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2022-04-24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创造了三分之二的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四分之三的工作岗位。然而,目前大多数大陆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企业自身内部缺陷和市场环境不完善的严峻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危机企业并购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危机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危机与企业并购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的实体经济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一些企业难以抵御这种冲击,价值缩水甚至濒临倒闭,而另一些企业却抓住此机遇,以低廉的价格对其实施并购,开始了行业洗牌。是机遇也是挑战,实施并购的企业面临着目标企业产权是否清晰、人员如何安置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环境下,企业并购面临与以往不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 并购 所有权

企业并购是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并购是企业急剧扩张的手段之一,从而帮助企业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等。然而,企业的并购行为并非理论上如此完美,特别是在全球遭受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在并购及整合的过程中仍会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

  • 目标企业产权不明晰

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清晰是企业实施并购的前提。金融危机的到来,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受到冲击,当目标企业是国有企业时,在理论上该企业的所有权归全民所有,而实际上它属于政府主管部门所有,所以,当并购行为发生时,实施并购的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样,对于集体产权的企业,由于其所有者也带有“准全民”性质,在并购过程中所有权的问题也成为焦点之一。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这毕竟需要一定时间来完善。所以,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模糊影响了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

若目标企业是国有企业,其资产评估要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评估及认可,评估的重点往往偏重于账面价值和成本性支出,忽略了无形资产的评估,往往对一些沉没成本不能正确地确定其价值。而非国有企业的评估要借助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能否遵循诚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往往会导致评估结果偏离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如果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则其真实价值来源于更多的信息,而我国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充分,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又含有较多水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很难被精确地估算出来。

(三)中介机构不完善

企业并购行为在本质上如同商品买卖,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并购双方都要付出交易成本。人们在交易的过程中都希望成本最低,而企业并购无论在内容、形式及程序上都要比商品交易复杂得多,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诸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从而并购双方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若此时存在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帮助买方寻找最低价,帮助卖方寻找最高价,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就会降低并购双方的交易费用,并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权威性中介机构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并购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并购基本上是由国家相关的行政部门完成,市场丧失了功能,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实施企业并购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信息的对称性,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实施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发生偏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目标企业信息暴露的不充分、信息质量低,实施并购的企业获取信息途径过窄。若目标企业是国有企业,其资产评估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完成,评估过程中更重视账面价值和成本支出,相对忽视盈利能力,所以应该让实施并购的企业参与到资产评估中。若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其信息应进行充分披露,从而帮助实施并购的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经营环境、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做出准确判断。针對非上市企业,实施并购的企业也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在获取足够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完善,而企业并购活动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割活动,中介机构的成熟可以降低并购双方的交易成本。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多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银行仅仅提供相关资料,其巨大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投资银行作为企业并购双方的财务顾问,可以加强信息沟通,帮助实施并购的企业寻找最低价,帮助目标企业寻找最高价,提供相应的财务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目标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处在发展阶段,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如何建立起他们的诚信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充分重视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企业在实施并购时往往更看重目标企业自身的市场价值,而忽略相关成本的付出,如目标企业员工的安置成本。不同企业的员工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有所差别,所以,要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要先对文化进行整合,将新企业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人心。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并购看作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一,通过并购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所以,很多企业将金融危机的到来视作企业并购的最佳时机,但我们也看到,机遇中同样蕴含着挑战,实施并购的企业只有在明晰目标企业的所有权、准确评估其价值、妥善安置目标企业员工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化挑战为机遇,顺利实施并购,达到迅速扩大规模发挥协同效应的目的。

作者简介:朱琳(1992—)  女   辽宁锦州人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管理系

作者:朱琳

金融危机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篇2:

台湾企业并购对大陆中小企业的启示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创造了三分之二的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四分之三的工作岗位。然而,目前大多数大陆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企业自身内部缺陷和市场环境不完善的严峻挑战。台湾通信、金融企业并购前的状况与目前大陆中小企业的处境极为相似,它们通过并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成功并购并获得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对台湾通信、金融企业并购动因和并购方式的分析,归纳它们成功的原因,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洞察其成功背后共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陆中小企业并购的现状,探讨了它对大陆中小企业并购的启示,以期对大陆中小企业的并购和发展有所启发和借鉴。

