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论文

2022-05-01

[摘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农产品供应方面的结构体系改革,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机制。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的监控能力,对于农户来说可以提高履行生产和经营的责任,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论文 篇1:

GS1国际标准在食品可追溯中的应用

2015年10月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追溯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需按照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食品安全追溯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2016年8月25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于颖做客由《食品安全导刊》杂志举办的在线课程“食安大讲堂”,就GS1国际标准在食品可追溯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讲解。

食品安全追溯的具体知识和理论

ISO 9000将可追溯性定义为:跟踪目标对象历史、应用、位置的能力。当对象为产品时,可追溯性与以下内容相关:①原材料和成分;②加工历史;③交货后产品的分布和位置。可追溯最初起源于欧盟的疯牛病事件—1996年3月6日,疯牛病爆发,英国政府承认疯牛病对人类有致命危害,导致欧盟多国牛肉销量下降,给多国的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欧盟各个国家的食品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扭转该局面,欧盟从1997年开始逐步研究建立食品追溯制度。最初食品安全追溯的提出,就是为了能够快速锁定问题食品的范围和责任,能够实现快速的召回,避免危害的进一步扩散。

从原则和目标上来讲,食品安全追溯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正向追踪,即实现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信息跟踪,进行信息记录,将产品流和信息流有效结合在一起,明确地记录下来。另一部分是反向溯源,在第一步正向追踪的基础上,销售商在发现缺陷产品时,通过链路了解到产品的来源以及出现问题的环节,从而实现从供应链下游向供应链上游的溯源。

现在普遍所说的食品安全追溯,实际上是全供应链的追溯。全供应链里会涉及到多个参与方,具有可追溯性的合作伙伴。当产品流顺供应链自上而下流动时,信息流和它也相匹配。在具有可追溯性的参与方内部实现追溯,产品自供应链上游接收发送至供应链下游即生产企业,这个企业内部的过程称为内部追溯;在两个具有可追溯性的合作伙伴之间,两个供应链条相邻的企业之间的信息记录、信息交换,称为外部追溯。全供应链追溯就是将无数的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跨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并不需要对供应链上所有的追溯信息全盘掌握,只需要“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将其产品来源信息和产品输出信息记录完备。当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实现“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那么全供应链就能够被连接起来,实现全供应链追溯。

食品安全追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实际上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也是“事前防范、事后补救”的重要手段。实现食品安全追溯有3个重要的步骤:一是内部流程要进行标准化统一标识;二是要建立关联链接,做好关键信息记录;三是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够做到“向上一步追溯,向下一步追溯”。做到3个关键点后,一旦发生问题,即可按照从原料、成品、上市到最终消费的整个链条所记载的信息进行追溯,快速缩小问题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确保召回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将有问题的产品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来,避免其流通到市场上,对消费者产生危害,也避免没有问题的产品受到牵连。

食品安全追溯能够带来的好处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①对于企业而言,能够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能够快速问题定位,同时维护企业声誉,树立积极形象。②对于政府而言,食品安全追溯是食品质量监管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能够促进食品质量提升,从而保证饮食安全,同样对于风险预警和召回也是一种好手段。③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溯是一种保护消费者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让消费者积极主动地接收到相关的信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④对于整体商业环境而言,能够促进与消费者信任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行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于颖就企业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她指出,对于企业来说,食品安全追溯能够帮助其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风险防控:迎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防伪工具、精准召回。②成本控制:食品安全追溯涉及到物流和信息流的整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供应链的优化,包括企业做运营计划、损耗管理、现代化高效物流等。③提高效率:改善生产/操作过程、优化库存管理、提供扩展包装信息、品牌保护。④创造新机会:提升品牌价值、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消费者期望他们购买的产品是安全、优质且质量稳定的,企业应当保证这一点。

食品安全追溯的现状与发展

食品安全现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组织对食品的识别、登记、标签表示、召回均做出明确规定。例如,欧盟《基本食品法》第18条明确要求,凡是在欧盟销售的食品(包括进口食品)必须可追溯,否则不允许上市。食品信息法规((EU)No 1169/2011)要求必须确保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购买预包装产品时,在购买前免费获得食品名称、成分列表、营养数值、保质期、储藏条件、原产国等强制信息。美国的《公共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应对法》(2002年)规定了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明确产品生产和食品进口要求。

