

[2] 周笑梅,刘钟钦.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9(7).

[3] 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6(6).

[4] 苏华,熊泽森,肖坤梅.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1(4).

[5] 黄图毅,李新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缺失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5).

[6] 黄丽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与銀企博弈模型分析[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孙小琴 贺晋 唐威

信息不完全下企业融资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研究

摘  要:资金供给双方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互联网金融形成和运行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打破了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和运行逻辑,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业务性质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权威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形成逻辑持续有效地影响金融市场。

关键词: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自2012年开始,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凭借内在的普惠、脱媒特质,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参与金融、惠于金融的融资机会。然而,技术驱动的创新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跨界、业务交叉显著,进而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频繁暴露。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细分互联网金融业态,明确监管部门,但是仍难以解决业务“互联互通”的问题。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互联网金融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P2P行业,问题平台占全国机构比例较高,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多样化也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我国金融长期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在追逐市场利润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信息服务中介”的性质,部分平台甚至转变为“信用中介”。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现实状态,国务院提出了穿透式监管的概念,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即穿透互联网金融的形式,直接针对“实质”风险点。[1]

一、互联网金融的形成逻辑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本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也是如此,传统金融行业中,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等业务吸收闲余资金,而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借贷资金,这一资金融通程序相对复杂,耗费大量成本。此外,在借贷市场,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信息相对公开,能够相对容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而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非常困难,加之其可能刻意隐藏真实信息,所以借贷难度加大,在耗费时间、人力、财力后,可能仍然不能取得借贷资金。

互联网的产生导致了金融脱媒,直接连接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减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进而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资金需求的主体在原投融资门槛较高的金融市场无法满足其投融资需求时,自发转向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直接融资,促进了有效借贷市场的形成,实现了借贷资源的高效配置。[2]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模型。假设资金需求方M2需要筹措资金N,这一过程花费的交易费用为C0,M1为资金供给方,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存款利息为c1,资金贷款利息为c2,(且c2>c1)。

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时,资金需求方M2的交易成本=C0+c2;资金供给方M1获取的收益=c1。假设互联网金融企业直接获取资金的成本为C1,此时,资金需求方M2的交易成本=C1;资金供给方M1获取的收益=C1。当C1>c1,资金供给方倾向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资金需求方。当C1<C0+c2,资金需求方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c1<C1<C0+c2时,资金供给双方交易促成,进而导致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形成与发展。[3]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交易成本,有利资本的流通,爆发出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其大部分业务在直接金融市场中或在金融基础设施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代必要性。[4]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逻辑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虽然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是真实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尚需完善的交易市场,这导致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难以完全遵循其形成邏辑,从而衍生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如资金供给方到期无法收回本息或延期收回本息问题。本文以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为基础,分析资金供给方M1与资金需求方M2之间的交易逻辑,进而探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逻辑。

1.道德风险

通过前述分析,当资金供给方M1能按预期收回资金成本N及其收益C1时,资金供给方M1将有意愿向资金需求方M2持续提供资金供给。而资金需求方M2偿还贷款本金N及其利息C1具有不确定性的,资金需求方M2因某项目需要贷入款项N,但该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当项目投资失败时,资金需求方M2可能无法按预期偿还贷款本息(N+C1)。此外,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无论项目投资成功或失败,资金需求方M2都可能存在故意拖欠的行为。当资金需求方M2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拖欠行为时,资金需求方M1因资金需求方M2多占用时间发生损失,此时资金需求方获取的收益(C2或C3)将小于预期收益C1。

假设资金需求方项目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1,失败的概率为(1-P1)。按约定期限按时偿还贷款本息(N+C1)的概率为P2,存在拖欠行为的概率为(1-P2)。此时资金供给方获取收益的情况如表1所示:

当期望收益б大于银行存款利息c1并小于正常收益C1,即c1<б<C1时,资金供给方M1仍愿意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资金。

当期望收益б<c1时,资金供给方M1将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弃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取增值收益。

综上所述,资金供给方M1的期望收益与银行存款利息的大小关系直接影响其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度。通过对道德风险的分析发现,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会直接导致资金供给方M1退出互联网金融市场。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上述道德风险带来的持续影响,即分析资金供给方M1和资金需求方M2之间多次博弈后的博弈结果。

