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2023-04-13

第一篇:学习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怎样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习是一个认识活动、智力活动的复杂过程。学生在校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学习的性质、内容、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又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即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中学生物课是一门集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但同时又是一门与数学、语文、外语相比,容易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淡化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如果能够在注重了解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其基本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这将对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好生物课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促进中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要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以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目的、性质、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的难度及深度逐渐加大。尤其是几何、物理、代数、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由此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在学习上,一些学生首先感到苦恼的就是:越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越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而对那么多的学习内容不知如何才能全部掌握。例如,对于生物课,很多学生的确很喜欢,上课也能全神贯注的认真听讲,可就是苦于记不住(或根本没那么多时间)日益增多的名词、概念等等有关内容,从而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学生们在学习上进、退分化的明显时期。人们认为,这种“分化”与学习内容的增多及深度、难度的加大有直接的关系。

2.学习方法上灵活性增大。上小学时已经习惯了按老师的要求听、记、抄、背的中学生,自然不习惯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独立思考并综合分析学习重点、记好课堂笔记、做好课前预习等中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善于独立学习、喜欢抢先发言、学习方法较灵活的学生就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对学习的各种要求;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在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的学习活动中出现了“心理疲劳现象”,用学生们自己的话来讲,是种“说不出来的难受”。 3.学习心理上开始出现矛盾与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升高,他们中一部分人较好地适应了中学各方面的要求,有了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会了科学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订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已意识到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与升学密切相关,因而更自觉地追求知识,刻苦学习。但也有些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心理上产生了矛盾与困惑。例如对学习有恐惧感。由于历次考试成绩不佳,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惩罚,或当众羞辱等,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和痛苦;因此一遇考试、公布成绩,有的学生就出现恐惧心理,并对老师的任何评价都非常敏感,更不敢把试卷拿给父母看;特别是对读书价值产生困惑:如怀疑继续学习、拼搏是否犯傻?学习成绩是否与学习价值成正比?在当今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社会,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不是照样有钱挣,吃的、穿的、用的比知识分子更“体面”吗?在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常感到有时学习效率高、效果也好。可也有时因“头脑就是不听使唤”,而无可奈何,自暴自弃或怀疑自己智力、能力太低下等等。

4.学习兴趣不断分化。表现在对于所学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兴趣与爱好、并易变化。从外部表现来看:男生多喜欢理科,女生多喜欢文科;从最初兴趣的产生来看:有自然而然的自发产生的,有受同学、兄长或集体兴趣倾向熏陶产生的,更有受老师影响或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而产生某种兴趣的„„;从中学生对兴趣的认识来看:有的学生认为,兴趣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色彩和生机;有的学生认为,兴趣可以帮助自己结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学生认为,兴趣是学习取得进步的动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老师和家长常常告诫我们,学习不能单从兴趣出发,但对我来说,兴趣是我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主要动力所在”。“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很难想象一个人对某件事没有兴趣,却卖力气去干。”“兴趣使你总是想努力去发现事物的奥秘,而这正是学好一门课所必须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兴趣是学习好的重要因素”。例如,关于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有这样一个调查足以反映中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及有关原因。见(表2):

表2 关于生物实验课兴趣的调查

可见,一方面兴趣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之所以容易变化(即表现出短暂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有趣”的低级水平,即“好玩”的水平。原因之二就是由于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而掌握起来又不得法,学生感受不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感受到的只是负担和面对众多68知识而不知所措的心理疲劳。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兴趣的变化与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能在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倾向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学习心理加以正确的分析与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水平。使他们在“有趣”心态的基础上,把兴趣提高到“乐趣”,以至“志趣”的水平,使短暂兴趣变为持久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成为自身成才或致力于某种事业的动力。

