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论文

2022-04-27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准确了解外贸企业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反映外贸企业的呼声,2009年3月10~17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会长周可仁一行4人赴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慈溪市)进行了工作调研。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论文 篇1:

浅谈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摘要:由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强烈的冲击,我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对国内出口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都构成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目前的经济形式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风险在各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在风险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及防范措施,是出口企业在拓展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规避金融风险,减少相应带来的损失的重大选择。

关键词: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2007年初,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了各国消费需求不足,市场日渐萎缩,银行信贷急剧减少,企业出现严重的营运资金紧缺,相应出口企业的对外信用销售的风险额度加剧。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值加入WTO,处于入世后的过渡期,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增加,关于个人、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出口权限逐渐被放开,由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因此出口的贸易额亦不断增大。

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由原来只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了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市场,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形成的海外应收账款逐渐占有了与国内应收款项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相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而且多变,加之出口企业对海外应收账款存在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应对相对风险的有效机制、手段和方法,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的滞后成为出口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拓展海外市场并在海外市场立足的瓶颈。因此,研究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及防范措施,是出口企业在拓展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规避金融风险,减少相应带来的损失的重大选择。

一、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现状

不断加速的贸易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着我国的外贸出口额日益增长,出口企业目前的海外赊销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海外应收账款总额增加,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海外应收账款拖欠时间长,无效成本高,坏账风险大;海外应收账款的结算成本高,坏账损失巨大。另外,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这一大背景下,信用销售逐渐取代传统销售成为出口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企业海外赊销的比例快速增大,由此导致海外应收账款总额逐年增加。

二、海外应收账款问题容易导致的经营风险

(一)资金周转风险

从全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海外应收账款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延长了该企业的资金流入时间,增加了相应的进行资金周转的风险,从而诱发企业的资金链发生危机。比如说,对于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国出口企业,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是很急切的任务,而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相应的市场拓展,增加产值和相应利润。由于要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我国出口企业势必要采取相对宽松的赊销策略,来吸引海外客户。而由此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企业自身的资金链压力,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困难。具体地讲,这样做会给企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造成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周转周期的延长,进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使不良资产率在企业中的占有率上升;而另一方面则是相当程度的增加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履现成本,使资金的流出加速,由此形成对企业现金流量相应的冲减。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国在成长的出口企业与我国的成熟企业相比较,扩大市场份额的风险要比相应带来的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小的多。虽然我国目前出口企业的海外赊销并没有占有很高比例,但海外应收账款的收账期较长,变现性相对差,存在较大的坏账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大概是125天,而美国的回收期仅为45天,可见我国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要高出欧美企业2—3倍。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认定坏账的认定标准来进行认证,即3—6月的回收期限,我国逾期未结算清楚的海外应收账款坏账比例将达到65%。

(二)坏账损失风险

相对于上述资金周转延迟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坏账损失的风险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危害是更加难以估量的。因为这不仅对我国出口企业短时期内资金调度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远期发展来看,更会致使企业本身总资产缩水、所有者所享有权益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最终会对出口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巨大的影响。一般意义上来说,海外应收账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企业选取了扩大市场份额的赊销策略,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成本、取得的毛利润及相应的期间费用等因素。一旦坏账损失经过确认,上述的所有因素即会变成沉没成本,最终无法转回企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坏账损失在经过确认后必定会转入企业的管理费用,因而对企业的当期利润形成相应的冲减。这种对企业期盈利水平的巨大冲击将对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应收账款中无效成本亦即坏账损失、拖欠账款损失及相关管理费用等三项费用就占到了企业全部收入的14%,相对美国企业无效成本比例仅占3%的将近5倍。

