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化论文

2022-04-15

会计国际化论文 篇1:

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并将高端会计人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国际化提升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见,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会计教育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会计教育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被选为国家或地方会计领军人才行列的,几乎都接受了高等会计专业的教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国际先进的会计标准体系与会计课程体系滞后的冲突

(一)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计国际化离不开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支撑。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8年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发布;2010年4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发布,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和时间安排,从而形成了一套外有会计审计准则严格规范、内有内部控制规范保驾护航、周边有信息技术标准有力支撑的“闭环式”标准体系,会计、审计、内控、信息化四大会计标准系统四轮驱动、齐头并进、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与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世界范围来看,欧盟、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实施和采用IFRS,金融危机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启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一系列的磋商合作。可见,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当前最重要的会计环境特征。

(二)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飞速进展,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自加入WTO以来,国际化已成为政府及教育者的常用口头标语,国内高校也普遍将国际化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成效显然不如人意。国际化往往只是口号,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即使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也只是对国外经验的照抄照搬,没有结合我国的形势特点。做好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关键。随着IFRS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会计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每个学生都应当了解会计国际化的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和AECC一直强调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方向,且学者们就会计国际化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国际化课程设置经验。可见,我国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严重滞后于海外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改革,与我国当前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严重脱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应对加入WTO 的人才竞争和挑战,培养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或国际中介机构需要的人才,构筑这类人才教育或后备力量培养的制高点迫在眉睫。但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为此,Bedford委员会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发布了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及其带来的人才新需求,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已在会计教育界达成共识。笔者以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和等效为背景,通过对国内10所高校会计学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为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提供建议。

三、会计课程体系现状及重构

(一)会计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滞后,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且内容狭窄,种类不丰富,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对于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教材难如人意。葛敬东(2009)系统调查了国内30所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情况后发现:课程门类划分过细,或按行业、或按业务、或按专题划分,导致会计知识缺乏逻辑衔接而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没有统一学时标准,缺乏对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实务课超重,使学生缺乏会计理论和抽象能力培养。刘永泽、池国华(2008)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和定位不清、理念落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资源投入缺乏动力,以及会计教育的经验交流不足,是导致当前会计课程设置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二)会计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Albrecht & Sack(2000)指出,会计课程要强调基本原理或原则的教育与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孙铮、王志伟(2002)建议专业课程采用国际权威教材。李晓慧(2009)考察了英国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会计课程体系。方宝璋(2004)对我国会计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增加国际会计、国际经济法规课程的内容、加大电算化会计和网络化会计课程的份量、开设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等选修课、拓宽专业基础课、精简合并专业课、调整选修课的建议。此外,May et al.(1995)调查研究还表明,会计教育课程的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尽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已受到政府、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当前会计国际化背景下,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应对全球准则趋同的新趋势,如何满足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应该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四、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为了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情况,笔者选择了在国内会计教育具有一定影响的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对这10高校负责会计本科教育的学科带头人(或会计学院/系院长/主任)展开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10所高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0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会计学科综合实力的三个梯队,一是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老牌的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二是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代表国内会计本科教育的一流学府,三是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代表了新升会计本科院校。虽然这10所高校的会计学科排名有所差距,但每所高校的会计学科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自己的会计本科教育特色。10所高校均有硕士点,8所高校具有博士点,其中4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所为国内从事会计教育最早的学府,1所为地方财经高校的代表。之所以选择学科带头人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深谙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具备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改革方向的战略能力。学科带头人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富有一线的教学经验,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笔者旨在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情况,并分析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主体内容及当前进行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情况,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内容的重要程度,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调查问卷于2013年4月7日以电子文档形式发放,并于2013年4月16日全部收回。10份问卷填写完整,有效问卷达100%。

(二)10所高校学科带头人概况 10位问卷对象拥有博士学历的9人,在读博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所学专业均为会计学;5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平均约为19.3年,其中从事会计教学工作30年以上的1人,20-30年的2人;8人曾教授过国际会计相关课程。被调查对象的背景数据表明,问卷对象均为接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高学历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会计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会计国际化视野和会计国际化课程教学经历,而且均为各高校会计学科带头人,掌握所在高校会计学科的发展情况,对会计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

(三)会计国际化课程开展情况 10位问卷对象中有9人认为有必要进行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改革,说明国内高校已普遍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会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国内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有如下困惑:

