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2022-04-16

主办:中国摄影报社江西省摄影家协会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江西龙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摄影报社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特联合举办“龙虎天下绝”杯寻梦龙虎山全国摄影大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道教文化网络传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道教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1:

“武当山杯”中国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为促进道教名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道教名山文化,搭建道教名山风景名胜区互促互鉴、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加大道教名山的整体宣传力度,倡导道教名山风景名胜区联合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联合中国摄影报社、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特主办“武当山杯”中国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欢迎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风景名胜区工作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征集内容

全面征集中国道教名山联盟风景名胜区境内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的摄影作品。(中国道教名山联盟名单详见全摄影网“道教名山”摄影大展专区)

征集时间

2015年8月30日截止(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入展作品数量及稿酬

特级收藏作品2幅,稿酬各3万元;一级收藏作品4幅,稿酬各1万元;二级收藏作品8幅,稿酬各5000元;三级收藏作品100~120幅,稿酬各500元。

同一作者获二级收藏作品以上荣誉的不得重复。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之规定累计入会积分。本活动的入展作品稿酬由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负责向入展作者进行给付,并代缴代扣个人所得税。谢绝已入选历届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举办的摄影大展作品。

征稿细则

1.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投稿。

2.作品创作时间不限(鼓励近期创作的作品),彩色、黑白不限,但必须取材于道教名山联盟风景名胜区境内,并能指明具体拍摄地点。谢绝组照。建议数码相机使用RAW格式拍摄。

3.作品入展后,主办单位将统一调取作品数据文件,用于展览和画册制作(Tif格式文件建议不低于50M,jpg最高格式压缩文件建议不低于7M)。作者请务必将数码拍摄的数字文件(胶片拍摄的请扫描底片)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主办单位,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展资格。

4.大展实行作品公示制度,拟入展作品将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反馈。

5.中国摄影报、全摄影网将刊登入展作品精选及入展作者的名单。

6.对于入展作品,主承办单位有权在著作权存续期内,以复制、发行、展览、放映、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入展作品,并可不支付报酬。

7.禁止本活动评委及其近亲属投稿,一经发现随时取消一切资格。

8.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的整体及局部均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投稿者应承担由其稿件及投稿行为所引发的一切后果与责任。

9.对于足以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入展资格。“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包括且不限于可能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具有欺诈性质等一切违反法律、道德、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情形。

10.不符合本征稿启事规定的,不能参加评选;已评选的,将予取消;主办单位有权收回作品稿酬、荣誉证书等,并可在媒体上通报。

11.本次活动不收参加费,不退稿,且不退存储介质。投稿作品在邮寄、发送过程中损毁、灭失或迟到、未到的,相关损失及后果由投稿者自行承担。

12.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其已同意本征稿启事之所有规定。

作品评选

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选。其中:3位评委进行初评,5位评委进行终评。

投稿须知

1.网络投稿:作者可在全摄影网中国摄影报摄影比赛专区“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中注册,并按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后上传作品。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

2.光盘投稿:作品以光盘(CD—R或DVD—R)形式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报社活动部“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办公室收(100007) 联系人:夏雨欣 电话:010-65251661

光盤包装盒上注明比赛名称,每幅作品文件名处注明作品标题,同时提供作者资料及作品信息(word文档)。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无相关资料的作品,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评资格。

3.网络、光盘投稿不得重复。

道教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2:

“龙虎天下绝”杯寻梦龙虎山全国摄影大展征稿

主办:中国摄影报社 江西省摄影家协会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江西龙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摄影报社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特联合举办“龙虎天下绝”杯寻梦龙虎山全国摄影大展。热忱欢迎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贡献佳作。

征集主题

全面征集以龙虎山自然风景、生态环境、道教文化、崖墓文化、民俗文化、古镇古民居、大型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等为拍摄主题,反映龙虎山境内优美的自然风光、浑厚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人文民俗等内容的摄影作品。

截稿时间

2016年11月30日(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入展作品数量及稿酬

自然风光类入展作品60幅 稿酬各人民币1500元

民俗风情类入展作品60幅 稿酬各人民币1500元

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之规定累计申请入会积分。入展作品稿酬由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向入展作者进行给付,并代缴代扣个人所得税。

