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兽医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1

摘要阐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湘西州基本情况,指出了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并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兽医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型兽医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兽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 要:近年来,人兽共患病频发和流行态势严峻。用“全健康”理念和策略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确保人类、动物和环境和谐共生已得到各国和学界的广泛认同。针对我国传统兽医人才培养的局限,基于“全健康”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改造动物医学专业。通过重构“三个体系”、践行“三个调整”、优化“三个环境”,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专业思想教育体系,促进农医理多学科交叉交融,促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积极探索和践行“全健康”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全健康”人才培养和新农科教育改革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健康;新农科;兽医教育;实践

全健康(One Health)[1],又译为“同一健康”“惟一健康”或“大健康”,是指全球全域共同健康,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人类、动物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卫生健康共同体。“全健康”理念的贯彻执行,对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全球性疫情防控、动物福利与合理使用等具有重大意义,对促成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助推作用。

2013年以來,我们基于“全健康”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健康”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多领域多样化“全健康”兽医人才培养实践实训,提升改造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了适应“全健康”需要的新型兽医人才。

一、“全健康”理念的提出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布《世界卫生报告》[2]:传染性疾病全球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强调疫病防控全球化、全域化的重要性,萌发“全健康”理念。2003年4月7日,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兽医学家William Karesh的话被《华盛顿邮报》Rick Weiss引征[3]:Human or livestock or wildlife health cant’t be discussed in isolation anymore.There is just one health.And the solutions require everyone working together on all the different levels.自此“One Health”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随后几年,Karesh及其同事举办一系列“One World,One Health”会议。2004年9月29日,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纽约召开“One World,One Health”主题会议;2008年7月美国兽医协会建立行动小组并通过“One Health”决议[4];2010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世界卫生组织在河内达成了一项名为“同一健康”的合作协议,同意共担责任、协调全球活动,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和生态健康繁荣,并于2011年2月中旬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第一届全球“One Health”国际会议。自此,“全健康”理念被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各国和学界的一致认同。

我国对“One Health”的全面深入研讨起步较晚,2014年11月22日在广州召开首届“One Health”国际研究论坛[5]。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在上海成立。2020年5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爱丁堡大学全健康研究中心”成立。2021年7月31日,上海市召开“从新冠病毒看全健康”学科交叉论坛,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提升公共健康治理水平,服务“全健康”。自此,“全健康”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打造“全健康”示范项目成为我国政府构建综合管理治理体系的引领方向。

二、“全健康”理念指引农科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近20年来,全球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态势依然严峻,新冠、SARS、MERS、非洲猪瘟等新发再发传染病,严重破坏了人、动物、自然和谐共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严重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如此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任何一个单独机构或组织,任何一个单独学科都无法单独解决[6]。兽医学、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多学科都应秉持“One Health”理念,把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统筹考虑,彼此协同,建成“全健康”共同体,整体发力,才可能真正实现全域健康、全面健康、全员健康。

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口径较窄,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合格的执业兽医师。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强调“兽”和“医”,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涉猎较少,传统课程比重过大,“兽医+X”新学科新方向新领域探索不足,兽医人才的广适性亟待加强。传统兽医人才实践场所和领域也相对固化:动物医院或养殖场。实践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与现代兽医行业发展契合度不高,与当前“全健康”新农科人才内涵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高度重视“全健康”涉农人才的培养工作。2013年12月,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升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办学质量。2018年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7],2019年启动“新农科”建设计划,致力于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型农林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全健康”兽医人才培养是适应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着眼未来,保障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既具有战略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三、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为了探索“全健康”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农科人才,我们积极推行“全健康”教育理念。2014年开办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利用吉林大学学科门类和专业相对齐全的优势,多维度多路径提升改造传统动物医学专业。

通过重构“三个体系”、践行“三个调整”、优化“三个环境”,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专业思想教育体系,促进了农医理多学科交叉交融、“立体式”实践实训、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同向同行,全面提升了学生服务“全健康”的素质、能力和境界。

1.重构“三个体系”,拓宽兽医人才培养口径,形成“全健康”兽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共享体系

通过建立虚拟动态教学组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共享体系和新技术发展体系,重构适应兽医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兽医人才培养体系。

