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16

摘要:茶作为我国一种常见的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和养生功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随着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茶叶的质量。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是造成我国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除了提高种植技术外,加强市场监测、提高监督管理也非常重要,本文就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茶叶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茶叶质量安全论文 篇1:

福鼎市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

摘 要:总结了福鼎市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要做法、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广泛开展宣传引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联合执法、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鼓励合作化经营等方面,提出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关键词:福鼎市;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8.10.009

Key words: Fuding City; tea; quality and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素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称, 茶叶是福鼎农民增收和就业的主要渠道[1]。福鼎产茶历史悠久,茶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2017年全市茶园面积1.43万hm2,茶叶总产量2.46万t,其中白茶产量1.37万t,毛茶产值15.96亿元,涉茶总产值45.5亿元,有370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QS或SC认证,茶产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8.5万余个,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贡献。茶叶已成为福鼎市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经过多年的努力,福鼎白茶从不为人所知小茶类发展成为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代表茶类,品牌价值逐年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其中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关注。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2-6],是茶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对于促进福鼎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福鼎市始终坚持把茶叶质量安全工作放在茶产业发展的首位,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首责、行业自律”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基石,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不断创新质量工作机制,通过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即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监管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涉茶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了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多年来,茶叶质量安全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

1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要做法

1.1 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1.1.1 强化组织领导 每年定期召开茶业工作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茶叶质量安全工作。成立茶业发展领导小组,抽调各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茶产业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等工作。

1.1.2 强化部门联动 在茶叶生产旺季,涉茶部门、乡镇政府骨干力量组成茶叶质量安全联合检查组,形成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格局。

1.1.3 强化资金保障 对茶叶生产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茶叶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优先给予资金保障。市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費,奖励在茶叶质量安全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

1.2 加强源头管理体系建设

1.2.1 重视茶园基地建设 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关。一是加大低产茶园更新改造工作。对密度偏大、通透性差的密植茶园进行更新改造,以点带面进行推广,改良茶园土壤结构,提高鲜叶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建立10 hm2高标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纯种园及采穗母本园,设立品种保护区及标识牌,制定管护措施,使当地优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与开发。三是做好茶园无公害管理。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充分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多种防治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标本兼治,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茶园生产和管理水平。

1.2.2 推进农药残留抑控建设 一是开展普法宣传。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巡回宣传和培训。在茶叶生产旺季,组织科技人员走村入户宣传茶叶质量安全,发放《茶园禁用农药目录表》等宣传教育资料,不断提高茶农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加强茶园农资管理。茶园农资经营网点实现台账电脑化,加强对茶园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茶园违禁投入品的监管查处力度,严格茶园投入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登记管理,每个茶园农资经营网点专门设立茶园农资专柜。

1.2.3 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依托农业部和省级茶叶产品可追溯制度建设平台,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建设要求,采取“源头监管、生产监控、市场抽检”等多种措施,逐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模式,建立了茶叶产地编码、生产档案、产品标识等可追溯信息数据库。建设“福鼎白茶信息查询系统”,推广使用“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二维码防伪标签,方便消费者从中快速了解产品及企业信息,加强原产地保护力度,充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1.3 加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1.3.1 健全监管问责机制 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通告》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乡镇、涉茶部门、茶业企业、农药经营网点的茶叶质量监管职责。

1.3.2 组建联合检查组 抽调相关部门成员组成市茶叶质量安全联合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重点茶叶交易市场、农资经营网点等进行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检查。

1.3.3 深化各类综合整治 深入开展茶园农资市场经营管理不规范、SC认证违规使用、茶园农资违禁使用、茶叶包装标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综合整治,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经营秩序。

1.4 加强科技示范体系建设

1.4.1 举办茶叶质量安全培训班 每年在各产茶重点乡镇巡回举办无公害茶叶技术培训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茶叶种植大户和经营者的茶叶质量安全培训。

1.4.2 加强基层茶技推广 加强市、乡镇、村三级茶技服务队伍建设,促进茶叶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增强基层茶技服务队伍服务三农的能力。

1.4.3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快福鼎白茶生产加工、仓储等标准制定,加大老白茶年份鉴定等重点课题的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成效

2.1 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不断地宣传和培训,在全市茶企、茶农、茶商中逐步形成“制茶有标准、晒茶不落地、农残严抑控、经营讲诚信”的茶叶质量安全行业自律共识。

2.2 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福鼎现有无公害茶园1万hm2,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733.33 hm2。无公害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建设走在福建省前列,获得有关部门的好评。福鼎还取得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全国茶叶产品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全国生态产茶县、全国茶业精准扶贫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3 公共品牌建设效果显著