5.开始把对各科教师的评价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并对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育实践表明:学生接受教育是以自己的需要、情感、态度为中介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倾向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某学科教师的积极态度倾向可迁移到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该学科的学习的成绩。此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晕轮效应”。例如,一个学生在谈到她对化学课的兴趣是如何产生时说:“初三时,教我们化学的是一位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年轻老师。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所以对她的课也就格外爱学。我对化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以后我还获得了全市化学竞赛一等奖”。有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情感吸引、品格吸引、知识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和熟识理解吸引。有人曾对4800名初中生进行过关于“初中生对教师人格特质期望的研究发现,在初中生期望的理想教师121项人格特征中,最占优势的10项教师人格特征依次为①不偏爱优等生;②能听取学生意见,知错就改;③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心情;④工作负责;⑤不歧视学生(特别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⑥上课教学有方;⑦布置作业适量,批改及时认真;⑧和蔼可亲,平易近人;⑨学识渊博,兴趣广泛;⑩耐心辅导,诲人不倦。相反,对学生冷淡,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缺乏自信、过分讨好学生,对学生刻薄、偏激讽刺挖苦,常爱发脾气、不能宽容学生,心胸狭窄、认为学生调皮捣乱的多、不可救药的多,私心重、势利眼,以及精神不振、总爱愁眉苦脸、表情呆板„„等特点的教师,是没有吸引力的。可见,教师的一切教育和教学措施与教师的威信,即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密切而直接的正相关,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而敬爱感是一种自愿接受教师影响的心理因素。与这样的教师接触,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对所教的课认真学习,对他的教导言听计从,教育和教学效果明显的好。反之,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与教学效果。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同样是分析中学生学习心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对上述特点、因素的全面了解和考察,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是科学正确的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中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由哪些心理成分组成?每种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以及各种心理因素与学习活动中各种教学环节的关系等等。

二、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及其对

学习活动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智力“质变”的临界点。从智力的整体层次上看,据有关调查表明:智力低常的孩子占3%,超常的只占1%。也就是说有96%的孩子智力水平在一般正常状态。这实际上已经为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时,可考虑以下几个特点:

1.感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感知、观察能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有意注意的心理明显发展。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一下自己的学生会发现,在学生的作业笔迹字体上,小干部的习惯动作上,有对老师的模仿程度能达到维妙维肖以假乱真的地步;在植物或动物课的专业实习中,为了采集到某个标本,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向高处登攀;看老师演示实验,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眼都看直了”。总之,他们已逐步学会根据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更加全面地感知事物。

2.在记忆方面,中学生的记忆力达到一生之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有意性记忆进一步提高,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自觉地提出短期或长期的记忆任务。另外,他们机械记忆的比重随年级增高而逐渐降低,反之理解记忆能力不断上升。抽象记忆的发展呈稳定上升趋势。形象记忆发展到初三年级后有所下降。 3.想象力丰富,特别是有意性的想象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现实性不断提高。例如,很多学生喜欢搞文学创作、科技发明、专业实践活动等等,特别是有的学生什么都想试一试。对此,老师应以正确的态度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保护其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用学生的话说:“老师应理解我们,应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或用成年人的心态)指责同学的“过失”。

4.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并由初中阶段的经验型逐渐向高中阶段的理论型思维发展。一般认为:抽象逻辑思维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然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思维的发展,则是在初二学生中开始,直到高二时才基本成熟。例如,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评价周围的事物,不再轻信“权威”的意见,对待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不再像小学时百依百顺了。开始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评头品足,并提出个人见解等等。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的思维已向着深刻性、独立性方面进一步发展,时常存在固执己见或观点不易改变、不愿接受老师和家长意见等特点。因此,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变化规律极为重要。

三、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非认知

因素及其影响

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因素。它们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导向、维持、调节、强化、保证等功能。