(1)重构“同一健康”课程共享体系。吉林大学有十三大学科门类,约140个本科专业。我们发挥多学科优势,聚焦学科交叉,大力促进农理、农医、农文结合,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兽医人才[8]。通过撤、增、引、并,压缩“兽”“医”的课程比重,增加人与动物“全健康”课程、“新农科”课程,架构横跨农医理文的学科体系,形成“全健康”兽医人才培养新体系。先后促成生理学等9门专业基础课程全校共享,撤销饲料加工学等7门课程,将实验动物技术等11门课程整合成3门全新课程,引入自然疫源性疾病等5门公共卫生课程,增加重大疫情经济学评估等7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的新兴课程、人文课程。按照“全健康”理念,对现有20部主编或副主编教材及时修订,补全“人与动物共有医学”相关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图谱。开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影音新形态教材;引进国外优质原版“全健康”相关教材23部,不断丰富和完善兽医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

(2)重构“同一医学”新技术体系。按照“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构建与人医同步、与世界接轨的新技术共享体系。打造理农医工等多学科综合平台(吉林大学测试科学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汇聚最前沿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術。目前,它已成为东北地区先进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重要平台,也是保障“同一医学”新技术的支撑平台。修缮3000 m2的教学动物医院,引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同期先进诊疗设备和技术,如MRI、DR等,促进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先后引进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21门次“人类医学”海外优质课程,促进应用知识和技术国际化。结合新发人兽共患传染病——新冠疫情,及时调整技术手段,邮寄实验包,在VR引导下学生实现自主实验。进一步开发牛难产助产、牛骨骼数字化模型等虚拟仿真项目,与妇女分娩、人类骨骼等对比教学,不断丰富交互性、情境化等比较医学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新技术发展。

(3)重构“新农科”师资交融体系。按照“农医主体、多学科交融”的思路拓展兽医学单一学科师资来源渠道,形成相互“融合、多元、协同”的“新农科”师资体系。先后引进预防医学、药学、计算生物学等专业教师20名,使第一学历非动物医学教师规模达30%;从世界名校选聘12名外籍教授,聘请校内优秀的“人医”教授授课、指导研究生,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与大数据中心、多媒体中心共力打造动物生理学、寄生虫病学等国家级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选聘38名教师为“人与动物共有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措并举实现师资多元交融。

至此,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专业建设点,“人与动物共有医学”成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和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交叉学科群,实现“人与动物共有医学”本硕博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一体化。

2.践行“三个调整”,推进多领域多样化实践教学,形成“立体式”“全健康”兽医人才培养实践实训体系

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综合实训模式不断优化和调整,不断拓展传统兽医人才培养的实践边界和领域。按照“统训—分训—精训—特训”的方式,校内、国内和海外三种场景,解决学生在“全健康”实践中的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基础与前沿的不同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

(1)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内容要全、技术要精、视角要新”的要求,拓展单一“医”学实践到养殖、防控、医疗,甚至环境净化全产业链,不断丰富和实现“全健康”实践实训。全:实验动物对象从马牛鸡猪等农场动物调整到犬猫鸟鱼等多样化生物群上。精:诊疗技术从传统的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转换到显微镜检、影像学检查、生化免疫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直到新型基因检测等现代医学上来[9]。新:实践的视角从传统的宏观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微观领域,实现与人类医学同步发展。

(2)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按照“统训—分

训—精训—特训”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同一健康、同一医学”实践中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不同要求。低年级学生通用实验技术集合培训,基础实验技术分方向分训,专门实验技术按课程培训[10];高年级学生前沿实验技术按需实训,个体特殊需求独立特训。改进实验实习评价方式,把有价值的医疗病例研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生产)技术改进等纳入创新学分管理,增强学生践行“同一医学、同一健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调整综合实训模式。按“知识与能力相统一、个体需求与实训平台相配伍”的原则,按疫病防控、动物医疗、生物制品、科研创新四大类,学生分别在校内、国内和海外三种场景,分段全域有序完成实训。校内:建有功能集约、开放共享、跨学科的动物科技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亚太区食源性寄生虫病协作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全健康”实训平台。国内:建立吉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2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聘20多名高校学者、企业(医院)实践(临床)专家、政府技术官员等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实现医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导师协同育人;海外: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共建远程诊断中心,实现远程医疗、智慧养殖等新型实践实训样式;支持学生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国吉森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海外合作大学实践实训,拓展视野,跟进前沿。