(三)企业为防止信用降低,采用高成本结算方式企业形象受到影响

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对于其扩大海外市场极其重要,而一旦我国出口企业持有数额过于庞大的海外应收账款,占用了其大量的资金,到期不能及时收回,最终会导致该出口企业丧失偿还自身到期债务的能力,使企业相应的信用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出口企业会失去金融机构的支持。因为失去了金融机构的支持,企业无法从供应商一方得到原本享有的折扣,使得交易成本相应增加。同时,企业保持的应收账款余额过高亦极易产生坏账,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更有甚者,企业因为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最终面临破产的境地。由此也不难发现,企业应收账款长期占用过多资金还会影响企业形象,进而波及企业进行的交易,降低了企业的效益。目前,我国出口企业进行海外结算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有两种结算方式,即银行信用结算方式和商业信用结算方式。为了规避结算带来的风险,防止自身的信用降低,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会选择采用银行信用结算方式即信用证结算方式,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会占企业全部销售额的80%左右。出口企业宁愿选择支付5%的信用证手续费,也不愿选择风险高、成本低的商业信用结算。尽管我国的出口企业商业信用销售占有的比例不高,仅不足20%,但是我国出口企业信用销售的损失却要比国外同行高出很多。据统计,我国出口企业目前海外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率平均在5%至30%之间,甚至有的企业超过了30%。由此推算,我国每年将会新增超过600亿的海外坏账损失。与发达国家出口企业相比,形成鲜明的劣势。

三、海外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国际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客户所处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海外应收账款相对于国内应收账款,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差异性、多变性及复杂性。就不同种类的风险来说,我国出口企业应收账款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法规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外汇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不仅如此,出口企业还将面临各类其他风险,比如说国际及地区的贸易规则、关税及技术壁垒、文化的冲突、商业道德等方面。我国的出口企业系统的国际信用风险的系统管理意识薄弱,产生两个注重,两个忽视:注重出口的贸易规模,忽视对外的销售风险;注重出口的创汇和外销利润,忽视企业的营运资金营运安全。由于并未对国际市场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而,出口企业无法全面并且准确的掌握不同客户的具体信用状况,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背景下的销售风险认识不够充分,海外应收账款的管理经常失控。最典型的就是四川长虹高达40亿的海外欠款。

(二)缺失合同监管,缺乏信用管理人才,信用管理经验不足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认为合同对于解决交易纠纷和收取欠款作用并不是很大,因而,不重视合同的签订,并且认为只要实现该笔销售,合同就完成了其相应的任务,于是,大多数企业就没有把合同的签订作为贸易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从而像草率签约、合同条款不严谨、缺失保护贸易公平的条款或相应条款过于简单、仲裁或诉讼条款不明晰等现象不断出现,最终给后续应收账款的收回工作带来重重障碍。不仅如此,企业专业信用管理人才的缺乏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因此专业人才对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外信用的管理人才已经100多年的培养历史,超过百年的信用管理经验及成功的培养模式相比然而我国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人才缺乏,经验不足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出口信用管理的水平。

(三)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服务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自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追收等业务。虽然这些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为国内企业出口商品降低海外应收账款风险提供了较有效的保障,然而这一服务行业目前的整体水平偏低、服务质量较差,与我国出口企业出口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较大。另外,由于我国风险转移机构和应收账款追收机构的缺失,使得出口企业一旦遭遇出口信用风险问题,难以收回企业海外应收账款时,企业面临的风险既不能转移又不能降低,也更无法规避风险,最终还是只能依靠自身实力承受该类风险,长此以往,不但企业的流动资金量会大大减少,经营风险逐渐增加,而且还会反过来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

四、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

(一)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树立国际化的信用管理理念

要对海外应收账款的管理进行加强,其前提就是提高企业的国际信用管理的意识,树立面国际化的信用管理理念。首先就是要提高出口企业对海外信用风险的认识程度,对国际上各种风险进行充分发的分析与研究,探索规避风险及相应的应对手段和方法。其次是要将国际市场销售活动与应收账款的风险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再次是要树立全程的信用管理理念,对产生的海外应收账款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控制的动态管理模式。据国外某权威机构相关的调查统计,如果企业仅注重事前控制,大概可以防止70%的账款拖欠风险;注重事中管理控制可避免35%,而事后控制亦可避免41%的拖欠;如果企业实施的是全程控制,更可以减少80%以上的呆坏账的损失。

(二)设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有效地对海外应收账款实施组织管理

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于一身的操作性极强的工作。为此,设立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在实现信用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通过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的设立,可有效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之间的矛盾,并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如此,可防止部分部门的单方面决策可能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此,必须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建立客户的动态档案;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制订有效的信用政策;严格销售合同的审批程序;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跟踪管理;制订并实施欠款的催收等方面的工作。不仅如此,加强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也是很重要的。