1.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及心理活动之中,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也同样是学习动机,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和导向作用,主指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叫“驱动力”。它以需要、愿望或兴趣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方法,所以说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将怎样认识、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呢? (1)教师可通过一定方式(如个别谈话、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据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材料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外在动机。第二种是内在动机。第三种是任务动机。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类型又有高低层次之分,受认知水平限制。高层次的动机表现为积极的为祖国建设及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因而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等优点;低层次的,则把学习单纯看作完成任务即可。据了解,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有15%的学生为应付家长与老师而学习;18%的学生为履行社会义务(诸如为家长争光,为了获得各种荣誉等);23%的学生为了个人的前途(如上大学、成名成家等)而努力;还有44%的学生表示为了国家与民族(如为祖国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等)的需要而献身。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如果我们的教师稍加观察,就可发现:有的学生非常喜欢与老师和同学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与老师和课本上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上课没听明白的问题,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有的学生喜欢琢磨习题的多种解法,不管老师是否留作业,都有自己学习的内容,并经常看课外参考书;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没有忽冷忽热的毛病,学习总是很稳定„„。然而,也有些学生不但不具备上述特点,反而表现出对一切都没兴趣,应付学习、应付老师和家长。甚至陷入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心理疲劳状态。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的需要与内在动机。所谓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被人感受到的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需求和追求,即对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的反映。因此,任何人的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集合体,其中涵盖着复杂的、多层次的丰富内容。而中学生做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角色,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需要,即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并表现为对知识本身的向往与追求,如渴求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对各科知识及实验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心等等,构成了学习动机的主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需要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求知欲和进取心。教师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中,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亲身体验,例如使学生满足了对肯定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轻松的需要以及亲善的需要等等,就会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

因此,可以说学习动机不仅反映着个人的某些需要和追求,更反映了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动机就是由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构成。

A.好奇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好奇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即知觉好奇(包括了对环境中新异事物的注意等)与认识好奇(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已符号化的思想的思考上)。具体表现为追求学习情境及外部形象的新鲜,学习过程的新颖,学习方法新异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好奇可以通过造成学生在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的不和谐而诱发。因为,学生一旦在认识方面产生了不和谐,就会通过各种学习与思考的形式来降低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与独立学习的态度。例如,在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的道理,并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之后,又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于是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不和谐,由此唤起他们对植物生长与种类的好奇与注意。从而导致他们进行自觉而积极的学习活动。

B.一般的兴趣心态。主要由追求认识学习内容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兴趣。但只表现为对某门学科知识限于一般兴趣与爱好。如谈到生物课,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们都喜欢生物课,对形形色色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可一让我记那些名词、概念及有关的理论,我就感到枯燥、心烦”。总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带有不稳定色彩,既容易被激发又容易消失。为此,学生的兴趣可根据其起因而划分为直接兴趣(指由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与间接兴趣(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如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等而引起的兴趣)两种。还可依其稳定程度划分为暂时兴趣与稳定兴趣。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有一个从直接到间接,从暂时到稳定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C.自觉的学习心态。一般在各年级学习始终较稳定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中表现突出。其特点是,这样的学习心态由较好的学习习惯引起。例如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计划性很强,作业中遇到难题,喜欢自己动脑筋思考解决,当天的功课当天完成,从不拖拉。 D.较高志向的主动学习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某些学科知识有较稳定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认真而执著。具有这种学习心态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它主要由反映学习需要的社会意义引起。实际上,上述几种层次的学习动机及心理状态,在中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并集中反映出具有独自特色的学习心理结构。

最后,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过程中,在学习实践中,教师注重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理解的需要”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2.学习与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及调适。

学习心理障碍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影响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的不良因素。其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

(1)一般学习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器质性障碍,主要指由于身体状况(如早年病史、视听觉失常等,不适或缺陷而形成的学习困难;二是机能性障碍,主要指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记忆、概念、言语、情绪及人格特征等)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

A.认知障碍。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感知、记忆、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学习的不适应。如在比较常见的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已有的基础知识较差,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低、接受新的刺激的感受性较弱,因而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学习成绩。对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分析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时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正是由于基础太差,老师讲的再细他也听不明白,记不住。从而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使他们深感学习太难了,越发加重了原有学习障碍的程度。”此种现象被国外一些教育家称之为“魔力圈”现象,它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继续下去就会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B.情绪障碍。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功能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负性情绪则会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导致认识机能障碍,以致失去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尤其是对于处在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情绪障碍会更直接、更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外在因素,包括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与同学关系不融恰,父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而又深知自己达不到,因而压力过大失去信心等等;内在因素如自身情绪稳定性较差、遇事易激动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学习上易形成焦虑情绪,如考 试紧张、害怕难题、易烦燥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厌学,认为学习太苦太累等等。对此,有关学者曾针对优等学生和情绪障碍型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①3和表4:

