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发展时空关照论文

2022-04-21

[摘要]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拟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哲学时空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舞蹈艺术发展时空关照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舞蹈艺术发展时空关照论文 篇1:

浅述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交融

[摘要]舞蹈分为很多,它是一种以肢体为主的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的再现。舞蹈起源于生活,以生活的形式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色彩的舞蹈种类。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空关照问题。

[关键词]舞蹈;民族舞蹈;表演艺术

一、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

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色彩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舞蹈类型,使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的舞蹈,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专业舞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尽管当时舞者的身份是奴隶,但是他们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舞蹈的发展已具相当水平,否则是达不到这种审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师,巫师都是舞蹈家。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但由于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到了宋代以后,作为“傩舞”这个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它被融入了当时的戏曲之中,发展成为“傩戏”。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不再关注它了,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兴起。

大唐帝国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又一高峰阶段。它继承了周汉传统,发展了舞蹈艺术,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等。此外,还有《踏谣娘》等颇具戏剧因素的歌舞戏,在当时也很流行。沿着这种趋势,到了宋元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戏曲兴起,而原来的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为戏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与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极强的动作。

整个舞蹈文化的发展是随时代进程而发展的。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前代的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

二、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空间特征

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其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这便是舞蹈的空间特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狮舞”、“龙舞”,藏族的“锅庄”,蒙族的“安代”、“查玛”,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农乐舞”,壮族的“蟆拐舞”,满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跳左脚”等等。这些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延续着其各自的文化底蕴,讲述着各自的民间传奇,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各族民间歌舞,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围讲,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空间性。恰恰是这些地方舞蹈的个性差异和相互兼容,才使得我国舞蹈艺术的百花园姹紫嫣红、长盛不衰。透视舞蹈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此类现象俯拾皆是,屡见不鲜。

南朝宋武帝时代,一直承续着汉族乐舞传统。南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因此把南朝盛行的《清商乐》也带到了江南。清商乐者“南朝之旧乐也,永嘉之乱王都沦丧,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可见是晋代东迁才把这种歌舞形式带到南方。南方的歌舞具有温柔典雅的情调,因此大量的南方原有的民间歌舞形式,都被吸收到《清商乐》这一表演形式中,经过加工成了精致、优美的舞蹈。

在北朝的统治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乐舞大量涌入中原,城市内外“胡乐胡舞”普遍盛行。特别是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的北周时,更是盛极一时。当然,传入少数民族的乐舞不是从南北朝开始的,而是早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已带回西域乐舞资料,但是在那时还是少量和间接的。到了南北朝期间,丝绸之路畅通,中外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频繁,西域诸国来朝,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唐国之乐,大聚长安,著名的龟兹乐人苏祗婆,就是这一次随从突厥皇后阿史那氏来到中原的。自此形成了女爱胡装、伎务胡乐的风尚,促进了中原乐舞与外域乐舞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如《西凉乐舞》不是西凉的乐舞,而是龟兹乐与中国乐混合而成。

三、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

舞蹈艺术的完善与发展,包括创作都离不开艺术的时空关照。靠一种单一舞蹈艺术的发展,或仅靠几种不同形式舞蹈的交流都是无法达到舞蹈艺术发展的完美境界。只有既注意到舞蹈的时空性,又注意到舞蹈的空间性,舞蹈才能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在我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文艺有了很大发展,乐舞也呈现出一个鼎盛局面。

当时隋朝的乐舞,基本上是把南北朝留下来的乐舞和百戏集中起来加以发展,隋文帝开国初年制定出《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龟兹伎》、《文康伎》、《高昌伎》,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又增加《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伎》。这些乐部,每部都包含舞蹈,来自不同地区与民族。

此外,唐代很流行的“柘枝舞”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特性。

“柘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柘枝》不属“健舞”类,而属于“软舞类”。据《乐府诗集》引《乐苑》曰:“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健舞”《柘枝》与“软舞”《屈柘枝》,一为羽调,一为商调,实际是舞蹈伴奏乐曲采用不同调式,其主旋律还是同出一源的。从舞蹈的内部关联讲,《屈柘枝》是从《柘枝》发展变化而来,舞蹈表演形式比较大。“健舞”《柘枝》是比较地道的西域民间舞,“软舞”《屈柘枝》则与汉族传统舞蹈相融合,表演时用两个女童,先藏莲花中,花瓣慢慢张开,女童从花中钻出来进行舞蹈,它的特点不是矫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从舞蹈到布景装置都按中原人民的审美要求经过了较高的艺术加工。

