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现状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关键词:茶叶现状对策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茶叶产业现状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论文 篇1:

雷山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介绍了雷山县茶叶产业现状,指出了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茶叶;现状;问题;建议;雷山县

茶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传统饮品,具有清热解渴、提神醒脑等功能。雷山县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条件,多年来所产的茶叶品质好、口味佳,加之独特的加工工艺,曾多次获得特殊荣誉。雷山县的“银球茶”、“天麻茶”、“云雾绿茶”等茶叶,自1984年以来多次获省优秀产品奖,其中最有名气的“银球茶”于1998年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被国家评为外交部馈赠礼品。近年来,雷山县生产的“大龙茶”、“苗家春茶”、“脚尧茶”、望丰公统茶场加工的绿茶等,不仅外形好、颜色鲜、水质亮、耐冲泡,而且香气持久、口味鲜醇、不涩不苦、回味悠长,深受消费者喜爱。

作者:王显中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论文 篇2: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茶叶 现状 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農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

科技兴茶,是黄冈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黄冈市不仅是湖北产茶大市,也是教育强市,如我们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大批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的茶学专家,他们常年参与科技扶贫,积极向广大茶农传经送宝,为服务“三农”,发展黄冈茶叶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1993年我院与英山县合作研制的“干峰碧雪”茶获黄冈市第四届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与麻城市合作研制的“龟山菘萝”有机茶获第五届“中茶杯”特等奖,1995年研制的“春缈”有机茶获第六届“中茶杯”特等奖。通过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与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的强强联手,走院企合作之路,让我们的“龟山菘萝”、“春缈”等名优茶品牌走出深闺,进行产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品牌的效益,从而引导茶叶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提高质量,提高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以上便是我改变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的一点想法,只要政府、高等院校、茶叶龙头企业、茶农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则黄冈茶叶产业大有可为!

作者:陈海军

茶叶产业现状发展论文 篇3:

耒阳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湖南省耒阳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耒阳市茶叶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加工能力大,品牌创建崭露头角,品种改良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优质茶园规模较小、茶叶管理粗放、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机械设备落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湖南耒阳;茶叶;发展现状;对策

茶叶产业曾是耒阳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市有157个茶场,主要分布在龙塘、竹市、哲桥等10个乡镇,种植茶园面积2 200 hm2,年产茶叶450 t,是耒阳市茶叶产量的高峰时期。进入90年代,茶园经受“虫食”、“火烧”、“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到2008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仅900 hm2,年产茶仅183 t。2009以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耒阳的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全市已有1 200 hm2茶园,年产茶280 t。当前,耒阳市市委、市政府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决定要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基础设施为根本,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1 耒阳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近几年,耒阳市以“江头贡茶”为重点,扩大茶叶生产规模。目前全市有3个面积较大的茶叶生产基地都集中在龙塘镇。其中,江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新老茶叶基地260 hm2,分布在江头、大石、蚕子等村;海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拥有茶园140 hm2,分布在龙塘尾、龙形等村;水木芙蓉茶庄拥有茶园120 hm2,主要分布在畔塘村。

1.2 加工能力遥遥领先

江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淘汰部分老旧加工厂房,新建成一个2 000 m2规范化茶叶加工厂,引进了目前国内最新研制的名优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现可年加工300 t茶叶。一年只需加工3个月,就可满足生产基地需要,加工能力已远远超过生产基地茶鲜叶产量。

1.3 品牌创建崭露头角

耒阳市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江头贡茶自古以来声名远播,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茶。近几年,由于产业发展,江头贡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品质不断改善。2009年,江头贡茶在湖南省第九届“湘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银奖。2011年江头贡茶被评为“衡阳市名牌产品”,2013年在中国(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评“中国名茶金奖”。其中,江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通过QS认证和有机茶认证,为“衡阳市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湖南省科普惠家兴村先进单位”。水木芙蓉茶庄和聚茗缘茶馆获得“湖南省百佳茶馆”称号。

1.4 扶植成立协会组织

2008年8月,成立的“耒阳市江头茶叶协会”,目前协会共有注册会员180余户,整合了龙塘镇茶叶生产各方力量,确立了“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统一管护,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化格局,协会所属茶园基地667 m2产值突破8 000元。

