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广告媒介论文

2022-04-17

[摘要]传统的广告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新媒介数字传播环境下,广告应取向品牌化传播、精准化传播、人性化传播。随着越来越多数字设备的出现和网络状况的改善,人们将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各种场合获得各种需求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需求提升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广播广告媒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广播广告媒介论文 篇1:

我国媒介管理运行体系研究

21世纪,不论是我国的管理活动还是国际上的管理实践,都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其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改革管理,增加实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

管理创新就是形成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管理实践的过程,是对管理本身的改革。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在广播电视媒介中的运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一次性的,而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它包括管理理念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两个基本方面的创新。本文将着重探讨管理运行体系的创新。

管理运行体系是指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的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及其作业方式等。它与管理理念体系密切相联,管理理念体系是管理运行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基础,而管理运行体系是在管理理念指导和控制下的具体实践。

我们将从制度层面、生产与经营层面说明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中的管理运行体系。制度层面是宏观管理问题,生产与经营层面为微观管理活动。

一、管理运行体系中制度层面的创新

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与欧美各国进行的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或重新管制(re-regulation)是同时发生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的。今天,这种改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在增加。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样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它的变迁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变迁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整个社会制度的系统性变迁为其提供了社会大环境和时机;二是市场经济制度带来的观念的变革为其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三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业、媒介业等的变革也为其变迁提供了实践条件。变迁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计划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必将与其他媒介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信息业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只有主动变革、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地位和实力。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要抓住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障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革。

第一,转换观念。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相当的阻力是来自观念。因此,我们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改革成本。我们要转换的观念有很多,核心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活动是否可以市场化、产业化。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所有的科学、文化等活动都不能实现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第二,政事分开。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这已经成为改革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是这种功能、性质不分的结果。要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分开,必须在职责、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展开。

第三,人员分流。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存在单位扩大化、福利化的严重弊端,冗员众多,因人设事,能上不能下。因此,要在观念上树立人员的流动观,实践中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培育市场。加快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同时配套建设与之相关的其他市场,如节目、人才、设备等各种市场。另外,拓宽服务面向及内容,扩大经营范围。还要引导受众更多地投资消费广播电视媒介产品与服务。

第五,财政对策。国家给予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创收”、“经营”等多种措施,也给予必要的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财政政策会有较大的调整。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必须学习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经营,增加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回顾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这些年的改革过程和实践,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走向:

第一,政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换。

我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包括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国家政府部门统包供给、统一所有、统一经营,国家同时承担各项“事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与职能,造成国家事业职能扩大化和政事不分的局面。这种体制的弊端是一方面国家包办的事业过多;另一方面,国家事业单位成为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动力、活力与压力,事业生产服务效率低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状况,二是实行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制度。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

(1)调整、收缩和转换现有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首先是调整与收缩,即改变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广播电视立法、制定有关产业的政策、强化广播电视市场的宏观管理来行使自己的职能。其次,在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转换政府部门职能,逐步使广播电视媒介组织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这样既简化了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了其进行社会管理、行业管理、法制管理和监审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放开了广播电视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手脚,使它们能在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适应市场,自我约束,自我壮大,自我发展。

通过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实行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重新划定、调整和规范政府与事业、企业、组织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切实转换国家政府部门管理角色与职能,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宏观管理手段将体系化,科学化。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手段就是单一的行政手段。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文件、行政规章、行政处罚等各种行政手段管理如此庞大的广播电视体系,现在已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的广播电视媒介系统内部以及整个媒介业的改革。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除了常见的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律手段、市场调控手段等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宏观管理手段体系,其中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市场调控体系、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是急需进行的。

(1)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

市场经济不是人治经济,而是法治经济。目前,我国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内容包含面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距离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领域还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广播电视媒介管理需要在法治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完备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骨干,以部门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而完善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引导性、前瞻性、公平性、强制性、惩戒性的特色。这样,这一体系才是科学的、成熟的。

依法管理的制度是指建立保证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统一的体制。系统立法是根本,严格执法是关键,普法教育是基础,法律监督是保证。

(2)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

在国家广播电视法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前提下,我们急需遵循广播电视媒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壮大广播电视媒介市场,加大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市场的调控力度。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市场调控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各种广播电视媒介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是市场调控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资金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与流动的基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仅靠国家拨款、行政手段等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要。因而,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为广播电视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动力。

