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2022-04-1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规划和部署,也为我国广播影视业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广播影视变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篇1:

中国广播影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火热生活,及时传播国内外重要信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

一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阶段,确立了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方针,各级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这一阶段,有线电视崛起、卫星电视开播,形成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格局。

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突出抓好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影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数字化和广播影视“走出去”等,广播影视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首先,圆满完成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突出做好重点主题、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其次,不断推进宣传创新,突出新闻价值,增加信息含量,注重宣传效果,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原则,以主导国内舆论、引导世界舆论为目的,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再次,积极发展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阵地,使它们在舆论宣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事业规模与传输覆盖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9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32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居世界首位。数字电视用户2686.05万户,用户数逐年增加。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台和4亿台,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万多座,卫星上行站30多座,卫星接收设施2000多万面,微波线路8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网络300万公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43%和96.58%,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9%和69%。全国共有34条城市电影院线,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46家,数字电影放映点达5000多个。

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电视节目255.33万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倍和91倍。电影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产量达到402部;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产量超过1.4万集。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突破10万分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受到人民群众好评。

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面对高科技条件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形势,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建立制度、完善技术,安全播出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基础设施普遍加强,初步形成了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的覆盖全国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和管理机制,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安全播出工作实现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着眼于解决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大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广播影视重点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提高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电影放映能力。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和内容供给机制逐渐完善。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300亿元,比1982年增长149倍。电影综合收入67亿元,创历史新高。视听新媒体业务迅猛扩张,收入明显增加,逐步成为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7年底,东方明珠等广播影视系统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3.27亿元。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广播电视总收入的9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广播影视经营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他事业建设。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11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15个对内外宣频率、12家环球网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同时拥有38种外文报纸、3158个海外听众俱乐部、10家海外孔子课堂,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电视台英语、中文国际、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8400万。30年来共有541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我国电影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近58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164%,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新闻宣传、艺术创作、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播影视是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广播影视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广播影视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通过改革创新,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改革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广播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科技创新是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力量。无论是发挥广播影视的内容优势、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还是提升广播影视的影响力,都必须适应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进而促进广播影视的发展进步。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实践证明,改革越深化、科技越进步、事业产业越发展,加强依法管理就越重要。必须遵循广播影视发展规律,坚持抓管理、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播影视实际紧密结合,根据广播影视的性质任务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让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在认真总结3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播影视在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广播影视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引导能力。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我们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宣传报道中获得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话语权由我们掌握,国内舆论由中国媒体主导,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把服务“三农”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采取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同时积极推进县对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确保村村通、长期通。西新工程要继续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和播出与监测、节目与覆盖、广播与电视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强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语言节目翻译制作能力。要继续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当前,电台电视台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突出公益性质,重点是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影视剧和影视动画等经营性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重点要加快经营性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各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实施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创新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带动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广播影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一要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二要推进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三要推进移动广播电视发展,四要推进直播卫星的应用,五要推进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等各环节数字化,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统筹国内国外发展,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要与外交、外援、外宣等相结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形成合力,加快建立多媒体、跨平台、广覆盖的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新体系。要创新手段,拓展渠道,积极争取鼓励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构建海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合资、合拍、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加强管理,进一步为广播影视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广播影视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全面履行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各项职能。要抓好宣传导向管理、播出机构管理特别是广播影视新媒体管理。同时要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提高广播影视系统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本领。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广播影视发展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电视事业暨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大会上贺信的要求,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腾飞。

作者:王太华

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篇2: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规划和部署,也为我国广播影视业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以导向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促进广播影视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是中国广电今后五年最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新闻媒体建设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广播影视的主阵地,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1.加强广电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增强宣传实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电媒体设备更新速度。加强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台、电视台重要频率频道的覆盖。高质量完成中央电视台新址建设工程,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努力改善国际广播业务条件,增加国际台对周边国家的播出频率、功率和时间。加快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建设。

