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积极作用。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实践效果,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刍议

摘 要: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貫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试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模范导引作用、诚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以及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等五方面阐述了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在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负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产品”的任务。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希望、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真理观为诚信道德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诚信教育角度讲就是诚实守信的路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相关内容,实质是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两课”教师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教师的课堂讲授新颖、生动,把学生的思想紧紧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第三,“切实转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1]作为“两课”教师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分析,真正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诚信观念上的某些不正确观点和看法,在教学中要着重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及时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从思想层面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模范导引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说过:“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渊博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高尚诚实的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影响很大,一个高尚的教师会影响所教的学生”[2]。为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示范及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一方面,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要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着重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带动学生遵守诚信规则,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过程所表现出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都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三、诚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诚信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良好诚信品质,既要靠教育也要靠管理。管理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的教育导向功能。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为了有效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功能。

第二,齐抓共管,形成诚信道德教育的合力。“建立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和素质较高的政工队伍,是实现高校诚信教育目标的组织保证”[3]。高校要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政工队伍,并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等各级组织的职能作用,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内容和方式,把“诚信”与各职能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三,完善大学生自治管理,引导大学生在自治管理中进行自我教育。“教育给人以理性,管理教人以规范。”[3]“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和自我陶冶等。”[3]实行大学生自治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自觉接受诚信观念,培养诚信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具有客观的教育效应。“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4]。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5]

一方面,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是指相关部门与社会大众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措施,包括实践组织保障、实践基地保障和实践经费保障等。”[6]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开展.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因而,只有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另一方面,加强基地建设,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是,仍有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持怀疑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完善机制,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并“积极推动实践基地向稳定化、层次化和规范化迈进”[7],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进而服务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五、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

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诚信理念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虽然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好转和优化,但也离不开高校自身所特有的先导能动作用[8]。因此,高校要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要着重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高校要善于利用宣传栏、宣传板、校园广播、网络(校园网、人人网、学生QQ群等等)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其次,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9]。一是要选取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正反典型案例,通过开展诚信主题班会、团活等活动,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诚信案例来教育他们,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二是开展以诚实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诚信承诺书签名、演讲、征文、辩论、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三是通过设立诚信考场、诚信奖学金等方式创设诚信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诚信品质。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既需要柔性的思想教育和規范引导,又需要刚性的法制、制度的支持和保障,重在构建诚信道德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尚胜.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46.

[2]刘红娟.关于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再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168-169.

[3]焦丽.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武汉:武汉大学,2004:39-40.

[4]孙昱.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25.

[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64.

[6]刘仲仁.大学时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63-65.

[7]闫志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10):211.

[8]丁继民等.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100.

[9]罗玉华.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39.

(责任编辑:李 慧)

作者:刘松涛

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篇2:

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及培养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积极作用。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实践效果,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社团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02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12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12年获共青团中央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共青团中央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13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85-88.

[4]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基于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212-213.

[5]唐杰,林立,刘家芳,李海娜.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5(3):76-78.

[6]王玉林,朱慧玲,袁锋伟,蒋彦,谢静.机电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87(3):53-55.

作者:王慧春 王文颖 杜军华

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篇3:

新时代下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 要]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造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加快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产品研发与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旨在深入研究科技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调研和剖析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科技服务体系

一、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这对于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大力推进以高校学生为主力军的自主创新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着力突破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制造进程中的核心技术,支持基础创新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并且拥有一批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创造”的生力军,加快科创人才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大力发展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创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科技产品研发与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为了能够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机融合,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的创新人才,发挥先进信息的服务作用,应该创建一个立足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

新时代的科技服务体系,应是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方向,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同科技服务产业深度融合的体系。从功能和性质方面看,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应包含高校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两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是一种为了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科研、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等工作,通过现有的信息服务手段更好地从网络科技服务建设、网络智能服务、在线教育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系;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代表线下整合高校的知识、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导向等要素,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产品的研发体系。

(二)高校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高校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指的是包括高校科技查新、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网络在线教育与人才数据库等方面的学科服务体系。科技查新是一种结合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的情报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审查,以编写出一份独立、客观、公正的查新报告,对科研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结论[1]。在高校,图书馆是科技查新活动的主体,应当发挥为教学、科研等学科建设活动以及大学生完成指定科研项目提供最新、准确的科技查新数据的重要职能。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便于查询的创新科技产品、技术、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竞赛等各类信息。网络教育和人才数据库是高校由特殊培训或外部聘请的专家团队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技术服务骨干进行特殊培养的服务,并建立高校人才数据库,实现院校与学生发展的共赢[2]。