(1)是否将国际化作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0所高校均已将国际化列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说明我国高校均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将国际化纳入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会计本科办学特色。

(2)是否设有国际会计专业、是否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设有国际会计相关专业,7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海外资格证书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国内高校纷纷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如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会计本科专业设置了国际会计方向,天津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设置了ACCA方向,上海财经大学设有美国会计、ACCA和CGA三个国际会计本科专业,江西财经大学也设有ACCA本科专业。在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的同时,许多高校还积极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有国际会计中澳班(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ACCA班(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合作)、CGA班(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

(3)是否有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是否引入海外原版教材。9所高校有专职教师海外研修计划,8所高校引入了海外原版教材。可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各高校制定了各类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或方案,公派校内优秀教师海外进修,促进国际交流。在这方面,普通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资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其可能的原因是,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展国际交流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而地方高校国际合作起步较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以追赶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在教师海外研修和海外教材引入方面,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积极与主动。

(4)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8所高校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2所高校在既有的会计课程中包含了国际化内容,问卷的10所高校均对会计国际化在课程方面采取了措施。我国高校对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处理方式与美国有较大差异,根据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美国有近2/3的高校是将国际化的内容包含在既有课程中,而没有单独设置专门的国际化课程。我国情况恰好相反,80%的被调查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表明国内高校普遍重视会计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设置的会计国际化课程来看,主要包括:International Accounting、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Governance,Ethic and Risk等。国内高校较多是将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引进或以某项国际知名认证资格的教材为主,存在英文教材或教学即是国际化的错误认识。目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是,大部分课程本质上为国内课程的英译本,真正涉及会计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并不多。

(四)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当前国际化趋势最迫切所需的?笔者参考Adhikari et al.(1999),将会计国际化的议题分为11个方面,并按重要程度分为“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三类进行计分,统计结果见表2。表2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以接近“非常重要”的程度被认为是会计国际化课程中最应该包含(最重要)的内容,9份问卷认为国际会计准则“非常重要”,7份问卷认为国际审计准则“非常重要”。接下来重要性依次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国际财务报表分析、外币业务。区域协调和通货膨胀会计则被认为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这样的内容重要性排名反映了会计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一致。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国会计准则已与IFRS实现了等效,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通货膨胀会计、区域协调、外币业务等内容随着准则的全球化,其重要性越显削弱。但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比较会计制度、外币业务是相对重要的课程内容,国际审计准则、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内部控制的开展,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被认为越来越重要。从三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来看,重点、一流、地方高校对问卷所列内容的评分逐渐增高,即一流高校认为的重要性介于重点和地方高校之间。具体来看,地方高校普遍认为所有内容的重要性高于重点和一流高校所认识的重要程度。对于地方高校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均为会计国际化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与不同类高校会计学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不同类高校发展的需求不同。

注:“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计为1、3、5分。

(五)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 从以上问卷统计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认识还基本流于表面,以直接照抄照搬海外内容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会计国际化课程。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障碍可归类为:经费不足、学生兴趣不足、学校(院)意愿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缺少专业师资和当前会计课程已过于繁杂,并将阻碍程度分为“不是障碍”、“一般障碍”和“主要障碍”三类,统计结果见表3。表3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的得分情况来看,表3所列的障碍均未构成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学校(院)意愿不足”的得分仅为1.8,基本不构成障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内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必要。相对来说,当前繁杂的会计课程、专业师资缺乏、经费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学生兴趣不足构成了国内高校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一般障碍。我国当前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且交叉重复已饱受诟病,随着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会计学科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交叉学科的兴起,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这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课程,使其很难产生多余的兴趣接受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又导致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会计国际化的教学工作,同时众多的课程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教学经费,导致可用于会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变得捉襟见肘。

注:“不是障碍”、“一般障碍”、“主要障碍”分别计为1、3、5分。

五、结论

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已经着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但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局限在设计几个冠以“国际”字样的专业或与海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培养上,并没有将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至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反映到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上,虽然引进了原版教材,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也实施了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但大多是临摹画瓢,照抄照搬,更多的是将英文教材授课、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会计国际化课程。问卷调查显示,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是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国内高校应组织专家围绕这些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编写教材,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将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包含进已有相关或相近课程中,即“设置专门会计国际化课程”和“将国际化内容包含进已有课程”两种方法并用。另外,应组织培养一批会计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引进海外会计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加强合作的同时,总结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但该研究仍存在局限。由于属于专项调查,问卷对象、范围的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论;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无法涵盖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所有内容;主要向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供给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缺少需求方(如公司、学生)问卷的支持。