2.逆向选择

存在道德风险时,因为高信誉度资金需求者M2的参与,存在按时还款的情况,保证了资金供给方期望收益б(c1<б<C1)的获取,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逻辑。即道德风险的存在,不足以改变资金供给方M1为了规避道德风险而选择放弃互联网金融增值收益的决策。这主要是因为未考虑资金需求者M2的信誉度,资金需求者M2的信誉度各不相同,不同的信誉度会影响资金需求者M2对贷款的偿还情况。

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M2在投资项目成功时,一定会选择及时还款,在投资失败时,仍会选择尽快还款。因此,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M2在考虑到项目的投资风险时,能够接受支付高于资金供给方M1所要求的收益C1,即愿意支付贷款利息C4,且C1<C4<C0+c2。

低信誉度资金需求方M2无论项目投资成功或失败,均会选择延期还款。考虑到延期还款会降低资本成本,低信誉度资金需求方M2愿意付出更高的贷款利息C5,且C5>C4。

具体如表2所示:

因为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存在高、低信誉度两类资金需求方时,资金供给方M1很难区分资金需求方M2信誉度的高低水平,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其最终会选择低信誉度资金需求方,从而使得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难以通过互联网金融渠道筹集所需资金,进而退出互联网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变为“柠檬市场”。由于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的退出,低信誉度资金需求方将进一步降低愿意支付的贷款利息,当资金供给方M1期望收益б<c1时,资金供给方M1或退出互联网金融市场,或通过互联网金融渠道提供资金时关注资金需求方的信誉度。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公开,资金供给方M1难以获取中小企业的信誉度资料,为了保障本息的及时收回,资金供给方M1将选择向存在公开信息的大型公司提供资金供给,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导致的金融脱媒,其受益对象仍会变为大型企业。支付宝、苏宁易购等大型企业的互联网筹资平台更容易吸收资金就证明了这一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脱媒是否能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尚难以定论。[5]

3.分析结论

通过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金供给双方在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多次博弈、逆向选择后,低信誉度资金需求方逐渐淘汰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道德风险下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遭到破坏,互联网金融市场难以持续有效地运行。

为了保障资金供给方M1与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必须保证资金供给方M1能有效识别出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建立资金供给方M1与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的良性互动。因此,必须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平台,使资金供给方M1可以便捷地、低成本地获取中小企业的信誉度资料,进而识别出高信誉度、淘汰低信誉度的资金需求方M2,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有序、高效地运行。

综上所述,一个信息高度公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势在必行。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关键,是保障资金供给方M1与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双方利益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虽然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证了资金供给方M1与高信誉度资金需求方的利益,但是是否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呢?是否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和运行逻辑呢?因此,还需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逻辑进行探讨。

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逻辑

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必须保证信息的公开、真实和社会认可度高。当资金需求方M2提供公证信息后,资金供给方M1自身收益得到了保障,将为能够提供公开信息、信誉度高的资金需求方M2提供资金供给。低信誉度的资金需求方M2没有意愿提供信息,担心提供信息将更难以获取资金。可见,有意愿提供信息的资金需求方M2信誉度相对较高。资金需求方M2想要獲取资金,需要向资金供给方M1提供公证信息。假设资金供给方M1获取信息的成本为α1,确认可靠性成本为β1;资金需求方M2提供信息成本为α2,公证成本为β2。

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形成逻辑可知,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资金供给方M1的资金收益、资金需求方M2的资金成本均为C1(c1<C1<C0+c2)。考虑信息公开公证的成本后,资金供给方M1的资金收益б=C1-α1-β1。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必须编制年度财务报表并出具审计报告,因此无论资金需求方M2是否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筹集资金,均需要发生信息成本为α2、公证成本为β2,属于决策非相关成本,因此资金需求方M1的资金成本ζ=C1(c1<C1<C0+c2)。双方达成交易的条件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互联网金融的持续有效发展必须同时满足区间范围条件②和条件③,即降低交易成本,使互联网金融模式满足条件②和条件③。根据前面分析可知ζ=C1(c1<C1<C0+c2),满足条件③,即资金需求方M2在信息公证、公开后仍有意愿选择互联网金融。因此只需降低资金需求方M1的交易成本,即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α1和确认可靠性成本β1,互联网金融仍可以持续高效地运行、发展。

