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8

大学语文教育在各个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从全国现行的各类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高考的地域区别导致了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加强对于地域文化的熟悉,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篇1:

试论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中,地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地域文化是具有本土性特征的文化类型,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其合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简要叙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价值,并从开发校本特色资源、实施个性教学模式、引入特色经典案例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策略进行分析,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66

对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策略进行研究,是为了构建以地域文化为素材和内容的特色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够利用本土文化素材展开语文学习,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能力和修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合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了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学校和教师会致力于开发和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素养成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小学生在自主参与和探究活动中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地域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以此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有助于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应试制度影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其实践和文化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过度关注文化成绩使语文教学局限于固定的套路中。而在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会融入更多特色资源和文化素材,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会将重心放在建设校本课程资源上,教师也会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地域文化思想,如此,语文教学就能构建特色的教学体系[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策略

(一)开发校本特色资源,扩展学生的特色文化与资源储备

校本特色资源是渗透和融入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合理开发校本特色资源,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文化资源储备等都能得到明显扩展。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本特色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为了扩展学生的特色文化与资源储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增强核心素养,学校和教师可以致力于开发校本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包罗万象的资源形式中感知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涵,从而达到学习和吸纳特色文化的目的[2]。开发校本特色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流程出发:首先,学校作为教学和教研工作的领导者,可以在开发特色校本资源前召集和组织语文教师,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建立特色资源开发小组,选取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为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组长;其次,在建立开发小组后,由组内进行探讨和分析,秉承“社会即学校”和核心素养的理念、原则展开资源搜集活动,不断丰富校本特色资源体系的内容;最后,资源开发小组整理和归纳搜集来的资源,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地域文化储备实情,建立和制定校本特色语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将特色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发校本特色资源的方式,学生的特色文化与资源储备能得到明显扩展和增加。

(二)实施个性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小学生之间具有较强的思维和个性差异,如果教师能够尊重这些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地域文化渗透方式,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与提升。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会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及个人的思维能力都无法得到明显提高。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实施个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能力的地域文化教学中不断增强文化储备、提升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地域文化渗透教学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流程:首先,教师要考查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语文素养、知识储备、思维发展情况等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其次,根据对学生的实际分类和分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地域文化渗透方式,让学生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中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究,针对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情境创设法,将抽象转化为具象,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最后,在课堂教学后期,引导不同思维类型和水平的学生展开总结和探讨,让他们在个性化模式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成果。实施个性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还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不同个性类型和层次水平学生的地域文化储备。

(三)引入特色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经典案例指的是地域文化中具有传承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素材,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文化融入教学时,对特色经典案例的关注度不够,其效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入特色经典案例,选取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素材、生活案例等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言能力[3]。引入特色经典案例展开文化融入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备课阶段,教师可以整体分析和解读语文教学内容,找寻其中蕴含的地域特色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比如特色文化故事;其次,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特色经典案例,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掌握本土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和归纳特色文化经典案例,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在课堂中展示和讲解,以此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运用的目的。引入特色经典案例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四)展开主题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交流活动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就地域文化展开分享和沟通的一种特色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为了控制课堂秩序、节省语文教学时间,通常会在课堂中省略交流活动这一环节,因此学生对特色文化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不强。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教师可以展开主题交流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他们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展开主题交流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教师针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提炼具有审美价值的主题,寻求其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连接点,初步规划主题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引入交流活动主题,借助语言引导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搜集和分析具备审美元素的地域文化资源,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交流活动的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和解读搜集来的地域文化资源,找寻其中存在的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等审美元素,以此完成地域文化审美教学任务。通过展开主题交流活动,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五)举办文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修养

文化实践活动指的是学生亲自搜集和整理地域文化资源,并以语文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一种语文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语文课堂中,为了完成繁杂的教学任务,教师忽视了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自然无法得到体现。为了将地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修养,教师可以举办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本土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4]。举办文化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流程出发:首先,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语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文化修养情况,经多方探讨和分析后制定文化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其次,按照活动的目标和主题,教师提前与社会组织、地域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以此为依据优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地域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等进行文化实践和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语文学习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让他们自主搜寻特色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从而获得文化元素的熏陶。通过举办文化实践活动,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修养能得到强化。

三、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代表和储备,不仅包含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蕴含该地区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基于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厚价值,教师可以合理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不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创新语文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独特的特色文化语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正海.地域文化资源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32):43.

[2]   李艾蓉.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32):45.

[3]   李玺贤.有关地域文化资源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浅思考[J].文教资料,2018(27):60.

[4]   沈美琼.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本土文化的教学探讨[J].教师,2019(15):48.