二是加强频道频率和栏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频道频率布局结构,促进频道频率专业化、对象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少儿、农业、少数民族、外宣等公益性较强的专业频道、频率和节目栏目的建设。积极推进节目改版和创新,着力打造精品频道频率和节目栏目,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播出的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节目和重点栏目占总数的20%以上。中央和省级电视台要创造条件逐步开办添加手语的新闻类节目栏目。

三是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继续深化频道频率管理改革,积极推行频道频率总监制,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内部成本管理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2.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一是加强重点宣传。努力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加强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加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着力做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加强经济建设的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宣传。

二是改进宣传方式方法。认真贯彻“三贴近”的原则,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特别是要抓住奥运契机进行宣传,努力提升中国形象。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准确、真实、快速、客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继续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典型宣传及社会热点问题引导。

三是净化荧屏。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节目低俗问题治理力度,以文艺、娱乐、情感类栏目、节目和电视剧为重点,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素质为突破口,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大违纪违规处罚力度,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

四是完善审查机制。改进重大题材备案制度,落实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制度和电影实行剧本(梗概)备案制度,强化宏观管理,严把放映、播出关。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节目审查、播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事前审查。

五是拓展宣传新阵地。鼓励支持中央和各省及省辖市电台、电视台依托自身资源和优势,加强网络广播电视宣传,积极占领网络舆论宣传新阵地。加强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央视国际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提升技术水平,拓展业务领域,丰富网上节目,培养发展网络受众,努力将其办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新闻网站。积极利用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大力提高公共节目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每一个公民不受身份、地域和经济状况限制,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和普遍需求,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农村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

1.大力实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利用无线、卫星、有线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推进“村村通”。在巩固已有“村村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村村通,使当地的农民群众能够收看收听到包括中央和本省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其中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和第一套、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

2.继续实施广播影视西新工程。加强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发射功率,提高收视质量,扩大有效覆盖范围。扶持西藏、新疆、内蒙古、延边等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保证节目源,提高节目译制水平和节目质量。扶持少数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形成年译制多语种影片的能力,使全国主要少数民族地区都能看到配有民族语言的电影。

3.继续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积极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进一步丰富农村电影片源,认真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建立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以农村电影院线为主体、以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在全国每个地级市建立一个数字节目卫星接收站,重点资助西部地区所有行政乡,中部地区国贫县所辖乡每乡配备一套农村电影数字放映设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按照全国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要求,逐步落实场次补贴。推进农村流动影视放映服务,重点扶持西部和其他老少边穷地区,为西部地区行政县和中部地区国贫县每县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一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一套、发电机一台。

4.进一步丰富广播影视对农节目。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提高对农节目的实用性、贴近性和可看(听)性。农业大省的电台、电视台或具备条件的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可逐步开办专业对农频率频道。市(地)县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积极开办有关节目栏目。

5.建立公共服务长效机制。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原则,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分级负责,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保障公益性服务的有关机构、人员和经费,建立完善公益服务各项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机制,确保公益服务的效益长久留存。

三、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

在广播影视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广播影视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广播产业、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广播电视广告产业等多元产业发展格局。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全面推进经营性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在广播影视内容制作、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及新媒体新业务开发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为保证广播影视的巨大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1.深化产业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国有广播影视单位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影剧院、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机构、网络传输经营机构等的事转企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这是广播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起点。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广播影视企业,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申请上市。转制后的文化公司要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把存量的改造、盘活和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推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扩大投融资渠道。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广播影视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以及农村电影放映等领域。电台、电视台所属的节目制作公司可以吸收社会资本参股或合资组建电台、电视台控股的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在国有广播影视单位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国内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县级以下(不含县级)新建的有线电视分配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从事有线电视接入网社区部分业务的企业。

3.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使之成为广播影视发展的新亮点。在现有基础上扩大IP电视试点,进一步规范主体、规范业务,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手段,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紧紧依托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卫星数字电视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强化市场运作,积极发展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数字新媒体新业务。