优异的品质、质量安全的保障、持续的品牌建设成就了“福鼎白茶”明星品牌效应,福鼎白茶近年来在全国茶市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外不断提高。福鼎白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2017年福鼎白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十大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福鼎白茶连续9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其中2018年以38.26亿元的评估价值名列全国第4,并被授予“最具品牌带动力”品牌。

3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品牌保护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福鼎白茶”在全国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福鼎白茶”商标在各地遭受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互联网上销售假冒伪劣福鼎白茶等侵权行为难以打击,品牌保护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3.2 茶叶人才缺乏

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年龄不断老化、身兼多职,出现“青黄不接”、断层、在编不在岗、知识更新慢、业务水平低等现象,茶叶技术推广基础力量薄弱,茶叶专业人才紧缺。

3.3 质量安全意識不够

个别茶企、茶商恶意竞争、虚假宣传、茶叶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高。个别乡镇茶厂建设杂乱无序,标准化程度低,农残抑控措施有待完善。

3.4 缺乏规范化的茶叶交易中心

福鼎茶产业发展规模虽然逐年壮大,但是缺乏配套的规范化茶叶交易中心。原有的茶叶交易市场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不高,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制约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4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4.1 广泛开展宣传引导

需要进一步加大茶叶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宣传覆盖率,加大对茶叶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切实提高广大茶企、茶农、茶商茶叶质量安全意识。

4.2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落实乡(镇)、村对辖区内茶叶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职责,逐级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乡镇属地监管主体责任年度考核考评机制。

4.3 加强联合执法

发挥涉茶部门职能作用,整合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执法力量,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加大日常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4.4 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加工清洁化水平。推进SC认证工作,鼓励出口企业实行基地备案制度。

4.5 完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依托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及省级可追溯系统等平台,开展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管理。

4.6 鼓励合作化经营

通过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农户联合组织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规范种植生产行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茶业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兴华.福鼎白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0.

[2]孙桂兰.科技水平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06(7):246-247.

[3]刘宗岸.构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茶产业发展[J].热带农业科技,2012,35(4):44-45.

[4]罗淑华,曾跃辉,杨拥军.对我国茶叶卫生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茶叶,2003,25(5):9-10.

[5]刘新,汪庆华,蒋迎.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提高[J].中国茶叶,2011(11):6-7.

[6]蔡建明.安溪县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和成效[J].中国茶叶加工,2015(5):10-13.

(责任编辑:林玲娜)

作者:林喜盈

茶叶质量安全论文 篇2: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茶作为我国一种常见的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和养生功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随着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茶叶的质量。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是造成我国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除了提高种植技术外,加强市场监测、提高监督管理也非常重要,本文就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加工;质量;问题;对策

饮茶已经成为部分人的生活习惯,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成分。茶叶市场逐年扩大,其中绿茶产销量占整个茶叶市场的50%,茶叶的质量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不仅要关注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也要对茶叶种植采摘环节予以重视,从根本出发,提高茶叶质量,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茶叶的抽检,为人们饮用健康合格茶叶提供有力保障[1]。

1 茶叶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茶叶品质抽检不合格

经过抽查,部分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有异味、杂质等,这些是因为在茶叶的收获环节、包装环节等管理不到位而导致。包装对茶叶质量影响巨大,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劣质包装,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导致茶叶受潮、氧化、滋生细菌,影响了茶叶的质量[2]。

1.2 农药残留

茶叶的品质和安全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所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快速消除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化学药物过多,致使农药残留超过标准,对人体特别是儿童造成慢性毒害。茶叶中农药污染严重,但一些国家和组织采取技术壁垒措施,大幅度扩大农药检验种类,降低农药残留标准,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率居高不下[3]。

1.3 人工添加剂

一些成品茶叶为了改善产品的感官品质会使用较多的添加剂(香精、糖精、色素等),如添加香精增加茶叶香气,添加糖精降低茶叶苦涩感,添加色素使茶叶外观更鲜亮,但过多使用添加剂会增加人体代谢负担。

1.4 茶厂规模小,水平不高

目前还有很多小规模茶厂,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设备不足、车间环境不达标、生产水平不高、竞争实力不强等问题。虽然茶叶的生产工艺简单,但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难以保持稳定,部分商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且管理者对上述问题普遍缺乏重视,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现有的企业潜力难以发挥。

2 茶叶加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茶叶安全监督管理

在茶叶生产环节卫生安全方面,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从茶园土壤、投入品、环境、采摘到茶叶的加工生产和包装运输环节都进行监控,真正做到生态茶园产出绿色健康茶。从茶叶源头开始严格把控,能了解到茶叶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质量安全情况,提高茶叶的溯源管控。质量监督部门加强对茶叶的卫生质量抽样检验,发现不合格产品后及时做好标记并禁止销售,对不合格的产品坚决零容忍,促使茶叶加工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4]。