构建具有权威性的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势在必行,金融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利用互联网金融消除资金供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对融资市场各种资源的高效整合。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互通互联特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基础。资金供给方M1可以通过金融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征信系统、项目分析与风险识别系统及相关法律法规,零成本地获取公开信息。同时,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还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即资金供给方M1零成本地获取资金需求方M2的公证公开信息,即获取取信息成本α1和确认可靠性成本β1趋向于零。

通过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表3将进一步优化,优化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优化结果与互联网金融的形成逻辑完全一致。这一结论表明,构建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市场的效率,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持续有效产生影响的前提。

四、结论

从信息不对称入手、以交易成本为依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是面向多样性互联网金融的必然选择,不仅能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且还能降低资金供给双方的交易成本。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构建具有现实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保护资金供给方和高信誉资金需求方的合法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基础设施、征信系统、项目分析与风险识别系统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的基础。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可能涉及各类信息的整合、法律法规等基本制度保障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理论研究的关注和实践探索的跟进。

参考文献:

[1]许恋天.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逻辑机理与规范运用[J].税务与经济,2019(3):1-10.

[2]刘满凤,赵珑.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破解[J].管理评论,2019(3):39-49.

[3]倪娟.奥利弗·哈特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贡献——201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6(10):98-107.

[4]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机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4):80-97.

[5]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47-57.

作者:陈云磊

信息不完全下企业融资论文 篇3:

不完全契约下的中小企业关系型民间融资研究

摘要:文章对现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质,从契约关系和投资激励的视角指出关系型契约的共同信息、共同治理、软约束可以弥补不完全契约的不足。随着交易复杂性和契约不完全性的增加,企业的融资策略应该是古典契约逐步向关系型契约过渡。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 融资; 中小企业; 关系契约

一、国内现有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一个述评

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问题,有人提出组建民营银行,即增量改革,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林毅夫2000;冯玲林,2008);有人提议国有银行民营化,即存量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赖秀林2005;巴曙松,2001);也有人主张通过资本市场(付立新,2007)、尤其是二板市场(王杰,乔香兰,张金胜2007)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还有学者主张通过建立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李双清,龚伟强2006;杨运杰,2007)。

不管是选择建立民营银行还是选择国有银行民营化的方案,有一点应注意:民营银行也好,国有银行民营化也好,它们首先都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它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下,任何一家银行选择融资对象时,只能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资金偿还能力和信誉状况为标准。企业的成份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能说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家民营银行会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信誉佳而向其大量贷款;一家国有银行也会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好、信誉佳而向这些民营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国内纷纷炒作的关于放松私人投资者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组建所谓民营银行的建议,并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资本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是一条渠道,但由于对主体资格、财务要求仍然很高,大多数企业难以通过这种方式融资。对于设立担保机构形成担保体系方案,从目前来看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在对政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实现地方利益或集团利益,往往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这导致了三种不利的后果:一是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最终转化为实际上的财政代偿风险;二是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导致银行的债权损失,从而降低银行参与中小企业融资和融资担保活动的积极性,损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长期发展。三是不利于担保机构自身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不完全契约融资模型及其理论适用性

前沿经济学关于融资契约的讨论是在不完全契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支是以威廉姆森为主要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主张在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的治理结构来选择一种最能节约事前和事后交易费用的制度。另一支是以哈特为代表的新产权学派,则认为契约不完全导致的交易费用主要源于事前的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主张通过某种机制来保护事前的投资激励。

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再加上资产专用性,导致契约尤其是长期契约是不完全的。威廉姆森(1985)根据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将契约分为三类: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

1、古典契约。古典契约实际上是“完全契约”。当不存在专用性投资时,无论交易频繁与否以及不确定性程度如何,都属于古典契约。古典契约强调的是法律原则、正式文件以及自我清算,一旦有争议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因此适合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

2、关系型契约。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交易频率较高以及不确定性较高的交易属于某种关系型契约,主要依靠统一治理,双方一体化为一家企业或科层。

