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信贷探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消费信贷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民整体经济水平。要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提高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将提高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起来。消费信贷业务是我国支持、鼓励人们提前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汽车消费信贷探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汽车消费信贷探究论文 篇1:

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消费信贷在刺激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却未呈现出相应的高增长率。本文以上海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促进效果并不明显。

【关键词】消费信贷 居民消费支出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的贡献严重不足。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小,之前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因此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再一次提出,要坚持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不动摇,并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消费信贷作为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扩大即期消费需求的重大政策,在政府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对于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已经做了大量研究。Aron&Muellbauer(2012)认为需要一个能灵活反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变量作为信贷条件指标,并通过实证说明了信贷市场自由化会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Bacchetta和Gerlach(1997)采用更加广泛的研究样本,通过国际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发现所研究的五个OECD国家,消费信贷总量条件均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李燕桥(2012)认为从2004年以后,消费信贷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开始显著,信贷条件变化已经能够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而这种效应主要通过消费信贷增长率的波动来反应。贾良定、陈秋霖(2001)分别给出了有无消费信贷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型,阐述了消费信贷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基本情况,对消费信贷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评述。贺书鸿(2014)消费信贷短期内会对消费需求产生滞后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消费信贷会对消费需求产生稳定的正向效应。

而在对于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的研究方面,Guiso(1996)认为如果未来的收入出现不确定性时,收入风险、健康风险和借款约束都能够显著降低家庭对于风险资产的需求。Friedman(1957)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PIH)认为,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而与当期收入无关。Hall(1978)在此基础上引入理性预期,认为如果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是理性的,则前期消费就是当期持久收入的最佳预期。齐天翔、李文华(2000)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信贷约束普遍存在,这会导致居民将储蓄作为保险,以减少收入下降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消除信贷约束,当期消费会有所增加,储蓄将降低,这对我国的消费不足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在实证方面,现有文献的分析主要是研究全国消费信贷总额与居民消费总支出之间的关系,较为宏观。而我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消费信贷对于消费支出必然存在着较大差异。鉴于此,本文选取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其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以考察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作用。

二、实证研究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2015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高位增长,全市本外币个人消费贷款增加662.5亿元,同比多增160.8亿元。从贷款投向看,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62.4亿元;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增加97.8亿元;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增加102.9亿元。然而,其居民消费支出却仍然小于消费信贷的增速。为实证分析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本文选取“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Y)”、“个人消费贷款总额(X)”两项指标,样本区间为1995~2012年的年度数据,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和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通货膨胀缩减,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同时,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择ADF检验方法来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LNX、LNY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非平稳序列,而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表现出稳定性即原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很多金融、经济时间序列数据都是不平稳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即它们可能受到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时间上表现出共同的趋势。而如果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都为同阶单整,则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从而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的一种检验方法。由于Lnx、Lny时间序列均含线性趋势项和常数项,因此在协整检验时包含趋势项和常数项。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个人消费贷款对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51,表明个人消费贷款是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且个人消费贷款每增长1%,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增长0.51%。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我们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消费信贷和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因果关系可能有四个:消费信贷影响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影响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和消费支出互相影响;消费信贷和消费支出互不影响。Granger因果模型中的滞后期数分别取1、2进行检验,从表3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滞后阶数是1阶还是2阶,检验的结果均为接受原假设,即接受了消费信贷总额(lnx)不是居民家庭消费支出(lny)的Granger原因,同样的,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也不是消费信贷的Granger原因。因此,二者之间互不影响,即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三、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运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检验,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个人消费贷款和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个人消费贷款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从短期来看,个人消费信贷不是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即个人消费信贷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增长产生足够的影响。由于我国居民消费信心等多种原因,消费信贷对于消费支出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充分發挥。具体来说,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我国居民对未来收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推行个人消费贷款,居民仍然不敢大幅度消费;第二,居民储蓄“惯性”。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和储蓄惯性不会因为突然出现的消费贷款而出现根本性的转变;第三,“大额刚性支出”成本过高。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仍然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部分支出,产生消费抑制现象。

为更好发挥消费信贷刺激即期消费需求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消费信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消费者未来收入作为担保的信贷方式。在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树立起对于信贷消费模式的信心,限制了消费信贷的推进。因此,要想促进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其影响力度,就要使居民的预期收入稳中有升,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大额刚性支出成本。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面临着保障范围覆盖不全,保障力度不够,失业人员的保障水平低下等多种问题。同时,教育、住房、医疗及养老费用的不断攀升进一步增加了居民大额刚性支出的负担。因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降低居民对于未来大额刚性支出的负担,促进消费的增加;三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分配不均使得国民财富大多集中于少数高收入者手中,但这一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普遍较低。但由于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却由于收入过低而无力购买,从而使得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因此,要想提升消费信贷的促进作用,应想办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满足其消费需求,达到提升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良定,陈秋霖.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1,(3):86-92.