4.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电影院线制改革,着力建设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城乡数字电影院线,发展城市多厅影院。大力开拓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播映市场,认真办好已批准的电影频道、少儿频道、动画频道。积极培育发展网络付费电视、网络付费电影市场,使之成为电视、电影的重要消费市场。加强广播电视产品和节目、影片的交易流通,重点办好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长春电影节、四川电视节和中国(广州)纪录片大会。

四、繁荣广播影视创作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推出更多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广播影视作品。

1.抓好电影创作。电影年产量继续保持在200部以上,着力提高电影质量,力争“三性”统一、两个效益显著的优秀电影作品占到20%。采取措施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青少年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创作。加强科教、纪录影片和电视电影的生产,保证每年生产科教、纪录影片30部左右,生产电视电影不低于110部。

2.抓好电视剧、广播剧创作。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要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质量,实现数量、规模、质量同步发展,争取优秀电视剧达到总量的20%。采取措施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青少年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加强广播剧的创作生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3.抓好影视动画创作。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宏观调控和市场建设、做好优秀国产影视动画的推荐播出工作等措施,大力推进国产影视动画的振兴,提高原创制作能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国产品牌。电影动画片年产量要达到5~10部,电视动画片年产量要达到8万分钟。

4、抓好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积极改进和加强广播影视经济、文艺、社教类节目制作,促进专题、专栏等节目制作,不断丰富节目形态,提高节目质量。通过举办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华表奖”、“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评选等广播影视文艺评奖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影视节目。

5.打造节目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掌握提升品牌的诀窍,组织和培养核心品牌,形成打开市场的拳头产品,形成只要是该品牌,用户不用直接收听收看节目,就愿意购买和消费。要加强节目创新,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节目和栏目以及有影响力的品牌制作机构。

五、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作为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正以锐不可挡之势,给广播影视行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广播影视要积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换代,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以数字化带动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和全面发展。

1.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提高数字节目内容生产能力,满足多种数字播出平台、多种数字接收终端对数字节目内容的海量需求。通过数字化,再造节目制作工艺新流程,再造运行和管理新方式,着力构建采、编、播、存、用一体化、网络化的数字技术新体系,构建高质高效、开放集成、资源共享、版权保护的数字节目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和集成分发交换平台。全国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要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节目制作、播出、存储一体化。

2.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继续坚持“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由部分城市试点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铺开。按照大容量、双向交互、多功能的要求大力推进网络改造,积极拓展网络业务和服务,推动数字有线电视全功能网的建设,构建连接千家万户的信息化系统。

3.积极推进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利用现有发射台站和频率资源,积极开展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调幅广播试点,建立试验系统,开展多种业务。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开展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移动电视的试验和试点工作,确定技术参数,完成技术和发展规划。推进地面电视向数字化转换,2008年实现北京奥运会的高清晰度电视转播,2010年在有条件的地区全面开播地面数字电视。

4.积极推进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化。要充分利用这个巨大的资源,建立广播影视卫星直播系统,形成村村通节目源统一技术平台。建立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平台与业务支撑系统,确定技术标准和技术体制,2008年面向流动人群和和多种便携终端开展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5.积极推进电影数字化。加强中国电影基地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工程建设,努力扩大数字技术在电影生产特别是在电影特技制作、后期加工中的应用,争取达到制作胶片影片80部、数字电影100部、电视电影200部、电视剧500集的年生产能力,成为规模较大、功能齐全、技术一流的影视前后期制作基地。加大电影数字节目集成服务平台、数字示范院线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积极开发付费电影点播业务,发展城市数字影院,普及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快实施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实现5000部国产影片数字化修护、转换目标。

六、加快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

近年来,广播影视走出国门已经形成了奔涌前行的新态势,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播影视要继续实施走出去工程,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收视率,增强影响力,尽快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性媒体,实现“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目标。

