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剖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合并财务报表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会计难题之一,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和趋同的背景之下,我国会计界新会计准则在全面考察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益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我国会计审计的不断完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会计准则剖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会计准则剖析论文 篇1:

工行行长杨凯生:从一个新视角审视次贷危机

前不久,工商银行(4.16,0.38,10.05%,吧)公布了2008年上半年度的业绩报告,工行以648.7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成为全球盈利最多的银行。国际投资机构的分析师们普遍认为,工行之所以能有这份成绩单,除了得益于其各项业务发展良好之外,也归因于在全球一些著名大银行深受次贷危机之苦时,工行基本未受到什么拖累和影响。

当次贷风波乍起,事态还远未像后来那么严重时,工行一方面对仅有的12亿美元次贷债券(subprime)采取了“暂不出手,增提拨备”的策略,一方面却对当时市场表现尚可的"ALT-A”债券、“Jumbo”债券和“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债券等其他一些美元债券大幅减持,仅在半年多时间里就出售了几十亿美元。同时,工行用这部分资金对美国国债和美国政府机构债券进行了波段操作,获取的收入基本覆盖了处置有关债券的损失。截至今年6月底,工行一共持有的次贷债券、“ALT-A”债券和“两房”债券等仅为其总资产的0.3%。因此,工行基本没有在这场波及全球的“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动荡”中遭受什么损失,从而继续保持了令世界著名银行艳羡的高成长性。

当记者就此向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祝贺时,他很冷静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一方面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决策正确而高兴。当时国际市场对各类美元债券的看法并不太一致,甚至还有增持的,记得在研究权衡这个问题时,姜建清董事长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个时候,现金为王’,我们抓住机遇对外汇债券投资做了倒仓处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头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为工行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程度还不深而感到有点侥幸。工商银行外汇债券投资总额毕竟还不大。你的房子没有盖在地震重灾区,地震后房屋受损程度当然就要轻得多,但这还无法证明你房屋建筑质量究竟如何。”

杨凯生认为应该对这次危机的成因、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应简单化,切忌片面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凯生从多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关于从国际会计准则缺陷的视角进行分析和只有加快金融创新才能更好抵御风险的观点令记者感到颇有新意。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要注意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

经济观察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年多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一波接着一波,前景黯淡。最近美国政府刚下决心出资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而雷曼和美林公司又陷入了垮台或被人收购的境地,这说明情况确实依然比较严重。这一年来,各界对于危机的成因有着不同说法和分析,在众多的说法中,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杨凯生:这一年多来,国际国内金融界、理论界,包括监管机构和众多媒体,对于这场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的成因有种种分析。例如,有人说是美国前些年连续的低利率政策出了问题,过度刺激了消费和投资,造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有人说是美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有问题,他们违反了信贷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把钱借给了还不起钱的人;有人说是次级房贷的证券化,尤其是多层链接的金融衍生品,例如CDO,甚至还出现了CDO的平方,这些投资工具有问题,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并没有真正被很多金融机构理解和掌握:也有人说是债券信用评级机淘有问题,他们为了从评级委托人那儿赚更多的钱,有意无意地提高了债券投资评级,误导了投资者也有人说美国包括全球投资银行的激励机制都有问题,这种不合理的机制导致交易人员在债券投资交易时往往只关注当期收益,忽略风险:也有人说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素以监管严密有效著称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其实疏漏不小,尤其是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也有人说是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有问题,美国1999年终止了实施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摒弃了分业经营的监管思路。有人质疑正是这种改变孕育了这一场危机:甚至更有人认为是美国人的消费文化和生活理念有问题。美国人热衷透支消费与东方人崇尚储蓄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这场次贷风波的重要原因。等等,等等。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从某个侧面剖析了这场危机产生的缘由。如果展开来讨论的话,也许每个话题都可以单独写一大篇文章。

记者:那你更倾向于从哪个方向来思考次贷危机的成因呢?

杨凯生:我认为还可以从一个大家似乎都未曾谈及的角度来谈谈这场危机。那就是国际会计准则有没有值得研究的地方。说得再直白一点。困际会计准则有没有缺陷?

记者:围际会计准则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你认为也有问题吗?

杨凯生:提提意见和建议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总是可以的吧。

记者:你认为这个会计准则的实施与次贷危机有什么关系?

