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2024-04-22

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精选6篇)

篇1: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对于中国梦,章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实现中国梦,首先是实现教育梦。同时,章老师引用温总理的话,针砭时弊地指出了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代大学缺乏精气神和缺少独立与自由的办学理念。最后,章老师带着我们回顾了李老校长的生平及其为同济及国家桥梁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梦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中国梦,一个令人振奋而神往的名词。何为中国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在总书记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习书记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度,里面流传着许多英雄儿女的历史故事,而它的子民—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则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个和平的国度,并在这里安居乐业。“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充分地表明了祖**亲的美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说着中国话,写着方块字,学着中国史,吃着中国菜,听着东方红……我抚摸着中国的气息,在这东方的热土中快乐着。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梦。

因此,中国梦至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我们自身作为普通中国民众的梦想,也就是小人物的梦想。这个梦想并非一定要很高远,它是联系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预想未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比如针对当今社会饮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成为一个食品检验员,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人们换来放心食品的快乐。

第二层梦想,以中国籍的公众人物为榜样,努力成为他一样的人物,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公众人物,他们今天做到的,就是我们明天的梦想。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顶着太阳,蹚着泥水,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出了超级水稻,亩产突破了 900公斤,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比如马云,对IT一无所知,却能积极投身中国互联网事业,经过数十年不断地奋斗和执着地追求,终于成功创建阿里集团,打造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航母,为无数人电子商务淘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对中国的商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撬动了整个中国的商业基础。

第三层梦想则是大国梦,强国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领先于世界各国,虽然有过被列强欺凌的历史,但如今她正走向自己的复兴之路,强盛之路。2010年GDP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神九飞天,蛟龙入海;高速列车领先于世界;“辽宁”号航空母舰交付使用,舰载机成功着舰;奥运会金牌稳居前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国家复兴之路的基础,强国之梦的前提,这些都是中国正逐步强大,重新以大国姿态回归世界之林的最重要佐证。当然我们不能步自封,目前我们国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素质也能大大提高,中国游客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尊重各地的建筑瑰宝,不能闹出“xxx到此一游的”文化闹剧。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扬古中华之遗风,拾原华夏之文明,立我神州之气魄。自元以来,中国屡次被少数民族屠杀蹂躏(就元朝北方地区,就有80%的汉人被蒙古人屠杀;又有后来的满清“留发不留头”),文化中多了十分浓重的“中庸之道,保身之术”。中华古风历经了数百年之摧残,古风不在,精华失色,文化凋零。

汉唐之骑纵横,崖山之气不死。为了恢复中华文化,我们在正视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更应该极力触摸中华文化的巅峰,寻找、总结华夏文明的精髓。汉朝国强,隋唐武盛,宋代文旺。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指南。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

背靠历史,我们就能找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了。学习宋朝,走开发、发展、创新、学习的道路。

因此,我们可以全民宣传龙的精神,树立新的民族自尊心,重拾中华文明。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儒学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从其中可以寻找到中国文化的本质:尊崇自然的道法,团结爱国的气节,至诚至孝的心灵,智慧创新的聪明,坚韧顽强的精神,大气不羁的气质。

另外,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意义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但文化市场也是个难题,因为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也看不起酸文人。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中国梦构建的基础是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人民复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因此,实现中国梦,首先是实现教育梦。

章老师引用了温总理的话“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学病,现今大学有些脱离了大学本义,缺乏了一些精气神,而这个精气神就是大学本义—独立和自由。一个大学,没有了独立和自由,也就缺了精气神;没有了精气神,自然就失了魂,讲沦为政治体制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大学,乃培养精英人才之圣地。几乎所有大学的新生教育,都会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领学子们去思考这样一对重要的命题——“何为大学,大学何为?何谓大学?非楼宇之高,占地之大。大者,乃是一种凌然正气,一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和海纳百川的内蕴。李斯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庶众,故能明其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当是一个社会的良知与良心,而非一个就业培训班。大学培养人才的底线就应当是“明明德”,既是激发起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光明之德,而终极目标就应当是让人达到至善的完美人格。人的内心深处必然有着对美好至善的憧憬,也潜藏着美好人性的光辉。可是在物质与过分放纵的欲望冲击之下,这种潜藏的美好人性被遮蔽起来。而唤醒这种人性之美就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既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人。