近年来,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自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食品追溯工作的文件下发。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推动采购可追溯产品,营造有利于可追溯产品消费的市场环境,提出了要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要完善标准规范、发挥认证作用、推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多方参与、合理推进、挖掘价值、扩大引用。

在追溯系统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食品安全追溯的系统、体系较多,如商务部的“全国肉菜流通主体追溯系统”、农垦局“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北京农业局“北京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伊利、蒙牛、茅台、五粮液等企业的自有系统,电商阿里也有“满天星”计划等等。由于存在多样的追溯系统,随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追溯码、追溯标签。

于颖表示,正是由于现在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所以市场上追溯情况较为混乱。现有追溯系统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但是存在统筹规划滞后、制度标准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国未能实现完整的食品供应链追溯,另外追溯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不规范、不统一、信息“孤岛”等造成供应链的反应迟缓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我国食品追溯存在的问题。

应用于全球的统一标准—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一个中立的、非盈利的国际组织创立,其致力开发用于提高跨国供应链的效率和可视性的全球标准和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应用在许多领域,如物流、医疗、移动商务,食品安全追溯也是该解决方案的一个主要应用领域。

目前,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广泛应用于商业、食品、物流、建材、服装、医疗卫生、出版、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等领域,每年为全球快消行业节省约3000亿美元。在中国,目前有100多万家商超采用商品条码技术,95%以上的快速消费品采用商品条码;有超过25万家企业已经申请或使用上了商品条码,成为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商品条码数据达到5700多万条。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中包含的内容有3个方面,第一,编码标识:使用全球唯一的标识符(标识关键字),为参与方(人、产品等)制作编码。第二,数据采集:能够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条码(包括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电子标签的形式表示。第三,数据共享:使用标识和条码符号,转换为计算机可以采集的数据,并能够进行关键商业信息的交换。以上3点是GS1的重要支撑,基于这3个重要支撑衍生出了一系列应用问题,包括如何进行追溯、数据质量的提升、进行电子优惠券的管理等,贯穿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使用关键字来进行编码标识,即使用一串全球唯一代码,不会重复。目前已有11种标识关键字,可以标识产品和服务、参与方和位置、物流单元、可回收资产、资产、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关系、文件、托运货物、装运货物、优惠券和零部件,这些贸易过程中的对象。

关键字就是物品编码,经过编码之后,该体系中还可添加扩展信息,可将关键字和扩展信息放在同一个条码符号里进行表示。GS1应用标识符是由明确定义的标识符集合,用于连接物理/逻辑时间和与其相关的信息或业务信息。GS1体系里有超过100种应用标识符,其中7个用于表示关键字(GTIN,GLN,SSCC,GRAI,GIAI,GDTI,GSRN),45个用于贸易项目属性(净重、批号、有效期等),28个用于物流单元属性(包含贸易项目数量、毛重、总容积等)。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追溯领域

的应用—GS1追溯解决方案

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针对食品安全追溯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全球追溯标准(GTS),此追溯标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整体标准一致,只不过是将其中可以应用在追溯里的内容提取出来。

GS1追溯解决方案起始于2007年,目前正在做2.0版本的升级。该标准由来自18个国家的73名专家所编写,提供了一套在供应链中基于GS1标准实施追溯的工具,可准确快速定位问题并移除不安全或缺陷产品,尤其是避免各系统潜在冲突,减少不必要成本,易于实施。

GS1国际追溯标准由4个部分组成,即GS1全球追溯标准本身(追溯参与方和角色、追溯对象、数据和过程、追溯商业需求和规则)、行业应用指南、基于标准的实施(有一个全球追溯评估)、应用支持。

讲堂中,于颖主要介绍了全球追溯标准本身的内容—追溯标准实际所分为的7个部分。

①介绍追溯的参与方和角色:明确的指出承运方、第三方物流、制造商、加工方、零售商、销售点、仓库、分销中心政府等等在追溯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参与方。追溯并不是生产企业一个人的责任,想要实现全面追溯,所有参与方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追溯数据:既包括主数据(参与方和产品)、交易数据(装载信息、物流信息、批次或单品信息),也包括一些非公开的信息等,这些都是追溯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信息。在追溯过程中,这些数据并不一定全部都需要实现。

