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模式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在互联网、教育机构也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小学生因为家庭或者信息原因认知差异比较明显。小学数学教育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如何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队伍面前的一个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心理学学习模式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心理学学习模式分析论文 篇1: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从认知负荷理论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及关联认知负荷视角出发,以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的翻转课堂内容为课例,分析与探讨翻转课堂从教学模式上颠倒学习内容传递和内化顺序的特征及从本质上降低认知负荷的心理学实质,以期为国内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提供认知负荷内在机制的参考。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 数学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一、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cognition)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能力,而认知负荷是指进行信息加工时,认知资源被占用的比例。认知资源(cognition capacity)有限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学习内容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而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其他学习内容将得不到注意而不被加工,即认知负荷超载。1981年John Sweller将认知负荷的概念引入到教学领域,并提出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该理论基于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探讨信息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以及对复杂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提供理论框架[1]。

1.认知负荷理论的理论基础

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人类认知结构特点,以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学习的过程就是图式的获得与图式自动化的过程。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认为,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共同构成人类认知结构,其中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在4~60秒的时间内只能对7±2个单位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复述可以让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阶段或进入长时记忆,如果要让短时记忆的信息能够进入长时记忆且更长久地保持在长时记忆中,需要使工作记忆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认知结构(图式)产生意义上的联系,使已有的认知结构起到稳固新知识点的作用。存储于长时记忆的知识结构以图式或系统化的方式存在,当需要使用时,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短时记忆阶段并进行信息加工[2][3]。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反映某类知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凭这一类知识可以对一事物进行分析和归类。使用图式可以简化人对事物的识别与分类,从而降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可将图式按照性质进行归类、重新组织,建构出新的图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只需要根据问题特征,从长时记忆中“寻找——匹配”相关图式,即可将新的问题置于已有图式中进行归类——选择解决策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次数越多,图式结构越精致化,最终在信息提取时达到自动化,从而节省认知资源空间,减轻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

2.认知负荷理论的分类

Sweller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4]。

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内容的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学习内容的构成元素越少,则元素间的交互作用越小,内在认知负荷就越低;从学习者的内在知识结构来看,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与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经验或图式越丰富、越系统、越稳固,则内在认知负荷就越低。根据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工作记忆的容量是7±2个单位,即5~9个单位,看似很难突破,但是如果把每个单位看成是一个组块(chunk),想办法去增加每个组块的容量,在有限的认知资源空间中,工作记忆的容量会数倍增大。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一个数字可以作为一个组块,一个公式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还可以将若干个公式根据其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组块。当然,学习者对每一个组块单位要非常熟悉且信息提取达到高度自动化,而组块内部的熟练化和自动化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训练、巩固而成的,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需要占用更多认知资源空间,当要处理相关信息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到工作记忆,进行信息加工,从而降低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有关。呈现形式越合理,越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干扰因素越少,外在认知负荷就越低,越有利于学习。台湾学者陈明璋在AMA认知与数字化教学的报告中提出,在呈现一段文字或一道题目时,最好将整段文字拆成若干个简短的小句子,且每个小句子分开来写,并将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用不同的字体、字号或颜色呈现,这样,学生在阅读题目过程中会感觉不费劲,对重点能引起注意,且易于理解[5]。究其实质,就在于外在认知负荷的降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习内容重新组织,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教学策略、多媒体使用手段等方面重新进行设计,从而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尤其对于难度较大且逻辑性很强的问题,题目本身特征决定内在认知负荷较高,从内容的设计、多媒体呈现手段和活动策略等方面降低外在负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联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心理努力程度,心理努力越强,关联认知负荷越高,相伴随着情绪唤醒水平也提高,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积极学习,心理努力在学习者学习时才能得以测量[6]。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

3.基于认知负荷类型的教学策略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的分类,剖析数学学习内容中与认知负荷具体类型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见图1)。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

1.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其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General Sylvanas Thayer在教学中总结了一套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前发放的资料进行学习,课上时间用来批判性思考和小组协作解决问题,是翻转课堂的雏形。Salam Khan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帮助学生解决了不能到课堂上课的问题,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世界各地的积极反馈,之后创建Khan研究所,对翻转课堂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7][8]。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Joe Bergmann & Aroe Sams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与讲解,给旷课学生看,很受学生欢迎,之后他们颠倒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观看录制视频,课堂时间用来解决问题并完成作业。这一模式推广后,教学效果超乎预期[9]。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和发放的学习材料,课堂时间用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负荷状况调整信息呈现时间和学习进度,从而减轻认知负荷,促进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翻转课堂”课例分析