(三)加快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80%以上的企业设立有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者专职从业人员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最先从外资企业中起步,再到各大中型国内企业,目前为止,设置有信用管理部门及岗位的企业还仅有20%。为提高我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必须要解决匮乏国际信用管理人才这一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长,要求我国对国际信用管理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培养集各种技能于一身、综合能力强的信用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国际信用管理水平的关键。

五、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国内出口企业要发展,扩大产品销售是必须采取的手段,而赊销是扩大销售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随着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规模日益增长而给企业带来风险。所以。根据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制定合理的企业信用政策及风险防范措施,控制自身应收账款规模,从而减轻企业资金调度压力,加快资金周转速率,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最终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海外应收账款风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刁凤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5).

[2]周茵.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当代经济,2007(7).

[3]王黎明.浅议应收账款的管理[J].会计师,2008(9).

[4]王璟.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及管理[J].冶金财会,2009(3).

[5]赖永天,昊子云.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7].财务与会计,2009(1).

[6]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8(15).

作者:杨巧平

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论文 篇2: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会长周可仁一行赴福建省、浙江省调研的情况报告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准确了解外贸企业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反映外贸企业的呼声,2009年3月10~17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会长周可仁一行4人赴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慈溪市)进行了工作调研。

在历时8天的调研活动中,周可仁会长一行听取了福建省、浙江省外经贸厅、局关于本地区当前的外贸出口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汇报。召开了6次外贸出口企业座谈会,共有60多名企业代表参加,并走访了7家出口生产及加工企业。

在调研过程中,外贸出口企业普遍反映: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外贸形势十分严峻。外贸出口企业首当其冲受到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9年1-2月份我国进出口额已经出现了两位数的快速下滑,预计3、4月份进出口额仍将以两位数的速度继续下滑。当前我国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出口危机,其突出特点是一是订单大幅减少,目前出口企业的订单同比减少20%-30%,普遍是短期订单多,长期订单少;小批量订单多,大批量订单少;最短的订单只有20天,最长订单3个月。到现在为止,相当多的出口企业4-5月份的订单还没拿到手,5月份以后的订单能否拿到心中也无数。二是订单减少导致外贸生产及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开工率普遍为50%左右,由此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三是处于对市场观望情绪的外商较多,毁约,撤单、退货及到货不赎单的多,出口风险日益加大。四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出口价格普遍下降20%左右,企业因算不下账只好丢掉订单和市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继续向经济实体蔓延,深不见底,外贸出口企业对此深感忧虑,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市场好转,期盼政府出台一些像拉动内需那样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来扶持外贸出口企业。

在此次调研中,外贸出口企业就当前如何战胜危机,促进外贸出口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及建议,现综合归纳如下:

一、人民币汇率问题

近来,英国、欧盟、俄罗斯,南非,巴西和我国周边各国货币都在大幅贬值,美国也启动了“印钞机”(美联储已宣布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这些都给我国出口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不少外商因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卖不出货,出现延期提货或压价,不履约和毁约的现象,因此在各国货币相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仍维持相对稳定实际上是在升值,将会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二、出口退税问题

当前,金融危机范围广、影响大,国家虽然出台了调整退税率政策,但从整体上看退税率仅达到了13.4%,仍未达到1 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15.1%的退税水平。而且在退税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退税率不合理、不到位;二是退税率的调整缓慢,扭扭捏捏,像挤牙膏一样;三是退税手续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杂,费用高。出口退税本来是国际惯例,而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调节外贸顺差和外贸形势好坏的一种手段。

建议:

根据国际惯例,应从根本上考虑彻底解决我国出口退税问题。应将现行的“征多退少”调整为“征多少退多少”,并一步到位。

三、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

融资是目前困扰多数外贸企业的首要问题,由于贷不到款,直接影响了外贸企业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企业普遍反映一是融资门槛过高,银行要求企业抵押的不仅是不动产,还包括动产甚至是商业票据等,并要求企业先交纳50%的保证金,加大了融资成本;二是目前银行贷款的特点是贷大不贷小,贷公不贷私,嫌贫爱富,愿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银行大都愿意给大型国有企业贷款,而把中小出口企业列为警示风险企业,致使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但实际上很难具体落实。企业形象地说:“上头《政府》积极主动,中间(银行)不动,下面(企业)心急如焚,眼皮红肿,想走也走不动。”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只好向典当行或地下钱庄借高利贷,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出口信用保险问题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萎缩,出口企业信用风险加大,收汇风险陡增。在当前“内困外扰”的形势下,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企业尤为重要,它是支撑出口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的“保险带”。但目前在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过程中,存在着信保额度不足,保费水平和担保门槛过高的问题。信用保险公司对担保的企业挑挑拣拣,如对出口古巴和巴基斯坦的企业就不愿桓保。

建议:

1、加大对进出口企业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国家应增加信保资金的额度。

2、目前出口信保业务只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一家办理。望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竞争,改变目前国内信保独家“经营”的格局,使外贸出口企业对信保公司有选择的余地。

3、加快小额索赔案件的理赔速度。企业从出险报案到完成索赔拿到赔款的时间太长。企业希望,信保公司对2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案件,应加快理赔速度。

五、出口报关问题

1 海关在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中规定,在企业报关当中凡出现三次差错,则对其开箱查验按降级处理,如对降到c级的企业,按30%的开箱率查验。企业认为,此规定不分企业大小一律如此不尽合理。因为大企业出口数量越多,出现差错的几率也就越高,开箱查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费用,甚至影响及时装运。建议采用随时抽查的国际惯例,尽量减少大量开箱查验,不要实行分类管理办法。

2 医用尿袋是浙江省医保进出口公司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产品。最近该公司接到宁波海关通知,从今年3月8日起,该产品的海关HS编码从9018(其它医疗器具)变成3926(塑料其它制品),由于海关编码变更,该出口商品退税率从原来的17%下降到9%。但到目前为止,国家海关总署的网站上,仍然将该产品列在9018系列中,并把此类产品列为其它医疗器具中。海关编码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退税率,而企业在手合同都是固定作价的长期订单,生产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无法承受如此大幅度的退税率的下调。希望将此类产品的海关编码调回到9018,如果实在不能更改,应将该产品的出口退税恢复到17%的水平。

3 今年全年关税指标要比上年增长10%,企业反映这是不科学的。建议按法定税率征税,不要随意下达不科学的征税指标。

4 在企业办理出口商品退货时,海关把外商退回来的出口商品按进口商品处理,加征进口关税,进口税率比出口退税率要高得多,给出口企业增加了负担。建议采取由出口企业将退货的出口退税直接返还给税务部门后予以放行的办法。

六、商品检验问题

2008年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下发的《关于做好法检目录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中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将大部分针织服装商品列入《法检目录》,现已将317个纺织服装产品列入其中,列入法检商品要收费千分之三,因法检导致出口企业交期,送检等其它成本也相继增加(至少增加千分之五),两项合起来相当于减少了退税1%。

企业认为,一是此项决定给出口企业增高了门槛,加大了企业的出口成本,还导致延误交货;同时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也是相悖的,因为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从未要求我国提供出口针织服装的法检证书。二是出口食品医药与出口纺织品服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前者涉及人身安全,列入法检理所当然,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而纺织品不涉及安全问题,将其列入法检是不合适的。

建议:取消“将大部分针织服装商品列入《法检目录》”的规定,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减负。

七 减轻出口企业税费负担问题

为了尽快渡过当前的出口危机,确保我国出口平稳运行,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减轻出口企业税费负担,为外贸企业减压。

建议:减轻企业印花税,检验检疫费、海关查验费负担。由于出口企业销售毛利率较低,印花税、检验检疫费、海关查验费等税费对企业形成巨大费用负担。在当前严峻形势的逼迫下,出口企业对减赋的呼声十分强烈。

1、取消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和出口货物退(免)税单证备案制度,减轻出口企业工作量和管理成本,切实改进出口货物退运管理制度,切实为出口企业减少退货损失。

