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模式分析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融资模式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任何企业融资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市场背景下进行的。本文通过对英、美、日、德各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融资模式:以银行的直接监督为主,以证券市场监督为辅,二者相互结合并共同发展的模式。

第一篇:融资模式分析论文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摘 要]一条供应链上80%左右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受自身规模限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风险大等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小企业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融资对策,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从融资对象的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这些模式下隐藏的融资风险,找到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融资对策:在充分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核心企业担保的融资模式能够降低融资难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从而使整条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核心企业担保;融资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6.043

互联网使信息共享更方便,大数据使信息共享更精确,随之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小企业的问题与整条供应链越来越息息相关。而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是解决供应链节点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各有优劣。寻找一条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其所在供应链的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文研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模式,并进行风险分析,总结原因给出相应对策。

1 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流程中涉及对象包括中小企业、银行等投资机构、担保核心企业等。因此可分为中小企业与银行等投资机构之间的直接融资,中小企业是借方,银行等投资机构是贷方;中小企业、担保核心企业、银行等投资机构之间的间接融资,中小企业是借方,担保核心企业是担保方,银行等投资机构是贷方;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银行等投资机构之间基于数据监控的间接融资,中小企业是借方和交易方,核心企业是另一交易方,银行等投资机构是监控交易方和贷方。这三种融资模式下又衍生出各种具体的融资方式。

1.1 传统节点企业自行融资模式(银行、投资机构等)

部分中小企业虽身处供应链中,但未形成供应链思维和供应链融资概念,融资方式传统。以企业的资产、期权和预期收益作为基础,筹集项目建设、运营及业务扩展所需要的资金。这是企业与银行等投资机构直接完成融资,中小企业需要满足银行等投资机构的较高条件方可完成融资。

1.2 核心企业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加入供应链后,形成供应链思维)

银行凭借核心大企业的担保将资金投给中小企业,从而帮助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供应链正常运行和发展。

该融资模式具体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保税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1)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中,以中小企业对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中小企业通过此凭据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该方式以某一交易的应收账款为凭据,通过凭据金额来为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提供较为准确的短期贷款。

(2)保税仓融资:在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完成融资。该方式是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交易仓库受银行监控,形成仓单质押。银行控制提货权则是银行以对交易流程的实时把控为条件进行的低风险投资。

(3)融通仓融资:融通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它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效率。[1]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期间,融资发生在交易后的存货状态。银行以存货为评估对象确定投资。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中小企业拥有货物流通的阶段性控制权,银行等投资机构以此货物为信任依据对中小企业进行短期投资。

以上都是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通过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在不同的流程上进行的融资,通过与核心企业的该笔交易流程和交易状态来决定中小企业的融资。

1.3 融资机构根据数据判断风险确定的融资模式(交易信息监督,数据监控)

数据可以判断融资需求和趋势,标准化数据监控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准确判断融资风险确定融资。通过建立交易数据库,对交易时资金流、物流、商流的全程进行监测。如淘宝交易过程中的付款方式、到账、发货、物流、到货、签收、评价等物流和资金流的全程记录,形成有参考价值信息,通过交易历史积累的数据做出准确预测。投资机构可通过实时监控数据,规避风险。

独立融资模式直接简单,但融资难度最大。核心企业担保融资模式融资难度降低,但中小企业不具有主动权。数据监管融资模式风险可控,但企业管理思维和技术欠缺。中小企业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可缓解企业自身劣势,激发供应链优势,降低融资难度,是当下最实用的融资模式。

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融资风险往往来源于扮演借方角色的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风险的主观原因是管理思维局限,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缺乏健康成长的潜力;客观原因是中小企业受自身发展限制,核心竞争力不够,技术水平低。

2.1 思维局限、信用危机提高融资风险

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担保融资模式来说,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信用,核心企业与银行建立信用,这基于核心企业资产丰厚,风险可控。而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来源于中小企业对供应链的业务贡献。中小企业受思维局限,过分关注融资额,不求共赢,容易导致信用系统崩溃,形成融资风险。

