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论文

2022-04-21

摘要: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堪称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既要面临升学压力的考验,又要应对身体与心理所迎来的第一个“青春期”。就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进行一定探究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学策略,以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论文 篇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本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成。可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養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生命健康、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集中反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特征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

笔者认为,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技术要求和难度,学生通过练习武术,其力量、灵敏、柔韧、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可以得到提升。其次,学生通过长期的武术学习和练习,能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三,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长期习练武术,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引领作用。

一、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1.武术是强身健体、修养身心、防病自卫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和各方武术人士正着力于“武术进校园”相关课题的研究,“武术段位制”“武术六进”等方案相继提出,这表明校园武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在本校开展武术校本课程对于改善本校学生体质、塑造健全人格、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对于本校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校于2010年引入并推广《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据笔者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地区大力推广武术健身操的学校并不多,本校则一直坚持武术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武术操的教学和锻炼。在此基础上,本校吸纳武术方面有所特长的学生,组建了校武术队,连续几年在省中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同时还担任了许多学校文化活动的表演任务,受到广大师生好评,这为本校武术进一步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本校在开展武术校本课程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策略

1.思想引领,健全机制

首先,学校上至校长室领导下至编制课程的体育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坚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工作宗旨;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建立以校长室领导,体育组教师研发编制教材、设定科学评价标准,班主任参与过程管理,力求学生积极配合,多位一体的课程开发工作机制,确保武术校本课程的高效开展。

2.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环节精心设计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做到不盲目、不随意,通过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了解学生兴趣与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易于掌握与提高,能日常进行锻炼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套路、器械、对练等内容,进行提炼与整合,形成教材;其次,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熟悉武术各个項目的技术特点,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技能基础等,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素,创设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个人展示、小组竞赛以及镜面练习、实战演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欣赏等体育品德教育,加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锻炼,实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评价方式科学化、多元化

在评价环节以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目标,重点突出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过程性和教育性。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关注学生体能、技能等方面的提高,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变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采用激励性评价为主,进行正面引导,通过自评和互评,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断明朗化和条理化。在教学中,教师巧用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针对性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整个教学向着预期的目标推进。

4.推广成果,打造学校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课余训练渗透,创造我校学生人人爱武术、人人练武术的良好氛围,形成学校特色。第一,本校体育教学模块多以田径、球类为主,武术内容比重较小,在武术校本课程开展的基础上,精选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好的内容,作为模块内容向广大学生推广,丰富学生模块学习的选择,同时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提高综合专业素养,提升本校体育教学质量;第二,结合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成果,增加武术社团的开展,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锻炼项目的选择;第三,借助武术校本课程和武术社团的开展,努力发掘武术方面的特长学生,吸纳到学校武术训练队中,增强武术队的训练水平和整体竞争实力,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多方位推广。

通过本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学生对于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了大幅提高,切实增强了学生体质健康,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较好达到了培养本校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同时,本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了增强,初步形成了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提升、学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凯,李娜娜.对武术进校园的价值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0).

[2]蔡银用.武术进校园任重道远[J].当代体育科技,2013(1).

[3]韩振元.武术进校园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2015(8).

[4]杨泗霞.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新课程,2012(9).

[5]汤俊波,刘鑫,杨博宇,等.普通高中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

编辑 孙玲娟

作者:谭磊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论文 篇2:

基于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研究

摘 要: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堪称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既要面临升学压力的考验,又要应对身体与心理所迎来的第一个“青春期”。就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进行一定探究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有效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在近年来所起到的重要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不言而喻。而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已有各门课程的一种完美延伸和有效发展,这一工作能够对许多教学内容起到充分补充说明作用,特别是能够让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整个教学过程“如虎添翼”,获得更加优质化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构建一个优质、合理的校本课程还能够开拓初中生的运动视野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提升初中生体育专业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现阶段,如何做好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相关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体育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

一、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找准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出发点