今天西安博物馆的唐兴福寺残碑中的汉族儿童和西域人像,两人舞姿相同,这就说明唐代的汉族人和西域人都在跳一样的舞蹈。这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站在一起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敦煌莫高窟中的盛唐壁画中有两个站在莲花上跳舞的伎乐天,实际上这是一对被神化的舞人形象,正是它启发着我们去想象唐代“柘枝舞”的风貌。

唐代“柘枝舞”的表演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经过各地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的交流融汇,“柘枝舞”成了当时既流行、又有相当品味的舞蹈,没有较深的功底是表演不了的。“柘枝舞”极具生命力,经盛唐,直至晚唐,“柘枝舞”仍盛行不衰。当时京都长安以及同州、常州、杭州、潭州、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柘枝舞”。这种舞蹈历经唐代、宋代,直到明清之际,还有伎人朗圆舞时穿“柘枝”服装的记载,可见影响之深远。

“柘枝舞”在中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极强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的广阔的审美空间,都证实了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舞蹈,传入另一个民族和地区时,必然会相互影响,无论是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都会按照流传地区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及欣赏习惯发展变化,并加以创新,经长时间的融合、完善,进而达到完美阶段。

考察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我们国家的舞蹈类型多姿多彩、文化各异,舞蹈动作千奇百怪、形态各异,但是所有舞蹈的发展都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其一是发展(即舞蹈艺术的时间性),其二是交融(即舞蹈艺术的空间性)。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底蕴,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舞蹈的发展,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极其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它必然会在不断交流中不断改进、提高、创新,通过舞蹈艺术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使舞蹈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作者:冯爽

舞蹈艺术发展时空关照论文 篇2:

浅议舞蹈艺术发展的哲学时空观

[摘要]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拟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哲学时空观。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具有鲜明的时间性舞蹈艺术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为基础,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发展的空间性舞蹈艺术的生成、完善与发展,是时间性与空间性协调统一的结果

[关键词] 舞蹈艺术 时间性 空间性 哲学 时空观

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追溯文明之源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又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哲学时空观。

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

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

我国的舞蹈,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专业舞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尽管当时他们的身份是奴隶,但是他们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舞蹈的发展已具相当水平,否则是达不到这种审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师,巫师都是舞蹈家。《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但由于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抗争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到了宋代以后,作为“傩舞”这个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它被融入了当时的戏曲之中,发展成为“傩戏”。正因为这一发展,使这个极具生命力的戏引起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极大关注。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不再关注它了,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兴起。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同时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两汉时期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贵族地主的好尚,使舞乐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统治者大都来自楚地,楚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汉代楚歌、楚舞十分流行。上自帝王,下至斗食之吏,庶民百姓,常常即兴歌舞,抒发自己的感情。西汉中期以后,宫中、府内、豪人之室“大都蓄养倡伎、优伶,少则十几个,多则成百上千,于节庆喜宴或日常生活中演出。每有宾客,必有歌舞款待”(韩养民著:《秦汉文化史》)。“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盐铁论·散不足》篇)。东汉时,舞乐艺术发展得更为迅速。

汉代舞蹈基本属于楚舞体系,其特色是飘逸。南阳汉画中舞者“云转飘忽”的长袖,“体若游龙”的身段,给人以潇洒的美感。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绕摩地,扶于阿那,动容转曲,便娟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惊。”乐府机构成立以后,乐工人数急剧增加,分工更为精细,乐器日臻完备,节目日益增多。这在南阳汉画中留下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其时的画像砖(石)和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都有着生动的反映。《南都赋》曰: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足薛)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而在南阳出土的画像中,众多的细腰长袖,翩跹起舞的艺术造型,特别可以分辨出的建鼓舞、七盘舞、蹋鼓舞、长袖舞,果真状如白鹤,形同流云,使人应接不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百戏”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盘鼓舞》、《巾舞》、《稗舞》、《拂舞》、《铎舞》。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巾舞》是今日《长婴》的源头。《鞞舞》是一种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执拂而舞,我们现在见到的戏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尘舞蹈,也许与这种古老的传统有关。《铎舞》是执铃而舞,至今土家族还有《八宝铜玲鼓》,藏族“热巴”也有摇铃动作。汉腻巫舞池有摇铃的痕迹。古今映证就会发现,我国许多种民间舞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之中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唐帝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舞蹈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又一高峰阶段。它继承了周汉传统,发展了舞蹈艺术,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等。此外还有《踏谣娘》等颇具戏剧因素的歌舞戏,在当时也很流行。沿着这种趋势,到了宋元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戏曲兴起,而原来的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为戏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与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极强的动作。