2.2 中小企业自身劣势局限,是高风险融资对象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建立时间较短,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方式落后,经营理念缺乏,技术创新不足等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不具有健康成长潜力,缺乏核心竞争力。[2]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都不符合银行等投资机构要求,自行融资无优势。银行等投资机构难以得到收益,风险难以预料。

2.3 信息不对称、流程不规范、技术不达标导致融资风险高

中小企业信息化、数据化、规范化欠缺,导致上、下游信息共享不足,信息不对称。不对称的信息难以获得科学融资,且融资风险随着信息误差的增加而增加。“牛鞭效应”和“需求变异放大”等情况在中小企业上时有发生,若这些效应发生在供应链的融资过程中,融资机构和核心企业都将承受巨大风险。

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对策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自中小企业自身,企业信用、管理思想、创新能力、现代化发展都不占优势。因此要想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先要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再结合供应链融资发挥融资作用,最终实现中小企业顺利融资、正常发展。以下是给出的相应对策。

3.1 企业管理层转变思想观念,从独立融资到供应链融资思维的转变

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应当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合理为中小企业融资,有效解决企业短期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企业稳定发展。[3]企业管理层首先应该积极拥抱现代化管理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由传统独立经营转变为供应链经营,由独立融资转变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担保融资。

3.2 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由于供应链金融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未来资金来源有较好预期,制定更为合理策略,降低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4]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可持续增长的稳定发展状态。

3.3 加强生产交易管理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与供应链上企业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

供应链讲究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实现整条链上企业的共赢。核心企业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前提是彼此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数据透明。大数据首先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最重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大数据的能力使得企业的各方面数据能够被资金供给方所获得,从而做出合理有依据的决策。[5]在融资过程中,加强生产交易管理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以精准数据信息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共赢、风险共担。

3.4 选择核心融资机构,欢迎融资机构参与监督公司即时交易状态,与投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银行能够有效针对各行业提供线上服务,这其中主要将核心系统进行了对接,主要是指保证发货的时间、地点,货物的实际状况以及付款情况等诸多订单消息都会直接表现在线上,从而逐步实现线上交易。银行能够有效掌握到线上交易的各项数据,从而进行有效的线上融资。[6]线上化实际上是帮助银行等投资机构更好地参与监督。银行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监控分析,确定投资量和投资时间。中小企业通过核心企业与银行等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可以由单笔融资合作逐渐转变成长期合作,相比短期合作可降低临时企业资金短缺时的融资周期。

4 结 论

供应链融资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节点的优势,通过核心企业担保降低融资难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从而使整条供应链正常运行和发展。但传统思维桎梏等原因使得这种融资模式存在隐藏风险,为此,中小企业需要创新思维方式,积极参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建立长期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银行等投资机构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监管来降低投资风险,倒逼中小企业规范信息化管理,最终形成中小企业顺利融资、供应链正常运行、银行等投资机构风险降低的“三赢”局面。供应链融资将供应链与资金链紧密联系,以信息流为准确连接,充分发挥物流和资金流的契合效果,优化供应链整体运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石飞.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J].浙江金融,2010(10).

[2]廉子英.浅析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J].新经济,2016(2).

[3]杨丹清.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

[4]金涛.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理论研究[J].商,2016(4).

[5]王天捷,张贻理.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

[6]周光宗.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趋势[J].时代金融,2016(6).

作者:夏景耀 刘瑶

第二篇: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任何企业融资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市场背景下进行的。本文通过对英、美、日、德各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融资模式:以银行的直接监督为主,以证券市场监督为辅,二者相互结合并共同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融资模式;融资结构;治理结构