1.5 品种改良初见成效

耒阳市茶叶品种原来是以福云六号为主,现发展有福鼎大毫、福鼎大白、湘波绿、槠叶齐、白毫早等优良新品种,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480 hm2,良种覆盖率达到40%。

1.6 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2008年耒阳市聘请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为耒阳江头茶叶协会技术合作单位。2014年签约挂牌为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实习基地。在茶园规划、新品引进、栽培及茶叶加工技术给予全程指导。按农事季节,免费编印技术资料及时发放给茶农。全程使用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总体上提升了江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1]。

1.7 项目扶持力度加大

江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1年申报“江头贡茶农业园优质茶叶深加工项目”786万元获国家发改委扶持;2012年申报“150吨江头贡茶加工改扩建项目”195万元获耒阳市农开办扶持;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等相关部门都对江头贡茶相关项目给予过专项政策扶持。

2 耒阳市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优质茶园规模较小

良种化程度低,茶园单产较低。茶农只注重春茶生产,致使夏秋茶鲜叶利用率低,茶叶产品比较单一。耒阳市茶园生产基地面积不大,优质茶园规模较小,且大部分茶叶品种是20世纪70、80年代引进的老品种,所产茶叶很难满足名优茶加工的需要,当前全市良种茶园仅占总茶园的40%,还有大幅提质改造空间。没有大的生产基地,产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2.2 品牌影响有待提高

耒阳市茶叶虽有“江头贡茶”品牌,但名气不大,品牌不响,未能成为“湖南省名牌产品”。由于企业之间的意见分歧和认识差异,资源整合有待政府引导。目前耒阳市茶叶产业还难以构建大品牌和集团产业,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2.3 资金投入还应加大

每建成667 m2高标准茶园,从种到正常采摘需要5年时间和8 000元左右的成本,面对高额投入,普通茶场自主投入资金不足[2]。虽然近几年耒阳市政府利用“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荒山改造”等项目,已投入政府资金1 000多万元,但还不能满足茶叶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良种茶园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还未能形成耒阳市支柱产业。

2.4 茶园管理普遍粗放

由于茶农重种轻管,大部分茶农只考虑到茶叶的种植环节,缺乏后续管护资金,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低产园所占比例较大,茶园基础设施仍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3],无公害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措施得不到全面落实,阻碍了有机茶园建设。

2.5 人工成本逐年上涨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茶园用工缺乏,种茶者大多50岁以上。从业人员老龄化、低素质趋势明显,劳动力资源紧张致使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很难适应现代茶园标准化生产要求。这一问题在采茶时节尤为突出。

2.6 机械设备整体落后

目前,耒阳市只有3家龙头规模企业制定了种植规程和产品标准。大部分小茶场加工技术落后、制茶厂房简陋、机械陈旧、茶质不高,甚至全靠手工操作,加工成品质量不稳定,在茶园生产中,修剪机、采茶机、台刈机、耕整机没有得到普及推广,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采摘环节几乎没有机械进入[4]。

3 耒阳市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及保障措施

3.1 发展目标

到2020年,茶叶生产目标种植面积3 400 hm2;年产茶叶1 400 t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覆盖率达到80%以上;打造省级龙头企业一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 000 t以上,年产值2亿元以上,年创税收4 000万元以上;争创全省知名商标,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3.2 发展布局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茶叶新扩主产区以龙塘、大市、哲桥、公平、小水、马水、竹乡、导子、东湖、沙明、亮源11个乡镇为主。新扩茶园面积2 200 hm2,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

在龙塘镇建设茶叶产业园区,依法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园区内实现土地流转率90%以上,实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土地入股、大户承包等形式整合各方力量,集聚产业优势,园区内建设开展“五统一”服务,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机作业、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产品销售。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部门服务”的方式,做大基地,做响品牌,做强产业,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辉煌,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耒阳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3.3 发展重点

3.3.1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实施标准化生产,搞好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切实加强茶业基地建设。但要注意,大量引进外地名优茶资源时易导致制成的成品茶口感相似,在市面上呈现同质化竞争。在引种的同时,必须注重茶树种质资源整理与繁育,它不仅对大规模茶园更新换代提供品种保证,而且本地培育的新品种有更好的适应性,更具有区域性无法复制的成品特征,独具竞争优势,利于创建品牌。