征稿细则

1.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投稿。

2.作品拍摄时间不限(鼓励近年拍摄的作品),投稿数量不限,谢绝组照。

3.作品必须取材于龙虎山风景区境内,并能指明具体拍摄地点。

4.作品入展后,主办单位将统一调取作品数据文件,用于展览和画册制作(Jpg最高格式压缩文件建议不低于5M)。作者请务必将数码拍摄的数字文件(胶片拍摄的请扫描底片)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展资格。

5.大展实行作品公示制度,入展作品将在官方网站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并在此期间接受社会监督、反馈。中国摄影报、诠摄汇网将刊登入展作品精选及入展作者的名单。

6.对于入展作品,主承办单位有权在著作权存续期内,以复制、发行、展览、放映、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入展作品,并不再支付报酬。

7.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的整体及局部均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8.不符合本征稿启事规定的,不能参加选片;已选片的,将予取消;主办单位有权收回作品稿酬、荣誉证书等,并可在媒体上通报。

9.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承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其已同意本征稿启事之所有规定。

投稿须知

1.网络投稿:作者可在诠摄汇网(www.cppfoto.com) “参展”专区“龙虎山摄影大展”中注册,并按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后上传作品。主办单位保证不公开或泄露投稿个人非公开信息。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工作人员将对投稿作品进行初步审核,符合要求的作品将呈现于大展官方网站的作品列表中。

2.光盘投稿:光盘包装盒上注明大展名称,每幅作品文件名处注明作品标题,同时提供作者资料及作品信息(word文档)。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无相关资料的作品,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选资格。作品以光盘(CD-R或DVD-R)形式邮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报社活动部“龙虎山摄影大展”办公室收(100007)

联系人:夏雨欣 电话:010-65251661

3. 网络、光盘投稿不得重复。

道教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篇3:

新时代网络宗教发展态势与治理机制研究

摘 要:新时代网络宗教发展呈现出信徒年轻化、世俗化程度加剧的趋势,且针对非法宗教、邪教的打击任重而道远,这也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网络宗教的治理,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众化,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科学宗教观;同时,坚持疏堵兼治原则,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在确保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网络宗教的健康发展,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宗教;发展态势;治理机制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3.011

网络作为“第五空间”的重要性已在全球形成共识,正影响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一方面,依托网络产生的新事物、基于网络建构的新路径和新空间成为社会、经济、文化乃至个人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网络管理体系的完善与网络的增长速度尚未同步发展,导致出现诸多新问题,亟待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宗教作为古老的文化形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借助网络获得新生机,网络宗教以新的形式成为宗教发展的新形态,需要健全完善治理机制,促进其良性发展。

一、新时代网络宗教的现状及特点

网络技术自出现以后不断形塑着人们的生活场域,使“虚拟的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与虚拟的互相交织使网络与社会两大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宗教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同样被网络发展所改变,以网络宗教的新形态传承和发展[1]。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宗教”概念的界定相对模糊,有学者把网络宗教分为在线宗教和宗教在线[2],本文认为网络宗教指宗教与互联网的结合,即传统宗教与网络之间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发生关联而形成的宗教新形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少林寺开设中文网站成为中国宗教网络传播的先行者,随后几年里中文版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门户网站先后开设。21世纪初期,网络技术在国内的快速普及和产业化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国内各宗教在网络空间传播的速度,丰富了宗教传播的形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仅基督教和天主教相关网站就达到7 100多个[3],到2009年已突破千万[4]。到目前为止相关网站、网页数量更是体量庞大,难以统计,包括道教在内的各大宗教相关网站在网络空间迅速发展。2014年手机网民数量超过PC终端网民数量,移动网络的发展方兴未艾[5]。大量手机应用程序涌入网络空间,网络宗教寻找到新的发展契机,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成为宗教传播的新领域。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7.88亿,占比高达98.3%[6]。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微博、微信及相关社群,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使网络宗教延伸空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且种类、形式更加多元化。以微信为例,从当前来看,微信上与宗教相关的公众号体量大、内容杂。总体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各宗教团体的官方公众号,多用于宣传国家宗教政策、教义教规,宣传宗教维护统一、劝人为善、团结友爱等积极作用;二为宗教学相关科研单位及学者开设的学术性公众号,旨在从学术上多学科对宗教进行交叉解读,在推进宗教学术研究的同时有利于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宗教,理性地对待宗教;三为宗教民间团体及信徒开设的公众号,这类公众号所涉内容可能存在权威性不足、客观性不够、个体特征明显等情况,所发表的言论、传播的信息在真实性、可靠性方面存在令人質疑的可能,甚至个别还存在传播违反国家宗教管理规定乃至分裂、极端及恐怖主义性质信息等非法情况。