③追溯对象:规定需要明确追溯对象,需要检索其历史、使用、位置的物理实体。根据行业控制的不同,决定是要追溯一批货物、物流单元、非零售单元或零售单元。

④追溯过程:GS1国际追溯标准中将其划分为5大类,18小步。5大类分别是计划和组织、主数据整理、追溯数据记录(这些是属于追溯过程中前期铺垫的一个过程)、发起追溯请求和信息使用。

⑤行动步骤:前一部分内容中提到的18小步的主要角色和参与者。

⑥商业需求:GS1国际追溯标准列出了20项商业需求,如贸易项目全球唯一标识、追溯对象发起者和接受者必须采集追溯对象标识。

⑦商业规则:GS1国际追溯标准列出了28项商业规则,如品牌拥有者/追溯对象发起者必须了解追溯对象详细信息,并能够响应追溯请求、追溯对象接受者必须知道追溯对象来源。

GS1国际追溯标准能够帮助企业满足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最高要求。它完全覆盖了ISO 22005认证对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追溯的要求,并且包含了大部分认证或法规中关于食品安全追溯的要求。

成功案例分析及总结

在对标准概念进行初步解读之后,于颖对智利Subsole S.A.公司葡萄追溯、德国Westfleisch肉类产品追溯、新疆特色瓜果追溯、四川茶叶追溯、全聚德烤鸭追溯、吉林大米追溯、中法跨国食品追溯-青刀豆罐头等数个国内、国际上成功进行了食品安全追溯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她表示,这些成功案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①掌握相关知识,分析成功案例;②分析自身情况,建立工作框架、组成团队(追溯相关的部门);③根据成本、管理等要求,明确追溯目标和范围;④按标准设计技术方案并实施,要保证建立的系统能够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⑤建立文档资料系统并开展内部培训;⑥系统持续改进,定期进行内部测试。

于颖提到,明确追溯范围,首先要明确追溯精度,决定是要做品类追溯、批次追溯还是单品追溯。其中品类追溯只需利用商品条码追溯,能够起到确认主体责任,确保供应链透明化的作用。批次追溯需要利用商品条码和批次号,能够达到的效果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追溯与召回。单品(有防伪、防窜货需求,每件产品都不一样)追溯需要利用商品条码和产品序列号,能够防伪、防窜货,保证进行消费者分析与互动。确定追溯精度时,并不是说越精确越好,还需要从成本、科学等化方面进行判断。为了让消费者更快识读,可以将商品条码和批次号统一放在二维码中,从而使消费者能够利用网络了解关键字背后对应的信息。

目前在中国,关于物品编码的权威机构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它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于1988年成立,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1991年4月代表中国加入了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全国有47个分支机构。2000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始跟踪国际方面的追溯工作,并且最早将食品安全追溯的概念引入中国,现在看到的很多追溯过程中的术语、概念,最早都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翻译并引进国内的。十多年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不断研究符合我国的追溯技术,以及探索技术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根据国际追溯标准,根据实际国情,制作了《食品追溯编码方案》,这个编码方案能够实现对批次和单品的追溯;可以满足质检、工商这些部门对食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一些监管的需求;符合国际重要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易于实施,投入比较小;可以推广、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同批同质量的大多数行业,和国际的标准是一致的;专门针对生鲜果蔬、农产品、葡萄酒提出了专门的编码追溯方案。

