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

2022-04-15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由形式多样的机制组成的复合体,主要由导向机制、动力机制、灌输与接纳机制以及检验机制构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1: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尊重马克思主义,才是不背离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其二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精神,它还须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其实就是结合具体实践对其予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同时还须遵循理论逻辑才能将其丰富和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实践都能够发展成为理论,正确总结实践并提炼出的理论,必须与既有的理论相融洽。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关注的应该是现实社会,应该通过致力于改变现实且推进社会的进步,并在改变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持之以恒的坚守、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其当之无愧的核心关键词。在如何理解、坚持、发展、应用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上,可以说它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见解,将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到新的高度。但如此努力并未赢得充分认同,有些人仍对此产生质疑。我们要有理论自信,必须首先坚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真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一、“龙种”还是“跳蚤”?

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经典作家的著作里,“马克思主义”不会成为关键词。但两人的思想一旦发展成一种学说并在全世界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才可能会成为关键词,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才算是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会被提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的时候,这一问题就已经有苗头了。当时在法国和德国有些人开始传播马克思的思想,他们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本是好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粉丝”向自己的“偶像”致敬。结果马克思却无情地提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引用了他的好友诗人海涅的诗说道: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马克思绝不是无理取闹,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当时的传播者背离了他的观点,他深知对他的理论进行的不合理阐释,可能会给他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他过多的侮辱。马克思有着清醒的头脑,他预感到自己的思想不一定会被科学理解、正确应用,反而可能会被误解、曲解甚至被侮辱、被恶意利用。这给之后的继承者留下了警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两种局面:理解对了,应用好了,那才是龙种,才是马克思认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解错了,应用不好,那就是跳蚤,就是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确实验证了马克思的预见,围绕着龙种和跳蚤、正统和异端、真和假的争论一直存在着。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沦为跳蚤,成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经济决定论、苏联的高度集权体制,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妙旅程,但也难免会有时差难倒、水土不服的问题。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令人惊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神奇的力量,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但它的时差难倒、水土不服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显现,比如,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段时间内,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出现,等等。历史事实胜于理论雄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教条化并未被彻底驱除,反而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这说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清醒的,很长时期并没有完全把握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重新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這种自我反思的提问无疑是必要的,它让我们直面问题、正视问题,积极努力探求对马克思主义清醒的认识。今天的我们确实需要在头脑中追问:我们是否就完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是否完全搞清楚了,是否完全清醒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尊重马克思主义,才是不背离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实际上给这个问题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尊重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龙种”而不是“跳蚤”,必须符合两个最基本的标准,或者说遵循两项基本原则:

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即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离不开具体实践。离开具体实践,根本没有办法证明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只能得到缺乏现实说服力的抽象真理性。相应地,只讲实践不讲理论,为了实践完全把理论放在一边,只是口头上说说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真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并推动实践进程、在实践中提炼理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二重奏。发展以坚持为前提,离开坚持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背叛;坚持要以发展为动力,离开发展的坚持就会沦为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思想基础、精神旗帜、行动指南,雷打不动,而不是看风向不对、看出现逆境、看有了问题,就想着改旗易帜;另一方面,不因循守旧、固守传统,要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让理论显示出时代的特征,展示出超越时代的穿透力。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态度,既自觉坚守传承,又勇于开拓创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立足实践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新命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已经形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已经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中国人不再有任何模糊认识,其实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很难消除。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作为指导思想被高高举起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我们必须回应这一挑战,更具体地讲清楚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不会偏离方向,甚至背道而驰。

二、怎样才能念好“真經”?

坚持与发展的二重奏,坚持是首要的。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讲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习近平则把马克思主义称为共产党人的“真经”,他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这句话确实是戳中了个别党员干部的痛处,他们早就丢了“老祖宗”,也从来不念“真经”,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方面错了,那个方面又错了。在他们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马克思主义就是高大空的、不接地气的、没有实际内容的、没人信的意识形态话语。更有甚者,最擅长的事就是朝马克思主义泼污水,公然将其与专制主义、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把现代政治实践中发生的一切错事、怪事都放到马克思主义身上。

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充分说明很多人的无知和偏见。他们没想过,作为改变世界进程尤其是改变中国社会进程的一套学说,马克思主义肯定有其独到的一面、有其厚重的地方,不然的话,它怎么能够做到?把什么事都说成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公平,只会让其蒙受“窦娥之冤”。一些问题的出现,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错,而恰恰是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名义犯下的错误。我们不能把违反马克思主义犯下的错误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错误。