章老师演讲时,正值李国豪校长100周年诞辰之际,他用自己的诗文为我们讲述了李老校长的一生,一波三折的留学历程,以及他为同济乃至中国的桥梁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李老校长的生平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学,让同济学子懂得如何以中国梦为己任,如何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百年学府—同济大学,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百年同济,正朝着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迈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同济的每一个学子,都将努力拼搏,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心中的中国梦而孜孜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2: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导引)文化软实力自提出这个概念起,就被各国所重视起来。究其原因,就是它的重要性。假如把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对世界各国还是比较强的,但也饱受诟病。首先,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套独特的文化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我们后代的眼界,甚至影响诸多东南亚的国家。(在这,我很想优雅的骂一下那个欠揍的岛国)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这两个方面。亟待解决。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主要体现在现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如果能成功用文化入侵一个国家,那就等同于用思想占领了这个国家,兵法言: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于本国,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加民众的爱国情感,提升民族和国人的凝聚力。外在也可以提升本国的公信力,导向力,吸引力。所以,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尤为重要!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身在中国,我们应该深感自豪。因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等等等。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却丢掉了老祖宗的东西,逐渐被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侵袭。

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慢慢改变这种现状装。首先,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做好分内的事,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我们要好好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全方位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汉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我们向外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精髓,就一定会有很多人投入传统文化的怀抱。而且,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开展和参加多种对外交流活动,在活动的同时,让他们充分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借此,可以很好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正如现在遍及世界的孔子学院,通过文化交流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了解这个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文化古国。大学生也可以充当这个媒介,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在世界那个角落,都是炎黄子孙,都能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出去。

篇3:文化和制度变迁与中国软实力提升

首先, 要理解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我们需先对文化的涵义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朱谦之指出, 文化是人类特殊的产物, “文化是活动的不是死的。”朱谦之还进一步说:“文化教育不是人类生活的一方面的表现, 乃为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表现。”“文化的源泉不是价值, 是生活的经验之流, 生活经验受了环境抑压而生的突进跳跃, 乃是一切文化的根底, 所以说到文化, 即联想及创造和发明, 创造成功了, 发明成功了, 然后才有一般似是而非的哲学家, 来估定价值问题。”“一切文化都是现代化的文化。”[1] (pp.7~13) 朱谦之研究的是知识的文化生活, 他是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对文化进行阐述的。

我们基本上认同朱谦之关于文化的定义, 也就是说, 文化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必须有人的活动的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文化是与人的社会性相重合的, 在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到处都渗透着文化的因子。也就是说, 个人、团体和社会所持有的、决定选择的信仰在人的社会活动进程中积累, 通过一个社会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 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 人每前进一步都散发着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气息。而制度主要是一种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的规范,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更规范地说,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制约既包括对人们所从事的某些活动予以禁止的方面, 有时也包括允许人们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从事某些活动的方面。因此, 正如这里所定义的, 它们是为了人类发生相互关系所提供的框架。它们完全类似于一个竞争性的运动队中的游戏规则”。[2] (p.5)

制度和文化是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部件”, 又是思想家历来关注社会变迁的主要话语。“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变量, 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换言之, 制度的构成与文化密不可分, 制度就是思想习惯适应的产物。文化是人类活动创造了制度, 而人类活动本身又要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的影响, 没有文化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有的, 没有不具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也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无论是客观自发的, 还是经主观意志有意设计的, 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着文化的灵光。制度的出现, 只不过是现在的, 抑或是将来的, 或者是零散的各种文化基因予以聚集、整理、排序, 使之符合社会的规范, 用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要求。因此, 文化作为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呈现着制度整体构架。无论是在历史上, 还是在现实中, 当人们把目光抛向文化的各个方面时, 同时, 也情不自禁地隐含着人们对制度的关注。在这关注的过程中, 实际上都预设了一个与制度有关的问题。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它指一种效益和效率更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制度在更深层次上的创新, 即指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安排的过程, 只有当制度创新所设立的目标与既定的制度原则较近、且亲和力较强时, 其变迁成本才会更低, 制度的目标也才能容易得到实现。而制度的变迁要受到其初始文化基础的影响, 也就是说, 一个社会的初始文化根基越加深厚, 它在自身变革过程中将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如果一种文化一直“顺利”地走向它的颠峰状态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也就是它所承载的社会进程在一直不断向前进, 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挫折、阻力, 抑或是倒退, 那么, 在现实中这种整齐划一的“金太郎糖”现象是不存在的。