[本文系上海立信会计研究院科研项目“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体系研究”(编号:OD104000912G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 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5]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6]W·克蒂夫·阿尔伯切特:《会计教育的发展对策》,《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7]方宝璋:《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课程的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第4期。

[8]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9]孙铮:《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关系》,《中国会计报》2011年9月30日。

[10]郭强华、邱芸:《实话实说:会计教育——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中国财经报》2001年6月14日。

[11]Adhikari A,Flanigan MA,Tondkar RH.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99,17.

[12]Albrecht WS & Sack RJ. 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0.

[13]Mary,B. C.,and Mark,A. D. Assessing knowledge structur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an application of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21.

[14]Paul Ashcroft,Gia Chevis,L. Murphy Smith. Faculty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topics. Advances in Accounting,incorporating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2008,24.

[15]Smith,L. Murphy,& Salter,S. Faculty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topic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6,8(1).(编辑 熊年春)

作者:陈春华

会计国际化论文 篇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脱离高职教育本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双语教材、国际证照选择缺乏合理标准等问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确立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标准,依托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构建课证岗融通的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导向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会计+X”国际化课程体系,建立“双轨制”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实践培育体系,依托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搭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 会计 国际化人才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随着互联网、大智移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化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广西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正在重塑整个会计行业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一场对会计行业的深度改革。我国企业在过去“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会计国际化人才的支撑和储备,人才供给存在巨大的缺口。在此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并思考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培养会计国际化人才。

一、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提及会计国际化人才,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会计国际化人才就是高学历、具备较强英语能力、拥有国际注册管理会计(ACCA)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也沿袭了这样的想法,大量引进知名度高的国际职业证照和开办中外合作学历班。然而,在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脱离高职教育本质

广西高职院校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国际交流项目较少,仅限于具有学历晋升性质的中外办学模式和国际交流学生交换等模式,而且该合作模式多与本科层次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趋于一致,无法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特点和本质。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项目相关合作更多地停留于一纸合同的阶段,往往到了后期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会无疾而终,致使会计国际化人才整体培养效果不佳。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广西各高职院校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育主要是围绕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展开,教学内容中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介绍较少,课程设置大部分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多元文化的理解、沟通和价值创造性方面的课程较少,基于别国的法律制度、商业环境和会计制度的学习课程设置更少。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仍偏向于传统会计核算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会计数据信息化处理能力、会计预测和决策能力以及业财融合思维缺乏培养。

(三)缺乏双语教材

目前,广西各高职院校在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可选用的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教材较少,由于对英文和东南亚小语种课程的开发程度和从国外引进国内的程度较低,致使较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时所选用教材仍沿选基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所编写的纯中文教材。在缺乏双语教材这一知识重要载体的情况下,学校往往难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活动,这对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无疑是一种阻碍。

(四)国际证照选择缺乏合理标准

在当前财会类国际职业证照选择众多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和引进上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大多数国际证照课程内容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中国境内运用机会较少;国际证照的效力在我国各省份的认可度不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认可度也大相径庭;大多数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是为本科层次人才设置的,内容偏于理论、难度大,实践性课程较少;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多以英语作为学习和考试的第一语言,对高职学生外语能力要求高,高职学生外语能力难以达到要求;广西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县城和农村,很难负担起高昂的国际证照考证费;等等。以上各种问题均阻碍了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推广和落地。

二、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可采取以下路径促进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确立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对其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职业素养方面,会计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效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抗压适应能力,以及业财融合的全局观念意识等;在职业能力方面,应通晓国内外会计准则和制度,了解税务法律和企业经营环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种语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业务和财务等复杂经济问题。

(二)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标准

首先,从企业、学生和学校等不同主体对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角度出發开展调研,知其所想才能供其所需。例如,对企业而言,会考虑考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人才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实际,因为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西方国家的职业标准培养和评测专业人员,可能只适用于西方国家。对学生而言,会考虑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地位与效用,如证书是否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对学校而言,更多的是考虑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报考是否接收高职在校学生;课程内容如何更好地融入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实施时除了线下面授教学,是否有配套的线上教学资源提供,即能否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除此之外,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对外语要求程度、培训考试费用的定价以及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所在的协会能否协同培养学校师资等问题,都直接影响证书项目是否能在高职院校中推广。