[责任编辑 康兰明]

作者简介:刘苏亮(1981.9— ),男,汉族,湖南祁阳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挖掘特色地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060)成果论文。

作者:刘苏亮

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篇2: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

大学语文教育在各个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依托。从全国现行的各类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高考的地域区别导致了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加强对于地域文化的熟悉,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教学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自1978年开设至今三十年来,对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文化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6年8月,在东南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上公布的对全国近三百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显示,50.54%的高校已将该课列为全校必修课。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11月,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研讨会。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达《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确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性质、功能和目的。

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从这样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的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互补的局面。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有必要关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地域文化问题。学生在不同的高校进行学习,有着很好的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机会,而大学语文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适当的选择一些地域文化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对于中国文明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一定地域范围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情况、民俗社会风情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比如,齐鲁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随着地域范围的差异也会随之出现不同。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这些因素正是构成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19世纪末年,泰纳·勃兰克斯等风头强劲的文化历史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种族因素。他们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情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这里的种族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中国各种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是形成中国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文化的多样性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地域文化,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正是这种差异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养育一方民众。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种文化的传承还是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在交通十分发达,文化业逐渐出现融合,但是还是有些具有特色的,依然值得我们去继承和保留、发扬的文化。

二、高考导致了地域文化差异

高考现在依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考试之一,参加考试人数之多,受到关注程度之高都表明了对其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的高考考生近三年的人数分别为,2008年1050万人,2009年1020万人,2010年946万人。虽然高考人数逐年在减少,但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这些学生的录取率也逐渐上升,从五湖四海来到五湖四海去,这样的一种发展,使得各地地域文化的流动性更为频繁,地域文化的特点则更为凸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地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同。现在的中学的教材初中和高中不同,即使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也存在多种教材,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试用);北京师范大学“五·四”学制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试用课本《语文》;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徐汇区教育局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级试用课本《语文》和高中试用课本《语文》(H版);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编委会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语文》(试用);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北京市教委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教育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中试用课本《语文》;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研组编写(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欧阳代娜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閱读》《写作》;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编写(耿法禹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验课本《语文》;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唐山市教委教研室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试验课本等等,各个地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找到各地适用的教材。各地中学语文教材的多样性也正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

其次,各地语文分省进行高考命题。高考在逐年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各省独立命题,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种程度的不公平。比如1991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两幅漫画,题目叫《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第一幅画的是年轻的母亲把肥美的鱼身夹给幼小的儿子,第二幅画的是长大了的儿子把鱼头夹给已衰老的母亲。此题一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人们认为这存在明显地域偏见,因为,北方人不喜欢鱼头,而南方则认为鱼头是美味,这样生活习俗的差异使得考生很难准确理解漫画的真正含义,存在不公平的地方。再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题目具有极强的科幻性,对于生活在科技发达的城市的考生来说比较容易,而对于偏远地方的考生来说,则显得过于荒唐,体现了经济发展地域不平衡带来的视野上的差异。这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文本作者的观念、生活饮食的习惯、文化知识的积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考生家庭的环境等等这些由于地域文化导致的差异也会在高考中出现。

再次,高考招生的流动性。考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在自愿或者被自愿的情况下抛入了祖国的不同地域。这样考生在一种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域,这也正是向他展示地域文化的最好时候。学生也能在这种流动中重新找到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文化。

三、大学语文关注地域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现在大学语文的选本十分之多,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等人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徐中玉本”)约占市场份额的30%;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王步高本”)、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陈洪本”)、南京大学教授丁帆等人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以下简称“丁帆本”)、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以下简称“温儒敏本”)等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数百种大学语文教材共占市场份额的55%。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主要五种教材中的古今选文所占的比重来进行分析。张琪在其硕士论文中进行了一个数据统计:

(注:笔者在表格中所列各版本大学语文教材总篇数包括古今及外国文学作品,在对古今选文比例例举时略去了外国文学作品所占比例)

根据这则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古代文学的成分还是比较大,如何使得古代文学具有现实性、当下性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学习古代文化不仅仅局限在对于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让古代文化能够具有新的活力,获得新的生机。古代文化不再是纯粹的书本内容,而是真正历史积淀的蕴涵在生活之中的内容。地域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历史的存在,过去的不再遥远。比如客家山歌就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一方面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特点,另一方面吸收了唐代的近体诗和竹枝词的风格,同时与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密切相关,是客家人民生活和劳动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在广东某些地区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当地的客家山歌进行分析,学生既了解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融合了古代文化的知识。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具有了当下意义,因为现在保留下来的地域文化是依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化石、活文物。学生语文学习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经典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自己现在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学习资源。

同时,地域文化的关注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更具趣味性。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学生所能直接接触的都是书本知识,文字魅力发生作用是需要通过想象、思考、联想。地域文化则让学生实实在在的领略历史的发生。比如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南方和北方就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民歌《敕勒川》和南方民歌《忆江南》正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在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学中,无论是在中国哪一个地方,都可以明显的找到这种切入点。文学似乎不再是抽象的寻在,比如当代许多作家的写作特点都是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湖南湘西的风光,贾平凹的作品则表现了陕西的地域文化,山西的乔家大院,杭州的西湖美景等等,都被作家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更有可能选入了大学语文教材。再比如,西方文化在中国最直接的体现则是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许多城市留下的一些建筑或者文物之类,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直接感知。因此把地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则显得更加可贵。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枯燥乏味,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理解文化。大学语文也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材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同样可以给文科理科的学生带来更为直接的享受。