1.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大力推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在海外的本土化落地和英语、华语及多语种环球广播网建设,实现在世界各地黄金收听时段英语、华语和当地官方语言广播的全球覆盖。加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球华语广播协作网”建设,促进全球华语广播节目、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发展长城卫星电视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平台,扩大用户群。扩大中央电视台三个国际频道海外落地范围,进一步提高我电视节目在全球的有效覆盖率和收视率。积极推动中国电影频道(CMC)在境外整频道落地,使之成为中国电影的国际频道。提高节目质量,改善对外传播效果,贴近国外实际、贴近当地群众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增强对国外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扩大广播影视产品和节目、影片出口。坚持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相结合,培育发展外向型广播影视企业,重点推动国产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片出口,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和支持民营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和从事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调动社会各方面出口广播影视产品的积极性。要通过在国外设立的影视节目制作和营销机构方式,逐步构建影视剧国际营销网络。积极鼓励和扶持国内广播影视机构参加有影响的国际影视节展,把展览和销售结合起来,扩大海外销售。

3.积极开展广播影视对外交流。继续做好在国外举办电影周、电视周等工作,积极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等有关广播影视的交流活动。加强中外广播电视合作交流与节目交换。积极利用亚广联等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加强广播影视领域国际对话,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加强对台港澳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广播电视宣传。地方广播影视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把自己的节目打出去。边境地区的地方台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在周边国家的节目落地。加强对台港澳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增加播出功率,强化节目推广,提高节目编播制作及闽南话、客家话等地方方言节目的译制水平和能力。加强相关互联网站建设,在上述地区积极参加和举办有关广播影视节目展。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广播影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播影视要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全面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使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和宣传水平大大提高,产业整体实力迅速扩充,人员素质大为改善,法律法规更加健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建立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与我国国家地位相称、与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相称的现代化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体系,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文编辑:李伦)

收稿日期:2007-03-08

作者:朱 虹

广播影视变革论文 篇3:

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我国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任务,需要结合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是这样,在边改革探索中边完善举措方案,通过供给侧的大胆改革探索,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加快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加快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广播影视产业甚而文化产业的繁荣。

【关键词】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创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经济战略思想,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改革良策,改革大潮正在不同产业领域兴起。广播影视产业也面临诸多问题的制约,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1.西方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在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核心观点是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后称“萨伊定律”。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经济“滞胀”困境,经济疲软下行,存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双重问题,以供给学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总需求的理论及政策导致了“滞胀”问题,因此提出从供给端入手,采取提高总供给的方式来解脱困境,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减税方式来提振经济。供给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瑟.拉弗提出“拉弗曲线”,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是供给方面的因素阐述的就是政府税收和税率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税率严重地抑制了经济活动意在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实施,有助于我们供给侧改革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避免在改革中少走弯路。

2.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在立足国情、放眼全球,着眼当前、立足未来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重大经济战略性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带动需求扩展, 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3.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广播影视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提高广播影视产品的质量,改进传播方式等来获得更好的效益,有效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守住舆论阵地。

以广播影视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2014年占GDP的比重上升为3.76%,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占GDP的比重将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如美国文化产业目前占GDP的比重约为20%,是美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广播影视产业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1.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不适应新的需求。体现有几种不适应:一是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二是有效供给跟不上,优秀的广播影视作品少,优质片源稀少,造成供给方面的缺失。最近几年韩国的娱乐节目、美国的精品电视剧、电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中可见端倪。三是供给与需求错配。供需错配是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生产出来的作品没有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却没法提供,造成了广播影视业存在产品与市场脱节、供给与需求错配。

2.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不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生产率还相当低,表现为一是生产效率不高,相比同样的产品投入的人力多、投入的资源多、生产时间较长。二是生产制作的优质产品少、、普通产品多,甚至有不少低劣产品。

