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非遗背景下加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强化民间舞蹈人文内涵。然而当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过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忽视了文化传承,民间舞蹈开发利用不科学,未能够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论文 篇1: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及创作探析

摘 要:五十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这使中国民间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更要求编导在创编上能有更深的造谐,能创造出更深的境界层面,多向发展。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欣赏的需要,给艺术批评提供广泛而扎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舞蹈艺术要如何面向未来,奔向世纪。

关键词:民间舞文化;民间舞发展;作品创新;多向发展

源远流长的中华舞蹈,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洗礼,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它们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爱情与婚姻生活等紧密结合,深深地渗透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地撒播在人们的心田里。本文将从民间舞蹈的文化发展角度出发,探求未来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

1. 民间舞是人体的动态文化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狞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

那么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它是特定社会与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最直接、最自然、最原始、最热烈的艺术显现,是人体文化之母。

2. 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相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识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

二、民间舞蹈的发展状况

50年代初,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这使得中国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搬上了舞台,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更高程度的发挥了美的特性。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红绸舞”“荷花舞”“跑驴”“鄂尔多斯舞”“草原上的热巴”“孔雀舞”“摘葡萄”等等。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个时期,以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创作编排的舞蹈作品,事实上成为舞蹈作品的主体。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创作舞蹈、现代舞蹈、中国古典舞蹈和芭蕾舞的迅速发展,中国民间舞蹈在多种形式、风格的舞蹈的竞争中,由原来的“霸主”地位逐渐滑坡,门庭冷落,观众日稀,创演不景气,于是有人产生并提出了“民间舞还有没有生命力的忧虑”。但是,民间舞蹈拥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黄河儿女情”,到90年代初得“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月牙五更”等一排新的民间舞作品,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有力的回击了“民间舞消亡论”。

随着时代对艺术的期望逐步提高,舞台民间舞创作在原汁原味地反映广场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新的时空环境内改编得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

可以说人永远是舞蹈创作的主体与核心。以人的本体为手段,直接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之所在。因此,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思想,是舞蹈艺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也是我们创作多种题材、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舞蹈作品所应遵循的审美创造规范。

三、我们的舞蹈艺术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不同的舞蹈编导“开始对所要表现生活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舞蹈创作就是将生活形象转化为舞蹈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艰辛的,需要编导们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勇于从最基本的舞蹈元素中去提取适合自己编创作品的舞蹈动作。同时也要运用一些创作手段,它包括音乐、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等,这都是跟作品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我觉得舞蹈不光要单一的在动作上创新,而是所有的创作手段也要创新。

提到创新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创新”是进几年被舞蹈创作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因为在现在的舞蹈创作中与其他行业一样,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压力。整个舞蹈界的发展趋势,便是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从而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而这种发展势头的推进,则是要靠“舞蹈作品的创新”来完成。我想将创作比喻条龙,那么创新将是之中的“龙睛”。

有人认为现在的民间舞更“民间”了。例如“伊娜麦达”“山娃娃”等作品。这都对民间舞的大面积丰收所尤感满意。此类剧目一大特点便是更“民间”了。编导们自觉使自己的作品更靠近民间,使它们的特色更加显著。有的还以民间舞蹈作为所创作的舞蹈作品的动作元素,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和做法。如“年铃声生”这是藏族中的“热巴”为题材的舞蹈。整部作品以情至动,而没有传统的叙事的结构来表达情感,也没有局限于民间舞的模式套路上,以主题动作衬托出主题情感。其次“出走”这部作品,编导的坦荡而又大胆的创新,给民族舞中注入了现代感,将音乐加以变化和处理。他是将民间舞素材与现代舞编舞技法进行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新兴的舞种。现代舞台上的民间舞蹈创作,要考虑它们的“现代包装”问题,这在编舞上就表现为编导章法及手段,如果手法得当会更强化其民族民间特色。

创作是欣赏和批评的基础,而欣赏和批评又促进创作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批评与创作是互相依存、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舞蹈艺术也只有在这样批评中成熟。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前进方向,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创作出健康的、科学的、大众的舞蹈作品。

未来舞蹈的发展方面将呈多元化趋势。随着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时代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舞蹈面向国际化。在思想上、精神上、视觉上,形式结构上,乃至空间上都将达到一定的国际水平。在这一次与知识、科技、文化的碰撞之下,定会创造出许许多多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王克芬,隆萌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作者:刘晓磊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途径研究