[2]齐天翔,李文华.消费信贷与居民储蓄.金融研究,2000,(2):111-116.

[3]李燕桥,臧旭恒.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及检验.经济学动态,2012,(2):20-31.

[4]林晓楠.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6,(11):27-31.

[5]王东京,李莉.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财贸经济,2004,(4):15-20.

[6]杨蓬勃,朱飞菲,唐耀文.基于自我控制的消费文化对消费信贷影响研究.财经研究,2014,(5):19-30.

[7]李紅军.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消费信贷效应检验与分析.消费经济,2013,(4):14-17.

[8]贺书鸿.我国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4,(21):3-6.

[9]Guiso,L.,Jappelli,T. and Terlizzese,D.Income Risk,Borrowing Constraints,and Portfolio Choi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vol.86(1):158-172.

[10]Aron,J.and J.Muellbauer.“Wealth,Credit Conditions and Consumption:Evidence from South Africa”,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580,2012.

[11]Bacchetta,P.and S.Gerlach.“Consumpt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7,(40):207-238.

作者简介:綦雨薇(1993-),女,本科,研究方向:金融;马艳梅(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

作者:綦雨薇 马艳梅

汽车消费信贷探究论文 篇2: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摘 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消费信贷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民整体经济水平。要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提高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将提高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起来。消费信贷业务是我国支持、鼓励人们提前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消费信贷风险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消费信贷特点以及消费信贷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消费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有效管理消费信贷风险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消费信贷也称信用消费,它是一种特殊的消费方式,主要是指个人向商业银行或投资机构购买消费品或者某种贷款,以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同时解决消费者暂时购买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将未来的部分收入用作还款的一种信贷方式。本文提到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是仅仅针对为个人所提供的信贷服务。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信贷能力,按照行业的严格管理规定,将大额款项借贷给信用度较高的个人,使消费者能够超前消费,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然而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消费信贷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一、消费信贷风险分类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在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时,根据实际的国家经济情况来进行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引起市场的变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在消费品市场中,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往往是住房、汽车、家电、保险等行业,在国家进行政策变动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做出巨大的波动,从而影响消费信贷业务。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目前银行面临的最大、最棘手的风险。它指在业务进行后,贷款方没有按照约定来履行自己的还款义务,导致银行亏损的现象。有的借款人(包括企业和个人)本身就是带着欺骗的方式来与银行进行交易,在各种欺骗手段下交易成功后,银行再找不到此贷款人,从而导致企业的亏损。也有的借款人确实是真实的向银行借款,但是由于借款后自身出现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力再还款或者不能按时还款,就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再收回借款。

3.物品价值风险

物品价值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通过固定资产来抵押自己的贷款,而在还款期间内,物品的价值遭到贬值,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而借款人也没有其他能力来偿还贷款,使银行亏损的情况。我国目前大多数借款人依然是通过抵押物品来进行借款,在还款日期截止之时,如果自身无足够能力来还款,就会将抵押物进行处理变现来支付所欠贷款。不言而喻,物品在商品经济中受到市场影响而导致价格变化的情况非常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风险性。有很多时候物品在遭受到自然灾害或是人为灾害后甚至变得一文不值的情况都非常多,所以,在个人与银行进行交易的时候,双方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存在的巨大风险。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进行交易活动时如果没有满足或者违背遵守相关的商业法则和法律原则而导致其不能履行合同时所产生的风险,致使商业银行造成经济亏损的风险。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在保障借款人利益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银行的风险,当借款人因某些情况逃债躲债不还债时,银行只能承担损失。所以,在没有规范的法律支撑的这样一种交易体制下,风险更大。