3.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传统陈旧。传统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近几年随着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和资本进入广播影视产业也加快了组织创新的力度,但从产业整体来看依然是相对传统陈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不少仍然是一、二十年前的老模式,有些虽然表面改革了,但内部还是原有的运作模式,因此在市场颠覆性急剧变化中难以作出快速且有效的应对,在争夺受众的竞争中就难以取胜。供给侧的改革能够促进广播影视产业改造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变革并引领市场发展。

4.广播影视产业面临发展的难题。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难度,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包括传统媒介)主要收入下降趋势明显(如下表一)。

广告收入目前仍是传统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需要新的变革来推动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几年形势喜人:2014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为296.39亿元,2015年达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电影市场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电影产业从IP、人才、资本、制作到营销都大幅改变,政策、资本、创新的力量带动了电影业的跨越式发展。相比电影市场的景气,传统电影企业仍在困境中求生存。

三、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1.影响供给侧的关键因素

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学原理中,是从生产端发力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运用生产函数公式进行分析解构,在竞争性市场,生产函数公式可以这样表示:Y=AF(K,L)。Y代表潜在的GDP,A为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L为劳动投入,F代表生产组织方式。显然,提高潜在GDP有四种方法;一是增加资本投入K,二是提高劳动投入L;三是提高技术水平A;四是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增加资本投入,存在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提到高劳动投入,会遇到劳动力净减少并导致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刘易斯拐点”,目前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15-59岁阶段)净减少,2012年减少了300多万,以后还会减少,正遭遇“刘易斯拐点”的影响。这两种是“外延型数量增长”。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内部组织方式,是一种没有“天花板”限制的改革方式,具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这是“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外延式增长不可持续,因为资源最多也会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永无止境。即使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不变,A和F的进步也有望驱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上述关键因素是对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2.在组织形式上加速内部调整和优化。广播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事业性质、也有企业性质,有国有单位也有民营企业,无论是何种性质哪种类别,除了是公益属性,都要尽可能转向市场化运营方式,在组织形式上不断改造优化,构建贴近市场、适应竞争的新型组织形态和管理架构。

3.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主要力量。广播影视产业正面临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电影高科技的应用是近几年电影市场和票房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3D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使用,IMAX影院的高清晰画质和高音质效果,极大改善观影的感受。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习惯的冲击,日前处于火爆“风口”的VR(Virtue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将会驱动广播影视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应用日益成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要动力源泉。

4.发挥资本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实体产业经济领域,我国正开展一场资产证券化的大改革,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将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发挥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广播影视产业中,目前资本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其中在民营企业和电影市场方面利用资本市场相对较好。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传媒行业共发生融资和并购事件283起,融资和并购金额为2148.8亿元,融资和并购数量和金额比2014年均有增长。广播影视产业要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向资本市场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促使广播影视产业以小步快走方式,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改革,使产品制造规模化、效益化,壮大广播影视产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5.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广播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和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广播影视产业不能完全实行流水线式生产,它最主要是靠人的思维来进行创造创作,人才永远是产业最宝贵的资源。一是要用好的环境培养人才;二是用好的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适合“人尽其才”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三是要允许人才在产业内部合理的流动;四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播影视产业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既要有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又要有全行业人员的整体较高水平和素质。

6.努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在2016年的五大工作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去杠杆”方面,广播影视领域的金融资本杠杆率原本就很低,“降成本”方面的空间也不大,因此,侧重点应在“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3个方面。

“去产能”的任务就是减少甚至去除无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无效供给消耗了资源,又不能产生效益,市场上存在的部分广播影视产品制作粗糙、质量低劣、无人问津,这些就是需要去产能的重点。

“去库存”体现在电视剧生产领域较为突出。在市场结构中,长久以来电视剧市场存在“整体供大于求”的问题。当前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资质参差不齐,其中,年产仅有1部剧的制作公司比重约为76.7%,而年产5部及以上的“高产”制作公司仅占3%左右。在影视剧生产方面,每年大量的影视剧都压在片库里不能播出,据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6500集,2015年只有8000多集播出,有8000多集根本没有卖出去,50%的剧目难见天日。