最后,于颖对讲堂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总结,她指出,食品安全追溯的实施主体是企业,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地替企业进行追溯,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追溯要依据标准,标识编码要统一。要保证追溯信息内容准确、格式规范,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资源,真正实现高效低成本的食品安全追溯;食品安全追溯要与国际接轨。不能脱离国际大环境,要遵循国际一致的追溯方法,快速融入产品的国际大流通中;食品安全追溯要讲成本效应,要有利于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论文 篇2: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农产品供应方面的结构体系改革,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机制。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的监控能力,对于农户来说可以提高履行生产和经营的责任,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信心。本文详细介绍了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情况,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监督各级监管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以及加强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及意义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概念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生产者、加工商和流通企业分别记录、存储和披露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信息的系统。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提出,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要以责任主体和流程管理为基础,以追溯码为载体,推进追溯管理和市场准入相连接,实现可食用性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管理[1]。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意义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农户可以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进而探索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当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迅速追溯到问题产品,对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进行回收和销毁;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追溯体系及时追踪到责任人,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可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感,提高追溯农产品示范效果,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农产品的信心[2]。

2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现状

2.1 省政府高度重视

自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将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来,河南省政府积极响应,河南省政府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始开发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大厅将分批分配设备,并开始筛选省级追溯示范点。河南省从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市场环境出发,推动追溯体系高效运行,并且从建立公共服务、立法、财政补贴等方面建立可追溯系统[3]。

2.2 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正在逐步建立,省政府在各个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在各个县区和乡镇成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每年都承担着省农业厅下达的监测任务。2019年全省监测农产品236批次,例行巡检28次,入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生产经营主体达到774个,农资经营门店达到319家,全省可追溯的企业达到774家,可追溯基地的面积达到38 331hm2。全省监测机构达到22个,执法机构达到39个。可追溯农产品不仅包括蔬菜水果等日常的农作物,还包括油菜籽、茶叶等经济作物。总体来看,河南省正在逐步对试点地区的肉菜源头进行追溯,验证农产品来源,对有问题的农产品进行责任追究。此外,一些大型商业超市、电子商务企业,如沃尔玛、京东、淘宝、每日优鲜、永辉、盒马鲜生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追溯体系[4]。

3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原因

3.1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依旧单薄

很长时间以来,河南省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上,并没有把很多精力放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风险一直都很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仍然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这会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可追溯性体系建设受到一系列的阻碍,如生产和开发参与者的规模小且分散,组织水平低,农业投入品的不定期使用和农产品包装技术水平低下。此外,河南省农产品运输、储藏技术不足,为了保持农产品鲜活,可能對活鸡、活猪、活鱼等非法添加有害物质,这样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5]。

3.2 相关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从田地到餐桌,农产品还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权力分散在不同部门,如农业、市场、卫生等监管部门,所以很难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无缝连接,并且存在监管空白。农产品的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市场以及加工公司的监管责任尚不明确,监管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中,原产地与市场准入的衔接仍不顺畅,即使出现问题也难以追根溯源。农业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强化[6]。

3.3 追溯系统建设不完善

严格来说,许多可追溯系统名不副实,其实是验证系统,所以河南省的可追溯系统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购买相应的农产品,可以通过标签或者二维码进行验证,但消费者只能通过标签或者二维码得知其生产厂家,但是对于该农产品中间的过程并不清楚。同样,目前一些可追溯系统与质量和安全无关,只能通过系统明确生产厂商,却不能证明质量的好坏。追溯体系包括监督、监控、执法和追溯四大模块,无论是监管、检测、执法还是生产经营,追溯系统的使用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而成本的提高增加了政府部门建立和应用追溯系统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实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3.4 社会信任度较低

消费者不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最终利益获得者,还是促进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消费者是监督农产品公司的主要力量,增强消费的信任度和参与度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但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信息的认识和信心很低,一些公司的欺诈行为和社会上虚假广告的扩散,使人们对可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农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这就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踪性的价值难以有效体现出来。

4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

4.1 改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

目前,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正在从数量上的增长转向质量上的提高,政府必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下功夫才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政府要认识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建设,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速完善统一的权力监管制度,坚决维护农产品的基本底线——安全,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安全和身体健康。(2)要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增强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以及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到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来,形成群体效应。(4)当社会中出现有关农产品安全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创造和维持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8]。