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有一些人确实信誓旦旦地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主义,要做马克思主义者,但总让人感觉这种坚持比较假,最后沦为对马克思主义的“高级黑”。现实中,有几种表现形式尤其值得警惕:

空讲立场的坚持。大场合小场合都搬出马克思主义,动不动就拿出马克思主义来攻击别人,批判人家反马克思主义,似乎是立场很坚定。但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立场强不强,不是看他宣称得怎么样,也不是看他说的话是否有火药味。没有理性逻辑的支撑,不讲理性地乱扣帽子,实际上就会使自己的立场受到伤害。

形式主义的坚持。做任何事情,讲任何话,总要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依据。不管做了什么大事小事,都认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似乎只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才会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殊不知,给自己的做法、给自己的话贴上了“金”,毁掉的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誉本身。

万能主义的坚持。把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早就说过了,以为今天所有的事都没有逃出马克思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可以用来分析一切问题,好像它能包治百病似的。这样吹捧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利于它被人所接受,反倒会受到抵制。马克思主义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度强调它的作用,而否定其他思想、哲学、理论的价值。

思辨主义的坚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思想家,是哲学家,他们的伟大只在于思想上、哲学上,我们可以论证他们思想的和哲学的伟大,但千万不能希望用其思想来回应现实,因为他们是思想上的伟人,但却是指导现实的“侏儒”,一旦用于现实,必然会不合时宜,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这几种坚持虽然都看似坚持,但实际上却早已不是真正的坚持。这种情形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精神,它还得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水平,只凭主观观念去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一定会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反而会沦落为口号式、形式上的呐喊,最终让马克思主义遭受严重误解。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搞明白,怎么样才是坚持?要坚持什么?如何才能坚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到马克思”,原原本本学习经典著作。没有本,无本可依,何谈坚持?沉下心去读并读进去经典的人,才会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动不动就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是那些没读几本或者从来没有读过经典著作的人。实际上他们应该自我反思,自己从来没有读过别人的思想,凭什么对思想家指手画脚?有什么资格动不动就说马克思错了呢?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打通文本,把握其基本原理,捕捉到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原著、学原文是为了悟原理,但读原著、学原文久了,可能就会沉浸在对经典文本的推崇备至中,对文本某些个别观点的执着坚持中而不能脱身。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真正尊重,其实并不在于还原他们的每个观点,并论证这每个观点在今天都是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盲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结论,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判断、基本结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其中,“基本”是关键。对经典著作中针对特定历史条件、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的原理,要加以坚持和发展;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该坚决摒弃。

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继承在其理论中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我们在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词汇时,已经不仅仅用它来指一种学说、理论,有时候我们也将其用作为精神特性、价值属性,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学风、马克思主义文风等。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没有具体所指的理论内涵,但它并不是凭空杜撰、胡乱添加的,它是从理论中提炼出来的精神价值属性,比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问题导向、批判维度、唯物辩证、人民至上、无私无畏等。这些精神气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更重要,因为理论本身是会变化的,不变的是精神属性。思考问题、干大事业,有了这些精神气质,就不会因坚持理论本身的变化而被认为是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三、是发展还是背叛?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但坚持不是固执,坚守不是固守。要让理论活下去,活得好好的,就必须发展它。理论的常青之处和生命之源在于结合具体实践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其实就是结合实践的发展。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邓小平也讲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误解史,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部背叛史。从马克思去世之后,马克思主义就一直被篡改、被歪曲。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同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永远只是来自于国外的、欧洲的上个时代的理论。站在这个前提预设中,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根本不适应中国”“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等观点。

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解。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即使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也不全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如毛泽东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本身一样。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它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众多人的理论贡献,早已经不是某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学说。只能说,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但它已经来到现在,已经是世界思潮,已经具有中国气派。所以,我们才会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为人类社会的导师,马克思不是神,他没有能力让人类社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走,也不会期望我们为了迎合他的观点而停滞不前。思想是服务于人的,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一些人所犯的错误往往就是在尊重思想的时候糟蹋了思想,把本来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教条化地理解成为阻碍人的观念创新、社会进步的东西。如果我们立足实践、面对问题发展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那还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必须看到的是,发展就是背叛的观念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确实有一些人打着发展的名义实际上早就认定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只是没有办法公开自己的态度,所以只能打着发展的名义抛弃马克思主义。他们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根本不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信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不管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自己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思维尽显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的无耻。