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即经常以某种方式融资,这就是企业的融资模式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及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加上不同类型国家的公司法、商法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融资模式,最终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种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其差异并阐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如何优化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一、英美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企业行为也已高度市场化,因此,英美企业主要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资本,证券融资成为企业外源融资的主导形式。由于美国企业融资模式更具有代表性,本文着重从美国企业融资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应该说,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企业制度也已非常完善,企业行为也非常理性化。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责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换言之,企业先依靠内部融资(留利和折旧),然后再求助于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这一融资顺序的选择反映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是内部融资占最重要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高度分散化的企业股权结构对美国企业融资体制的形成及其运行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其一,明确清晰的资本所有权关系是实现现代公司资本有效配置的基础。因为不管企业是以个人持股为主还是以机构持股为主,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或所有者始终是清晰可见的。所有者均有明确的产权份额以及追求相应权益的权利与承担一定风险的责任;其二,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因为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作为企业所有权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很多,当股票的买卖者数量越多,股票的交易就越活跃,股票的转让就越容易,股市的规模发展就越快,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就越便捷。

这种股权结构对美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是,投资者作为所有者(委托方)难以真正对企业经理人员(代理人)起到监督作用。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和作用。而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最强,也最直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脚投票”机制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二是兼并接管机制对企业经理人的约束。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经营业绩下滑时。其股票价格将会随之下跌,当股票价格下跌到远远低于企业的资产价值以下时。由于股票价格较低,其多数股权极易被其他战略投资者收购,然后这些收购者凭借其所掌握的股权,提议召开新的股东大会并接管公司,将原来的经理层撤换,这就是兼并接管机制对企业经理人的约束,即企业经理人时时存在着被“恶意收购”的风险。企业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被接管以至于使自己失业,就会尽力经营好企业,使企业保持良好的业绩。这样就可以使企业股票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不易被收购。

2、法律对金融机构持有企业股份的限制

从法规和监管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法律一般禁止金融机构持有企业的股份。对于银行而言。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廷格尔法几乎完全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份,例如,该法案不允许银行拥有任何一个单个公司5%以上的股份,即使持有少数的股份也不得参与股利分配,银行信托部门虽然可以代客户(受益人)持有股份,但是不能把其受托资金的10%以上投资于任意单个公司。并且有其他的法律鼓励信托机构持股进一步分散;除银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在公司股份方面的投资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例如。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任一人寿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于其他公司股份的资产不得超过本公司总资产的20%,并且投资于单个公司的股份资产不得超过本公司资产的2%:此外美国法律也限制非金融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的股份。

二、日本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相对于英美等国家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外源融资模式。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贷款。在这种融资模式中,以日本的主银行融资模式最为典型。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融合了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银行与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1)银行与企业建立关系型契约;(2)银行之间形成相互委托监管的特殊关系;(3)监管当局采取一整套特别的监管手段,如市场准入管制、“金融约束”、存款担保及对市场融资的限制等。以主银行为首的信用贷款几乎成为日本企业唯一的外源融资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和日本股票市场的发展,日本企业逐渐增加证券融资的比重,但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融资格局并未改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

从企业股权结构来看,与英美国家企业不同的是,日本的企业产权制度主要是以法人为基础的。即日本企业法人持股占有绝对的比重。并且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持股,若干相互持股的公司形成了一个较为密切的关系网,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形成“企业集团”。产生这种持股结构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与日本1945年以前的财阀传统相关;其二是日本法律与英美等国的法律不同,对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几乎没有限制;其三同日本的东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有一定关联。这种东方文化体现在企业控制机制方面,就是日本企业之间的兼并接管活动很少发生。

从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由于企业股权结构的原因,日本企业之间的接管交易很少发生,类似于英美企业之间的恶意收购活动就更少了,因此,日本企业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主要不是来自于股票市场,而是来自于银行体系。由于以主银行为首的银行贷款几乎成为日本企业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且银行往往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主银行牵头对企业实施相互控制。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支付正常。则主要由各有关企业依相关持股关系进行,基本上是被动的监督;而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异常,财务危机显

现出来,整个治理结构马上就转入由主银行牵头的积极干预状态。一般地,如果某个企业不能对其某一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就会将所拥有的债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决定采用何种干预方式。当然,主银行体制与相关公司是一种动态的监督关系,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相机控制几乎毫无作用,但对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控制权常常会落入主银行手中。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银行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

