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从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艺术教育在中医药院校中的特殊性,并从教学理念更新,课程建设及拓展“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了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中医药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结合,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效应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 篇1:

利用高校特色,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处,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因此,应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这种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致使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和深刻的德育内容应成为构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宝贵资源。

一、中医药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国历史上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主要有:扁鹊的“六不治”,《黄帝内经》的“疏五过”“征四失”,郭玉的“四难”,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十三不得”等。另外,中医药学术思想或典故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思想。例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明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综观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显得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服从于素质教育。而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别无二致,照搬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脱离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实际的德育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中医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两课”为主进行空洞地说教,缺乏专门针对中医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中,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尤为匮乏。另外,在环境育人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特色不够鲜明,与一般高校的校园环境也无二致。而学习中医药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环境熏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和自然辩证法,熟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从而较容易接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而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数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或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医学实际,很难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要不断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培养适才对路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体健康除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客观上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2.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因此,学校要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具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当然,也要对入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知识,从而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3.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方法上,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以德育课程为依托,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德育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为例,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可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4.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接触较少。因此,中医药院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将其和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缩减部分西医课程,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把握中医学发展脉搏、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高级专门人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应当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地方,更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和中医药文化氛围。因为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更需要在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慢慢体味。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在环境建设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之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在对外窗口上,要开辟中医药文化网上阵地,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中医药文化门户网站,开设中医文化长廊、名医名师、文化论坛等栏目。在营造文化氛围上,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传播媒介上,要发挥校园杂志、报纸、板报、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

第二,在课外活动中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以百家讲坛、名医名师大讲堂等为载体,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以河南的中医药院校为例,可以挖掘河南地方特色,以“弘扬仲景文化,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举办仲景文化节,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围。支持学生创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确立“由文化来理解医学,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社团活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中医文化的氛围中领略中医的魅力。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亮,易生富.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2]冯春,刘学罡.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3).

责编:思 源

作者:李倩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 篇2:

浅议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摘 要】文章从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艺术教育在中医药院校中的特殊性,并从教学理念更新,课程建设及拓展“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了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中医药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结合,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效应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建设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art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陆续颁布了《在高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且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医药院校也不例外,大都按照要求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置了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艺术类课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更加明确了艺术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也为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但就目前看来,很多中医药院校的艺术教育在效应、水平、 深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境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过程而轻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的训练;多单向灌输、少双向交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些问题反映在课程方面主要表现为:一、艺术课程普遍偏少,多数已有课程所体现的学科深度和广度不够;二、很多鉴赏类课程仍停留在展示方面,对于文化内涵的揭示仍处于较浅层面;三、学生的艺术学习活动只停留在情感宣泄的层面,无法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理性与抽象的美,更不用谈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四、艺术课程、中医药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缺乏有机的协调和相互渗透,三者只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并列的关系。这些问题实际表明,尽管近几年来中医药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但艺术教育没有真正融入高等中医药教育,它始终是游离于中医药教育之外的。

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了中医药教育对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要求主要是由于中医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特点、模式不同而造成的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在艺术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一方面,现代医学培养模式要求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能解除人的疾病痛苦,更要注重人的生理、心理、和谐发展,达到一个完善状态,也就是说医疗服务的范围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治疗,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医学生必须既具备能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做出全面的、多层次思考的能力,又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宽阔的视野。另一方面,现代医学要求医生不仅要见“病”,更要见“人”。这也强调医学生要培养全面的“人”的观念,要在临床中会主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同时还要养成控制自我,表达自我,理解他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良好的医德。也就是说,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医学生的艺术修养层次要求更深,面更广,应更具有医学特色。这些变化实际对中医药院校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借助艺术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应引导升华医学生的情感,使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充满人文情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所有的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一直是专科性的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人文色彩,加之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专业学习要求一直相当严格,故而艺术教育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尽管新的医学培养模式使艺术教育逐渐开始被重视,其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出来,但对艺术教育特殊要求还是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实施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中医药院校的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

二是忽视了艺术教育在中医药院校中所处的文化氛围。中医药学习中会接触到很多传统的中医药典籍,这些经典著作虽然是医药专著,但往往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等多种人文学科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另外,典籍中无论是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心理问题的解决到对病患的关怀,都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关怀,都闪现着爱、善与美的光芒。这种对中医药典籍的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利于展开艺术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因为艺术与传统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以文化作为产生发展的基础,它所关注的也是人,也是人的社会性特质,也是追求真、善、美的,即从根本上说艺术与中医药文化是相通的。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而目前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孤军作战”,就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未能充分地融入这样的环境中,往往是自我封闭式的艺术教育,使学生很难理解艺术到底和自身的发展有何关系,对艺术教育的成效产生疑问。

