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广播城市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东北地区农业发达,深深扎根于这黑土地的东北地域文化,贴近广大农民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本文以区域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东北对农广播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东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广播城市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广播城市化论文 篇1:

“土”“洋”结合彰显对农广播的时代性

【摘要】我国对农广播一直把强化频率的“农”本色、广播的“声”特长作为打造生命力的基石,“土”成为其标志性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对农广播的这种“土,’特质不仅需要坚守,而且还需要同时打造与时俱进的“洋”特质。中央电台的中国乡村之声在“土’一‘洋”结合方面,为对农广播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 “土’一‘洋”结合

一、对农广播的“土”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特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广播创办于1955年,自诞生以来,“土”特质—直就是其金字招牌。解析“土”字,可以理解为目标受众的“土”——“以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内容定位的“土”——“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舆论阵地”、表达方式的“土”——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播出,用广播口语播音或主持。可以说,“土”正是中央电台对农广播—直以来的核心理念。

2012年9月26日开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作为国家对农广播频率也很好地传承了“土”的特质,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成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对农宣传的一支主力军。

中国乡村之声自筹备创办时起,就一直不回避“土”,—直在强调“土,’,要求把“土,’味做足。

第一,定位坚守“三农”领域。在现代化的大潮和都市化时尚面前,立足并坚守“三农”有一定的客观困难,也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认为“三农”过于弱势和边缘,定位为“三农”的广播太土气,节目不好办,市场不好占。不少对农广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频率改变为都市乡村广播。而中国乡村之声不为时尚所动,坚持做专业且专一的对农广播,所播内容100%为适合农村受众收听的节目。

第二,报道主打“农”字牌。作为对象性频率,中国乡村之声在日常宣传和重大报道中坚持主打“农”字牌,通过针对性强、富有个性的栏目和节目,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了频率传播力和影响力。自创办以来,中国乡村之声对于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的精神,站在农民角度,关注其中涉及的“三农”问题,第一时间请权威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其反应之迅速、解读之细致全面、容量之丰富,前所未有。

第三,活动主推“农”品牌。中国乡村之声自创办开始,就将立足广播惠农作为创办各种活动的出发点。2012年12月“爱在乡村”公益品牌活动正式创办并在山东省汶上县举办。“爱在乡村”带农业专家、医疗专家和专业演员深入田间地头、医院病房、乡镇广场,为农民群众送去农业科技和医疗服务,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化食粮。“爱在乡村”两年多来已经举办活动50多场,“农”品牌鲜明,“土”味实足,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四,借力“农”资源。中国乡村之声与农业部等涉农部委及山东汶上县等数县市签署了广播惠农战略协议,建立了_一支涉及农技、医疗、法律、气象、心理、市场等多个领域的2000余人的专家顾问队伍。创办以来数百位“三农”问题专家来到直播间或通过电话参与节目。与时同时,中国乡村之声积极推进把农民声音引入节目,每年都有近千位农民来到直播间或通过电话连线参与节目。2014年9月中国乡村之声首创了“农民观察员”队伍,首批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30位“农民观察员”成为中国乡村之声“三农”新闻线索的提供者、“三农”时事的评论者、节目满意度的反馈者。

第五,节目说“农”家话。声音是广播的特色,中国乡村之声除了通过农民观察员的参与、连接、互动,打造农民话语平台外,还深入全国各地的农村,走到广大农民中间,大量采访农民,让农民说话,说自己的话,每年度采访的农民超过千人,增加了节目的生动性,拉近了与农民的情感距离。同时,中国乡村之声的采编播人员心里时刻记着农民,在节目中,不说外行话,不说生分话,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平起平坐与农民唠家常,受到农民听众的喜爱。

其实,不仅中国乡村之声“土”味实足,“土,’出了生命力,而且全国各地方对农广播的生命力也在于“土,’,紧紧抓住为“三农”服务这个根本,紧密围绕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关心的事儿,让他们说自己的心声,“土”得鲜活,“土”出了生命力。

二、对农广播的“洋”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进步,对农广播仅有“土”特质已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求,也难以让对农广播本身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继续立于不败之地。