表3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情绪稳定性比较

表4优生与情绪障碍型学生焦虑水平比较

从表3中可见,43名情绪障碍型差生中学习情绪不稳定人数占41.8%,而优生中情绪不稳定的只占20.3%,而且差异显著。再从表4中可以看出,情绪障碍型学生中,过度焦虑和焦虑不足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优生中的人数,而且两者差异显著。实际上,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一定水平和程度的焦虑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适量的紧张感,但焦虑的程度太高或太低又会影响学习效率。如图1所示:

焦虑程度对学习的影响因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图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由低至高分为五级,其测验结果(进行焦虑情绪下的学习实验)表明:对于

2、

3、4级学习能力(大多数普通学习能力)的学生,焦虑高则学习成绩都很低,而对于极少数优等生,焦虑高反而成绩上升;焦虑低对于1,2,3,4级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对于优等生则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差生不论焦虑高低,影响都不大。另外,从学习内容看,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学习,则低焦虑效果好,高焦率效果差;简易的学习,则与上述相反。从焦虑持续的时间长短来看,短期性焦虑对学生影响不大,长期性焦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因此,短期的、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决不能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否则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及精神受刺激。为此,我们需进一步分析造成上述学习障碍的主要心理障碍。

(2)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有:

心理定势,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文饰心理等。

A.心理定势,即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积极的心理定势可大大提高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而消极的心理定势常常成为人们的心理障碍,其产生的原因多由于知识的贫乏和经验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中学生中的消极心理定势如,由小学时进行机械、单调的记忆而形成的学习方法上的一种“死记硬背”的心理定势。以致入中学后,他们学习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就是准备延续此法,以做大量的练习和背记书本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 B.从众心理主要指盲从行为,即“随大流”。它特别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一次生物课上,老师问:果蝇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细胞内含有多少个DNA分子?由于这个问题是在学习原有知识基础上引伸的一个问题,所以老师叫了一个好学生回答,答曰:8个DNA分子,教师问答的对不对?很多同学异口同声说:“对!”其实这个答案是错的,很多学生是不加思索地盲从。经了解,盲目跟着说对的学生认为“学习好的同学正确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说对我也就跟着说对了”。此例说明了从众心理的普遍性。另外,从众心理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敢或不愿意回答问题及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发表意见。如表①5所示:

表5关于学生从众心理在课堂上部分表现的调查

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缺乏足够的主见和钻研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少“从众”多“创见”。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多鼓励那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的学生。C.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主要表现为“老师(或家长)让我这样做,我偏不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

①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表6是有关专家与某校几个年级中的12名后进学生谈话了解到的情况,他们对学校、教师、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表6关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

对此,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或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老师讲的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注意从各方面减少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和宽容。

D.文饰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某次考试失误的学生,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身体不好”、“脑子笨”、“同学的不良影响”、“家庭的影响”或归于父母的责任、老师教的不好等等。以掩盖自己的错误与问题,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中学生的此种心理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所以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科学而全面的对学生上述学习心理障碍进行分析与调适。

四、分析方法及注意问题

1.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周期程序,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周期变化。这种周期变化的反复进行,显示出了学生智能发展的量的积累,在一定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在了解、认识学生认知与非认知心理因素及心态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学习的周期程序,对于指导学生改善学习的智能结构,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关键环节。

(1)我国古代教育家曾提出过学习过程的学习心理学思想的“七步学习论”。即立志(强调学习者对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博学(指阅读与获得信息)、审问、

①慎思、明辨、时习和笃行。七个环节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互相联系。如表7所示:

(2)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过程的结构的分析,明确提出了“我国当代中学生最

②优学习方法的八个环节,或叫“八环系统学习法(武汉师范学院黎世法对10350名中学生的学习总结分析),即:制订计划及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包括阅读、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科技活动等)。上述八个环节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需要,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以及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加涅(1974年)以学习中相应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运用现代信