台湾的通信企业包括电信服务企业和通信设备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因特网蓬勃发展和台湾电信自由化的两大趋势下,台湾通信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促进了台湾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台湾通信企业进行并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通信企业逐渐由垄断走向开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通信设备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资金短缺,技术研发能力不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经济规模的激烈竞争。台湾通信企业急需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成本效益和提高竞争力。二是,1999年台湾当局放松了上市公司并购的标准,台湾企业并购活动进入了“低门槛”时期,政府还对企业并购开展了一系列的辅导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通信企业不断通过并购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台湾通信企业并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横向并购。即通过通信设备领域相关企业的并购,形成资源共享、生产线的整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台湾通信企业的并购一开始大多采用此种方式,而且此种方式也是台湾通信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式。最突出的表现是台湾数据机领域企业的并购。经过几波并购后,目前台湾数据机企业规模扩大,产业集中度提高,具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纵向并购。台湾通信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壮大实力以后,伴随着台湾电信产业的逐步开放,台湾许多半导体、信息、电脑领域的大企业,纷纷以电信企业为并购目标,构建三业一体的产业组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台湾联华电子的“五合一”并购,台积电并购世大,宏基并购高图斯公司,台湾徕德公司并购信群等。联华的“五合一”并购后,该集团将半导体、电信、计算机、及新的软件架构结合,形成了从上游的元件,到下游的终端产品、系统产品的供应链整合。

多元化并购。台湾通信企业并购的多元化,主要指的是地理空间上的多元化。即除在台湾本岛内的并购外,台湾通信企业通过并购竞争力获得提高以后,近年来也有不少台湾通信设备领域的企业向岛外进行并购。如台湾鸿运电视并购日本排名前10名的电产通用电源株式会社51%的股权,台湾智邦并购SMC等。

台湾并购表现最突出的是金融企业的并购。台湾金融企业积极把握在并购方面的时机,依靠多角化经营和运营上的弹性,较好的分散了风险,降低了成本,拥有了可观且具有成长性的市场占有率,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台湾金融企业进行并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新千年之际,台湾经济发展景气不佳,资本市场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台湾企业爆发了一连串的财务危机,造成了金融机构逾放比例急剧攀升,银行呆账、坏账比例逐年增加。企业外移造成资金大量外流,外资对金融业持股上限的取消使台湾的金融机构实力难以与国外资本抗衡。金融业亟需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并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其二,台湾当局发现金融机构的上述问题后,希望通过金融机构的改革,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健全金融体制,增强金融实力,并使金融业走向国际化。于2001年快速通过了《金融机构合并法》,降低金融机构营业税,倡导金融机构合并等7项金融机构改革措施,并将2001年定为金融改革年。在台湾当局的倡导与促成下,台湾金融界的并购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

台湾金融企业的并购主要采用横向并购的方式。金融产业内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通过并购,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金控公司),走向大型化、多样化和全业务经营。金控公司是金融机构的母公司,金控公司的子公司可以包括银行、票券金融公司、保险、证券、信托、投资顾问、期货以及创业投资公司等。金控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可以共同进行业务推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共用营业设备及场所。台湾财政当局主导成立了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它由交通银行、中华票券公司、中国商银、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机构并购而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台湾在2001年6月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接受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从那时起至今,已成立了14家取得金控公司执照并挂牌上市的机构。台湾金融企业通过并购形成了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的金控形式,金控公司挟其已颇为可观且具有成长性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了共同做大的竞争格局。

可以看出,台湾当局为通信和金融企业的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台湾当局及时修改和制定了企业并购的相关政策,放松了企业并购的标准,出台了相关行业的并购法律,为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对企业并购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撮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政府的支持和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台湾企业并购的效率,保证了并购的效益。

还可以看出,自身定位准确,并购动机明确,采取与并购动机相适应的并购方式,是两类企业并购成功的根本原因。台湾的通信和金融企业虽然行业特点不同,但在并购前都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成本高、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此他们的并购动机非常明确,都是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基于此他们在并购的初期都采用了横向并购的方式,并且横向并购始终是两类企业的主要并购方式。通信企业鉴于自身的生产特点,在逐渐发展成熟后,又逐渐采用了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方式。

目前大陆中小企业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政府系统的扶持,不合理税赋过重。②筹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由此造成的资金短缺严重限制了其发展。③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职工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④企业之间缺乏联合,规模小,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散兵游勇、单独作战的状态。⑤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着国内大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些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小企业急需寻求一条使自己壮大做强的发展方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陆中小企业的状况以及面临的竞争环境与台湾通信、金融企业并购前的情况十分相似,因此,可以借鉴台湾通信、金融企业的经验通过并购来发展壮大。