【摘要】在非遗背景下加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强化民间舞蹈人文内涵。然而当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过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忽视了文化传承,民间舞蹈开发利用不科学,未能够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点。为了确保民间舞蹈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需要充分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开发的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遗;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构成部分的各类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密切联系的实物与场所[1]。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42项,在全球众多国家中排名首位[2]。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不仅有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同时也包含了民间戏曲曲艺以及民间文学等。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发扬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说文化保护与开发方式不科学、未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等。当下,我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探究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促进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与弘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各个区域来看,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掘各区域民间舞蹈优质文化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开发方案,为民间舞蹈文化的稳定发展与弘扬奠定基础。

一、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平时的生活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记载了普通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了良好的文化价值[3]。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受到平时生活情境的启示,与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伴随着我国各个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民间舞蹈也表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相同的舞蹈类型,不同民族、不同区域赋予了其不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比如说舞龙是我国十分著名的民间舞蹈形式,不同区域、不同民族进行舞龙表演,其表演方式、要求等均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广东湛江雷州进行的舞龙表演一般采用高跷龙的表演形式,主要出现在节日庆典或者祭祀活动中,表演难度较大并且要求表演人员动作多样化;湖北仙桃沔阳开展的舞龙表演也是采用高跷龙的表演方式,而且龙灯只设置9个,表演人员要充当十大戏曲名角;在四川的龙溪地区,一般喜爱舞麻龙,有神棍戏麻龙、跳神棍等环节,表演人员通常都佩戴铜铃;在广州湛江调顺地区一般喜爱舞草龙,很好的展现出了龙的威猛高大,通常涵盖了双龙戏珠以及绞结龙尾等活动环节,该区域舞龙表演主要在春节之后,在完成舞龙表演之后,将草龙放到河边点燃。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舞蹈拥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传达了各个区域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进行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时,一方面要加强民间舞蹈形式以及技艺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各个区域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区域历史以及文化发展历程,为现代文化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机遇和问题

(一)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机遇

1.有助于增强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十分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本区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2018年山西省为了促进非遗典型项目的建设,筹备了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项目上报与审核活动。随着申报的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落实,国家、各个区域政府部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置了专门的资金,推动了各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国家、各个区域政府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为民间舞蹈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场所,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舞蹈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孔雀舞、摆手舞以及采茶灯等,有效提高了人民大众对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民间舞蹈传承意识,促进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强化民间舞蹈人文内涵

民间舞蹈在成功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逐渐的被人民大众所熟知,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一些地方为了确保民间舞蹈能够为人民生活带来优质的服务,促进区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积极寻找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的传统民间舞蹈资源,加强对其的表演和展示,使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加强舞蹈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让人们对本区域的民间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由此实现民间舞蹈人文内涵的升华。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龙岩采茶灯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直至后来完全的停播。进入到21世纪以后,龙岩采茶灯先进入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紧接着在2014年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中,之后在2018年永安村村民将自家收藏的手抄版《采茶灯》歌词捐献出来,使得龙岩采茶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实现了龙岩采茶灯的当代再现[4]。为了确保龙岩采茶灯能够长久传承和发展下去,民间组织自发的进行谱曲、舞蹈创编等,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采茶灯提供良好的演出环境,让采茶灯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二)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1.过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報,忽视了文化传承

我国大力支持各个区域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针对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所以,许多区域都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甚至有一些地方将获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作为衡量该区域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所以,为了确保能够成功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区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民间舞蹈文献资料归纳和整合、民间艺人搜寻等方面,当某个民间舞蹈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地方政府往往又持不重视的态度,不注重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重点表现在没有充分重视培养民间舞蹈文化接班人,没有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没有举办较多的民间舞蹈活动等,使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文化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

2.民间舞蹈开发利用不科学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旅游+文化”成为当下旅游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更是打造许多区域特别的旅游产业体系[5]。为了提高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许多地方将自身的民间舞蹈引入到旅游项目中,将其作为旅游产业中的特色之一。如云南创作的《云南印象》、海南推出的《三亚千古情》等。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在经济发展需求越来越高的驱使下,难以保证民间舞蹈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逐渐脱离民间舞蹈本质,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使得许多旅游景点推出的民间舞蹈缺乏原生态,充满了现代化艺术[6]。比如说,“担经挑”是赞赏女娲的传统经典巫舞,在淮阳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将“担经挑”进行了特别的转化,使其表现内容及模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俏经担》舞蹈节目,并每年以此进行演出表演,事实上这样的改造严重损害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担经挑”。但是,淮阳地区的新闻媒体却大力赞赏了这种“创新”行为,并未充分意识到对“担经挑”今后长久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3.未能够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点

当下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该原汁原味的保留民间传统文化内涵与表现方式?还是依照当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民间舞蹈进行创新和改革?是现阶段各个区域政府单位不得不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假如政府部门采用保守手段进行民间舞蹈传承,必然会存在传统民间舞蹈与当代人们需求不吻合的问题,难以提高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如果政府部门对传统民间舞蹈创新之后再进行传承,也很容易造成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的遗失,不能够将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自然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实际意义。因此,当下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问题。