文化靠不断积累、艺术要不断发展、创作要不断革新,整个文化的发展是随时代进程而发展的。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前代的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

艺术发展的时间性,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在这个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舞蹈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仅如此,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也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的研究。如果不能把握好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特征,就无法准确地去欣赏、创作和发展舞蹈艺术。

二、舞蹈艺术的空间特征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想使舞蹈艺术的欣赏、创作、发展达到较高的境界,仅仅注意舞蹈艺术的时间性还不够,还要注意到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性。

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这便是舞蹈的空间特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狮舞》、《龙舞》,藏族的《锅庄》,蒙族的《安代》、《查玛》,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农乐舞》,壮族的《蟆拐舞》,满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跳左脚》等等。这些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各族民间歌舞,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围讲,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空间性。恰恰是这些地方舞蹈的个性差异和相互兼容,才使得我国舞蹈艺术的百花园姹紫嫣红、长盛不衰。透视舞蹈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此类现象俯拾皆是,屡见不鲜。择其典型,当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舞蹈类型最具代表性。其时,国家分裂为两部分,乐舞也形成了南北两种鲜明特色:南朝继续保留着汉代的舞蹈传统,北方因为多是胡族统治地区,所以胡乐大盛。

南朝宋武帝时代,一直续承着汉族的乐舞传统。南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因此把南朝盛行的《清乐》也带到了江南。《清商乐》原是汉魏时在汉族地区的传统歌舞形式,东晋之后传到了南北朝。清商乐者“南朝之旧乐也,永嘉之乱王都沦丧,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可见是晋代东迁才把这种歌舞形式带到南方。南方的歌舞具有温柔典雅的情调,因此大量的南方原有的民间歌舞形式,都被吸收到《清商乐》这一表演形式中,经过加工成了精致、优美的舞蹈。

在北朝的统治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乐舞大量涌入中原,城市内外“胡乐胡舞”普遍盛行。特别是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的北周时,更是盛极一时。当然,传入少数民族的乐舞不是从南北朝开始的,而是早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已带回西域乐舞资料,但是在那时还是少量和间接的,到了南北朝期间,丝绸之路已经畅通,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已经交流频繁,西域诸国来朝,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唐国之乐,大聚长安,著名的龟兹乐人苏祗婆,就是这一次随从突厥皇后阿史那氏来到中原的。自此形成了女爱胡装,伎务胡乐的风尚,促进了中原乐舞与外域乐舞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如《西凉乐舞》是西凉的乐舞,而是龟兹乐与中国乐混合而成。

龟兹舞乐当是舞蹈地域空间交流的典型代表。龟兹舞乐是诞生于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是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民族的伟大创作,也是西域史上著名的龟兹文化和西域舞乐的杰出代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所带来的东方艺术西渐,或西方艺术东渐,沟通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古代西域正是这一文化交流聚集融汇的地方。这便是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作。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龟兹舞乐得天独厚,受东西方艺术之熏染,汲取东西方艺术之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广采博取,融汇提炼,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或为西域舞乐史上一个辉煌的无可再现的高峰。丰腴多姿,舞彩缤纷的龟兹舞乐,充分体现了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它遍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东西方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观

舞蹈艺术的完善与发展,包括创作都离不开艺术的时空观。靠一种单一舞蹈艺术的发展,或仅靠几种不同形式舞蹈的交流都是无法达到舞蹈艺术发展的完美境界。只有既注意到舞蹈的时空性,又注意到舞蹈的空间性,舞蹈才能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在我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文艺有了很大发展,乐舞也呈现了一个鼎盛局面。

当时隋朝的乐舞,基本上是把南北朝留下来的乐舞和百戏集中起来加以发展,隋文帝开国初年制定出《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龟兹伎》、《文康伎》、《高昌伎》,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又增加《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伎》。这些乐部,每部都包含舞蹈,来自不同地区与民族。

隋炀帝杨广,是个极会享乐的人,对于乐舞方面,感到周齐音乐都杂有胡歌胡音,便吸收民间乐歌加以改造。从大业二年开始集中乐工,收留在太常寺,还收了许多学徒,称为博士弟子,专门学习技艺,因此创作了许多新曲。隋炀帝大制艳篇,他对前代的乐舞有了改革。