凭心而论,当前阶段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必须要脚踏实地、全面落实的艰巨教育任务。在落实这项工作整个过程中,绝不能够光凭借想象和推测去实现。想要让该过程变得更加顺利、流畅,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高度关注和重视初中生的体育兴趣以及发展诉求,结合体育实际教学情况来确定一个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随后付出百分百的教学努力。实事求是地讲,现阶段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日常教学过程中,校本课程的整个建设各项环节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追求实际,杜绝浮夸。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体育知识所掌握的综合水平和实际水平,找准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始出发点,并且做到稳准狠地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举例说明:初中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教学主旨就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各部分机能,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及性格特征。鉴于此,在全面落实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尽量加大体育训练的强度,适度地增加初中生的身体机能训练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比重,全面提升初中生的个人身体素质。此外,笔者建议,教师也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增加一些抗挫性训练以及比赛技巧方面的相应训练等环节,力争让当前阶段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和综合性。

二、教师应摆脱教材单一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

当前阶段,全面构建一个优质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不但可以全面提升初中体育项目课堂训练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体育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内容方面的甄选,力争让初中学生能够得到一个优质的、高效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這就需要教师必须摆脱传统基础教材的单一性和固定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一定针对性。举个例子,教师应当在正式进行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校本课程构建之前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咨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充分了解初中生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期待是什么?要求有什么?教师力争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体育学习兴趣爱好点,并且在正式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和融合,全面化、综合化地指定和选取教学内容,营造优质、和谐的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教师应“与时俱进”,融入与学生个性发展相关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新课改大环境下,在当前阶段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校本课程的包容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并且能够合理化地融入与初中生个性发展相关的创新教学内容,尊重初中生的体育锻炼爱好和体育学习需求。举例说明,在正式开展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构建环节之前,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个性特点,还要在第一时间仔细阅读“教育改革标准”,对体育教育改革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相关目标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延展。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全面建设过程中,教师将一些新鲜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教学理念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初中生,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感和趣味性,还能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全面培养体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全面落实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个性特点,结合课本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行校本课程的相关建设工作,全面增强初中生的体育学习意识,力争让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孟大航.城市初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王新平,男,汉族,籍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 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作者:王新平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论文 篇3:

以儿童智慧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摘要:儿童智慧的充分开发需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儿童智慧,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盛泽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彰显了儿童智慧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儿童智慧;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一、儿童智慧与课程

智慧,即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而儿童智慧,是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儿童有其独特的智慧特征,与其身体、心理、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有关。儿童智慧是儿童眼里的世界,它来源于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奇妙的想象力。

儿童智慧是独特多元、灵动发展的,但是,当下的学校教育,更强调的是成绩、速度、效率,而往往忽视了儿童智慧。我们可以发现,学校之外的儿童那么富有个性,儿童世界那么丰富多彩,但学校之内的儿童似乎就失去了那份创造性,抑或只剩下规规矩矩。应试教育或多或少还一直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观,教师只盯着孩子的分数,以所谓的学科成绩论孩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见诸我们的学科新课标,但学校可能并未从本质或从整个学校层面来系统化地规划对儿童的培养。事实上,儿童智慧丰富而纯真,智慧的儿童世界需要智慧的教育环境,需要智慧的教育方式,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应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的各类课程要唤醒和促进儿童的智慧,儿童智慧应该在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获得发展,儿童智慧和课程密不可分。

因着儿童智慧,盛泽实验小学提出了智慧教育,在丝绸文化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智慧教育文化建设纲要,制定了学校智慧课程建设规划。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是“知人自知”,突出一个核心目标——培养“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实施两项实事工程——“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与“高品质研发校本课程”构建三维智慧课程—— 指向“知人自知”的“牧心课程”,创造实践的“慧心课程”,身心健康的“悦心课程”,构建起盛泽实验小学“以儿童智慧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智慧。

形成以儿童智慧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互相反馈调节,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开发要结合儿童的自身发展需要,如成长需要、情感需要、学习需要等,促进儿童的智慧成长;课程实施以儿童为主体,形式活泼多样;至于课程评价,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应是评价的主人。课程开发、实施、评价都统整在“儿童智慧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下,互为一个循环,并不断反馈、调整。

二、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和策略

儿童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儿童的智慧需要在对求知的渴望、探究未知的世界中得到发展。在以儿童智慧为核心的前提下,我们的课程开发理念做到一个中心:培养发展儿童为主;两个原则:形式活泼,多种途径,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养成与发展。