中国自秦统一以来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 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制度变迁直到近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突现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就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而言, 一般首先从物质层面开始, 然后进入制度层面, 最后进入更深层次的心理或价值层面。由此可以得知, 制度变迁是由表层文化变化进入深层文化变化的中介、纽带或桥梁。比如, 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一项新的先进技术可以说比较容易, 但若不进行制度方面的革新、调整, 企望直接通过技术层面来变革国民心理或价值观念, 从而引发全社会的变迁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 就文化变迁的速度看, 制度变迁总是在先并引起风俗和价值观念的变迁。[3]中国清末的洋务运动单纯"技术层面的引进"的失败, 就是这方面极好的明证。

二、文化和制度变迁与中国软实力提升

“软实力” (Soft power) 理论是约瑟夫·奈 (Joseph·S·Nye)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诉求, 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4] (p.9~18) 。我们说, 奈的软实力概念为当代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 同时, 也为国际学界讨论文化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在构建软实力的过程中, 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作用是有一些差别的。前者侧重的是对新旧文化理念的选择、吸收问题, 而后者更侧重于变更, 在正式制度的演进中, 最终胜出的往往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 是国家发展强大的生命线, 它对社会变革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历史的发展表明, 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体制的肯定和支持, 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体制的评价与批判。当旧的制度、体制阻碍社会发展的时候, 文化对新的制度、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 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或体制战胜旧的制度或体制, 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内驱力”作用。例如, 前苏联在思想理论文化建设方面的落后, 最终瓦解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中的先进文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软实力内涵的精髓在于其所包含的价值、文化和制度的普世性, 即可以为形成中的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提供多少共享价值。所以, 我们既要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也要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并愿意仿效、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创新, 一部社会文明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因为历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文明成果以及社会习惯、文化习俗等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差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与创新,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建设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内在运行机制。新形势下,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身就包含着我们对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深刻体认和洞察, 而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过程, 我们必须突破既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 持续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站在国际全局的高度, 实现与国际的良性互动以及与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协调发展。

摘要: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是促成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动力之一。文化作为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呈现着制度整体构架。制度反过来也不自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理念, 并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传统文化逐步与他国的文化进行沟通、融合, 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 在一定意义上折射了这种文化与制度变迁的历程。

关键词:文化,制度,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朱谦之.文化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

[2] (美) 道格拉斯·C·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 1999.

[3] (美)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篇4:大学生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刍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 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过去我们着重强调经济因素,而文化的因素边缘化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象地表达了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漠视。尽管我们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仍待提高。我们从大学生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和态度可以看出这一点。我曾经在大学生中间作了一个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而只有少数同学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长久生存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战略地位

文化,从广义讲,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讲,仅包括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现象。在本文中提到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早在1996年9月4日,新加波资政李光耀在“21世纪亚洲论坛”上发言谈到中国时说:“30年后中国将在经济和军事等硬功夫方面强大起来,但要在文化即软功夫方面取得影响则需要更长时间。软功夫,即文化影响力,先进的文明的无形力量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变得与硬功夫同等重要。而软功夫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想赶超那个国家的文明的某些方面时才能获得”。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 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为“Confucius Institute”。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成立以来,截止到2007年4月,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0多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到2010年,世界上将有1亿外国人学习汉语,这将是加强中国软实力的绝佳机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孔子学院建设步伐。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 ,处于绝对输入国地位,是严重的“文化赤字”,能走出去的代表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和优秀艺术家很少。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尽管这些饱含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也渗透了很多国人辛劳和汗水,但是他们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很低。同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正以电影、音乐唱片、动画片、电脑游戏等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就创下了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从中国就赚走了3600万美元。电影《哈里波特》1和2的全球票房收入都将近10亿美元等等。

可见,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悬殊,这无疑会受到外国文化产业的威胁,我们应以警醒的自觉来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

(二)文化的战略地位

文化和经济、政治一样,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重要因素。

“一个在文化上自卑和对自己文化丧失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在世界上长久地存在的。” 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关于《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所指出的那样:“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所以,要摧毁一个国家,军事上、经济上的打击都不可怕,都不一定致命。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上没有自尊自信,文化上自己先垮了,那么这个国家虽存犹亡。正如一个人,精神的崩溃可以让他立即颓然倒毙。一个国家应靠一种文化精神支撑而自立,正如一个人也是靠一种精神和信念而活着。

所以,要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必须发展自己的文化!