①息加工理论和模拟的方法,就实验材料进行推论,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即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也有的资料介绍为“学习的七阶段论”,②如表8所示:

表8 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资料分析学习 ——学习七阶段论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巩固阶段→应用阶段→泛化阶段→反馈阶段。 从上述可见,加涅等认为学习过程的阶段及其相应的心理状态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因此,了解并认识上述内容是分析学习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2.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表现在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深度、广度、速度及准确度上,它最基本的认识力主要是:观察力、表象力、思考力、创见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其中思考力是认识力的核心,创造力是认识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一些优秀的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智力超常、能力突出、各科成绩均达到优良水平。追其根源,正是由于他们具有爱思考、少保守、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乐于探索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奥秘等最佳心理状态特征,从而促进和强化了上述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反之,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厌学的学生则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情绪消极、认识模糊等。从而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上升,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心理障碍。究其原因,首要的就是认知障碍,即认识能力与优秀学生相比差距极大。

因此,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时要注重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例如遵循中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这一特征,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正确的感性知识的教学活动及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组织观察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遵循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从片面性和表面性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又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的思维规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能够促进他们正确理解科学知识体系的活动,帮助学生们提高生物学科理论思维和辨证思维的水平;遵循记忆规律,指导学生改善记忆方法并刻苦识记、自觉训练并提高持久记忆力;遵循学习迁移规律,多为学生们创造掌握有关技能,提高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但需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分析时,还应特别注重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一面临考试就出现心理紧张甚至焦虑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考试紧张是在一定情境的激发下产生的。从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当然,做为应试者的学生这种认知评价的调控作用发挥的如何,同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应试技能密切相关。但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对于稳定和调节情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的自卑与自信就表现为消极或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如果总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无意中就会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时,对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的分析也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下: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固然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学的最好方法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去教,即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而不是动机方面。只要学生尝到了甜头,学习兴趣和动机自然会被激发。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尽量避免由于教师不公正的评价与分析而产生相反的结果,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科学的评价学生必须坚持的几个观点。即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把学生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从方方面面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避免片面、孤立、抽象地评价学生。 (4)科学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应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几个心理特性,即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求索性与动荡性;在此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满足中学生心理上许多正当的发展需要,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5)教师要注重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增强自我心理鉴定的能力。可以说这是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他们最佳学习心态的保证。也就是说师生同在一个学校环境里,与学生一样,教师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情感上是相似的。我们的教师往往只知道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与鉴定,而很少了解或忽略了自我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对自我的了解与分析,如同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一样重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基本上都与学习问题有关。因此学习心理,始终做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它既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需要,将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纳入教学之中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学习心理分析

中学生由于年轻, 思想尚不成熟, 他们对学习需要的认识多种多样: 有为出国, 为升学, 为将来找个好工作; 也有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考试; 有被同学间的竞争所推动; 有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 还有为了实现祖国四化、为社会做贡献等等。无论哪一类学习动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个人成就相联系, 因此, 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动机的核心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获得成就的一种需要,是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事, 并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内在的推动力。”

从心理学的成就动机方面来分析, 我们大体上可以找到厌学之学生的心理原因了, 他们既缺少认识内驱力,又缺乏自我提高内驱力。以下我们从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影响学生文言文学习成就动机的因素。 首先, 从文言文本身来看, 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距离较大, 又缺少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所以学生在理解语言上困难较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任务过难或过易都容易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由文言文本身特点而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是有据可循的。其次, 正因为学生在理解语言上困难较多,所以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又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注重讲解和指点, 忽视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 过低估计学生的水平, 以致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惰性。另一种是, 一些教师的教学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认为文言文备课容易, 大有讲头, 可在此方面大显身手。讲台上滔滔不绝,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力, 认为文言文的学习高深莫测, 只有教师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 有些学生疯狂购买译文丛书, 买后又不细看, 或为应付考试, 或为应付教师的第二天提问。这样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最后, 某些文言文的教材本身也有问题。广义的文言文包含韵文和散文。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对政论性散文不感兴趣,而对传记类较感兴趣, 可是高中文言文单元中此类型文章不多。既然大纲规定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那么不如多选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篇目。这样的范文, 能使枯燥的文言词语教学变得有趣些。通过有趣篇目的学习,来达到文言词汇的积累, 这就为阅读政论性散文奠定了基础。选文忽视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然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