高校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活动、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加快高校培养科创人才和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大学生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大学生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可以利用该体系全面精准地掌握国内外的相关信息,了解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情况。通过科技查新可以对课题的新颖性有一个公正、客观的判断,可以全面了解课题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研究方向以及研究中已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们依靠这一体系可以准确选择研究的课题,避免因重复研究而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二,为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和转化提供了客观的文献依据,增强其可靠性。在这些工作任务中,如果仅由专家来评判,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科学研究结果产生不公平结论,这样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对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会有所妨碍。有了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服务,提供了大量公正的数据,再与专家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相结合,就可以大幅降低上述情况的发生概率,从而保证科研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第三,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可靠且充足的信息,减轻搜索信息的难度与工作量。该体系具有完善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可用于不同学科、不同方向,检索的内容包括各种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出版物和科技图书等,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并能满足大学生们的研究需求。根据相关研究,技术人员查阅文献所花费的时间约占工作量的一半。有了这个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大学生就可以大量节省查找和获取文献的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時间用于科技研究。第四,借助着相关学科的实时信息,可以帮助学科建设创新发展,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学科发展经验,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大学生可以掌握所在学科的国内外最前沿的发展信息,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三)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适用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这是一个由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及企业一起搭建而成,整合了知识、资本、技术、方向等要素,以科研成果向工业生产应用的转化为重点,立足于高校中已有的优势学科资源,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造力,促进企业科技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努力搭建一个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转化顺利、科技服务高效的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解决大学生进行科创活动中的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对企业在研发、生产的要求、行业现状以及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难以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因此,他们急需一个平台来了解科技创新方面的信息。而目前这个信息获取渠道还不够完善,获取相关的有效信息仍然是一个难题。第二,大学生们并没有稳定的收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超出了他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可能顺利完成一项科研项目。第三,大学生还没有可以完全独立做科研的能力,必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在高校里,教师有着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计划和科研项目,事务也十分繁重,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引导他们完成科研活动。在缺少教师的指导下,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专业知识和经验,要完成一项科研活动是不小的挑战性。一个科研项目里有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这就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解决属于自己专业的问题。第四,当大学生完成了一个科研的项目,取得一个科技成果时,想让自己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及时转化为创新生产力,创造价值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题。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急需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来让得到的科研成果创造价值。构建这个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市场的动向、企业的需求,然后确定适合市场、企业的科研方向。大学生们制定出科研计划之后,通过这个平台和高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获得科研所需的场地、技术、设施、资金等。大学生们完成了科研的前期准备,进行正式的科研活动时,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同专业的限制等原因,通过平台可以联系到相关的高校同学、老师、企业科研人员,从而寻求帮助。大学生们完成了科研项目,得到了相应的科研成果,通过平台可以顺利地联系相关的机构,把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应用于相关行业。

二、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运行结构与发展现状

(一)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治理结构概述

在当今高校的科技服务总体系建立中,科学技术协会常作为体系的主体平台而存在。近年来,科协在高校逐渐建立,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设立的科技服务基层组织,在推动高校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高校科协在我国已有60余年的历史[3],它的发展也代表了高校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壮大。科协虽然作为一个基层组织,但带有科技服务的特殊性质,因此也应具有独特的组织发展规律。对基础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研究,不仅从组织内部角度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更加合理、有序地设计出适应大学生的科技服务体系。

1.高校科协组织的运行结构。高校科协以科技服务为宗旨,是与高校广大师生紧密联系的团体。要想更好发展,就应切合群众科技服务需求,建立多元化体系完备的服务型组织,从信息服务、科学技术服务、组织内部事务统筹、对外联络等方面开展构建。信息服务建设要整合院校各类资源,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平台,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如QQ、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动态监管和控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探索合作创新的模式,实现高校科协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组织集结大学生科技人才,以志愿服务或授课培养的方式提供服务,体现在电脑技术、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企业人才输送等方面。高校在科技服务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资源多,技术研发力量强,专业覆盖面广。科协会在保护科技供需双方和科技服务提供者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做好科技服務,共享发展[4]。

2.高校科协组织的管理方式。高校科协是受高校团委领导的一级机构,其成立须经校团委以及行政部门同意,并提供活动经费、固定办公场所、专职人员岗位的聘书等。成员招募在于公正地选拔工作能力强、志愿投身科技服务的青年,程序公开透明,并建立起符合院校实际情况的人员编制。为保障科协工作的顺利运行,组织运行方面,首先由统筹部门合理科学地分配任务,由各部门分别执行,专人专干。科协工作人员培养方面,科协工作人员由老师、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构成。老师、科技工作者负责指导以及专业工作,大学生负责科技服务的整体运营。健全工作运转机制,需要优化人员招募方案,丰富服务内容,完善人员考评机制(从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中筛选优秀的志愿服务人才,任期一年,按时换届),建立人员志愿工作激励机制[5]。