节目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形成节目市场,完善节目交易制度,优胜劣汰,保证节目投资、生产、使用的有效性。市场调节还可以生成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节目制作市场。这是广播电视媒介制播分离发展所必需的。

频率、频道的调整、更新、整合也需由市场调控。市场通过受众收听、收视指标反映出频率、频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频率、频道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劣势频率、频道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调整、更新或整合到优势者那里。这已被当前的实践所证明。

市场还可以调控人力资源的流动。下一阶段广播电视媒介竞争越来越从节目竞争走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市场上将会形成人力资源交流的场所,即人才市场,广播电视媒介自身也会利用市场手段来获取优秀人才。

在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表现在广播电视市场有明确的竞争主体,即各级各类电台、电视台;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具备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3)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依法管理下,在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市场乃至更大的媒介市场和信息业市场上,广播电视媒介业需参与到公平、激烈的产业竞争中。

这种产业竞争本身也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实,它也是市场调控体系的一种。这种产业竞争必须在规范的市场上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上的。在广播电视媒介业以及其他媒介业和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甚至还处在兴起阶段,就一味地任其自然,放任自流,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消极的多于积极的。

从长远看,产业竞争对广播电视媒介业发展的宏观影响还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优化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结构。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广播电视市场日趋形成,广播电视媒介资源将重新合理配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的电台、电视台将壮大实力,通过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两个效益都不足的电台、电视台将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市场,最终被调整、合并为更大的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规模。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和行政级别建制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它们沿袭行政机关“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资源分散,缺少合作,不具规模效益,更没有立得住、打得出去的广播电视媒介集团。通过产业竞争,优胜劣汰,打破行政级别与区域的限制,允许广播电视产权市场的存在,允许各形式的本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进而跨国经营,向海外发展。

再一方面,产业竞争迫使广播电视媒介业必须加入信息产业及其竞争中。广播电视媒介业者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开思路,迅速抓住现在的良好时机,搭上信息产业的列车。

二、管理运行体系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变化将会是最快、最明显的,因为它是最基础的广播电视业务活动,也是介入市场最直接的要素。

1.生产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生产活动就是生产节目和利用频率、频道播出节目。这种制与播活动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加上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内部改革,分流人员、减少部门使得节目的供、需关系进一步紧张。因此,制播分离是有效的机制改革措施。

制播的分离,使得媒介组织与制作组织都会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

第一,节目生产组织,即制作组织的大量增加使得生产日益社会化、市场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节目将更多地由社会上的各种节目生产组织进行制作,而不再由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自己制作,特别是电视剧、娱乐节目、文艺节目、音乐节目、谈话节目等。所谓市场化是指节目成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形成节目交易市场。节目通过竞争,优质优价,被广播电台、电视台选中购得进行播出,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产的社会化打破了节目生产的媒介独家垄断,形成更丰富的节目来源,满足日益增长的节目需要,生产的市场化可以使节目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节目行业的发展,节目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目播出的日益专业化、细分化,以适应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和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播出节目。

随着受众的成熟,加上各种新媒介的大量进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走向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选择信息,受众因需求差异而开始分化,出现细分受众市场。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有的放矢占据细分化的受众市场。这样才以自己的特色、专长,以特有的定位在竞争中立足并求得发展。

面对产业市场高度细分化,不论是专业化还是本地化,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激烈竞争的媒介市场,乃至更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发展。

2.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将日益壮大。通过行业内、本地区,乃至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以资产重组等方式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

第一,联合经营。

所谓联合经营,是指不同媒介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互惠互利为目的,根据一定的协议而达成合作的一种经营方式。参与联合经营的电台或电视台并不是一定独立的企业,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众所周知,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作为大众媒介之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对受众来说,他们获取的是信息,而不在乎是看电视、听广播,还是读报纸杂志。谁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谁就获得他们的青睐。联合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扬长避短,可以产生整合传播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扩大不同媒介的受众范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大家都能获利。

第二,组建媒介集团。

从狭义上讲,集团是指以资产或者品牌为纽带而组成的包含两个以上大众媒介组织的传播经营集团。从广义上讲,媒介集团除了媒介自身的经营外,还应该包括相关产业或其他产业,如节目制作等。媒介集团通常会以一个或两个强势媒介组织为核心,或者吸引其他小型媒介组织参与,或者再创办一些相关媒介,或者是控股其他媒介,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进行媒介产业经营。媒介集团将产生规模经营的效益,使得媒介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整合效果,因此,它是将来中国媒介发展的一个趋势。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这种媒介集团,多为报业集团。其成立时还是属于狭义上的媒介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局面基本上没有形成。