第三篇:学生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报告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一个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教育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规律的指导进,通过对我从任的班级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在大多数农村学生中存在着的学习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一定的方法。

因其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意识常受来自于自身的、外界的各种干扰。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够,自制力不强,自我调控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自身不可克服的毛病往往造成学生具有以下方面的制约:

(1)学习自觉性不高或者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目的性不强,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例如,在调查中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经常对你的功课感到担忧吗?”一小半回答是,个别学生回答“不确定”,说明这些学生是经常在一种紧张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学习,心理负担较重;

而在对“你常常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学习”和“我常常利用做作业的时间玩耍,看电影、电视或听音乐”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回答,占被调查者有48.6%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较低的,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较短。

(2)学习缺乏一定的方法,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的问题

1>不能定期复习。2>:在阅读中,我抓不住重点。3>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3)农村环境下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在对多名学生进行有关学习主动性,勤于思考,善于发表意见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一半以上回答的是:不知该怎么办。

2、农村中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许多制约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普片不高等。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脱节也是导致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家庭的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一些学生惧怕艰苦依赖性强,学习、生活中的一丁点困难就会对其情绪、意志力、信心等产生较强的冲击,影响正常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广义”之风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业的追求。如此等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感知与语言之间发生障碍,学习品质与智力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四篇: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中学存在着两种学生:一种是国家计划内的统招生,另一种是计划外的“钱学生”。于是,大量的差生由于向学校缴纳了捐资助学费,也涌进了重点中学。这些差生在智力和知识方面与统招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量差生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作为重点中学的一个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呢?实践告诉我们: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怎样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实验研究表明:认真分析差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差生定义

高中阶段的数学差等生可按如下规则定义:以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每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加上升学统考的数学成绩为标准,累计成绩名列全班倒数15名内的学生称为数学差等生。具有一定志向水平的差生称为易于转化的差生;没有志向水平的差生称为难于转化的差生。

三、差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差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差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弥补他们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差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问卷调查表明:90%的差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所学的知识记不住,记住了也很快就遗忘了。

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差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

四、差生转化对策

针对差生学习心理上的以上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差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帮助差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差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差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差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差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对差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的教育

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不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转。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都需要应用数学。因此,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驾驭学习,驾驭生活。

第二,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差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诱发差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差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串应满足两个条件:

(1)可行性。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符合差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差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

(2)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差生产生好奇心和刺激感。

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引入这样一个实例:甲、乙两个容器中,各盛有1公斤的某种溶液,先由乙器向甲器注入一半,以后依次向甲器注入乙器内剩余的一半,由此引出以下问题串。

问题1.这个过程会不会终止?为什么?

问题2.乙器内的溶液会不会注完?每次向甲器注入之后,乙器中剩下的溶液是多少?

问题3.每次注入后甲器内的溶液各是多少? 问题4.如果这个过程无限地继续下去,甲器内的溶液无限地趋近于多少?乙器内的溶液无限地趋近于多少?

以上四个问题来源于生活,富有趣味性,难易程度符合差生实际,可以有效地激励差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第三,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差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幽默的问题,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

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的感觉走。因此,要使差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对差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3.定期作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差生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学习方法指导。例如,高一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立体几何,尤其是差生。教师应根据立体几何这门学科的特征,给差生作学习方法介绍。第一,闯三关。画图关、识图关、语言关;第二,三官齐动。多动手,勤动脑,用眼仔细观察好。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与计算的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是一大难关,要闯过这一关,必须多动手做模型,联系模型画图形,对照图形想关系。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有效地培养差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开展一帮一活动,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一个班15名差生,每天对他们的学习情况都一一过问,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多数的差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1个差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我给优等生规定三条任务:①帮助差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②督促差生按时完成作业;③给差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差生也规定了三条要求:①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②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③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