三是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文化教育使命。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依托,没有文化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和目标,没有教育文化就会失去存在、传承和发展的条件。这也就是说,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帮助其获得相关的艺术知识和技巧等只具有浅层次的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教育。艺术教育应通过发现、选择、传递、创造等重要手段使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得以延续和更新,其根本意义不在于学生知识总量的增加,而是使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即自身的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缺乏对这一理想的关注,从而造成艺术教育目标的短视,缺乏对艺术的文化内涵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析,无法做到真正的文化教育。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艺术课程加以研究和改进,以提升艺术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使艺术教育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应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受益的角度权衡,确立以医学生发展为本,提升每位学生人文素质的艺术教育理念,让艺术教育更好地适应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并使其逐步融入整个医学生的培养之中,平衡现代的临床技术、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医药教育积极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转换,使艺术教育更好地为培养具有较高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

其次,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综合考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加强艺术课程的建设。

一是加强综合性艺术课程的建设。艺术课程的综合化就是强调课程构建的综合化,即把不同艺术、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使艺术与科学之间形成相互改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这类课程的建设必须打破以往的艺术学科、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加强不同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真正做到课程资源共享。重点是加强不同院系的合作,利用各院系学科特点和优势,共同筹划、酝酿新的综合性课程,比如艺术治疗课程、中医美学课程等。

二是积极开发网络课程,拓展艺术教育新途径。网络课程是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手段实施的艺术及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可以改善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较少与学生需求较大的矛盾,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计划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反复学习。同时由于课程的信息含量巨大,利于学生最新研究信息的获得,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术兴趣和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开发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的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艺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接收多种形式的艺术审美教育,更好完成艺术教育的任务。

三是结合本地区文化艺术优势,开发一批特色艺术课程。为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课程设置时应格外关注对本地区文化艺术的研究与挖掘。因为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而且还具有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化,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等强大功能,因而具有很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具体来讲,可以着重选取那些具有地方性、经典性、适宜性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一批形式独特的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比如民族民间艺术类课程等,以拓宽学生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接触面,强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其综合素质。

四是重视体验性课程开发,使学生真正融入艺术情景。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校外,设在特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以实地的艺术考察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艺术,深入了解艺术。通过这种立体的、全方位的、充满生气的课程,为学生体味艺术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提供新途径,使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评价美的视野更开阔,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以临摹学习为基本内容,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研究领悟艺术特征和造型规律,如通过书法练习体会艺术家运笔追求气韵生动、空灵洒脱的精神状态;通过绘画练习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可以更深入体会画家高超技巧和营布局的奥妙;通过陶艺制作、剪纸创作,可以切身体会和领略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等等。总之,这些体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艺术教学中领悟到的文化因素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学习中,以自己的生存体验和个性特征,自然而然吸取艺术文化精神,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最后,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课外艺术活动,以此来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余时更广泛和自由地参与到艺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来,从而增强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可以以学生社团为单位,结合课程的需要和教师的特长引导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在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尽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以此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感受艺术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从整体上提升其综合素质。

总的看来,将艺术教育融入中医药教育之中,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但要如何真正做到中医药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效结合,如何在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还有待于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从各方面加以改进,建立更能适应中医药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华主编. 钟启泉丛书.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罗红路等. 公共艺术课程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

[3]吕红,张平. 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护理教育的开展.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1).

[4]景云川,张影杰,韩莉. 医学生艺术教育的特异性 医学教育探索,2007,6(2).

[5]李宝琴. 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教育,2005(3).

作者:呼宇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 篇3:

医学人文素养的困境与反思

摘 要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面临着挑战,面对医学院校人文基本教育弱化和医疗单位人文继续教育弱化、难觅“人文类教育踪影”等现象的出现,作为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都对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反思

关键词 医学 人文素养 困境 反思

当代医学人文素养处境令人堪忧,不容忽视。面对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频频发生医疗事故纠纷、患者对医务工作者道德质疑等现像的出现,医学人文更加备受关注。正如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俊对《健康报》记者所言:“让人文把握医学,让智慧孕育人生,就应该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纬度;医学科学中蕴含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互补共进。医学工作者在追求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我们应该秉承深厚的人文底蕴,并不断赋予时代新的要求,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和科学精神,为造就良医、让医学造福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一、聚焦医学人文面临的关键问题