2、减免广交会摊位费对出口企业是一大帮助,建议商务部当机立断,对105届广交会的摊位费实行减半收取,帮助企业共度难关。同时对广交会三期的时间及摊位,应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

八 清理不利于保出口的措施和规定问题

前几年,我国为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出台的一些监管政策,到目前还没有完全松绑,这对目前稳定外贸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出口企业报关时间长,商检环节多,外汇预付款回收流程慢,退税备案制费时费力,人力成本增加等问题。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参加浙江省团时提出的“梳理以前的政策,凡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就要贯彻和恢复,凡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废除和修改。”的指示,建议及时清理那些不利于出口的现行的措施和规定,如海关分类管理,外汇联网核查、出口退税单据备案、出口货物退运管理等制度,并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网站上公布。

九 其它问题

1 加大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扶持力度,优化申报程序。目前,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下简称中小资金)规模小,范围小,手续繁杂及网络系统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小资金的政策效应。而在资金申报方面,企业须从年初做好项目计划申报,到次年初再做资金申报,最后资金下达给企业已是次年的三四季度。

建议:加大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范围,简化申报程序,缩短兑现时间。

2 目前仓储资信问题困扰着出口企业,仓库存货安全已成为关注的重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企业资金链条绷紧,行情下调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企业租用的仓库中存放的大批货物被盗或被变卖事件屡屡发生,损失巨大。目前10万元就可以注册一家仓储物流公司,实际仓储企业就是商品的金融企业。

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仓储物流企业的资质审查,提高和严把注册物流公司的门槛,同时要向银行交纳相应的保证金,加强对仓储物流企业的监管。

3 确保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国际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不鼓励出口的。而2007年以来我国为了减顺差却多次出台措施,一再限制或打压出口。去年一年出口退税政策就调整了3次,加之人民币汇率节节攀升,使外贸企业无所适从,丢掉了市场,减少了份额,企业称之为“内伤”。2008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又使外贸出口企业遭受重创,深受外伤。回首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的大起大落,出口企业称之为“形势好政策差,形势差政策好”。

作者: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

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论文 篇3:

中国出口企业国内、外市场升级战略研究

[摘 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提出了中国出口企业升级的路径。然而,大多数学者忽视了新时期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仅着重于对国外市场升级战略的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RBV),文章分析了财产性资源构建和知识性资源构建对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升级战略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关中国出口企业制定国内、外市场升级战略的建议。

[关键词]出口企业;升级战略;财产性资源;知识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2亿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0多倍,达到了401,202.0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成绩也异常显著,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发展迅速。然而,我们同时应注意到,在新形势下,中国出口企业同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国出口企业应如何灵活妥善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本文将从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的视角分析企业在两个市场的升级战略。

一、中国出口企业概况

(一)中国企业出口额的总体情况

1. 中国企业出口规模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如图1所示,1978年~2010年间,中国企业的货物出口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比如,从2000年的20,634.4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07,022.8亿元,在这10年的时间,中国企业的出口额增长了5倍多。

2. 中国企业出口相对规模与相对地位不断提升

我国企业的出口额不仅在绝对量上的增长趋势明显,而且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1990年中国企业的货物出口额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比重仅为1.8%,到2010年该比重上升为10.35%,且居世界第一位。

(二) 出口市场的分布特征

1. 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遍布全球

2006年,亚洲为中国企业最大的出口市场,在该市场的出口额为4,557.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比例达到47.0%,其次为北美洲、欧洲占比分别为22.6%、22.2%,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岛的出口比较少。到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还主要以亚洲(占比46.3%)、欧洲(占比22.5%)、北美洲(占比19.4%)为主,其中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超过北美洲,成为中国出口企业第二大出口市场。

2. 中国企业出口的市场分布不均衡,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

如表1所示,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台湾等地。其中对欧盟、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额占比较大,2007年~2011年间这一比重在10%~20%之间,对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额虽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仍较低,仅为2%左右。因此,中国企业出口市场随遍布全球但总体分布仍不均衡。