二、消费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1.外部因素

(1)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

2010年《个人贷款暂行管理办法》被推出,在这一办法中,分别对个人贷款流程、贷款支付的管理理念、合同的有效管理、贷后管理以及贷款人的法律责任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使消费信贷业务的贷款流程得到了有效的监管,进一步提高了进入服务质量,促进了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然而,目前国内针对银行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少,现有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大多都像《个人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对贷款流程、贷后管理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而缺少专门保护消费者、销售商、金融机构三方权益的相关规定,且对于个人贷款出现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处罚方式及处罚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消费信贷风险。

(2)国家政策频繁变动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的开展程度与国家的政策走向息息相关,国家政策频繁变动,则会使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环境频繁变化,这无疑是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需要根据新颁布的政策调整战略,进而加剧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展,而新政策的颁布实施,会导致商业银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对消费信贷业务环境变化。一方面,商业银行遵循国家政策方针,一方面又要确保银行的收益,政策环境的频繁变动增加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难度。

(3)借款人信用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的变化

借款人信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能否顺利收回贷款资金。商业银行在成功贷款给个人后,借款人的信用与偿还资金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贷款资金的回收。现实生活中往往信用状况较好的人违约率较低。此外,借款人在借款后,若出现职业变更或其他原因造成借款人收入减少也会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回收。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给个人的时候应严格考察借款人的借款资格、信用状况以及偿还资金能力。

(4)抵押物价值变动

抵押物往往都是一些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在时间流逝中的价值变动是很难估计的,所以银行在承担这方面的风险上也是很大的。其次,由于事故变动,抵押物是否能在当时的环境里顺利、合法、足额的变现也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关系到银行能不能顺利收回成本利息。由于我国在消费信贷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都还没有完善,因此还有很多业务上的漏洞不能及时很好的弥补。比如一个借款人向银行借款买房,但是在期限内,该人无力偿还这笔贷款,而银行虽然在这时有权对该房进行收回变现,但是社会上哪里会有那么多去买房的,因此,房屋抵押形同虚设,银行也只能蒙头承担亏损。

2.内部因素

(1)内部人员的业务素养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复杂,尤其是在对借款人的相关信息的核实这一环节,往往耗费了银行太多的人力、物力。首先,贷款流程复杂,操作环节多,有的消费信贷业务人员为了图简便而进行不规范操作,进而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其次,不少消费信贷业务人员都缺乏专业的操作训练,缺乏风险意识。在实际消费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水平低下而造成操作误差。可以说,消费信贷业务内部人员的业务素养与消费银代业务面临的风险也是紧密相关的。

(2)贷款管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的时候缺乏“事前管理”。我们能看到,商业银行往往是在业务出现问题以后才开始重视、才开始想办法解决,而在业务进行之前、业务进行时都没有进行很好的事前监督和管理。而往往当问题发生以后,很多事情更难解决,甚至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加强事前监督、事前管理尤为重要。对贷款来说,银行首先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审理程序,宁愿贷款前多付出人力物力财力,不愿贷款后承担亏损的风险。然后银行需要将贷款人、中介机构的风险进行严格的识别,做好万无一失的风险防范措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消费信贷贷后管理很被动,很多时候银行被诈骗以后没有进行总结,很多诈骗的方式手段都大同小异,然而银行却没有发现问题,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开始追索债权,这时候已经是面临无法换回的局面。

(3)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

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主要是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方针,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其经营占率进行市场经营和金融产品销售的一系列计策与谋略。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对自身发展和消费者贷款的多少以及业务质量都会有影响。比如,银行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将贷款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别,针对中高端的贷款业务,银行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吸引借贷人,这对于中高端人群,他们往往消费能力很高,还款能力也很强,所以会增加银行的收入,这样对银行来说,影响其贷款的风险主要就集中在了较为低端的客户人群。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对策探究

1.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消费借贷业务越来越普及,我国却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与日益增长的消费信贷业务相匹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并且对于借贷双方的合同关系以及违约处理和责任做出详细规定。对于信用问题以及抵押物风险导致的借贷风险如何处理的问题,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银行权益。完善消费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

2.构建业务中介机构评价体系

由于中介机构在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影响消费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控制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必须做好对中介机构的评价。目前国内对业务中介机构的评价不够全面,不能全面的反应业务中介机构业务真实情况。对业务中介机构应该建立定量和定性评价体系,对中介机构的业务数据以及整体表现情况教学评价通过两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中介机构的情况。降低因中介机构信用问题增加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