2、法规对银行持股的限制和对非银行金融的约束

与英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对金融机构持有其他企业股份管制较少,反垄断法可能是其唯一的约束。一般地,日本并不禁止商业银行持有公司股份。尽管这些银行受到反垄断监管,直到1987年,单个银行持有单个公司的股份才被限制到10%(后来为5%)。同样,保险公司持有单个公司的股份被约束在不超过10%。并且。日本对反垄断法的执行并不像美国那样严厉。

与英美等市场经济高度自由化的国家不同,日本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日本政府对非银行金融采取了严格压制的政策。日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律和管制环境一直限制企业从银行以外的金融源融资;其二是政府的利率管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一直实行严厉的利率管制政策。政府以官定利率的形式人为地压低存贷款利率,通过保持低储蓄利率,银行可以以低市场利率贷出资金并仍然获利,这样就可以使非银行金融逐渐丧失竞争力。

三、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德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基本上与日本相同,都是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不过,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银行融资体制。顾名思义,德国的全能银行是“全能的”,银行既可以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也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并且全能银行可以持有任何非金融企业任何数量的股票。

与英美等国的融资模式相比。德国企业制度体现的是其社会市场经济精神。由于德国企业许多都是由家族企业转化而来的。家族思想对企业的影响一直很大。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德国企业普遍推崇追求长期价值,由此产生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再投资和银行贷款。

1、企业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

从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由于个人对企业的直接投资甚少。德国企业的持股结构多为法人持股,这与日本企业相类似。德国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度很高。持股者主要为银行、创业家族、基金会、其他公司和政府等。虽然银行一般并不是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它持有的股份只占德国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股份的9%,但是,银行除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外。还能代表所托管的许多个人股份参加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并且一些全能大银行常常从债权人开始发展成为企业的大股东。这样,银行在许多公司监事会中占有席位,并直接影响着管理层,因此,德国的全能银行对企业具有很大的有效投票权利,银行已成为德国企业治理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2、法规对银行持股的限制和对非银行金融的约束

德国对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持股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银行既可以从事存贷款等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又可以从事证券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还可以从事信托业务等,并且,银行可以持有任何比例的公司股份,仅有一些谨慎性的法规来限制银行对企业的持股,但是这些谨慎性的法规约束力并不太强,在持股的集中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德国政府对非银行金融也采取了严格压制的政策,这一点与日本相类似。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的非银行金融受到政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严格而烦琐的发行审批制度,二是对证券交易课以重税。结果使德国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长期受到阻碍,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同样受到各种税赋的制约。客观上使得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作为一种外部融资形式与银行贷款相比缺乏竞争力。

四、我国融资模式的选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顺应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与世界经济接轨。不论是英美的融资模式还是日德的融资模式本身都在发生变化,都不应是我国融资的目标模式的选择。我国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融合两种模式于一体的模式,即以银行的直接监督为主,以证券市场监督为辅,二者相互结合并共同发展的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及现存法律制度的不可置信性,增加了信息成本。首先,所有的经济转轨国家都面临着法律监督跟不上经济现实的问题。由于转轨国家经济的不断转变。而法律制度必须在问题被普遍认识后才能设立并逐步执行,因此,法律制度滞后于经济现实。其次,法律制度框架虽被设立,但具体的细节有待规范和深化。再次,在我国的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的效力还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对经济纠纷不予受理,受理了不予判决,判决了不予执行,导致投资者的权益受不到法律应有的保护,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可信任度。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表现为人事的行政强控制和产权的弱控制,这导致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内部人对资产的强控制增加了投资者收集信息的难度,这表现为:第一,外部投资者对内部人的风险态度不了解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第二,外部人由于信息的缺乏无法了解资金的使用去向,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第三,内部人操纵财务报表,自由现金流量在较大程度上被随意支配,资产以各种隐蔽的渠道流向内部人的腰包,使投资者的收益难以实现。因此,外部投资者一般不会在信息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向企业投资。企业须更多地依靠内部资金。