2.2 控制农药使用

近年来,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减少茶叶中的农药污染和铅含量。①实行农业和化学防治。建立具有增温、增湿和通风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茶园,严格控制茶树生长过程中农药的施用,加强农药使用的科学管理。②生物和物理防治。利用天敌消灭茶树害虫,并根据情况利用机械人工捕捉、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③合理采茶。茶农在喷药后7~10 d的安全期内采茶,减少农药残留。

2.3 控制茶叶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的使用

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规定,生产茶叶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茶叶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管控、贮存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原辅料和成品在贮存、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严禁使用铅铬绿、孔雀石绿、苏丹红或其他工业染料等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茶叶[5]。

2.4 加强茶厂加工技术

为了扩大茶叶生产基地的规模,小茶厂应改善加工条件,提高茶叶加工技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茶厂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合理制定茶叶生产标准,积极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质量检测设备,完善工厂检测体系建设,消除健康安全隐患。

3 建议

3.1 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茶厂的加工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书和岗位培训证书,掌握茶叶加工工艺和操作技术,了解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及时汇报和沟通情况,协调处理相关问题。

3.2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加快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更多热爱茶叶、懂技术、擅长经营的专业农民。广大干部职工要自觉加强学习,注重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交流活动,使干部和茶农相互学习,增進了解。例如,组织茶叶生产安全宣传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茶叶质量安全宣传,向茶农讲解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等。

3.3 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根据茶园树龄的老化情况,对种植25年以上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对低产低效茶园进行改造,做好茶园肥料的管理和控制技术以及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普及茶园农药使用规范,推广施肥新技术新知识,宣传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茶树管理整治。

3.4 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

①完善茶叶标准化建设体系。加强地方茶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完善标准法规,建立健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技术标准体系,为茶叶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②加强第三方认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地方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级一标”“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重点控制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点”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安全水平。③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快速检测设备,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产品。

3.5 全面加强监督管理

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全面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及时处理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物超标、着色剂、非食品原料、标签等的监督检查、抽查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飞行检查、调查处理并予以公开。严格审查茶叶生产企业的资格,不能满足许可条件要求的,不得许可。建立健全茶叶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促进企业依法生产、诚信经营。同时加强对小型茶叶生产加工作坊、生茶和毛茶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发现涉及其他部门的情况应及时报告。

4 结语

茶产业的质量安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做到源头上把关、过程中监控,带动产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蒋敏,单兴兰,吴彬,等.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前瞻[J].蚕桑茶叶通讯,2020(1):29-31.

[2]刘佚玲,王孝彦.农药残留控制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的思考[J].商情,2020(32):189.

[3]吴波.试论茶叶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J].农家致富顾问,2020,(16):233.

[4]陈木清.探析我国茶叶在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9):32.

[5]杨曌.茶叶在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3):107-108.

作者:韩明红

茶叶质量安全论文 篇3:

浙江商会胜诉美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案例分析

摘 要:以农药残留标准为主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日益成为很多国家限制茶叶进口的新宠。2013年6月,在其它国家都放弃的情况下,浙江成功地胜诉了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硫丹禁用的异议案,这是我国茶产业首次成功胜诉质量安全标准壁垒的案例。本文详细介绍了浙江应诉美国环境保护局废除硫丹残留标准的案例,深入分析了浙江成功胜诉的原因,并提出了案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浙江茶叶商会;胜诉美国原因;硫丹禁用案;几点启示

2013年6月,在其它国家都放弃的情况下,浙江成功地胜诉了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茶叶硫丹禁用的异议案,这是我国茶产业首次应对质量安全标准壁垒的成功案例。深入分析浙江申诉成功的原因和总结其经验,不仅为今后更好地破解茶叶出口质量安全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其他农产品出口破除其壁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浙江胜诉美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案始末

美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是指农药残留最低限量标准。1987年,美国制定了茶叶进口法案,规定了7种样茶标准,低于该标准的、不符合农药残留量要求的茶叶禁止进口,到1997年,最低标准样茶增加至10项;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政府认为国际化标准组织的茶叶ISO3720标准和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农药残留标准太宽松,难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于是不断修改、提高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对农药残留的检验范围也逐步扩大,特别是2008 年,美国不仅重新确定了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而且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对没有规定农药残留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即最低检出限量。2011年5月4日,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由于国内在茶叶种植中一直没有使用过硫丹的登记,因而没有必要为进口茶叶设置硫丹残留标准,决定废除此标准,该草案的最后评议截止日期为2011年6月21日;在此限期内美国环境保护局没有收到任何异议,于是在2011年11月1日作出书面决定,拟撤销硫丹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提出了对此有异议的截至日期为2011年11月14日,如果在截止日期前,美国环境保护局没有收到任何异议,决定从生效日起,美国市场上茶叶中的硫丹含量将从24mg/kg降低到0.01mg/kg。

