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

2023-02-15

一、研究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 教育部为了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大学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 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上有别于自然科学, “其研究方法不是说明、实验, 而是理解、诠释;其目的不是求真, 而是求善” (2) , 因此法学中传统的“以说明为主要手段、试图通过形式逻辑来使学生求到‘真’” (3) 的教学理念是对自然科学教学手段的生搬硬套, 十分不妥。目前, 一部分法学教育工作者对法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理论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 也有教师对部门法特别是民法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性教学的模式, 但对于法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真空状态。然而, 在法学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 法理学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探索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二、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 通过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使法理学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

二是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法律思维是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与过程, 法律的实践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体的一般思维方式, 具有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基本的思维要素和分析单元并以之为逻辑线索、普遍性的考虑优于特殊性的考虑、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程序合法性优于实体合法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法律理由优于法律结论六个特征。 (4) 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为要使学生摆脱其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与影响, 通过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与训练, 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学术规范训练。毕业论文是学生研究能力的直接反应, 但从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写作思路不清、逻辑混乱, 部分学生欠缺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的解决措施不具有可行性, 部分学生不尊重学术传统, 论文中引用的内容不加注明,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术训练的欠缺不无关系。因此, 从新生迈入法理学课堂之日起, 就应重视学术规范的训练, 注意掌握法理学内容的准确性、法律术语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 表达的规范性、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和加工资料的能力, 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四是法律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育。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与意识形态, 代表了一定时代的法的精神及法的理念, 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应, 对于法的精神而言, 法学专业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将公平、正义等法的基本价值视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终极追求, 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是一致的。法的价值是法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价值对于法律人的培育以及现实的法律实践都意义重大, 通过法的价值的学习来实现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育是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三、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为完成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 针对法理学的课程特点, 课题组经过讨论确定了法理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 并将之实践于我院2012级至2014级三个年级的法学专业的法理学教学之中。

(一) 在课时分配上增加案例讨论的比重

根据法理学的课程结构, 我们设置了8学时的实践课时, 法的本体论、法的价值论、法的运行及法与社会每编各占2学时。教师讲授完该部分的内容后, 将案例讨论的材料发给学生, 由于案例不止一个, 所以讨论的问题也不止一个。我们要求学生分组, 所有的小组对全部的讨论材料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内部的讨论等方式进行准备, 在正式的讨论课上课之前抽签决定每个小组负责发言的题目, 教师视发言情况打分, 计入平时成绩。

通过三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这样安排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培养并锻炼了学生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并进行加工的能力有所增强, 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缺陷在于, 由于学生学习法学的时间不长, 理论基础有所欠缺, 搜集资料的能力有限, 导致发言内容有所重复, 分析问题的角度过于偏颇或狭窄, 或者流于形式。但瑕不掩瑜, 我们通过案例讨论课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肯定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与创新理念, 而这也正是研究性教学模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另外尚有主持讨论课的教师对于学生发言的偏颇之处予以归正、不足之处予以弥补和深化, 所以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并不苛求。

(二) 布置阅读书目并随机约谈

法理学课程一般分两个学期来讲授, 我们采用布置阅读书目而后随机约谈的方式作为期中作业, 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 (林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张文显) 、《法律与宗教》 (伯尔曼) 以及其他的法理学教材。之所以排除提交书面阅读笔记而采用随机口头约谈的方式, 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读书, 避免为了应付书面作业而在网上抄袭、借鉴他人的读书笔记。

(三) 设置编后复习与总结课

学习法理学必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法理学问题,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 因为法理学的知识既宏观又抽象, 学生只能先从大处着眼, 提纲挈领, 把握法理学的体系结构, 对于整个法理学课程是围绕哪些核心问题展开的了然于心, 进而在具体法理学学习中要将每一个知识点放在法理学体系中进行研究, 揣摩研究同一类问题的不同知识点在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上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这种提纲挈领的能力, 学习法理学的时候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明, 不至于混乱。总之, 学习法理学一定要“瞻前顾后”, 把握和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前前后后的联系, 让法理学体系及其各知识点在自己头脑中不仅具体化, 而且立体化。我们在法理学每一编的内容结束后都设有一节“编后复习课”, 由教师给出知识框架, 由学生在这个框架中加入具体内容, 并说明这些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 由此培养学生提纲挈领的从宏观上把握法理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三年的实践, 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前三个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 第四个目标由于是针对学生日后在法律实践中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培育, 因此是一个长远目标, 短期内尚看不出效果。关键问题在于,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并非仅通过法理学一门课程的训练便能完成, 需要教师与学生持之以恒, 也需要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与继续强化。

摘要:法理学作为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其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 应采用研究型的学习模式。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应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学术规范训练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培育四个目标。法理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包括在课时分配上增加案例讨论的比重、布置阅读书目并随机约谈、设置编后复习与总结课。

关键词:法理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律思维,学术规范

注释

11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A].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C].教育探索, 2003 (8) .

22 朱良好.法学研究性教学的基础论略[J].社科纵横, 2007 (9) .

33 李云波.研究性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 2010 (5下) .

44 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422-424.

上一篇: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附16例临床分析)下一篇:关于推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效开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