4.2 抓好各级监管体系建设

要想进一步完善监管执法体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河南省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农业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之间建立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避免发生操作性或监管性的缺陷,消除监管死角,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2)加工、流通、监管过程是一个统一、协调和相互约束的监管体系。各职能部门必须对其职责负责,并在其职责范围内受到适当的监督。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防止冲突和各部门推脱现象的发生。(3)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督和执法能力,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是首要责任,要将监督的重点放在乡镇和村庄。需要进一步改革农业执法制度,整合和发展全面的农业执法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加强对县级农产品质量的控制。要加强农村监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全面加强执法工作,并对人员进行培训。开发现代化工具,并加强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执法培训,使其能够解决农业质量和安全控制方面的实际困难[9]。

4.3 加强追溯系统建设

虽然在过去两年里,河南省的追踪系统建设迅速,但追踪水平仍处于创新阶段。追踪系统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追踪系统的科学性和技术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要努力构建覆盖粮、菜、肉、禽等多个领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真正使农产品的标签、生产销售记录可以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查询。还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追溯体系,以此作为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尽快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可追踪性管理信息平台,并探讨建立各地区和行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的可能性。

4.4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监管部门要定期加强对追溯企业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和消费者对追溯系统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消费者了解可追溯识别码,促进消费者信任追溯码所展现的信息,如可通过加强与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的合作,设立追溯产品销售区域和柜台等相关方式,提高消费者对追溯产品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市场判断、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等手段,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5 结 论

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步骤,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建立农业追踪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体系发展。目前,该体系的建设仍有许多缺陷和困难,有关单位需积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進一步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要特别注意在各级建立监督制度,加强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在有效推进体系建设中,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农产品安全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皓,李达,刘鹏.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16):65-66+70.

[2]张莉,吴蕾,陈袆琼,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9,15(7):71-74+95.

[3]熊鹰,杜兴端,李晓.四川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研究[J].农学学报,2019,9(7):74-79.

[4]金勇,张明博,王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2):316-319.

[5]张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种业导刊,2019(6):10-13.

[6]李香庭.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研究[D].烟台: 烟台大学,2019.

[7]杜建兵.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5):73.

[8]郭静,闫永祥,朱良勇.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甘肃农业,2019(5):79-80.

[9]王光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和展望[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233.

作者:郭沛楠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论文 篇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也是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受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公众对社会的期待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与农业产业发展关联度也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而提出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创新路径,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1 前言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民众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更是我国农业长久发展的动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对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提升农产品效益,满足民众物质文化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趋于稳定的同时,将农产品供应质量和数量置于同等高度,相关保障体系的建构,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划价值突出;尤其对统筹农产品管理质量,提升农产品管理效益,保障国计民生,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发展至关重要。现就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情况分析如下: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绿色食品供给不足

以广西为例,该地区地处我国南疆,云贵高原边缘;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受该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广西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使得粮食、蔗糖、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等均形成了独具传统优势的农业化产业;也使得绿色食品供给独具地域优势。然而,受相关供给结构不合理,有效需求不足。随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绿色食品市场供需失衡明显,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绿色食品市场进一步拓展。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2.2 人类对农产品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农产品贸易相似程度高:因广西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盟各国十分靠近,气候环境上十分相似,生长的农作物有交叉重叠现象,在贸易过程中产生相互竞争。东盟各国地理位置相对广西更具优势,产出农产品质量相对更优质,东盟各国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其农产品在价格上同样具有优势,使得广西农产品出口劣势明显。

农产品及相关行业体系发展落后:原因与大部分地区仍旧沿袭传统的小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成分不高,抗风险能力差,不能整合资源从而发挥规模优势相关。从农产品贸易的配套服务来说,广西工业体系、物流体系不够发达,农产品运输环节中包装、冷藏、保鲜、灭菌的技术还未与国际标准接轨。而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成为当下的有效解决路径。

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创新路径

3.1 夯实“五大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运输、存储、营销环节,以标准化生产,发展优势农产品。以此标准体系为范例,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在服务模式上,以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为范例,构筑先进的、符合现代农产品检验环节的设备更新,并在农资连锁经营范畴内,开展农产品综合服务模式;通过协同农资连锁经营、农技站、各产业协会、先进生产企业等,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体系保障;通过多维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有效及安全监管。