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出口企业升级战略的影响

我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做过一个分析认为,历史数据表明,欧美GDP增长率每放缓1个百分点,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就要下降7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出口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宏观上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微观上使得一些出口企业陷入困境。[1]其具体表现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国外市场需求尤显疲软,这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锐减。2012年上半年,无论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还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据中国商报的报道,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人民币被迫升值,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加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因此,出口企业在今后几个月所面临的外贸形势仍然很严峻。[2]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并且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我国国内市场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因此,中国出口企业的升级战略应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

(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新变化

1.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的出口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1) 外需不足导致出口增长放缓。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盟等中国企业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锐减。如图3所示,与2008年相比,在2009年我国对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印度、英国的出口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2009年3月,我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诸如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刺激出口的政策,因此,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对主要出口国家的出口增长率上升至30%~40%之间。然而,2011年该比例又下降至20%左右,且2012年1月~8月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主要出口国的出口增长率均低于20%。由此可知,目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外市场形势仍比较严峻。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剧增,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浪潮开始升温。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抬头趋势,这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外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新华网2012年11月13日报道称,继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高额税收之后,欧盟也宣布对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产品正式发起双反调查。然而,中国光伏企业90%以上产品销往国外,每年销往美国约占总出口额的10%,欧盟销量占据我国全部产量的70%,贸易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因此,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对该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出口企业既要着眼国际市场,也要发展国内市场,而且应当尽可能地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变严重依赖单一市场的发展模式。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网站2012年11月28日发布消息,继欧美接连对华光伏贸易调查和制裁后,印度于11月23日正式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对我国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长期来看,印度是出于保护其本国的光伏产业及战略新能源产业的考虑。

由此可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外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的出口企业应进一步加快“回归”的步伐,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应进一步释放。

2.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1) 中国社会消费品市场容量大。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消费品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外界对新兴市场经济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美国的普哈拉在《金字塔底层大商机》(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一书中说道:“金字塔底层的人口一旦脱贫,这将是全世界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市场。”如图4、图5所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201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3,919亿元,相比1991年的8,227亿元增长了22.3倍,同时相比2010年的156,998亿元上升了17.1%。而且,无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表现出了持续上升的态势。

近几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虽呈现出了持续活跃的上升态势,但其占GDP的比重还偏低。如图6所示,2007年~2011年间该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但仍仅为39.0%。然而,2010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并且欧洲、日本和印度则都在60%左右。所以,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社会消费品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2)从“中国制造”到“市场在中国”的转变。“中国制造”是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国际市场上所创造出来的中国产品的“集群品牌”。如图8所示,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所占比重都在50%左右。近几年该比重略有下降,但总体来说,出口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高于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因此,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就成为了全世界所熟知的中国形象。

中国消费者的人均年收入已经接近11,000美元,在不需要偿还住房抵押贷款,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免费并且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这将意味着每个中国人可以将其收入的40%储蓄起来以满足其未来消费需求。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比同时期的日本消费者更加富裕并且也确实成为了全球最大且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3]如此以来,对于那些拥有并经营国际知名品牌的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极其有利可图的市场。因此,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一些外资企业逐步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法国科孚德机电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科孚德机电在中国一共拥有三家企业,分别是科孚德机电(上海)公司、科孚德机电(武汉)公司和科孚德机电(烟台)公司。2009年科孚德机电全球的销售收入为12亿欧元,而来自中国的业务量为1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订单为5,500万欧元,欧洲业务订单为4,500万欧元。而且科孚德机电表示,在此基础上今后将加快中国业务的发展速度,订单量将占到总量的20%~30%。[4]据中国经济网最新报道,2011年3月30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以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0亿元)收购法国科孚德公司。而通用电气在中国市场已经有相当多的中转站,因此,这次收购为科孚德扩展中国市场的计划提供了便利。

(二) 新形势下,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升级战略布局的新特征

目前,中国出口企业同时面临着经济不景气的国外市场和需求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那么,下文将对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企业升级战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升级战略布局上的新变化。