就广播电视而言,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进行合理的整合可产生“广播电视横向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首先,广播电视两种传播媒介在先天上就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以电波作传输手段,在技术上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成为电子媒介产业集团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其次,广播电视媒介在特性上存在着与报纸媒介鲜明的分野,而广播电视二者在特性上的区别小得多;第三,广播和电视媒介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如电视节目在实际运作中不如广播节目灵活,而广播媒介则很难获得像电视媒介那样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第四,一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间已经开始了互相的合作与渗透,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节目,广播电台承包经营电视节目频道,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和利益的区分,二者分别面临了许多实际的困难;第五,广播电视媒介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中选择了非常相近的产业,如节目制作、音像出版、技术服务等;第六,在一向与广播电视构成竞争的报纸媒介中,报业集团已经出现,并且已经显示出规模经营的优势,而这种态势无疑将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经营与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能够将双方的资源与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双方都能够在节目运作、受众范围、广告经营、多种经营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更加充足的资源,它是媒介进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的电子媒介集团也面临许多实际的困难,而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在规模与实力上,电视媒介远远大于广播媒介,而广播媒介由于技术设备投入小、运作比较简单、需要的人员较少,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单位效益。二者各有优势,因此,各自在未来的电子媒介集团的地位就有可能成为难以取得统一的焦点问题。

另外,广播电视以电台或电视台为核心,整合与其相关的如节目制作、节目发行、受众调查、录音带或录像带出版发行、广告制作、广告代理等单位而组成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台或电视台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设备、播出网络、节目制作到广告,几乎都由自身包揽下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并不是每个电台或电视台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这些运作。专业化的分工势在必行,专门从事节目选题、制作和发行的公司将会大量出现。一些小型电台或电视台可能只管播出,而把节目的制作等交给专业节目公司完成。而一些有实力的电台或电视台,能够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节目的制作等工作。除此之外,电台或电视台进行音像出版发行显然比单纯的音像出版公司要有特别的优势,如技术上、宣传上、选题上,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其效益不可估量。

这种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下的媒介集团,其经营节目、音像出版发行或广告制作代理,与以往那种个体电台或电视台包揽一切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服务对象是所有与之有关的目标媒介,它是建立在对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为的是产业经营上的扩张;后者则是求全,其服务对象可能仅仅局限在自身媒体上,媒介的有效资源不可能充分发挥,因而会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

第三,以媒介业为主体的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无论是联合经营,还是组建媒介集团,两者局限在传播媒介产业这个范围内。随着大众传播媒介业、电信业等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出现信息产业内部的产业重组,即组成涵盖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介业、电信业、网络业、娱乐产业、文化出版产业,乃至体育产业等在内的大型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对我国的电讯、媒介等产业来说,“首要的任务,与其他战略产业一样,不是企业自负盈亏,而是产业重组,整合出与我国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核心是克服一个‘散’字。‘散’的结果经常是企业经营范围过窄,规模过小,没有能力参与跨国公司参加的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中国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比起其他产业,‘散’的状况更为严重。产品总量名列前茅,企业规模名列世界后茅,成为我国战略产业迎接挑战的基本障碍。”

总之,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面对新世纪不断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即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建良性运行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组织体系,着力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构建起面向21世纪的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创新体系。

(本文编辑:李伦)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胡正荣

广播广告媒介论文 篇2:

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发展探析

[摘要] 传统的广告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新媒介数字传播环境下,广告应取向品牌化传播、精准化传播、人性化传播。随着越来越多数字设备的出现和网络状况的改善,人们将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各种场合获得各种需求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需求提升的必然结果。广告将不再仅仅是对产品的促销和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未来的广告将一切基于品牌的建设和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