总体看来,当前我国网络宗教除了基于互联网所具备的开放性、虚拟性、跨国性、模糊性等特征之外,结合新时代移动网络的发展态势,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宗教呈现出新的特征。首先,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各种终端平台、社交软件,不论从形式上、对象上、内容上还是操作方法上都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使信教群众及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大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这种多样性也势必会使网络宗教呈现出复杂化的存在样态,使监管部门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其次,灵活性与针对性共在。移动网络空间使人们不再拘泥于相对固定的个人电脑端,使网络活动更加灵活便捷。因此,基于移动网络空间的宗教通过组群、论坛、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等开展宗教活动愈加灵活。第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共生。网络宗教行为较传统宗教而言更为灵活和随意[7]。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信教群体的宗教需求更加易得,个体参与宗教活动的时间选择更加自由和随心,不再像传统宗教那样需要在某个“权威”指导下在特定时间、特定地方通过特定方式来满足个体的宗教需求、表达个体的宗教情感。另外,由民间宗教团体、个人推动的网络宗教内容也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他们作为主体之一的网络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加之对应监督管理的缺乏,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认识的不足,很可能滋生宗教极端思想[ 8],对社会发展、宗教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二、新时代网络宗教的发展态势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9]。对宗教问题的科学认知、理性判断、有效引导、合理管控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宗教成为传统宗教发展的新趋势,对网络宗教发展态势的把握、对现存问题的客观认识,为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宗教问题提供了基础。

(一)网络宗教信徒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

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

的70.8%,其中10—19岁所占比例为18.2%,20—29岁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27.9%[5] 。网民群体年轻化是我国互联网的一大特征,青少年和中青年作为网络的主力成员,对互联网络的依赖程度最高。其中,青少年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辨别能力较弱,在遨游网络的过程中除了增长知识与兴趣、收获认知和快乐的同时,存在着较大的被不良信息吸引、误导乃至于左右的可能性。19—39岁群体人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或面临着升学、就业的困惑和压力,或面临着养家、升职、实现人生价值的困惑和压力,在寻找人生出口的过程中宗教可能带来一定的安慰。不同于传统宗教形式的枯燥、拘谨和严肃,网络宗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快捷易得,非常方便,加之中青年已形成了从网络上寻找答案和出路、寻找精神依托的思维范式,使得网络宗教成为人们精神世界匮乏、崩塌之时得以拯救和重建的途径之一。例如,走红网络的贤二小和尚,呆萌的漫画人物形像符合年轻人的视觉审美,其对贪嗔痴爱恨欲等人生问题的困惑,映射出普罗大众在世俗人生中的諸多问题。网友纷纷表示通过贤二看到了自己,也开始学习善待自己,使焦虑的情绪、空虚的人生得到了慰籍。同时,经由贤二的故事也让佛教普化众生的思想得到传播,创新了宗教尤其佛教网络传播的新形态。又如,作为问答式知识分享平台的知乎,学生用户比例最大,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0.1%[10],是为数不多的以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为主的平台。该平台宗教相关话题不计其数,网友通过话题讨论的方式了解、传播宗教知识,并使感兴趣的人被吸引、聚合,从而成为一种间接的、潜在的发展信徒的渠道。因此,网络主体的年轻化,网络宗教传播平台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趣味化,传播形式的活泼化等特点,使网络宗教信徒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二)网络宗教使宗教世俗化程度日益加剧