3.进一步完善担保和保险制度

在消费信贷业务中风险问题除了借款人信用问题风险还有一个主要风险来源是抵押物风险。抵押物风险往往不在银行控制范围内,如何才能规避风险,目前最为商业银行接受的方式是和保险公司合作由保险公司为公司的担保物提供保险。与保险公司合作使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此措施既让商业银行规避了风险又让保险公司有了一项长期业务,让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都受益。

4.提高内部人员业务素质

贷前风险控制对于消费信贷业务来说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必须要充分了解借款人情况以及抵押物情况,通过征信系统等方式对借款人进行客观的评价。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定期对业务人员就行相关培训,市场在不断的变化必须要定期组织培训让信贷人员具有良好风控意识。(2)面谈制度落实到位,信贷人员必须要认真做好和客户的面谈工作。信贷人员要有技巧的和客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3)加强对客户资料的调查,对于客户提供的相关资料信贷人员要能够认真的甄别并做出评估,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做到如实评估客户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慧娟.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李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汪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张顺杰(1990.09- ),男,苗族,重庆彭水,长江师范学院,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专业2013级

作者:张顺杰

汽车消费信贷探究论文 篇3:

浅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摘要: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紧张,外部需求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已成为中国刺激经济的重点之一。由于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信贷需要也随之增长,房地产,汽车,学生贷款和其他各种耐用消费品等貸款业务需求飙升。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贷款业务起步较晚,市场机制还不成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随之引起诸多矛盾和风险。本文立足于中国消费贷款业务发展背景,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分析了消费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现实的对策和实施手段。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在现今社会,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方面有快速的发展,但同样面对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消费贷的冲击。从总量、结构以及现有的政策、市场环境几方面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状况。

(一)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总量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自03年以来成长迅速,且增速强力。银行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8年,短期消费贷款额就从1200多亿元提高到了82300多亿元,增长近六十多倍,但是 GDP却不甚理想发展相对迟缓。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品种结构分析

第一,个人消费信贷的品种结构

尽管商业银行在中国推出了大量的消费贷款,但供给结构存在严重失衡:表1显示,中国的家庭消费贷款和汽车贷款占中国消费贷款总额的比重。相当大,基本上超过80%,其中75%以上是房屋消费贷款。

第二,消费信贷的区域差异

尽管金融机构近年来对脆弱的实体经济的支持有了显着改善,但2015年分析了各地区消费信贷的附加值和相关地区人民币信贷的升值情况。中部地区的份额上升七点八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高零点七个百分点,东北地区6.4个百分点,均高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一般是东部地区的个人消费地区贷款总额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例仍超过65%。西部地区个人消费信贷总额相对较低,至少为16%,而东北和中部地区的个人消费信贷份额不足20%。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供给似乎是东部地区最大的,有必要对体制进行改革,改善区域消费结构,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挑战

短期消费贷款增长快速,在04年到18年这14年间有了66倍的增长,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增速仅达到了15倍。在此背景下,当期资金已无法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传统借贷格外看重资产抵押,互联网金融公司凭借审核敏捷、授信方便灵活等特点满足了消费者需求。随着中国人均 GDP突破八千美元,消费者消费升级的渴望极其强烈,消费正从数量向质量、有形商品向服务商品转化,居民消费选择也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而多样化,而消费金融由于没有抵押、小额度和普惠性等特征覆盖到了传统金融所不能触及的潜在消费市场,以不同场景和消费业态为内容,消费金融产品能够满足更多层次的不同需求者,使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调查难度较大

对风险进行识别的第一步就是进行贷款调查,零售贷款业务提供了“起点”。它负责审核申请人在贷款中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重要的是验证消费者的个性。检查信誉度并完成客户评估报告,确定信誉度和信用率并管理信用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出发晚,并引入普遍信用评级。客户评级报告包含基本情况和信用评分数表。由于不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中国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收集到的客户信息是分散和不完整的:它收集的只有客户在银行的信用信息,若要将有关各部门如工商、税务、电信、司法和道路信息进行整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不能准确地检测到的个人信息,从而“假的”客户信息无法完全验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授权等级相对较低,审批权基层未能实现有效的落实。基于贷款风险控制的考量,在实际的审批程序汇总依旧将审批的权限限制在分行的级别,在此情况下个人若是想要获得消费信贷支持,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方可完成。实际的流程为支行的受理,网点负责相关信息的核查,随后转交分行进行处理,分行审批同时转交信审会处理,完成后再度将材料反馈至网点,网点获得信息后进行放款的操作。复杂的程序造成审批的耗时过久,导致个人丧失珍贵的商业机遇,缺乏可供使用的融资渠道。