[關键词] 新媒介 广告业发展 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资讯媒体与新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运用和普及,在世界范围内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介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纵观广告业发展历史,广告业充分利用了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并使其自身得到了质的飞跃。新媒介信息科技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媒介服务产品,广告公司和广告主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利用是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一、新旧媒介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新媒介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互动的,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从之前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反馈者,甚至成为信息发布的源头。在传统的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由高度组织化的新闻机构组成,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在新媒介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比如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微博、车载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楼宇电视……等共同构成新媒介的传播主体,使传播的信息来源多元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由于其传递信息的手段和形式的不同而各具特征并且能并行共存,而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相安无事的局面,各种媒介的广告表现手段和形式趋于融合,媒介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据权威的市场研究公司CTR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上半年电视广告资源缩减13%,刊例收入增长18%;户外媒体广告面积跟2009年同期相比略有4%的缩减,广告花费(刊例价)同比增幅仍达到23%。报纸、杂志增幅分别为22%和21%。同时,尼尔森发布数据,2010年上半年中,中国互联网展示广告的价值估算达到了95.6亿元人民币,相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27.9%[1],其同比增长率显著上升,互联网广告的快速增长率超过传统媒体不容置疑。另据《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达到675.82亿元,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营收规模达到193.3亿元[2],可以看出,在绝对增长量上电视广告的投放量是远远大于网络广告的,说明传统媒体在中国依然富有极强的生命力。逆市上扬,也表现出传统广告媒介在现阶段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与此同时,在新的广告媒介前,传统广告形式下的受众被动接受、广告形式不够生动、传统广告受众缺乏选择权等等方面的劣势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这些很难改变的劣势的存在,传统广告媒介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新广告媒介所蚕食,传统的广告媒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二、新媒介发展给广告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随着新媒介技术和服务逐渐的成熟,新媒介较传统媒介在广告的传播方式上有了巨大的转变,由以前的单线式传播到现在的高交互性,使受众不再被动接收广告信息而是有了空前的选择权利,受众可以不受外界影响而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所要接收的广告信息,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告主的选择理念受到影响,也促使广告主进一步扩张了对媒介的需求。

新媒介的出现从技术、观念、形态上都给以传统媒介赖以为生的广告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科技总是在不断革新的,新媒介同时也给整个广告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单从新媒介的代表——网络广告发展的速度我们不难看出新势力崛起的迹象。新的观念打破了旧传统,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广告形式,新媒介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广告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社会结构的升级,消费者趋于理性的消费,使针对“消费者注意”营销模式的传统媒介开始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广告业已然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广告活动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固守着旧观念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广告业要想获得新生,必须要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所突破。

三、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发展策略

处于这个新旧媒介的交替时代,广告业要想发展,无疑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新媒介的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必须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来顺应新媒介发展的态势。

(一)根据新媒介的特点调整广告的形式

新媒介的出现使广告到达的人群更为精准。由于受众细分的程度日益提高,媒体数量及推广途径也与日俱增。日新月异的媒介创新改变了媒介的消费方式,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不同的媒介去接收信息。这就需要广告公司要从受众的角度做逆向思考,通过研究他们的需要与欲望以及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媒介利用。而多元化细分化的媒介使得整合营销有针对性的制造目标人群自主选择的广告信息和话题。

同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营销传播竞争,单比谁投入的广告费用多、占据的广告时段、位置好是没有用的。品牌的竞争力在新媒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介的出现使品牌可以直接与受众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互动使品牌更人性化。

(二)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

由于新媒介的出现,传播环境变得空前复杂,产品竞争也更加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单一的广告形式已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到达受众。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公司急需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采取新的传播模式来使有效信息到达受众,以实现品牌传播的需求。为能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帮助广告主更加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拓展其生存空间,广告公司不仅要能够提供传统的广告服务,还需要做到整合公关、直销、促销、互动行销等多种传播工具,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的业务转型将突破传统的广告概念,广告与营销传播将逐步融为一体。

(三)广告公司走集团化与专业化之路

集团化是广告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广告集团的模式,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使经营成本降低,提高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广告集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和投资,形成传播集团,以达到公司进一步发展和具有更高的抵抗风险能力。

此外除了依靠组建广告集团提高综合实力以外,走专业化的道路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广告行业的内部分工已经高度细分化,但各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却不高,大部分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若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更好地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只有以专业取胜,通过过硬的专业化赢得客户的信任。

(四)培养适应新媒介发展的人才

新媒介环境下,要培养适合新媒介环境的新型人才,要把传统的广告教学中的基本能力要求与专业能力要求与新媒介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要完善创新能力,注重新媒介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传统基本能力融入新媒介感知能力,加强业务能力,并重视新媒介运用能力[3]。

传统的广告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新媒介数字传播环境下,广告应取向品牌化传播、精准化传播、人性化传播。随着越来越多数字设备的出现和网络状况的改善,人们将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在各种场合获得各种需求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人类需求提升的必然结果。广告将不再仅仅是对产品的促销和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未来的广告将一切基于品牌的建设和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有理由相信,新媒介环境下的广告业的前景是美好的,走在信息大潮前列的新媒介,必将会为广告业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安吉斯媒体集团(中国).中国广告业2010年终盘点[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年02期