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民的新需求不断生长。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新集镇、新产业给我国农村带来了深刻变化。大批农民进城,成为眼界开阔的新受众,留乡农民也加入到农业现代化生产行列中。以浙江嘉兴为例,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已高达90%,农村的生产方式、经济来源、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不断提出新要求。如今的广播与5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几个、十几个到现在的400多个广播频率,广播自身的竞争已趋白热化。除了传统的来自报纸、电视的受众分流外,新媒体的加入更加剧了媒介市场的竞争,迫使对农广播在喧嚣声中必须亮剑。没有先进理念和推广’对农广播的声音将难以被听到。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留住听众,延续广播。创新是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对农广播离不开创新,也不能没有创新。这是“土”出生命力的对农广播必须要有的“洋”特质。只有同时兼具这两种特质,对农广播才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把“土”做足,并不是不要“洋”。两年多来,中国乡村之声“洋”味也是十足:

第一,以受众为核心打造频率。如今的对农传播早已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交互式传播、用户产生内容等新广播理念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中国乡村之声的基因中。全频率24小时播出中,14小时为直播,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博与新节目同时推出,方便受众随时参与到节目中来;几乎每个栏目都有互动板块,充分展现受众观点、意愿,有些栏目还专门设有“谁是谁非”等子栏目,让受众在互动游戏中长知识、巧判断、说观点,寓教于乐,深受受众喜爱。《农博士在线》栏目是一档基于听众提问而产生的农业技术科普栏目,核心内容全部来自于听众的问题;“说说我干啥”更是一个由农民产生内容的子栏目,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愿望,与其他听众互动,生动传神。

第二,对农广播也要做品牌。中国乡村之声作为国家电台的一套频率,节目的风格与其他频率一样具有时代性与时尚感。“追寻金色的希望”的频率品宣音乐富有时尚感,频率的包装、栏目的片头均由品宣音乐延伸而来,过耳不忘,树立了鲜明的对农特征和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乡村之声还将大型节目策划与品牌推广联系起来。“中国乡村调查”“广播惠农宣讲入乡村”等节目宣传都是从策划之初就当做宣传品牌来设计,虽然每次主题不同,但运营模式一以贯之,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开播两年多来,已经成为中国乡村之声的重要宣传品牌。从2014年起,中国乡村之声还推出了“大国基础——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也为系列报告会宣传品牌奠定了基础。

第三,新媒体的融合开创。对农广播在频率创办之初就提出要“立足大农业,面向新农村,适应全媒体”,要求突出节目栏目设计,符合新媒介环境下广播节目的二次分销需求。节目除在传统广播中播出外,还要以图片、文字、视频方式在网页、微博等多平台呈现,方便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点播收听。2014年,中国乡村之声面对新媒体融合形势,提出了新媒体发展纲要,推进新媒体融合。目前,中国乡村之声的官方微博粉丝已经达73万,是全国最活跃的涉农媒体微博之一。微信有声有色,并推出了节目直播、点播等功能,受到用户欢迎和喜爱。为推介节目精彩内容,加强与听众、网友互动,中国乡村之声多个栏目也分别开设了微博、微信,进行新平台传播的尝试。中国乡村之声还与腾讯、喜马拉雅、考拉、蜻蜓fm等播出平台加强合作,自主策划的新媒体产品不仅在台内新媒体平台,也在第三方播出平台上推出,扩大了节目的影响。专门打造的新媒体品牌《记忆乡愁名家诵读》在喜马拉雅推送后,上线三个月,点击量就超过16万次。

三、关于对农广播“土”“洋”结合的思考

当下我国对农广播现状值得关切:部分对农广播的对农本色越来越淡化,甚至有城市化倾向;一些对农广播频率的对农节目比例不超过50%,个别的只有10%;创收压力较重,生存压力较大;广播电视两台合并后,对农广播边缘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与新媒体的融合客观局限因素较多。总体看,我国对农广播普遍面临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对农广播要寻求突破,展现上佳表现,不仅要把“土”味坚持住,而且要把“洋”味做出彩。光有“土”是不够的,只有“土”“洋”兼备,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重中之重的“三农”工作。

一是让对农广播定位坚守在“三农”之上。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地位很重要,作用也很特殊。做对农广播就必须要立足“三农”,以服务“三农”为本。对农广播的定位如果不能坚守“三农”,可能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本色。

二是对农广播要替农民说话,要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话。对农广播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听众是农民,要让节目适应农民,为农民喜欢,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发声。不仅要让我们的对农广播替农民说话,多想农民所需、所求、所想,而且要把采访的主角对准农民,多用农民的话,同时主持人、编辑、记者要会说农民的话,善说农民的话。用农民的语言讲农民的需求。那样我们的对农广播才与农民亲,才与农民近,为农民喜欢。