1.科学架构课程内容体系

(1)明确办学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须明确开发的理念。理念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我校的办学宗旨为“培养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并具体化为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六十年终身发展的好读书、知礼仪、健身心、远志向;着眼于学生六年学习发展的会倾听、善思考、厚基础、有潜能。这一目标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2)评估学生需求

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

(3)评估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者应考虑地区、社会需求,考察地区乃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家长的需求很大程度也能体现社会的需求。

2.多向拓展课程资源渠道

(1)传统项目课程化

学校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创建,有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校丝绸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许多优秀的活动项目需要进行整理与开发。

(2)教师专长课程化

一个教师就是一门课程。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开发必然要考虑教师的特长。我校的校本课程很多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特长开设的。

(3)传统文化课程化

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汇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4)校园环境课程化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它的学习性、研究性、教育性值得我们认真开发。

(5)社会资源校园化

社会资源是指本身有一定特色并可利用的、能为教育目标服务的资源。盛泽是丝绸之都,丝绸文化资源丰富,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就能在丝绸文化资源基础上编撰。

3.适时调整,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学校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校本课程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开发新的课程。我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将要开发的“儿童哲学”、“儿童思维”、“儿童作文”就是在儿童发展新趋势下作出的调整。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和方式

基于多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学校采用过多种课程开发模式,如“实践—整理—开发”、“移植—运用—开发”、“目标—开发—反馈”,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梳理原有校本课程—分析现有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案例—提炼开发策略,最后形成如下课程开发程序。

1.评估:学生需求评估、资源评估,做到以儿童智慧为核心

儿童智慧是灵动发展的,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开发之前,我们通过观察、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儿童所想、所需,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在国家课程之外,开发适合儿童天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校本课程。

例如,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石,但我们发现,部分小学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心理病,但需引起重视。我校有心理咨询室和教师心理咨询师,同时又有高校教授的支持,由此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2.规划:课程结构、组织架构、编撰模式等

学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或邀请专家,或部门研讨,或组织教师,对整个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以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为主,确定目标,组织架构,并充分发挥教师这一课程开发力量,编撰校本教材,可以有教材形态,也允许有非教材形态。

如“心理健康”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心理健康教材”编委会,张翔教授担任顾问,规划了课程结构,组建了编写小组,确定了每册教材的主编及编写人员。整套教材分六册,每个年级一册,教材每一课以案例、说一说、给家长的话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等方面,涵盖面很广,要求通俗易懂,指导性强。

3.培训:理解课程框架,掌握基本的实施技能,做好课程实施的准备

只是对课程进行规划是不够的,课程实施者——相关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至关重要,因此,学校重视对所有教师实施课程前的培训,帮助教师站在儿童发展的高度上理解校本课程的意义,避免出现仅仅是为了上一门课这样一种心态。

仍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分两个层面,一是全体教师,二是教材编写人员。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包括:(1)让教师明确什么是“问题学生”,用案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解读。(2)指导教师撰写案例,要关注身边的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分析。(3)教师就有关实际案例提问,与专家交流。对编写人员的培训分三轮进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心理辅导专业知识讲解。(2)案例撰写示范引导。(3)对教师撰写的案例进行解剖式讲解,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导进一步的撰写工作。最后在全部完成教材编写后,进行课程实施指导,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

4.过程调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保证实施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和水平

在开设校本课程以后,学校相关部门经常通过巡视、反馈,让校本课程得以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因此,科教处每个月都会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以解决相应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5.总结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困难形成判断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许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组织教师讨论,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是课程本身缺陷,还是教师组织不当,或是学生个人原因,进行总结、判断、评价,研究对策,让课程实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

6.反馈改进: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开发活动

我校的课程开发其实已有多年的经验,正是在不断的摸索前行中,不断地反馈调节,才使我们的课程开发始终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如慧心社团的组织形式就一直在不断改进,从部分学生的参与,到如今的人人参与;从不分年级的混合型,到如今的校级慧心社、年级慧心社的不同分层;从学校单方面的设计,到结合教师的自主开发,形式更丰富,更灵活,更有特色。

校本课程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选择开发方式时,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几种:

(1)选择:通过学习、整理、评估,引进某一门课程或科目、活动。(2)改编:对原有或引进的课程作一些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3)补充:在保持某一课程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相关内容或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原定目标。(4)拓展:对原有或引进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进行提升。(5)新编:对某一门课程或活动进行完全开发。(6)整合:在不同的课程、科目、活动之间形成关联,增强学校课程的整体逻辑性。

(三)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内容和目标

课程开发要以儿童智慧为核心,真正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开发,真正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前期经过不断的梳理、筛选、整合,逐步构建起四种形态的校本课程:(1)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嵌入式课程。(2)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3)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课程。(4)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如今,随着整个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三维“智慧课程”,从而构建起盛泽实验小学“以儿童智慧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1.指向“知人自知”的“牧心课程”

这一类课程的目标是对现有国家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更新、拓展,将学科课程资源、课外资源提取出来,对照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成为一个个学习专题,纳入到学科学期教学计划中,成为嵌入式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朝着“知人知己”这一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论语”、“诗词”,设计成主题单元,嵌入到12个学期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六年熏陶,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又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的内心更健康、更强大。

2.指向创造实践的“慧心课程”

我校的“慧心社团”已成为全国红领巾优秀社团组织。学校成立了“慧心社”,精选了五大类课程:艺术课程含有陶艺、钢琴、舞蹈、书画、管乐、合唱等门类;科学课程含有机器人试验、航模海模、万能机床、小小气象台等;农耕文化课程含有花卉培育、农作物种植等;现代信息活动课程包括网络化学习、程序设计等;文学课程包括文学研究社、丝绸文化研究所等项目。学校创造了宽阔的“慧心”课程空间,力争让学生成为内心聪慧的儿童。

3.指向身心健康的“悦心课程”

儿童的发展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我校是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如身体平衡课程——轮滑课程已成为学生必修课程,又如技巧类课程——球类课程,还有跆拳道、自行车、围棋等体育类课程,都是孩子们喜欢参加的校本课程。

不管是哪类课程,所指向的目标都非常明确,那就是以儿童发展为主旨:

第一个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些课程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对国家规定课程项目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细化,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第二个目标是“让每个同学享受到最优的教育”。学校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发掘:从学校方面,有效利用广大教师的文化特长,由专业教师担任课程的传授和开发任务;家庭方面,充分发挥广大家长的职业特长,聘请他们组织成立“外聘教师团”;社会方面,邀请社会集团加盟,组成“专业性”讲课团,对社会实用课程进行挖掘和整理,通过多种途径打造精品课程。

第三个目标是“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衡量一种课程有效与否,主要看学生能从中发现多少成功的价值。学校提出了“让每个同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让课堂充满成长的阳光”的方向,要求课程大众化、趣味化、活动化。

学校通过这些目标的引领,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中个性得以飞扬,智慧得以成长,使课程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组调查研究、全校教师有序实施等活动,我校以儿童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理念

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落实课程

以儿童智慧为核心,校本课程把培养学生作为终极目标,按照校本课程方案的理念、目标、评价和条件等设计实施方法,树立全员育人的教学观,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发展。

2.关注联结性学习

积极探索组块的方法,包括知识组块、方法组块、心理组块等等,能够揭示校本课程和智慧教育的内在联系,开发形式多样、方法有效的模式,以此促成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发展。

3.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最优组合

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共同规划发展路径,体现出智慧原则,即在减负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智慧教育的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校本课程有必修、选修和隐形课程,分以下三种主要途径来实施:

1.课堂

主要落实“牧心课程”,包括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嵌入式课程,如“论语”、“心理健康”等课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如“丝绸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课程列入课表,全班参与。

2.慧心社

每周2次,学校通过慧心社落实多元课程,主要包括“慧心课程”,以学生自主参加为主,列入课表。

3.课间课余

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课间及课余等时间段,通过环境、制度、活动等方式落实校本课程,不列入课表。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尝试不同管理模式

校本课程有不同的形态,短线或长线,单一活动或学科整合;校内或校外;系列或单线……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允许学生个性化学习,差异性发展,设置多样的成果表现形式。

比如,我们的慧心课程以前期调研、学校统一规划、教师自愿报名、学生多志愿填写、同年级综合协调等方式来开展。慧心社团的招募、实施,岗位实践的海选、定岗,研究性学习的“菜单式”小课题研究,都充分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智慧的儿童。