[2] 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R].中国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华出版社.2010

[3] 钟静.关于加强广告教育中实战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

周琴,女,(1972- ),四川省古蔺县人,本科学历,讲师,现任职于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影视制作。

韩凯,男,(1987—),山东省章丘市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作者:周琴 韩凯

广播广告媒介论文 篇3:

网络广告与商函广告媒介特点之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直复营销、关系营销等新的营销思维,正逐渐颠覆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作为对市场界的回应,传统的大众传播也逐渐出现分众化甚至个人化趋势,以适应企业界对传播精确化的要求。新的市场潮流对广告媒介的精确性与双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兼具精确传播与双向互动能力的商函广告与网络广告,正日渐崭露出巨大的媒介价值。

作为纸媒体的商函与作为数字化媒体的网络广告,看似形态迥异,但在媒介特性与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功能与特点的相似性

以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其特点是信息的大量生产、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所谓大众,就是指其受众是数量巨大的、分布广泛的、匿名的。大众媒介在提高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告知企业信息等方面,功能得天独厚。而户外媒体、楼宇液晶电视、POP等小众化传播媒体,传播规模弱于大众媒介,但是这种差异仅是量的区别,并没有质的不同。

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介是单向的。而且大众化的传播虽然赋予了其惊人的传播能力,却同时丧失了针对性。大众媒介与各类小众化媒体的劣势恰恰是商函与网络广告的优势。

商函广告的媒介特点包括:1.针对性强,最大限度地降低媒介投入的浪费,能够精确地到达目标消费者;2.具有一定的双向传播能力,可实现企业与目标消费者的互动,通过长期的沟通与互动建立品牌关系、培育顾客忠诚度;3.与消费行为密切结合,具有直复营销能力,可直接达成购买行为;4.设计空间大,不受版面等外在因素限制,创意空间大,表现能力强;5.商函广告单独传送、独占版面,干扰度小,独立的传播渠道,使商函广告投放的保密性强,不易为竞争对手察觉;6.广告投放的时间、地域、规模等要素易于控制,灵活性高;7.广告成本相对低廉,尤其适合中小企业,特别是地方性品牌;8.通过对回函、邮购等数据的统计,可较为准确地测定广告效果。

网络广告的媒介特点包括:1.双向传播,交互性强,网络广告改变了传统广告传播信息单向流通、相互隔离的缺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告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即时互动;2.针对性强,借助电子邮件等技术形式,可实现个人化的传播;3.网络广告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使网络广告具有了极强的直复营销能力;4.广告效果易于测定,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精确统计出传播效果的精确数据,包括访问流量、点击率、反应率,甚至受众查阅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等,从而帮助客户正确地评估广告效果,审视其广告战略并对其广告投放进行相应控制和调整;5.网络广告复制了互联网本身多媒体的特点,可采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FLASH甚至游戏等多种形式,具有很强的创意承载能力和表现能力;6.与电视、报纸等昂贵的广告费用相比,网络广告的进入门槛较低;7.全球化的营销传播能力。

商函广告与网络广告最为核心的媒介价值,均源于其传播的针对性与双向性。这使得商函与网络广告具有了相似的营销传播功能,并最终与大众媒介和各类小众化媒体区别开来。同时,两者均具有与消费行为结合紧密、广告效果易于测定、灵活易控、成本相对低廉、创意表现力强等媒介特点。可见,网络媒介与商函媒介特征相近,具有相似的营销传播功能,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企业在执行直复营销、关系营销等战略,选择个人化广告媒介时,应充分把握两者各自的媒介特性,科学选择。

媒介特点的比较分析

网络广告与商函广告在传播特点和功能上比较相似,各有优劣。对两者媒介主要特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商函广告有针对性地应对网络广告的竞争,并汲取网络广告先进的媒介逻辑,改进商函广告的功能。

受众结构。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51.7%都属于24岁以下人口。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又占据着重要地位。①该部分群体基本处于无收入或低收入状态,其产品需求和消费能力有限,作为广告受众的“含金量”较低。另外,受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设施建设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量低学历群体、老年群体、农村居民无条件或能力接触互联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广告的作用范围。相比之下,邮政商函广告受各方面客观条件制约较小,通过数据库,可到达行政机关、学校、医院、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企业的工作人员,亦可到达广大的城镇家庭。相比于网络广告,商函广告的受众结构完整、购买能力极强、需求面大,具有极高的广告价值。