3、新古典契约、(贝克尔等人意义上的)关系契约。对于存在资产专用性的契约,特别是长期契约,它们通常是不完全契约,不太可能依靠作为第三方的法庭来实施,只能建立一层治理结构,依靠第三方(如仲裁、管制)来实施,或者实行双方治理或统一治理,它们分别属于新古典契约和另一种关系型契约,通过除市场和科层之外的混合形式来完成。

在TCE看来,伴随交易的复杂性和契约不完全性的增加,治理结构应该是沿着“现货市场一不完全长期契约混合形式一企业一官僚组织”的路径演进的。企业采取哪种融资工具的逻辑与纵向一体化过程中“制造”还是“购买”的决策逻辑是相似的。投资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契约越是复杂,投资风险越高,企业越是倾向于采取股权融资的形式,反之则相反。

新产权学派企业理论的基本逻辑可以概括如下: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这会影响各方的事前专用性的投资,因此要考虑某种合适的制度安排,设计某种最佳的产权结构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完全契约造成的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最佳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投资是不可或缺的一方。

新产权学派代表的融资契约理论是由阿洪和博尔顿创立的。他们的分析表明:在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融资结构的选择就是将企业的控制权在不同融资契约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其基本结论是:如果一方的个人利益与总利益不是单调增长的,那么就应该将控制权转移给对方,如果双方的利益都不与总利益单调增长,那么相机控制是最优的。

交易费用经济学主张根据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选择相应契约,强调事后的治理;而新产权学派考虑到关于专用性投资可能出现不足,强调事前的产权安排对投资的激励作用。实际上当出现专用性投资时,事前的产权安排无疑是重要的,但事后的协调性选择即契约的选择同样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契约对信息、产权、治理结构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契约类型的选择反过来也会影响投资激励,所以事前的产权安排和事后协调性选择(契约的选择)可以而且应该同时考虑。需要在一个更加统一和广泛的不完全融资契约框架内,将单边治理分析拓展为利益各方的多边治理分析,将技术关系契约和产权关系契约的内涵在现实层面进行多元融合,进而扩展为社会多元化利益关系契约。在信息不对称、投资风险大、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关系型契约的共同治理既是事前投资激励的需要,也是事后协调性治理的需要。

三、不完全契约融资的现实考察:基于中小企业的角度

契约的不完全性是指契约不可能做到充分的完备。哈特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契约的不完全性:“第一,在复杂的、十分不可预测的世界中,人们很难想得太远,并为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做出计划。第二,即使能够做出单个计划,缔约各方也很难就这些计划达成协议,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对于这些,过去的经验也提供不了多大帮助。第三,即使各方可以对将来进行计划和协商,他们也很难用下面这样的方式将计划写下来:在出现纠纷的时候,外部权威,比如说法院,能够明确这些计划是什么意思并强制加以执行。”

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角度,中小企业融资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在于无论从企业还是银行角度,都难以解决契约不完全所带来的困境。从企业角度来说:

1、罕有可供传递的可信信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它们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初创企业的前景、市场行情、企业家组织领导能力等等都不为外界所了解,企业难以被外界充分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注资于企业无疑担当了很大的风险。陌生的理性外部投资者将很难相信投资是可靠的。

2、缺少财富担保。企业家自身缺乏足够的财富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担保服务。如果企业家能够有足够的资产向投资者保证,即使投资失败,也可以保证其损失足够小,那么也可以打消投资者的疑虑。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家的个人财富都是非常有限的。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资产专用性,如果企业进行投资失败后,剩余资产的价值将寥寥无几,外部投资者将损失惨重。

3、缺乏正规的治理结构。初创的企业通常都缺乏完备而规范的治理制度,而且往往具有很强的家族色彩。中小企业的基础性资料一般较为缺乏,信息不透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够,以致银行难以用“常规”方法评估其还款能力和信贷风险。这使得外部投资者很难在事后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来控制投资风险。

4、道德风险较大。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经营者声誉较低,其管理风格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大不确定,给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相对更严重,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首选是从银行贷款,之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惜贷,从银行来说:

1、交易成本高。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相对较小,使得银行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费用就非常大。此外,与大企业相比,银行很难向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回避中小企业而偏爱大企业。

2、缺乏识别个体潜在价值的能力。银行的服务对象广泛,它们用一套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衡量、检验借款对象的价值和还款能力。这些标准化措施是业务需要但也使其丧失了对特定个体评价的准确性。特别是那些主要以担保品为基础提供标准化贷款服务的商业银行,往往都缺乏识别和评价创业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导致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没有能够从银行得到贷款。

四、关系型民间融资及其对不完全契约融资理论模型的校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从本质上说由于自有资本的缺乏及自身的特点使其难以被外部投资者认可、监督和控制,而在外部投资者信心不足以及投资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很难通过外部融资(例如银行贷款),达到企业家单边控制。实际上与中小企业签订契约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契约的不完全性相对于大企业更大。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关于契约关系的分类,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融资契约的选择显然不适合古典契约,它更适合用双方以及多方混合治理的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这是从事后治理的角度说的,而从事前投资激励的角度看,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更大,根据新产权学派的理论也就是相当于其资产专用性更大,在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投资人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就要考虑将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转移给投资重要的一方。对投资者来说,只有当他们能够通过确定的渠道对企业的活动实施监督和控制时,契约所规定的报酬索取权才真正有价值。因此企业须将其部分控制力或者把很大的赎回权让渡给外部投资者。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家要能够吸引外部投资者投资,要么利用关系型契约从对本人/企业比较了解的投资者那获得资金支持,要么就必须让渡令投资者满意的伴随控制权的投资报酬索取权,达到双方或多方共同治理以克服契约不完全所造成的困难。

下面用一个不完全契约理论模型来论证这一思想,首先假定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博弈行动。

1、信息完全条件下

此处的完全契约指在信息完全条件下,契约双方确定一个契约商品的价格。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投资者根据这个价格确定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水平。设有企业A和投资者B。B投资于企业A。在T0期,B投资i,如果能与A交易,则在T1期产生的总收益为R(i)。由于这种投资具有专用性,一旦企业经营失败B很难收回成本,该投资成为沉没成本。根据投资效率递减原理,有R>0, R′>0 且 R"<0;再假设A的自有资本为零,则总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MaxR(i)-i

令d(R(i)-i)/di = 0 ,得

R′(i)=1

设满足上面条件的最优投资水平为i*,契约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包含收益、风险等因素)。当投资i=i*时以均衡价格p*成交,才能保证交易双方都获得正利润。由于信息和契约是完全的,事前规定契约产品价格p 。设A的利润为r1 , B的利润为r2, 则r1= p,r2= R(i)-i-p;如果B的投资决策是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的,则r2=R(i)-i*-p

可见,在投资水平既定的条件下,i=i*,双方的利润都取决于契约产品的价格p。在完全信息的完全契约中双方都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情形也可以在契约中规定。那么在T0期可以通过契约确定产品的价格p,并且双方都可以预见未来的利润,则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专用投资水平会达到最优,契约会得到执行。

2、不完全契约下

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有限理性的当事人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种种或然状况,即便预见到,要以双方都同意的条款写入契约,成本也太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事后的协调、重新谈判具有必然性。当面临重新谈判的时候在具有专用性投资的情况下,双方的谈判力是不对称的,利用对方发生了专用性投资产生敲竹杠的现象也较普遍。现在假定B在T0期做出了关系专用性投资,且形成沉没成本。而根据假设因为A没有成本,也就是A没有进行关系专用投资,则A的谈判力增强。价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双方的谈判力。由于A的谈判力占绝对上风,价格p会升至等于全部利润。换言之,r1=p= R(i)-i*,r2=0,B的利润为零,那么在T1期将不会有交易发生;进一步而言,由于B会预料到这一情况,在B预期利润为零,他的成本不会收回的情况下,B在T0期根本就不会投资。也就是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