三是对农广播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农广播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大对新媒体的应用,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如此,广播自身也存在新手段、新平台、新风格、新营销等的发展演变,这电要求对农广播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本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与时代同行。

中国乡村之声的实践说明,只有同时兼具这两种特质,对农广播才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作者:李坚

农广播城市化论文 篇2:

区域传播视域下的东北对农广播内容建设初探

【摘 要】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东北地区农业发达,深深扎根于这黑土地的东北地域文化,贴近广大农民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本文以区域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东北对农广播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东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东北 对农广播 区域传播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逐步普及,农村的大众传播媒介得以进一步发展。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9%。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社会变革和媒体技术创新使广播的听众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广播在农村地区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听到广播节目。

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突出共享、互动是区域传播的基本特征。“区域传播的构成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非实体性元素指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区域传播体制。”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区域传播理论对东北农村广播节目的指导意义

1、实体要素的指导意义

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构成区域传播的实体要素。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它们也构成了广播媒体的生产链和传播链。目前广播的对农传播过程中,节目制作多是从传播者的视角来进行,这就造成了单向度的传播,影响了对农节目的传播效果。对农广播面对的受众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农民,因此必须考虑农村受众的实际情况,围绕他们的需求来制作节目。

在节目内容上创新,要寻找节目独特的切入点和定位。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农业基础好,产量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国务院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这些都是对农节目制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东北地区的对农广播节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没有与东北振兴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议程形成互动,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摆脱对农业的狭隘理解,以“大农业”的视角制作节目。东北地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范围显得狭窄,主要是我们对农业的理解相对陈旧,它不仅是狭义上的种养殖农业,还应该包括农用工业、农用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餐饮业及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内容,比如农业科技、教育、法律、运输、金融等都是大农业概念。”②跳出把农业仅仅理解为年复一年的播种、插秧、施肥,而是放到更为宏观的背景中来考察。运用“大农业”的视角制作节目,可以帮助农民开拓思维,同时广播媒体也可以开拓未知的市场,以推动对农广播频率经营活动更好的开展。

(2)增加农村消费报道,与东北振兴的政策议程形成互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发掘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必要之举。而东北地区农村消费普遍节俭。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消费的推动,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由于对农村消费关注甚少,使很多商家忽视了农村市场,不了解开拓农村市场对自身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加农村消费的报道,对于逐渐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拓宽消费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广播的《12316新农村热线》作为王牌节目,经常宣传家电下乡政策,组织专家解答家电下乡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的问题,为企业和农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可以指导农民的消费,而且还推广了家电下乡企业的品牌。

(3)针对区域内不同层次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来制作节目。农村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完全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与乡镇企业从业者是两类不同结构层次的农村人,其差异也非常明显。与农业劳动者相比,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明显地具备‘文化程度高、收入高、年龄低’的特征。”③农村居民接触媒体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但如果在节目中各类受众都照顾到,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栏目内容分散化、个性不鲜明。“大杂烩”式的节目无法形成固定的目标受众群。

在致富经验的推广上,东北地区对农广播节目要走出“单打独斗”的模式,更多地介绍“集体致富”的模式,东北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单个农户搞某个项目,除了面临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困难外,还会面临市场销路等问题,风险大。这种推广个人经验的做法显然不值得提倡。

对农广播在对“农民工”的关注上还远远不够。在我国,超过2.5亿人的农民工大军,正掀起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潮。“80后”、“90后”正扛起“新生代农民工”的称号,成为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生产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陌生的城市中求得生存、如何维护自身常常被侵犯的权益。但这些内容却微乎其微,难以满足需要。或是与农业节目混合在了一起,不利于非农受众收听。

(4)视角跳出农村,增加城镇化报道。国务院颁布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将达到60%的目标。从长远的规划来说,城镇化是调整城乡社会结构、扩大内需的步骤之一。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相对过剩、市场持久性疲软的现象。城镇化进程缓慢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造成了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消费需求相对减弱的结果。而如今,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化报道常被众多的三农报道所淹没,另一方面,由于报道数量少,容易给人造成“城镇化是政府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没多大关系”的认识误区。而意义阐释不到位,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就难以将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下去;如果利益分析不清楚,受众就会认为城市化是政府的事情,对此不关心,也并不配合。对农广播需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提供信息、阐释政策等作用。对于城镇化的主体人群——农民来说,通过哪些渠道进城,进了城户口怎么解决,带进城的孩子去哪上学,家里闲置的土地怎么处理等问题才是最为现实和迫切想知道的。要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还应当在农村的宣传、讲解上做更细致的工作。要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农广播责无旁贷。

