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化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近些年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的会计行业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更需要在会计信息、会计文化、会计制度方面不断完善,缩小和国际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国际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国际化分析论文 篇1:

中国会计国际化前景分析

摘要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会计科学与会计实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会计活动已经超越了国界,现代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不可阻挡,这使得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下本文就中国会计国际化作一浅谈。

关键词 会计国际化 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差悬殊,从而不少经济往来受到严重限制。在此以吸收外方投资为例,国外的投资者在向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前,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了解,唯一可以依据的便是财务报告。而我国企业的一些会计资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使国外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无法理解,结果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能付诸实施、从而使我国丧失了吸收外资的好机遇。确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或方法,才便于各国的经济交往。我国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国际会计协调的道路相当遥远,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并非面对个别的几个国家,而是广泛的面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发达程度的各种类型的国家,所以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尽管发达国家的会计领域广阔,会计准则比较健全,完善,有许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他们毕竟个别的,况且各发达国家的会计标准也存在差异,甚至是很难协调的差异。因此,中国会计国际化只能循序渐进。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目标定位

确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应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考虑,从长远来看,中国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会计完全无条件的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中国与世界各国采用共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实现全球间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近期来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充分考虑中西方会计环境差异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国特色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缩小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异。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在大多数重要方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减少和逐步消除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会计报表的误解,为中国企业面向海外筹资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处理好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

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我们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三、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

1、区别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

2、计提准备金,以保证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3、改革“T”型报告格式,而取代之以国际上更流行的报告式;

4、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准则等。

四、逐步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会计准则与税法具有不同的规范目标,二者不能统一。硬性追求两者的协调就会导致会计准则服从税法的需要,将会严重的破坏会计准则规范性。要使会计准则规范化并发挥作用,应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实现两者的分离就能使财务会计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的反映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随税法的变动而变动,真正的按照真实、公正的要求来提供会计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缩小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差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认真贯彻好新《会计法》

会计法律对会计制度的建立、运行、实施、发展起着保护和监督作用。2000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新《会计法》与国际化的会计法律体系相比虽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与以往相比已有了明显的缩小,具体表现在:

1、新《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既有与其相协调的一面,又有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和可容纳

2、新《会计法》的重点放在会计监督、会计责任的规范上,并相应的赋予了人民法院处理会计责任纠纷的权利;

3、新《会计法》的适用范围作了相应的调整、扩大,其使用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事务”。认真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制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的根本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应不断地对这一体系进行修正,使之与会计的国际化进一步融通。□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职称:会计师,研究方向:经济类)

作者:张玉星

会计国际化分析论文 篇2:

有关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分析

【摘 要】随着近些年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的会计行业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更需要在会计信息、会计文化、会计制度方面不断完善,缩小和国际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会计国际化;影响;路径

一、引言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将各国都迅速联系到了一起,而会计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正是伴随着国际经济化脚步的发展而逐步演进的。而且,会计国际化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而对于我国来说,如何才能消除会计信息、会计文化、会计制度和国际的全球化差距,是需要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带来的影响

1.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在会计领域的直接体现。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双方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对于我国的会计文化来说,对制度控制比较看重,而忽视职业主义,虽然在统一性方面做的比较好,但缺乏必要的灵活度。因此,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就要着力改变我国会计文化与国际上的差异性,为我国培养具备国家化的会计人才,有效地和国际会计文化接轨。

2.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通过对国际上的很多会计人员研究发现,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如果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将会给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很多会计人员缺少对会计信息公允性和对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价值的考虑,从而在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操作简单的,能给公司赢得最大利润的会计政策,该种选择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而失去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

3.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我国在制定会计相关的制度和准则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市场经济的因素,尤其是债权人和投资人对信息的需求。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我国的会计准则内容也比较单一,实践能力不够强,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层次划分不明确,可见度很低。但是,当前我们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来执行信息披露制度,而且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因此,在会计实务中披露出来的问题就会对财务会计的数据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基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下的会计国际化路径

1.正确处理双方的会计文化差异

对于我国会计文化和国际上的差异,我们要客观、清晰、理性的对待,并正确处理两者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对国外先进的会计经验和技术进行积极学习,以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其次,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并使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可以充分体现我们的利益。这有这样,才能充分打通通向世界的大门。

2.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国际化

针对当前很多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业务素质低、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我国在遴选会计师的时候,要采用与世界同步的方法。而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要与国际接轨,加大市场化的步伐,针对不同的环境下,对注册会计师制度进行完善,从而让这个制度成为能够自己经营管理,勇于承担风险,有着良好的约束能力,可以自己面对经济和法律责任的社会团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规范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还要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市场监管发展的目标是要越来越多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依靠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的质量监管,逐步降低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允性。

4.加强会计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和世界上的经济被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从而给我国的会计业和会计人才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闭门造车,而需要走出国门,与世界的经济融为一体。而加快与世界上各国间的交流和合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展开沟通、合作,可以对其他国家先进的精华进行吸收,并去其糟粕。我国还应该将国内的会计服务市场积极向国际开放,鼓励国内相关的会计人员加强向世界的学习和交流,降低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经济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贸易交往的频繁,各国经济都已经深入融合到全球的经济之中,而会计这种特殊的商业语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要不断对会计信息、会计文化、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助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驰,袁泽鹏.基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1:192-193.

[2]史岳鑫.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6:124.

[3]李瑞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历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34:267-268+271.

[4]崔萍.论中国会计国际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108-109.