三、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途径

(一)充分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为了提高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效果,确保民间舞蹈能够稳定、长久发展下去,必须充分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作用和价值。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稳进行,加强各个区域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应当从意识上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7]。首先,加强传统民间舞蹈发展方式与现代媒体技术的相互结合,丰富文化宣传途径,如可以将民间舞蹈拍摄成短视频等,将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效果,特别是加强当代青年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仅有助于提高民间舞蹈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中。其次,各个区域政府部门要重视组织文化宣传活动,如举办民间舞蹈进社区、民间舞蹈进学校等主题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效果,彰显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价值。最后,积极开展领导人员、工作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四个意识”,让其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够充分重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方式和内容,引导各级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对已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的保护,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开发的保护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迫切,积极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各个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8]。为了有效预防民间舞蹈被不合理、不科学开发,在开展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时,还必须辅以必要的保护手段。在进行传统民间舞蹈开发时,应当全面掌握和领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发展历程等,准确把握各个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充分了解民间舞蹈的适用范围,分析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与主要内容,整合和提取传统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及其文化要点,在精准掌握民间舞蹈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延续传统民间舞蹈动作、服饰、展现方式等,不改变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依托于当代编制方案促进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思想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民间舞蹈的关注度,进而达到传统民间舞蹈开发与传承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对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能够全面掌握民间舞蹈的展现方式和内容,可以精准把握民间舞蹈的各个表演动作,同时相比较于普通人民群众,这部分人对传统民间舞蹈内涵与精神有着更加全面的诠释和领悟,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9]。为了有效防范出现传统民间舞蹈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现象,应当重视对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保护。首先,构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与艺人保护体制,围绕现阶段民间舞蹈具体发展状况,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实际生活情况,构建有利于民间舞蹈发展和传承的、符合当代民间舞蹈传承人与民间艺人需求的保护体制。其次,各个区域政府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资金补助项目,对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提供相应的资金奖励,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资金上的难题。如从2015年开始,福建就為60周岁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提供3万元资金支持。最后,加强对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技艺和作品的保护,一方面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对热爱和了解民间舞蹈艺人的培训,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对民间舞蹈有良好兴趣的青少年,此外对有条件的区域还可以加强民间舞蹈与校园教学、文化的相互结合,推行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在各个区域、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来看,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既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效果,确保民间舞蹈能够稳定、长久发展下去,必须结合当下社会状况,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2011(12):197-198.

[2]韦宝畏,裴宏博,许文芳.基于非遗传承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以图们市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6-34.

[3]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对佛山醒狮习俗的历史考察[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3-142.

[4]郭大伟.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5):58-59.

[5]赵勇.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音乐,2019(5):7-11.

[6]郑雪松.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学校传承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6):161-165.

[7]李酉媛.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J].四川戏剧,2020(7):110-113.

[8]李琪,陈南.广义视角定义下对“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以舞蹈作品《悥》为例[J].艺术评鉴,2020(13):71-73.

[9]梁莉莉.非遗语境中回族传统舞蹈的地方表述与传承实践——基于槐店文狮舞的田野观察[J].回族研究,2020(4):11-18.

作者简介:杨莹(1992-),女,甘肃武都,助教,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

作者:杨莹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论文 篇3:

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要:在当今的舞蹈教学当中,民间舞蹈教学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其能够体现我国的多民族组成结构。然而在民间舞蹈中,其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层面也严重缺乏对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描述与教育。为了优化民间舞蹈教学效果,本文详细分析了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方式,以期为今后民间舞蹈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关键词:民间舞蹈 文化 教学 结合

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典型地质文化特色的舞蹈,不同的民间舞蹈其具备的魅力与舞蹈风格也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民间舞蹈种类非常多,并且大多数民间舞蹈也广受大众喜爱,我国有多个民间舞蹈在国外也有一定的传播与普及。对此,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决定民间舞蹈的传承效果。对于民间舞蹈而言,其大多数舞蹈都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其舞蹈文化基本上决定了舞蹈的种类以及特征。对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方式,便是促使民间舞蹈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与认识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对此,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不仅需要重视对舞蹈教学本身的影响,还需要提高对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

民间舞蹈文化教学不仅仅有舞蹈知识的教学以及专业动作的培训,还包含相关的理论性课程,例如民族文化史、文化来源等等。在这些方面中,教育主要是借助公开课程或主修课程等得以体现。在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民间舞蹈文化的灌输

