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教育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发挥传统文化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怀得到提高。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面进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初探

摘 要:目前,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着重分析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如何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希望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客观来讲,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尊重历史和文化的正确做法,更是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校领导及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积极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及教育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局限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教育文化的灵魂,对于持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深入分析当今教育教学之中,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比较局限的,其作用未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素养,增强教育意义。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

(一)学校重视程度较低,师资力量薄弱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予以分析,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仅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很少会延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丰富学生的学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进一步分析,确定一方面是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偏低,未能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而大多数教师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而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1]。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薄弱。优秀的、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但现阶段某些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学资金投入有限,相应的小学学校难以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优秀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其组织开展的语文教学质量偏低,更不要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适用性较低

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方法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影响,选择恰当且适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展开语文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还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形之中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与成长[2]。但现如今一些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运用恰当的、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致使语文教学局限在教材上的知识,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相应的学生甚少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要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开阔自己的视野了。

二、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正确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一)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和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一定的教育意义,作为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小学生应接触并且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并从中学习优秀品质、精神、素养等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应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应结合教学内容来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促使两者合理结合,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3]。例如,在规划设计《悯农》教学内容之际,教师可以从教学理念与方法作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诗词,如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学习时,例举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历史,引申文化精神,如此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诗句,还能够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二)将传统文化同实际生活相结合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注意将传统文化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是因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陌生,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那么就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探索历史,如此学生可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探索与体会历史,产生新的感悟、新的情感,丰富自己的学识[4]。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元宵》古诗之际,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呈现过元宵节的视频,在此基础上教师解读“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的诗句,让学生感觉元宵佳节只有花灯而没有月亮是否让人感到不快?元宵佳节只有月亮而没有花灯是否也让人感到遗憾呢?以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该诗句,之后教师讲述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此学生势必能够产生兴趣,细细聆听,认真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经过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之灵魂,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育人有极大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和利用,将传统文化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等,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麦会.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4):34.

[2]齐丽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8):214-215.

[3]杨伟清.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J].语文课内外,2018(13):248.

[4]夏美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语文课内外,2018(24):21.

作者:张佳

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教育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发挥传统文化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怀得到提高。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和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弘扬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伟大复兴的梦想。尤其是学生正处于思想品质的关键发展阶段,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课内知识予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其道德修养,为学生日后形成健康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其中包含了我国各个民族劳动人民智慧、各种优秀思想、民族风情、思想文化等。可以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文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观念和思想品格都有较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学生年龄小,处于文化知识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爱国情怀,使得学生的思想品格更加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所保留下来的文化精髓,而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启蒙教育的作用,让学生阅读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故事,保证课堂教育的生动活泼性,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便利性

由于语文学科本来就与社会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也是各种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文化品質和学科素养的作用。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丰富课堂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育内容,让课堂教育变得具有生动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文化教育中还没有健全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传统文化教育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理念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教育中没有对教育理念加以重视,大多数教师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制订教学方法,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落实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育中,主要是以教育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课堂教育效果的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因此,要想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滞后的教育观念,同时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设计各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学生传统文化参与度比较低

随着现代各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小学语文教育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很多学校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转向学生为课堂主导方面,强调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但是却忽略了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理念的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参与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落实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校重视度不高,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是很重视,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没有真正渗透课堂教学中。另外,部分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且教学水平有限。尤其是对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教师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上有些教师一身兼多职,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备课,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导致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一)加强传统文化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各种精神品质,对提高学生修养和文化素质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和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学习,通过吟诵、表演等新颖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思维,通过深层次的诵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精神和含义,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内容,使他们更好地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诗词的语境,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走进诗词中感受画面的美,从而更好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达到共鸣的作用。当学生能够有效激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体悟,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于无形中学习了传统文化思想。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

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比较涣散,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在现阶段,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文章内容通过画面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使枯燥深奥的知识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课堂教育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让课文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精卫的精神,让学生学习持之以恒一定会达到目标,以此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勇敢面对,而不是选择退缩。通过将文章内容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品格,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传承和认可传统文化。

(三)加强传统文化课时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并适当地设计有关传统文化教育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加强讲解,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让他们从作品中去学习知识,感悟生活,使得他们能够从作者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现实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牛郎织女》《将相和》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着重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对爱情、友情以及古人的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深层次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并结合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如在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解中秋的来源以及月饼的制作方法,并给学生讲解嫦娥奔月、玉兔等民间故事传说,以此丰富学生的思想,落实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他们对民俗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使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汉字学习中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汉字中。汉字是经过古人精心创造的,其中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帮助学生提高对世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在综合素养方面得以提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课堂并进行各种方式的渗透,并将文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教师通过对文字的演变历史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汉字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体会人类发展过程和人文智慧,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思维等着手,合理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要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在课堂教育中多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利用小小辩论会、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重要性有所提高,加深学生对三观的理解,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中,通过将古代文字演变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形成联想、想象,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字结构的记忆,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超前的智慧,提高学生文化自信。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汉字教学内容。