浙江国际茶叶商会收到美国茶叶协会的通报后,立即联合浙江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点进行商讨、研究对策。美国废除茶叶中硫丹限量标准后,要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茶叶中硫丹的含量必须低于0.01mg/kg,但我国茶叶中硫丹残留量一般为2mg/kg左右,浙江出口的茶叶中硫丹含量一般为0.1mg/kg左右。自2009年以来,美国是我国茶叶出口的第二大市场,而浙江茶叶出口占了全国茶叶出口的50%以上。美国新的质量安全标准不仅使我国特别是浙江的茶叶更难出口到美国,甚至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其他国家会仿效美国做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这将对我国茶叶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浙江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点和浙江国际茶叶商会决定申诉,2011年11月10日汇同英国茶叶协会、印度茶叶协会向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了硫丹禁用的异议。申诉的理由主要如下:一是目前国际组织保留了硫丹在茶叶中的使用,硫丹残留标准为10mg/kg;二是美国环境保护局没有遵循WTO的程序发布通告,导致我国没能在废除硫丹提议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异议;三是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决定违背了WTO/TBT的相关条款;四是浙江茶叶商会同意逐步结束使用硫丹,但要有较长的时间用其他农药完全取代硫丹,希望美国将生效日期延期到2016年11月14日。

美国环境保护局收到浙江提出的异议后复审了该案,认为直接废除茶叶中硫丹残留标准确实不符合WTO/TBT的相关原则。然而,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即便是处在不同的时间段,降低硫丹残留标准是合适的,因为中国也计划逐步结束茶叶种植中使用的硫丹。为了与逐步结束对菠萝、草莓、动物耳标和选种植物的残留限量标准保持一致,美国环境保护局最后同意恢复硫丹残留标准,有效期到2016年的7月31日。美国环境保护局还认为,由于没有根据WTO所规定的程序给予外国群体应有的通知,此次事项是个例外。经过一年半的申诉,我方终于获得了成功,为我国和世界各茶叶主产区国家的茶叶持续出口美国市场赢得了机会。

二、浙江应诉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采取了联合诉讼的应对机制

在本案例中,浙江国际茶业商会在收到美国茶叶协会的通报后,就协同浙江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点迅速组织相关人员收集资料、商讨对策。针对美国环境保护局不公平的做法、不合理的规定,采取了联合诉讼应对机制。由浙江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点和浙江国际茶叶商会联合英国茶叶协会、印度茶叶协会共同向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硫丹禁用的异议案。从结果看,浙江采取的联合诉讼应对机制,不仅把浙江的茶叶出口企业、商界、协会、政府都团结起来,而且也联合了其他的茶叶主产区且使用硫丹的国家的茶叶协会,以团体的力量去应诉,从而在应诉中占据了更为有利的地位。

(二)美方发布的通告违反了WTO的透明度原则

美国环境保护局在2011年5月4日提出决定废除茶叶中硫丹残留标准,并没有将该草案提交给WTO秘书处,导致WTO其他所有成員国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草案及时作出评议。而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对外公开贸易政策措施和规则,要保证竞争的公平。该原则规定成员方制定新标准时,应在制定草案阶段将此信息告知WTO秘书处,求得国际协调,并要求该成员国的TBT咨询机构将标准草案向WTO秘书处通报。WTO秘书处将通报其他所有成员国,允许对此草案有异议的成员方在60天内向该成员TBT咨询机构提出反对意见。浙江在申诉的理由中指出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决定严重违反了WTO的透明度原则,导致我国没能在废除硫丹提议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异议。

(三)美国规定的标准违反了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约定

2011年以前,茶叶中硫丹限量的国际标准为30mg/kg,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也为30mg/kg,美国和印度的为24mg/kg。但我国把硫丹作为高效低毒的典型,广泛用于茶叶的种植中,没有硫丹的限量标准,但出口的茶叶都能够满足以上国家的要求。2011年7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进行科学评估,并向全球广泛征求意见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继续保留了硫丹的使用,并将硫丹限量标准调整为10mg/kg。然而,美国环境保护局将茶叶中的硫丹含量从24mg/kg降低到0.01mg/kg,远远高出了10mg/kg的国际标准。而WTO/TBT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在国际标准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各成员方在制订新技术法规的时候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第二条第六款又规定,技术法规要尽可能广泛地协调一致。可见,美国规定的标准违反了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约定。