通过上述举措,学生调整了职业规划,跳出了传统就业领域,积极向生物信息学、基因治疗、生物制品、疫病防控等“全健康”领域延伸,继续深造率超过60%,其中97%进入了“双一流”建设大学。到传统养殖和动物医疗领域就业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3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162项,学生参与率约75%。参加国内相关学科竞赛获奖263项,其中省级以上99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2篇。

3.优化“三个环境”,建立全员全域“全健康”教育机制,形成学生“学农知农”报国兴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体系

通过优化兽医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育人环境和成才环境,把“全健康”理念贯穿于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相互促进,双向提升。

(1)目标引领,优化人才培养舆论环境。重新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全健康”新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发展性和适应力。以2014年开办动物医学试验班为原点,致力于培养检验检疫、疫情防控、兽药研发、动物和环境保护等“全健康”兽医人才,实现目标多元化。创办“人与动物共有医学”博士(一级)授权点,实现“同一医学、同一健康”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宣传“全健康”教育理念,从招生方式、人才培养、就业去向等全过程纠偏人们对兽医人才“劁猪骟马”的固有认知,努力营建“全健康”新农科兽医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2)课程思政,优化全员全域育人环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三全育人”的促进作用。开展全程分年级阶梯式专业思想教育,把“同一医学、同一健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低年级开展系统的“全健康”新农科兽医专业认知教育;高年级持续开展学术报告、参观见学、诊疗(防疫)机构实践等体验式教育。选拔22名优秀骨干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实践与示范,通过集体备课、团体研课、学生效果反馈等多种形式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聘请农界医界精英等26名进课堂协同育人,进一步浓郁“全健康”兽医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出版《领航百年兽医》《百年兽大,谁说远去?》2部专著,传播兽医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血脉”,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

(3)需求导向,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环境。关注每一名学生,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拓展“新农科”兽医人才的就业领域,从单一畜牧兽医领域向新农业、计算生物学、公共卫生等“大健康大医药”领域延伸,满足社会多元需求;全面开放实验室,实现多导师制,全面支持学生参加兽医学、生命科学、预防医学等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设立专项基金,3年支持64人次出国交流和实践,支持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最需要的领域创业就业,为学生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环境。

通过“三个环境”的优化和有效引导,学生家国情怀明显增强,学农爱农兴农事农的信心明显提升。全国大学生自强自立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不断涌现,到新疆、青海等边远地区或到县级以下乡镇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学生提高到9.8%,在非农非生命科学就业学生的比例降低到7.9%。“全健康”理念指引下的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秋月.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科技术语“One Health”的汉译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张颢,石超明,马春迎.世界卫生大会议题及国际卫生问题趋势——基于对1970—2012年世界卫生大会议题的分析[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3(4):164-171.

[3]陆家海.One health——人兽共患病防控新理念第六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C].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2014-04-16.

[4]陈国强.中国开展全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J].科技导报,2020,38(5):1.

[5]戴益民,黄冬艳,丁珍,等.“一个健康”引领《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改革新方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89-90.

[6]孙洪宇,原丹妮,周昊函,等.人与动物的共同健康:One Health——浅谈从动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到全民健康[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0,(8):114-118.

[7]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r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181017_351891.html, 2018-9-17.

[8] 王宏娟,谭瑶,李娜,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的嬗变与思考[J].中国兽医杂志,2020,56(9):105-108.

[9] 樊荣.医学的标志——蛇杖[J].中国医学人文,2015(5):33-36.