杨凯生:关键是如何合理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特别是金融债券的价值。比如说,原来的会计准则允许对证券投资依据成本或是依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原则进行计量,而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明确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所谓公允价值究竟能不能保证做到是公允的、合理的?二是如果公允价值并不完全合理,它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在这场次贷风波中都有所表现。

首先应该指出,国际会计准则之所以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有它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因为,这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金融机构及其交易人员故意掩盖投资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尤其是防止某些金融产品明明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投资机构或交易人员都还在那里用成本价粉饰太平,甚至故意误导其他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使得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出台几乎受到了众口一词的肯定。但问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如何才能获得。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作了定义,也确实明确了公允价值在实践中应该怎样产生,概括起来就是说,在一个活跃市场中的成交价就是公允价:如果在一个活跃市场中没有相同产品的成交价,与其相类似产品的近期可观测到的成交价也可认为就是公允价。如果上述两个层次的价格都不能获得,则需要通过估值模型来计算有关产品的价值。

记者:这不是挺明确、挺具体,也挺具有操作性的吗?

杨凯生: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分层计量公允价值的规定可以看出,所谓的公允价值还是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产生顺周期效应。

记者:也就是说,市场情况越好的时候,债券价值就越被高估,市场情况越差的时候,债券价值就越被低估。

杨凯生: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法。顺周

期效应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一点。

首先,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也表现在市场交易不活跃而需要通过估值模型定价时,往往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发现合理的价值。各种不同模型的差异以及各家机构所设置的诸多变量的差异,使估值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模型风险。需引起注意的是,当市场很不景气,一些金融机构按照调整后的市场变量,依据模型定价的结果大量抛售资产时,其交易结果又会催生出新的市场交易价,从而出现新的所谓“公允价”。显然。这种不合理的周而复始无法保证公允价的合理性。美国次贷抵押债券以及相关CDO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暴跌幅度大大高于美国房屋贷款。包括次级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幅度与此不无关系。

其次,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影响了一些金融机构抗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在市场向好的时候,以所谓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获利颇丰,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利润,这不仅易使管理层和交易人员滋生盲目的乐观情绪,也促使股东增加了多分红利的冲动,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一旦经济下行,市场看空,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时,按会计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就要按不同的资产属性计提拨备或减少所有者权益。这将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规避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势必又会加大有关资产的抛售力度。市场即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一一提取拨备、核减权益 恐慌性抛售一一价格进一步下跌一一必须继续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垮台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和近日申请破产保护的雷曼都是典型的例子。若不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华尔街上肯定还有一些机构难逃同样的厄运。

再次,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容易加剧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不理智。除了前面所谈的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明显受到所谓公允价计量原则的左右外,有的投资银行分析师以及一些评级机构在市场波动时为了规避责任,唯恐自身的执业水准受到质疑,往往扮演的也是火上浇油的角色。他们在短短几天内竟然就能多次调整同一个机构、同一种债券的信用评级和投资等级。这种评级结果与公允价值相互影响的作用,很难说是合理和健康的。与此同时,这些未必真正准确反映资产价值和风险状况的各种信息和数据,通过媒体的高效率传播,又反过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形成了各种顺周期因素的叠加和扩大。

总之,我认为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它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熨平波峰的作用,而不是市场高涨时,它在那里助推,市场低落时,它在那里加压。

记者:看来,你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看得比较重。

杨凯生:也不能这样说。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分析和研究。有一种物理现象叫“共振”。例如有一群人要过一座桥,如果他们各自随意地走过,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有人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让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这座桥,那就很有可能造成桥梁垮塌。这就是“共振”的危害。我总感到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顺周期效应有点像在金融市场上喊着的“一、口令。它促使众多的投资者同时采取同方向的交易行为,这很容易酿成严重后果。看看这场历时已经一年半的次贷危机,很有点“共振”的味道。

记者:你说得很形象。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国际会计准则呢?