3.3.2 改善茶园设施条件。

茶园基地建设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茶园田间建设必须统筹规划,按标准建园,以利后续管理,避免茶园种植后,因无沟、无池陷于生产和管理困难的被动局面,茶园建成后按标准投入,以免茶园缺乏后续管理资金,种植后不能按期投产采摘,甚至荒芜。茶园基础设施条件需按照沟、渠、路、电综合配套要求,整合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农村沼气工程、机耕路修建、国土整理等涉农项目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做到生产基地排灌通畅,道路布局合理。引进新型、适用、高效的农业机械,提高育苗耕作水平,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

3.3.3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技能下农村培训”、“移民培训”等项目,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国内茶叶知名企业考察学习先进的行业管理经验、工业技术和技能。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专家服务队,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积极开展茶事活动,加强茶企培训[5]。对茶馆实行星级管理,定期举办茶文化节和展示会,组织茶企参加全省和全国性的茶业交流活动。

3.3.4 统一茶叶品牌包装。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无公害茶叶产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无污染,严格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法的要求。对江头贡茶全市需统一包装,提高包装档次和实用性,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江头贡茶”品牌,走“大品牌、大产业”之路,促进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6]。

3.3.5 加大休闲旅游开发。

纵观国内各大旅游景区,大多都是产茶地,茶山旅游是现代旅游中的特色旅游项目。目前,耒阳市只有江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省四星级休闲农庄,每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左右,其他茶园的休闲旅游项目都在起步阶段。耒阳市应着力弘扬茶文化,整合休闲旅游资源,继续扩大茶业休闲农庄规模,积极发展茶园观光旅游,把休闲旅游作为茶园综合收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3.6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保持营销能力领先生产加工能力,以发挥市场导向效应。在实体店营销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实行网上交易,利用电视、报纸、因特网等新闻媒体造势,提高耒阳市江头贡茶品牌知名度。发展物流平台,增加储运能力。

3.3.7 建设标准良种苗圃。

全市新扩茶园要以独具本地特色的茶树品种为基础,建立良种茶叶苗圃20 hm2,年出圃茶苗达到3 000万株以上,以满足新扩茶园的种苗需求。

3.4 保障措施

3.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茶叶产业办公室,由市领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制定本产业发展规划,把握茶叶产业发展全局,统筹各项工作进度,协调督促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开展工作。扶持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对乡镇茶叶产业办开展检查指导,督查考核。市财政对市、乡2级茶叶产业办拨付工作经费,其中市级产业办每年工作经费8万元,乡级产业办每年工作经费4万元,根据各产业办工作实绩,

经考核评分后按绩效比例拨付。市级产业办严格按照标准开展茶叶专业乡、专业村的建设和认定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3.4.2 强化扶持政策。

市财政通过直补方式对新扩茶园每667 m2补贴400元,用于发展茶叶种植面积。对提升加工能力、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等环节,另外进行财政奖补和贷款贴息扶持;全面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基地内农户优先办理土地确权,办理农村集体地产权证,拓展贷款面,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开展茶叶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实现中央、省、县3级财政共扶,鼓励企业和基地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建立特色农业保险机制,通过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支持茶叶产业发展,每年需发展一定数量的标准化茶业基地;加快认证步伐,对企业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一次性奖励20万元。凡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分别一次性奖励 2万、5万、10万元。茶叶龙头企业用地,比照市招商引资用地优惠政策实施,税收方面按国家对革命老区有关优惠政策执行,力争全方位优化茶叶产业投资环境。

3.4.3 加强安全监管。

定期开展全市茶叶检测,建立质量追溯档案,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并将检测结果予以公示,确保全市茶叶生产安全卫生,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景宁县茶园管理现状及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8(4):25-27.

[2] 李应祥.贵州茶叶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42-144.

[3] 胡绍德,韦朝领,李叶云.河北灵寿县茶叶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84-85.

[4] 丁明来,张娜,赵军,等.日照市岚山区茶叶发展现状及工作措施[J].茶业通报,2009,31(2):91-94.

[5] 徐应善,雷永宏.加快茶叶加工业发展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的探讨[J].茶叶,2007,33(1):48-49.

[6] 叶火香,何迅民,张林福,等.松阳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0(2):14-16.

作者:王峰涛刘桂武唐红丽梁钰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