这种现象从反面给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了个醒,那就是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提升,将其提炼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时,不能把做的任何事情、任何做法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尤其是那些短期的、具体的、局部的经验和做法不能随便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以防止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很快失效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伤害。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而丰富和发展,不代表所有的实践都要成为理论,有的时候并不是内容越多这种理论就越有说服力。正确的实践要成为新的理论,必须得与已有的理论相融洽。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丰富和发展,同时还得遵循理论逻辑丰富和发展。

立足于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还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估一些基本范畴,比如对资本,必须强调它所起到的历史使命和在今天能够发挥的作用;比如对阶级,应该强调阶级斗争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行动指南,阶级分析方法则是应该始终沿用的社会分析方法,等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回应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比如对新自由主义,要说清楚它的基本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它的合理的地方,它有问题的地方;比如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对农村土地是否私有这些问题,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什么,要在回应中提出新的理论。

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上。马克思主义不能只被描绘成居于庙堂之上的意识形态,或被用作高大上官方话语的形式符号,它应该体现在执政理念上,体现在政治实践中,真正成为落实到实践中的思想武器。那些认为“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就是看到了中国的问题,看到资本扩张、权力傲慢、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生态困境等问题,而产生了对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我们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更多的价值理念,比如人民立场、劳动至上、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使人们的获得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样,那些持“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缄口不言,反而还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四、成为信仰为什么那么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前提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或理论来看待的,而只要作为学说或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有人认同,有人否定,这再正常不过。马克思主义确实在现实社会中滋生了各式各样的看法,有人极尽所能污蔑之,有人怀抱目的利用之,有人力图客观对待之,有人由衷倾心感叹之,有人全意倾心信仰之,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只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科学学说,还要将其作为信仰来看待。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不是所有的人的马克思主义,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信,但只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信,就应该将其上升到信仰的层面。

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容易。现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一讲到信仰,就想到宗教信仰,从来没想过马克思主义也可以作为信仰。有些人更是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冲突的,是水火不容的,正是我们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教育,导致中国人不信宗教而没有了信仰。

宗教不是信仰的全部,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种形式。对宗教这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以唯物主义的名义来人为地、武断地否定它,反而是承认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以让宗教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但宗教是没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信仰问题,也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难题。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不同进路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现实发展的问题,宗教往往承担的是现实之人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安慰问题。一个关涉到社会现实的判断以及美好社会的创造,一个关涉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抚慰、心灵的净化,两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用好了,都可以作为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但要解决现实社会的发展问题,还是得靠马克思主义。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改变人类社会的作用,不对其作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高度认同,必然建立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个人从个体存在出发,更容易相信给个人内心带来安慰作用的宗教,而很难相信将社会放在首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一些人不信马列信鬼神,也源于他们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服务于社会出发。一个人要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先想到的是现实社会,必须致力于通过改变现实推进社会的进步,在改变社会中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获得人生的幸福。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要难于宗教信仰的建立。真正的共产党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实不是一般人,他必须时刻想到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个人的诉求的满足,必须在追求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的任务已经决定了党员个体不能依赖某种虚幻的力量追求天国的幸福,而必须去改造现实社会来实现人们现世的幸福。作为个体的党员,如果认为信教才可以让自己有信仰,才能变得高尚,变得纯洁,他其实应该感到羞愧,他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纯洁,自己的高尚,一定要通过去信某种形式的宗教才能实现吗?如果他认为宗教描绘的天国会来到人间,他也应该感到羞愧,他也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宁可去信天国的美好,也不信自己有能力并能推动人们去创造现实的美好?置党规党纪于不顾,置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于不顾,却想着借助宗教信仰来使自己纯洁和先进,来让自己相信未来的人,应该低下羞愧的头,更应该及早反思!

作者:陈培永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有机构成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由形式多样的机制组成的复合体,主要由导向机制、动力机制、灌输与接纳机制以及检验机制构成。导向机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指南针”,指引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推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灌输与接纳机制包括选择、理解、内化与外化四个环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检验机制的本质是实践。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导向机制

“导向”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方向,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指南针”,指引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发展方向,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从本质上来看,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导向机制有两个着力点:一是为马克思主义构建机制内的运行机制;二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具体导向机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导向机制的首要所在。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离开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就无从谈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导向机制的根本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实际之的,做到有的放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动力机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动力机制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前提和核心。它主要指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动力因素,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动力作用且相互联系、刺激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展开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有机系统,这些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推动力。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源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源动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马克思主义本身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源动力,就是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生成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革命性和客观现实性,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真理性、革命性和客观现实性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并将进一步为实践所证明。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推动力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锋队性质以及其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正确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执行力的坚定性和有效性。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生成的内驱力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核心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目的和归宿,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内在驱动力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灌输与接纳机制