但是目前大陆中小企业成功并购的案例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成熟水平和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中小企业对并购战略认识不足,偏于保守;社会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加上中小企业信息收集面狭窄、来源单一,造成其对市场动态、自身资源和能力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购动机和目标不明确,采用了与自身实力和需要不相符的并购策略;本身资本实力不雄厚,又普遍存在贷款难,外部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支持的问题,造成了并购融资困难;并购缺乏政府系统的支持,造成并购往往是自生自灭,大陆经济的并不完全市场化的背景增加了其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中小企业应认识到企业并购并不仅仅是大公司的游戏,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大陆中小企业应该积极观察和学习并购技术,基于自身的优势发现购并机会,通过购并引入自己最需要的资源因素。

中小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市场环境、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参照台湾企业并购的动机,确立明确的并购动机。目前大陆大部分中小企业并购的动机应该是: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强化竞争力。

台湾企业的并购经验告诉我们,并购应该首先采取行业内的横向并购,然后才是纵向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大陆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型企业大多是在条块分割的狭小空间中生存的,横向一体化程度较低,垂直一体化程度更低,混合一体化更是寥寥无几,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张。因此,目前大陆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型企业的并购应以横向并购为主,加强主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开发,使主业趋于有效规模,在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再采取纵向并购和混合一体化战略。我国东软集团通过在日本的横向并购打开了日本市场,格兰仕也通过同业内的横向并购坐上了世界微波炉生产的第一把交椅。

为中小企业提供并购的良好外部环境是政府的职能,台湾当局积极地参与企业并购运作对企业成功的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目前大陆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通过中小企业自身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研究制订有关中小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发展各种信息平台,加强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保障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并购的外部大环境。

政府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协助企业进行并购可大大提高并购的效率和效益。台湾企业的并购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并购的目标企业。“拉郎配”固然不可取,但是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从全局出发,协助企业寻找并购的目标。

对企业并购实行必要的监管一直是台湾当局的重要职责。大陆政府在引导、协助中小企业并购的同时,也必须结合大陆国情,重视对并购行为的监管。一是要重视对中小企业并购目标的监管,防止企业短期行为或过分考虑局部利益而损害他人或社会整体利益;二是要重视对中小企业并购内容的监管,防止没有实质内容的虚假行为;三是要重视对中小企业并购程序的监管,防止恶意购并行为。

政府要注意其利用行政手段参与中小企业并购并不等于政府行为取代企业行为。企业是并购的主角,政府应当做好配角的角色,让企业在并购中发挥主要作用,要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应多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上下功夫,并逐步减少直接的参与行为。

并购是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决策,它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是一个艰难的操作过程,特别是中小企业并购,更是充满曲折和风险。然而,风险与收益伴随,如果有足够的胆识和智慧,中小企业并购一定会让中小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在此过程中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政府能大力扶持和帮助,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大陆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李 杨

金融危机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篇3:

企业并购动因的多角度透视

[摘要]企业并购是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现如今,中国企业并购愈演愈烈,但是盲目并购的风险巨大。本文从经济学的不同理论派别出发,深刻剖析企业并购的深层次动因,期望对中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并购 交易费用 代理成本 资本集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日益加快——联想并购IBMPC、TCL并购汤姆逊、中石油并购PK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并购东亚银行、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并购是其参与国际竞争、把握主动权的必由之路,从而可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在企业并购动机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好大喜功,搞政绩工程;视规模经济为经济规模,盲目并购;视多元化经营为抗拒兼并风险的主要措施,过分追求跨行业兼并;简单认为承债式兼并为低成本扩张,大量并入需承担债务的企业;视资产经营为高级的经营形式,忽视生产经营。

企业并购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二战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实践证明,企业并购动机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针对于此,本文对不同经济理论背景下的并购动因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园

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企业并购看作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据此提出了以下一些理论或假说。

1、效率理论(Efl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即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

(1)管理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企业并购不仅会给单个企业带来效率,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的增进,这是一种帕累托(Pareto)改进。

(2)经营协同效应。对于横向并购,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或者是通过并购,使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3)财务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得到降低。比如并购产生的“债务的共同担保”效应、“现金的内部流转”效应等,可以使企业的资金筹措成本大大降低。广义上的财务协同效应还包括“预期效应”,即由于并购使市场对企业的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赋税考虑说也认为,税收制度有时也会鼓励企业参与并购。

2、市场力假说

该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并购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购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的获得又会增强企业的实力,为新—轮并购打下基础。