[10]饶家辉,王宏娟,张乃生.基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2(272):76-79.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项目“人与动物共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XNK202004)]

[責任编辑:杨裕南]

作者:饶家辉 李兆辉 刘明远

新型兽医人才培养论文 篇2:

现代农业视角下贫困地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  阐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湘西州基本情况,指出了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并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贫困地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也是对发展现代农业很好的诠释。

1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基于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提出的广泛概念的农业。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利用大农业体系下集成的农业科学技术作支撑[1],其特点是应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结合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借助现代生产设备,使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使农业生产向着资源节约、环境优好、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并对一个地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有序结合,形

成一个紧密、完整的农业生产经营链条,每个环节都有适度的规模,体现出产业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劳动工作效率和劳动产品。

2湘西州基本情况

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腹地,全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全境平均海拔200~800 m,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与周边的长沙、重庆及昆明等省会城市都有直达高速,交通便利。湘西州所属辖区以山原山地为主,沟壑纵横,生态脆弱,不宜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但适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生态农业等依托旅游的现代农业。从近几年产业发展情况(表1)可以看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占湘西州生产总值的50%左右[3],而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非常低,发展严重滞后,第一产业中畜牧业产值所占比例仅2013年突破了40%,2014—2015年畜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8.8%和18.6%。

3我国现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就业导向模式”[4]、寒暑假在企业实践或企业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5]与学生企业实践、在校学习并参与教师及企业部分科研的“产学研结合模式”[6]。各高职院校对涉农专业这3种模式也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其总体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湖南省是养猪大省,在养猪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多,该校畜牧兽医专业与湖南天心牧业、新五丰及大北农等大型养猪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实践、就业等合作关系,与北京峪口禽业荆州分公司也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实践与就业合作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加重养猪、养鸡方面的内容,使人才培养有“就业导向模式”的渗透。近几年,台湾福懋宠物医院(广州)、长沙爱宠宠物医院等来校招聘学生较多,也将部分学生安排在宠物医院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宠物方面的课程,这完全是按照“就业导向模式”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4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

4.1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

现行的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宏观政策间的偏差。检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效果好坏的标准就是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是否能够为该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知识智力保障。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湘西州适宜发展与旅游业相配套并为旅游业服务的休闲农業(动物性食品加工)、观光农业(红腹锦鸡、野鸡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及生态农业(跑猪、林下养鸡等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现行的在大型猪场、鸡场 “理论教学+课堂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及“就业导向模式”与湘西州现代农业不相符,未体现出其特色性、紧贴产业性以及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②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偏差。现代农业是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为基础,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农业科技应用和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起到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与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广度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为现代农业所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于养殖链的产中这个环节,而产前养殖场确定、场内布局,粪污处理及饲料配方与加工及产后的畜产品加工等养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实践机会较少,体现出与企业合作深度与广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养殖从业人员注重养殖业产前(科学选择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就能从源头上控制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点源污染甚至是面源污染,就能提高畜产品品质,减少人为对畜产品的污染(规范用药、禁用违禁药品等),注重产后环节的畜产品加工能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整个养殖经济效益。③为农服务意识培养与职业农民间的偏差。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等人才培养模式能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毕业时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就业,学生初次对口就业率也很高,但由于养殖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对此行业较低的认可度造成学生初次对口就业巩固率较低,2~3年后在养殖领域就业的学生仅占15%左右,长期为农服务意识较薄弱,与实现现代需要去实践的职业农民有很大的偏差,与现代职业教育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服务 “留得下、用得了、能安心” 的高技能型人才有很大差距[7],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实施过程加强为农服务意识培养。

4.2从现代农业视角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4.2.1从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发展农业、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等“三农”问题,特别是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教育行政及相关部门确定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涉农专业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重任,培养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科技服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宏观政策,结合湘西州现代农业实际,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4.2.2从现代农业视角,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借助现代生产设备,使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现代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有序结合,形成一个紧密、完整的农业生产经营链条,每个环节都有适度的规模,体现出产业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劳动工作效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课程设置、实施常规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及实施过程要契合现代农业的特点,为当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养殖类专业要重视与养殖相关企业产前、产后环节的合作,加强学生在这2个环节的实践机会,现代农业生产向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而贫困地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何实现贫困地区养殖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高职院校养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培养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人才模式实施过程中加强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企业深度合作是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助推当地养殖业尽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4.2.3按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加强学生为农服务意识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针对从事传统农业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传统农民而提出来的,具有现代农业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对生态、环境、社会及后人承担责任,能创业,经营较大规模农业产业,有较高收入,全职务农并将其作为终身职业等特点,而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使贫困地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是现代农业所必需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加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为农服务意识培养,向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去引导学生的专业意识形态。

5结语

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尽早跨越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而这一地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8],是实现该地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过程中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现代农业视角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按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来加强学生为农服务意识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为“三农”服务,真正达到学校为“三农”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也是贫困地区农業实现现代化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 柳忠田.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路径思考[J].行政与法,2016(1):45-51.