1.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企业升级战略

1991年,格里芬(Gereffi)首次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企业升级战略进行研究。自此之后,全球价值链理论就逐步发展成为了研究企业升级战略的主流理论。再者,由于我国学者对企业升级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都是以国外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因此,全球价值链理论也成为了国内学者对企业升级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种增值活动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汉弗莱和施米茨(Humphrey and Schmitz,2002)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由低到高、近似阶梯式的企业升级模式,主要包括四个过程:首先是过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即通过对工艺、生产流程等生产体系的改造,可以更有效率地进行产品制造,从而实现过程升级;然后是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线,改进旧产品并快速的推出新产品,从而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产品升级;再者,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即获取新功能或放弃现存功能,比如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环节;最后是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把从某一个特定产业中获得的能力应用到另一个产业,以实现产品功能增加,技术含量提高。

2. 中国出口企业由单一市场升级战略向国内、外市场升级转变

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许多出口企业仍以代工方式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比如生产服装、玩具、家具等产品的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进行低附加值的生产过程嵌入全球价值链。虽然出口企业在代工生产过程中能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但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掌控。因此,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出口企业在参与国外市场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出口企业应调整仅局限于国外市场的升级战略,即应当将同时实现国内、外市场升级作为出口企业的目标。比如,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海尔通过从根本上抓住了国内、外顾客的需求,实现了对全球资源的整合以应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2009年,海尔销售收入增长了4.5%,同时利润却增长了55%,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10倍以上。这说明了,金融危机并没有挡住海尔家电企业开拓市场的步伐。业内人士指出,海尔作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家电品牌,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及时地调整在两个市场的升级战略,最终在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了优于行业的市场绩效,初步实现了国外市场的“升级”与国内市场的“深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对出口企业在两个市场升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着重于对企业一般升级轨迹的研究,即集中于宏观层面,阐述由低附加值链条向高附加值链条上升的动态过程。然而,鉴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升级战略的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吴瑶(2010)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提出了出口企业应将市场多元化作为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下文将从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的角度对出口企业在两个市场的升级战略进行分析。[5]

(一)资源构建与升级战略的关系

1. 资源构建的相关理论

1984年,Wernerfelt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基于资源的企业观》之后,资源基础理论(RBV或RBT)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重视。Wernerfelt明确提出了“资源基础观念”(RBV)一词,即将企业看作为一个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独特组合而非产品市场的活动。该理论将人们习惯的企业战略思考角度由“产品”观念转变为“资源”观念,即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由外部的“产业结构分析”,逐步转移到内在资源与能力分析的“资源基础观念”上。[6]在资源基础理论发展的过程中,Barney(1991)认为,具有战略优势资源必须满足4个条件:价值性、稀缺性、不易被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随后,Amit and Schoemaker (1993))用7个标准来衡量战略性优势资源,即互补性、稀缺性、不易交易性、不易模仿性、有限的可替代性、持久性以及和其它战略性产业因素的相容性。[7]

近年来,学者们将RBT研究企业战略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并运用该理论对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比如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出口企业升级战略中,生产方面资源的积累有助于出口企业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的实现;设计和营销方面资源的积累有助于出口企业功能升级的实现;这些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助于实现出口企业跨产业升级。

2. 资源构建与升级战略的关系

吴瑶(2010)提出,出口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升级过程实际上是对相关资源的构建和合理配置,并将这些资源分为两类:知识性资源和财产性资源。因此,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实质是对国内、外市场知识性资源和财产性资源的积累和创造的过程。

(1)知识性资源构建与升级战略。 知识性资源通常指能使企业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组织资源等。Raghu Garud 和Praveen R.Nayyar(1994)指出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来源于其对知识的积累、储备、维持和激活,并且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是不同知识面交叉作用的结果。[8]

知识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模仿性,其中的不可模仿性是因为受到智力壁垒的保护,竞争对手如果要开发出类似的智力资源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而且当竞争对手获取该资源时,该企业可能已经赋予知识性资源新的智力壁垒。[9]因此,国内中小型出口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可以通过代工生产方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那么,这些出口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合作关系扩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等方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有助于企业升级战略的实现。因此,企业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获取所构建的知识性资源有利于企业升级战略的实现。

(2)财产性资源构建与升级战略。财产性资源通常是指具有产权属性的资源,该类资源被企业拥有并受法律保护,能够为其带来高绩效,主要包括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设备、渠道等。Lall(1992)指出,由于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企业升级的前提条件。[10]我国的OEM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吸收、消化、掌握专业厂家的先进技术,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以扩大市场规模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出口企业在升级过程中需要当地庞大金融机构的支持。科技人力资源的积累和科技创新投入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并且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国内出口企业一方面应加强与高校和各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建立高效的吸引、培养人才制度,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专业厂家的先进技术。[11]由此可知,企业通过财产性资源的构建有助于实现企业升级。