3.2 加大抽检力度

对于上市农产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在专业范畴内,协同家庭农场及其中小企业生产基地等对各类农产品予以抽调检验,以大幅度抽样方法,实现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应当前各区域间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差异,通过统筹调查区域内农产品的品种,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并例行检测工作。基于不同时期的果蔬、食用菌及其海产品等样品进行集中抽调,在监测环节,针对不同经营农产品的主体予以细致化了解,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严格对各经营主体予以生产监测,通过查看生产记录,并耐心讲解农药残留的危害,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并加大对农业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使用中,确保民众“吃的安全”;打造浓郁的、富有祥和气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到实处。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环节,基于抽样内容,可涉及生产记录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等具体开具情况。在“加大对违禁品的管理、严格控制农药残留、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提升”行动中的重点治理品种进行检查,确保了民众吃上“放心菜”。

3.3 构建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可检验标签、严格法律手段干预;针对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参数,如农药残留控制、兽用抗生素等的控制,在监测指标体系建设上扩大范围,务求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通过开展权威知识讲堂,针对农产品予以严格督办和排查。对不合格产品的管控中,实施销毁等无害化处理。专项整治“毒大米”、“毒粉条”、等行动,需协同司法程序,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构筑长效监督管控体系和长效协同机制,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在區域范围内协调互动,全面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引领性、示范性效能。

3.4 完善设施

针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中需对检测的设备行定期全面检查,改善检测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不同质量安全检测任务要求不同配置情况,对实验机构扩建,确保整体的检测环境能满足要求。建立权责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体制,实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纵向“网格化”监管体系,逐层落实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通过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体系建设,以大力宣传、多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来增加民众对该行为的支持力度。农药安全分级评价体系创建和污染物的源解析控制模式,实现了对创“理化性质、毒理学和残留行为”的管理,并配套形成的农药选用、使用、预警、替代、禁限用和污染物源控制的残留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效果显著。以经营主体为监管对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从质量安全承诺书签署着手,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并对其进行自律制度教育,对高毒农药禁止使用。农产品集中上市期间,针对蔬菜、生鲜肉、禽蛋品等公众普遍关注且安全隐患大的产品予以监管,严谨违背质量安全问题的情形发生。将安全检测室、田间流动监测站作为体系建设关键,加大抽检频度,并开展不定期抽检抽查;规范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种植户、执法大队等部门予以综合监管,切实做好农药市场准入备案工作。加强追溯体系建设,督导下辖不同组织间的质量关卡,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实现物联网下明码标签入市。

在完善检测设施后,不断更新检测手段,深入研究现阶段农药成分,引进和使用高精度的仪器或添加特定的设备进行检测,在每一次的检测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发现,改进对农产品的检测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查制度,确保检测员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依,按程序办事,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彼此分离而又互相补充。加强对质量检测员的技术培训,对于不同农产品检测标准和执行程序了然于胸,借鉴国际最新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对现有质量检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积极培训检测员对检测设备的熟练运用,根据相关标准,按照我国计量法规和检查周长,定期检查校准、维护保养,确保检测设备在日常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能正常运作。在部门经费允许情况下,购进新设备,给“武器”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加大政府在该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导创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构建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体系,增加财政在該制度建设上的资金投入比重,采用入股及捐赠的方式引导社会支持等实验室作为检测工作的核心。整合利用现有检测机构资源,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法律法规长远实施,在管理制度层面,提升公众对其检测力度和效应,确保相关人员符合基本认证机制要求。加大对检测人员的检测和培训力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到生活方方面面。

4 结语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发展中强化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对农业管理设备、技术等的研究,从设备、手段、检测人员素质、配套设施等体系化建设入手,加强检测和财政在该体系建设构建上的扶持力度,打造出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体系,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继陈.基于电商平台的生鲜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评《生鲜电商平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社会共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4):9,17.

[2] 王静.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建设现状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129-130.

[3] 王秀娟.砀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与建议[J].中国食品,2021(4):104-105.

[4] 陈东旭.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内在价值与乡村振兴 ——以猕猴桃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3):21-27.

[5] 陈宗懋,罗逢健,周利,等.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J].茶叶科学,2021,41(1):1-6.

作者:莫般

上一篇: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触动消费者心理的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