(3)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的高度不明晰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国有企业有强烈的投资饥渴;而且由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都是国家所有。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的融资有内源融资的性质,这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由于没有其他融资途径,国家为了扶持国有企业,要求银行向企业融资,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资金被无效率使用而缺乏很好的监督和控制:二是由于银行本身的产权不明晰加上国有银行的垄断经营,银行经营者没有动力监督企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银行不良债权的大量存在。

(4)证券市场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尚需规范。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虽然近期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证券市场功能定位需要重新调整。长期以来,证券市场主要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工具,融资向国有企业倾斜,而不是为了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其次,证券市场的监管法规不健全,幕后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大量存在,价格的扭曲影响了证券市场作为信息传递和市场监督的手段。第三,金融中介机构薄弱,尤其是提供信息服务的资产评估机构、咨询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数量少,质量差。运行极其不规范,中小投资者从市场上获得可靠的信息极为困难,其利益难以得到保证。第四,市场退出兼并机制不健全,业绩差的公司很难被市场淘汰。

由于受到上述条件制约,通过市场获得的信息成本较高,信息租金较少,资本市场的缺陷使退出成本较高,美英融资模式可能难以形成。从制度的继承上看,我国新的融资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存在着路径依赖。原来银行与企业间长期交往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应得到充分应用,发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直接监控关系,相对来说摩擦较小。在金融中介机构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也较集中地使用了监控资源,因而间接融资及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作者:晋自力

第三篇:我国农地经济土地承包现状及融资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充分挖掘农村土地的融资功能,更大程度地开发土地的潜在资本,开展创新农村土地贷款模式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以及如何选择贷款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比总结探索出更完善的贷款模式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融资渠道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概论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活动而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指农户为了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对该物进行审核,再与资金需求者或第三方签订合约并发放贷款。按照贷款协议,如果债务人不能按时还款,金融机构有权将抵押物进行流转,从而获得补偿归金融机构所有,此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如固定资产一般可以通过抵押获得资金的效用,是资金需求者为了得到贷款向银行提供的担保。

(三)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评述

我国《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物权法》等现行的土地法律,对部分农村土地流转等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以“二元模式”区别对待土地抵押。因此,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着法律规范和政策的限制。只有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權可以作为抵押物,这对金融机构全面实施此业务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导致银行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加上农地产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导致该创新型融资业务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现状分析

(一)主要地区试点模式分析

为了破解我国农村长期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创新利用的趋势,全国多个地区相继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试点。本文通过对宁夏同心,江苏新沂的模式运行情况作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现实生产力相匹配的抵押贷款模式。

宁夏同心县在很早以前就率先展开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创新业务,特色的“同心模式”由来已久,是典型的“农户+土地协会+金融机构”模式。首先在试点区域成立一个“土地抵押协会”,选出常务会员负责管理本村抵押贷款事务,然后村民在土地协会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当入股成员需要资金时,借款人与相关协会和担保人(三位会员和一位常务成员)签订该权益的抵押转让合同,然后向银行提交申请,同时协会再与银行签约总的担保合同,最后金融机构审核所有资料后与资金需求者签订合约发放贷款。

江苏的“新沂模式”是按照“申请——评估——抵押登记——三审(初、复、再)——放贷”的流程办理的。初审由村委会负责,农地价值估算、抵押登记手续及贷款复审由镇农经服务中心负责,农工办负责日常事务处理,纠纷的调解和审理由法院负责,风险基金的设立、资金的补贴和奖励都是由财政部门负责。

(二)主要试点管理办法分析

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迅速在全国多个城市得到突破,创新型融资业务屡屡破冰。为了促进该业务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多地都出台了专业的规范性文件来管理此业务。我们就江苏、宁夏对该业务的管理办法、流程来分析比较。

江苏等地都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官方认定和大力推动。管理办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明确的贷款对象、条件、担保方式,极大地推动当地贷款业务的发展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长。此外,宁夏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其担保方式不一样,抵押贷款的对象范围也不同。政府的支持、规范的管理办法能有效地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进行与发展,同时能有效地规避制度和处置的风险。