一个月召开一次优等生会议,检查他们对差生转化工作的落实情况,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共同商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差生转化工作有明显效果的优等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加他们的操行评比分,对不负责的优等生提出批评,限期改正。一个月召开一次差生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多数差生都认为:一帮一活动很好,他们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在优等生的督促之下,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了,每次的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了。同时,从优等生那里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5.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

虽然差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差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有一个难于转化的特差生,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当老师讲了不完全归纳法之后,她给老师写道:我发现连续自然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等关系,例如,1、

2、

3、

4、

5、

6、

7、

8、

9、10,这10个数,有如下相等关系。1+10=2+9=3+8=4+7=5+6=11,不知别人发现过这个规律没有。一个数学特差生,能够独立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她的闪光点,是她创新思维的萌芽。敢于猜想,善于发现是一个人成材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正确加以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

6.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教师不能够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够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差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差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在理解上要降低层次,只要求能够正确运用就行了。例如,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个定理证明很复杂。理解很困难,在教学时只要求差生记住这个定理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就行了。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作业布置分层次要求。将一个班的15名差生分为两个类,倒数1~5名称为难于转化的差生,6~15名称为易于转化的差生。对于难于转化的差生只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的基础题目,中档以上的题目一律不作要求;对于易于转化的差生,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的全部基础题目和部分中档题,难题不作要求。作业批改单列分等进行。将15名差生的作业单独批改,每天的作业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其中,A等的标准是:作业中无知识性错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本掌握;B等的标准是:作业中存在个别的知识性错误,有些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C等的标准是:当天学的知识点大多数没有掌握或者全部没有掌握。

对于C等的学生作业要求全部重作,老师单独指导;对于B等的学生要求错题重作;当面订正,有问题当面解决。要注意从差生作业中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和调整教学程序。

学习目标分层次要求。对于难于转化的差生只要求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一些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题型;对于易于转化的差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材上的基础题和部分中档题。

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之后,差生普遍反映很好。他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因为每天的作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能够从中获取成功的感受;第二,分层次要求,完全符合他们的实际,使他们摆脱了难题对他们的冲击;第三,作业单独批改,当面订正,老师个别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知识当面过手。

7.实施成功教育

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差了,不批评,不歧视,用古人名言:“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考试对差生的评分标准作适当降低,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实验效果与分析

本课题通过三年的实验,获得了以下实验效果。

1.消除了差生的自卑感,增强了差生学习的信心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关心与开导,同学们的帮助与关怀,一些伟人成长经历的启迪,使差生消除了自卑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华罗庚成长的故事,爱迪生成功的奥妙,使他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天才来于勤奋,成功在于毅力。学习暂时落后,不等于没有出息。只要选定了成材的目标,满怀信心地努力奋斗,成功一定会到来。通过问卷调查表明:15名差生100%的都消除了自卑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一个难于转化的差生在问卷调查中写道: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生得笨,不是读书的材料,心里感到很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意学习,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自从参与了数学老师搞的差生转化实验之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关怀,数学老师那语重心长的教导深深地感动了我,华罗庚成长的故事时时启迪着我,慢慢地我的自卑感消失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当年高考,他的数学成绩考了101分,以总分478分的较好成绩考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2.提高了差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帮一活动中,我规定:遇到疑难问题,首先应该自己独立思考,尽可能设法解决。通过反复思考,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优等生请教。因此,普遍的差生都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都能够独立地提出一些见解,思维层次普遍提高了。例如:高中立体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容器。有一个难于转化的差生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按照无盖容器计算的,另一个答案是按照有盖容器计算的。在批改作业时,我按照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批改,将其中按照有盖容器计算的答案,视为错误的结果,他很不服气,跑到办公室找老师说理,问老师为什么给他打半错?红钩上打一点,老师告诉他说:根据编者的要求,这道题目应该按无盖计算才合理。他说:题目中并没有说明容器是有盖还是无盖?你断然将它作为无盖处理不妥当。事实上,有不少的容器都是有盖的。他说:我父亲的汽车上装汽油的圆桶就是有盖的。老师听了之后,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当时就肯定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庚及在班上表扬了他善于动脑筋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他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3.学习成绩取得了显著效果