作者:王可人

会计国际化分析论文 篇3: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本分析

[摘 要]2006年2月15日和10月30日,财政部先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标志着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们应当冷静地看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需要我们面对和付出一些成本。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2.012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国际交往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不断发展,会计作为世界性的商业通用语言,也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是越过国界,走上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道路。为推进国际会计协调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共41个,其中有效的为34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欧洲联盟(EU)对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我国作为世界上吸收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其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经济环境发展变化也推动着中国参与到会计国际协调进程中。2006年2月15日和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含32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1个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我们享受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给我们带来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国际市场效率等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在这个漫长曲折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要面对和付出的成本。

一、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直接成本

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直接成本包括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

1.实施成本分析

这里的实施成本是指制定准则机构的运行成本和企业会计人员的遵循成本,例如会计人员适应新的会计准则重新学习或获取知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很大程度上是机会成本)和物质耗费。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个会计人员队伍尚不能满足会计改革和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尤其是我国会计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许多交易事项刚刚出现,例如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会计人员没有足够时间或能力不足,难以掌握新兴领域的知识,我国财务报表使用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读懂会计信息。可见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否则会成为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瓶颈,除了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外,将国际惯例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也是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的途径。但是任何一项新准则的推行都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大量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单此一项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 200多万会计人员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导致实施成本增加。同时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和知识存量会限制其理解和使用新准则的能力,在准则的实施过程中加大了会计国际进程的间接成本。以新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的公允价值为例,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并购日趋普遍以及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的确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模式。但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的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以及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沦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

2.摩擦成本分析

摩擦成本主要指在会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由于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的损失方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存在着受损失的可能性,而故意为改革设置障碍或继续为现行会计模式中不甚合理但对其有利的方面进行游说活动所导致的巨额损失。

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特征,不同的利益集团各方对会计准则的变动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性,并积极参与到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会计准则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中介机构人员等。在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都要邀请会计界、工商界等有关人士进行讨论,他们之间的需求各不相同,从而引发了游说活动,因此导致了巨大的摩擦成本。然而在我国,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会计准则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利益相关程度最高的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没有主动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这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现实存在很大差异。

实证调查发现,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高等院校;②各地财政部门组织的座谈会纪要。在关于利益相关者对准则制定的关注程度的调查中也显示类似的现象,提交过会计准则修改意见的人数占被调查者的20.25%,其中政府会计管理部门负责人比例最高,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信贷部门负责人参与热情不高,都在10%以下。可见,在我国相关利益集团几乎不会组织大规模游说活动,反对力量较小,因此付出的摩擦成本也较小。

这似乎有助于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但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间接成本和潜在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复杂,主要因我国现阶段民主参与意识较淡薄,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搭便车”心理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心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二、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包含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它不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准则制定后实施与执行过程中间接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除了上面分析的会计从业人员由于能力和职业判断制约了会计准则的实施之外,还有其他方面间接阻碍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准则制定机构确定了“错误”的信息质量、数量,制定了不适应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制度等,或超越现存会计环境,或落后于国际化进程,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无法“对症下药”,在准则实施过程中势必造成严重后果,增加了社会负担。主要因信息是一种复杂的商品,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往往处在不断变动中,准则制定机构可能对会计信息认识能力也有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准则制定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现存问题高度的敏感性,此外准则制定机构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可广泛吸纳各界人士意见,扩大意见征询范围,改变以往征求意见方式,既有企业实务界的反馈意见,又有学术界的参与,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准则制定的高质量和透明度,对我国会计改革大有裨益。

(2)通过上述摩擦成本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管理当局没有主动参与到准则制定过程中。这种状况会产生我国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表现为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任意性,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不是通过对征询意见稿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盈余管理”包装财务信息,甚至操纵账务、粉饰财务业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资本市场依赖的是真实、公允、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当然,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财务操纵行为不是因他们没有参与准则制定的原因导致的,但存在一定相关性。例如,大型公司往往不同意将已经计提的职工退休金中超过委托给信托机构的退休金资产部分作为一项负债,原因在于这样会导致某些财务比率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减小,负债对权益比率增大,降低了偿债能力,不利于企业的再融资。如果公司管理当局不发表他们的反对意见,那么他们会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掩饰这些负债。当然“盈余管理”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但大规模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同时会计信息失真使证券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企业操纵账务行为必然对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其行为会引起政府的关注,具体到会计准则上,政府会考虑加强准则的统一性,减少准则的灵活性,从而制约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单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使财务报告信息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加大了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难度。

(3)会计改革的成本也会间接地来自本国的会计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度,阻力越大,间接成本越大。会计的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其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国际会计准则像一个“利益杠杆”,每个国家都想压动这个杠杆向自己的方向倾斜,从而减少自己国家的会计制度变迁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英美等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领先地位,采取种种措施保证国际会计准则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是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会计环境为背景的,但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从宏观方面看,我国处于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不成熟也不完善,如我国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以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为背景的。

(2)从微观方面看,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激励与约束不相容、监督不力等现象使法人治理结构难以有效建立;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我国特有的会计问题,如较频繁地进行资产重组、资产置换、关联交易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国家是企业最大股东,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多为分散的小股东,“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在我国没有充分体现,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是不一致的。这些都是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遇到的阻力,这些阻力增加了我国会计改革的间接成本,从而转化为直接成本(如实施成本),不容忽视。

三、结 论

(1)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我国应以积极姿态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问题的研究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中,反映我国特殊的问题,并试图对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缩小差异,这样本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就易于操作和实施,可减少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降低会计改革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而非“急剧式”道路。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必然也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其协同度取决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和完善程度,应针对不同的经济事项与会计实务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不能直接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有这样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成本才会缩小,才能在准则变迁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 董力为,刘瑛,郭阜平,等.企业会计准则解析与应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赵庆兰.新会计准则引发的会计专业教学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3).

作者:毛 婧

上一篇:临床需求内科学论文下一篇:生物学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