以银川市某初级中学“翻转课堂”教学为例,选择七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二元一次方程》课例进行分析,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图式,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将相关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进行匹配与区别,以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基于对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区别、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及解的不唯一性、以及如何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等内容的阐释,教师制作了一个时长7分钟的课前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且假设经过之前大量的练习已非常熟练,从长时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已达到自动化,可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组块(chunk)单元。由于高度自动化,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时,其所占用的认知资源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信息处理所需的认知负荷较低,可以节省更多的认知资源去加工和处理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内容。

微课时长7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整的听完,而对于不太理解的部分倒回来重新学习,需要记笔记时就暂停。这个环节看似非常简单,却非常有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在传统课堂中,很多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教师在讲到某个环节时,由于思路没跟上或注意力稍不集中,某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知识点就错过了,以至于后面的内容也不太理解,而微课的可重复性,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要处理的信息量下降了,内在认知负荷也降低了。

教师在导学案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梯度、渐进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来进行回答。如让学生尝试着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提炼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试图自己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式子——通过实例为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等具体问题。学习材料的呈现顺序与外在认知负荷有关,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有利于认知负荷的降低,其原理在于教师最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是最初级的,最易于解答的,因此它的内在认知负荷较低;在学生掌握之后,进入到稍有难度的内容中,而之前学习过的较简单的问题已不再或较少占用认知资源空间,留下更多空间学习稍难的内容。以此类推,按照难易程度及逻辑顺序来安排学习内容,总能够为内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更难的内容留下更多的认知资源空间,从而达到降低其外在认知负荷的目的。

在学生课前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除了要对学生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解答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出一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如利用学生在例题中对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过程,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去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针对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让学生对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实例算出不同的解,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针对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其实质是解y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将数学主元思想渗透融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内在动机,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情绪唤醒水平,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对题目的解答给予及时反馈,实质上是一种强化策略,这些均会适度增加关联认知负荷。

总之,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思考,会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在课前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其可重复性决定单位时间内需要接受和吸收的信息量下降,从而降低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并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提高了关联认知负荷。

参考文献

[1] 宋艳玲,孟昭鹏,闫亚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燕,罗增儒,赵建斌.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数学错误[J].数学教育学报,2009(4).

[4] 庞维国.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教学涵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5] 陈明璋.AMA认知与数字化教学[R].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究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2014.

[6] 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7]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8] 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

[9] 张金磊,王颖,张金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作者:杨丽恒(1976-),女,宁夏青铜峡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硕士;原文志(1962-),男,山西绛县人,太原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马建宏(1973-),男,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杨丽恒 原文志 马建宏

心理学学习模式分析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

摘 要: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在互联网、教育机构也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小学生因为家庭或者信息原因认知差异比较明显。小学数学教育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如何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队伍面前的一个问题。如果仍然按照之前施行的教育策略,很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观念冲突。小学数学是学习使用数学工具的第一道关卡,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好所学习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完善的准备、有效的过程、实时观测学生的认知差异三个过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逻辑能力,为学生打开通向数学的一扇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认知;数学教育

一、小学生认知差异分析

认知是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感受,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直观地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课堂反应来确认学生的认知。特别是数学,在教学“加减乘除”运算时,就可以从最原始的方法入手,观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到难,依次展开引导。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心理研究是重中之重,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填鸭式”教育不应该出现在当今教学工作中。学生活泼,思维开放,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身上的这些特点,备课时应当融入学生的这些优秀品质,让学生主动学习文章,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跟着文章的思路走,教师跟随学生的思路走,在关键环节和主体方向方面做引导。备课时,参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或者辅以课外内容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吃透知识。再按照学生整体差别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

在数学教学时,学生的体验是重中之重,学生体验感、代入感良好,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在认知数学时,是从具体的事物往抽象的数字方向转变,多试错、多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学习数学就是与自然物体对话,用数字表述物体,展现数学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与抽象的事物对话。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使用加法、火柴、数线条的方式进行授课,对仍不理解数学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再教育。确认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根据其现有认知进行授课,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教学效果肯定会有质的飞跃。在教授“圆周率”时,可以带模型上课,与学生共同开发,研究圆周率。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圆周率是如何来的,也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如何使事物进行数学化、逻辑化表述的,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反馈,帮助理解认知有问题的学生再次回顾。数学是让人们将世界数据化、量化的过程,用抽象的数据、严密的逻辑思维来展示世界。

三、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机制引领学生学习,并且通过学生的正反馈来确认教学效果。数学课可以用一种艺术对话的形式出现,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差异,反思自己使自身進步。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不打断,在学生交流的时候不提出质疑。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跟着学生走,研究学生内因活动环境,在认真分析学生心理活动后对当前学习方向和环节进行总结并达成共识,并且抛出下一阶段学习的方向。

数学是一门艺术,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伟大的思想,在自己独立的思考下,完成与老师、同学的深度对话。韩愈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尊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错误习惯进行引导,而不是指责。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采用数字接龙游戏、24点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气氛,使课堂学习中学生在积极、融洽、欢乐的学习气氛中成长。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表现出与学习无关的举动,不应该直接指出错误责罚学生,应当积极引导,课后与该学生沟通,反思教学环节、课堂设置是否合理。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主要通过小学生认知差异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这三方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一直都是前沿阵地,学生学习,教师辅助、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老师集中注意力注意学生认知层面的反馈,两种思维碰撞,在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梁宁建,殷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8(2).