从字面意思而言,“灌输”在俄语里直译为“充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灌输”解释为 “灌注输送思想、知识”等,也可以将其形象地解释为“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中的“灌输”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用以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从而成为人民群众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灌输”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不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由党和国家从外部“灌输”进去。“接纳”主要指社会公众或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使其成为指导社会公众和个人思想行为的理论工具。从具体过程来看:灌输与接纳是相辅相成的。灌输是接纳的前提和基础,接纳是灌输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就难以谈及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接纳;同样,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灌输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在灌输中接纳和在接纳中灌输的原则。其实,二者犹如“一车两轮”、“一鸟双翼”,内在地统一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反对将“灌输”与“接纳”割裂开来的做法。“只‘灌输’不‘接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只‘接纳’不‘灌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空谈,失去了大众化的意义”。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检验机制

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且最终由实践来检验。它的生命力和真理价值,只有成功地指导实践,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列宁曾说:“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一切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特点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标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实现,关键就是要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否能够实现,即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事业发展,看它能否有效指导实践并把社会历史推向前进。正因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机制从本质上说只能是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不仅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运用,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又呼唤着马克思主义。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2014062

【参考文献】

[1] 谢 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机制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09: 15.

[2] 本刊文化编辑部课题组.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党90周年的重要历史经验[J]. 求是, 2011(12): 33.

[3] 列 宁. 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81.

【作者简介】

石峰(1983—),女,辽宁抚顺人,博士学位,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

作者:石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路径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除了发挥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人民群众等传统力量在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之外,应该把高校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应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党内普及到社会普及、由深奥到通俗、由制度维系到走向群中自觉,并自发地把其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的过程。[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大学生接受,才能发挥它指导实践的伟大作用。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锋阵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依托

校园文化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师生良好道德情操和创造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功能。作为一个学校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普及主流意识形态有着突出的意义。

校园文化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不是和社会隔绝的,而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着。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校园文化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性,这样就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前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报告、文娱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活动的内容也很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思想就这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自然就在无形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创设积极健康和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平台。

(一)培育校园精神文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明确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旋律,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校园精神文化培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和宣传栏等传统宣传工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营造大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氛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宣传,应该善于抓住社会中的榜样人物、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把握好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如今的大学生大多喜欢在网上浏览时事新闻动态,观察社会舆论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利用,开设特色校园网站,介绍大学生感兴趣的政治理论热点问题;也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增加对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等,这样在无形中陶冶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怀。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之一就是实践的发展。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实践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也是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支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对高校而言,这一实践基础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外,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其必然要求。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一个优势就是它活动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应该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一方面组织部门可以开展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如讲座、报告会等,聘请有权威的教授向同学们讲解最新的理论动态,使大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开展学生参与性很高的文娱活动,如学习十八大精神知识竞赛、纪念五四运动歌咏比赛、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等,使广大大学生在娱乐中、在快乐中既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团委主管的学生理论社团。学生理论社团是学生学习和宣讲理论知识的自发组织,这样的组织在学生中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学生理论社团,并保障它们的经费和活动场所,同时要配备一定的教师予以指导,真正发挥学生理论社团的示范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那么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当然也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如上所述,高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究如何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有效的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显著意义。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加强对广大党员教育的有力武器,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担负着传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伟大作用。正是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坚持了对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和党的干部进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在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扎根,才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接受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少数人掌握到多数人掌握、由深奥到通俗,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教育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我国高校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然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和实施方面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公共政治课的出勤率低、考核较为松散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力度。一方面,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公共政治课应该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去客观的评价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等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鉴别力。同时还要增强公共政治课的时代特色和人文因素,“使教材内容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局面。”[2]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他们对时代特征较为敏感,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改变空洞说教,取而代之富于生活化的思想,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形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应该多采用讨论式的课堂,启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分析社会现实,评价社会上的人和事;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借助现代传媒,采用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可以借助声色音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给学生深刻印象。这样就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潜移默化的传授给了学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除此之外,高校在公共政治课的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也应该有所创新。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外部检验

高校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实现大众化,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成为他们改造自身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强有力武器。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指导实践上。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反思理论的品质。如校团委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就可以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运用,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体会理论的伟大作用,才能“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学生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试金石。也只有回到实践,回到现实问题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有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涵义辨析[J].科 技信息,2009,(13).

[2]王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08, (12).

[3]孟英,王舵.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黑龙江教育,2009,(1).

[责任编辑:胡 悦]

作者:李东东

上一篇:汉语言文字创新设计论文下一篇:马克思理论功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