民间舞蹈教育者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内容并不充分,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科书中或者其他资源进行教学,其对于理论性的文化知识教育并不多。少数教师在实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基本上与本舞蹈民族、民间已经无关,而相关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填充进去的,并不是舞蹈真正的内容,从而远离民族与民间的范围,失去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是阻碍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模式单一

从表面上看,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计似乎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对基础知识,尤其是舞蹈文化的主修课程在整个舞蹈教学中的占比比例非常少,基本上不足10%。因为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多,再加上国外舞蹈的教学,其对于某一个民间舞蹈的教学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民间舞蹈教师只是“点”一下,并不是深教。

(三)教育面狭窄

目前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以传统式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民间舞蹈中基本上不会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进行教育、传授,更多的只是对舞蹈的动作等进行传播教育。除此之外,当前教育面狭窄同样也展现在其他方面,例如秧歌舞蹈、蒙古舞蹈、花灯舞蹈以及藏族舞蹈等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新的民间舞蹈,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面、认识面上严重匮乏。除此之外,因为当前许多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前人的教学经验为依据,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都是按照相应的规范、模式开展,在教学内容上面基本上不会有新的创意、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教育怪圈,导致民间舞蹈原地踏步,无法发展。

二、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相互扶持、相互成长,共同发展的联系,民间舞蹈文化必须以民间舞蹈教学来得以传承与展现,同样的,民间舞蹈教学也需要民间舞蹈文化来得以充实,展现舞蹈教学的全面性与文化性质。与此同时,具备充足的民间舞蹈文化的舞蹈教学,同样也是促使我国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依据,也是促使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依据。

(一)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作用

民间舞蹈教学是传播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方式,同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播、学习者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体现密切相关。教师在对某一个舞蹈进行教学时,必需要对这一个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的社会、习惯、风俗以及地理环境等,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学习情境,让自己真正在这个民族问舞动,从而促使民族文化的存在意义。

(二)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有较强的维护性

民间舞蹈会因为当地的地域特点、人文精神等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或动作形式。对此,在实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民间舞蹈文化,既能够体现较强的采风民间文化,还能够展现较强的艺术处理技巧。民间舞蹈教学是保障民间舞蹈文化得以维持的主要依据,借助舞蹈形式展现民间舞蹈的特殊性质,借助动作的组合、节奏的舞蹈等方式体现文化中的历史内涵。对此,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教育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渗透各个民间文化地域精神的风格,并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更加有机的结合。

(三)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有较强的升华效果

民间舞蹈教学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教育基础。对此,民间舞蹈的文化不仅仅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体,还是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优化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染与掌握的主要手段。想要在民间舞蹈教学当中促使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必然需要将民间舞蹈本身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换而言之就是促使学生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并将其体现在舞蹈动作当中,从而起到升华民间舞蹈教育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结合改进方式

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基础舞蹈能力,提升学生对民间舞蹈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精神与动作进行描述与讲解,进而优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学生自身对民间舞蹈的创作能力。同时,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之前教师需要对民间文化背景、民族文化内容有充分的理解,需要了解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差异,采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民间舞蹈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一)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层面的改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实现:1.模仿式教学。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借助多媒体力量将民间舞蹈的动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该民间舞蹈有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记住舞蹈当中的各类动作与内容,促使学生更好的实现模仿学习。2.重视表现力。表现力是文化、情感以及历史融合的展现,既是一种张力同样也是一个背景的浓缩,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时,想要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柔美感以及生生不息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不同民间舞蹈时建立不同的价值文化。3.分类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选择最符合自身形象的民间舞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例如,某些学生带有一种粗犷的特质,则可以学习一些蒙族民间舞蹈,如果学生身材娇细,具备一定的骨感美,则可以以傣族舞蹈作为重点培养内容。4.知识传授。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对节奏、音乐知识的掌握与理解。5.音乐是舞蹈当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必须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之下感受舞蹈的动作内涵,并借助语言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动作,从而提高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素质

想要不断提高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真正强化自身的知识素质,借助强化自身经验、文化素养等方式,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与文化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自身对民间舞蹈的掌握、应用能力的提升,间接性的感染学生,促使其在模仿与想象当中认识、感悟、掌握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除此之外,想要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的结合,就必须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重点在于动作与文化的平衡性。除此之外,教9币还需要优化自身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从而优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谈论民间文化与舞蹈,从而丰富学生对民间舞蹈教育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间舞蹈教学必然需要结合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民间风气的民间舞蹈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体验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同样是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想要有效的提高民间舞蹈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意义,就必须将民间舞蹈文化有效的融合到民间舞蹈的教学当中,促使学生感受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文化当中的内涵,从而真正体验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优化教学质量。

作者:高峰

上一篇:彩票营销策略探讨论文下一篇:金属切削工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