其次,在调研基础上,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各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优势,以及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特点,有选择地引进适合广西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制订具有院校特色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制度和标准,从中选择并引进满足各高职院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项目。同时,通过选择证书引进其他合作项目的方式,进一步检验引进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组成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所制订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标准开展滚动修订,保证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依托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构建课证岗融通的教学体系

依托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标准,确定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内外企业的认可接受程度,考虑其生命力和影响力,选择引进分类涵盖初、中、高等级的分级评价认证的国际职业证书,在满足我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同时满足高职阶段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需求。将引入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课程分级融入高职院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构建课证岗融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相关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除了能取得国内专科学历毕业证书还可获得该国际职业资格相应的初、中、高等级证书,实现学历和能力同时毕业,打通就业渠道的同时提升在国内外就业市场的认可度。

(四)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导向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利用“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机制,以我国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国际化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与企业和相关专业研究所合作共同对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进行细分,归纳形成若干个小指标进行“本土化”植入,进行符合中国国情和广西经济发展需求的加工处理,使得课程内容既涵盖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广西经济发展实际。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机制,并应用于会计国际人才培养中,保证企业全程参与财会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提升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立“会计+X”国际化课程体系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储备要求更高,各职业院校需建立符合广西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需求的“会计+X”国际化课程体系。其一,对会计国际化人才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外语能力的人才,不懂外语将会给企业对外经济往来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会错失许多经济合作良机。因此,职业院校应增加外语(小语种)课程的开设,开发“会计+外语(小语种)”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会计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其二,会计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还要了解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既要懂财务又要懂业务,因此,各职业院校需建立“会计+行业拓展通识课程”国际化课程体系,如开设国际贸易、国际结算、跨境电商和跨境数字金融等课程,强化会计国际化人才的业财融合能力。其三,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埋头做账,更多的是要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人打交道、与企业外部的政府或其他企业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名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各职业院校还需建立“会计+综合素质能力课程”国际化课程体系,如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和国际商务礼仪等国际通用课程,强化会计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

(六)建立“双轨制”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实践培育体系

为了缩小所培养会计国际化人才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应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培养会计国际化人才,构建“双轨制”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实践培育体系。该体系应结合高职学生各学习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实践要求,在不同的阶段安排学生进驻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逐步实现“在校学生—专业见习生—岗位实习生—企业准员工”角色轮换,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会计职业能力、管理意识和沟通与实践能力。在此体系下,学生于在校期间就能接受行业企业对应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定向培养,有利于实现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从而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七)依托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搭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体系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发展及往来的重要区域,地缘经济的建设需要大量财会类可输出型人才,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求职者的学习需求。各高职院校在开展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日常教学的同时,可将其拓展和辐射至社会培训服务中,利用学校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经验、内培外引的师资和考点场地,面向社会开展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初、中、高等级证书的考证培训、继续教育和考务服务,增强自身在服务广西经济发展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力。

总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经济发展对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量逐年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满足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各高职院校应基于企业、学生和学校等不同主体对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确立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财会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引进标准和课证融通的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导向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会计+X”国际化课程体系、“双轨制”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实践培育体系以及社会服务就业体系,最终开辟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会计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路径,更好地满足广西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谢红梅.“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2019(2).

[2]刘传熙.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探析[J].教育观察,2019(20).

[3]张明,张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困境与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4]李传彬.我国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2).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证照选择与实施路径研究”(GXGZJG2020B063)

【作者简介】刘 喆(1988— ),女,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为国际会计、管理会计;马靖杰(1990— ),男,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

(责编 苏 洋)

作者:刘喆 马婧杰

会计国际化论文 篇3:

会计国际化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 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社会公正和自然和谐的法则,解决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会计国际化与和谐社会有着的共同本质特征且存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通过会计国际化可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会计国际化;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其关键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高度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共同体;同时,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全球化的进程,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应站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而会计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世界语言,在我国经济改革和与国际惯例协调过程中首当其冲。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会计国际化是和谐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进行有效的会计国际协调和协同,能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分工合理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针对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会计国际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文章较少,因此,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这六个方面的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可见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而各种关系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环境,因此,促进和谐社会关系协调的同时,必然也要考虑所处的自然环境问题。社会的发展不能危害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兼顾到自然环境的容量和自然资源的可承载力,即需要可持续发展。所以,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特有社会状态,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是过程与状态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状态正是和谐社会的状态,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做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要求和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程度越高,社会和谐的程度也就越高;而社会和谐的程度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二、会计国际化符合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一)符合注重于环境保护的本质特征