2.实施主体是教师研究团队,拓宽师资队伍的多元途径

一流的校本课程,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每一位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做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人,追求在不断的改变中提升自我,逐步实现从学科指导走向课程引领。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使教师专业发展驶上快车道,使他们丰富了课程意识,开阔了课程视野,提高了课程实施水平,这也是我校课程建设的间接目标。

同时,师资队伍的多元化,要充分考虑家长、社区资源的开发。招募方式以家长自主报名、学校统一协调为主,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发放家长意愿调查表,将有能力有水平有专业技术的“教师”引进到社团指导工作中来。

3.实施环境体现课程特色,丰富校本课程内涵

“一所学校就是一门好课程”,学生只要在这所学校里,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一种成长的力量。除了课表上的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里的环境设施及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从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活动、自发生成出发,进行课程化设计。如学校参照校园中的一棵石榴树,开发出了“石榴娃”系列课程,贯穿在石榴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成为校园中一门独特的课程。又如岗位体验课程、名人阅读课程、晨诵暮省课程、文明行走课程等,弥散于校园生活中,丰富了课程的内涵,让儿童的智慧在无痕的教育中生长起来。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以儿童智慧发展为核心,校本课程的评价目标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并设置合理、恰当的评价标准。

1.学生发展评价

学生发展评价主要采取的是赏识性评价。赏识性评价是以肯定学生的进步为指向的教学评价,是对照学习目标,关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愉悦与心智发展,就具体的进步表现作出及时而充满激励性的评价,并作出进一步学习的策略导向。

2.教师行为评价

学校要求教学实施者根据课程目标,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展示课程实施成果。学校同时结合平时的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一定评价。

3.校本课程评价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多元评价,学校作出判断:校本课程组织形式是否合理,学习效果是否明显,是否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校本课程进行一定评估,确定课程如何改进和完善。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我们要构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同时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开展回顾与反思,让评价成为他们学习经历的一部分。评价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发展性评价

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到现在的发展性评价,从课程的教学形式的评价到参与活动情况的评价,立足于儿童的发展状态,重在激励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

2.坚持主体性评价

自我评价是课程评价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因为校本课程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更是在活动情境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主体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重结果更重过程,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评定结果更科学、公正、全面。

3.坚持整体性评价

整体性评价即既评价学生,也评价教师;既评价课程研发能力,也评价课程实施情况;既评价学生个体,也评价学生集体;既作知识性评价,也作能力、情感评价。

4.坚持多样性评价

儿童是校本课程的主体,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活动实践、表演展示、作品汇报等;评价主体多样化,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纬度多样化,如近期评价(单元评价)、中期评价(档案袋的总评)、远期评价(毕业评价)三个时间段的链接;空间维度多样化,如选修性课程和主题性活动的结合评价。以上皆以学生为本。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1.不同时段的评价

不同时间段的评价包括: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方式;教学后,指向课程能力的科学测评;学期后,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动力性评价。

2.不同形式的评价

评价形式以多种方式相结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星级评价。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品行表现、活动状况采用星级评价,从五星到一星。

(2)等级评价。对于嵌入式学科课程采用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及格等几个等级。

(3)描述评价。对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与学习方法、特别表现等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长,采用带有评述性的描述语。

(4)学分评价。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活动,通过专题学习、参加实践活动等获得相应学分,并记录在学分卡上,学期结束总结表彰。

这样,以星级制、等级制、描述性为主的评定,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沟通了师生情感。

3.不同人员的评价

学校制定了课程评价的三级管理制度,实施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评价。例如,学校提供菜单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学校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完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通过评价改进管理,提高活动效益。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诉世人:教育的影响必须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1]由此可见,儿童智慧要素和课程建设之间也存在着一致性。智慧的课程内容能够熏陶出智慧的儿童,智慧的课程实施方式能够让学生智慧地行走,智慧的评价能够夸出无限的儿童智慧……盛泽实验小学正是从这种一致性中,看到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另一种路径。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8.

责任编辑:石萍

作者:于毓青 薛法根

上一篇:刘国正作文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农业畜牧业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