“补短板”应着力发挥广播影视文化公益性质,建设真正有使用价值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设备设施要“可以用”、“用得上”,不能“当摆设”、“塑形象”,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益,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补短板的广播影视产业,应该向老年人、青少年多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作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覆盖地域方面,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关注力度。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而这5000多万人的贫困人口需通过广播影视来了解社会、丰富文化生活,广播影视机构和企业有责任义务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使农民、贫困农民也能享受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成果,享受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把握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原则

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在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的急剧变革和转型中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但其改革又纷繁复杂,事关重大,理应把握好几个重要原则:

1.公益性与产业性兼顾。广播影视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任何时候始终把社会价值和公益性摆在第一位,在坚持导向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大力拓宽拓深广播影视业的全产业链,挖掘产业链深度价值,增强经济实力,强大的产业经济实力又将反哺广播影视事业的壮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广播影视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大数据、云计算”所随之而来的巨大改变。供给侧改革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既要有应变之策度过眼前的难关,更要有长久之计立足长远目标,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长期性、持续性增长。

3.供给侧与需求侧一并发力。广播影视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把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立起来,而是要从两端一并发力。事实上两者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推动需求侧创新,需求端的改革主要有提升广播影视产业的有效需求、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以改善观看和收听效果、为文化需求创造宽松的经济条件等措施。供给侧的改革能创造新的有效需求,需求端的创新又能助推供给端的改革升级。

五、加快广播影视产业的融合转型

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互联网大潮的强势冲击之下,如何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广播影视产业向现代化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型。融合与转型注定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充满挑战与风险。

1.互联网浪潮中的广播影视产业。近10年来,互联网对广播影视产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尤其是2013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使部分传统广播影视产业急剧下降,但部分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如网络视音频、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传统产业日渐式微,新型产业业态层出不穷日益强大。广电媒体作为广播影视产业的主力军,正遭遇受众大量流失的不利境况(见图一)。

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传统媒体加速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但其步履非常艰难,而互联网产业依靠技术和资本力量不断向媒体领域渗透,2015年底,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这只是其进军传媒领域的最新动作,实际上阿里巴巴已收购或参股的与媒体有关的公司已达25家,腾讯公司强势进入新闻资讯和网络视频产业,意欲打造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军企业。

2.加强供给侧改革力促融合转型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促进广播影视新旧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转型的有力举措,重点在5个方面加强:

一是内容为王。首要是做好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活、求快,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需求。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泛滥,最不缺的就是新闻信息,如何在浩瀚如烟的信息资讯中吸引眼球,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快”,这样才能在新闻资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传播方式创新。从传统单向传播方式,向媒体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互传播方式转变,互动、共享、个性、定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理念。传播方式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反馈和使用效果,改善用户体验。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改变世界,广播影视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带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高清数字电视、OTT电视、网络视音频技术、3D电影技术等。技术创新是广播影视产业融合转型的重要引擎。

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调整广播影视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要逐步压缩甚至全部淘汰,对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业务要重点扶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实现融合转型。目前电影业的“火爆”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成功范例。

五是谋定而后动。广播影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变,只是我们当今社会巨变中的一个缩影,既不能自乱阵脚慌不择路,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无动于衷。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有智慧定力,在实践中加快融合,在融合中推动转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惟有改革创新,方能通达长远。加快广播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必将迎来广播影视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编 《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5月出版

[2]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解题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大棋局》,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3]吴敬琏等 著《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4][法] 托马斯.皮凯蒂著 《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周国安(1969—),男,汉族,籍贯:湖南湘阴,学历:大学本科,经济师,广东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事业内部管理等。

作者:周国安

上一篇:汉语造词研究论文下一篇:社会公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