传统宗教有着严格的组织制度,对信徒的宗教行为有规范性要求,需要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宗教活动。网络宗教却不同,它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使信徒的宗教行为更具有主动性。例如,一些佛教、基督教网络平台提供的线上佛堂、礼拜堂等为信徒提供宗教服务;通过网络为宗教信徒提供皈依入教服务;宗教律例和禁忌在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日趋简化;等等。在经济全球化、宗教世俗化的背景下,网络宗教发展和传播的网络化、简易化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

(三)打击非法宗教、邪教网络传播任重而道远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宗教群体、个人之间的联结已从传统的、静止的地缘和血缘向动态的兴趣和偏好转移,离散的宗教社群、宗教少数群体、宗教异见群体借由网络组成跨越空间地域隔阂的共同体。这些少数群体、异见群体尤其是异见群体组成的网络共同体,存在着产生宗教极端思想的风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不少未在相关管理部门注册的宗教团体通过网络开展传教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境外宗教组织通过网络向国内渗透;家庭教会组织者通过QQ、微信等应用程序以及在线讨论组、云端网盘等进行;一些被打击、被定性的邪教组织亦通过境外路由、转换IP等向国内散播极端思想,如“全能神”“圆顿法门”等邪教组织在被取缔之后仍通过网络对国内执迷不悟的信众进行盅惑、煽动,同时不忘大肆敛财。可见,网络宗教的管理尤其是针对非法宗教、邪教等在网络空间的治理、打击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完善治理体系和加强打击力度应成为治理常态。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长期挑战

高校作为年轻人的聚居场所,长期被各大宗教关注,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阶段,同时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对人生充满憧憬。然而,在面对一些挫折和失败时却又容易表现脆弱和无助,造成精神上的迷茫,为网络宗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从研究成果来看,网络成为大学生宗教态度转向、寻求精神慰藉的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不良影响[11]。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信教人数不会出现突发性地大规模增长,但网络宗教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等科学理论在高校的传播。网络宗教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将因网络宗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而长期存在。

三、新时代网络宗教的治理机制

2015年7月9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召开网络宗教事务管理座谈会,指出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认真落实有关宗教事务管理和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将网络宗教事务管理纳入宗教工作和互联网工作全局,统筹谋划、统一部署。2016年4月,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用以更好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12]网络宗教作为宗教发展变化的新形态,如何在网络场域中有效治理使其得以有效引导,使党牢牢掌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使网络宗教空间得以清朗,需要在理论知识普及与发展、实际工作到位的同时做到从政府单一治理到多元协同共治的转变。

(一)坚持宗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众化方向

做好网络宗教治理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中国特色宗教发展方向即宗教中国化,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宣传普及力度。习近平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12]宗教中国化既是中国宗教自身的演进规律,也是新时代中国宗教工作的方向和重要任务[13]。 “中国化”不仅指外来宗教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的本地化、区域化,更是指宗教发展符合我国政治、社会的基本国情况,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思想的重要创新。因此,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包括网络宗教在内的各种宗教形态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根本之道。

从当前来看,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认识不足,存在着无法客观地从理论层面对宗教进行理性认知,无法科学对待宗教问题的现象,尤其是当自身处于困境无法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解决精神上的困惑时,往往会选择宗教。因此,通过日常宣传、学校教育、宗教管理政策进校园等方式加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大众化传播,有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加强对非法宗教、邪教的辨识能力,从而在维护信众信仰权益的同时促进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网络空间的清朗明净,有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