2、非实体要素的指导意义

地域文化是非实体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区域传播同样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地域文化直接表现为该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东北地域文化,也被称为“关东文化”、“黑土地文化”,指山海关以外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它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区别而又相互影响,东北地区文化形成了尤其浓烈的地域特色,东北人具有勇敢、直率、坦诚、热情、幽默的个性。对农广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地文化,开发一些富有东北乡村特色的音乐、娱乐及文化节目。在一定意义上说,音乐形式比其他形式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的,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另外,农村的生活环境也使农村受众较城市受众来说接触娱乐节目的种类、形式都要少很多,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娱乐节目,融合“二人转”、乡村音乐等形式,农村观众通过自己喜欢的节目会得到愉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道《二人转风云榜》是东北乃至全国独家首创的二人转排行榜形式,以二人转曲目及相关作品为素材,以推广地方曲艺和传播民俗文化为栏目宗旨,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介绍二人转历史、表现风格及其表演形式。二人转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诙谐幽默、唱腔朗朗上口,尤其符合吉林省广大听众和农民朋友的爱好取向。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率的文娱性栏目《转迷转转转》、《农家乐子笑掉牙》、《小凤四季歌》等也深受农民的喜爱。

东北人的性格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缺乏商业头脑和竞争意识,缺少由细微处做起的精明与踏实。”④同时,“受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东北人多服从心理、依附意识和正统情节,缺乏自主意识。”⑤这样在对农节目中传播的新观念、新技术很可能会受到封闭保守的地域文化的阻碍,进而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此外,“在东北,高不成,低不就,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现象比较普遍”⑥在对农广播的致富资讯类节目中应多传递自立自强和脚踏实地的观念。传播这些积极的观念时,可以把它们嵌入轻松的娱乐信息中。劝服是一种做出积极的努力来改变别人思想的行为。因为心理学家研究劝服过程时发现,人们如果觉察到劝服情境时,会对可能出现的“劝服性内容”保持警戒状态。娱乐则被视为非劝服情境。如果在娱乐内容中置入劝服性信息,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语

对农广播需要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多样化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在振兴东北农业的过程中,对农广播的建设理应加强而不应被忽视。只要在题材策划、节目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农村生活,农村广播节目就一定能找到与听众之间最佳的“交流点”、“敏感点”,从而发挥广播的新优势,把东北对农广播频率做成以新闻、信息为核心,以农业气象、法律援助、科技推广、城乡市场、致富经验为架构,以二人转、评书、故事、歌曲、音乐等文艺节目为依托,以娱乐节目、情感节目为纽带的专业性频率。

参考文献

①周鸿铎:《区域传播学导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7

②施清,《以大农业概念制作农村广播电视节目》[J].《青年记者》,2011(7)

③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中华书局,2002:28

④⑤刘国平、杨春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世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9)

⑥邵红侠,《东北经济振兴的地域文化障碍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生)

实习编辑:韩沂瑾

责编:周蕾

作者:马凯

农广播城市化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节目内容的准确定位

摘要:广播对农传播是我国大众媒体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强政府的引导,鼓励广播节目及有线广播深入农村,并为农村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农业信息,这能够对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广播的普及应用,它在对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尤其是在广播节目内容中的缺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对农广播节目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新形势下农广播节目内容的准确定位进行分析。

關键词:新形势;对农广播;问题;节目内容;准确定位对农广播节目内容要贴近“三农”,这是对农广播节目始终要坚持的正确发展方向,它体现了党要将自身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的主要思想。对农广播节目通过政府的有效调控,对农民生活、语言以及事迹的关注,采用农民喜爱的形式,在满足农民的需求的基础上,使对农广播节目受众在农民中的占有率获得有效地提升,这是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节目内容的主要发展方向。