(二)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对企业在两个市场升级战略的影响——以格兰仕集团为例①

格兰仕集团始创于1978年9月,作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之一,在过去30多年实践中稳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下文将通过介绍格兰仕集团的发展历程,分析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对其在两个市场升级战略的影响,从而为中国出口企业实施国内、外市场升级战略提供经验指导。

1. 阶段一:格兰仕集团创业阶段

格兰仕人从创业开始就注重利用外部资源,善于与他人合作,通过内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目标。1979年,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厂(格兰仕前身)成立,以手工操作洗涤鹅鸭羽毛供外贸单位出口。1983年~1992年间,该公司以中外合资经营的方式并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成功实现了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1992年6月,公司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格兰仕牌羽绒系列制品全国总销售额达3,000万元,集团公司总产值且百亿元人民币,年出口达2,300万美元。

2. 阶段二:格兰仕集团由羽绒、服装行业转向微波炉业

20世纪90年代初,羽绒服装及其他制品的出口前景不佳,格兰仕最高决策层决定转向经营成长潜力更大的小家电行业为主攻方向,并进而确定微波炉为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然后,格兰仕从上海无线电18厂聘请了5名微波炉高级工程师并形成了一支技术人员队伍。与此同时,格兰仕以创业10多年的资金积累,从日本东芝集团引进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并与其进行技术合作。1997年,格兰仕与美国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联盟,开始大举吸纳海外权威技术专家,专门从事家电产品尖端技术以及新材料、智能化的应用研究,从此,格兰仕在技术上开始由引进消化阶段走向自主开发阶段,同年2月国家统计局授予格兰仕“中国微波炉第一品牌”称号。至此,格兰仕集团成功实现了由羽绒、服装业向微波炉业的跨产业升级。

3. 阶段三:新阶段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

多元化是格兰仕在小家电行业经营范围由微波炉拓展到电饭煲和电风扇等家电产品。而多元化战略的实现当然离不开专业的科研支持,因此格兰仕与中科院、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在电脑仿真技术运用、太阳能电源等项目上展开研究。格兰仕的定位是:在努力经营自己品牌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做好世界工厂,通过为世界知名品牌代工,掌握他们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格兰仕集团国际化不仅表现在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市场的国际化、研发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可以说,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通过积极进攻并采取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格兰仕实现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由此可知,格兰仕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构建国内、外市场资源的过程。其中,国内、外市场知识性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经营、与外资企业合作以及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过程中,构建的诸如新产品的开发技能、市场开发能力、生产运作技能和管理技能等;国内、外财产性资源构建主要包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经营过程中所构建的人力资源、专有技术、先进生产设备、稳定供销渠道等。本文对格兰仕的资源构建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如表2所示,

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应通过强化国内、外市场资源的构建,从而实现其在两个市场的升级战略。然而,由于国内、外市场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内市场所构建的知识性资源(如经营管理技能)可能无法直接应用于国外市场的经营过程中,而财产性资源的构建(如国内、外市场的专有技术、营销渠道等)却对出口企业在两个市场的升级均有正向影响。

四、小 结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国外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因此,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在由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过程中,应将由单一市场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升级作为企业的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格兰仕集团的升级过程,总结出了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有助于中国出口企业实现升级的目标,即国内、外市场财产性资源构建对国内、外市场升级有明显的正向效应,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差异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知识性资源构建仅能促进本市场内的升级。因此,中国出口企业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升级战略构建国内、外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应根据企业所拥有的国内、外市场资源制定企业的升级战略。当然,在国内、外市场升级过程中,中国出口企业不仅需要国内庞大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本文主要应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论述国内、外市场资源构建对出口企业在两个市场升级战略的影响,因此缺乏实证论证的基础。同时,这又将成为未来对该问题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董明媚 樊永岗

上一篇:关于科技活动的科学素养论文下一篇:基于自主学习的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