此外,唐代很流行的《柘枝舞》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观特性。

《柘枝舞》专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此外还有儿童舞蹈《屈柘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柘枝》不属“健舞”类,而属于“软舞类”。据《乐府诗集》引《乐苑》曰:“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佧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则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健舞”《柘枝》与“软舞”《屈柘枝》,一为羽调,一为商调。实际是舞蹈伴奏乐曲采用不同调式,其主旋律还是同出一源的。从舞蹈的内部关联讲,《屈柘枝》是从《柘枝》展变化而来,舞蹈表演形式比较大。“健舞”《柘枝》是比较地道的西域民间舞,“软舞”《屈柘枝》则与汉族传统舞蹈相融合,表演时用两个女童,先藏莲花中,花瓣慢慢张开,女童从花中钻出来进行舞蹈,它的特点不是矫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从舞蹈到布景装置都按中原人民的审美要求做了较高的艺术加工。

今天西安博物馆的唐兴福寺残碑中的汉族儿童和西域人像,两人舞姿相同,这就说明唐代的汉族人和西域人都在跳一样的舞蹈。这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站在一起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敦煌莫高窟中的盛唐壁画中有两个站在莲花上跳舞的伎乐天,实际上这是一对被神化的舞人形象,正是它启发着我们去想象唐代《柘枝舞》的风貌。

唐代的《柘枝舞》的表演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经过各地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的交叉、交流、交融,《柘枝舞》成了当时既流行、又有相当品味的舞,没有较深的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仅如此,《柘枝舞胚成了当时即流行又有相当品味的舞,没有较深的舞蹈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仅如此,《柘枝舞》还成了当时极具生命力的舞蹈。经盛唐,直至晚唐,《柘枝舞》肋盛行不衰,生命力极强且流行甚广。当时京都长安以及同州、常州、杭州、潭州、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柘枝舞》。这种舞蹈历经唐代、宋代,直到明清之际,还有伎人朗圆舞时穿《柘枝》服装的记载,可见影响之深远。

《柘枝舞》在中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极强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的广阔的审美空间,都证实了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舞蹈,传入另一个民族和地区时,必然会相互影响,无论是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都会按照流传地区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及欣赏习惯发展变化,并加以创新,经长时间的融合、完善,进而达到完美阶段。

考察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其一就是发展(即舞蹈艺术的时间性):其二就是交融(即舞蹈艺术的空间性)。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底蕴,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舞蹈的发展,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极其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之间文化的频繁交流,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的机遇。它必然会在不断交流中改进、提高、创新,通过舞蹈艺术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协调统一,使舞蹈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作者:李仲玲

舞蹈艺术发展时空关照论文 篇3:

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培养创新发展人才

【编者按】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多年来,吉林省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实践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主体发展的艺术教育,坚持走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教育体系,营造饱含浓郁鹿乡风情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孩子们在艺术体验中展示艺术才华;在艺术润泽中,放飞人生的理想。作为吉林省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姜素坤历经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历程,以其对艺术教育的深刻见地,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以艺术教育引领学校教育创新发展,把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打造成全省闻名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所学校的发展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借鉴?本期,我刊特别编发了姜校长关于艺术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以飨读者。

吉林省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位于钟灵毓秀的长白山南麓,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美誉的吉林省东丰县,地处于东丰县城西南。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748平万米,建筑面积4770平万米。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班42个,在校学生为2100余人,学前班6个,学生360余人;有教师117人,其中小教超高教师4人,小教高级教师87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62人,省市级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0人。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实验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吉林省德育先进校;吉林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吉林省体育先进传统校;吉林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吉林省教育学会先进单位;吉林省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辽源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我校在历时近十年的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中,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从教育理念、运作模式、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寻求小学素质教育变革的最佳途径,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摸索办学规律,逐渐形成了艺术教育的品牌和特色,为师生搭建出良好的发展平台,助推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在探索中求创新,树立符合教育规律的艺术教育理念

30余年的教育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现实的幼儿和小学教育中,有许多非儿童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泯灭了儿童的个性,扼杀了儿童的创新精神,而且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儿童智力与情感、好奇与好胜、动手与动脑等健全人格的形成,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10年来,逐步把孩子从陈旧的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把儿童当作“植物”,进行园丁式的修剪;不再把儿童当作“动物”,进行猴子样的训练;不再把儿童当作“物品”,进行工厂化的加工;不再把儿童当作成人,按成人的理性设计安排教学。而是珍视儿童还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应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人的生命,来探索符合儿童生命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规律。

作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艺术教育中,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因此,我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仅仅放在培养几个少年老成的“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画家”或是“小故事大王”之类上,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教育。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深刻认识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他的气质、性格和天赋,教育教学中逐步修正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的要求,修正传统教学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教学方式;修正教学不注重学生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亦步亦趋地按照教师的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防止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从而失去其自主性。避免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避免学生在被动地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我校的艺术教育理念是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体悟到美;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更使他们能以对美的感觉,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这样的目标,将艺术教育从“艺术技能教育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将一个人的完满人格体现出来,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依据这一理念,我校开始了10年的艺术教育探索之路,这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