3、价值低估说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这一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活动将会发生。詹姆斯·托宾以Q值反映企业并购发生的可能性,Q=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如果Q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因

马克思反复强调资本“是一种运动”、“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值、增大”。价值增值之所以会成为—个运动。并非单纯由于各个当事人的主观要求。而是由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多次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式资本积累所形成的资本价值增值,就是资本积聚。由资本积累到资本积聚,再到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生产的社会化则越来越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集中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的积累。马克思将竞争和信用称作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因

科斯(Coase)提出企业的存在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企业的最佳规模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企业外部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并购是当企业意识到通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时自然而然发生的。

交易费用理论不再以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而是把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细胞”,并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完全性等几个假设的基础上展开,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的完成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谈判、监督等费用)。为节约这些交易费用,可用新的交易形式—企业来代替市场交易。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对并购动因进行了阐述,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减少企业交易成本的一种,企业以内部组织替代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化了原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费用理论又称为“内部化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论述了企业扩张的内在诱因:市场交易的特点是人人为己,而企业内部交换的特点是交换双方的利益根本一致。企业的扩张可以内化许多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企业的扩大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交易费用理论更多地研究了纵向扩大的问题。该理论认为,纵向扩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专用性”,即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资产专用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企业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资产专用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这时纵向并购就会出现。

四、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并购动因

现代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不再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委托代固狸论针对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认为当企业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解决代理问鄹寸,企业并购提供了一种外部的鞭策机制,使管理层不至于过分地损公肥私或玩忽职守,否则会有被接管的威胁。

x-效率理论告诉我们,由于组成企业的管理层(代理人)不同,其管理效率也不同,于是并购动因中的“效率理论”应运而生,它揭示了新古典理论没有涉足和忽视的经济学中的个人因素。由于管理层只有公司的小部分所有权,使得管理层会偏向于非现金的额外支出,如豪华办公室、专用汽车等,而这些支出则由公司其他所有者共同负担。这种情形在大公司更为严重。由于所有权更为分散,对于个人股东更缺乏动力花费成本以监控管理者,即使监控管理者,所费资源仍属于代理成本。所以代理成本可以扩大为以下范围:所有人与代理人的签约成本、监督与控制代理人的成本、限定代理人执行最佳决策成本

或执行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剩余利润的损失。这一理论对公司购并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降低代理成本假说

法玛和詹森(Fama and Jensen)等人认为,当代理问题不能-通过组织和市场机制得到有效控制时,并购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外部控制T-,K。接管通过要约收购或代理权之争,可以使外,部管理者战胜现有的管理层和董事会,从而取得对目标企业的决策控制权。如果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因为无效率或代理问题导致经营管理不善,就会面临着被收购的威胁。

2、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在企业产生巨大的自由现金流量时,股东和管理者对公司报酬政策发生严重的冲突,如果企业是有效运行的,并且实行股东利益最大化政策,那么这些自由现金流量必须支付给股东,这就减少了管理者控制的资源,也缩小了管理者的权力。由于管理者的收入或晋升与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密切的联系,促使管理者积极地扩大企业规模,这就有可能出现管理者用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低于资金成本的投资或在企业内部浪费资本的行为。于是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认为,并购活动有助于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化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代理成本问题。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的减少有助于化解经理人与股东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指的是公司的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NPV)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

3、过于自信假说

Roll(1986)以竟标理论中的“赢者诅咒”理论为基准,根据拍卖市场特点提出的“过度自信”假说认为,并购企业的决策者过高地估计管理者运用目标企业资源的能力,企业并购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野心和自负动机,以便展现他们的管理才能和技能,由于经理过分自信,所以在评估兼并机会时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Koll是从管理者行为来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认为收--购企业的管理者试图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提高企业利润。

五、结论

企业并购重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所涉及的一个全新内容,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正在逐步向动态开放式的过程转变。企业并购以产权为交易对象,通过产权转让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资源重组,是企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从企业并购的特征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实践来看,并购又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经营活动。

各种经济学流派从不同的理论背景出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动因假说,都有其科学成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铁的规律。企业兼并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敢闯、敢冒风险,又要全面认识风险所在,熟悉资产经营运作,把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结合起来,切忌盲目跟风。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开展大规模海外直接投资的阶段了,国家外汇储备足以支持,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创造了海外投资的良机,我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积极审慎收购国外企业适逢其时。

作者:扬元庆

上一篇: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论文下一篇:疏导管理民间金融瓶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