杨凯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提出了对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这使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时影响十分有限的一个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成了一个今天已有相当权威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他们制定的东西已经成了一个大家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一一除非你下决心不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规则没有修改之前,并无什么选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应该认真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但也不必把它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对这个准则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应该认真予以研究,并且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其实对巴塞尔协议也应该采取这个态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三大支柱的描述及相关规定,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有些规定同样也具有类似的顺周期效应。总之,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日渐加强,我们有必要努力增加中国在这些国际性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拿公允价值的计算来说,尤其是在极端市场条件下如何计算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其实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应该允许大家来研究在什么样的市场条件下,在什么样的时点可以不采用所谓的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从而回归到一种更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估价方法上。这里的关键也许是,在对一种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价值计量时,要合理把握其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成本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把引起价格波动的因素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要把由于流动性不足引起的价格波动与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对资产实际收入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可以考虑,在金融机构作信息披露时,对于信用风险可能给实际收入所带来的影响计入损益,而对于流动性风险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等放到权益项里面,直到流动性释放了以后或者有了确定的判断之后再纳入损益核算。

国际会计准则剖析论文 篇2:

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比较

摘 要:合并财务报表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会计难题之一,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和趋同的背景之下,我国会计界新会计准则在全面考察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益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我国会计审计的不断完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本文在剖析国际准则和国内新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着重强调了我国所指定的新准则在合并范围内的各方面的改进将有利于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

关键词:会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新准则

合并范围,是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对象。合并范围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防止母公司通过选择合并对象来操纵利润、扭曲会计信息,提高合并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完整性,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对于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规范,在国际上和我国国内,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我国新准则的公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于不断完善,将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大舞台。

一、国际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合并范围的界定是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会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来进行详细规定并加以解释的,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速度的加快,IASC也在进行着更为深刻的改革,在2004年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与2004年发布了《改进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对原第27号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按照修订后的规定,提供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应合并其所有的附属公司,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包括所有由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如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一个企业过半数的表决权,即可认为存在控制权,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表明这种所有权并不构成控制。如果符合以下条件,也认为存在控制权:

(1)根据与其他投资者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公司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法规或协议,拥有统驭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能力;

(3)有权任免董事会或类似管理机构的大部分成员;

(4)在董事会或类似管理机构的会议上,有权投多数票。

可见,IASC规定的合并范围以控制权为基点,并不完全依附于资本权益关系。关键是拥有实质的控制权。

且IASB发布的修订上却有扩大合并范围的趋势。其目的是为了全部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提高其可靠性与相关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综合上述准则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国际上对合并范围的界定都强调以控制为基础,排除了无法控制、暂时控制等情况,但在数量标准的界定时都没有形成合理的标准,存在间接持股或交叉持股的情况时,合并范围的确定出现了利用不同计算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的现象。其实质是以集团的目标决策相关的,同时也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新准则对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

我国会计报表中,关于合并范围的规范的确定,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的。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范了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就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基本原则方面,新准则规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其判断依据由硬性规定拥有过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的公司都要纳入合并范围,改为了以表决权为判断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依据。

在具体的规定中,新准则规定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而之前的旧准则则规定某些特殊行业企业以及小规模企业是可以不被纳入合并范围的。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这些企业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因为如果将企业可以控制的子公司都加入进来,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抵销了关联方之间的交易额,减少了通过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的情况,同时提供更多的有助于说明企业内部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新修订的会计准则是与国际趋同的。

不同于旧准则的规定,新的准则将虽然所有者权益为负数但是仍然保持持续经营的子公司也纳入合并范围,使母公司必须承担这些子公司的债务,从而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在合并报表中得到显现,起到增强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作用。与之前的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这一点上是与国际趋同的,这样的一个规定,限制了母公司企图通过转移亏损到超额亏损的子公司并进而操纵利润的现象。

可见,新准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与国际会计关于合并范围的规定相趋同,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因素进行判断,如投资者的持股情况、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潜在表决权等,力求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有一个更加大的提高。

三、我国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购买、处置子公司等行为引起较大产权变动的事件频频发生,同时,也出现了较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这使得编制财务报表时关于合并的范围的界定也变得难以统一。合并范围的不一致,极大的影响了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或者不同时期的同一企业的可比性,也使得会计信息在合并之后失真。新的准则顺应时代潮流,对于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进行了新的规定。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会计政策通过不断地修订,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在新的准则中,无论是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的判断基础、判断依据和标准都是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的规定一致的。

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国际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际间经济合作的范围日益扩大,会计作为一种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工具,越来越需要在一致性和相关性上做出保证。这也就必然要求在国际上,企业所使用的会计准则需要保持基本一致。新的会计准则的修订,让我们看到,我国正在努力地一步一步的像国际化迈步,向国际取经,抛弃不合理的、学习先进的会计知识。(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原则[J]会计研究.2006(3).