前面所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是着力发展硬实力,中国硬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发展,当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硬实力对国家的发展就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在国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将是社会的和谐、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发展等软实力。而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已经到了不能不谈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时候了。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放在经济、政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宏观构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论断,同时也说明党对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二、大学生对当今多元文化的迷茫及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化的进程更为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有先进文化,也有腐朽文化;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等。而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面前,既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又缺乏正确舆论的引导,很容易迷失方向。2000年大年初七的晚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的大二学生陈果因痴迷法轮功而自焚。医院在急救时发现,陈果烧伤面积达80%,深三度烧伤近50%,头部、面部四度烧伤,已经形成黑色焦痂,同时处于休克状态。这悲惨的结局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而造成的。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当今文化现状的态度,我曾经在课堂上让一些学生回答过以下问题:

你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如何?作为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化?

有的同学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状态虽然很为混乱,但是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是中国文化状态走向有序的必经阶段;

有的同学则认为,当今中国文化状态很好,虽然有些选秀文化、追星文化很浅俗,但是这些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人们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而有的同学对当今文化现状很不满,认为如此下去,中国文化没有出路,并且认为人们高度关注明星、漠视科学家是由教育、媒体舆论导向等造成的。

而问及面对多元文化,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化时,很多同学感到很迷茫。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思想虽然不成熟,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很强烈,其思想是可以引导的。

而之所以出现上述状态,我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时代的转换和社会的转型

随着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特别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蜂拥而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9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加速了文化多元的进程。很多文化思想令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猝不及防,以至未辨明对错就已经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文化混乱的现状。

(二)制度、法律不健全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而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文化特殊性,我们不能把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个别经验,当作现成的普遍性真理而不加区分的套用到文化体制改革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难度。由于目前我国文化方面的制度(尤其是很多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很不健全,使得很多腐朽、落后、浅俗的文化充斥市场,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淹没了先进的、高雅的文化。

(三)媒体舆论引导有失偏颇。

现代媒体负有广发资讯的任务,也负有包括娱乐大众的功能,即是说,适量地刊发娱乐内容,也是大众对传媒的要求。但是,虽然是娱乐内容,也有一个格调高雅与低下的问题,有一个情趣导向问题。我们的媒体,应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同时,对于灰色文化,要做好引导工作,多做释疑解惑的工作,而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成为它的俘虏,做它的义务宣传员。事实上,一段时间里,有些媒体,为经济利益驱动,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在宣扬灰色文化比如"星座"之类的东西时不遗余力,以至于造成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痴迷星座占卜之类灰色文化的社会现象。灰色、颓废乃至迷信的资讯泛滥,害莫大焉。我们必须引起高视重视,一方面旗帜鲜明反对落后腐朽文化,一方面,用科学文明健康的内容占领娱乐阵地包括传媒娱乐阵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低下

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此,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课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改革,但是在实际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课老师讲授内容空洞、干瘪、枯燥。讲授内容既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又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感觉是虚无的。“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盲区及对中国文化地位的影响

由上可知,要想引导大学生走出盲区、回归理性,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时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二)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把其设为必修课,并且聘请本校或校外有正义感、责任心强、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人士给学生讲授,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和开拓;

(三)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加快立法。

引导大学生走出盲区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校外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因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除课堂教学外,还有互联网、图书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学生之间交流等,因此,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是引导大学生回归理性的关键的一环。

作为代表中国未来的大学生,如果充分认识到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或对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文化不再处于拔剑四处心茫然的状态,而是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将多想、多思作为自己的思维习惯,而不是经常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长远看,这必然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地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要放在战略高度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5:中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

我国可谓深谙此道,因而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国际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 “仁义”等理念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充分体现。

篇6: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其软实力积淀必将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高校毕业生培养角度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可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应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是一种关系性命题。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功能,创新精神培养需要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价值观、动力等支持,创新是道德完善过程本身,创新精神的形成伴随着德性提高的过程。

最后,深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毕业生要想在就业过程左右逢源,就得具备符合现实社会需求的、过硬的“软实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将职业发展指导作为大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毕业后的职业与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八年级游记语文作文下一篇:会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