(二)高校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加速发展期,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取得的成果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有研究表明,截至2016年年底,在全国2879所高校(含公办、民办的本、专科学校)中,已有641所高校建立了科协[6],占总数的22.7%。而截至2008年年底,在对166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中,已经建立科协组织的高校仅有264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16.5%[7]。目前仍有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建立科协,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年来高校成立速度快,另一方面有的学校科协职能已由其他部门承担,还有一方面是学校或学院外部条件制约。第一是学校类型,从学校类型上来看,建立科协的高校超过一半的比例为综合类大学(56.9%),其次是理工类大学,达19.7%,而其他专科类学校,如医学类、农林类以及其他类均只占5%~7%,最少的是文科类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在我国目前科技创新领域的范围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第二是地域差异,通过数据分析,不同省份地区对科协组织的重视程度不一,如上海仅有4所高校建立了科协。可以想象,如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带头成立科协组织,高校科创服务体系发展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目前高校科协志愿服务方面,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六大服务体系机制:学校学术交流信息平台,学术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学术期刊质量评审机制,优秀学术论文的激励机制,科技普及与成果推广体系,人才评奖推优和人才库的建设机制[5]。又如南京工业大学科协在电脑信息技术、双创人才培养、学生科技赛事、科普活动、学术资源信息服务、科创孵化空间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三)构建与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途径

新时代下,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离不开系统化的科技管理体制。政府和高校应当通过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改善投融资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整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精准发力,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化服务体系,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同时要鼓励并扶持大学生们的科技创业,大学生在科技创业后,可获得低息贷款支持。以此种方式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在税收政策方面,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税收减免方面的政策。新出台的政策在这方面填补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政策的空白。

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突破科技服务发展的瓶颈。一是加强科技服务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专长、熟悉国际规则和实践的高级次人才,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二是要加强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与外部合作,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工作水平,客观、全面地反映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三是加强自学,学习相关政策和知识,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相关知识培训。四是加强业务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增强工作能力[8]。

三、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目前,高校科技服務体系在运行机制与发展现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一)体系建设问题

高校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必须依托于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就高校科技服务体系运行而言,自上而下表现出的是人员和制度松散化,如体系内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制度规范化欠缺,服务频率低,服务结构单一、专业性弱。高校科技服务体系作为科技组织,应紧密联系群众团体,并吸引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为科技方面的学习宣传提供良好的平台。

众多高校的科技服务体系多以各学校的学生为主体,自行策划组织,即使名义上有指导老师进行正规管理,但指导老师的职能多与组织日常活动无关,那么随之造成的问题便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专业性弱,无法起到明确的带头作用。各科技组织的实际工作人员也多由学生组成,主要为低年级同学,这些同学专业知识储备尚且不足,并且在服务方向和内容上,带队老师不能很好地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现象还造成服务结构单一和服务频率低等问题。因为学生所能做的只是围绕相关专业开展的科技活动,一切活动没有专业老师参与,活动形式极为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而且该组织开展的活动一般是在课余时间,每学期的活动数量有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服务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还有服务体系制度的不完善和不清晰。如此疏漏的服务制度体系将不仅使各类活动的开始缺少高校的民主决策制度,还会使必要的监督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上级组织,造成高校科协组织管理松散化的严重问题[9]。作为服务组织,应时刻对日常的工作内容及人员管理方面加强管理,唯有设立一套科学、合理、民主的制度体系,才能帮助这些服务组织更为长久地发展下去。科技服务体系下设多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应当逐渐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界限,分工明确是任务不失败的前提,应竭力考虑到每项任务的每个细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制度建设又是个性化的、多层次的,这就难免造成了内部管理松散的问题。制度的缺乏致使科技服务工作有失规范性,也得不到高校各层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二)未来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并显现了极为突出的集成作用。就目前发展趋势而言,“互联网+”将会作为一种应用更为广泛的媒介工具,并将不断持续深入地使互联网与大学生科技服务体系紧密融合,主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主要技术处理及生产推进的糅合与改革,努力扩展该行业的未来形态,打造合理快速的创建空间和环境,以此为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最终达到推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成果走上新台阶的目的。