实验班15名差生的会考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15名差生的会考成绩,优生率高26个百分点,及格率高7个百分点.我们对高考成绩进行双总体Z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15名差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与对照班15名差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双总体检验的结果表明,该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差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帮助,学习成绩都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只要我们对差生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努力去寻找适合差生心理特征的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差生的转化工作是会有成效的,提高差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是大有希望的。

第五篇:新东方个性化辅导学员分析及学习计划

——董某某

一、学员学习问题分析:

1、 分数段:90~100分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总是凭借语感做题,很少去深入思考语法现象,造成现在语法○思考混乱,语序错乱,主谓不一致,时态错用等初级的错误。 2词汇记忆不准确,○形近词,同义词易混淆;词汇量有限,没有达到应有的词汇量。发音,拼写及含义不能对应起来。

3在分析复杂句,长难句子上有困难,常常无法理解句子真正的含义。阅读理解上○会有影响,虽然有的时候考试会做正确,但是并不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机性。

4书面表达,不能按照正确的语法规则进行写作,对于单词的词性没有概念,对于○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构成没有概念,且直接影响到英语其他知识的学习。 5在平常的在校学习中不重注词汇的落实,且听课效率有问题,对课本上学过的课○文没有印象,老师讲过的知识遗忘或者混淆。

6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知识的转化和吸收存在很大的问题。总是形○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学习计划:

暑期过后:100分以上 高三上学期:110分左右 高三寒假:争取120分 高三下学期:120~130分 可冲刺一下:130分以上

新东方暑期16次课程安排:(重点突破词汇和语法的问题) 第一次~第五次:夯实词汇基础

高考高频词讲解,以最基础的词为中心,扩展联想,含义,词组,用法及近义词辨析。 第六次~第十三次:词汇与语法并进。

继续高考高频词的讲解(每次课20分钟左右) 重点语法讲解:第六次课——词性及句子构成

第七次课——由简单句变成复合句及从句的方法,划分句子结构 长难句的分析

第八次课——三大从句之定语从句 第九次课——三大从句之状语从句

第十次课——三大从句之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第十一次课——动词之时态及被动语态 第十二节课——动词之非谓语

第十三次课——动词之情态动词

第十四次课——动词之虚拟语气 第十五次课——动词之主谓一致

第十六节课——强调句,省略句,反意疑问句,倒装句等

暑期课程的目标:建立最基本的词汇基础及语法体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三、后期学习建议:

1巩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及时梳理语法知识点,○充实暑期打下的语法知识框架。让语法的学习更加的具体细致。 3加强词汇的意义,词根词缀法记忆单词,学会词义的辨析。 ○4阅读、完型及写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要多加练习,找到方法更重要。 ○9月份:巩固暑期学习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加入高考真题的训练,在英语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升;开始引入听力的方法讲解及训练。 10月份~12月份:开始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此部分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比较大且比较重要,“得阅读者得天下”)此时插入关于一些写作方法的讲解及方法,开始写作的日积月累的训练。

训练:方法+大量练习(“我的特色阅读法”:语言逻辑分析法,人本主义阅读法,快速跳读获取信息法等。)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及训练,在寒假之前争取考到110分左右

寒假:完型填空专项训练(此部分是高考试卷中较难得一道题型,虽然所占分值不多,但是想进一步提分,必须突破这一困难),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不能间断。

寒假过后:冲刺阶段。综合所学知识,针对高考,把握考试脉络,推测命题者的出题思路,进行押题,猜题,并有针对性的训练。

英语的学习没有捷径,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英语的学习也不能把听、说、读、写孤立起来,要综合的训练,注意发音,准确记忆单词,扎实语法体系,大量阅读,坚持写作,坚持听力训练,相信“天道酬勤”,高考必定会成为赢家!!! The on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英语学习计划及学习建议

——新东方学员董相麟

Made by:新东方优能部教师刘畅

上一篇:学习心理学能收获什么下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