3、模型的修正

现在加入两个条件:1、双方有合同条款以外的软约束。例如B与A有着渊源关系,相信它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也基本排除了敲竹杠的可能性。2、B掌握A部分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投资者掌握企业部分控制权或存在合同条款以外的软约束,那么当遇到契约没有规定的或然时间,双方须重新谈判时,A的谈判力则不会占绝对上风,双方的谈判力及利润分配取决于双方权利的分配及软约束的程度,此时A和B的利润分别是,r1=p+e,r2=R(i)-i*-(p+e), 其中e 是由于谈判力的不均等对双方利润分配产生的偏差,其取值范围是:- p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关系型契约的共同信息、共同治理、软约束正好可以弥补不完全契约引发的问题。企业的融资模式和顺序应遵循如下原则:随着交易复杂性和契约不完全性的增加,古典契约将逐步向关系型契约过渡。这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结论。具体来说:

1、采取关系型的权益性融资将是企业的首要选择。对于初创企业,无论是混合治理还是控制权的转移都是初创企业股权融资的可选方式之一。采取关系型的股权融资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有两种方式可以运用:一、与企业家有渊源关系(包括亲属、朋友、乡亲邻里等)以合伙的形式融资办企业;二、采取民间私募性质的股权融资。这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都是利用了渊源关系,主要依赖不可量化统一的“软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内生交易成本以及在事后再谈判中发挥更大的软约束,当双方都预期到这一点时对投资者又是一种投资激励。

2、充分利用和发展规范活跃的关系型民间借贷。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家自有资本的增加,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负债融资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关系型民间借贷是规避不完全契约缺点的有效方式。关系型民间借贷相较于正规金融有两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一、由于具有地缘、人缘等信息优势,民间金融具有企业(家)更多的分散信息和实际情况;二、民间金融更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借款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仅在借贷期限、利率等合同条件上具有很大弹性,而且对于信誉好的借款人还可以免去抵押品的要求,这对于中小企业至关重要。

3、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治理制度,这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信息不透明,外界难以判断企业的成长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企业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融资障碍。而规范的治理结构既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外界信心,也是降低资产专用性的有效手段,因此规范的治理结构是降低契约不完全性,外部市场融资的必要条件。

4、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互助担保体系。这也是关系型契约理论的一种应用。中小企业可通过社会公众或协会成员集资组建成互助合作的担保基金会,接受存款银行以优惠利率向小企业发放总额高于存款金额数倍的贷款。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的邻近性和文化的根植性,入股担保基金会时,担保基金会很容易了解到各会员的信息,包括企业经营情况、资产状况、是否具备成长型等以及企业家本人的人品等。当担保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向银行提出贷款时,基金会提供的这些信息会大大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获得银行更多的优惠贷款。

5、创新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直接融资是一些规模企业的融资方式之一,但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设定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分层管理。例如美国的资本市场包含八个层次:全国证交所、地方证交所、三板市场、四板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纳斯达克小型市场、小额股票挂牌系统、粉红单市场等,为不同企业的资本交易提供服务的,准入市场标准也逐层降低,在最低层的粉红单市场,企业原则上不需要任何条件即可上市。正因为美国资本市场能适应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才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能够在世界上保持最大的规模、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Aghion,P.and Bolton, P.,1992,“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59, 473-494.

[2]Macneil,Ian.(1978 )“Contracts: Adjustments of long-term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 law”,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72,854-906.

[3]Baker, George, Robert Gibbons and Kevin J. Murphy(2001)“Bringing the Market Inside the 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191 No.2, 212-218.

[4]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J],瞭望,2000.16:32-33.

[5]赖秀林:从企业家的约束问题看国有银行的民营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25-29.

[6]巴曙松:国有银行民营化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内容[J],经济研究参考 2001.23:7-21.

[7]吴少新 王国红:创业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与融资策略研究[J],经济评论 2007.6:13-119.

[8]冯玲林:我国民营银行建立模式选择[J],金融经济 2008.2:16-17.

[9]朱明方:融资结构理论综述[J],价格月刊,2005.6:36-37.

[10]周小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探研—试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J],金融经济,2007.2:126-127.

[11]金树颖,齐 舒: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6-131.

[12]郑育家: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结构性缺陷[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4:60-61.

[13]韦伟,周耀东: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 王 刚)

作者:费太安 许光伟

上一篇:电视频道包装色彩设计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模式下商务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