其二,消费信贷审批权的上收,降低分行在个人领域的支持。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总部进行权限的整合有益于实现风险的控制,但其会导致审批效率的大幅降低,进而显著影响分行的消费信贷支持水平,个人因为消费信贷审批的推迟形成了商机遗失的问题,进而造成个人的消费信贷审批率持续降低。

(二)贷款审批环节较繁琐

中国的商业银行有自己的业务流程和要求,发放信贷和私人客户风险评估,一般有预贷款,银行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步骤进行:

图1是一般情况下的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如图1所示,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审批流程相对复杂,必须加快外部信贷环境的建设,以实现贷款审批的自动化。

(三)贷后管理手段落后

银行对个人贷款的贷后管理过程包括银行人员对个人贷款偿还本息进行的信贷协定的缔结、贷后检查、贷后跟进、处理统计、还款管理,不良贷款管理和收款、贷后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不够完善,具体的贷款关系通过人工操作。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数据分析没有标准,很多问题都是通过人工进行,即使客户已经延期付款,银行仍未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外,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还比较分散。信贷总额一般由总行根据银行的发展要求和经济运行情况确定,同时考虑到银行的财务可持续性。然后将其分配给分支机构,以确定管辖区内的信用总额。这种风险管理模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一级别发布的信贷额度正在逐步提高,使总公司的发展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还有就是涉及到财务及扩张方面的信用风险。

二是风险控制力不够集中,不同的领域及机构都设置对应的消费者信贷部门和相应的监督部门,风险似乎处于同一水平,由于权力分散,很难将风险管理人才汇集在一起,很难充分发挥风险监测和控制功能。

三、促进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和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 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思维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发展

现在金融的众多领域中,互联网行业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进行了渗透。在互联网金融及其相关业态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应当与时俱进引入“大数据”思路,通过传统模式与互联网共同发力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与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相比较,传统金融具有客户群体广泛、管理系统成熟、自身实力雄厚等优点,商业银行可利用传统金融的优势,把握住机会加快信息化转型,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建立大数据库和云计算风控应用,降低信贷成本,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简化信贷业务中间环节,对零售客户进行精准定位,为客户提供线上的全自助贷款,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发展。

(二)助力新农村建设激发农民消费潜力

当今,农村的消费市场暂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消费欲望,农民主要的消费方式还是通过传统的小卖部、商铺、集市等来完成,农村的市场结构还需更加完善。近期的两会中有观点提出,农村集体经营用地的使用权可以作为抵押,由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集体借款人发放资金贷款。商业银行可以立足于国家倡導的新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以下助力: 第一,通过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为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养老业、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第二,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市场,培育更加成熟的农村消费市场,务实增强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第三,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提供贷款资金支持,推进电子商务向西部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农村线下产业和线上电商共同发展,打造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和物流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乡村市场拓展。

(三)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中的风险管理系统实际上是动态、全面和立体的风险防范和评级系统,贯穿整个信贷周期。风险防范体系侧重于风险分析,为筛选和选择贷款提供了大量的风险评估支持,提供早期预警信号,风险评级体系侧重于风险控制与处理信用检查和贷后管理和涉及决策与风险限额和作出可控改造。建立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应归纳如下:

第一,制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整体业务战略,确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类型,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第二,通过风险的应对政策方针,落实风险管理实施的具体要求,确定准入风险标准,规避风险、承担风险,开展风险转移的消费金融业务。

第三,使用工具来衡量消费者信贷的风险。度量标准是一种集成管理工具,集成了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风险。它可以解释为:科学和软件平台(系统,组织和人员)对客户和债务的准确评估,立足于风险,实施标准化的规范操作和明确风险管理规则以实现各种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周露,刘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探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7):47-48.

[2]饶龙先.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05):39-42.

[3]郭蕊.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8(24):127-129.

第一作者:迟慧,2000年3月29日,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金融学

第二作者:王佳琦,2000.10.29,汉,辽宁省铁岭市 金融学

第三作者:刘茹玉,1999.8.18,汉,河南省邓州市 金融学

作者:迟慧 王佳琦 刘茹玉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林业小额贷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