(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动画,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更具有趣味性,课堂教学形式更具多样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课堂教学才会高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观念进行统一。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感官感受,为学生创造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并搭配相应的背景音乐,然后结合背景知识,通过构建相关的情境营造孤独的气氛,使学生能够进入意境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思乡的情怀。又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构建重阳节背景,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含义。

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不能将主要目标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也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教育中,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此外,学校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或者采取公开讲课的方式,让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学品质。

(六)结合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播对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導学生进行规范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悟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时,为了能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心得,使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的意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通过规范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悟能力。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对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歌大会》,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看体会,以此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七)增强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性

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学生的课堂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将课堂时间由学生自己掌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安排学生在每天的晨诵课或课余时间学习一篇古诗,并通过比赛的方式,评选“文化之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的主动性。

(八)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材上,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传统经典书籍,更多地去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加深学生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书籍,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九)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因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渗透。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性格比较活泼,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图片结合或经典传唱的形式来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年龄和心理因素,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推动学生对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的改变,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情境或者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去感知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学习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品格,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重视课内外阅读的引导,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柳花.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语文课内外,2020(3):63.

[2]赵梦娇.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9(3):231.

[3]郭曉倩.试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语文课内外,2019(7):45.

[4]董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7):6.

[5]王英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695.

[6]邹银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人文之友,2020(12):294.

作者简介:杨广秀(1986~),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永登县坪城乡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经典文化传播。

作者:杨广秀

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素养教育作用,对学生文化观念的培养和道德素质教育有着良好的作用。在以往的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工作中,一些教师仅根据课文理论内容与特定的教学流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没有深入、扩大与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拓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各种不同的运用方式,逐步形成更好的文化观念和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当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需要教师从应用模式、资源选择等方面进行拓展与创新,使学生能够从多样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中体会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较好的教学资源整合。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多种艺术,同时,也有许多反映人类客观精神世界、价值观和地域习俗的文化形态,在教育领域对识字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从具体的艺术形式来看,包括民俗文化、中国园林文化、水墨画和古诗词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体系的分类和界定中,传统文化属于一种历史悠久、体系内容庞大、民族特色显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文化、诗歌文化、儒家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书写艺术的发展来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不同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和怪谈等。[1]

三、以传统文化节日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之一。在小学高学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以传统节日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文化观念和观念上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如,在《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传统文化节日,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文化活动主题。例如,在中秋节的传统文化节日中,教师可引入拓展性传统文化内容,如嫦娥奔月、灯谜、“玉盘”等元素。在拓展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设置上,可以设置猜灯谜、赏花、赏月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充满文化节日的氛围中体验传统文化节日的不同风味。除了中秋节,教师还可以选择重阳节作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节日风俗与地方文化等,体验传统节日所具有的独特性。[2]

四、 基于游戏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民间游戏也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支内容之一,在该方面的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地域性的不同,使学生从不同的民间性游戏中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有较多的共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课程知识体会传统文化内容。在基于相关问题设置、游戏互动等学习指导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教材理论内容的实践应用研究。通过将实际问题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学习角度思考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传统游戏活动中。比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一定要求,教师可结合民间传统游戏—猜谜的方式,使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与口语表达,以此训练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民间传统游戏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游戏内容与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培育是否契合。例如,在“猜谜语、射覆与猜枚、绕口令”等游戏活动中,教师可设置绕口令的民间传统游戏活动,使学生基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游戏进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并结合语文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游戏。

五、创建经典阅读活动

阅读经典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中,文化实践和文化经典体验属于综合性活动。为了学生更好成長,教师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应用方法,通过组织阅读经典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当前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加深对独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以往的经典阅读活动来看,比较常见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国画、民间戏剧等,虽然这些文化经典具有良好的文学属性,但从教学资源创新应用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往经典阅读的主题内容,让学生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古诗文化,让学生从短小、有节奏、优美的古诗文化阅读中体验古诗文化的美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从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来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丰富的主题活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使是在学习和体验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宏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 学周刊, 2018.

[2] 唐骏.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  2021(2018-20):40-41.

作者:林霖

上一篇:新时期初中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