(一)从单学科教学上实现突破

我是2002年2月调入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从此开始了近10年的艺术教育探索之路。我们以音乐教学为突破口,探索出了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迁移,可以升华学生的学习品质”的教学经验。这是二实验小学从单科教学这个“点”上,找到了艺术教育的突破口。

(二)从多学科融合上实施拓展

在音乐单科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全校开展了多班、多学科的以艺术特长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改革。艺术教育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从而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上,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型。融合不是艺术学科知识和艺术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发展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等各种能力,使情感得到丰富和净化,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出了“艺术可以启迪智慧,艺术可以涤荡心灵,艺术可以陶冶情操、艺术可以润泽品德”的特色办学经验,这是二实验小学在多学科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融合,从多学科教学这条“线”上找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三)从全方位整合上打造品牌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艺术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正式树立了以艺术教育为龙头,坚持“以艺术立校,以艺术施教,以艺术育人”的办学理念,遵循“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做合格+专长的教师,育全面+特长的学生”的办学方略,努力实现个性化,艺术化,现代化的办学目标,争创特色鲜明的国家级艺术教育先进校。学校开启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航程。

二、创新中求实效,建立符合教学规律的艺术教育机制

吉林省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在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中,以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程改革理论和辽源市教育局提出的“发展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规范艺术教育行为,奠定艺术教育基础。

(一)提升师资素质,建设艺术教育队伍

1. 教师队伍体现“两多”

一是新调来的多,自2002年以来,陆续从农村各乡镇中心校和村小调入我校教师56名,占我校现有教师47.8%,这些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学经验、管理水平、认知能力、工作作风等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二是年轻教师多,35周岁以下教师55人,占现有教师47%。为了使新调来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跟上二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年轻教师掌握教学本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管理能力,学校本着高起点定向,高标准培训的原则,提出教师要从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个性化的高度从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学校开展“结对子”、“领路子”、“打底子”、“搭梯子”、“送法子”、“建机制”系列活动,学校克服各种困难,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启用新人,任用贤人,重用能人,信用众人,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给学校的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探索出“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提升,在活动中成长”的18字校本培训经验,一大批合格加特长的教师日渐成熟。

2. 在学习中提高

采取以分散学习为主(挤时间)、集中学习为辅(给时间)、外出学习(找时间)为补充的方式,来拓展学习渠道;以教学光盘、专业书籍、网络学习为内容,来扩充学习资源;以教材、教参、课标“三过关”测试为手段,来促进学习绩效。

3. 在实践中提升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历练教师队伍的“验方”。我校为教师创造了深入开展教研活动的契机。如每月一次的组内教研课,市县骨干教师的引路课,每学期一次的校级汇报课和家长进课堂的教学开放日课。领导听课、评课,教师之间互听、互评,个人反思,集思广益。教师的乐理知识、视唱、琴技、画技等水平不断提升。

在活动中成长:各种活动是测评教师专业水平的砝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加油站”、“集训营”。我校开展了校园文化体育节、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教工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粉笔字和简笔画比赛等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

经过多年的建设,省市级骨干带动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明理,在实践中练功,在活动中强技,艺术教育的专业队伍和管理学生的班主任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二实验小学实现了艺术教师队伍专业化、特长化。学校艺术组有10位专任教师,其中研究生结业1人,大本学历9人,省市级骨干3名,市级新秀3名,市级书画教研会会员2人。音乐教师刘晓东、朱晓会多次到省、市名校参观学习;刘晓东的音乐课《小雨沙沙》、《我的家在日喀则》分别获得辽源市电教课、优质课一等奖。丁辉是省“舞蹈家协会”会员,陈肖怡到东北师范大学脱产进修半年。王启军的乐器演奏水平特别高,享誉全市。他们才艺素质高,专业学识博厚,是一支积极进取、锐意开拓的艺术专业化队伍。

实现了班主任队伍管理化、智能化。学校每项工作都需要班主任去落实,需要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我校建立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机制,向一专多能,会管理、有特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对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班级学生的特长率、特长程度与班主任的业绩挂钩,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健全管理机制,构建艺术教育管理体系

我校从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小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我校按照教学有特色、学生有专长的思路,突出艺术教育的位置,本着普及提高、不要求人人成为艺术家的原则,在加强音、美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艺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1. 抓好艺术教学,确保课堂“主渠道”