(二)健全规范网络宗教的法治治理机制

从当前来看,我国网络宗教的治理机制仍存在较大的健全和规范空间。首先,急需明确设置网络宗教的准入门槛[14], 宗教类网站、应用程序等应在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或在管理部门备案的前提下开展线上运行,在堵上现有网络管理漏洞的同时保证正规宗教网络信息平台的合法权益,挤压非法宗教的网络生存空间,进而杜绝非法宗教、邪教的网络传播。其次,完善网络宗教立法工作,确立网络行为边界自控能力。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第48条明确指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宗教事务管理的相关规定。”[15] 完全禁止网上宗教活动违反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8]。因此,立法工作应及时跟进,从法律层面明确网络行为的边界,强化网民、信教群众的自控能力,加大触犯法律的惩罚力度和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不良、不实信息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不实信息的网络传播。第三,建立健全宗教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互联网络基于自身的特点容易成为非法宗教团体和邪教组织传播歪理邪说、进行违法活动的工具,也是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迅速传播的平台,因此建立健全宗教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十分必要。对突发事件尤其是经网络渲染的突发事件,相关管理部门及宗教机构应做到及时回应,确保信息真实透明,在保护信众信仰自由的同时,对非法宗教、邪教等借助相关事件发布煽动性信息的应依法依规严格处置,从而以完善的体制捍卫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使信教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个人权益得到保障,不受非法团体、邪教组织的侵扰和毒害。

(三)建立健全协同治理机制

网络宗教关涉多个部门、机构,工作相对复杂。网络宗教的发展与治理从来不应是由政府单一参与的,而应是由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系统性工程。除了加强中央与地方、宗教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间协同治理之外[16],还要加强管理部门与宗教组织间的协同共治机制,同时强化政府与网络平台间的合作机制。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创建者,相关网络科技公司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应提供非法宗教、邪教在网上的活动及相应的数据信息,协同对非法宗教违法活动进行打击。宗教事务部门应与网络平台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模式,双向互动、共同磋商,确保网络宗教得到有效治理。

(四)坚持疏堵兼治的管理原则

网络宗教同传统宗教一样,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因此,对于网络宗教的治理,不能脱离其特点和实际,应坚持疏堵兼治的基本原则。在对网络宗教进行治理过程中,应及时关注民众反映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在疏导舆论走向的同时坚决堵住非法宗教、邪教尤其是境外势力利用宗教事件趁虚而入制造事端的机会。坚持保护合法宗教和信教群众的基本权益,对非法的宗教活动应坚决制止。

(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7]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青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至关重要。网络宗教呈现出的年轻化态势,尤其是非法宗教、邪教及境外宗教组织等通过网络向高校的渗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倾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应当保持高度警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宗教对当代大学生潜在的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通过科学认知和理论学习,结合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始终保持理性与清醒,把自身的发展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总之,新时代应在正确把握网络宗教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健全的治理机制、疏堵兼治的原则等对网络宗教进行治理,不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网络空间清朗。

[参考文献]

[1]张华,张志鹏.互联网+时代的宗教新形态[J].世界宗教文化,2016(4).

[2]石丽.关于我国网络宗教问题及其整体性治理的思考[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3).

[3]刘金光.国际互联网与宗教渗透[J].中国宗教,2003(8).

[4]赵冰.中国宗教互联网状况简析[J].理论界,2010(4).

[5]国双数据中心.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EB/OL].(2015-07-02)[2019-04-03].http://news.sina.com.cn/o/2015-07-02/111632059552.shtml.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7月)[EB/OL].(2018-08-20)[2019-04-06].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7]李道政.网络宗教的发展特点与应对建议[N].中国民族报,2017-01-24(06).

[8]董栋.关于我国网络宗教事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世界宗教文化,2016(5).

[9]黎才旺.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7(12).

[10]知乎产品分析报告[EB/OL].(2018-08-08)[2019-04-20].http://www.sohu.om/a/245865295_114819.

[11]赵冰.宗教在高校的网络传播与疏导方法体系建构——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视角[J].理论导刊,2017(3).

[12]习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J]中国天主教,2017(12).

[13]蒲长春.改革开放40年来关于宗教工作方面的理论创新[J].中国宗教,2018(10).

[14]石丽.关于我国网络宗教问题及其整体性治理的思考[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N].人民日报,2017-09-08(17).

[16]石丽,陆纪鸿.网络宗教的兴起及其社会治理初探[N].中国民族报,2016-02-23(06).

[1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55.

责任编辑:潘宏纹

作者:王玲霞 杨菲

上一篇:信息技术建筑专业论文下一篇:课堂提问初中历史论文