(三)重要试点银行办理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情况

2012年2月,中国信用社出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以农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

同心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通过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项业务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06年当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仅向5个行政村投放此类贷款150万元:2007年涉及9个行政村,涉款金额300万:2008年发展至50个行政村,涉及款项2000余万元;2012年涉款金额高达1.61亿元,覆盖该县全部行政村。

2010年新沂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余额为7620万元、涉及1326户;2011年9821万元、涉及1569户;2012年11856万元、涉及1973户;2013年14025万元、涉及2362户。

三、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分析

(一)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

每项创新业务的开展除了自身主观因素,还需要客观的环境因素的推动。国家政策的号召无疑是推动新型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通关钥匙。为了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实施,大到中央政府小到地方单位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响应。2009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此作为契机,全国土地权益流转朝多元化模式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这就赋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利。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缺乏资金提供有效解决途径,2014年11月,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按照全国统一安排,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由此看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新融资模式和规模效益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分配,增加农地可利用价值。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的1号文件规定“做好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工作”。

政府的政策支持给了各地试点银行发展此业务的依据和扶持。政府和银行加强合作,政策管理规范齐出台,合力助农。涉农贷款业务比例连年上升,农村经济发展大大提升,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收入日渐增加。这些成果都依赖于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不断挖掘新的信贷方式,政府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也十分重视,持续加强资金的扶持力度。

(二)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践支持

我国多地响应号召,顺应形势发展,推行创新融资业务试点。我国的土地抵押业务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贵州湄潭县探索创新融资改革,开展了该土地权益贷款业务试点。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个重要试点地区外,时至今日全国已有23个省开展了该项创新贷款试点业务。

各地试点的稳定发展表明该创新业务已经获得有效成果,激活了农村的土地潜在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民因缺乏抵押物导致“贷款难”的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开阔了经济金融的业务范围,推动了农业规模生产经营。

四、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和防范对策

(一)制度风险及防范对策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度风险来源于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三个法律共同约定部分土地权益不能抵押。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范围受到了限制,试点的推行也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持。中央政策也十分小心地推行,既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推行,又在法律上加以各种制约,矛盾之处引发了制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业务的全面推广。因此,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此业务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控制风险:严格选择借款人;谨慎选择抵押物;确定好贷款用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二)处置风险及防范对策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度风险来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权利流转缺乏全面的、合法合规的系统流程。该土地权益的真实有效价值没办法得到合理有限的估值,有失公平性,所以出现了交易物品难处置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对策防范此风险:优化流转限制条件,不应盲目禁止该土地权益的流转: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制度和登记机构:建立土地资产的评估机构:建立抵押物流转机构。

(三)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

信用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情况一,当借款人无法按时返回贷款时,就产生了违约风险,从而会使贷款方将面临各种损失的产生。情况二,当抵押物权不能实现时,贷款方的补偿需求将找到损失。情况三,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拥有其自身特殊性能,而非实体,当抵押物因保存不当而失去了原有价值时,贷款方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失,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规避此风险:建立风险分担和保障机制:地方政府重点完善农村金融环境,严格处理银行等机构不良贷款业务,提高清收力度:建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的专项土地融资风险补偿基金。

五、总结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仍在探索中继续稳定地前进,对比多个试点地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此业务的推行有利于彰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能,很大程度地挖掘了土地的“沉睡资本”,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重大困境,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依据。为了支持“三农”服务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事实证明,该土地权益贷款业务的全面实施是势在必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从目前的贷款模式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抵押登记制度,建立相关专业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宗非主编.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3]吴昭军,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论驳议[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4,(12).

[4]劉俊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实证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4,32(135):146-150.

[5]黄惠春,曹青,曲福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性及其约束条件分析——以湖北与江苏的试点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

[6]曾章蓉,王欢欢.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探讨农村小额信贷新模[J].农村金融研究,2010(9):67-71.

作者:李悦

上一篇:大学生爱情观的论文下一篇:创新创业的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