在艺术课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师教歌,学生学歌”、“教师板画,学生学画”的单调做法,而是把游戏引进课堂,把器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课,采取“听、唱、奏、赏、动”的愉快教学法,引导学生专心听,用心唱,参与表演,欣赏名曲,动作表现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受到教育。在美术课中,让学生“玩玩画画,剪剪贴贴”,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体育课杜绝“放羊”式隨便玩耍,而是把军体拳、武术引进课堂。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学内容也相应调整。

2. 抓实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活动时空

“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贯彻《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逐步推进的一项工程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我校深入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组织“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广泛开展以“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内容的青少年健身活动,把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时间排进课表,形成制度。

(1)定项目,突出主体。

体育:A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

B类:武术、健身操、跳绳、踢毽子。

艺术:音乐:合唱、舞蹈、器乐、军鼓;

美术:儿童画、国画、书法、农民画、剪纸。

学生自选体育A、B类中各一项、艺术一项,学校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由他们自主选择喜爱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身情况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学生自愿报名、自愿选择,组建器乐、舞蹈、书法、农民画、篮球、足球等16个兴趣小组。

(2)定方法,突出多练。根据学生不同的选项,学校采取同项编组,由任课教师分类进行指导。训练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让学生多练、多动,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空间,加强对学生学习的鼓励、指导和督促,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艺术特长。

(3)定目标,突出特色。艺术活动以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为宗旨,我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民间文化进行艺术教育。东丰县是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东丰地方的艺术、历史和文化,感受其特色,拓展艺术视野,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我们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拓展学生视野,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家乡的节日庆典、元宵灯会节等活动,接触其中的民间音乐、歌舞、戏曲、工艺品、剪纸等。让学生由好奇到喜爱、到参与、到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到知晓鹿乡艺术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到熟悉和运用他们的独特表现方式,增进对鹿乡多元文化的认识,从而最终形成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在乐器、舞蹈、农民画等方面形成特色。学校还扩大器乐合奏队伍和器乐合奏种类。军鼓兴趣小组创造性地将歌舞、军鼓和谐结合,进一步艺术化。合唱团除了掌握声乐技巧外,还在演出队形,造型上有艺术性的突破。农民画组充分利用我县是“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作品,培育人才。

(4)定重点,突出优势。学校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审美活动为主线,以载体活动为抓手,通过组建器乐、声乐、舞蹈、美术、书法,京剧等十几个班校两级活动组队,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发挥创造力的平台。其中重点项目是:体育类(篮球、跳绳)、艺术类(舞蹈、鹿乡农民画创作)。通过重点项目的开展,逐渐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活动内容体系,保持和发扬学校的体育、艺术项目传统优势,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

(5)定时间,突出实效。我校要求学生坚持课间锻炼,确保每一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活动时间。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进行全员性的体育艺术2+1活动,校园内鼓乐齐鸣、歌声飞扬;操场上跳绳翻飞、球类急传,轻盈的身姿展现青春的律动,跑跳之中定格瞬间的美妙!“小小书法家”一丝不苟,坐姿、写姿正确端庄;运笔、顿笔,笔笔见力度;横竖、撇捺,字字见功底。“小小画家”描绘出心中最美的画。学校为学生创建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放飞童心、轻松愉悦的场所。既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又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定整合,突出延伸。学校在制定计划、设计活动内容时,与学科教学加强整合、相互渗透,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和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学校在成立体育艺术活动小组的基础上,延伸成立科技创造小组,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情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定设施,提供保障。优化办学条件,夯实艺术教育基础,学校每年用于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培训艺教骨干教师等专项经费都在8万元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办学条件,教学设备的最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定赛制,搭建平台。学校注重优化艺术教育评价体系,立足艺术教育方向,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快乐音符,合唱比赛”、“校园体育艺术大会”、“课本剧表演赛”等艺术教育赛事活动,评选“小艺术家”、“小主持人”、“小画家”、“小歌唱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分别颁发证书,搭建展示才华和教育成果平台,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如,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校园文化体育艺术大会,活动的宗旨是对体育艺术2+1工作的综合检验。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文体节目:有二年级180人的手语表演“感恩的心”,三年级160人的舞蹈“春晓”,四年级105人的花样跳绳,五年级70人分三个队(雄鹰队、火箭队、飞鸽队)的轮滑造型表演和特技表演,六年级120人的队列表演,还有180名学生的绘画表演和每班10名家长参与的“承上启下、和谐发展、托起太阳、路在脚下”等游戏活动。学生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风采,充分体现了“团结、友爱、拼搏、创新”的精神,弘扬了体育艺术道德,夺取了体育艺术比赛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三、实效中求特色,提升符合成长规律的艺术教育品位

吉林省东丰县二实验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艺术教育的理念是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突破,更强调艺术教育多种学科、多重能力和多种元素的平衡和共存。