(四)美国的规定还违背了WTO/TBT的其他条款

该案例中美国环境保护局废除茶叶中硫丹残留标准的理由是,美国国内茶叶种植中从来没有使用硫丹的登记,没有必要为进口茶叶设置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没有给出相应的科学解释,也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就废除茶叶中硫丹限量标准。这种做法违背了TBT中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成员方实施的技术法规不得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TBT的第二条第二款要求成员国在制定更严厉的技术标准时,要科学地解释其合理性,或者不实施新的技术标准要证明其危害性。而且TBT的第二条第十款规定,各成员方应在新标准公布和生效之间留出一段合理的時间,以便出口成员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生产者有时间使其产品或生产方法适应进口成员方的要求。但美国环境保护局在没有收到任何异议的情况下就立即执行新的规定,这完全不符合该条款的规定。并且TBT的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各成员方在制订技术标准时,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特殊需要,不应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美国环境保护局要求废除茶叶中硫丹限量标准后,要求出口到美国的茶叶中硫丹的含量必须低于0.01mg/kg,这不仅给我国茶叶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贸易渠道造成障碍,而且使我国除有机茶外的其他茶叶难以出口到美国。

三、浙江胜诉带来的启示

(一)积极应诉,建立联合诉讼应对机制

质量安全标准是最复杂的贸易壁垒,只有积极应诉、据理力争,才有可能把质量安全标准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这也是应对贸易壁垒最直接的措施。单个企业或某一部门单独应对,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而且难以获得成功。本案例中浙江建立联合诉讼应对机制值得借鉴,能把各个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不仅调动了国内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自的优势,而且能在全球范围内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以团体的力量去应对国外质量安全标准,从而提高应对能力,降低应对成本。

(二)要充分发挥预警示范点、行业协会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对各种贸易壁垒,我国建立了各种行业协会和重点产品的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要充分发挥预警示范点专业解决国际经贸争端的优势和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本案例中浙江茶叶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自创办3年以来,积极收集、整理境外贸易壁垒;及时通报各国茶叶有关案件的预警、立案、应诉和案件进展情况;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发布预警信息、提出应对建议。正是准确地掌握了各种信息,才能在短短的十天内就提出了理由充分的异议。同时,浙江国际茶叶商会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浙江国际茶叶商会积极接洽全球主要茶叶消费国和生产国协会,特别是国际上检验标准要求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印度等,与各方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才有了美国茶叶协会的通报,才能够联合英国茶叶协会、印度茶叶协会共同应诉。

(三)要精通国际惯例、善用国际规则

当前全球化的经贸法规体制从“权力导向”转变为“规则导向。只有熟知国际贸易办事规则,充分掌握WTO/TBT等有关知识,才能合理、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浙江在应诉美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案例中,就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TBT的第二条第二款、第四款、第十款和第十二条第二款有理、有利、有节积极争取,最终美国环境保护局采纳了我方的建议,同意在现定的基础上延期5年后执行。

(四)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

此次浙江应诉的成功,使我国三年内出口到美国的茶叶将不会遭受硫丹残留标准的影响。但随着消费者日益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提高茶叶安全标准是大势所趋。不久的将来,硫丹因安全性问题而被全面停用,在茶叶种植中要用低毒、低残留和进口国允许使用的农药替代硫丹。要进一步关注茶叶进口国相关农药残留标准调整的动态,将技术壁垒作为全面提升我国茶叶质量的契机,打造全产业链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安全管理模式。加强茶叶产、销、学、研的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研发能力、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深加工、延长产品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名牌建设。茶叶产业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建立“公司+基地+农户” 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提高茶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加大茶园良种化率和无公害茶、名优茶、有机茶的开发。茶叶出口企业要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施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由原料供应商转变为品牌供应商。

参考文献:

[1]陈宗懋,孙晓玲,金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茶叶科学, 2011(5).

[2]江涛等.技术法规对中日茶叶贸易的影响——基于细分数据的视角[J].茶叶科学, 2012(1).

[3]江涛,覃琼霞.中日绿茶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度量[J].茶叶科学,2010(4).

[4]孙东升,孙雯静,周锦秀.欧盟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7(1).

[5]揣江宇,胡麦秀.美国技术性壁垒对中美茶叶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0).

[6]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7]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5).

作者:黄水灵 潘梦琴

上一篇:出镜记者研究论文下一篇:循环经济评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