[2]财务部第33号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3]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200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孟晓宇

国际会计准则剖析论文 篇3:

狼来了吗?(上)

2008年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经过修订的IFRS3企业合并和IAS27合并的与单独的财务报表;同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发布修订版FAS141企业合并和取代原ARB51的FAS160合并财务报表中的非控制性权益。这标志着双方合作进行的企业合并项目第二阶段终于曲终幕落,生根结果。

IASB在2001年改组完成之后即致力于企业合并项目,当时美国FASB刚刚发布废止权益结合法和商誉摊销的FAS141和FAS142,于是IASB决定分两步走,第一阶段主要是追上FASB的步伐,第二阶段则准备与FASB联手打造一个高质量,甚至是变革性的企业合并准则。2004年3月IASB发布IFRS3,宣告第一阶段研究的功德圆满,此后遂倾力和FASB一起打磨雕琢与第一阶段同步开始的第二阶段研究。2005年6月,IASB和FASB推出双方联合制造的企业合并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关于对现行企业合并准则进行修订的征求意见稿(ED)。在这份ED(可参见本刊2006年第7期和第8期《阿基米德支点》一文的介绍)里,双方勇敢地碰触了此前一直没人敢动的奶酪——合并商誉,并意欲以完全商誉法为支点推动企业合并会计的彻底变革,实现由母公司观向主体观的全盘迁移。简言之,这份ED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

IASB和FASB在ED发布伊始所确定的准则发布时间是2006年下半年,但是随后收到的近300封评论回函却是嘘声一片,普遍存在的反对与质疑令IASB在评论回函汇总报告中宣布正式准则的发布推迟至2007年下半年。最终,准则制定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权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使得新版企业合并准则在2008年初方尘埃落定。一而再,再而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狼是不是真地来了?新版企业合并准则与征求意见稿是一脉相承,还是另辟蹊径?

概括地说,虽然IASB和FASB在新版企业合并准则中改变了现行合并准则中关于分次购并、与合并有关的费用、合并日所确定的或有对价以及非控制性权益的取得和处置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新版企业合并准则并未采用ED中的完全商誉法,而是仍沿用目前以母公司投资成本与母公司所取得的被合并公司合并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差计算商誉的合并会计模式。在母公司观和实体观的概念之争没有明晰之前,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之难没有解决之前,暂时放弃完全商誉法是IASB和FASB想要最终实现合并会计彻底变革所需辚辚而过的一个现实驿站,也是令报表编制者接受新版准则的其他变化所需予取予舍的千钧筹码。

由于IASB在2004年3月发布IFRS3之时,除了照单接收美国FAS141和FAS142中废止权益结合法和商誉摊销的做法以外,在合并方重组成本的确认、少数股权是否参与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调整以及负商誉的处理等合并事项方面,则较之美国FASB更朝前走了一步。因此,对于此番发布的新版企业合并准则,采用美国会计准则编报的公司所需作出的调整变化更甚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公司。谨以下图示之。我们将在下期对图中所言各项变化详加剖析。

IASB在对征求意见稿评论回函进行总结时提到,改变现有实务总是比保留现有实务更易受到指责,比如运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评论者会对重组成本、非控制性权益的分类等问题持反对意见,而原本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编报者则对此甚少评论,因为这些做法原本已包含于现行IFRS3之中。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对于新版企业合并准则的抵制情绪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的财务报告专业人士认为交易成本费用化和公允价值计量导向(比如,分次购并和或有对价处理的变化)是新版合并准则中最需努力去适应的调整变化,并由此预期会带来对计价专家和计价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购并协议中或有对价支付方式的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即使以IFRS3为起点向新版准则前进所需进行的调整相对较少,欧洲也并不领情,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发生趋同的领域恰是引发欧洲反对和抵制最多之处,企业合并会计如此,IFRS8经营分部和合资企业比例合并法的废止亦如此。欧洲批准通过的IFRS与IASB所发布的IFRS之间已渐有距离。

狼没有来,但是,狼烟已起。

作者:党 红

上一篇: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论文下一篇: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