艺术是连着情感和心灵的活动,艺术教育能开拓和丰富心灵,鼓舞人们对美的创造激情和意志力。而学前和小学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强調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艺术形式,同语文、数学、科学、工艺、劳技以及体育等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学科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缺少沟通的弊端。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艺术教育中奠基学生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学生学好传统文化、积累文学艺术素养,是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基。若没有文化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平时的艺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们文化底蕴,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语文积累展示活动就是典型事例。

2009年4月27日,我们迎着暮春的朝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着春风吹拂的节拍,踏着小草拔节的旋律,进行了“第二届语文积累展示活动”。活动在县电影院拉开了帷幕,历时3天,每个年级演出一场,共演出六场,参加活动的学生两千多人。每场演出都面向家长和社会开放,观看演出的家长和观众共达两千多人。展演活动激动人心,看:角色扮演惟妙惟肖,人物塑造形象逼真,动作模仿淋漓尽致,神态刻画细腻入微。听:音乐声,朗诵声,声声悦耳动听;台词对话,内心独白,句句铿锵有力。这就是二实验学生的风采!演出时,县教育局、县关工委和县进修学校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多个乡镇学校前来观摩,赢得广泛赞誉。

演出现场学生们展示了唐诗宋词、成语、谚语、歇后语、俗语、对联、名言警句、现代诗文等。背诵的唐诗宋词有描写春、夏、秋、冬的,有描写梅、竹、兰的,有描写江河湖海的,有描写山峦原野的,有爱国爱民的,有思乡友情的。背诵的成语有数字式、动物式等。背诵的名言警句有珍惜时间的,有知识学问的,有人格修养的。

积累展示不但内容宽泛,而且形式多样。有载歌载舞的,有领诵、齐诵、轮诵的。学生们精神饱满,字正腔圆。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歌乐声中,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情朗诵中,学生们既陶冶了情操,又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化。

多数学生进行课外积累,象岳飞的《满江红》、曹操的《观沧海》、苏轼的《赤壁怀古》,学生背诵的音准、调正、抑扬顿挫。“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字字句句充满激情,令我们精神为之而振奋。听着激昂的朗诵声,仿佛有一种信念在我们心底悄然升腾!仿佛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们向前,再向前!积累展示积淀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在艺术教育中开掘学生的多元智能

艺术文化既是一种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养料,又是一种激励人类勇于创造的指导理念。艺术教育既是各教育领域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时又能融合德智美各种素质。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通过学生对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并着重将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以艺术审美情感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每一学科的教学活动都设计为一项愉快的审美教育体验,挖掘艺术教育因素,把算数课、语文课与生活中的蔬菜、水果、动物联想起来,运用美术、音乐、表演等形式演绎出来,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各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把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展现出来,对世界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文学作品中,各种经验和情感内容特别丰富和贴近生活。如果将文学经验向音乐和美术迁移,必将加深对美术和音乐主题意蕴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以形式美感为主要特征的美术和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又更容易积累对文学作品中形式美的认识和感受,这将有助与学生去识别在儿童文学中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

语文课本中有有趣的童话故事,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有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有精妙深奥的成语故事,有常见的生活趣事,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出绝佳剧目。为此,2009年4月,我校我根据新课改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把教材搬讲台、搬上舞台,立体演绎教材--《课本剧》。角色扮演是学生们的最爱,这次演出的剧目有童话《去年的树》、《丑小鸭》等,有历史故事《扁鹊治病》、《将相和》、《西门豹》等,有抗日战争题材《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有长征故事《丰碑》等,有现代故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在体验中,学生欣赏和创造了戏剧美,展示了精彩的个性;在创作中,学生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想像力。

《扁鹊治病》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全班同学齐上阵,全员参与,各有角色。演出了大王的执拗,扁鹊的执着。《将相和》中,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地请求蔺相如的原谅。《丰碑》气势恢宏,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学生们演得专注,演得精彩!还有《七色花》、《从现在开始》等剧目也各有特色,所有参演的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特长,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也将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学生们的表演赢得了台下师生和家长的由衷赞叹。此次比赛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演绎文本、展示能力的舞台,加深了他们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这次活动,各位班主任老师既是编剧,又当导演;筹备、设计、借服装、做道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有那些幕后的学校领导和科任教师也欣喜地、默默地工作着。

这次比赛,每个年组评出一等奖3个班级,二等奖4个班级。在每个年组设立七个奖项,即最佳创意奖、音效奖、编剧奖、导演奖、组织奖、表演奖、舞台效果奖各一个班级,评出最佳男女演员各一名。扮演“西门豹”、“蔺相如”、“将军”、“农夫”、“扁鹊”等学生表演出色,受到好评!