编辑 常超波

作者:武承勇

心理学学习模式分析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英语中段良好课堂习惯培养研究

摘要:《中小学心理指导纲要》指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英语中段的课堂学习中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体味英语学习的乐趣获得自我价值提升,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英语中段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小学英语中段;课堂习惯;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言学习规律,课程标准规定中段学生应在四年级结束时达到一级学习目标,在这一时期学生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时期的学生的自我认识、情绪控制、环境适应等能力发生了变化,英语课堂的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尤其表现在班级间和班级内部学生的课堂习惯养成上。有的班级学生英语學习热情很高,整堂课十分专注能与老师进行有效课堂互动;有的班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没有树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产生自卑和厌学情绪导致一些非正常课堂行为发生。因此研究在小学英语中段学生课堂习惯培养中灵活融入积极心理学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专注课堂学习

对于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知英语学习的魅力,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一年级“Colors”学习单元中,我运用颜色魔术的教学活动,在5瓶透明无色的矿泉水瓶盖上加入颜料,询问学生“What color is it?”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以快速摇动的方式变出5中不同颜色,学生兴趣盎然听得十分专注生怕错过哪一个精彩的环节,在这堂课中并不需要我经常提醒学生要专注课堂,因为有趣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了主动学习意识。而中段四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内容难度增加,简单的听、说、读、写技能掌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提升,心理上希望被欣赏被认可获得学习成就感,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由此在四年级Lesson2语言学习中,通过角色扮演、语音语调模仿、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在真实语境中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再请学生按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忙”起来,他们没有分散注意力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然而然融入课堂,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加热爱英语学习,提升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二、及时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由于家庭重视度、学生自身语言学习能力、不同老师教学风格等因素影响,小学中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英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意识强,课堂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效率高成绩优异;而英语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成为“忠实听众”,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以2020-2021英语中段四年级上半期成绩分析为例,考试成绩优秀的有149人占总人数的82.32%,这一部分学生课堂习惯表现为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坐姿端正,课堂作业高效完成,善于倾听别人,善于思考提出不同见解,普遍具有乐观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强,追求学习成就感,学习十分自信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生人数为9人占总人数的4.97%,这部分学生坐姿端正,偶尔喜欢搞小动作,能积极与老师互动并回答有关问题,较难的学习任务需要同学帮助才能完成,学习心理表现为:喜欢英语学习,合作意识比较强,但缺乏英语学习信心,希望得到老师更多关注;及格人数为13人占总人数的7.18%,这部分孩子上课走神喜欢开小差,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任务完成困难,需要老师辅助才能完成,学习心理表现为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但也不排斥,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最后一部分为不及格的学生总共10人占总人数的5.52%,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左顾右盼找同学讲话,影响其他同学,爱走神开小差,不喜欢翻书,需要同桌提醒,找到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讨厌回答问题,具有心理自卑讨厌英语学习,认为英语学习是种负担,自我放逐得过且过的学习心理特征。

三、科学处理不良课堂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由于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差异仍然有部分学存在不良课堂行为,扰乱正常的上课秩序,如:在集体回答问题时故意提高音调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摆出千奇百怪的坐姿引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后排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学讲悄悄话或搞小动作.....针对这部分学生需要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分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自己不良课堂行为,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英语课堂学习。

四、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积极心理学的掌握和应用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他们在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行为观察发现,小学中段学生的心理普遍比较成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时追求与老师和家长的平等交流,希望在这种平等对话关系中得到认可和尊重。这就要求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英语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集体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我效能。

五、结束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将积极心理学与小学英语中段课堂学习进行融合,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继峰.小学英语兴趣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普童话,2020

[2]牟陈婉.小学中段学生课堂注意力影响因素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9

[3]仲桂燕.小学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的转化措施[J].科幻画报,2019(41)

[4]李文奇.积极心理学下的小学语文优化教学模式分析[J].散文百家,2020(10)

[5]李红瑛.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

作者:刘小佩

上一篇: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论文下一篇: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