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的社会,而会计国际化的成果之一正是表现为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如在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核算,也就是说,在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中考虑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成本支出。同时,在现代会计研究中,还有如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等研究。注重环境保护已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本质特征,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同质。

(二)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本质特征

和谐社会应该是经过优化配置的社会,其内含的各要素同处于一种相互协调、配置得当的运行状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可见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本质特征正是优化资源配置。而会计国际化的成果之一也表现为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在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等计量方式,强调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和进一步明晰化,更强调对所有者的保护,提供了投资和筹资的正确决策依据,形成了一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因此它符合和谐社会本质特征。

(三)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的来说,即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形成。而会计国际化的成果之一也表现为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了会计机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引导作用,如在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对开发费用资本化的内容,改变了过去对自主研究开发的项目不确认入账的做法等,都有助于经济结构转型。

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会计国际化的辩证关系

(一)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会计国际化的前提

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开放性的发展,其不仅是中国社会内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还包括中国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和谐,是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努力促成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这一体化进程中,各国社会组织都在寻求与国内外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也必然要求作为沟通协调内外部相关组织或个人的会计进行国际间的协调与协同;同时随着和谐社会的环境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以完善,能够有效调节各种经济行为,规范市场环境,也为会计国际化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现实基础。

(二) 会计国际化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发展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行会计国际化,能使各国之间经济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不断地提高各国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和谐关系,为用经济手段促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也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会计国际化也使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并不断加重,逐渐衰退。近几年,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高效运行,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倘若对经济发展给环境资源的耗费和污染不采取足够措施,就必然引起环境资源的枯竭,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会计国际化保障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既然会计国际化对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那么如何通过会计国际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因会计国际协调而受到的不良影响,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会计国际化,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各参与主体在文化观念、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唯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协商,才能获得公平公正的解决,所以会计国际化的方向必会使所有国家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实现全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因此,进行会计国际化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原则,坚持在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在规划和参与会计国际化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当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导向,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一系列的公平公正的国际公约,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利益,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全球性的规划,在平等共利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促使人类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资源,进而实现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推动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会计国际化,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

可持续发展能力,离不开经济实力作支撑。因而,要想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有强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说不错,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需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更好推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通过开展会计国际化,从外部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努力实现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国际趋同,以降低中国企业在世界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推动本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发展,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同时也为改善环境创造了条件,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通过会计国际化,加快环境会计体系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环保问题十分重视,在国际准则和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已有相对完善的保护环境的内容,具有较成熟的相关会计理论研究体系。而我国的环境制度较滞后,在会计理论中对于环境保护也没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进行会计国际化,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与各国开展对可持续发展会计体系的合作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本国的会计准则制度,增加可持续发展会计相应的内容,改变目前会计制度把“环境”要素游离于核算体系以外的做法,考虑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顾及可持续发展,将整个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最终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的环保绿色会计体系,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控制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迈入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阶段。

(四)通过会计国际化,提高人员素质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一切发展实质都是人的发展,需要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虽着眼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而它最终所关心的还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确定了主导价值观。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按照同样的规则来与世界各国开展经济活动,必须具备很强竞争实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而会计人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如果不能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将很难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通过会计国际化,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和技术这个刚性约束,努力加快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步伐,使之能尽快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带动整个社会人才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会计国际化并不是互不相干的领域,相反,它们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关系,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反映着现时代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国际化是可持续发展产生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可持续发展对会计国际化的健康运行进行监督与规范,形成某种为世人所共同接受的统一标准,这两者最终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相应的助力。我们应正确处理会计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使会计国际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使会计国际化沿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小兰.对我国当前环境下会计国际化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6(4).

[2] 赵龙玉.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J]. 文教资料,2009(1).

[3] 王文红.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原因及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9(9).

[4] 刘玥. 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中国会计国际化[J] . 消费导刊,2009(4).

[5] 曹群.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J]. 学术交流,2005(6).

作者:何昊 李家瑗

上一篇:保险权终止论文下一篇:福梅园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