此次活动虽然落下帷幕,但是在这次艺术活动里,却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经验:

经验一:《课本剧》有人际对话——教师与儿童坦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尊重相互的观点和想法,在相互激活与交流中获得快乐;《课本剧》有儿童与艺术作品的对话——让儿童打开感官和心灵,直接面对人类历史优秀的艺术作品或者大自然,真切地去感受和体验,并学习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课本剧》有自我的对话--对内心的感受进行表述、反省。如果我们将道德中的规则、秩序、责任与艺术中的和谐、关照、体验和享受达到统一,就会为学生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完满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验二:通过系列艺术教育活动,学生在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表达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上都明显提高。我们实施艺术教育着力改变以往艺术学习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方式,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能力和艺术经验,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和分享等人文素养,启蒙每个人的真性情,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经验三:艺术课程是充满乐趣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材料和信息,学生在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体验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趣味。

通过综合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的发展,使多种智能融会贯通,不断生成新的智慧。

四、特色中求声誉,打造符合发展规律的艺术教育品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二实验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和氛围育人功能,用环境熏陶人、用文化感染人、用业绩成就人。

(一)用优美的人文环境熏陶人

学校按照“环境陶冶人、环境塑造人、环境改造人”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校环境建设上舍得投入,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项细小的设计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使“艺术立校”体现在学校全部活动过程之中,营造一个“以艺术施教,以艺术育人”的艺术环境。二实验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上以鹿乡地域文化为背景,按照环境美与教学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富有艺术特色的整体规划,景点、雕塑交相辉映,整座校园浑然一体,成为鹿乡县城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用积极的校园文化感染人

我校通过夯实校园“三风”来树立校园的正气和朝气,强化纪律,严格管理,崇尚友善,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建设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为办学宗旨,以“精美环境、精心教学、精细管理”为办学特色,体现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改革活校”的治校方略和“敬业、爱生、进取、创新”的校训。形成了“明礼、和谐、求实、奋进”的校风和“严谨、治学、探索、奉献”的教风,进而培养学生“勤奋、多思、探索、合作”的學风。营造出教师和学生平等和睦、以礼相待。学生尊敬老师、虚心听讲、努力学习,生与生之间热情友善、团结互助。

(三)用优异的育人业绩成就人

我校的毕业生是当地最受上级学校欢迎的学生,他们文明、守纪、成绩优秀、气质高雅,综合能力强,更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在省以上竞赛中获奖。我校独自承办东丰县羊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吉林省辽源市举办的少儿才艺大赛中,54人获得一等奖。舞蹈《跟我学》、《飞鹰》、《心韵》参加吉林省第六届少儿舞蹈大赛均获一等奖。2003年8月,我校《阳光少儿艺术团》接受吉林电视台“吉视大擂台”栏目组邀请,为他们录制片头,在电视台连续播放三个月。在吉林省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选送的节目《碧波孔雀与葫芦丝》荣获艺术表演一等奖,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在“吉林省少儿舞蹈艺术大赛”活动中,参赛的节目《竹叶青青》、《欢乐校园》获得一等奖。有6名学生参加吉林省江山吉视大擂台比赛,其中邹赫、吴萌萌(连续三期)分别夺得擂主宝座。邹赫在国家级艺术新人大赛中获银奖。吴萌萌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中表现出色,闯过四关。她向全国人民介绍了吉林省东丰县是中国梅花鹿之乡、是中国农民画之乡、是中国二人转之乡。

美术活动小组成员在《希望星杯》和《双龙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竞赛中多次获得优秀集体奖和先进个人奖。美术教师姜克杰的农民画《晨》、申功军的《秋实》获市一等奖;学生的15幅农民画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有31名同学分别获得《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的金奖、银奖和铜奖。姜克杰的《地漏》获省科技发明创造一等奖。学校体育队常年训练,在吉林省东丰县运动会和县长跑比赛中,连年夺魁。

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蓬勃的生命力。艺术教育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引领学校走进了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我们将进一步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领域还有许多课题等待探索。艺术教育对象全员化、艺术教育目标整体化、艺术教育途径多元化、艺术教育方法个性化、艺术教育队伍专业化等诸多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吉林省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路上,一直大踏步迈着扎实稳健的探索者步伐,迷茫、困惑、艰辛、困难、努力、坚持、欣喜、成就相依为伴。全校师生正以高涨热情和奋发敬业,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为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全力!

作者:姜素坤

上一篇:大地艺术影响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软件入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