要理顺工作机制。高校科技服务组织不仅需要与基层学生和老师做好对接工作,尤为重要的是让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使该体系更为专业与规范化,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今许多高校科技服务组织多由高层行政领导管理,从而出现了众多基层科技工作者缺少发言权和决策权的现象,他们本该成为各类高校科协活动的主导者,却无形中被边缘化[10]。这一问题的产生需要工作人员不断与双方沟通及调理解决。此外,基层学生纵然达不到一定的专业深度,但作为年轻人,他们拥有对专业学科莫大的求知热情。直接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沟通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学生基体总数庞大,这就造成了无法实现有问必答的“一对一”环境。所以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我们也应提供一个健全的实验室对接体系:将学生信息和实验室信息采集后相匹配,使学生能更及时地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践行高校科技服务体系的宗旨和初衷。

要考虑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学术问题,例如日常专业相关资料的查找、毕业论文的查询等。既然是服务组织,就应该肩负起整理资料的责任。将每个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进行归纳整理,既方便了同学,同时也真正履行了作为服务人员的职责。同时,为了让同学们实时掌握学科前沿消息,服务人员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工作,使消息能真实、简明、及时地传达给每个同学。构建信息网络化的交流平台不仅关乎专业学习的方面,在未来还会有益于更多方面。除了以上提到的,日常的宣传也可以加入实用的办公软件教学。

(三)发展建议

1.深化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创新,扩大服务内容。对高校科协而言,做好服务是目标,发挥作用是重点,科技服务的根本目的和工作导向就是做更多让高校广大师生满意的科技服务工作。组织活动开展应围绕以培养高校人才为核心,提高活动驱动利益,保持科技服务的持续性,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科技学习中去。

目前来说,大学生科协开展的活动一般包括科技赛事和科普活动、科学素养教育与科学道德宣讲活动、科技文化周、科技服务发展方向征文等活动[11]。各类高校科协应充分实践并发扬“创新服务”的指导精神,注重以更便携、智能的服务增加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实验室、图书馆等关乎同学日常学习的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专业化、深层次的讲座活动向大学生开放,把诸如此类的多元化服务统一注入智能化系统,使科技创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只有大的目标明确而正确,这些服务活动才不至于走错路,始终在光明的大道上前行。在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方面,高校科协要贯彻“错位选择”原则,要有科协自己的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工作局面。

2.加强科普宣传和信息平台建设。高校科技服务是为基层的学生和老师服务,使学生的专业和生活技能得以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也能做到零距离,这不仅依靠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更与基层群众的配合程度息息相关。社会不良的舆论导向和学校不好的学习氛围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因此,首先应邀请相关的科技工作者以论坛讲座的形式向大家梳理专业有关的内容,正面引导。其次,科技服务活动应多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举办,这样多数人都可以参与到科技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微信、微博、QQ 等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广。

3.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保障。高校科協的发展应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为高校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第一,争取高校在经济以及资源方面给予支持。科技服务工作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而活动的开展必须有资金的支持,经费应由高校的相关部门协商后进行统一拨付。此外还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以及各类教学资源、场地资源的提供以保障活动的正常运行。第二,组织自身人才的培养建设制度完善。加强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和培养,提高科协成员业务素质和科学素养,进一步将高校科技人才团结好、服务好。还要逐步完善科协工作考核制度,科学建设科技服务组织的人才团队。

参考文献

[1]任晓琳.科技查新工作中问题与对策探讨[J].经济视野,2013(2):190.

[2]潘勤,李典友.浅析高校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164-165.

[3]靳萍.论高校科协的发展与责任[J]. 中国科技论坛,2008,(12):18-21.

[4]沈金荣,李振华,潘稚纯.工科高校科技服务体系的五大发展理念及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7(5): 71-73.

[5]柳会祥, 鲁亚莉, 欧玲,等. 发挥高校科协优势 强化三项服务职能[J]. 学会, 2012 (6):50-54.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协名单(截至2016年底)[EB/OL].http://www.cast.org.cn/n200740/n203726/n203777/c57631895/content.html.

[7]彭涛,何国祥.高校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制约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117-120,127.

[8]胡柯.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N].湖州日报,2015-07-09.

[9]彭涛, 柏坤, 何国祥. 高校科协组织治理结构理论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 (6):107-111.

[10]康智勇,王小艺,罗超,孙宝国.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与管理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 17-19.

[11]戴宏,韩晋芳,刘敢新,王国强.关于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6(5): 49-52.

作者:周辉 陶珑月 杨天琼 顾嘉诚 汪佳佳

上一篇:产妇妊娠痛护理措施实施论文下一篇:全球化时代英语普及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