此外,地域文化与大学语文的结合也能够增强应用性。现在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再是完全的知识掌握,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也需要配合这一需要,学生的学习可以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增强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地域文化的介入正是能够很好的恰当的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比如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就业也能给予更好的帮助。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从而掌握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为自己更好的步入社会提供参考。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地域文化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根据自己学校的地域因素,有意识的融入地域文化,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地域文化应该注意问题

第一,把握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既包括時代的差异性,也包含了地域本身的差异性。任何历史人物、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都需要辩证的看待历史。所以我们在引入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必须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在了解历史地域的同时更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地域本身的差异指不同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地域文化的融合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在了解本地文化的同时,穿插其他的地域文化,不因为任何地域的不同而有着歧视的态度。

第二,需要把握度。地域文化的引入,不能过度,毕竟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是有限的文化,需要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不能以偏概全。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在公共课的内容中获得不是公共的内容,而是使他们得到既有共性也具个性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建波.大学语文研究-(2007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

[3]叶圣陶.大学一年级国文[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石朝辉 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 514015)

作者:石朝辉

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浅谈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提出,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变传统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改变教学形式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凸现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中职学生的自豪感及服务家乡的意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乡土 地域文化 中职语文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地域文化,不仅能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进一步提高语文实践综合应用能力,感受地域文化的自豪感。本文以海宁乡土地域文化为例,浅谈如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一、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资源的优势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仍以统编教材为中心,教材选取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教材体现的思想与专业或职业体现的思想,其结合程度更是微乎其微。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虽然已有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加入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实践课堂”或“综合活动课堂”的理念,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但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语文教学还是脱离了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效果不明显。这种教学载体使教师难以开展语文的实际教学,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也根本不能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导致中职学生还是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正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学还处于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只是停在口头上、留在耳朵旁。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活力就是语文教学地域生活化,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或在教学中渗入生活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海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乡土地域文化资源充足,名人文化、潮文化、灯彩文化成为海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海宁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周边世界的美,将更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学好专业打下基础。

二、如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的教学不仅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渗透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充分蕴涵着现代文化的精华,是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海宁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它作为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提供了良好的乡土地域基础。

1.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课堂阅读教学

开展乡土地域文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海宁乡土地域文化”中,名人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别康桥》作为中职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意义深远。而其作者徐志摩作为近代新月派的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教学《再别康桥》之后,在课堂中引入徐志摩在海宁撰写的其他类似《再别康桥》的诗歌,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偶然》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课堂讨论阅读的方式探讨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并联系他丰富的爱情经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踊跃发言,谈感想,抒心怀,进一步认识徐志摩及其诗歌的特点。这样的阅读讨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乡土地域文化、发展乡土地域文化的责任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琵琶乐曲的婉转动听、变化多端,但学生对之似乎不感兴趣,因为这种诗歌对中职生而言缺乏亲切感。笔者在教学中将白居易的老师——海宁乡土地域诗人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作品引入课堂,通过类比阅读欣赏,不仅让学生体会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更可让学生加深对海宁乡土诗人的理解,品尝诗中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的创作风格,深切感到文学大师就在身边,产生自豪感和亲切感。此外,通过作品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顾况在海宁生活的情况,认识和寻找顾况与海宁文化名人的渊源。

此外,在学习一些地域古文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海宁方言用词的特点,并对比方言用语、谚语、俗语的特点,让学生将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进一步规范书面语与普通话的使用,也从中了解海宁方言生动化和通俗化的特点。

2.乡土地域文化融入课外探究教学

语文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乡土地域文化资源不仅要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进一步融入课外探究活动,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具有感染力。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语文课外探究和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地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语文课外探究海宁乡土地域文化活动中主要开展对潮文化和灯彩文化的探究。作为天下奇观的海宁潮,是大自然的杰作。通过浓郁的潮文化,在语文课外教学中开展两方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探究撰写科普小论文。建立课外科学探究小组,利用潮文化独特的优势探究钱江潮形成的原因,学习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同时提升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查阅资料、概括材料的能力。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形成对地域文化的成就感、自豪感。另一方面探究收集潮文化诗词。潮文化不仅以潮水自身产生的奇特现象而闻名,更重要的是从古到今,许多文人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利用课外探究活动,收集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潮文化的诗词,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从乾隆到孙中山,把收集到的诗词集中起来,开展诗词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地域文化认识的深度。

作者:封明浩

上一篇:经济效益林业经济论文下一篇:傩戏傩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