传播模式。一般情况下,商函广告为点对点的个人化传播,而网络广告则兼容了大众、小众和个人化多种传播模式。

广告形式、信息承载能力和创意表现力。相比于报纸、杂志等纸媒体,商函广告较少受到版面的限制,其版面规格和信息量相对比较自由,印刷质量也可自行选择,比较灵活,其信息承载能力和创意表现能力也较为理想。相比之下,拥有着多媒体优势的网络广告,其表现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其信息的承载能力和创意的表现能力更强,尽管部分多媒体形式的网络广告受到了网速等客观条件的巨大制约,但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广告的形式、创意表现能力都将有更好的表现。在这一方面,网络广告优势明显。

地域针对性与覆盖面。商函广告在地域上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可根据企业的销售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区域,精确性极强,从而有效节省媒介投放费用;网络广告在地域针对性上弱于商函广告,但有大规模的地域覆盖能力,如面向全国市场进行传播时,网络广告具有更强的便利性。

干扰程度。和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正文与广告混排的形式不同,商函广告以信件的形式独立投放,独占传播渠道,受众在接触广告时受到的干扰较小;受众对网络广告的接触环境比较复杂,受到的干扰较大,且受网速、广告拦截软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其的接受和浏览易受影响。随着网络广告市场的迅速发展,网络广告的干扰将呈现增大的趋势。

接受时机和场所。商函广告有固定的接受地址,如单位、家庭等。网络广告不受接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接入互联网即可浏览,随着移动上网、手机上网等上网方式的迅速普及,时间和空间对网络广告的限制渐小,网络广告更适合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保密性。一般大众媒体广告,竞争对手通过简单观察即可获知其广告投放的时间、地域、营销措施、广告诉求点和战略意图等,并基本估算广告主的媒介费用。商函广告针对个人单独寄发的特点,使之具有了很强的保密性,较难为竞争对手所察觉和估算。

关系营销能力。商函广告和网络广告均是优质的关系营销平台,符合未来营销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一点考虑,两者均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两者的区别在于:商函广告依托中国邮政庞大、优质的名址数据库,在数据库的建设上得天独厚,可以说把握了关系营销的最核心资源;网络广告快速便捷的双向传播能力,以及电子邮件接近于零的低成本,使网络成为关系营销最优质的传播平台。

与消费行为的结合程度。商函广告的受众可通过邮购等手段直接实现购买,使商函广告不仅是广告平台,还是良好的交易平台。商函广告与消费行为结合较为紧密,这符合媒介发展的未来趋势。网络广告的受众通过网络可直接实现即时的购买,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对产品的了解、选择、支付等一系列购买行为。网上购物日益显现出巨大的优势,改变着传统的购买行为。网络广告与消费行为的结合程度非常紧密,更加符合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方面,其相对于商函广告的优势是明显的。

小结

通观两种媒介在媒介特性上的对比,仅就媒介特性而言,网络广告的优势是“面”式的、全方位的。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化的进程,网络既有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而很多劣势将不同程度地得到弥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广告的优势是递增的。各企业应充分认识网络营销和网络广告的战略意义,在未来以网络为平台的营销传播战中积累经验、做好准备。

而商函媒介的优势是“点”式的,即商函在竞争的核心环节占据明显优势,这个核心环节就是数据库。数据库正是实现精确传播的前提,离开目标消费者的名址数据,信息无法到达目标受众,“个人化媒介”和“精确传播”无从实现,所谓“个人化媒介”终将成为空谈。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缺少了对消费者现实身份和真实名址的掌握,网络数据库也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根基,且受网络企业规模实力限制,其数据库涉及面窄、规模有限。而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邮政商函已经初步拥有了功能健全的全国性名址数据库。这个深入城乡、覆盖全国各类群体的全国性数据库,是商函实现其营销传播功能的基础。邮政企业将商函广告命名为“数据库商函”,意义正在于此。对于那些希望对客户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开展数据库营销和关系营销,但缺少客户数据资源的企业来说,商函媒介则是理想的选择。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node_6087279.htm。

(作者单位:张巨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编校:施 宇

作者:张巨才 黄 鹏

上一篇:乡镇行政体制论文下一篇:焦化废水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