[2] 曹慧,郭永田,刘景景,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36.

[3] 湘西州统计局.湘西洲2012-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2017.

[4] 董利云.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1):93-94.

[5] 杨小霞,岳炳辉.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4):161-163.

[6] 周磊.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407.

[7] 郭景茹,赵铁丰,倪宏波,等.畜牧兽医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0):127-129.

[8] 陈备久.地方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2):1-5.

作者:杨晓青 田清武 张明星

新型兽医人才培养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畜牧兽医类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本文以我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

一、國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取代了学徒制。1883年,瑞士对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英国进行研究并参照法国教育的经验,提出了新型学徒制的概念。后来德国将其发展成为著名的“双元制”。双元制是一种承接历史并较好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学徒制度。

丹麦、瑞士和奥地利等国采用不同于德国的合作式的双元体制,按照统一的法律对企业和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瑞士的“参与式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澳大利亚从上世纪末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并将其看作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英国、美国等国家也建有现代学徒制度,只是没有像中欧那样成功,原因主要是政府关注少和缺乏社会支持。英、美在反思其制造业衰退时均将其现代学徒制发展不利作为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纠正,英国对学徒制的投入从2007年的7亿英镑增至2010年的13亿英镑,学徒数量也大大增加,2010至2011学年全英学徒数为45720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63.5%。

近年北美的学徒制也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主要原因是雇主需要高素质员工,并希望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由于现代学徒制降低了普通教育学生辍学率和青年失业率,因此极大调动了政府的积极性。

二、我国学徒制的历史

学徒制曾经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后来逐渐被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没有发展出类似德国双元制的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传统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造,去除剥削成分,加强学徒基本权利的保障。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的10年间,我国新技术工人中有90%以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1958年以后,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这是传统学徒制的一种变形。这一阶段学徒制运作良好,主要问题是兼顾学徒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改革开放后,原国家劳动总局于198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整个学徒年限内,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理论知识,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实践技能培养”,把学校因素加入到了学徒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即企业直接招学徒工改为先招生培训,然后在就业,把学校教育纳入其中。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招生既招工、入校既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国家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下,各地方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探索。

三、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全新职业教育模式,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与利益,在招生与招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与管理、考试评价、学生管理、师资配备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院从2012年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尤其在主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招生就业机制

一是与企业“上门联姻”。学院与上海农场主动联系,成立规模化生猪生产及猪病防治“现代学徒制”班,双方组织相关专家就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教学计划等进行了研讨,完善了合作办班方案。二是在新生报到时进行招生宣传,实现“新生报到之日,即预就业之时”。校企双方在2012级新生报到时进行宣传,学生经过自主报名、面试、到企业现场考察、签订协议、单独组建“现代学徒制”班,学制“1.5+1.5”年,在学院和在上海农场学习时间各1/2。学生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享受学徒制待遇,即学生同时享受学院的奖助学金政策和上海农场相关的学徒制补贴,学费一年级自理,二、三年级由上海农场代学生缴纳。学生在上海农场期间发给生活补贴费30-50元/天,企业为学生代买意外伤害险。学生毕业后与农场签订正式合同享受农场正式员工待遇,没有实习期提前入职,工作的第一年纯收入一般不低于4万元,此后每年递增15%左右,上海农场为就业毕业生交纳“五险一金”。

(二)构建和实施校企“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1. 校企双方实施双元管理

校企双方联合成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由学校和上海农场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企业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具体实施,学院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实施,校企配备双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每位学生在企业由一名师傅负责进行岗位技能培养。

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校企合作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双方共同制定了《上海农场“现代学徒制班”管理守则》、《“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证学徒基本权益。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

26名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分别派到申河畜牧场、光明种猪场等6个猪场进行学徒培养,岗位有配种、保育、育肥、防疫等,每一个学生都有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带教。