2008年5月11日,《健康报》教科文部与天津医科大学共同举办了“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来自教育界、医学界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部、卫生部等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了论坛。论坛的一个深刻背景是:2008年4月,《健康报》推出了一组关于医学教育质量的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和读者、医务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的研讨;与此同时,有一种观点凸显出来,即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而医学教育质量问题有许多方面,在诸多医学教育质量问题中,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是:“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了,医学离病人越来越远了,医患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了。”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高峰论坛不同凡响,意义深远。与会专家学者牵住了医学与人文的“牛鼻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针对性、操作性的观点、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加速发展,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发扬人文精神?怎样处理好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在医学临床上实现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医学以什么为中心?如何解决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如何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发扬光大医学人文精神传统?如何把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和专业医师培训、乃至医生的整个成长过程?等等。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给人以高屋建瓴、醍醐灌顶之感。《人民日报》当时便为此发了一个专版,这是多年来很少见的,足见这次论坛的影响力之强,足见医学人文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之高。应该说,这次论坛所聚焦的医学与人文面临的关键问题切中要害,是医学高端一次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

二、反思“2009医学发展高峰论坛”

2009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六家共同主办的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发布了由来自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部门专家共同起草的《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共识》,呼吁重新思考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与功能,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共识》在呼吁正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三者之间的裂痕、积极促进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指出临床诊疗科室的合并与重组对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简化和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推动各学科共同发展、全面认识疾病、促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特别强调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对人体的干预越来越大,引发的人文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不应该忽视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的整合” ;“要大力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提升医学诊疗技术中的人文性,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关注,不滥用高新技术,不搞过度医疗,在临床人体试验和采用高新技术时严格把握伦理关口…”

应当说,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发出的呼吁和这篇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共识,是倡导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宣言,是指导和促进我国医学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一副“清醒剂”和“助推剂”,也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智力支持。这两次论坛展示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之光,就其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来说,很难估量。值得期待的是,如何使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有关政策、机制、体制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如何进一步在各级管理者和卫生工作者的思想中形成高度共识,也许还要经过较长的实践过程、探索过程、改革过程。但是,可以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做出理性的回应。

三、我国医学领域的积极探索

可喜可敬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求真务实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结晶和经验成果。其中,有许多重要见解、对策、建议已经进入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下面从以下几个侧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副主编、《当代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杨镜在国内积极倡导并力推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体系建立,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引起了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他认为:人文医学体系的建立,就是要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医生。人文医学不失为拯救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目前在我国医生的成长环境中,人文医学教育是以松散、补充的方式存在的,人文医学知识培训在医生的教育与执业过程中是断链的。因此,确定人文医学的核心课程、加大人文医学的教育力度,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在整个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人文医学的系统培训也是缺位的。有关部门应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纳入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中,将其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挂钩”,使人文医学贯彻到整个医学教育和培训体系中来,而这需要多方的支持与配合。他指出: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表明,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有的医生“不会说话”。现代医学不乏知识、技术,缺的是人文关怀和职业责任。生物医学模式使得我们培养的医师只见疾病不见人,只注重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那些与医学相关联的重要执业技能的培训。人文医学是一把“好剑”,它能改善当前医学偏离人文的现状。我们首先应教会医生怎样“挥剑自如”。目前,中国医师协会正在整合各方资源,在我国医疗体制中“植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自2006年以来,已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等多个省市建立了20多家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从杨镜先生的见解、主张到中国医师协会的实践探索,我们感觉到的是医学人文的强烈脉动。

解放军总医院长期重视医学人文综合素质教学,从2000年开始,就由专家具体负责策划、主持旨在提升医学研究生和临床医务人员人文修养的讲坛。牵头负责此项工作的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理事赵美娟教授在总结此项工作经验时说:“对医学职业而言,人文修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却万万不能。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尊重、敬畏和关爱生命。”她结合自己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学习时到巴黎圣路易医院就医的切身感受深有感触的说:我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尽管国内的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的人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病人能不能受到尊重。通过“医学人文博士讲坛”进行一种跨学科的思想文化的嫁接,求的就是人性的和谐。

反思医学人文的困境,是众多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工作者正在实践和探索的问题。需要看到的是,在继续教育中加大医学人文教育的力度,不仅是“形势所需、任务所迫”,而且也是医学发展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课题,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多方配合、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以利于提高医学继续教育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医务工作者。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冯丽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俊.什么是医学科学的精髓[N].健康报,2010-6-1.

作者:吴皓达 冯丽华

上一篇:虚拟用户交换机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体育教师教学新课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