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培养新型创业人才

2022-09-10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当前强调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应具有创业教育观和创业型人才培养观, 把创业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

1 创业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我们认为,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的整体素质 (包括创业心理、创业个性品质、创业能力等) 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也可称为创业素质教育。它是以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 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提高受教育者自我就业能力为目标, 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同时具备出色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理念以及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

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中高级技能技术人才的重任, 更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贯彻素质教育精神, 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可以说,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而创业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中的核心素质, 大批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2.1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看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正因为如此, 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 创业教育被特别突出的提了出来。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指出, 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多变的需求, 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 这种能力无论对于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1998年,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第7条也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应主动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 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所以, 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让我们的受教育者获得继文化知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即——开拓技能, 创业能力, 造就勇于开拓创业的一代新人, 是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开展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需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本质特征, 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经营、管理或技术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的, 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教育。由此看来, 尽管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 且承担着一定的升学准备教育任务, 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 其实质仍然是一种生计教育。对学生来说, 职业教育也是生存能力的教育, 他们要凭着自身素质和能力到社会去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 就业与创业教育应该是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开展创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使之更加贴近实践, 更加贴近市场。每一个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考虑的是不仅要掌握一门技能, 更指望的是毕业后找一份称心的工作。所以, 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状况极大的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劳动者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新目标。从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看, 教给学生创业的本领, 给他一个点金之指, 摆脱就业的“分配”依赖非常重要。因此, 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陈旧的观念和培养模式, 培养创业型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 涵盖在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教育之中, 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它的有效实施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 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3.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业意识

职业教育要确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观。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中, 仍存在着“重维持、轻创新”,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势, 培养目标中缺乏明确的创业素质要求, 教育内容中缺乏系统的创业能力训练, 学生更加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和能力。

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 激发其创业意识与创业需要, 培养其开创型人格, 使之成为创业型人才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创业观念指导, 使我们的学生了解创业知识, 增强创业意识, 明确在未来的择业和市场竞争中, 要改变“等饭碗”的思想, 去主动的“找饭碗”, 以至“造饭碗”, 使之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 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能力。

3.2 构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运作机制和育人环境

要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 不但开设有关的课程, 而且还要把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中, 努力在学校创设一种有益于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

3.2.1 创业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从课程目标上, 以新的创业型人才质量标

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 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形式上, 采用将必修课与配套的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开设“创业教育”、“国情报告”、“公关艺术”、“创造力开发”等课程, 把理论重点放在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上, 同时, 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培养创业意识。在教学内容方面, 有机渗透创业意识的灌输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2.2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 综合能力 (诸如独立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交际、应变、迁移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等。职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仍需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营造一种民主、宽舒、温暖的氛围。

3.2.3 把学校的第二课堂变成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树立全新的大课程观, 把学习的外延不断向课程表以外的第二课堂延伸。通过多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适合青年学生自身特点的活动, 进行创业立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学生会、团委和学校各种学会、兴趣小组举办的文体、科技、劳动、娱乐等活动。

3.2.4 做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通过教学模式优化, 扩大学生实践面, 把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上来。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到一些企业去实践体验, 让学生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了解创业, 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专业教室、实验室、操作工场等处进行见习实习和模拟活动;通过值周制的推行、学生会工作、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校外的参观考察创业集体, 调查访问创业人士和为民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3.2.5 做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教育学生, 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学校行为。如校园建筑, 文化设施, 布置鼓励创业、立志成才的名言警语, 张贴创业者的成就与风采图片, 举办内容形式都具有创新意识的各种活动, 以及教职工创业立业、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 校风校训等,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受到陶养和教益。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具有创业教育观和创业型人才观, 着力构建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运作机制及育人环境, 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创业人才

上一篇:煤质管理信息系统在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选煤厂的应用下一篇:论文写作技巧——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