2. 校企共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根据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协商确定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培养现代规模化养猪的复合型人才(掌握养猪与猪病防治基本理论,规模化生猪生产技术及猪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熟悉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设备、了解规模化猪场的经营管理)。

3.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标准零距离对接

针对定位的人才培养规格,以规模化猪场的岗位能力分析为主要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订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

第1-3学期,学生在学院学习,以学校专任教师为主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第4-6学期,学生在农场集中学习,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专业教师为辅,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现代畜牧业职业技能。

4.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零对接

根据规模化猪场的岗位的需求,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猪场建筑及内部设施、养猪实务、猪的现代人工授精技术、猪病防治、猪场操作规程、猪场技术服务等六门核心技能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学习内容和猪场生产有机结合,打破原来的章节设置,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全过程贯彻“做中教、做中学”的方法,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

5.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

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农场师傅共同承担。促进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

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专科以上学历、在猪场生产一线锻炼3年以上)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猪场的年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学校将学徒的指导教师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

(三)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成立由“学校教务处——农场骨干——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绩效考核工作小组,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对于在农场开设的课程,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企业评价、技能导师(企业带教师傅)评价、知识导师(校内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切实提高学徒的岗位核心能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目标。

四、主要效果

(一)学生技能得到强化,并突显了个人专长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

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在规模化猪场岗位轮训,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了各岗位的专业技能,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在岗位轮训中培养了自己的技能兴趣和特长,企业也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学生今后发展的岗位,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学生通过学徒制实习,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文化,从而热爱企业,忠诚度提高,使校企对接距离缩短。

(二)专兼并举,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我们通过让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岗位进行学徒轮训、请企业师傅进课堂“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成功地培养了“学校双师型——企业服务型——行业专家型”专业教师发展梯队。

(三)企业、学校双方管理,让多方满意

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学校双方参与学徒管理,交互培养学生,企业成为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专家师傅等资源对学生进行专门化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業解决了专业技术人才难招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掌握职业技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四)形成了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机制

以中国现代畜牧业校企联盟为载体,建立了行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并通过以经常性对话协商为载体,建立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校企产教融合机制。建立了企业行业专家、企业一线师傅、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动态更新的机制。

现代学徒制工作开展三年来,26名学生于2015年6月顺利毕业,其中22名学生留在上海农场成为正式员工,这批学生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全面,都成为各个养殖分场的技术骨干,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五、体会与思考

1.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因而,从时间上讲,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必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必须把学校和企业为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人才的共同主体。从空间上讲,它还需要一个宽阔的、适合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国家应该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2. 在“学校——企业”交替轮换的过程中,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学徒,学习者总是会“带着问题”,这就使得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学徒,都会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因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一对一地带徒弟,能从根本上改变“顶岗而不实习”的顶岗实习局面。

3. 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有待完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招生。学生和员工的身份从入校的时候就该统一起来。“招生即招工”或者“招工即招生”。二是学徒。实质上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跟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交替进行。三是就业。学徒的就业普适性应该会受到一定局限,但毕业生在其学徒企业就业,就业的工种和岗位会更具匹配性,很快就能融入企业。但换另一家相同行业的企业就业,因为企业文化差异,往往需要一段适应期才能够真正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赵志群.现代学徒制的复兴[N].中国教育报,2014,5.

[2]马小强,王强,刘敏.现代学徒制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5,11:72-74.

[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课题项目:2015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立项专业(序号:PPZY2015A083);2015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工学交替的“分段轮岗式”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编号:2015JSJG343);2015年1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颁布的教改课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YZD201402)。

作者简介:段修军(1972,5-),男,汉族,湖南省南县人,硕士研究生,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家禽生产。

王利刚(1979,9-),男,汉族,河北省沙河市人,碩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动物遗传繁育。

周春宝(1973,12-),男,汉族,江苏省高邮市人,博士研究生,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猪生产。

周明夏(1984,9-),男,汉族,江苏省大丰市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牛羊生产。

张力(1956,9-),男,汉族,河北省定县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

作者:段修军 王利刚 周春宝 周明夏 张力

上一篇: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医院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