1现阶段我国对农广播节目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广播节目内容与农村“三农”发展产生了偏离。农村和边远地区具有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信息更新慢,信息重要性和价值含量低,通讯不畅,信息设备落后,农民对信息的接收程度不高等特点,如果将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为广播节目的信息源,会大大降低广播节目所收获的经济效益。现阶段,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广播节目作为一个盈利行业,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牟利者的角色表现得愈益突出对代价和报偿关系的衡量。[1]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中心,其人口高度集中,人们在生活中重视信息的交流活动,这对于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很大帮助,再加上城市的信息传输渠道不仅便捷,并且还很广泛,对于广播节目来说从城市获取信息付出的信息成本相应较低。因此,绝大多数广播节目为了节约信息成本、为信息传播提供便捷都选择将基地设在城市。

(2)广播节目内容忽视了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在当代广播节目信息传播过程中,广告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广播节目在传播中需要吸引广告商的兴趣和投资,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这批广告商的来源主要是在城市居民中。因此,广播节目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大多将目光和焦点定位在学历在高中、大专以上或者具有一定购买力的城市受众身上,为他们提供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因此,社会上各类经济精英、文化精英、娱乐精英、权力精英等才是广播节目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具有信息消费观念和能力。而农村受众由于经济地位低下,且信息消费观念不足,信息消费能力有限等原因,受到广播节目的忽略甚至是排斥。从目前我国的广播产业来看,广播节目能够开办专门对农信息的频道很少,开办率很低。而有的广播节目虽然开办了农村专栏,但是这些广播对农传播的意识也存在不够深刻的问题,对农民急需的农业信息、政策信息等不能及时得到充足的提供。

(3)广播节目内容在建设中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通过对广播的关注我们不难看到,还是有一些对农广播节目在关注“三农”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却不能受到农村听众的接受,这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广播者在话筒前错误地定位了自己的位置。例如,在日常的广播节目信息中,很多涉及农村热点问题的报道,其主角往往是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或者是各方面的专家等,很多讨论农村问题的人都是来自于城市的各个领域,这就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所有的媒体都在以居高临下、悲天悯人的姿态在探讨农民、关心农民,然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真正的主角农民却从来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这就使农民的命运从很大程度上受城市人如何看待农村问题的态度的影响而决定,农民的主体地位遭受了严重的威胁。

2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节目内容的准确定位分析

(1)广播节目应充分认识到对农传播的责任和义务。广播节目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它担负着传递“三农”信息的重要责任,同时这也是他们的义务,要想使广播节目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这份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力量和政策倾斜,对广播节目进行有效调控。由此可见,政府是解决广播节目内容对农传播失衡的关键,应为广播对农传播提供引导、政策以及资金支持。[2]目前,中央已把“三农”问题确定为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下,各级广播节目也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对农广播节目内容进行准确地定位,为对农信息传播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满足市场化媒体经济收益的同时,强调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服务理念,不仅要对农村产业的现状、农村市场体系以及新形势下的农村政权等进行反映和报道,同时还要对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等进行报道和讨论,以传播农业信息和培养农民素养为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广播对农传播系统,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经济增长,更好地完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2)广播节目内容应充分认识到农村潜在的市场空间和价值。城市中由于广播节目的普遍应用,其听众占有率已经趋向于饱和了,而农村由于其听众占有率比较小,所以其也是最具有开发潜力和开发空间的一个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乡阻隔逐渐被打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价值观不断地进行交流与融合,城镇的信息、人力以及资金等资源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不仅都为涉农传媒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础,同时也为广播节目日益走向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涉农广播未来的发展和潮流带来了机遇。[3]广播节目应充分把握这次机遇,推动对农传播的完善和改革,把握农民对各种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心理,在对农广播节目频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手段、农业技术、求职信息等,如果树、蔬菜种植,猪、鸡、牛、羊等的养殖,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等技术信息,并通过一些致富经验的分享使农民能够少走弯路、错路,通过一些真正的、简单易学的信息为农民带来便利和效益,并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技术和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对农广播节目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其能够准确地反映农民的需求。

3总结语

从对农广播节目内容的现状来看,对农广播节目对于自身的定位认识不够确切,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中,广播节目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在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的基础上,也发挥其提供娱乐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积极功能,从真正意义上以农民的立场为出发点,切实贯彻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和实践,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相关的信息和资讯,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涂利祖.农村广播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6):7374.

[2] 李颖.对农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以《金土地》为例[J].新闻世界,2011(07):05106.

[3] 王志,陈曦.广播主持节目的瓶颈和创新[J].科技传播,2011(16):9899

作者:吴稚芳

上一篇:机关党建原创论文下一篇:生态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